一、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巩固企业贯标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陈新武[2](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聚力脱贫攻坚、奋力转型发展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的五年。面对异常复杂?
黄立涛[3](2020)在《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制造业而言质量更为重要。A企业是大型摄像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长期困扰A企业的难题是质量难以提高,原因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满足企业质量管理的需求。为了满足A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升质量水平,需要优化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首先,通过访谈法寻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研究显示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人员情况、预防措施、记录控制等环节。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环节进行剖析,得到成因主要有:客户服务意识薄弱、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其次,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并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实施,如:应用质量激励机制优化纠正措施环节、应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记录控制环节、应用PDCA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员情况环节等。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说明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是有效的。通过本研究,有利于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升企业质量水平。本研究中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过程,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制造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邢战雷[4](2019)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覆盖最广的消费品行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稳定出口规模、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等方面。自中国改革开发以来,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了高速发展、告别短缺、数量为本的发展阶段后,正进入以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为目标的中高速发展新阶段。不论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然而,轻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目前轻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处于“消费平稳、投资放缓、出口乏力、调整加速、分化明显”的“缓中趋稳”发展态势。中国轻工业由“大国”变为“强国”之任务仍然艰巨,发展中的矛盾、“痛点”和“栓塞”依然存在且日趋明显,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要实现轻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创新。而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普遍,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故此,基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创新驱动成为助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和“新引擎”,是轻工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绕不过的坎”,更是打开轻工业转型升级之门的“金钥匙”和“核心驱动”。论文以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研究主线,综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知识产权管理等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定量与定向相结合、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针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开展专门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一套“策略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轻工业宏观发展态势、显化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提高轻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知识产权驱动支撑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所述:(1)首次把知识产权引入中国轻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不少轻工企业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新活动,但轻工类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品仍然较少、较弱。加之目前从学者到政府到社会服务机构,并没有专门开展轻工业领域的专利技术盘点、诊断与布局,这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忽略的关键之一。为此,文章率先通过利用专业的IncoPat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设计规范的检索公式,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引入“专利地图”技术处理方法,从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运营情况、申请人类别、地区、排名情况、专利法律状态、子行业专利分布等维度,从轻工产业角度具体对中国轻工业领域的专利资产进行检索、数据挖掘和比较等计量分析,以期揭示轻工业领域的专利竞争格局、结构与发展动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仍然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和“栓塞”。(2)构建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体系和“G-CPU”驱动范式。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探讨和构建了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5Fs)体系,分别对战略管理能力、创造开发能力、协同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法律保护能力五个方面,详细分了其各自内涵、运作机制和注意事项;在“三螺旋”(Three-Helix)理论的基础上,将科技平台因素(例如:产业集群、特色区域、行业协会、专利联盟等)引入到传统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设计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四螺旋”(Four-Helix)驱动范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政府、科技平台、企业、高校四个主体视角出发,围绕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五个维度,引入“专利地图”“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先进理念,提出了中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策略组合”研究认为,G-CPU驱动范式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所在。。(3)探索创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贡献度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阐释知识产权与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贡献度,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轻工业创新能力评价,文章探索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轻工类高校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轻工产业发展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测算出中国轻工业固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知识产权投入的产出系数,并进一步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专利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八所轻工类高校为样本,从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强度、潜力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选取了 2006-2018年间的专利信息数据,开展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进而掌握了轻工类高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及其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投入对轻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投入,促进我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发展、工作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更是首次引入“专利地图”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状态及其结构进行了专业的检索分析,通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促进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构建了“四螺旋”模型,为中国轻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杨凡[5](2019)在《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SO管理体系尤其是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管理平台,是否建立并保持完善的ISO管理体系是衡量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H公司是一家成立于90年代中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满足管理需要在2000年初期先后建立了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要求的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进步,已经运行近20年的ISO管理体系文件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司的管理需要和使用要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对ISO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优化,持续保持其对经营管理业务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ISO管理体系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H公司概况、ISO管理体系沿革和ISO管理体系文件的三个层级,论述各层级文件的作用并分析了程序文件在体系文件中的重要性,采用专家调查法论证了程序文件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先解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件繁琐冗长造成可视化差、结构杂乱造成可执行性低、职责表述不清造成业务冲突等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程序文件优化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首先,针对H公司程序文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件优化的预期目标,在深入分析4S管理方法、流程理论、“小集团活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SPS优化方案。其次,运用4S方法用于程序文件的结构梳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需要重点优化的程序文件特性,以流程理论为基础设计流程化文件详细结构,根据“小集团活动”方法设计出程序文件优化流程并提出优化6步法。然后,为确保优化活动的顺利实施,提出建立新型组织机构、PDCA循环改进、设置审核环节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最后,阐述了优化前的必要准备工作,编制H公司程序文件优化实施计划,以《设计开发控制程序》为例对SPS优化方案进行实施,并对程序文件优化结果进行了阐述,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证,以“小集团活动”方法和业务流程理论为基础,创新性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又具有实践意义的程序文件优化方案,为其他企业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大大提高了认证企业ISO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业务效率,改善部门业务职能,促进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ISO管理体制的建立。
林炜翰[6](2019)在《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依靠人工成本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开始面临人工成本上涨、竞争加剧、产业升级等各种问题。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解决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途径,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企业着力探索的问题。本文以C塑料制品公司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项目为案例,通过分析C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和两化融合现状及发展态势、实施目标,研究其智能制造实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以同行业企业转型智能制造的发展经验为借鉴,从非技术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的建议。非技术层面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资金、产业链等角度;技术层面通过建设智能工厂为智能制造载体,来探讨如何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为推进C公司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也为其他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探索多维度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安志[7](2019)在《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构建现代化创新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峰”企业仍然不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了各种“创新新政”,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红包”。政府部门的努力在客观上降低了部分企业的创新成本,对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些政策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还存在哪些局限性?为什么政策制定者(科技管理官员)都不约而同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奖励、补助”作为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障碍?我国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科技管理官员在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政府治理结构和官员行为模式开展研究,沿着创新激励政策的传导路径,从政府内部激励结构、科技管理官员行为、政企博弈等角度考察了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述了创新激励政策的功能,并以我国“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为背景,对当前科技创新配套支持政策进行了总结。随后,对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分类,本文发现,我国是一个实施创新激励政策比较多的国家,政策类型以选择性创新激励政策为主,功能性创新激励政策为辅。而选择性创新激励政策又以科技认定作为主要的实施手段,即对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的先进性进行评价和认定,并以此为依据给予资金奖励或其他政策优惠。其次,对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政府激励政策总体落地情况进行了梳理。随后,以苏州制造业为例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利用苏州市的微观企业调研数据对创新激励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均未表现出显着的效应,本文基于苏州市企业样本的实证检验没有找到支持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着影响的证据。第三,在制度层面探讨政府内部激励结构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将科技管理官员这一群体纳入研究范畴,尝试揭开政策决策机制这个“黑箱”,探讨政府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下的科技管理官员行为。本文认为,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正逐步取代GDP增速成为官员的重要政绩之一,GDP锦标赛也正逐渐演化为创新指标竞赛。密集出台的各种创新激励政策体现了科技管理官员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但由于行政体制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科技管理官员可能在担当作为、晋升激励、设租、避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选择策略性行为,将科技认定作为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实施手段,而较少使用科技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科技认定作为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出政绩的“强绩效行为”,可以减轻科技管理官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便于个别官员进行设租活动,因此被广泛而大量地使用,成为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科技项目、科技认定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实施情况构成了科技管理官员政绩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数据构建了 2005-2015年中国省级科技管理官员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展科技认定能够对科技管理官员的晋升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兑现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表现出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显着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检验结果发现,科技管理官员的晋升激励机制抑制了企业创新,这种抑制作用受到地区市场治理环境的调节,在市场治理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种抑制效应不显着,在市场治理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抑制效应显着。第四,将研究视野从政策供给转向政策执行,考察了政企博弈对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影响。本文发现,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下,不同创新激励政策在立项、评审、技术审查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相比科技项目和税收优惠,科技认定具有低风险、高收益、弱监管以及寻租空间大等特点,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策略性创新、材料包装、寻租等行为达到“寻认定”的目的。通过构建政策预期与企业研发投入模型,发现科技认定难以使企业产生准确的政策预期,无法对企业研发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摊,这也制约了其创新激励作用的发挥。利用苏州市微观企业调研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科技项目和税收优惠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科技认定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表现出不显着的挤出效应。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创新激励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即政府作用同市场机制有效对接,构建尊重市场规律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具体而言,需要正确认识创新激励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施基于竞争机制的政府科技项目以及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赵朋波[8](2019)在《ZJLY国有勘察设计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行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平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使得国有勘察设计公司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相关政策的提出,3D打印技术、BIM、“互联网+”等新技术和新概念的提出,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关乎民生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国有勘察设计公司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于宏观环境变化及勘察设计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国家对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和外资勘察设计企业的扶持和引入,国有勘察设计公司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机构僵化、管理落后等问题,都使得国有勘察设计公司需要审时度势,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公司自身资源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寻求转型发展。因此,制定适合公司自身实际的转型战略,是新形势下勘察设计公司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以ZJLY国有勘察设计公司(以下简称:ZJLY公司)为研究对象,第一章绪论中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战略管理以及国有勘察设计公司转型战略的研究。第二章提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环境理论以及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第三章首先介绍现阶段ZJLY公司发展情况,包括ZJLY公司的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经营状况和业务布局等;其次提出ZJLY公司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战略规划粗放、业务发展不均、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和创新能力薄弱等;最后分析ZJLY公司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战略管理意识薄弱、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和相关机制不健全等。在对ZJLY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的前提下,第四章对ZJLY公司的战略环境进行研究,依次分析了ZJLY公司经营发展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ZJLY公司的相关行业发展环境、ZJLY公司的内部环境,其中重点分析公司的内部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然后运用SWOT方法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公司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即ZJLY公司具有资质齐全、业务广泛和技术领先的优势,但也存在核心业务不突出、资源分配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业务发展不均衡的劣势,ZJLY公司面临着市场空间巨大、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机遇,也面临着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行业压力增加和行业要求增高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而制定了 SO、ST、WO和WT四种战略分析表,为公司转型战略规划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五章是ZJLY公司转型战略的制定,首先提出公司的愿景和使命,然后根据公司的愿景与使命,提出ZJLY公司战略转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制定出公司层战略及具体业务层战略。第六章为确保战略转型落到实处,提出了支撑战略落地的相关保障举措。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ZJLY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是全面向综合型工程公司转型发展,以“设计监理+”为总体发展战略,以设计业务和工程监理业务为重点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创新开放、统筹兼顾的战略规划,构建涵盖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管理的工程一体化流程公司。不同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是,设计业务作为主营业务需要进一步投入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设计业务转型升级;要继续巩固工程监理、项目管理、项目代建业务的市场优势地位;依托BIM技术,提高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竞争优势,向高盈利和高潜力领域拓展;咨询业务作为公司的发展业务,需要重点培育,从业务管理体系、人才配备、资源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通过发展咨询业务带动设计、总承包业务的发展;设备类业务作为公司的发展业务,需要在现有技术优势和业务基础上,加强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加大业务延伸力度,开展设备总承包、系统集成业务;投资类业务作为公司的发展业务,主要做好业务能力储备;运营维护类业务作为发展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空间,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公司主营业务。在确保战略落地的保障措施方面,本文提出,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创新驱动、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及推进文化建设五方面的措施。以往学者针对各行各业公司的战略管理研究甚多,却很少有学者关注正在谋求转型的公司制定适合自身企业转型的战略规划。本研究聚焦新形势下急需战略转型的ZJLY公司,通过对公司发展现状和战略环境的分析,总结出公司现阶段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公司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遵循公司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公司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本文对ZJLY国有大中型勘察设计公司战略转型进行研究,理论上丰富了国有勘察设计公司战略转型的研究成果,为以后学者的再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ZJLY公司作为国有勘察设计公司的标杆,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公司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及成因、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等进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ZJLY公司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不仅有利于今后ZJLY公司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经营决策的选择,而且也为其他中小型企业战略转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毛竹[9](2018)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在海岸带区域活动的不断发展,海岸带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已成为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实现我国在2016年制定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规定的海岸带水环境的治理目标,还任重道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该领域里的有关理论、实践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及其制度安排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体制创新加强海岸带水环境制度建设,对海岸带水环境实施科学管理,加快实现我国的2030年海洋水环境的治理目标的建议。本文在第1章中重点介绍了选题背景与依据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在第2章中回溯了相关基础理论后认为,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应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制度建设的根本宗旨。制度安排在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支撑下更加符合海岸带水环境的自然属性,而应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识别并解决矛盾的能力,以水资源的稀缺性为基础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则为海岸带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激励机制。第3章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应用这些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讨论了各个理论的特点和相互联系,进而发现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都具有对矛盾进行识别与处理的特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不谋而合。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助于识别和处理海岸带地区开发与利用水环境过程中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有助于解决海岸带各利益相关者对水资源环境扩张的需求与水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环境经济学则旨在解决海岸带水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个体利益取向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与社会利益取向之间的矛盾。同时,各个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主要立足于政府制度供给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决定了其难以在海岸带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流域发展规划等方面充分落实,而环境经济学理论则在应用中仍需政府的行政干预。本文进而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导向能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且制度成本可以有效控制的制度才能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4章回归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现行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并结合第3章将管理机制分为约束性机制、引导性(激励性)机制以及自愿性机制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现行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约束能力较强,但政府部门机构间协调的制度成本较高。虽然已经建设了一些激励和引导机制,但对企业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引导能力仍然不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第5章中结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研究了中国海岸带水环境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给出中国海岸带水环境制度安排应具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建议,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讨论了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中、远期任务。第5章的最后一节专门研究了最近的国家机构改革对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意义,并认为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安排应从海岸带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水环境管理司法制度、水环境修复制度等三个方面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国家机构改革。第6章作者对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认为进一步研究机构改革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同时探讨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对国际环境治理影响和意义是本研究进一步拓展的两大方向。
湖北省人民政府[10](2016)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鄂政发[2016]4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9月10日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是转换产业发展动能、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省委提出的"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目标,加快推动湖北
二、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巩固企业贯标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巩固企业贯标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2)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回顾 |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
三、2021年重点工作 |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
(三)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
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
名词解释 |
(3)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本文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理论 |
2.1.1 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ISO9000标准相关研究 |
2.2.2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研究 |
2.2.3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3 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A企业现状 |
3.2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质量体系初期建设情况 |
3.2.2 A企业质量方针与目标 |
3.2.3 职能分配 |
3.2.4 现有质量体系文件内容 |
3.3 A企业质量体系现状调查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调查结果 |
3.4 质量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3.4.1 客户服务方面 |
3.4.2 纠正措施方面 |
3.4.3 预防措施方面 |
3.4.4 记录控制方面 |
3.4.5 人员情况方面 |
4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及实施 |
4.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2 客户服务环节优化 |
4.2.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2.2 引入过程能力指数 |
4.3 纠正措施环节优化 |
4.3.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3.2 设计质量激励机制 |
4.4 预防措施环节优化 |
4.4.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4.2 引入风险系数 |
4.5 记录控制环节优化 |
4.5.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5.2 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
4.6 人员情况环节优化 |
4.6.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6.2 应用戴明环加强员工培训 |
4.7 质量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
5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评估 |
5.1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权重分析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构建判断矩阵 |
5.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2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A |
附录2 调查问卷B |
致谢 |
(4)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转型升级 |
2.1.2 知识产权 |
2.1.3 知识产权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三螺旋理论 |
2.2.4 专利地图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动态 |
2.3.2 国外研究动态 |
2.3.3 研究综评 |
3 知识产权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辨析 |
3.1 机理分析 |
3.2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 |
3.3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 |
3.3.1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3.3.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
3.4 基于四螺旋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G-CPU”驱动范式 |
3.4.1 范式构建 |
3.4.2 特征描述 |
3.4.3 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
4.1 中国轻工行业发展轨迹与政策梳理 |
4.1.1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
4.1.2 轻工业联合会的政策与实践 |
4.1.3 部委间的协同与支撑 |
4.2 基于中轻景气指数的轻工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
4.2.1 总体景气指数 |
4.2.2 工业增加值增速 |
4.2.3 主营业务收入 |
4.2.4 商品出口 |
4.2.5 效益水平 |
4.3 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实践成效 |
4.3.1 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
4.3.2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 |
4.3.3 轻工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
4.3.4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支撑功能日益明显 |
4.3.5 轻工业知识产权呈现明显阶梯式进步 |
4.3.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重点子行业转型效果明显 |
4.4 轻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4.1 轻工业增长缓慢,下行压力较大 |
4.4.2 国际贸易摩擦严重,出口形势严峻 |
4.4.3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 |
4.4.4 行业运行分化较大,企业效益不佳 |
4.5 本章小结 |
5 知识产权驱动轻工业转型升级效应的度量与困境剖析 |
5.1 基于“Patent-Map”的中国轻工业专利状态分析 |
5.1.1 轻工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态势分析 |
5.1.2 轻工业专利运营情况 |
5.1.3 轻工业专利申请人结构分析 |
5.1.4 轻工业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
5.1.5 轻工业专利除本土外技术原创国家/地区分布 |
5.1.6 轻工业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5.1.7 轻工业子行业专利分布比例 |
5.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5.2.1 模型与方法 |
5.2.2 指标与数据 |
5.2.3 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 |
5.3 专利视角下的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5.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5.3.2 数据分析 |
5.3.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5.3.4 结论及特征分析 |
5.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困境 |
5.4.1 战略意识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
5.4.2 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5.4.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权利失效流失严重 |
5.4.4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转型升级 |
5.4.5 子行业与地区知识产权创造不平衡 |
5.5 本章小结 |
6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驱动力构建 |
6.1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 |
6.2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 |
6.2.1 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工作机制 |
6.2.2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提升过程机理分析 |
6.2.3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
6.3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
6.3.1 “五环”模型构建 |
6.3.2 “动力火车”模型及工作机制 |
6.3.3 支撑要素 |
6.4 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
6.4.1 基本模式 |
6.4.2 影响因素 |
6.4.3 系统模型及工作机制 |
6.5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 |
6.5.1 服务体系 |
6.5.2 工作机制 |
6.6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
6.7 本章小结 |
7 基于“G-CPU”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 |
7.1 政府驱动路径 |
7.1.1 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引领作用 |
7.1.2 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 |
7.1.3 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
7.1.4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7.1.5 建立全方位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
7.2 企业驱动路径 |
7.2.1 实施轻工业专利导航和战略布局 |
7.2.2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 |
7.2.3 创新轻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
7.2.4 提升轻工企业质押融资信用水平 |
7.3 科技平台驱动路径 |
7.3.1 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联盟 |
7.3.2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
7.3.3 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综合效应 |
7.3.4 抓好重点服务平台建设 |
7.3.5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能力 |
7.4 高校驱动路径 |
7.4.1 强化政策激励与导引功效 |
7.4.2 制订专利战略规划和布局 |
7.4.3 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 |
7.4.4 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新模式 |
7.4.5 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和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 |
附录2 中国轻工业经济指数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导师课题、主持课题与获奖 |
(5)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H公司ISO管理体系概况及程序文件存在问题 |
2.1 H公司ISO管理体系概况 |
2.1.1 H公司概况 |
2.1.2 H公司ISO管理体系历史沿革 |
2.1.3 H公司ISO管理体系文件的三个层级 |
2.2 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在体系文件中的重要性 |
2.2.1 程序文件在文件系统中的作用 |
2.2.2 程序文件问题需要优先解决 |
2.3 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主要问题 |
2.3.1 文件繁琐冗长造成可视化差 |
2.3.2 文件结构杂乱造成可执行性低 |
2.3.3 职责表述不清造成业务冲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公司程序文件优化的方案设计 |
3.1 程序文件优化的目标 |
3.2 程序文件的优化方法 |
3.2.1 4S管理方法 |
3.2.2 流程管理理论 |
3.2.3 “小集团活动”方法 |
3.2.4 SPS优化方案的提出 |
3.3 SPS优化方案的设计 |
3.3.1 用4S管理方法进行文件系统的结构设计 |
3.3.2 以流程化进行详细设计 |
3.3.3 以“小集团活动”设计实施优化的流程 |
3.4 程序文件优化的保障措施 |
3.4.1 建立新型组织机构提升组织能力 |
3.4.2 通过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
3.4.3 设置审核环节保障优化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公司程序文件优化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
4.1 SPS优化方案在H公司的实施过程 |
4.1.1 优化准备工作 |
4.1.2 制定实施计划 |
4.1.3 优化的实施过程 |
4.2 程序文件优化完成情况及效果评价 |
4.2.1 程序文件优化完成情况 |
4.2.2 效果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智能制造概念和特征 |
一、智能制造概念 |
二、智能制造的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战略理论 |
一、企业战略转型升级 |
二、SWOT分析模型 |
第二章 C公司现状及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
第一节 C公司概况 |
一、企业概况 |
二、战略发展目标 |
第二节 C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及两化融合现状 |
一、自动化现状 |
二、信息化现状 |
三、两化融合现状 |
第三节 C公司态势分析及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
一、SWOT态势分析 |
二、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
第三章 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实施智能制造缺乏战略性支持 |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系将难适应发展要求 |
一、流程管理柔性化要求 |
二、组织结构制约 |
第三节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缺成瓶颈 |
一、紧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
第四节 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企业转型升级 |
第五节 工厂智能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一、自动化改造须再推进 |
二、核心信息系统待建设 |
第四章 同行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思路与规划制定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必要前提 |
第二节 组织与管理变革是智能制造的推动力 |
第三节 设备设施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 |
一、自动化设备设施建设 |
二、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 |
第四节 生产运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 |
一、注塑生产MES系统解决方案 |
二、注塑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第五节 智能制造实施成效与经验借鉴 |
一、实施成效 |
二、经验借鉴 |
第五章 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建议 |
第一节 谋划战略全局,加强实施领导 |
一、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 |
二、经验借鉴与自身创新战略并重 |
三、建立实施组织,加强组织领导 |
第二节 改革组织结构,重构管理体系 |
一、打造扁平化组织,实现柔性化流程管理 |
二、重新认识需求,确立智能制造思维范式 |
三、重构管理体系,构建智能制造管理范式 |
第三节 优化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储备 |
一、优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
三、产学研紧密合作,强化人才储备 |
第四节 善用政府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
第五节 突出实施重点,建设智能工厂 |
一、明确建设思路与规划 |
二、建设智能工厂应用框架 |
三、打造产品设计、生产和物流智能化 |
四、实现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智能化 |
第六节 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产业协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三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功能 |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阶段 |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
第三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目标 |
第四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
第一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内涵 |
第二节 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三节 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及政策支撑 |
第四节 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 |
第五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政府培育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基于苏州制造业的分析 |
第三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果的微观检验 |
第六章 政府内部激励结构与科技管理官员的策略性行为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实证检验:政策工具选择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影响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科技管理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第七章 不同激励政策下的企业创新决策 |
第一节 政策预期与企业研发投入模型 |
第二节 创新激励政策与企业的策略性行为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不同政策的激励效应 |
第四节 关于科技项目激励效应的进一步检验 |
第八章 构建尊重市场规律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 |
第一节 创新激励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
第二节 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 |
第三节 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
第四节 实施基于竞争机制的政府科技项目 |
第五节 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ZJLY国有勘察设计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战略环境理论 |
2.2.1 外部环境理论 |
2.2.2 内部环境理论 |
2.3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3 ZJLY公司战略转型环境分析 |
3.1 ZJLY公司战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1 ZJLY公司概况 |
3.1.2 ZJLY公司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
3.1.3 ZJLY公司发展问题分析 |
3.2 ZJLY公司战略转型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科技环境 |
3.3 ZJLY公司相关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勘察设计行业分析 |
3.3.2 工业行业分析 |
3.3.3 民用行业分析 |
3.3.4 市政行业分析 |
3.4 ZJL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组织架构 |
3.4.2 内部资源 |
3.4.3 核心竞争力 |
4 ZJLY公司转型期SWOT分析 |
4.1 优势(S)分析 |
4.2 劣势(W)分析 |
4.3 机会(O)分析 |
4.4 威胁(T)分析 |
4.5 SWOT分析战略选择表 |
5 ZJLY公司战略转型的制定 |
5.1 ZJLY公司愿景与使命 |
5.1.1 公司愿景 |
5.1.2 企业使命 |
5.2 ZJLY公司战略转型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5.2.1 战略转型指导思想 |
5.2.2 战略规划基本原则 |
5.3 ZJLY公司的总体战略及目标设定 |
5.3.1 总体战略 |
5.3.2 战略选择 |
5.3.3 目标设定 |
5.4 ZJLY公司的业务层战略 |
5.4.1 设计业务 |
5.4.2 工程管理类业务 |
5.4.3 工程总承包类业务 |
5.4.4 咨询业务 |
5.4.5 设备类业务 |
5.4.6 投资类业务 |
5.4.7 运营维护类业务 |
6 ZJLY公司战略转型保障措施 |
6.1 实施人才战略,提升发展动力 |
6.2 着力创新驱动,培育核心能力 |
6.3 加强企业管理,夯实发展基础 |
6.4 深化企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
6.5 推进文化建设,打造品牌形象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2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 |
1.3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1.4 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
2.3 海岸带综合管理 |
2.3.1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理 |
2.3.2 以综合管理的视角认识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4.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商品经济理论 |
2.4.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产权理论 |
2.4.3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外部性理论 |
2.4.4 水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与生态补偿 |
第3章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
3.1 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有关实践 |
3.1.1 美国海岸带管理法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
3.1.2 ICM在日本相关实践 |
3.1.3 中国通过实施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推广和实践ICM |
3.2 环境资源承载力理论案例分析 |
3.2.1 厦门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
3.2.2 美国切萨皮克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
3.3 环境经济学理论案例分析 |
3.3.1 新安江生态补偿协议 |
3.3.2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案例 |
3.3.3 小结 |
3.4 基于案例对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讨论 |
3.4.1 理论基础的讨论 |
3.4.2 制度建设的讨论 |
第4章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安排浅析 |
4.1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基本机制 |
4.1.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约束性机制 |
4.1.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引导性管理机制 |
4.1.3 自愿性管理机制—沿海流域水环境审计 |
4.2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基本体制 |
4.2.1 国家层面涉及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规划及部委规章 |
4.2.2 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主动落实规划的主要政策手段 |
4.2.3 地方层面的组织机制 |
4.3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特色与不足 |
第5章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设计 |
5.1 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结构设计 |
5.1.1 生态文明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基本原则和重点 |
5.1.2 符合生态文明思想的海岸带水环境制度设计 |
5.2 符合海岸带水环境特点的制度功能设计 |
5.2.1 以水环境承载力预警作为制度主要功能 |
5.2.2 以“空间综合”作为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体制整合的目标功能 |
5.3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任务-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
5.3.1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期任务 |
5.3.2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中期任务 |
5.3.3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远期任务 |
5.4 利用机构改革推进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
5.4.1 中央机构改革对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意义 |
5.4.2 利用机构改革巩固和建设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 |
5.4.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1.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 |
6.1.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实践研究的成果 |
6.1.3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的成果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 |
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巩固企业贯标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政府工作报告[N]. 陈新武. 十堰日报, 2021
- [3]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黄立涛.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4]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D]. 邢战雷.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5]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优化研究[D]. 杨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D]. 林炜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D]. 安志. 南京大学, 2019(01)
- [8]ZJLY国有勘察设计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赵朋波.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9]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 毛竹. 厦门大学, 2018(06)
- [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22)
标签:轻工业论文;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论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论文; 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企业转型升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