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勘察

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勘察

一、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冬[1](2018)在《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围岩与锚杆支护宏细观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还是“一带一路”经济区建设需要,都促使交通、市政、能源、国防等领域的水利与岩土地下工程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地下厂房安全稳定问题关系到国内外众多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而岩锚梁作为地下厂房重要结构,因直接承受吊车荷载、岩壁局部变形较大、受力特性复杂等特点,关系到地下厂房开挖及运行期的整体安全稳定性。目前针对岩锚梁结构力学特性的研究整体偏于经验参考和基于宏观分析计算方法,对于岩壁围岩细观损伤过程、锚杆支护作用细观机理以及薄弱结构面细观受力特性等研究还不充分,有必要引入新的模型与算法、从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围绕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围岩与锚杆支护宏细观特性的关键问题,首先基于有限单元法、从宏观力学角度研究了岩锚梁在不同爆破参数下、不同开挖工况下以及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围岩变形与损伤特征、吊车梁运行安全系数以及锚杆受力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岩锚梁结构在地下厂房开挖和运行期的细观受力特性,通过引入基于颗粒流PFC程序的离散元分析法、PFC-FLAC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法,以及本文提出的改进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方法,揭示了岩壁围岩细观损伤累积与损伤深度判别、全长粘结锚杆支护主动变形围岩细观作用机理、薄弱接触面局部细观破坏特征等宏细观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爆破开挖精细化控制研究。在实际工程要求岩锚梁岩壁精细化开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地下厂房岩锚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方法,推导了岩壁爆破开挖荷载计算及有限元迭代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爆破参数下爆破开挖荷载对吊车梁岩壁围岩受力与破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岩锚梁局部岩壁围岩对爆破参数取值十分敏感,应注意避免爆破对岩壁附近围岩的扰动及破坏;建立了合理的岩锚梁超挖模型并分析了岩锚梁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显示超挖工况下地下厂房运行期岩锚梁岩壁围岩破坏范围增大、变形量增加,承载能力降低、接触面安全系数减小,不利于形成合理受力变形特征及保证稳定安全运行,因此为避免岩锚梁岩壁不良开挖现象、保证岩台按设计成型,必须对岩壁爆破开挖设计进行精细化控制。(2)研究了地下厂房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为了改善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浅层围岩应力集中现象,增大岩锚梁及其岩壁围岩的整体安全性,地下厂房施工过程中将吊车梁附近围岩1.5~2m范围内的上排斜拉锚杆涂裹沥青,锚杆与围岩局部脱离使得应力传递至围岩深部。针对地下厂房岩锚梁上排受拉锚杆涂沥青工艺,提出了一种在地下厂房岩锚梁有限元模型中生成沥青单元的方法:根据岩锚梁体型与吊车梁锚杆走向划分局部单元网格,建立地下厂房洞室群有限元模型;在上排斜拉涂沥青锚杆穿过的单元内生成新的节点,根据八节点六面体单元点-线-面基本关系,重新生成新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隐式杆单元法模拟涂沥青锚杆,隐式柱单元法模拟普通锚杆,将采用涂沥青锚杆与不采用涂沥青锚杆的孟底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梁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与计算,有效模拟了锚杆涂沥青段岩壁围岩破坏区减少、应力集中现象减弱、围岩整体承载能力增强以及锚杆应力沿杆长趋于均匀化分布的受力特性。(3)提出了岩石与锚杆材料的离散颗粒模型数值仿真方法,探讨了基于离散元颗粒流PFC程序的介质变形、受力、损伤判别及破坏过程的细观力学描述手段,包括颗粒间接触力链与介质宏观受力特性的关系、颗粒模型微裂纹发育记录和声发射特性的关系、颗粒模型墙体伺服与介质宏观应力的关系等,并应用于岩石无侧限压缩试验、直接拉伸试验、不同围压下三轴压缩试验以及粘结锚杆拉拔试验等的离散颗粒模型数值试验研究,分析了岩石破坏过程中微裂纹扩展形态和声发射特性以及拉拔锚杆细观受力特征,从细观力学角度探索了有效的岩石和锚杆材料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并得以成功运用。(4)基于PFC-FLAC离散-连续耦合计算方法,研究了围岩主动变形条件下全长粘结锚杆细观支护特性。针对单独采用离散元颗粒流PFC程序无法适用于地下厂房洞室开挖与支护工程尺度的问题,通过引入PFC-FLAC离散-连续耦合计算方法将求解区域划分为两个子区域,在FLAC程序中建立有限差分单元连续模型用于维持边界地应力值,同时在PFC程序中建立相应尺寸的地下洞室开挖颗粒流模型;经基于FISH语言二次开发的数据传输设计,两程序中的连续模型和离散颗粒模型可以进行有效数据交换和连续耦合计算,FLAC耦合边界与PFC墙体保持了良好的变形一致性和应力等价性。将其用于开挖面围岩主动变形情况下的全长粘结锚杆支护机理研究,从细观力学角度分析了开挖边界围岩维持自平衡的压力环机制、锚杆支护围岩“中性点”特征和围岩-锚杆联合承载细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锚杆支护使得开挖边界围岩压力环厚度降低,但单根压接触力链量值升高并交织在锚杆周围,锚杆颗粒间平行粘结力远大于围岩颗粒平行粘结力,从细观角度良好呈现了锚杆-围岩联合承载机制;通过颗粒变形特征可知锚杆支护下靠近开挖边界的颗粒向临空面的变形大于锚杆变形,远离开挖边界的深部围岩颗粒向临空面的变形小于锚杆变形,两者变形相等的地方锚杆颗粒间接触力最大,直观体现了锚杆在地下洞室围岩支护过程中的“中性点”特征;开挖前后临空面附近围岩的颗粒孔隙率下降百分比较无锚杆支护工况显着降低,体现了锚杆为改善开挖引起的围岩松动效应所发挥的重要作用。(5)基于改进的PFC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方法,研究了地下厂房岩锚梁局部细观受力与破坏特性。针对基于经典PFC-FLAC离散-连续耦合计算方法的PFC颗粒流声发射片技术在地下厂房洞室大变形或应力集中部位不能进行稳定耦合计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LAC模型耦合区域节点速率双线性插值的改进PFC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方法:在FLAC程序中进行大型地下洞室分期开挖与支护过程模拟,同时建立与洞室重点关注部位单元节点享有共同坐标的PFC颗粒流声发射片模型,颗粒速度依据双线性插值隶属于FLAC耦合区域节点速度,能够容许耦合区域的任意变形并满足PFC颗粒、PFC墙体和FLAC耦合边界三者之间同步运动。经某地下洞室分期开挖算例验证,可知浅层围岩内颗粒接触力链紊乱且出现空洞,伴随大量微裂纹发育并逐渐汇合成两道明显的“X,”型宏观裂隙带,深部围岩内只发育少量微裂纹;随着开挖的进行剪裂纹占微裂纹总数百分比越来越大,促使围岩呈现出延-塑性破坏特征;锚杆和衬砌支护可显着降低微裂纹发育即围岩损伤程度。说明该方法良好适用于地下洞室局部细观力学特性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孟底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围岩局部受力、变形与破坏特性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声发射片微裂纹发育特征的围岩破坏区深度判别方法,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一致并弥补了后者围岩破坏显示方法单一、尤其难以描述围岩损伤程度变化的缺点,表明上述方法在描述开挖面围岩损伤问题时具有明显优越性;同时用于研究吊车梁岩壁围岩参数劣化和吊车超载情况下吊车梁与围岩接触面问题,从其变形趋势、细观接触力链形态、微裂纹发育类别与宏观裂隙特征等多个宏-细观角度再现了竖直与倾斜接触面将分别产生拉裂破坏与剪切破坏的力学响应过程。

杨宜文[2](2014)在《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水电开发的深入,水电站地下厂房所处地质环境愈趋复杂,厂房机组稳定运行影响因素繁多。实践表明,关于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方式、结构体形优化和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论文以小湾、黄登等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为依托,围绕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结构体形优化以及施工期安全预警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在重点考察国内2个典型的已建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大朝山、二滩)布置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力发电机组的水力过渡过程、围岩稳定性等角度,对洞室群轴线布置和洞室间距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尾水调压井轴线与主厂房、主变室的轴线呈空间直线的布置方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实践表明,该布置方式对改善洞室群围岩稳定、水力学条件等有明显的效果。(2)根据地下厂房布置和运行要求,探讨了地下厂房设置尾水调压室的必要性,对长廊简单式、圆筒双室式和圆筒阻抗式等三种主流体形的水力学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从水力学条件、地质条件、洞室围岩稳定、支护措施经济性等方面论证了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原则和要求,建立了尾水调压室结构体形选择的方法;将论文建立的选型方法成功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地下厂房。结果表明,在水力学条件、围岩稳定性方面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3)针对大型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施工交通、施工期围岩稳定等重要影响因素,结合目前国内实际施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复杂洞室群的施工程序和支护方案的选择原则;基于上述原则制定了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复杂交叉多洞室的施工方案,分析评价了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论文提出的复杂洞室施工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4)在考察基于新奥法理论的锚索最佳支护时机的确定难度和适用性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小湾水电站等地下厂房工程实际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了锚索支护时机与支护力的选择理念与方法,以及锚索支护的相关参数取值建议。(5)在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引入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分析提出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系统的技术核心和系统实现的关键;以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为背景,开展了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BIM模型,研制了安全监测信息模块、三维可视化与辅助分析模块、监测与数值分析成果对比模块、施工期安全写实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围岩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等功能模块;论文研制的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在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警、质量控制、工期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综上,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指导了小湾水电站、黄登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与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决策,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李景龙[3](2008)在《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交通建设及水利、矿产资源开发等有关的地下空间工程越来越多,它们的安全性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急需要开展隧道、地下厂房等地下空间工程的施工和运行期间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相对于隧道、边坡等其他岩石工程,地下厂房类洞室群的风险分析方面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针对地下厂房类洞室群的特点,以进行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的理论和实用方法为目标,在其基本理论体系、关键基础问题、基本评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借助系统的方法和模糊数学对工程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继而建立适合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的风险评价体系,这是预防地下工程事故的有效措施,也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稳定性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稳定性风险研究进展、现状以及风险分析在岩石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风险的基本概念,深入讨论各种分析方法,研究了稳定性及风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指出目前“半定量半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仍是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洞室群风险分析中可操作性强的办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地下洞室群结构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了在地下隐蔽工程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决定了稳定性风险分析的随机性、模糊性、动态性;对地下工程失稳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力学理论角度,确定了会导致洞室群失稳的风险指标因素。系统地研究了地下工程稳定性判据,以及各类判据的应用方法。以改进的“弹塑性位移相对值”判据为主,其它判据为辅,定义了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判别指标“SI”;根据不同的稳定性风险判别指标来划分不同的稳定等级,对洞室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构造多因素多层次评价模型,将模糊数学和系统论方法应用到工程的稳定性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洞室稳定的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得出多级层次各因素的权重;当洞室群稳定影响因素取不同的分位值时,利用已有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在建或已建的工程进行各种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提取位移结果计算得到风险失稳指标“SI”,所有指标汇总值组成“模糊隶属数据库”,用确定性方法表达了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解决了洞室群在进行多因素综合模糊评判时最关键的问题。今后,某个具体工程各个因素对评价集的隶属度可以直接在库中查询到,然后逐级评判,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给出洞室群的稳定性的模糊级别,对洞室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在得出洞室群稳定性等级的基础上,整体研究洞室群工程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用综合模糊评判模型将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联系起来,并引入“监控程度”和“重视程度”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四大因素,建立了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价风险等级、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函数,将不精确的表达和处理数字化,使评估过程更趋科学化。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洞室群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今后新建地下洞室群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借鉴。将前面风险分析研究应用在风险控制中,用VB语言开发了Stability RiskAssessment Analysis软件;结合沪蓉西高速公路乌池坝隧道工程施工中的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演练为例讲述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最后,对地下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展望,明确了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4](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研究表明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郭心锐[5](2005)在《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大朝山水电站基本情况、地质情况、地下洞室支护及安全监测设计情况,并对河海大学编写的《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三维有限元分析》和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预测的设计变化值进行了简单介绍,采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时期及运行时期的监测数据。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采用的监测仪器大部分是国产仪器,主要监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围岩位移、锚杆应力、锚索荷载、岩壁与混凝土的缝隙大小等等,通过实际测试的监测数据对大朝山地下洞室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及设计预测值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大朝山电站三大洞室目前处于稳定性的结论,并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工作,对此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曾浩[6](2005)在《新奥法理论在龙滩地下厂房的应用 ——围岩稳定控制》文中指出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规模目前属世界地下厂房之最,与其立体交叉相贯隧洞较多,洞室与洞室之间的岩柱较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如何解决好围岩的安全稳定是龙滩地下厂房设计和施工的难点问题。面对龙滩地下厂房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有效的基础理论来指导施工全过程,才能确保在施工组织、技术、程序、措施和方法上解决好围岩的稳定和工程的顺利实施。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原理,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为基点,以锚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地下围岩的动态进行监测,并以此来指导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它是目前广泛应用和行之有效的构筑地下工程的方法和理论。根据工程实际,为确保洞室围岩稳定,我们在龙滩地下厂房设计、施工全过程遵循“新奥法理论”,开展的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初期主要依据工程类比法及根据工程的特点,拟定开挖及支护有关参数并通过模型试验、理论计算予以复核;研究开挖、支护施工方案、程序、方法和控制措施;根据监测成果迅速准确分析判断围岩应力释放而引起围岩失稳形变的可能性和时间,评估支护参数,修改完善设计,实现动态化监控、信息化设计,为设计和施

刘学鹏[7](2004)在《大朝山水电站DCS/C4标项目监理工作与成效》文中研究说明大朝山水电站建设中采用项目监理制,7年多来的工程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文章介绍了DCS/C4标项目监理部在项目监理实践中所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及取得的成绩,可供我国其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借鉴。

杨诚[8](2004)在《大朝山水电站工程施工用电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大朝山电站施工供电规划及管理的介绍,用电负荷的统计和分析,以及以往漫湾等电站施工用电情况统计,可以从中得出一定的规律可供借鉴。

工程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9](2004)在《2020年中国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一、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一)“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工程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有目的地改造、适应并顺应自然和环境的活动。大而言之,工程技术是指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生产和建设中去而形成的多学科的技术总体;小而言之,是指建设工程中的技术,它的范围也势必涉及诸如“城市建设科学技术”、“交通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乃至“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等其他几个综合专题的内容。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都是根据本门科学和技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10](2004)在《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一、桥梁工程(一)国内外桥梁学科发展概况1.国内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现状(1)工程发展概况。20余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建成了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现代化品位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桥梁设计和施工经验。总体而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斜拉桥作为一种缆索承重体系,比梁式桥有更大的跨越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

二、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围岩与锚杆支护宏细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爆破开挖研究
        1.2.2 岩锚梁锚杆与接触面稳定性研究
        1.2.3 地下厂房洞室群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1.2.4 颗粒离散元法在地下洞室中的应用
        1.2.5 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爆破开挖精细化控制研究
    2.1 概述
    2.2 岩锚梁岩壁精细化爆破开挖控制与实例
        2.2.1 吊车梁岩壁爆破开挖质量影响因素
        2.2.2 吊车梁岩壁精细化开挖工程实例
    2.3 考虑爆破荷载的岩锚梁岩壁开挖有限元分析
        2.3.1 岩锚梁可视化建模与有限元分析方法
        2.3.2 岩壁开挖爆破荷载迭代计算方法
        2.3.3 吊车梁与岩壁接触面稳定性分析
        2.3.4 爆破开挖对岩壁损伤影响实例分析
    2.4 岩壁超挖工况下岩锚梁整体受力特性分析
        2.4.1 吊车梁超挖模型形态
        2.4.2 岩壁超挖与正常工况下岩锚梁受力特性对比
        2.4.3 超挖工况下岩锚梁安全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厂房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岩锚梁锚杆涂沥青段模型网格生成方法
        3.2.1 岩锚梁锚杆涂沥青段微观模型
        3.2.2 岩锚梁沥青单元网格生成方法
        3.2.3 有限元模型文件组成及转换
        3.2.4 利用Fortran语言实现程序流程
    3.3 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数值分析方法
        3.3.1 涂沥青锚杆的刚度矩阵
        3.3.2 沥青锚杆支护非线性迭代方法
    3.4 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实例分析
        3.4.1 沥青单元网格生成效果
        3.4.2 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石与锚杆离散颗粒模型数值仿真实现方法
    4.1 概述
    4.2 颗粒流PFC程序岩石与锚杆模拟方法
        4.2.1 PFC程序基本原理和假定
        4.2.2 岩石的颗粒流模拟方法
        4.2.3 锚杆的颗粒流模拟方法
        4.2.4 细观力学特性表征方法
    4.3 岩石颗粒模型数值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4.3.1 岩石无侧限压缩试验
        4.3.2 岩石直接拉伸试验
        4.3.3 不同围压下岩石三轴压缩试验
    4.4 粘结锚杆拉拔试验颗粒数值模型
        4.4.1 颗粒模型试验实现方法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全长粘结锚杆细观支护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ITASCA离散-连续模型数据交换与同步计算原理
        5.2.1 接口程序数据交换通道函数
        5.2.2 FLAC耦合边界节点外力转换与更新
        5.2.3 离散-连续模型同步计算实现步骤
    5.3 地下洞室开挖与锚杆支护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建立
        5.3.1 连续单元模型耦合区域优化选取
        5.3.2 开挖过程围岩地应力重分布实现方法
        5.3.3 PFC-FLAC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建立
        5.3.4 耦合计算连续性验证
    5.4 围岩主动变形时粘结锚杆细观支护特性研究
        5.4.1 围岩与锚杆颗粒非同步变形规律
        5.4.2 锚杆支护主动变形围岩的“中性点”特征
        5.4.3 围岩与锚杆联合承载细观压力环结构
        5.4.4 基于粘结力和孔隙率变化的围岩扰动判别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改进PFC颗粒流声发射片的岩锚梁局部细观特性研究
    6.1 概述
    6.2 经典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洞室局部大变形问题的局限性
        6.2.1 颗粒流声发射片耦合计算原理与应用步骤
        6.2.2 大变形部位离散-连续耦合计算不收敛原因探究
    6.3 基于连续模型节点速率插值的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方法
        6.3.1 声发射片颗粒与连续模型节点同步变形实现方法
        6.3.2 改进颗粒流声发射片技术运用方法
        6.3.3 开挖临空面附近围岩局部细观受力特性分析
    6.4 岩锚梁岩壁围岩与薄弱接触面细观力学特性研究
        6.4.1 分期开挖过程中岩壁围岩变形和微裂纹扩展规律
        6.4.2 细观力学角度的岩壁围岩破坏区深度判别
        6.4.3 运行期岩壁与吊车梁接触面细观破坏机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影响围岩稳定的工程因素
        1.2.2 工程的关注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厂房洞室布置及体形选择
        1.3.2 水力过渡过程对洞室布置的影响
        1.3.3 复杂洞室的施工方案研究
        1.3.4 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1.3.5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运用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水力过渡过程对厂房洞室群布置影响研究
    2.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2.1.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现状
        2.1.2 洞室布置设计存在的问题
        2.1.3 工程解决方案
    2.2 厂房发电水力过渡过程要求
        2.2.1 厂房稳定运行水力学要求
        2.2.2 厂房水力过渡过程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2.3 小湾工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2.3.1 工程概况及厂房布置
        2.3.2 水力过渡过程要求对布置的影响
        2.3.3 洞室布置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2.3.4 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优化
    3.1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3.1.1 调压室的功用及基本要求
        3.1.2 调压室的基本形式
        3.1.3 设置调压室的条件
        3.1.4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3.2 不同形式尾水调压室的水力条件
        3.2.1 长廊简单式尾水调压室
        3.2.2 圆筒双室式尾水调压室
        3.2.3 圆筒阻抗式尾水调压室
    3.3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研究
        3.3.1 水力条件影响分析
        3.3.2 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3.3.3 洞室稳定影响分析
        3.3.4 支护经济性影响分析
        3.3.5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3.4 新型尾水调压室结构在小湾工程运用
        3.4.1 调压室结构形式比较
        3.4.2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3.4.3 水力设计
        3.4.4 围岩稳定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尾水调压室施工方案研究
    4.1 复杂洞室施工程序选择
        4.1.1 施工交通的影响
        4.1.2 围岩稳定的影响
        4.1.3 施工程序选择
    4.2 复杂洞室开挖与支护工程实践
        4.2.1 工程概况
        4.2.2 喷锚支护设计
        4.2.3 开挖支护施工
        4.2.4 衬砌混凝土浇筑
        4.2.5 小结
    4.3 施工效果分析评价
        4.3.1 围岩稳定分析
        4.3.2 施工监测与分析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洞室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5.1 支护时机研究现状
        5.1.1 新奥法理论
        5.1.2 最佳支护时机
        5.1.3 支护结构选择
        5.1.4 小结
    5.2 实际工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5.2.1 施工程序与支护措施
        5.2.2 数值分析成果
        5.2.3 监测成果分析
        5.2.4 存在的问题
    5.3 锚索合理支护时机及支护力选择
        5.3.1 合理支护时机选择
        5.3.2 锚索合理支护力选择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6.1 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水电工程中的运用
        6.1.1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6.1.2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
        6.1.3 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系统设计
    6.2 地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6.2.1 系统总体思路
        6.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6.2.3 系统整体功能
    6.3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及工程运用
        6.3.1 依托工程概况
        6.3.2 地下洞室工程BIM模型建立
        6.3.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块
        6.3.4 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
        6.3.5 工程信息三维可视化管理与辅助分析模块
        6.3.6 监测成果和数值计算成果对比模块
        6.3.7 施工期结构安全实时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
        6.3.8 施工期洞室围岩实时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
        6.3.9 洞室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
        6.3.10 初期运用情况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3)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下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的意义和必要性
        1.1.1 地下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1.1.2 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
    1.2 关于“风险”的概述
        1.2.1 风险的定义
        1.2.2 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
        1.2.3 风险分析研究基本方法
    1.3 地下岩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1.3.1 风险理论的发展
        1.3.2 国内外风险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工程领域风险研究现状
    1.4 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现状
        1.4.1 计算分析方法
        1.4.2 现场监测
        1.4.3 模型试验研究
        1.4.4 其他方面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下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
    2.1 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评估系统
    2.2 风险识别简介
    2.3 地下工程的不确定性研究
        2.3.1 岩体材料本身的不均匀性
        2.3.2 模拟模型不准确引起的不确定性
        2.3.3 荷载不确定性
        2.3.4 描述方法的局限带来的不确定性
    2.4 地下工程破坏机理
    2.5 影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因素
        2.5.1 岩体质量及地质结构
        2.5.2 初始地应力
        2.5.3 工程因素
    2.6 整个地下工程风险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判据研究
    3.1 地下工程整体失稳应力判据
        3.1.1 单项应力强度指标
        3.1.2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
    3.2 地下工程围岩失稳位移判据
        3.2.1 以位移做稳定判据的优点
        3.2.2 地下洞室稳定性位移判别准则的表达方式
    3.3 地下工程围岩失稳其它判据
        3.3.1 围岩塑性区和洞室截面积相对比值判别法
        3.3.2 变形速率比值判别法
        3.3.3 力学判据
        3.3.4 其它判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因素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
    4.1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介绍
        4.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
        4.1.2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的基本概念
        4.1.3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基本计算步骤
    4.2 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影响因素权重研究
        4.2.1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简述
        4.2.2 洞室群稳定影响指标选择
        4.2.3 层次分析法
    4.3 多因素洞室群工程稳定性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指标权重分析
        4.3.3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4.3.4 确定稳定等级
    4.4 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5.1 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的含义
    5.2 地下洞室群风险分析评估
        5.2.1 选择整体风险评估方法的依据
        5.2.2 建立整体稳定性风险评估层次模型
        5.2.3 确定权重
        5.2.4 建立地下工程风险评价集
        5.2.5 构造风险模糊评判矩阵
        5.2.6 风险接受准则
    5.3 工程应用
        5.3.1 泰安抽水蓄能电站
        5.3.2 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
    5.4 小结
第六章 地下洞室群工程灾害预报及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6.1 风险评估机制
        6.1.1 程序的界面设计
        6.1.2 应用程序流程图
    6.2 风险预警机制
        6.2.1 风险回避
        6.2.2 风险自留
        6.2.3 风险转移
    6.3 风险处理机制
    6.4 风险后评估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地下厂房系统工程地质条件
    1.2 监测概况及监测依据
2 地下厂房系统支护设计、分层开挖概况及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
    2.1 地下厂房系统支护设计
    2.2 地下厂房系统分层开挖概况
        2.2.1 地下厂房分层开挖概况
        2.2.2 尾水调压室分层开挖概况
    2.3 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
3 监测仪器布置
    3.1 地下厂房围岩监测仪器布置
    3.2 主变室监测仪器布置
    3.3 尾水调压室监测仪器布置
4 主厂房围岩及结构监测成果及稳定分析
    4.1 围岩位移监测成果及分析
    4.2 锚杆应力观测成果的分析
    4.3 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4.4 围岩内部温度监测成果分析
    4.5 围岩地下水渗透压力监测成果分析
    4.6 地下房围岩稳定评价
5 主变室围岩稳定分析
    5.1 主变室围岩位移监测、锚杆应力计成果及分析
    5.2 主变室围岩稳定评价
6 尾水调压室围岩及结构监测成果分析
    6.1 钻孔多点位移计(围岩位移)监测成果及分析
        6.1.1 围岩变形的时空变化规律
        6.1.2 相对位移的分布特
    6.2 锚杆应力(围岩应力)监测成果及分析
    6.3 预应力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6.4 围岩内部温度监测成果及分析
    6.5 围岩地下渗透压力监测成果及分析
    6.6 测缝计( 混凝土喷层与洞壁开合度) 监测成果及分析
    6.7 混凝土衬砌钢筋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6.8 混凝土应变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6.9 尾水调压室围岩稳定评价
        6.9.1 围岩稳定判椐及标准
        6.9.2 围岩稳定判别结果
7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6)新奥法理论在龙滩地下厂房的应用 ——围岩稳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新奥法理论应用现状、发展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应用现状
        1.2.2 发展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奥法基本理论
    2.1 新奥法概念
    2.2 新奥法与喷锚支护
    2.3 基本理论
        2.3.1 围岩的力学性质
        一 岩石的残留强度和应变
        二 岩石的徐变
        三 岩体的破坏准则
        2.3.2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
        一 开挖对隧道围岩中应力的影响
        二 支护结构的径向约束压应力对围岩中应力再分配的影响
        三 开挖对开挖工作面附近围岩中应力状态的影响
        四 支护结构种类、构筑时机、岩压、围岩变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2.3.3 地下洞室群硬岩地层的稳定机理
        一 复合支护的承载机理
        二 岩柱与岩块的稳定机理
        2.3.4 围岩变形监控标准的确定
    2.4 新奥法设计与施工
        2.4.1 设计的主要特点
        2.4.2 施工主要程序
        一 开挖
        二 一次被覆
        三 构筑防水层
        四 二次被覆
    2.5 新奥法量测
        2.5.1 量测在新奥法设计施工中的意义和作用
        2.5.2 量测项目及其分类
        一 必测项目
        二 选测项目
        2.5.3 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一 量测数据的处理
        二 围岩最终位移的预测
        三、利用量测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
第三章 新奥法在龙滩地下厂房的应用
    3.1 工程概述
        3.1.1 地下引水发电系统洞室群布置
        3.1.2 厂区地质条件
        3.1.3 厂区岩体力学参数
        一 试验研究
        二 工程地质综合分析
        三 设计采用值
        3.1.4 主厂房
    3.2 洞室围岩稳定及支护设计
        3.2.1 工程类比法
        一 确定主厂房布置及拟定开挖分层
        二 初步拟定洞室围岩支护参数
        3.2.2 理论计算法
        一 围岩塑性松驰区极限平衡分析
        二 块体极限平衡分析
        三 有限元计算分析
        3.2.3 支护参数综合选择
        一 锚喷参数选择基本原则
        二 支护参数综合选择
        3.2.4 现场监控法
    3.3 主厂房开挖、支护施工
        3.3.1 开挖施工
        一 主厂房顶拱开挖
        二 高边墙开挖施工
        三 Ⅳ类围岩及不良地质部位施工
        3.3.2 支护施工
        一 支护系统布置
        二 施工程序及主要方法
    3.4 主厂房施工监测
        3.4.1 主厂房施工监测项目及其布置
        一 施工期监测项目
        二 主厂房监测项目布置
        (一) 围岩监测断面布置
        (二) 围岩松驰变形检测断面布置
        三 围岩稳定有关控制标准
        (一) 变形体方法
        (二) 稳定性分析的间接法
        3.4.2 爆破振动监测与控制
        一 爆破振动监测布置
        二 爆破振动监测控制标准
        (一) 爆破振动规律
        (二) 龙滩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三 爆破振动控制
        (一) 掏槽方式的选择
        (二) 预控性爆破试验
        (三) 开挖过程中爆破控制措施
        3.4.3 锚杆无损检测与锚固质量控制
        一 锚杆无损检测范围及抽检比例
        二 锚杆无损检测质量控制标准
        三 锚固质量控制
        3.4.4 围岩监测成果分析及反馈应用
        一 开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一) 楔体
        (二) 主厂房下游边墙顺层开裂
        (三) 倾倒、剪切滑移变形对边墙稳定性的影响
        (四) 松驰变形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二 异常部位监测成果初步分析与反馈
        (一) 围岩松驰变形区深度检测
        (二) 主厂房0+000桩号附近部位围岩监测
        (1) 0+000桩号附近下游拱脚及侧墙部位围岩监测情况
        (2) 0+000桩号附近上游侧墙部位监测情况
        (三) 分析与反馈应用
        (四) 处理实施效果
        (1) 围岩松驰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无明显变化
        (2) 围岩位移得到较好控制
        (3) 锚杆、锚索应力变化量级小,趋于稳定
        (4) 测缝计开合度变化平缓
        三 反演计算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研究成果
    4.2 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围岩与锚杆支护宏细观特性研究[D]. 李冬冬. 武汉大学, 2018(07)
  • [2]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杨宜文. 武汉大学, 2014(07)
  • [3]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李景龙. 山东大学, 2008(05)
  • [4]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5]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D]. 郭心锐. 吉林大学, 2005(03)
  • [6]新奥法理论在龙滩地下厂房的应用 ——围岩稳定控制[D]. 曾浩. 广西大学, 2005(06)
  • [7]大朝山水电站DCS/C4标项目监理工作与成效[J]. 刘学鹏. 云南水力发电, 2004(02)
  • [8]大朝山水电站工程施工用电管理[J]. 杨诚. 云南水力发电, 2004(02)
  • [9]2020年中国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工程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10]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 2004

标签:;  ;  ;  ;  

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工程监理勘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