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倦库蚊对球形芽孢杆菌的抗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翠梅[1](2021)在《单细胞分析研究理化因子对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Ls)是应用广泛的杀幼蚊制剂。Ls不仅能在自然环境繁殖,而且也能在蚊子幼虫肠道繁殖。Ls制剂在施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子,这些因子影响Ls制剂的杀幼蚊活性,也影响Ls细胞的存活。因此,分析理化因子对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芽孢与芽孢萌发的影响,可为提高生物制剂的杀蚊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菌芽孢萌发高度异质性,常规的群体分析方法无法揭示单个芽孢的行为。芽孢萌发作为芽孢从休眠态向营养生长转变的关键起始,也是杀灭芽孢类细菌的关键点,目前对Ls芽孢的萌发规律机制的认识有限,相关蛋白质在芽孢萌发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单细胞激光光镊拉曼光谱、DIC显微成像分析技术两种单细胞分析方法,分析物理因子紫外辐射、湿热或者化学药剂二氧化氯、戊二醛处理后单个Ls芽孢及其萌发过程,探究上述因子对Ls芽孢结构和成分的影响及对参与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或者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Ls菌株内和菌株间芽孢萌发的异质性和造成异质性的机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紫外辐射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实时监测了紫外辐射2~10 min后单个Ls芽孢的结构成分变化及萌发的过程,分析处理后芽孢内物质结构成分的信息和芽孢在营养和非营养萌发下的萌发动态,获知Ca DPA释放过程的萌发参数(Tlag、?Trelease、?Tlys等)。结果表明,紫外线处理使Ca DPA泄漏、蛋白质变性、芽孢萌发所需的蛋白质受损。受损最严重的是芽孢外膜上的皮层水解酶,其次Spo VA通道及相关蛋白,最后是芽孢内膜上的受体蛋白。(2)湿热处理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单个Ls芽孢经过不同程度的湿热处理(90℃或95℃分别处理30、60 min或者100℃处理10 min),采集其拉曼光谱且用DIC显微成像观察芽孢在营养和非营养下的萌发,分析造成芽孢萌发动态曲线改变的原因,从而了解湿热处理对参与芽孢萌发的主要蛋白损伤情况及其对芽孢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湿热处理不仅破坏芽孢的内膜造成孢内大量Ca DPA外泄,而且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并损害了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受损最显着的是受体蛋白,对Ca DPA释放通道蛋白和皮层水解酶影响较小。(3)二氧化氯对Ls芽孢的作用机制分析。二氧化氯(ClO2)是高效杀菌剂,通过单细胞分析方法分析0.05%~0.3%ClO2处理5 min后单个Ls芽孢内Ca DPA、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及其芽孢萌发过程孢内蛋白质物质变化动态,探究ClO2对芽孢结构和萌发相关蛋白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法统计处理后芽孢的存活率,拉曼光谱分析处理后芽孢内成分的变化,DIC监测处理后芽孢萌发过程所需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实验发现,ClO2处理没有破坏芽孢内膜而孢内Ca DPA泄露,且ClO2亚致死处理使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失去功能,特别容易致芽孢皮层水解酶失活。(4)戊二醛处理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戊二醛是继甲醛和环氧乙烷之后非常重要的化学消毒剂,具有高效低毒、使用范围广、性能稳定等特点。运用基于光学新技术的单细胞分析方法,了解戊二醛对Ls芽孢结构、成分及参与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或者结构的影响,以期获知营养和非营养萌发剂与受体蛋白、Ca DPA释放所需蛋白以及皮层水解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戊二醛没有影响芽孢内部,也不造成Ca DPA、蛋白质泄漏,但严重影响了芽孢的萌发,损伤了参与芽孢萌发过程的各类蛋白。(5)Ls菌株间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异质性分析。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孢内CaDPA和蛋白质差异情况,DIC分析在不同萌发剂下芽孢萌发的异质性,透过萌发曲线和萌发动态参数Tlag、Trelease、Tlys、Ilag、Irelease分析造成芽孢异质性原因。结果表明,Ls菌株内单个芽孢萌发有异质性,菌株间芽孢萌发也有异质性;同萌发剂在不同菌株中芽孢萌发过程不一致,同菌株在不同萌发剂中芽孢萌发过程也不一致。菌株间芽孢内Ca DPA和蛋白质含量有差异,但芽孢内的受体蛋白的数量、通道蛋白、皮层水解酶都可能是造成芽孢萌发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杨小东[2](2019)在《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俗称亚洲虎蚊,是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蚊子,也是我国登革热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使用高效、低毒的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控制白纹伊蚊种群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随着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因此,明确白纹伊蚊对常用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制,对白纹伊蚊的抗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研究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击倒活性及白纹伊蚊对四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的驱避率分别为67.26%、48.67%、38.17%和35.27%;对野外品系白纹伊蚊的驱避率分别为56.15%、36.74%、34.95%和29.61%,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品系和野外品系间的驱避活性差异均不显着。(2)采用Arm-in-cage assay和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结果表明:甲氧苄氟菊酯的击倒速度最快,四氟甲醚菊酯的击倒率最高。Arm-in-cage assay测定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19.276 min、21.605min和40.514 min,对野外品系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26.111 min、43.262 min和78.411 min,Es-生物丙烯菊酯均未达到半击倒数;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7.509 min、11.358 min和12.801 min;对野外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9.245 min、13.582 min和15.775 min;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为34.584 min,对野外白纹伊蚊未达到半击倒数。(3)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点滴法,测定四种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和四氟甲醚菊酯汰选11代抗性野外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幼虫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及Es生物丙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9.52、7.54、2.63和6.77倍;野外抗性品系幼虫和成虫抗性倍数分别为42.55、33.92、6.58和8.02倍;18.15、11.60、4.90和4.66倍;四氟甲醚菊酯汰选的野外抗性品系对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丙烯菊酯产生的交互抗性倍数为4.99、2.98和1.18倍。(4)采用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和酶抑制剂和药物混合处理两种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酶抑制剂PBO(胡椒基丁醚)和S2(八氯二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的方法增效作用优于酶抑制剂和药物混合处理的方法,两种方法的增效作用存在差异,但均显示出PBO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的增效作用明显,其中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的方法增效比分别为14.614、9.199、6.252和18.860;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物的方法增效比分别为10.537、6.040、5.541和10.099;增效剂S2增效效果均不明显。(5)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和四氟甲醚菊酯汰选的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体内10个代谢基因的m RNA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谷胱甘肽S-转移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3、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P450 CYP6N3v1、L-乳酸脱氢酶、ATP合酶b亚基9种代谢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品系均过量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79.8、11.5、13.5、7.5、9.6、6.8、6.7、4.9和3.3倍,磷酸化酶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品系降低,差异倍数为0.7。进一步对其体内I、II、III三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大亚基表达量检测发现,三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均有过量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56.0、9.1和2.3倍。(6)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的结构域II、III、IV部分基因进行克隆检测发现,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结构域III的F1534位点发生等位基因突变(F1534S)。(7)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体内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Ⅰ(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脱氢酶)、Ⅲ(细胞色素c还原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Ⅴ(ATP合酶)活性、MFOs活性、Na+/K+-ATPase活性及ATP含量测定发现,野外抗性品白纹伊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和Ⅴ酶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的1.06、2.51、1.03、5.38和13.86倍,MFOs和Na+/K+-ATPase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品系的2.15和1.21倍,ATP含量较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减少38.06%。(8)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代谢速率进行检测发现,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的1.67倍。
葛伟[3](2018)在《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淡色库蚊是我国主要的家栖蚊种,更是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目前,化学防治仍为蚊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三大类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已经导致了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有报道我国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迫切需要对杀虫剂抗性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仲丁威等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蚊虫治理提供新的措施。[方法]2011年-2015年,在张家港市城区选择10个监测点,每年4-11月份用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的密度监测,于2016年6月,在张家港市郊区分别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并挑选Ⅲ龄末Ⅳ龄初幼虫,采用WHO生物测试法进行测定,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淡色库蚊幼虫抗药性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等统计指标数值。[结果]2011年-2015年,张家港市城区各监测点共捕获各类蚊虫7740只。其中淡色库蚊4775只,占总捕获总数的61.69%。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上述五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54、6.17、2.13、65.15、8.25。结果显示,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双硫磷已产生高度抗药性,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气菊酯、氯菊酯、仲丁威也已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抗药性,但抗性水平较低。[结论]应该根据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合理选择用药,在之后对于淡色库蚊应对中以消灭蚊类的孳生地为主,应该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生物、环境等防治方法,减少化学方法的使用。并加强淡色库蚊的抗药性监测,预防或延缓抗药性产生。
开文龙[4](2018)在《白纹伊蚊杀虫剂敏感品系的纯化与应用》文中认为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是蚊虫控制和疫情防控中主要措施之一,而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蚊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逐渐产生,因此对蚊虫的抗性监测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对白纹伊蚊JS敏感种群进行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测定,获得该品系的敏感性资料。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工作,用实验室敏感品系白纹伊蚊(JS)进行敏感性选育(简称“返选育”),通过顺式氯氰菊酯反选育筛选2次后获得白纹伊蚊纯化敏感品系JS-SUS,测定筛选前后顺式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然后对其幼虫和成蚊在生化水平上进行三种代谢酶非特异性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酶活性测定,并与JS进行比较。同时,在分子水平对其成虫进行击倒抗性(Kdr)检测。目前登革热发生频繁的云南省和广东省,其媒介伊蚊对常用拟除虫菊酯类均产生高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采自云南省景洪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对象,研究昆虫生长调节剂除虫脲的作用特点、敏感性、与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该区域蚊虫抗性治理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替代产品提供依据。现将本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白纹伊蚊敏感品系JS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分别为:溴氰菊酯、0.000469mg/L、高效氯氟氰菊酯0.000524 mg/L、高效氯氰菊酯0.000536 mg/L、氯菊酯0.00182mg/L、顺式氯氰菊酯0.003180mg/L、双硫磷0.00132mg/L、马拉硫磷0.013995mg/L、杀螟硫磷0.016649mg/L、DDVP0.024432mg/L、残杀威0.265254mg/L、恶虫威0.615237mg/L、DDT0.019053mg/L。2.白纹伊蚊敏感品系JS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分别为:溴氰菊酯0.0965%、高效氯氰菊酯0.0141%、顺式氯氰菊酯0.0177%、高效氯氟氰菊酯0.0215%、氯菊酯0.0965%、杀螟硫磷0.0267%、DDVP 0.0565%、双硫磷0.0711%、马拉硫磷0.10500%、恶虫威0.0033%、残杀威0.004%。3.第一次反选育一共配对了 100对单雌系,有55对单雌系产卵,其中产卵量在4粒到169粒之间,平均产卵量为84粒,产卵量主要集中在50-142粒之间;第二次反选育配对了 40对单雌系,最终只有27对供血后产卵,其中产卵量最少的为76粒,产卵最多的有140粒,平均产卵量为109粒,产卵量主要集中在106-126粒之间。4.测定JS-SUS Ⅲ龄末Ⅳ龄初幼虫对顺式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其LC50为0.00115mg/L,与筛选前比较降低了 2.77倍。测定纯化品系3-5日龄未吸血的雌性成蚊对顺式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其LC50为0.0056%,LC99为0.0307%,与筛选前比较分别降低了 3.16倍和24倍,筛选后成蚊和幼虫对顺式氯氰菊酯敏感性都有显着性提升,筛选后成蚊毒理回归线的斜率由1.435±0.232上升到3.152±0.588,筛选后其纯度提高显着。5.测定JS Ⅲ龄末Ⅳ龄初幼虫的NSE、MFO、GST的活性分别114.97 nmol α-NA/(min.·mg pr)、6.42 nmol cyt c/mg pr、42.56nmol/(min mg pr),测定JS-SUS的幼虫的NSE、MFO、GST的活性分别为44.96 nmolα-NA/(min-mg pr)、4.55 nmol cyt c/mg pr、17.24 nmol/(min·mg pr);测定JS成蚊的NSE、MFO、GST的活性分别62.67 nmol α-NA/(min·mg pr)、4.37 nmol cyt c/mg pr、45.72 nmol/(min-mg pr),测定JS-SUS成蚊的NSE、MFO、GST 的活性分别为 12.30 nmol α-NA/(min.·mg pr)、1.53 nmol cyt c/mg pr、22.75 nmol/(min·mg pr)。JS-SUS成蚊和幼虫的三种代谢酶的活性与JS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差异显着。针对击倒抗性基因,JS在1534位点发现突变(2/64),由苯丙氨酸(F)变为丝氨酸(S),而筛选后JS-SUS未发现Kdir击倒抗性基因位点的突变(0/64)。在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水平上,筛选后JS-SUS品系敏感性均有提升。6.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抗性种群对除虫脲的IE50分别为0.00253 ug/ml和0.00233 ug/ml,与实验室敏感品系相比,其抗性倍数分别为1.71和1.77倍,表明除虫脲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
林雨[5](2017)在《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可传播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淋巴丝虫病、寨卡病毒病等,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蚊媒疾病。目前蚊虫防治以化学杀虫剂为主,但是传统杀虫剂存在着蚊虫抗药性、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蚊虫防治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杀虫剂和驱避剂对于蚊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一系列以天然化合物β-蒎烯为原料合成的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杀虫和驱避活性,并用EAG进行检验,旨在筛选出具有良好杀虫活性或驱避活性的衍生物,为新型杀虫剂和驱避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前期基础。本研究以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包括缩醛类、酰胺类、季铵盐类)为供试化合物,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幼虫、蛹、成虫为受试对象,采用浸液法、熏蒸法和驱避法,分别测定了25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毒杀作用、对成蚊的熏蒸作用和对成蚊的驱避作用,并利用昆虫触角电位仪测定了淡色库蚊触角对25个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毒杀活性,筛选出9种致死率高的化合物。化合物的毒杀活性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减弱,1龄的LC50值最小,蛹的LC50值最大。对幼虫毒杀24 h后,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这4种化合物对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80.056、90.112、103.610、111.600 mg/L,表现出的毒杀活性和毒杀效果都比较好。(2)研究了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成蚊的熏杀活性,结果表明浓度12.8%(质量分数)时,N-邻羟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i)、N-间硝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j)、N-甲基氢化诺卜酰胺(X4a)、N-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e)、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等7种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熏蒸击倒作用,KT50<10 min;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N-甲基氢化诺卜酰胺(X4a)这4种化合物的在12.8%时不仅KT50<10 min,而且24 h熏杀的LC50<0.5%。(3)研究了25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雌蚊驱避活性,结果表明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N-异丙基氢化诺卜酰胺(X4d)、氢化诺卜基三乙基碘化铵(L4f)、N-氢化诺卜基吡啶溴化铵(N4a)、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这6种化合物的驱避效果较好,驱避率都大于50%。(4)研究了淡色库蚊触角对这25种化合物的电位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成蚊触角电位反应值相对较大的化合物有: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N-乙基氢化诺卜酰胺(X4b)、N-正丙基氢化诺卜酰胺(X4c)、N-间硝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j),氢化诺卜基三甲基氯化铵(L4a),N-氢化诺卜基吡啶溴化铵(N4a),这7种化合物在浓度1000 mg/L时,引起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百分比均大于250。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了4个对淡色库蚊具有有较好的毒杀与驱避效果的氢化诺卜醇衍生物: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其中,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在幼虫毒杀、成蚊熏蒸、驱避、触角电位测定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值得开发利用。本研究可为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杀蚊活性和驱蚊活性研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新型驱避剂和杀虫剂的研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明海[6](2017)在《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对蚊虫孳生影响的模拟试验与现场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河道的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针对污染河道的治理与修复已全面展开。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会改变蚊虫的孳生环境,从而影响蚊虫的群落结构、种群密度、时空分布及河道沿岸的蚊媒疾病风险水平。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与蚊虫孳生关系及协调性研究"(NO.51278192),通过背景调查、模拟试验和现场实证,探索城市河道的不同水环境背景及其修复措施与蚊虫孳生的关系及其机制,为城市污染河道水环境修复与蚊害防制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1)模拟不同污染水平的水质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生长发育的影响;(2)考察模拟条件下不同植物、浮游动物及食蚊鱼对蚊幼生长发育的影响;(3)探索不同植物、人工曝气等因素对淡色库蚊产卵行为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植物的挥发性成分,以期建立成蚊产卵选择性与植物类型之间的耦联关系;(4)对上海和温州两市共10条河道(段)进行现场调查,以解析影响河道蚊虫孳生的主要环境因素,促进河道修复与蚊害防制的协同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水质污染水平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的孵化率、化蛹率及体重影响较大,但对羽化率影响较小。相比较淡色库蚊,白纹伊蚊的孳生更倾向于清洁水质。模拟试验条件下,淡色库蚊发育速率较白纹伊蚊快,其成蚊体重亦大于白纹伊蚊。(2)水生植物的存在使得淡色库蚊的孵化率提高了3%~30.5%,五种植物对淡色库蚊的幼虫期存在较大的影响。枝角类及食蚊鱼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捕杀效率与龄期及数量比有关,当枝角类与I龄蚊幼的数量比由10:10增加至200:10时,蚊幼死亡率由13.33%增加至100%。1尾0.8 cm食蚊鱼和1尾3 cm食蚊鱼对10条I龄蚊幼的半致死时间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1.08 h及3.38 h、3.35 h和5.00 h。食蚊鱼倾向于优先捕食个体尺寸较小的低龄蚊幼和浮游动物,而后捕食个体略大的高龄蚊幼,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选择性并不显着。1尾长约3 cm的食蚊鱼1小时内可捕食3.78±0.72条I龄淡色库蚊幼虫。1m2的积水中放养约32条3cm食蚊鱼,可在1 h内对120条淡色库蚊I龄蚊幼表现出较好的捕食效率。(3)过密的水生植物种植和人工曝气均可有效阻碍淡色库蚊的产卵,且连续曝气的驱蚊效率高于间歇曝气。五种植物条件下淡色库蚊的产卵活性指数OAI值依次为:石菖蒲(0.58)>粉绿狐尾藻(-0.16)>鱼腥草(-0.64)>香菇草(-0.70)>绿薄荷(-1.00)。石菖蒲对淡色库蚊的产卵表现出了引诱作用,其余四种植物中,绿薄荷对淡色库蚊产卵的抑制性最强,其次为鱼腥草和香菇草,粉绿狐尾藻抑制性最弱。植物挥发物中的苯类对淡色库蚊的产卵表现出了潜在的引诱作用,萜烯类尤其是单萜烯类成分是导致其驱蚊效应的主要成分。(4)城市河道水体已成为某些蚊虫的潜在孳生地之一,10条河道(段)中的4条河道表现为蚊幼阳性,水质优于地表水IV类水标准的河道不易孳生蚊虫。河道蚊虫的孳生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冬季的山下河与九山外河亦有少量蚊虫孳生。山下河和九山外河的蚊幼季节消长呈双峰型,其高峰期为4~6月和10~12月,而工业河和桃浦河的蚊幼孳生则为单峰型(5~6月)。河道水质对蚊虫的孳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水中有机碳、氮和磷是河道蚊幼潜在的重要营养来源。河道沿岸陆生植物及河内水生植物均会影响蚊虫孳生,河道中水生植物的使用有利于蚊虫的孳生,且河面遮阳率越大,蚊幼密度越大。(5)研究河道内孳生的蚊种有淡色库蚊、致倦库蚊、褐尾库蚊、迷走库蚊和白纹伊蚊。其中,淡色库蚊是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在污染严重的山下河中出现可能与水面漂浮的容器型垃圾有关,褐尾库蚊在温州的山下河中出现尚属首次。河道治理可显着影响河道蚊虫孳生,经截污、疏浚、岸带整修及水面保洁等措施治理后的工业河蚊幼密度显着低于治理前。在城市污染河道治理与修复中,采取截污、疏浚、放养鱼类、人工曝气、硬化护岸、水面保洁、减少遮阳面积、使用驱蚊型植物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河道蚊虫的孳生。
马凯[7](2015)在《MiR-92a通过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参与蚊抗药性》文中研究说明蚊媒病是一类重要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媒介防治是控制蚊媒病的主要策略,其中化学防治是媒介防治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药性已经成为蚊媒防治中最大的障碍。蚊抗药性是由多基因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复杂的生物进化现象。抗药性主要有3种机制:一是代谢抗性,即相关解毒酶活性及表达水平的改变;二是靶标抗性,即杀虫剂靶位点发生的改变;三是表皮抗性,即蚊表皮构成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杀虫剂的渗透。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机制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表皮抗性的机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选取我国广泛分布的病媒蚊种淡色库蚊为研究对象,以通常使用的溴氰菊酯作为处理试剂,在前期实验室蛋白质组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在淡色库蚊敏感和抗性品系中差异表达;通过microRNA种子域与靶基因互补配对原则,反向预测与表皮蛋白基因CPCPR4 3’UTR互补配对结合的miR-92a;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92a在淡色库蚊敏感和抗性品系中表达水平;并通过体外双荧光报告检测方法和体内基因显微注射方法验证miR-92a对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在淡色库蚊抗性品系中低表达2.37倍(P<0.01),而miR-92a在淡色库蚊抗性品系中高表达2.72倍(P<0.05);细胞水平双荧光报告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荧光读值降低48%(P<0.01),表明miR-92a在体外水平可以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表达;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基因显微注射miR-92a后,体内表皮蛋白基因CPCPR4表达量下降30%(P<0.05),表明miR-92a在体内水平可以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表达;淡色库蚊抗性品系基因显微注射结果显示,抑制miR-92a可以上调表皮蛋白基因CPCPR4 43.3%(P<0.05),增加蚊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结果提示,miR-92a通过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参与蚊抗药性。本课题首次报告miR-92a及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昆虫表皮抗性的分子机制,和建立抗药性的检测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兴亮[8](2012)在《小菜蛾对多杀霉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特征及机理》文中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Yponomeutidae)属于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害虫,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50亿美元。小菜蛾寄主植物种类达40多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由于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严重及田间不合理用药,使小菜蛾几乎对所有的防控用药(至少涉及84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小菜蛾抗药性问题给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挑战,抗性治理形势严峻。多杀霉素是一种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抗生素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是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的二酰胺类杀虫剂。这两种新型杀虫剂均对鳞翅目等靶标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并具备良好的环境安全性。本文系统研究了小菜蛾对多杀霉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特征(包括抗性筛选、抗性稳定性、交互抗性谱及抗性遗传方式等)以及抗性机理,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小菜蛾对新型杀虫剂抗性演化的分子机理及制订抗性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1.小菜蛾对多杀霉素抗性特征的分析利用浸叶法对小菜蛾SZ-Spin56品系进行26代连续筛选,获得多杀霉素高抗品系SZ-Spin83。与室内敏感品系Roth和室内对照品系SZ相比,SZ-Spin83品系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分别达到10,000倍和4,000倍。对该高抗品系用多杀霉素继续筛选或停止筛选,抗性均无显着变化,表明小菜蛾SZ-Spin83品系对多杀霉素抗性稳定(抗性基因已经纯合)。交互抗性测定结果显示,SZ-Spin83品系对阿维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存在高水平交互抗性(交互抗性分别为468倍和2396倍),对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氟虫腈、溴虫腈、巴丹、啶虫隆、丁醚脲、虫酰肼、氰氟虫腙和氯虫苯甲酰胺均没有明显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方式分析表明,小菜蛾SZ-Spin83品系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受位于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控制。2.小菜蛾对多杀霉素的抗性机制三种解毒酶抑制剂(PBO、DEM和DEF)在室内敏感品系Roth、室内对照品系SZ和抗性品系SZ-Spin83中对多杀霉素均不存在显着的增效作用(增效比<2倍)。SZ-Spin83品系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相对于敏感品系Roth有所升高(<2倍),但与其初始种群SZ品系水平相当(<1.2倍)。因此,代谢酶介导的解毒作用与SZ-Spin83品系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关系不大,其主导抗性机理可能为靶标变异。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Pxa2基因,该基因在多杀霉素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间不存在保守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并且该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抗性品系SZ-Spin83与其初始种群SZ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另外,对已报道的多杀霉素抗性基因Pxa6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敏感品系Roth55个和抗性品系SZ-Spin8358个阳性克隆的测序,检测到Pxa6亚基的6种转录本,其中3种类型为本研究首次发现。Pxa6基因在抗性和敏感品系间不存在保守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同时SZ-Spin83品系与其初始种群SZ相比,Pxa6的mRNA表达量没有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小菜蛾对多杀霉素的抗性机理以靶标抗性为主,但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6亚基(Pxa6)和α2亚基(Pxa2)无关,或为nAChR其它亚基突变所致,亦不排除其它靶标基因参与抗性演化的可能性。3.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毒力基线和抗性监测利用浸叶法测定了2007-2009年间采集自我国11个地区的16个田间种群和7个室内饲养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16个田间种群的LC50值介于0.221-1.104mg/L之间,敏感性波动幅度在5倍以内;7个室内饲养品系基于LC50值的敏感性波动范围小于10倍。同时,利用16个田间种群的毒理学数据确定了15mg/L的诊断剂量,7个室内品系和5个田间小菜蛾种群在该剂量下的平均死亡率为99.75%(98%-100%)。该结果表明我国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尚未用于蔬菜害虫防控的氯虫苯甲酰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研究建立的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毒力基线对于抗性监测与预警具有重要价值。在2010-2011年间,监测了我国12个地点采集的20个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采自北部地区的14个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仍然敏感,LC50值在0.226-0.71mg/L,波动范围仅3倍。采自广东省的6个田间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水平差异很大,LC50值在0.343-256.2mg/L之间,波动幅度达770倍。与敏感品系Roth相比,广东珠海(ZH)和增城(ZC)种群分别具有150倍和2,140倍的抗性。该结果表明,必须合理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小菜蛾以延缓抗性;同时,加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监测,在高抗地区必须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4.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特征的分析2011年秋季采集的对氯虫苯甲酰胺具有抗性的PY、ZH和ZC种群(F3测定抗性倍数为18-1,150倍),对氟虫双酰胺表现出相近的抗性水平(15-800倍),说明二酰胺类的两种药剂之间存在着交互抗性。药剂选择压力移除以后,ZC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表现出不稳定性,由2,040倍下降至25倍仅用6代时间。抗性遗传方式分析表明,小菜蛾ZC高抗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由ZC分离一部分建立ZC-R品系,对其进行的增效实验表明PBO、DEF和DEM对氯虫苯甲酰胺毒力具微弱的增效作用(增效比为2.2~2.9),表明代谢酶介导的解毒作用在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形成中作用有限,靶标抗性可能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主要机理。5.小菜蛾鱼尼丁受体的变异与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关系昆虫鱼尼丁受体是二酰胺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我们克隆了小菜蛾的鱼尼丁受体基因(PxRyR)cDNA全长,从而为研究靶标抗性奠定基础。PxRyR由15,495bp的ORF框、267bp的5’-UTR区和351bp的3’-UTR区组成,编码516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83.7KDao PxRyR具备鱼尼丁受体的普遍特征:保守的羧基端结构,此区域含6个跨膜结构域可形成功能性的Ca2+通道,胞浆区为大的氧基端结构域。PxRyR与昆虫RyR在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很高,为78%-80%. PxRyR全长cDNA存在10个缺失多态性位点,说明单个PxRyR基因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转录本。同时,PxRyR基因在小菜蛾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mRNA表达量分别是蛹期的1.36、2.47和1.40倍,幼虫期表达量显着高于蛹期;在幼虫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量相对一致,没有显着差异。分别以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小菜蛾品系ZC-R和室内敏感品系Roth为材料,利用PxRyR碱基13,349位存在的保守替换位点作为抗性、敏感个体的分子标记,通过遗传分析发现氯虫苯甲酰胺抗性与PxRyR基因连锁。对抗性和敏感品系PxRyR基因羧基端1691个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抗性品系ZC-R在氨基酸4790(I到K)和4946(G到E)位存在50%和41%的突变频率,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4946E点突变与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具有相关性。以β-actin和EF-1α基因为内参的定量PCR分析表明,ZC-R品系PxRyR基因mRNA表达量仅为室内敏感品系Roth和室内对照品系SZ的41-4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与鱼尼丁受体基因连锁,该基因可能通过氨基酸点突变、mRNA表达下调或两者协同作用导致高水平抗性的形成。
范明秋[9](2012)在《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和其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以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疟疾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蚊媒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华按蚊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分布于我国广大平原地区,是水稻田种植区疟疾的主要媒介或唯一媒介。上海地处亚热带,也处于中华按蚊活动区。目前主要控制方法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但过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已使抗性杀虫剂和抗性地区不断扩大。为了监测和防止抗性的快速增长,就需要建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区分剂量。有了基础资料就能快速、方便地监测野外中华按蚊的抗性情况,提供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本次以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通过前期生态习性的观察与准备,熟悉中华按蚊的饲养方法,建立实验室的敏感品系;采用浸渍法和接触筒法测定敏感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和区分剂量:再从所建立的实验室敏感品系(S)进行抗性培育,所使用的杀虫剂为溴氰菊酯(Deltamethrin),抗性培育采用浸渍法并以其作为抗性测定方法;根据敏感品系的区分剂量,对野外种群的中华按蚊进行抗药性测定,分析各杀虫剂在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本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的构建中华按蚊种群引进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实验室饲养50年以上,未接触任何杀虫剂。以引进的卵粒孵化出的成蚊做为本实验的第一代中华按蚊敏感品系(S1)。通过对实验室饲养环境的控制以及饲养方法的改进,中华按蚊的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从S2代的19.5%、41%和72%分别上升到S12代的55%、62%和91%,S8-S10代中华按蚊生长情况保持稳定。可认为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成功。2.上海市中华按蚊敏感品系幼虫和成虫的敏感毒力基线和区分剂量的测定通过对实验室中华按蚊敏感品系的建立,分别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仲丁威、杀螟硫磷和双硫磷7种杀虫剂对中华按蚊幼虫进行了敏感毒力基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幼虫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0.0086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3.0586+3.8987x,区分剂量为0.0678mg/L;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为0.0101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9.2950+2.1510x,区分剂量为0.2432mg/L;对氯菊酯的LCso为0.0633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0.3449+4.4594x,区分剂量为0.4208mg/L;对敌敌畏的LCso为1.1918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4.3319+8.7669x,区分剂量为4.3914mg/L;对仲丁威的LC50为0.2709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1.3541+11.2014x,区分剂量为0.8738mg/L;对杀螟硫磷的LC50为0.1150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1.5447+6.9681x,区分剂量为0.4962mg/L;对双硫磷的LCso为0.0564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0.8033+4.6466x,区分剂量为0.357mg/L。分别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仲丁威4种杀虫剂对成蚊进行了敏感毒力基线的测定。结果为,成蚊对溴氰菊酯的LCso为0.0091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2.5204+3.6871x,区分剂量为0.078mg/L;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so为0.0184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0.2596+3.0291x,区分剂量为0.2152mg/L;幼虫对氯菊酯的LC50为0.0516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8.4266+2.6610x,区分剂量为0.7718m/L;幼虫对仲丁威的LC50为0.0186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3.8210+5.0963x,区分剂量为0.1064mg/L。与WHO推荐的按蚊成蚊的区分剂量比较,除了高效氯氰菊酯外,溴氰菊酯、氯菊酯和仲丁威的区分剂量的推断基本与WHO的值接近。3.中华按蚊抗性品系的培育结果用溴氰菊酯对中华按蚊进行抗性培育,经过12代的抗性培育,中华按蚊抗性倍数从敏感品系(S)的0.0086mg/L增长到F12代的0.0284mg/L,增长了3.30倍,还未达到抗性水平。这与雷心田、朱昌亮等人用溴氰菊酯选育中华按蚊均无抗性产生的结果一致。抗性培育的同时,观察中华按蚊的选育情况,幼虫的蛹化率和羽化率,均随着抗性的发展而呈下降趋势。此结果与黄品篯、雷心田等人的报告结果一致。4.不同地区种群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仲丁威和杀螟硫磷五种药物分别对上海市青浦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和崇明县以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六个地区采集的野外品系中华按蚊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结果显示六个地区的中华按蚊对这五种药物均产生了抗性,其中上海市宝山区的中华按蚊对五种药物均达到了高抗级别;上海市青浦区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仲仃威达到了高抗级别;上海市崇明县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初步抗性;上海市嘉定区的中华按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仲仃威产生初步抗性;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仲仃威和杀螟硫磷达到了高抗级别。
吕秀霞,祁佳玥[10](2012)在《2012年度与昆虫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资助各类与昆虫学相关的项目351项,资助金额为20821.3万元。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3项、重点项目8项、面上项目159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
二、致倦库蚊对球形芽孢杆菌的抗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倦库蚊对球形芽孢杆菌的抗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细胞分析研究理化因子对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
1.2 芽孢萌发及相关研究方法 |
1.3 理化因子杀菌机理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Ls菌株实验材料和系统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系统 |
第三章 物理因子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UV处理Ls芽孢的存活率和拉曼数据 |
3.2.2 UV对单个Ls芽孢萌发的影响 |
3.2.3 湿热处理后芽孢DPA和蛋白质结构 |
3.2.4 湿热处理后单个Ls芽孢的萌发动态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紫外线辐射对Ls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 |
3.3.2 湿热处理对Ls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 |
第四章 化学因子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ClO_2处理Ls芽孢的存活率和拉曼数据 |
4.2.2 ClO_2处理的单个Ls芽孢萌发 |
4.2.3 戊二醛处理Ls芽孢的存活率和拉曼数据 |
4.2.4 戊二醛对单个Ls芽孢萌发的影响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ClO_2对Ls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 |
4.3.2 戊二醛对Ls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 |
第五章 Ls菌株间芽孢萌发的异质性 |
5.1 芽孢Ca DPA和蛋白质含量 |
5.2 芽孢萌发 |
5.2.1 营养萌发 |
5.2.2 非营养萌发 |
5.3 讨论和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蚊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
1.1.1 蚊虫的危害 |
1.1.2 蚊虫的防治措施 |
1.2 蚊虫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性机制 |
1.2.1 蚊虫的抗药性现状 |
1.2.1.1 蚊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
1.2.1.2 蚊虫对有机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
1.2.1.3 蚊虫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
1.2.1.4 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
1.2.2 蚊虫的抗药性检测方法 |
1.2.3 蚊虫的抗药性机制 |
1.2.3.1 生化抗性 |
1.2.3.2 生理抗性 |
1.2.3.3 行为抗性 |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
1.4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研究现状 |
1.5 杀虫增效剂的研究现状 |
1.6 昆虫线粒体呼吸链系统概述 |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1 供试药剂 |
2.1.2 化学试剂 |
2.1.3 分子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供试昆虫 |
2.3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测定 |
2.3.1 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驱避活性 |
2.3.2 国标法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驱避活性 |
2.4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测定 |
2.4.1 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 |
2.4.2 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 |
2.5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
2.5.1 白纹伊蚊幼虫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
2.5.2 白纹伊蚊成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
2.5.3 抗性评价标准 |
2.6 代谢酶抑制剂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测定 |
2.7 白纹伊蚊10种代谢调控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 |
2.8 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甲基m RNA表达水平测定 |
2.9 白纹伊蚊成蚊DNA提取和kdr突变检测 |
2.10 白纹伊蚊体内几种酶系活性测定 |
2.10.1 供试蚊虫 |
2.10.2 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测定 |
2.10.3 Na~+/K~+-ATPase活性测定 |
2.10.4 ATP含量测定 |
2.10.5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测定 |
2.11 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3.2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测定结果 |
3.3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
3.3.1 白纹伊蚊幼虫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
3.3.2 白纹伊蚊成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
3.4 代谢酶抑制剂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
3.5 白纹伊蚊10种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
3.6 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甲基m 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
3.7 白纹伊蚊成蚊DNA提取和kdr突变检测结果 |
3.8 白纹伊蚊体内几种酶系活性测定结果 |
3.8.1 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测定结果 |
3.8.2 Na~+/K~+-ATPase活性和ATP含量测定 |
3.8.3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测定结果 |
3.9 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测定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击倒活性及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研究 |
4.1.2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抗性研究 |
4.1.3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靶标抗性研究 |
4.1.4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系统介导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制研究 |
4.2 结论 |
5.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5.1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的高过量表达有待进一步研究 |
5.2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及Na~+/K~+-ATPase活性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张家港市蚊密度及种群监测 |
2.1 材料及方法 |
2.2 监测结果 |
第三部分 :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
3.1 张家港蚊虫防治概况 |
3.2 实验材料 |
3.2.1 供试蚊虫 |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生物测定法 |
3.3.2 幼虫的生物测定浸渍法 |
3.4 质量控制 |
3.4.1 野外试虫采集前准备 |
3.4.2 野外试虫采集操作时 |
3.4.3 试虫的运送及饲养 |
3.4.4 实验人员 |
3.4.5 数据处理 |
3.5 实验结果 |
3.5.1 五种浓度的94.62%溴氰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
3.5.2 五种浓度的91.16%高效氯氰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
3.5.3 五种浓度的89.73%氯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
3.5.4 五种浓度的95.1%双硫磷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
3.5.5 五种浓度的95%仲丁威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4.2 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4.3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其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白纹伊蚊杀虫剂敏感品系的纯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白纹伊蚊 |
1.2 我国常用卫生杀虫剂的使用情况 |
1.3 抗药性及抗性产生的机制 |
1.3.1 抗药性的定义 |
1.3.2 生理抗性及靶标抗性 |
1.3.3 生化抗性 |
1.4 我国白纹伊蚊抗性监测和研究情况 |
1.5 白纹伊蚊敏感品系的获取方式 |
第二部分 白纹伊蚊JS品系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敏感品系试虫 |
2.1.1.2 常用杀虫剂 |
2.1.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幼虫浸渍法 |
2.1.2.2 成蚊接触筒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白纹伊蚊JS敏感种群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 |
2.3.2 白纹伊蚊JS敏感种群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白纹伊蚊JS敏感种群的纯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白纹伊蚊敏感品系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白纹伊蚊JS品系反选育 |
3.1.2.2 代谢酶活力测定 |
3.1.2.3 击倒抗性基因(kdr)检测 |
3.2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2.1 代谢酶活性测定数据分析 |
3.2.2 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第一次JS敏感性筛选 |
3.3.2 第二次JS敏感性筛选 |
3.3.3 筛选前后对顺式氯氰菊酯的敏感性比较 |
3.3.4 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 |
3.3.4.1 幼虫代谢酶筛选前后活性测定结果 |
3.3.4.2 成蚊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 |
3.3.5 击倒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白纹伊蚊的敏感性研究 |
4.1 昆虫生长调节剂 |
4.1.1 除虫脲 |
4.1.2 吡丙醚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试虫 |
4.2.1.2 杀虫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昆虫生长调节剂生物学测定 |
4.2.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白纹伊蚊抗性种群对除虫脲敏感性 |
4.3.2 埃及伊蚊抗性种群对除虫脲敏感性 |
4.3.3 白纹伊蚊在不同浓度除虫脲作用下的死亡时间分布 |
4.3.4 埃及伊蚊在不同浓度除虫脲作用下的死亡时间分布 |
4.3.5 除虫脲对景洪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作用时间比较 |
4.4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 |
1.2.1 蚊虫分类与淡色库蚊生物学特征 |
1.2.2 蚊虫的危害 |
1.2.3 蚊虫的防治 |
1.2.4 植物源蚊虫防治化学品的研究 |
1.2.5 氢化诺卜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毒杀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样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不同浓度对淡色库蚊幼虫、蛹的毒杀活性 |
2.2.2 筛选出的9 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幼虫、蛹的毒杀效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熏蒸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样品 |
3.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击倒中时KT_(50) |
3.2.2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熏蒸的致死中浓度LC_(50)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驱避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供试样品 |
4.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驱避率 |
4.2.2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驱避效果折线图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淡色库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触角电位反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昆虫 |
5.1.2 供试样品 |
5.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5.1.4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淡色库蚊雌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 |
5.2.2 淡色库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EAG反应曲线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6)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对蚊虫孳生影响的模拟试验与现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城市污染河道的治理与修复 |
1.1.2 蚊虫的孳生与防治 |
1.1.3 城市河道与蚊虫孳生的关系 |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质污染水平对蚊虫生长发育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装置和受试对象 |
2.1.2 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
2.2 不同水质对蚊虫生长规律的影响 |
2.2.1 不同水质对白纹伊蚊生长规律的影响 |
2.2.2 不同水质对淡色库蚊生长规律的影响 |
2.2.3 不同水质对蚊虫体重的影响 |
2.2.4 水质参数与蚊虫生长规律的关系 |
2.3 不同水质对蚊虫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生生物对蚊幼生长发育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装置和受试对象 |
3.1.2 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
3.2 水生生物对蚊幼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水生植物对蚊幼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2 浮游动物对蚊幼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食蚊鱼对蚊幼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道水环境及其修复对成蚊产卵选择性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装置与受试生物 |
4.1.2 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
4.2 淡色库蚊的产卵选择性 |
4.2.1 植物类型及密度对成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4.2.2 人工曝气对成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4.2.3 水深对成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4.3 植物挥发性成分与成蚊产卵选择性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类型城市河道水环境与蚊虫孳生关系的现场实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河道背景调查 |
5.1.2 河道水样采集与水质评价 |
5.1.3 河道蚊幼采集及鉴定 |
5.1.4 河道的蚊种多样性及蚊幼分布 |
5.1.5 数据分析 |
5.2 河道水质现状评价 |
5.2.1 指数评价 |
5.2.2 主成分分析 |
5.3 河道蚊虫时空分布 |
5.3.1 河道蚊幼时空分布 |
5.3.2 河道蚊种时空分布 |
5.3.3 工业河治理前后蚊虫时空分布 |
5.4 河道水环境与蚊幼孳生的关系 |
5.4.1 河道水质参数与蚊幼孳生的关系 |
5.4.2 河道非水质因素与蚊幼孳生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2 读博期间参与编写专着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MiR-92a通过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参与蚊抗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试验蚊 |
1.2.细胞系 |
1.3.主要试剂 |
1.4.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淡色库蚊总RNA的提取与鉴定 |
2.2.靶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2.3.micro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4.miR-92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的验证 |
2.5.显微注射验证miR-92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 |
2.6.CDC接触瓶法验证miR-92a与蚊虫抗药性的关系 |
结果 |
1.预测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microRNA |
1.1.淡色库蚊RNA的提取电泳 |
1.2.淡色库蚊RNA浓度测定 |
1.3.荧光定量PCR验证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表达水平 |
1.4.预测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miR-92a |
1.5.荧光定量PCR验证miR-92a表达水平 |
2.双荧光报告检测系统验证miR-92a对CPCPR4的直接调控作用 |
2.1.CPCPR4的 3’UTR部分序列扩增及测序鉴定 |
2.2.双荧光报告载体构建 |
2.3.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mi R-92a对表皮蛋白基因CPCPR4的调控 |
3.体内水平验证miR-92a与表皮蛋白基因CPCPR4与抗药性的相互作用 |
3.1.敏感品系蚊体内显微注射miR-92a mimic |
3.2.抗性品系蚊体内显微注射miR-92a inhibitor |
3.3.CDC接触瓶生物测定miR-92a及CPCPR4与淡色库蚊抗药性的关系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蚊拟除虫菊酯抗性机制研究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小菜蛾对多杀霉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特征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述 |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为害 |
1.2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
1.3 小菜蛾的抗性机理 |
1.3.1 表皮穿透率下降 |
1.3.2 解毒代谢酶活力增强 |
1.3.3 靶标抗性 |
1.4 小菜蛾抗性的化学治理 |
2 多杀霉素抗性研究概况 |
2.1 多杀霉素的杀虫活性和作用机制 |
2.2 昆虫对多杀霉素的抗药性现状 |
2.3 多杀霉素的交互抗性 |
2.4 多杀霉素的抗性遗传与适合度 |
2.5 多杀霉素的抗性机理 |
3 新型二酰胺类杀虫剂及其抗药性 |
3.1 新型二酰胺类杀虫剂的研发和性能 |
3.1.1 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 |
3.1.2 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 |
3.2 鱼尼丁受体 |
3.2.1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和类型 |
3.2.2 鱼尼丁受体的功能 |
3.2.3 鱼尼丁受体的调节 |
3.2.4 昆虫鱼尼丁受体与二酰胺类杀虫剂 |
3.3 新型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演化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小菜蛾抗多杀霉素品系的选育及稳定性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1.4 抗性选育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性选育及毒力测定 |
2.2 抗多杀霉素品系的抗性稳定性 |
2.3 小菜蛾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发展和衰退趋势 |
3 讨论 |
第三章 小菜蛾抗多杀霉素品系的交互抗性和抗性遗传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交互抗性测定方法 |
1.4 正反交实验设计 |
1.4.1 抗性的显隐性分析 |
1.4.2 抗性等位基因数目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交互抗性谱 |
2.2 小菜蛾对多杀霉素的抗性遗传方式 |
2.3 抗多杀霉素品系对阿维菌素抗性的特征 |
2.3.1 SZ-Spin83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稳定性 |
2.3.2 PBO在SZ-Spin83品系中对阿维菌素毒力的增效作用 |
2.3.3 SZ-Spin83品系对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的遗传方式 |
3 讨论 |
第四章 小菜蛾抗多杀霉素的生化和靶标抗性机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主要生化试验试剂 |
1.3 主要分子试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增效剂活体增效试验 |
1.6 酶活力测定 |
1.6.1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测定 |
1.6.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GST)测定 |
1.6.3 酯酶活力(EST)测定 |
1.6.4 蛋白质浓度测定 |
1.7 小菜蛾cDNA模板制备 |
1.7.1 小菜蛾总RNA的提取 |
1.7.2 RNA质量检测 |
1.7.3 普通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7.4 RACE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8 PCR反应 |
1.8.1 引物设计 |
1.8.2 PCR体系和程序 |
1.9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1.10 连接反应 |
1.11 转化反应及扩大培养 |
1.12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酶切检测 |
1.13 测序与分析 |
1.14 荧光实时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体增效试验 |
2.2 代谢酶活性测定 |
2.3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
2.4 Pxa2亚基cDNA全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
2.4.1 RACE技术获得Pxa2亚基的末端序列 |
2.4.2 Pxa2亚基cDNA全序列组装与验证 |
2.4.3 Pxa2亚基cDNA序列分析 |
2.4.4 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Pxa2亚基的系统进化 |
2.5 Pxa2亚基与多杀霉素抗性 |
2.5.1 Roth与SZ-Spin83品系的Pxa2亚基序列比较 |
2.5.2 Pxa2亚基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 |
2.6 Pxa6亚基与多杀霉素抗性 |
2.6.1 Roth与SZ-Spin83品系的Pxa6亚基序列比较 |
2.6.2 Roth与SZ-Spin83品系的Pxa6亚基mRNA表达量 |
3 讨论 |
3.1 多杀霉素抗性的生化机理 |
3.2 多杀霉素抗性的靶标突变机理 |
第五章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毒力基线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和化学品 |
1.3 生物测定和增效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 |
2.2 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实验 |
3 讨论 |
第六章 田间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的抗性特征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和化学品 |
1.3 生物测定和增效试验 |
1.4 抗性遗传方式测定 |
1.5 抗性稳定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
2.2 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的交互抗性 |
2.3 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母体效应、性别连锁及显隐性 |
2.4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丑胺的抗性稳定性 |
2.5 氯虫苯甲酰胺的活体增效实验 |
3 讨论 |
3.1 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演化 |
3.2 二酰胺类杀虫剂间的交互抗性及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稳定性 |
3.3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遗传方式及机理探测 |
第七章 小菜蛾RyR基因克隆及其与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关系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主要分子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小菜蛾PxRyR基因全长克隆 |
1.5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1.6 PCR反应 |
1.6.1 引物设计 |
1.6.2 PCR体系、程序及产物连接、转化 |
1.7 相对定量PCR |
1.7.1 小菜蛾总RNA的提取 |
1.7.2 RNA质量检测 |
1.7.3 基因组DNA去除反应 |
1.7.4 反转录反应 |
1.7.5 定量PCR引物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xRyR基因cDNA全长克隆 |
2.2 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序列结构与分析 |
2.3 鱼尼丁受体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 |
2.4 小菜蛾PxRyR基因的时空表达 |
2.4.1 定量PCR产物溶解曲线和扩增效率一致性分析 |
2.4.2 PxRyR基因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量 |
2.5 ZC-R品系与Roth品系PxRyR基因C-端重要功能区序列比对 |
2.6 遗传连锁 |
2.6.1 PxRyR基因13,349位碱基的遗传分析 |
2.6.2 PxRyR基因I4790K和G4946E位氨基酸遗传分析 |
2.7 PxRyR基因在抗性和敏感品系间的表达量 |
2.7.1 定量PCR引物有效性分析 |
2.7.2 PxRyR基因在抗性和敏感品系间的表达量比较 |
3 讨论 |
3.1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
3.2 小菜蛾鱼尼丁受体与氯虫苯甲酰胺抗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和其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以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的观察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上海市中华按蚊相对敏感毒力基线和诊断剂量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中华按蚊抗药性测定方法 |
1.2.1 幼虫测定方法 |
1.2.2 成蚊测定方法 |
1.2.3 统计与计算 |
2. 结果 |
2.1 实验室中华按蚊敏感品系幼虫对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区分剂量测定 |
2.2 实验室中华按蚊敏感品系成蚊对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区分剂量测定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品系选育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中华按蚊抗性品系的选育 |
1.2.2 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的观察 |
1.2.3 生物测定 |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5 中华按蚊敏感度/抗药性判定 |
2. 结果 |
2.1 选育情况 |
2.2 中华按蚊抗溴氰菊酯品系幼虫敏感度生物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不同地区种群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采集点和时间选择 |
1.2.2 采集方法 |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地区种群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
2.2 中华按蚊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分析 |
3.2 中华按蚊成蚊对不同杀虫剂的相关性分析 |
3.3 建议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致倦库蚊对球形芽孢杆菌的抗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细胞分析研究理化因子对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D]. 李翠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D]. 杨小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D]. 葛伟. 苏州大学, 2018(04)
- [4]白纹伊蚊杀虫剂敏感品系的纯化与应用[D]. 开文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12)
- [5]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D]. 林雨.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6]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对蚊虫孳生影响的模拟试验与现场实证研究[D]. 马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MiR-92a通过调控表皮蛋白基因CpCPR4参与蚊抗药性[D]. 马凯. 南京医科大学, 2015(07)
- [8]小菜蛾对多杀霉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特征及机理[D]. 王兴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9]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和其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以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D]. 范明秋. 复旦大学, 2012(03)
- [10]2012年度与昆虫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与分析[J]. 吕秀霞,祁佳玥.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