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丹[1](2017)在《185例恶性淋巴瘤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我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IPI评分、临床分期、PS评分、B症状、治疗方案、乳酸脱氢酶(LDH)及血β2-微球蛋白值等指标,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疗效,并评价各临床资料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到2017年3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科收治的经取活检后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的初诊患者病例185例。185例病例全部根据2008年淋巴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分型并结合Ann Arbor临床分期进行分类,血乳酸脱氢酶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血β2-微球蛋白采用放免法测定。回顾性分析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医保类型、IPI评分、B症状、病理分期、治疗方案及LDH值、β2-MG水平等指标,根据Ann Arbor分期标准及NHL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分类分析,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与卡方检验,显着性水平取0.05。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着性水平取0.05。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185例恶性淋巴瘤中,男女相差不多,男性89例,女性96例,年龄范围为15-81岁,平均年龄为51.3岁。44岁及以下年龄组49例,占总体的26.5%;45-59岁年龄组78例,占总体的42.2%;大于及等于60岁年龄组58例,占总体的31.4%。病理分型:霍奇金淋巴瘤32例(17.3%),平均发病年龄为39.2岁;非霍奇金淋巴瘤153例(82.7%),平均发病年龄为53.5岁。NHL和HL二者比例为4.8:1。NHL中B细胞淋巴瘤115例,占NHL的75.2%、NK/T细胞淋巴瘤38例,占NHL的24.8%。最常见的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4例(50.8%)、其次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31例(16.8%)、滤泡淋巴瘤7例(3.8%)、套细胞淋巴瘤4例(2.2%)、T/NK细胞淋巴瘤3例(1.6%)、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例(1.6%)、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例(1.6%)、小细胞淋巴瘤1例(0.5%)、前体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0.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0.5%)、T淋巴细胞淋巴瘤1例(0.5%)。居住地农村63例(44.9%),城镇占102例(55.1%),二者比例为1:1.6。依据IPI预后分组:低危组占94例(50.8%),中低危组占49例(26.5%),中高危组占31例(16.8%),高危组占11例(5.9%)。无B组症状的占139例(75.1%),有B组症状的占46例(24.9%)PS评分<2分的占164例(88.6%),≥2分的占21例(11.4%)。省市医保73例(39.5%)、农合90例(48.6%)、外地15例(8.1%)、铁路1例(0.5%)、自费6例(3.2%)。疗效评价:进展(PD)5例(2.7%),稳定(SD)10例(5.4%)、部分缓解(PR)116例(62.7%)、完全缓解(CR)54例(29.2%)。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进行分析,经比较,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淋巴瘤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0.05)、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淋巴瘤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822>0.05)、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淋巴瘤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167>0.05)、不同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淋巴瘤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949>0.05)。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IPI评分差异进行分析,经比较,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IP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除此之外,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淋巴瘤IP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3>0.05);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IP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8>0.05);不同医保类型研究对象的淋巴瘤IPI分期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2>0.05)。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PS评分差异进行比较,经比较,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淋巴瘤P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7<0.05),不同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除此之外,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0.05),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0.05)。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所发生的淋巴瘤B症状差异进行分析,经比较,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是否出现淋巴瘤B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0.05),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出现淋巴瘤B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0.05),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是否出现淋巴瘤B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0.05),不同医保类型研究对象出现淋巴瘤B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0.05)。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进行分析,经比较,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0.05),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0.05),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不同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0.05)。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β2微球蛋白的差异进行分析,经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在β2微球蛋白含量一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除此之外,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0.05),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0.05),不同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0.05)。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研究对象的淋巴瘤LDH的差异进行分析,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0.05),不同居住地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0.05),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0.05),不同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0.05)。对IPI评分、PS评分、B症状不同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进行分析,经比较,不同IPI评分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0.05),不同PS评分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05),是否出现全身症状的研究对象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0.05)的淋巴瘤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探讨各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多因素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淋巴瘤PS评分中第3组即PS评分为3分,是淋巴瘤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0.05,OR=0.031),OR值为0.031,表明PS评分为3分者恶性淋巴瘤部分缓解(PR)与完全缓解(CR)的可能性是PS评分为0者的0.031倍;研究对象的β2微球蛋白检测结果是淋巴瘤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0.05,OR=0.567),β2微球蛋白血清浓度每升高1mg/L,恶性淋巴瘤部分缓解(PR)与完全缓解(CR)的可能性降低0.567倍。二者在统计学上均可对淋巴瘤疗效产生影响,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医学知识综合评定。结论:1.不同性别的P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女性PS评分高于男性,女性对于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低于男性。2.不同年龄组的IPI评分、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高年龄组的IPI评分、β2微球蛋白含量高于低年龄组,说明IPI评分、β2微球蛋白含量越高,肿瘤治疗越困难。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β2微球蛋白含量是淋巴瘤疗效的影响因素。
许永萍,陈刚,罗建华[2](2017)在《股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文献复习》文中提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LB)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淋巴瘤,1928年首次由Oberling[1]报道描述,当时命名为网状细胞肉瘤,以区别于Ewing肉瘤。此后,Parker等[2]在1939年报道了17例骨原发网状细胞肉瘤,随后关于该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报道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由于PLB发病率低,且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故误诊率较高。因此,提高对PLB的认识,及时行病理活检是预防
王岩[3](2012)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因子及疗效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一般首发于淋巴结,但也有相当多数量的恶性淋巴瘤首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样组织或无淋巴组织的器官,当恶性淋巴瘤仅限于一个结外器官或组织,无论伴或不伴有区域淋巴结浸润,均称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ENL),其病理类型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于骨骼的淋巴瘤是PENL中一个较少见的类型,占所有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7%,占PENL得4-5%。1928年,Oberling首先报道该种病例的发生,1932年,Oberling等为与Ewing肉瘤区别将其命名为网状细胞肉瘤。1993年WHO骨肿瘤组织学分类为骨恶性淋巴瘤,从而确立了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其原因可能为:1、由于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使得原本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被正确诊断;2、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淋巴瘤的总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原因与环境恶化及病毒感染相关,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作为结外淋巴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受此影响而表现出发病率的上升。此类型淋巴瘤由于其多样性和异质性,诊断较困难,其细胞来源不同,病理类型多样,病因、发病机制等研究仍然有限,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其分型、分期以及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有着积极的意义。加之近年来该病发病有所增加,故研究并探讨影响骨原发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及与治疗疗效的相关关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于提高此类型淋巴瘤的治愈率,降低复发,提供了相关的临床数据。目的:评估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状况,并对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重点探索临床疗效特别是临床缓解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即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5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状况(ECOG评分)、有无B症状、结外器官侵犯数目、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l)、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治疗模式、近期疗效、肿,瘤进展时间和患者的生存时间。2、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各临床因素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纳入单因素分析,探索各因素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对于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将其一并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3、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经首次治疗后所获得的近期疗效,将患者分为获得完全缓解(CR)和未达完全缓解(no CR)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 tes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生存时间,并进行对照分析。4、进一步采用Logistic法分析探讨各影响因子[年龄、性别、ECOG评分、有无B症状、结外侵犯数目、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p:-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治疗模式]与完全缓解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表现和分期:35例患者中,临床分期为Ⅰ+1Ⅱ期者16例(45.7%),Ⅲ+Ⅳ期者19例(54.3%)。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骨疼痛,可有局部肿胀及病理性骨折,神经根受压的还可表现有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因该病临床不多见,故易漏诊。病理确诊前,患者病程1-24个月,其中5例(14.3%)合并发热、盗汗及体重明显下降等B症状。2、治疗方法和近期疗效:14例患者(40.0%)采用单一治疗(单纯化疗12例,单纯放疗1例,单纯手术1例),21例患者(60.0%)采用综合治疗,即化、放疗联合或手术与化放疗联合。一线化疗方案多采用CHOP或类CHOP方案。3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为77.1%(27/35),完全缓解率(CR)28.6%(10/35)。其中单纯化疗组12例,有效率(CR+PR)为75.0%(9/12),CR率为8.3%(1/12);放化疗联合组10例,有效率(CR+PR)为80.0%(8/10),CR率50.0%(5/10)。3、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状况ECOG评分、B症状、结外器官侵犯数、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Ann Arbor分期、近期治疗的疗效、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病理类型与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乳酸脱氢酶、近期疗效、临床分期、ECOG评分、β2-微球蛋白、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病理类型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分别为0.035,0.040,0.037,0.031,0.033,0.032,0.022,0.032)。4、对所有35例患者肿瘤进展时间(TTP)和生存期(OS)的统计学分析表明,患者肿瘤进展时间和生存时间与首次治疗是否获得完全缓解明显相关。同时,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还包括病理类型、治疗方法、B症状ECOG评分、结外器官侵犯数、乳酸脱氢酶和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结论:1、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全身症状轻,多数患者由于局部疼痛等症状被误诊为滑膜炎、关节炎、骨结核、多发性骨髓瘤、Ewing瘤等,病变部位活检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主要手段。2、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全身骨髂均可受累,但以下肢长骨受累最为常见,尤其是股骨,其余依次为骨盆、脊柱等,提示骨受累部位与骨髓生长活跃的部位相符,尤其是扁骨及长骨干骺端。3、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分析表明大多数病例属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多为DLBCL,低侵袭性(惰性)淋巴瘤少见,目前广泛认同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因此,PB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附加巨块及化疗后残存病灶野放疗,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单一局部放疗对治疗野内局部病变控制较好,但常失败于系统病变。4、手术仅适用于解除骨科急症、获取病理及修复病理性骨折。该病远期生存情况仍不满意,还需寻求改善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或新的治疗方法,大剂量放化疗后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提高远期生存的有效方法之一。5、B症状、乳酸脱氢酶异常、分期较晚和体质状况较差的患者预后不佳。6、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经放化疗治疗后,35例患者中,19人症状完全缓解(CR),8人部分缓解(PR),6人症状有所进展(PD),2人症状稳定(SD)。经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部分缓解率、进展率和稳定率;完全缓解结合部分缓解的患者(CR+PR,27人)与症状稳定的患者(SD,2人)相比,P值小于0.05;症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稳定的患者(CR+PR+SD,29人)与症状有所进展的患者(PD,6人)相比,P值小于0.05;症状有所进展的患者(PD,6人)与症状稳定的患者(SD,2人)相比,P值大于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7、B症状、结外器官侵犯数、LDH、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ECOG对患者治疗后是否达到完全缓解具有临床相关性。
闫峰,阮华娟,张景顺[4](2011)在《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 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是指起源于骨骼系统,或有周围软组织浸润,同时不伴区域淋巴结或内脏受累的淋巴瘤。PLB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和结外淋巴瘤的4%~5%,占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7%。本院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7月间共收治3例PLB患者,现报告如下并进行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陈静桂[5](2008)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张爱梅[6](2004)在《原发性骨淋巴瘤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
周吉成,张广森[7](2003)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文中提出
李春笋,张智弘[8](2002)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7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全身骨骼均可侵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疼痛。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同结外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性为多见,须与其他一些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
白润萍,张蘈,张长征,张丽萍,郝节梅,赵子云[9](1993)在《中文期刊造血系统肿瘤文献题录》文中研究指明 R733 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白细胞介素2与造血系统疾病/聂慧(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医科院输血研究所。—1992,15(2)。—89~91白血病、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骨髓细胞 CD38抗原的表达/沈关心(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
顾雄华,杨瑞和,刘植珊[10](1992)在《脊椎骨原发恶性淋巴瘤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告6例脊椎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肿瘤发生在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1例。主要表现为局部轻度疼痛、肿胀,轻微外伤可致病理骨折。本病的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X线及病理学检查予以综合考虑。外科手术后配合放射和化疗可提高治愈率和无瘤生存率。组织类型和肿瘤负荷是决定预后最有关的因素。
二、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85例恶性淋巴瘤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定义 |
1.1.2 分类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淋巴瘤治疗现状 |
1.2.2 淋巴瘤发病情况 |
1.2.3 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指标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IPI指标评估 |
2.2.2 PS评分标准 |
2.2.3 WHO疗效标准评估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1.1 性别 |
3.1.2 年龄组 |
3.1.3 居住地 |
3.1.4 医保类型 |
3.2 研究对象的病理类型情况分析 |
3.3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3.3.1 临床分期 |
3.3.2 全身症状 |
3.3.3 IPI分组 |
3.3.4 PS评分 |
3.3.5 疗效评价 |
3.4 单因素分析——淋巴瘤分期 |
3.5 单因素分析——IPI评分 |
3.6 单因素分析——PS评分 |
3.7 单因素分析——B症状 |
3.8 单因素分析——淋巴瘤疗效的影响因素 |
3.9 单因素分析——β2 微球蛋白 |
3.10 单因素分析——乳酸脱氢酶(LDH) |
3.11 淋巴瘤疗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185例恶性淋巴瘤病例基本情况分析 |
4.2 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分析 |
4.3 不同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医保类型的淋巴瘤分期、IPI评分等差异分析 |
4.4 不同IPI评分,PS评分,B症状的淋巴瘤疗效差异分析 |
4.5 淋巴瘤疗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因子及疗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预后指标 |
1.4 随访和统计方法 |
结果 |
1.1 近期疗效 |
1.2 单因素生存分析 |
1.3 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骨原发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辅助检查: |
1.3 治疗及转归: |
2 讨 论 |
(7)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
1.3 肿瘤组织的病理学诊断 |
1.4 治疗 |
2 讨 论 |
四、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85例恶性淋巴瘤病例分析[D]. 杨丹丹. 吉林大学, 2017(04)
- [2]股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文献复习[J]. 许永萍,陈刚,罗建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17(09)
- [3]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因子及疗效相关性研究[D]. 王岩.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4]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J]. 闫峰,阮华娟,张景顺. 中国肿瘤临床, 2011(09)
- [5]骨原发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J]. 陈静桂.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03)
- [6]原发性骨淋巴瘤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张爱梅. 临床荟萃, 2004(20)
- [7]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4例分析[J]. 周吉成,张广森.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3(06)
- [8]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7例分析[J]. 李春笋,张智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 [9]中文期刊造血系统肿瘤文献题录[J]. 白润萍,张蘈,张长征,张丽萍,郝节梅,赵子云. 山西白血病, 1993(02)
- [10]脊椎骨原发恶性淋巴瘤6例报告[J]. 顾雄华,杨瑞和,刘植珊. 上海医学, 1992(06)
标签:淋巴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滤泡性淋巴瘤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