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农民”过时了?!

“公司+农民”过时了?!

一、“公司+农户”已过时?!(论文文献综述)

弓宇飞[1](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本刊编辑部,赵丹,胡晶晶,于平平,王颖[2](2020)在《北京锞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波:不要浮于炒概念,要让特肥真正落地解决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特肥发展的初期,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粗放的产品营销和概念炒作以及经销商的火热推广,农户对特肥的认知还处于模糊的阶段,对价格极度敏感。但经过近三年的沉淀和净化,我觉得特肥行业已逐渐成熟到了爆发期,但靠营销炒作概念的企业还不在少数,市场相对还有些杂乱,缺乏制度标准的规范。这两年,特肥竞争单纯的靠营销炒作已过时,不再有市场,也走不长久。更多开始转向技术服务,围绕作物和农户需求的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李树华[3](2020)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研究 ——以2018年《土地承包法修正案》为切入点》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法规范对于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仅规定了“承包收益可以继承”,回避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能否继承的问题。因“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除财产性外又包含其他权利属性,较为特殊,立法部门为平衡诸方利益,立法时“有意地制度模糊”,为以后法律修正和解释留下空间。但同时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长久以来的争论,司法实践中因继承问题带来的诉讼和纠纷也在不断攀升。本文以2018年《土地承包法修正案》为切入点,通过对两例同因不同果司法案例分析,找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的焦点在于主体的不确定性和该权利能否成为继承的客体。采用案例研究与条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剖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不论是个体还是家庭内部按份共有的农户均不影响权利的继承。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涵的三种权利属性中,身份性只是作为初次分配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先决条件,社会保障性与继承问题并无联系,同时2018年《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进一步彰显了财产性的核心作用。在土地经营权未流转的二元制结构情况下,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法理上是完全可行的;三权分置后,土地承包权作为受限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作为纯粹的财产性权利,均可被继承,同时通过对德国的“物上负担”和台湾地区“农育权”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比较,研究继承的合理性。另外从我国法律适用的原则规范在现行框架下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可继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韩长山[4](2019)在《新型职业农民行为及作用评价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连续八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的建设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途径。经过八年的培育工作实践,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初具规模,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行为及作用的研究有利于充分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评价表和部门访谈等形式收集调查数据及案例,对新型职业农民在不同领域的行为进行了梳理。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民行为理论通过案例对新型职业农民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民自身、职业、时间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运用模糊评价法通过评价表对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经营、保护环境、促进文明、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价,在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对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自身作用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与结论:(1)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为选择的意愿主要受到收入、文化程度、农业背景的影响。农业背景、是普通农户的、农业从业年限对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业生产行为有负影响,是合作社负责人、收入、首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已过时长、曾是集体民主被选举人对带动农业生产行为有正影响。文化程度、收入对新型职业农民保护环境行为有正影响,文化程度、是民主集体被选举人对新型职业农民有促进文明、参与乡村治理行为有正影响。(2)通过运用农民行为理性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得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为作用随着自身富裕程度与需求层次的演进而变化,随着个人的富裕程度的提高,其需求层次向新的阶段演进,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发生改变,富裕程度越高新型职业农民自身作用的发挥程度越强,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作用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3)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为作用大小排序为保护环境、乡村治理、文明社会、生产经营,得出新型职业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作用明显,在生产保护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作用欠缺。

侯雨鸽[5](2019)在《非传统村落的轻介入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城镇化超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建热潮兴起以及外部力量强势介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形成了“兵营式”的规划布局和“千村一面”的面貌,本土建筑正面临着传统特色消失的困境。虽然村落保护与更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非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广大乡村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保护;第二,“重干预”的改造方式破坏了聚落肌理和空间形态;第三,已有较多建筑师倡导在介入乡村实践时采用尊重的态度和谨慎的设计,但是仍缺少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轻介入设计”的概念与策略,通过适宜的设计、谨慎地建造来降低对介入对象造成的干预,达到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通过文献整理、现状调研、分析比较的方法,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非传统村落进行实地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出主要问题,界定出“轻介入设计”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其用于解决非传统村落中问题的适宜性、必要性、应用范围与意义;其次,在确定了研究范围后,通过分析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得到依据与启示,并说明在非传统村落的更新中,轻介入设计的关注点、内涵、原则与目标,建立起设计策略的基础体系;再次,从村落规划和建筑单体两个层面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分析,分别从规划布局、功能、技术、材料与形式五个方面,提出轻介入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以实现“结合地域环境、贴合实际生活、根植本土条件、利用地方资源和延续村落原貌”的效果;最后,以作者在四川德阳龙洞村的民居改造项目为例,从实践角度对轻介入设计策略做进一步阐明,并总结与反思不足。本文通过引入“轻介入设计”的概念,呼吁在我国广大乡村的主要组成部分——非传统村落的设计中,以一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轻介入设计方式进行保护与更新。通过总结提炼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今后广大乡村的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也对建筑师介入设计下的乡村实践提供一些经验与补充。

魏聪聪[6](2019)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区块链外媒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欧美国家作为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区块链新闻网站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前瞻性和引领作用,因此翻译区块链外媒新闻对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实践报告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选择第三方翻译公司的区块链新闻原文与译文为分析文本,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入手对翻译文本进行分析。“层次转换”分为时态和单复数的转换,“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这三类转换。其中,“结构转换”包含肯定与否定转换、替代与重复转换及前饰与后饰转换;“词类转换”包含英文副词、动词转换成中文形容词、名词及英文名词转换成中文动词;“单位转换”包含单词与短语的转换、句子与子句的转换及短语与句子的转换。通过将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对翻译文本及指导理论有了深层次理解。同时,笔者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希望能为今后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工作者及区块链新闻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

刘恬畅[7](2019)在《牡丹江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关键阶段,“发展农村科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切入点展开对三农工作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牡丹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作为黑龙江省粮食主要输出地之一,该地农作物产量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科技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今天,牡丹江市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为此,本文首先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偏好显示机制和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并通过实地调研,理清当前牡丹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寻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研究空缺;继而调查了牡丹江市农业的基本情况,包括空间布局,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和乡镇村数量,并随机选取牡丹江市的村及村民实施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牡丹江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着相关制度待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平台建设不规范、各推广模式尚未形成合力、队伍建设不完善、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性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最后通过分析相对完善的国内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对优化牡丹江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相应对策。

张丽丽,张亚宁[8](2019)在《“互联网+”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首先,从"互联网+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模式入手,研究"网上供销社"模式、"电商下乡"模式以及"淘宝村"模式的发展现状。研究总结了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瓶颈:一是农村商贸流通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二是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电商平台发展效果欠佳;三是农村人口呈现老龄化和空心化;四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五是农村电商经营人才缺乏。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杨勇[9](2018)在《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新时期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开端和突破口,由农村经济改革引发和带来的改革潮流使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显着的变化。农村经济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开创的新鲜经验和非凡成就为邓小平改革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及理论来源。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邓小平对农村经济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本文通过回顾和追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把握其发展脉络,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本研究重在从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中汲取经验,寻求推进改革发展的动力因素,无论是对于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显着的当代价值。本文主要以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为起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对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及特点、价值取向、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作了深入的论述。文章在具体内容上包括导论和五个章节。导论部分,主要研究内容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研究缘由、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状况、研究重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等。在国内外研究动态上,着重从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基础,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性质、特点,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主要原则和价值取向以及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等几方面作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解读。通过对研究现状的解析,分析存在的不足,指出研究的方向。第一章,主要研究内容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背景、条件。在对国际背景和国内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农村经济的思想、列宁关于农村经济改革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以及毛泽东对农村经济改革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来源。第二章,主要研究内容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主要原则。本章通过对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分析,阐述了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所坚持的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在统一、把握制度相对稳定与体制变革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发展的有机统一、强调“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协调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内容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和特点。本章详细阐述了邓小平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实行的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在农村开展的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改革兴办以及科教兴农的改革措施等,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第四章,主要研究内容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价值取向。本章围绕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体现的价值指向,从三个方面作了充分的阐释。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体现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引,体现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选择,体现了确立发展农民、富裕农民的价值主体。第五章,主要研究内容是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本章是以前几章为基础,阐明了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同时,列举出当前社会上对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提出的质疑观点及面临的挑战,进而,答复和回应了对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产生的质疑、误解误读等,最后阐释了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对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意义,彰显了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

安海燕[10](2017)在《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及对其参与意愿和申请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试点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为我国一项土地金融改革,从2009年央行允许试点实施至今,已过去8个年头,究竟其效果如何?该问题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后期的改革走向提供启示。认知作为制度在大脑中的反映,不仅能检验制度被人们接受、理解程度,还能通过认知形成制度预期进而影响人们对制度的利用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关注了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以及认知对农户制度响应的影响,尝试从认知视角对试点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效果总结。本研究从2014年—2016年对全国部分试点地区,尤其是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贵州凤冈县、嘉兴南湖区、宁夏同心县和重庆江津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了 1953份有效问卷。基于此,开展本文下列研究。(1)通过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座谈,归纳总结了试点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模式与宏观效果。(2)通过相关理论与文献研读,结合实地调研,对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进行界定,并构建其测量指标。将农户认知分为新素材认知、旧素材认知与新旧素材联结认知3个部分。基于调研数据,运用规.范的描述性统计与计量方法对农户认知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农户认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3个认知部分具有关联性、认知偏差具有延续性、制度预期效果良好、认知具有贷款模式差异性的特征。(3)以拓展的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农户认知的因素,发现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和模式力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户认知。(4)基于实证数据,运用Ordered logistic、logit等方法检验认知对农户参与意愿、申请行为的影响。纳入利率与模式等变量,发现农户认知、利率与模式均对农户参与意愿产生影响。以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将认知、意愿、行为纳入同一分析体系。结论表明,认知会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作用于申请行为。此外,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与参与意愿同时影响农户的申请行为。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丰富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研究。本文尝试度量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并系统考察试点地区农户认知现状、认知影响因素以及对农户参与意愿、申请行为的影响,为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新的视角。第二,拓展了农户正规金融借贷的相关研究。本文采取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适应性调整,并运用在本文实证研究中。此外,对研究对象和主要变量做进一步处理,将研究对象锁定为“试点地区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将农户的制度响应精确为“知道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知道抵押贷款利率”下的农户参与意愿与申请行为。这为后期农户正规金融借贷的相关研究可能提供一点参考。第三,增加结论的可用性。本研究的结论不仅为后期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展提供直接参考,还为政府制定更符合中国现实的普惠制的金融政策和实施提供实证证据。本文所得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利用具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重视农户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认知。本文已检验农户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的决策是具有理性的,认知能有效影响农户抵押贷款的参与意愿与实际申请行为。所以营造农户良好的认知环境,减少农户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此最大化农户认知对政策效率的作用。其次,认知及认知功效具有显着的模式差异,因此在试点地区模式选择以及模式完善上,关注不同模式下的农户认知,借鉴需求推动模式下的宣传方法,减少模式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最后,充分重视利率、村干部、地方新型经营主体等要素对农户认知以及制度利用的作用。随着农户认知水平提升,受教育程度增加,农业现代化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需求将会被释放,地方政府应从改善金融环境、完善土地市场等方面予以准备。

二、“公司+农户”已过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司+农户”已过时?!(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2.3.2 效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2 实证模型选择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统计描述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6.1.3 模型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1.5 结果分析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7.1.1 理论分析框架
        7.1.2 作用机理分析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7.3.2 PSM估计结果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研究 ——以2018年《土地承包法修正案》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1.1 案情简介
        1.1.1 李维祥诉李格梅继承权纠纷案
        1.1.2 汤某某3与汤某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案
    1.2 争议焦点
        1.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成为继承权客体
        1.2.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属性
        2.1.1 财产性
        2.1.2 身份性
        2.1.3 社会保障性
    2.2 从二元制结构到“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属性变化
        2.2.1 2018年《土地承包法修正案》颁布前后财产性、身份性和社会保障性的变化
        2.2.2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
    2.3 域外国家和地区农地用益物权研究
        2.3.1 德国的“实物负担”制度
        2.3.2 台湾地区的“农育权”
第三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
    3.1 个体说
    3.2 农户说
        3.2.1 “农户”概念的界定
        3.2.2 农户的法律地位
        3.2.3 农户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
        3.2.4 主体消亡后的继承问题
    3.3 小结
第四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法律适用
    4.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4.1.1 不同法律规定相互冲突
        4.1.2 同一部法律内部标准各异
        4.1.3 司法机关各执己见裁判结果不同
    4.2 现行法框架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的解决对策
        4.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的法律适用
        4.2.2 继承权主体有关问题的破解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型职业农民行为及作用评价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民行为的研究
        1.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1.2.3 新型职业农民作用与评价研究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的创新点
    1.4 样本与数据说明
    1.5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
        1.5.2 理论基础
2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现状分析
    2.1 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2.2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现状分析
        2.2.1 新型职业农民带动生产经营行为分析
        2.2.2 新型职业农民保护环境行为分析
        2.2.3 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文明行为分析
        2.2.4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治理行为分析
        2.2.5 小结
3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3.2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模型构建
        3.2.2 变量的含义及描述
        3.2.3 模型运行结果
        3.2.4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4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的作用机理案例分析
    4.1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分析的假设
        4.1.1 农民行为改变假设
        4.1.2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理性假设
    4.2 新型职业农民作用机理的案例分析
        4.2.1 传统农民职业化过程层次表达
        4.2.2 传统农民的行为及作用案例分析
        4.2.3 新型职业农民行为及作用的案例分析
        4.2.4 小结
5 新型职业农民作用的模糊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
    5.2 模型选择与评价因素
        5.2.1 构建评价因子集
        5.2.2 单项因子作用发挥程度打分
    5.3 评价过程
    5.4 模型结果分析
        5.4.1 模型综合结果分析与评价
        5.4.2 新型职业农民自评与管理人员、传统农民评价差异分析
        5.4.3 模型结果的讨论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配套扶持政策,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6.2.2 号召青年下乡创业,改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素质
        6.2.3 建立与小农户融合发展机制,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作用
        6.2.4 创建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激励新型职业农民作用发挥
        6.2.5 加强优秀典型宣传,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5)非传统村落的轻介入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的超速发展造成冲击
        1.1.2 乡村振兴战略掀起乡建热潮
        1.1.3 外部力量强势介入乡村建设
        1.1.4 乡村建筑面临传统迷失困境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轻介入设计
        1.2.2 非传统村落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综述
    1.4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轻介入设计概念在非传统村落中的引入
    2.1 非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与实地调研
        2.1.1 村庄分布理论研究指导
        2.1.2 调研对象概述
        2.1.3 调研现状分析
    2.2 当下非传统村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更新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2.2.2 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呼唤:基于现状的适宜介入设计方式
    2.4 轻介入设计的概念界定
        2.4.1 轻介入设计概念的来源
        2.4.2 轻介入设计概念的界定
        2.4.3 轻介入设计的特征
    2.5 轻介入设计应用于非传统村落的可行性分析
        2.5.1 引入轻介入设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5.2 轻介入设计的应用范围与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介入设计在非传统村落更新中的体系构建
    3.1 轻介入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与启示
        3.1.1 有机更新理论
        3.1.2 谨慎更新理论
        3.1.3 城市针灸理论
        3.1.4 城市触媒理论
        3.1.5 理论启示
    3.2 轻介入设计在非传统村落更新中的关注点
        3.2.1 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统一
        3.2.2 乡村与城市的资源互补
        3.2.3 传统与现代的共融共生
    3.3 轻介入设计的内涵
        3.3.1 立足整体的设计理念
        3.3.2 可供参考的操作路径
        3.3.3 自下而上的建造过程
    3.4 非传统村落中轻介入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目标
        3.4.1 以人为本,村民主体
        3.4.2 因地制宜,本土设计
        3.4.3 循序渐进,持续建造
        3.4.4 多样统一,和谐共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介入设计在非传统村落中的具体策略与手法
    4.1 规划布局的轻介入设计——结合地域环境
        4.1.1 建筑群体组织利用地形
        4.1.2 建筑单体顺应地形地貌
        4.1.3 公共空间因借景观环境
    4.2 建筑功能的轻介入设计——贴合实际生活
        4.2.1 原有建筑注入现代活力
        4.2.2 现代民居功能空间优化
        4.2.3 新功能类型激活村落整体
    4.3 建造技术的轻介入设计——根植本土条件
        4.3.1 传统建造方式的优化
        4.3.2 高新技术的合理探索
        4.3.3 适宜技术的提倡使用
    4.4 建造材料的轻介入设计——利用地方资源
        4.4.1 传统材料属性强化
        4.4.2 使用当地回收旧材
        4.4.3 使用轻质现代材料
        4.4.4 新旧材料和谐对比
    4.5 建筑形式的轻介入设计——延续村落原貌
        4.5.1 乡土形式符号的抽象
        4.5.2 现代形式语言的意象
        4.5.3 新旧形式的弱重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介入设计的实践探索
    5.1 实践探索:四川德阳龙洞村的农居改造型民宿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1.3 规划布局的轻介入设计策略分析
        5.1.4 建筑单体的轻介入设计策略分析
        5.1.5 项目阶段成果
    5.2 小结与反思
        5.2.1 轻介入设计的体现方面
        5.2.2 设计中的不足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竞赛获奖情况
致谢

(6)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区块链外媒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背景及意义
    1.2 翻译内容
    1.3 委托方要求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翻译过程
        2.1.1 译前准备
        2.1.2 翻译实施
        2.1.3 译后校对
    2.2 理论指导
        2.2.1 理论综述
        2.2.2 理论适用性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层次转换
    3.2 范畴转换
        3.2.1 结构转换
        3.2.2 词类转换
        3.2.3 单位转换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结论与评估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献
附录
致谢

(7)牡丹江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的创新
        1.4.2 研究对象的创新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构成要素
        2.1.1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概念
        2.1.2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理论
第三章 牡丹江市农村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3.1 牡丹江市农业基本概况
        3.1.1 牡丹江市农业县(市)空间布局
        3.1.2 牡丹江市农村基本情况
        3.1.3 牡丹江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3.2 牡丹江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3.2.1 政策支持情况
        3.2.2 政府的资金投入情况
        3.2.3 农村科技服务的平台建设情况
        3.2.4 农村科技服务的推广模式现状
        3.2.5 农村科技服务的机构建设情况
        3.2.6 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四章 牡丹江市农村科技服务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4.1 调查方案
        4.1.1 调查地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4.1.2 调查方式及样本量
        4.1.3 调查内容
        4.1.4 问卷设计
    4.2 调查实施及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
        4.2.1 统计描述
        4.2.2 问卷可靠性检查
        4.2.3 调查结果
    4.3 牡丹江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突出问题分析
        4.3.1 相关政策与地方规章制度待完善
        4.3.2 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4.3.3 平台建设不规范
        4.3.4 各推广模式尚未形成合力
        4.3.5 服务机构建设不完善
        4.3.6 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先进模式借鉴
    5.1 国外先进经验
        5.1.1 美国:三位一体化模式
        5.1.2 日本:农协的PDSC模式
    5.2 国内先进经验
        5.2.1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模式
        5.2.2 山东省: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
        5.2.3 湖南省: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
    5.3 国内外发展经验启示
        5.3.1 强大的制度保障
        5.3.2 因地制宜的推广模式
        5.3.3 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第六章 牡丹江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对策
    6.1 完善地方规章制度
    6.2 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
    6.3 规范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6.4 构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推广模式
        6.4.1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4.2 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5 优化服务机构体系建设
    6.6 引进、培养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1.1 理论成果
        7.1.2 实践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互联网+”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互联网+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主要模式研究
    (一) 高质量发展对农村商贸流通的新要求
    (二) “互联网+”渗透下商贸流通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我国“互联网+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 农村“互联网+商贸流通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
    (二) 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电商平台发展效果欠佳
    (三)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四) 农村电商经营人才缺乏
“互联网+”驱动下农村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整合“互联网+”各方面资源以带动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
    (二) 构建以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体系
    (三) 科学定位以培养有特色、有品牌的农村电商
    (四) 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并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五) 培养农村复合型电商人才

(9)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1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1.1.1 经济不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困境
        1.1.2 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农业严峻挑战
        1.1.3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竞争
    1.2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序幕
        1.2.2 对“左”倾错误路线的反思
        1.2.3 农村面临的困境亟待突破
    1.3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
        1.3.2 列宁关于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论述
        1.3.3 毛泽东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认识
第二章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主要原则
    2.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在统一
        2.1.1 尊重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和无序性
        2.1.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创造性
        2.1.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统一
    2.2 把握制度相对稳定与体制变革发展的辩证统一
        2.2.1 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2.2.2 激发体制改革的探索创新性
        2.2.3 把握制度稳定与体制创新的辩证统一
    2.3 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发展的有机统一
        2.3.1 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发展
        2.3.2 农民发展有助农村经济发展
        2.3.3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发展的有机统一
    2.4 强调“先富”与“共富”的协调统一
        2.4.1 “先富”的含义与合理性
        2.4.2 “先富”、“后富”及“共富”的相互关系
        2.4.3 “先富”与“共富”的协调统一
第三章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3.1 肯定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3.1.1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分设
        3.1.2 明确家庭承包经营的合法性
        3.1.3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2 主张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3.2.1 开展农村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
        3.2.2 倡导农产品购销体制方面的改革
        3.2.3 提出加快推进多种经营改革
    3.3 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改革发展
        3.3.1 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3.3.2 支持农民发展乡镇企业
        3.3.3 鼓励乡镇企业大发展
    3.4 倡导科教兴农的思想
        3.4.1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3.4.2 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推广农业科技
        3.4.3 努力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3.5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特点
        3.5.1 以思想解放为改革先导
        3.5.2 以农村实际为改革基础
        3.5.3 以农民利益为改革核心
        3.5.4 以管理体制创新为改革突破口
第四章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价值取向
    4.1 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引
        4.1.1 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4.1.2 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
        4.1.3 高扬的集体主义原则
    4.2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选择
        4.2.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代定位
        4.2.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战略抉择
        4.2.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实践要旨
    4.3 确立农民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4.3.1 农民是创造主体,改革要依靠农民
        4.3.2 农民是价值主体,改革要富裕农民
第五章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5.1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5.1.2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5.1.3 提供了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选择
        5.1.4 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5.2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现实挑战
        5.2.1 家庭承包制与现代农业是否相容
        5.2.2 “先富带动后富”的实践效应如何评价
        5.2.3 “农村集体经济”怎样巩固壮大
        5.2.4 “小岗模式”的典型意义怎样界定
    5.3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
        5.3.1 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5.3.2 “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唯物主义理念
        5.3.3 突破陈规的改革创新精神
        5.3.4 广阔深邃的开放发展视野
        5.3.5 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及对其参与意愿和申请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试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1.4.1 数据来源
        1.4.2 基本信息
    1.5 概念界定及结构安排
        1.5.1 概念界定
        1.5.2 结构安排
    1.6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回顾
        2.1.1 农户认知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农村金融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土地制度认知
        2.2.2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2.2.3 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及作用
        2.2.4 评述及研究启示
    2.3 分析框架
3 试点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概况
    3.1 我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背景
        3.1.1 国家制度背景
        3.1.2 经济社会背景
    3.2 主要调研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3.2.1 供给推动模式
        3.2.2 需求推动模式
    3.3 主要调研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效果
        3.3.1 机构运行情况
        3.3.2 银行放贷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的内涵与现状
    4.1 农户认知内涵
        4.1.1 新素材认知
        4.1.2 旧素材认知
        4.1.3 新旧素材联结认知
    4.2 农户认知测量指标
    4.3 农户认知现状及特征
        4.3.1 新素材认知现状
        4.3.2 旧素材认知现状
        4.3.3 新旧素材联结认知现状
        4.3.4 认知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的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理论与机理分析
        5.2.1 理论及拓展
        5.2.2 模型设定
        5.2.3 机理分析
    5.3 模型设定与变量处理
        5.3.2 变量处理
    5.4 计量结果与分析
        5.4.1 分布式理论下结果分析
        5.4.2 拓展分布式理论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户认知对其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参与意愿的影响
    6.1 引言
    6.2 机理分析
        6.2.1 农户旧素材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6.2.2 农户新素材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6.2.3 农户新旧素材联结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6.3 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6.3.1 变量设置
        6.3.2 模型选择
    6.4 实证过程
        6.4.1 样本筛选
        6.4.2 变量描述
        6.4.3 估计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认知对其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申请行为的影响
    7.1 引言
    7.2 机理分析及理论模型
        7.2.1 影响机理分析
        7.2.2 理论及拓展
    7.3 变量设定与方法选择
        7.3.1 变量设定
        7.3.2 方法选择
    7.4 计量结果与分析
        7.4.1 变量统计
        7.4.2 实证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典型案例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调研照片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公司+农户”已过时?!(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北京锞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波:不要浮于炒概念,要让特肥真正落地解决问题[J]. 本刊编辑部,赵丹,胡晶晶,于平平,王颖. 营销界, 2020(23)
  •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研究 ——以2018年《土地承包法修正案》为切入点[D]. 李树华. 兰州大学, 2020(01)
  • [4]新型职业农民行为及作用评价实证研究[D]. 韩长山.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非传统村落的轻介入设计策略研究[D]. 侯雨鸽. 湖南大学, 2019(07)
  • [6]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区块链外媒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魏聪聪. 天津大学, 2019(06)
  • [7]牡丹江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对策[D]. 刘恬畅.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互联网+”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 张丽丽,张亚宁. 商业经济研究, 2019(05)
  • [9]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研究[D]. 杨勇. 山西大学, 2018(04)
  • [10]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及对其参与意愿和申请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试点地区为例[D]. 安海燕. 浙江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公司+农民”过时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