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

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

一、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论文文献综述)

孟俊伟[1](2016)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SM伪基站检测与定位》文中认为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20世纪90年出现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凭借其组网灵活,频率重复利用率高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近年来,伪基站问题成为了移动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伪基站设备利用GSM通信系统单向鉴权的漏洞,频繁地对GSM用户发起恶意短信攻击,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生活秩序,并对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做好伪基站的防治工作,成为移动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伪基站设备具有流动性大,作案时间短,难于取证等特点。目前针对伪基站设备的防治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伪基站识别和定位机制,从而根除伪基站问题对移动网络安全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技术,其核心就是用软件去处理数字化以后的射频信号。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在简化开发流程的基础上,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升级难度。本文采用HackRF One作为信号采集单元。HackRF One具有8位采样带宽,工作频率为10MHz6GHz,完全能够满足GSM信号采集的需求。系统由PC端,HarkRF One板卡以及接收天线三部分组成。PC端通过USB接口与HarkRF One板卡进行通信,板载的NXP LP43 xx微控制器通过并行总线及GPIO模拟的JTAG接口与CPLD连接。MAX5864将待处理的数据进行数模/模数转换,MAX2837完成上/下变频,并通过宽带混频器RFFC5072提高频率范围,射频前端采用一级LNA/PA进行放大,并最终通过TR Switch与天线连接。本文首先介绍了伪基站的检测和定位对于移动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其次在分析现有的伪基站工作特点的基础之上,总结了伪基站的工作原理,并据此设计了一种有效的伪基站检测和定位机制;最后,在相关执法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实地测试,当场缴获违法伪基站设备数台,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

杨青青[2](2014)在《WSN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是一种新的技术,在环境监测、国防军事、仓库管理、救灾抢先、维护秩序、预防控制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定位有基于测距技术和非测距技术,基于测距技术的定位算法有TOA、TDOA、AOA、RSSI;基于非测距技术的定位算法主要有:质心法、APIT算法、DV-HOP算法等。CC2431定位引擎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技术,利用RSSI测距获取节点间距离后,再利用三边测量法计算盲节点的位置,由于测距误差的存在,且RSSI易受环境影响,产生衰减,使定位精度较低。所以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定位系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系统,来完成整个定位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及显示。本文对基于WSN定位的整体框架进行研究,搭建硬件平台,分析并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PC机,并对定位结果进行上位机显示。本文针对CC2431定位结果不稳定及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对无线传输模型的参数进行分析,并对主要参数进行最优化选择;重点研究RSSI易受环境影响的因素:节点传输距离、发射功率、电磁波干扰(蓝牙干扰、手机通话干扰、WLAN干扰、微波炉干扰等)、障碍物、供电电源、天线高度、天线角度、大气变化、湿度,硬件特性(天线的长短、材料的特性)等,对这些因素产生的定位误差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针对CC2431定位精度低,误差大,本文重点研究CC2431定位引擎与改进的加权质心算法相结合的定位方法。通过在CC2431定位引擎中引入加权因子来体现参考节点对盲节点坐标决定权的大小,从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并用硬件实现该算法。为验证算法性能,在理想情况下通过对CC2431定位引擎及改进后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并针对物联网实验室内不同环境干扰,提出采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对RSSI参数进行修正,实验证明,参数修正后的定位误差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且提高了定位精度,达到了较好的定位效果。

刘琳[3](2013)在《发展手机天气软件的必要性分析》文中提出手机软件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它的重要性在于离开了手机软件的多样化和多功能化,手机就失去了竞争力。作为高科技领军产业中的一员大将,移动软件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本文就发展手机天气软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张镇驿[4](2012)在《GSM无线网络优化研究及仿真分析》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网的建设运营发展最快,移动通信的新技术不断测试应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也不断加大。我们应该注意到GSM无线网络是现在应用最广泛也最成熟和最稳定的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不但不能离开现有的GSM网络,而且是需要和现有的GSM网络密切联系的。最基本也是业务量最大的话音通信业务还是主要靠GSM网络承载。现阶段GSM无线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规划和优化。GSM网络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现网的运行情况和各种网络性能指标对网络的运行维护提供参考,并为网络的建设问题提供指导。GSM网络优化的作用是解决现网运行中发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网络的性能,降低用户的投诉,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主要是解决覆盖强度差或者无覆盖导致的掉话率高接通率低等问题以及小区间的切换混乱和话务不平衡及上下行信号的干扰强等问题,保证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现阶段GSM网络规划和优化的主要内容。然后对GSM网络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对GSM网络的特点和结构以及业务类型加以介绍。并对GSM双频网的特点和GSM无线网络的多址技术、跳频技术和信道编码、功率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理论分析。之后为实际的网络规划优化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介绍了GSM网络的规划和优化的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第四部分对双阳地区GSM无线网络进行了规划和优化,收集了大量实际数据,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并进行了多次仿真实验。对双阳现网实际的网络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根据测试中和用户投诉中发现的网络实际问题从产生原因到优化的步骤方法加以了详细分析,而且运用先进的仿真软件进行优化前后的仿真对比,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体现了仿真方法应用于网络规划和优化的便利性。提出了基于实际的GSM无线网络的优化方案,解决了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王警卫[5](2011)在《基于GSM的汽车无线防盗抢报警定位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汽车业的飞速发展,人类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汽车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汽车的安全也给人们提出了一大难题——汽车防盗。目前各种汽车防盗方法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汽车防盗问题依旧没有完全解决。传统报警系统的主要缺陷是:被动防盗,车辆被偷后无法进行跟踪,不能远程设防撤防。本系统设计的GSM汽车防盗器,是依托覆盖率极高的GSM公众网络,利用GSM无线通讯业务和短消息增值业务,采用人车互动主动防盗模式,可对汽车进行远程截停汽车和汽车的定位、发送报警信息、被劫报警、振动报警等功能,使车主摆脱了看不到的被动防盗尴尬局面,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具有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是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移动通讯系统,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完善、应用最为广泛的通讯系统。目前已建成的覆盖全国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讯网(主要包括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大型运营商),是我国公众移动通讯网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提供话音、短信息、数据等多种业务。其中基于GSM、SMS (Short Message System,短信息或短信)功能可以开发出传输各种检测、监控数据信号和控制命令的数据通讯系统。由于GSM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联网和漫游,不需要组建专用通讯网络,就可以完成远程数据通讯,而且具有较好的实时性。本课题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是采用GSM通信信道,当汽车无人值守时,启动车内传感器,当车辆被盗后,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报警器发送短信给司机的手机报警,司机确认后,控制汽车。汽车控制装置由单片机实现。在系统中,当司机汽车被盗抢后,司机可以在远离盗贼和抢劫者后,在安全地点通过手机短消息发送停车指令给安装在汽车内的防盗抢器,防盗抢报警器收到控制命令,并在确认密码权限后,停止汽车发动机工作,实现了远程控制车辆的功能。而且,当出现特大交通事故时候,报警器可以自动拨打求救电话,利用移动基站定位告知车辆所处的位置信息,以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给司机以生命安全保障。论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汽车防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主要的开发内容。此外,论文还介绍了GSM协议规范及AT指令集的相关理论,基站定位服务介绍及实现,接着阐述了系统总体设计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和具体的实现细节。根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在程序设计上着重于PC与GSM模块的通信和单片机与GSM模块的通讯和程序处理,及单片机对输入输出模块的通讯内容,如何进行基站定位查找到车主位置信息等等。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采用主流的C语言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充分考虑到了系统的扩展性和易复用性。经过反复测试,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程戈[6](2010)在《3G驿站(Femto)的技术原理及发展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的高速发展,室内业务也随之增长迅速。由于通信系统的小区越来越小,频率越来越高,建筑物穿透特性较差,室外宏基站无法深入到室内。因此急需能够提高室内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的技术。3G驿站(Femto)就是用于增强室内覆盖的一项新兴技术,它的发展推动了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它相比于同类业务,具有低成本、高服务质量等优点,并且不需要改变核心网。因此,Femto更适合于室内覆盖环境,它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Femto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标准化组织和业界的密切关注。本文首先对3G驿站(Femto)的引入及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它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并对3G驿站(Femto)的技术原理、基本要素、系统组成和网络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然后简要介绍了Femto相关的业务和产品。并分析了Femto的实施结构及其对现网结构的影响。接着对Femto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3G驿站(Femto)相对其他室内覆盖方案的技术优势和劣势,指出了商业化实现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昕[7](2009)在《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据业务时代和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以产业协作为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3G时代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图,并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演进规律,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从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

钟杨斌[8](2008)在《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在无线网络覆盖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通信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移动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运营商改善移动通信网质量,扩大覆盖范围。如何改善移动通信网质量,扩大覆盖范围,已成为各运营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提出采用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的解决方案,可解决运营商对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和广度覆盖的要求,它一方面可以使正在建设的基站数目减少,另一方面用在已建好的基站上时,可使基站覆盖更大的范围,从而改善现有网络的运行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由基站功率放大器、塔顶放大器及供电系统和相应的监控单元组成,它是通过在基站机房内加装大功率超线性功率放大器放大下行信号,增强信号对遮挡物的穿透力,达到扩大基站覆盖区域的目的;并在接收系统前端增加塔顶放大器配合基站功率放大器提高上行接收灵敏度,解决基站上下行链路平衡,达到降低基站上行噪声、提升上行增益,改善基站接收性能的目的。为解决目前基站载波数量增多,容量大,覆盖范围小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多载波功率放大器的功能和特点后,提出了一种采用多载波功率放大器的基站覆盖延伸系统解决方案,能很好的改善移动通信网质量,扩大覆盖范围。本文还通过实际网络测试,对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的应用效果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此外,为解决普通基站覆盖延伸系统没有远程监控功能的问题,本文还提出和设计了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监控系统,并对其功能进行操作,能为维护工程师提供远程告警信息查询和参数设置。

周秀玲[9](2007)在《开通海事卫星手机业务 盲区通信不再是梦想》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震锣鼓声,中国交通通信中心7月19日在北京正式开通了海事卫星手机业务。海事卫星手机业务的开通,意味着无论在浩瀚的海洋还是人迹罕见的沙漠,便捷的通信将不再是梦想。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王金付,交通部新闻办副主任高强华,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主任杨洪义,国际移动卫星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迈克·巴特勒先生,陈肯先生等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出席了海事卫星手机开通仪式新闻发布会。

阴志华[10](2007)在《走下“神坛”海事卫星通信将实现大众化》文中研究表明即便是发展了若干年以后的今天,卫星通信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似乎依然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这是事实,一般来讲,人们用卫星手段通信,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地面通信、公共移动通信都已经力不能及——卫星通信才会被人们想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应急通信。而这种情形在7月19日得以改变,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在北京正式开通了海事卫星手机业务,标志着海事卫星通信首先走下"神坛",作为一种通信手段将被大众所接受和普遍使用。

二、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SM伪基站检测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2 相关知识介绍
    2.1 软件无线电理论
        2.1.1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2.1.2 国内外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2.2 GSM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2.1 GSM网络结构
        2.2.2 GSM的协议体系
        2.2.3 GSM的鉴权和加密机制
3 GSM伪基站的识别机制
    3.1 GSM伪基站的工作原理
        3.1.1 GSM伪基站的系统组成
        3.1.2 GSM伪基站的工作流程
    3.2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GSM伪基站检测中的应用
        3.2.1 带通信号采样理论
        3.2.2 软件无线电中的采样理论
        3.2.3 多速率信号处理
    3.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伪基站检测方案
        3.3.1 硬件设计
        3.3.2 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GSM伪基站的定位和追踪机制
    4.1 伪基站定位方法综述
        4.1.1 COST231 Walfish-Ikegami模型
        4.1.2 GIS平台综述
        4.1.3 伪基站的定位算法
    4.2 伪基站路径追踪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测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WSN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WSN 定位的整体构架
    2.1 引言
    2.2 WSN 定位节点的介绍
        2.2.1 参考节点与盲节点
        2.2.2 网关节点
    2.3 WSN 的组网
    2.4 系统后台软件
        2.4.1 IAR 环境
        2.4.2 上位机定位软件
        2.4.3 ARMSKY-General Packet Sniffer 抓包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定位的因素及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路径损耗分析
        3.2.1 路径损耗模型分析
        3.2.2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模型
        3.2.3 室内损耗模型
    3.3 不同环境的影响
        3.3.1 RSSI 与节点距离
        3.3.2 发射功率
        3.3.3 电磁波干扰
        3.3.4 障碍物干扰
        3.3.5 供电电源
        3.3.6 天线影响
        3.3.7 大气变化
        3.3.8 湿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位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4.1 引言
    4.2 定位算法分类
        4.2.1 测距技术
        4.2.2 非测距技术
    4.3 CC2431 定位引擎
    4.4 CC2431 与加权质心结合的改进算法
    4.5 对定位结果的校正
    4.6 定位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WSN 定位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搭建实验平台
    5.3 定位实验设计
        5.3.1 理想情况下的定位实验
        5.3.2 复杂环境下的定位实验
    5.4 WSN 定位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发展手机天气软件的必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手机软件的必要性
二、手机软件是发布信息最有效平台
三、手机天气软件———气象产业的自有平台
    (一) 手机行业产业链分析
    (二) 手机平台分析
    (三) 手机应用软件行业分析
    (四) 天气软件国内外市场调查

(4)GSM无线网络优化研究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GSM 系统的原理概述
    2.1 GSM 系统的特点
    2.2 GSM 系统的结构
    2.3 GSM 系统的业务类型
    2.4 GSM 双频网概述
    2.5 GSM 系统的关键技术
        2.5.1 GSM 系统的频段划分
        2.5.2 时分多址技术
        2.5.3 跳频技术
        2.5.4 信道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
        2.5.5 功率控制
    2.6 GSM 系统的无线传播原理
        2.6.1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2.6.2 GSM 网络的无线传播模型
第3章 GSM 系统规划优化的内容和方法
    3.1 GSM 网络规划概述
    3.2 GSM 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
    3.3 GSM 双频网络的规划原则
    3.4 GSM 网络优化概述
    3.5 GSM 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
    3.6 GSM 双频网络优化的要点
第4章 GSM 网络优化仿真研究和分析
    4.1 研究区域发展简介
    4.2 研究区域移动 GSM 网络情况
    4.3 基于 ATOLL 仿真软件的 GSM 网络的规划和优化
        4.3.1 ATOLL 软件简介及数据整理
        4.3.2 全区的仿真规划分析
        4.3.3 中心城区的仿真分析
        4.3.4 基于路测数据的优化方案分析
        4.3.5 基于用户投诉的优化方案分析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GSM的汽车无线防盗抢报警定位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2 汽车防盗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汽车防盗技术的标准化
    1.4 汽车防盗技术的分类
        1.4.1 机械式防盗系统
        1.4.2 电子式防盗系统
        1.4.3 芯片式防盗系统
        1.4.4 网络式防盗系统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要实现的功能及任务
第2章 课题相关技术介绍
    2.1 GSM移动通信系统
        2.1.1 GSM系统介绍及网络结构
        2.1.2 GSM数据业务-SMS
    2.2 短信息延时理论分析
    2.3 定位技术的选择
第3章 汽车防盗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
    3.1 系统的通信平台的选择
    3.2 GSM07协议介绍
        3.2.1 GSM07.07的AT指令
        3.2.2 GSM07.05的AT指令
    3.3 AT指令介绍
    3.4 发送与短信息接收详解
    3.5 防盗系统的设计
        3.5.1 防盗系统的总体设计
        3.5.2 防盗系统的功能设计
第4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的硬件原理框图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主控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4.2.2 GSM/GPRS模块的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4.2.3 RS232串口通信介绍
        4.2.4 RS232串口通信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4.2.5 报警信号采集模块选型及硬件电路设计
        4.2.6 断油断电电路的硬件选型及设计
    4.3 基站定位所需硬件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编译环境
    5.2 主程序模块
        5.2.1 主程序模块的初始化
        5.2.2 中断子程序设计
        5.2.3 延时子程序
        5.2.4 主程序接收处理子程序
        5.2.5 主程序发送子程序
        5.2.6 GSM/GPRS联机子程序
    5.3 GSM/GPRS模块初始化设置
    5.4 基站定位系统开发
        5.4.1 基站定位系统的开发及软件的打包
        5.4.2 基站定位系统HTML网页的开发
        5.4.3 HTML代码介绍
第6章 系统功能性调试、测试与改进
    6.1 计算机与微控制器模块的通信调试
        6.1.1 微控制器模块DP-51H简介
        6.1.2 DP-51H与计算机通信调试部分
        6.1.3 BENQ M23 GPRS模块与计算机通信调试部分
        6.1.4 BENQ M23 GPRS模块与DP-51H通信调试部分
    6.2 基站定位部分
    6.3 系统功能性改进
        6.3.1 防盗抢系统方面的改进
        6.3.2 基站定位软件方面的改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3G驿站(Femto)的技术原理及发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背景
    1.2 3G/B3G网络结构介绍
    1.3 3G驿站(Femto)的提出
    1.4 本文内容安排
    1.5 本文成果介绍
第二章 FEMTO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
    2.1 3G驿站(Femto)技术特点
    2.2 3G驿站(Femto)在国内的发展应用
    2.3 3G驿站(Femto)在国外的发展应用
    2.4 3G驿站(Femto)典型的应用场景
第三章 FEMTO技术原理
    3.1 3G驿站(Femto)的概念
    3.2 3G驿站(Fcmto)的技术方案
        3.2.1 3G驿站与互联网连接方案
        3.2.2 Home NodeB接入方案
    3.3 3G驿站(Femto)的结构
        3.3.1 系统组成
        3.3.2 3G驿站(Femto)网元介绍
        3.3.3 3G驿站(Femto)核心网元的设置模式
        3.3.4 3G驿站(Femto)业务对宽带网络的支撑需求
    3.4 3G驿站(Femto)的配置方案
        3.4.1 宽带网络的业务承载方案
        3.4.2 QoS参考设置方案
        3.4.3 IP地址的设置安排
        3.4.4 相关配置
    3.5 3G驿站(Femto)组网的基本要素
        3.5.1 地址分配和组网
        3.5.2 安全
        3.5.3 接口
        3.5.4 同步
        3.5.5 计费
        3.5.6 网络管理
第四章 FEMTO产品业务
    4.1 3G驿站(Femto)的终端介绍
    4.2 3G驿站(Femto)的业务介绍
        4.2.1 业务功能
        4.2.2 业务特色及必要性
    4.3 服务质量
第五章 FEMTO的实施及对现网的影响
    5.1 HNB的引进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5.2 HNB与2G/3G宏网络及HNB网络之间的互操作
    5.3 HNB与2G/3G宏网络之间的干扰
    5.4 HNB与2G/3G宏网络之间的网络切换问题
    5.5 HNB对2G/3G宏网络的其它影响
第六章 FEMTO的前景及面临的问题
    6.1 3G驿站(Femto)的前景
        6.1.1 3G驿站(Femto)的发展潜力
        6.1.2 3G驿站(Femto)在网络中的作用
        6.1.3 3G驿站(Femto)对于3G业务的综合评估
    6.2 3G驿站(Femto)需要克服的几个问题
    6.3 3G驿站(Femto)部署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
    6.4 部署3G驿站(Femto)的好处
        6.4.1 部署3G驿站(Femto)对运营商的好处
        6.4.2 企业用户部署3G驿站(Femto)的好处
        6.4.3 家庭用户使用3G驿站(Femto)的好处
第七章 FEMTO与WiFi技术的比较
    7.1 3G驿站(Femto)与WiFi的比较
        7.1.1 Femto的优势
        7.1.2 WiFi的优势
    7.2 3G驿站(Femto)与WiFi的融合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构成及演进研究现状
        1.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1.3.3 移动通信创新的研究现状
        1.3.4 产业链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3.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供应链的概念
    2.2 价值链的概念
    2.3 产业链的概念
    2.4 产业集群的概念
    2.5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2.5.1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2.5.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2.5.3 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5.4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分析
    2.6 创新的概念
        2.6.1 技术创新
        2.6.2 产业创新
        2.6.3 产业集群创新
    2.7 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2.7.1 国家创新系统
        2.7.2 区域创新系统
        2.7.3 产业创新系统
        2.7.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2.7.5 产业链创新系统
        2.7.6 企业创新系统
        2.7.7 各个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述
    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念及组成
        3.1.1 移动通信产业链概念的提出
        3.1.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组成分析
    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3.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
        3.2.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介绍
        3.2.3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析
    3.3 移动通信产业链演进路径比较分析
        3.3.1 移动通信产业链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3.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演进路径
    3.4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4.1 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市场分析
        3.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5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概念
        3.5.2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比较的分类
        3.5.3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
    4.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系统
        4.1.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动
        4.1.2 构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4.1.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
        4.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
    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及演进
        4.2.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4.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及演进
        4.2.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
        4.2.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4.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4.3.1 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4.3.2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4.3.3 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4.3.4 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竞争力
    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4.4.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4.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5.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概念
    5.2 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特点分析
        5.2.1 模仿创新
        5.2.2 自主创新
        5.2.3 合作创新
        5.2.4 协同创新
        5.2.5 各种创新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5.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5.3.1 模仿创新模式现状
        5.3.2 自主创新模式现状
        5.3.3 合作创新模式现状
        5.3.4 协同创新模式现状
        5.2.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模式发展路径
    5.4 国内外移动通信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5.4.1 日本DoCoMo 公司的创新模式
        5.4.2 韩国SK 电讯的创新模式
        5.4.3 英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5.4.4 美国高通公司的创新模式
        5.4.5 法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5.4.6 国外创新模式经验总结
    5.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
    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
    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6.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能力
        6.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能力
        6.2.3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能力
        6.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6.2.5 移动通信产业链组织创新能力
        6.2.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制度创新能力
        6.2.7 移动通信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
    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指标选取原则
        6.3.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6.4 基于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6.4.1 模型的选取
        6.4.2 因子分析法
        6.4.3 聚类分析法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
    7.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7.1.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7.1.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设备制造业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7.1.3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7.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7.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7.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7.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7.2.3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国际比较
        7.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的对策建议
    7.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7.3.1 新移动的产品创新
        7.3.2 新联通的产品创新
        7.3.3 新电信的产品创新
        7.3.4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经营现状比较分析
        7.3.5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国际比较
        7.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7.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7.4.1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
        7.4.2 中国联通的市场营销
        7.4.3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7.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7.4.5 国外通信运营商品牌营销策略
        7.4.6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国际比较
        7.4.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的对策建议
    7.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1 中国移动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2 中国联通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3 中国电信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4 电信业的三次制度创新
        7.5.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制度、组织、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7.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发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运营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7.6.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在无线网络覆盖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
    2.1 概述
    2.2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功能和组成
        2.2.1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基本功能及特点
        2.2.2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的主要用途
        2.2.3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组成
    2.3 多载波基站放大器关键技术
        2.3.1 多载波基站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2.3.2 多载波基站功率放大器和单载波基站功率放大器比较
    2.4 上、下行链路平衡和功率预算
        2.4.1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定义
        2.4.2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理论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的网络优化
    3.1 概述
        3.1.1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应用的环境
    3.2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开通后的主要问题和网络优化
        3.2.1 CDMA网络优化部分
        3.2.2 GSM网络优化部分
    3.3 小结
第四章 监控功能的实现
    4.1 概述
    4.2 监控系统的组成
        4.2.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4.2.2 监控系统中监控单元的实现
        4.2.3 监控中心监控功能需求
    4.3 监控中心监控功能的实现
    4.4 小结
第五章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的应用
    5.1 站点情况概述
    5.2 路测数据分析
        5.2.1 设备开通前后RxQual对比
        5.2.2 设备开通前后BCCH对比
        5.2.3 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开通前后话务量对比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SM伪基站检测与定位[D]. 孟俊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2]WSN定位技术研究[D]. 杨青青.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3]发展手机天气软件的必要性分析[J]. 刘琳. 中国新通信, 2013(22)
  • [4]GSM无线网络优化研究及仿真分析[D]. 张镇驿. 吉林大学, 2012(10)
  • [5]基于GSM的汽车无线防盗抢报警定位系统的研究[D]. 王警卫. 东北大学, 2011(05)
  • [6]3G驿站(Femto)的技术原理及发展应用[D]. 程戈.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 王昕. 吉林大学, 2009(08)
  • [8]基站覆盖延伸系统在无线网络覆盖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 钟杨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9]开通海事卫星手机业务 盲区通信不再是梦想[J]. 周秀玲. 中国海事, 2007(08)
  • [10]走下“神坛”海事卫星通信将实现大众化[J]. 阴志华. 数字通信世界, 2007(08)

标签:;  ;  ;  ;  ;  

中国GSM手机将实现无盲区通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