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子自恢复保险丝的工作原理及其选用(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马进火[2](2021)在《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PIS系统功放模块故障原因分析及整改》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载PIS系统的故障率直接影响运营服务质量水平,文章针对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电客车PIS系统广播主机功放模块短路后电源模块频繁重启的故障,基于PIS系统及功放模块控制原理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试验提出优化功放模块熔断器的具体整改措施,并进行风险评估。改造后同类故障未再发生,整改效果显着。
马金发[3](2020)在《基于新型电极的深井电场测量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井观测是与地面(海面)观测、空中遥测遥感以及海底观测同等重要的科学观测方式,是解决深部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防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深井观测不仅可以避免地表各种电磁干扰,还可以测量地球电场的垂直分量,更有利于观测深部弱信号,提高信噪比。深井长周期电场测量,对监测地球深部电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深井中的高温、高压、酸性腐蚀及水汽等恶劣环境,导致常规仪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结合深井测量的现实需求和难点问题,研究设计了基于新型电极的深井电场测量装置。包括深井电极和信号采集系统两部分的研究设计。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1)查阅整理了国内外深井测量和自然电场法测量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发展现状;(2)研究分析了深井高温高压及酸性腐蚀环境对极化电位的影响情况,并通过实验得出常规电极不适合深井测量;(3)通过大量研究挑选出了适合深井环境的电极制作材料,按照两套方案同步进行研究制作了适于深井电场测量的固体不极化电极,并设计了电极安装深井的方法和装置;(4)根据深井环境特点和电场测量要求,设计了信号采集系统的整体方案,按照耐温等级和指标需求对电路核心器件进行了选型,按照耐高温、高灵敏、低噪声、低功耗等基本要求对信号采集系统相关电路进行了设计;(5)对电极基本指标进行了高温和腐蚀环境连续测试,因高温器件采购困难,无法搭建实际电路,因此对信号采集系统仅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实验测试得出该款电极达到了预期基本指标,性能稳定、耐腐蚀、耐高温,同时仿真实验验证了测量系统的降噪水平。
王柱荣[4](2019)在《一种限流值可调节的过流保护电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直流电源供电电路,常见的过流保护措施预先确定的限流规格不能跟随实际负载电流值进行调节。设计了基于精密运算放大器的电流检测、MCU处理单元的AD采样与运算和MOSFET关断控制电路的电流过载保护电路。着重分析了电路动态调节限流值和启动过载保护的工作原理。在设计的实验电路上,验证了电路有效性和稳定性,表明设计获得了预期的结果。
冯志斌[5](2019)在《自适应全球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源插头插座是各国工业的基础设施,受历史因素影响,世界各国的电源插头插座并不统一,存在着多种样式,因此电源插头转换器成为了人们跨境出行的必备物质。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跨境交流越来频繁,其涉及群体年龄范围也越来越大,但现有的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存在着安全性不足,使用操作人性化不够的问题,已难以完全适应现有的跨境出行群体,因此,通过创新性的改良产品设计,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需求是有必要的。本文在对世界各国使用的电源插头插座的使用情况进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各国电源插头插座的基本样式和设计特点,探讨了现有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人们长久以来使用电源插头插座的习惯,指出对电源插头转换器进行再设计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设计理念。根据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出行者的实际需求,从兼容性设计、安全性设计以及功能扩展性三个方面对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进行创新和改良设计,提出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在兼容性设计上,将传统的多种插头组合分别匹配不同样式的插头组模式改外普通的一种插头但能够自适应兼容多种样式电源插座的设计;在安全性设计上,将传统的阅读警示提醒适用范围改为系统能够启动实现过压、过载保护的设计;在扩展性设计上,结合用户所携带电子产品的特点,增加具有QC快充协议的USB接口电源,从而提高用户跨境出行体验。最后,通过图形对比和建模对所研究内容进行验证。有关电源插头转换器改良和创新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希望能够给从事这方面设计者提供一些思路。
杨梦琦[6](2019)在《瞬态阻断保护器件的结构与工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瞬态阻断保护器件是一种新型的电路保护方案,不同于传统方案,瞬态阻断保护器基于硅技术,利用JFET检测浪涌电流,结合耗尽型VDMOS实现阻断功能。当电流恢复正常时,瞬态阻断保护器两端的电压自动回落,保护器自动重启,实现“自恢复”功能。目前,国内市场仍以传统电路保护方案为主,对瞬态阻断保护器还处在了解的过程。如今,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国内对瞬态阻断保护器的需求必定有所增长。本文以此为契机,设计一款能承受瞬态脉冲电压850V、触发电流最小值为500mA的双向瞬态阻断保护器件。本文的设计分为耗尽型VDMOS和控制电路两部分。本文首先概述了JFET以及耗尽型VDMOS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耗尽型VDMOS的动静态特性以及终端理论。基于国内现有工艺平台,分别设计了适用于850V耗尽型VDMOS的高压工艺流程以及控制电路的分立器件的集成工艺流程。利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验证耗尽型VDMOS工艺是否可行,结合二维器件仿真软件MEDICI优化功率VDMOS的元胞、终端的电学参数。最终,耗尽型VDMOS元胞的击穿电压为921V,特征导通电阻为18.7Ω·mm2,阈值电压为-1.7V,终端的击穿电压为887V。利用仿真软件SILVACO验证控制电路工艺的可行性,优化控制电路中各分立器件的电学参数。最终,控制电路中NMOS的阈值电压为1.1V,特征导通电阻为0.07Ω·mm2,击穿电压为17V;JFET的夹断电压为2.5V,线性区电阻为3Ω;多晶硅电阻值为2502Ω/sq;多晶硅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为0.43V,击穿电压为9.9V。控制电路的触发电流为650mA。使用L-edit软件实现各器件的版图绘制。最后,将功率VDMOS和控制电路的电学参数导入电路仿真软件Cadence中,验证瞬态阻断保护器的功能。最终,本文设计的瞬态阻断保护器件能够阻断浪涌电流,并实现“自恢复”。本论文设计了一款850V/500mA的瞬态阻断保护器件,希望对今后的瞬态阻断保护器的设计乃至基于半导体技术的新型电路保护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易学武[7](2017)在《电网中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故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断路器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当今最重要的开关设备之一。高压断路器能根据电路所处的不同情况对空载、负荷电流进行切断和闭合工作,并能保护电路中的电力设备处在安全的状态;同时高压断路器在工作期间能够在最合适的时间期限内将异常电流进行处理。本文通过分析高压断路器在电路电网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可知其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在高压断路器当中,最重要的能进行控制功能的一个元件叫做分合闸电磁铁,它的功能是可以通过对电路进行分闸或合闸的操作,从而来保护整个电路。然而通过分合闸线圈进行相关的动作来控制断路器的运行状态这个过程就说明,保护线圈不被烧毁是保护电力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在近些年的调查工作当中发现,在电路运行的过程中发生分合闸线圈烧毁的现象依旧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不仅造成高压断路器无法正常工作,同时还有可能导致所处的用电系统处在危险状态,严重的时候还可能致使火灾发生。本文通过分析高压断路器的具体结构以及在工作时的原理,对高压断路器的基本结构、工作要求、主要组件、操动机构以及控制原理加以探索和分析,从实际出发根据机械原因、操作机构二次回路(电气)原因来合理地分析高压断路器中分合闸线圈被烧毁的原因,并根据各种原因探究其改进措施。并从理论出发,运用到电网中分合闸线圈烧毁的实例中探究预防性措施和改进方案,并就三种改进方案进行筛选,最终发现加装新型自恢复保险丝能够预防线圈烧毁故障。同时也研究了自恢复保险丝的特性,根据其特性进行选择,使得高压断路器在系统需要时,能快速有效的进行分(合)闸动作,及时断开故障或者改变运行方式。
李久朋[8](2016)在《ZnO纳米线忆阻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半导体工艺和产业遵循着摩尔定律获得快速发展,以微电子为支撑,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使人类进入了现代信息科技的时代。然而,存储器作为信息技术的关键器件,正由于传统的半导体工艺技术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在集成度和性能等方面遭遇到尺寸节点等瓶颈,尺寸越小就会遇到越多的问题。忆阻器可作为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其在信息存储方面具有工艺简单,优异的特征尺寸可缩小性,与传统CMOS工艺兼容等多种优点,在未来存储器市场将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薄膜结构的忆阻器。由于纳米线结构材料比薄膜材料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因而相应功能器件有望表现出特殊的功能或工作机制。ZnO纳米线原材料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晶体结构简单对称,化学性能稳定等,因此本文将基于单根ZnO纳米线,制备忆阻器。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线,以及其他形貌的纳米结构。用化学腐蚀法制备了金属铜掩模版,并用光刻和一步掩膜法分别制备了Au/ZnO纳米线(NW)/Au忆阻器件。其中制备纳米线忆阻器的一步掩膜法具有对设备依赖程度低,易操作,可避免光刻方法常引入杂质的影响。实验发现,利用一步掩模法制备的器件,具有无极性的忆阻行为,并且单极性和双极性忆阻行为不受扫描历史影响而可逆地转换。同时,两种操作方式下,高低阻态的电阻值基本一致,开关比都可以达到105以上,且表现出较好的耐疲劳特性,循环次数均在20次以上。在测试的器件时,也发现了自恢复开关特性。通过测试低阻态电阻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发现器件在低阻态时具有半导体导电特性,并推测Au/ZnO NW/Au器件的忆阻机制与纳米线表面氧空位形成的导电细丝有关。无极性的特性可以拓展忆阻器件的应用范围和工艺可行性的潜力。
薛啸波[9](2016)在《眼科手术显微镜OM1000电气部分设计》文中提出手术显微镜随现代医学走向精细化而发展,逐步走向智能化、数字化,成为精细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可靠助力。近年来,多功能的图像处理和自动导航系统在显微外科手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手术显微镜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本文主要阐述了一款眼科手术显微镜(OM1000)的电气部分设计,包括电源设计、照明系统设计和控制电路(PCB电路板)设计,主要涉及了负载计算、变压器选择、备用电源设计、电气防护、风扇及电动调焦系统设计和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显微镜的电源系统设计包括了变压器设计、UPS不间断电源设计和电路保护设计。针对医疗设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殊要求,本设计采用了新型的R型变压器,以实现工频下稳定、安全、高效的供电。同时,为了提高电源系统的供电质量,本设计在桥式整流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端可调正稳压器集成电路模块(LM317),以提高供电质量和线性调整率。显微镜的照明系统采用柯拉照明,光源使用100W冷白光医疗卤素灯,并配以照明光纤。由于卤素灯照明功率较大并带有一定的冲击性启动电流,本设计采用了带滤波整流的移相调压JKK-TRAIC模块,并加装散热风扇,以满足灯室及其他相关部件的工作温度。显微镜的控制系统使用PCB印制电路板驱动,主要功能包括稳压、整流、电机风扇的驱动以及照明系统的照度调节,涉及的内容包括LM317稳压模块驱动电路设计、JKK-TRAIC移相调压模块工作电路设计、电动调焦电路设计,以及PCB电路板的电气隔离和防护。同时,手术显微镜配备了先进的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支持显微外科手术图片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并支持图文报表的编辑和归档,为外科医生的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赵辉[10](2014)在《高速公路自动发卡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车辆的保有量不断增长,造成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入口处经常造成车辆拥堵。高速公路自动发卡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既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又可以较好的解决入口的拥堵问题。本课题设计的高速公路自动发卡系统分为主控制系统和上、下工位各2套发卡控制系统,各个系统都采用基于ARM Cortex-M3架构的工业级芯片STM32F103ZET6作为处理器,保证了系统良好的实时性和稳定性。系统卡箱容量大,最大可以容纳8000张卡,并且具有废卡回收功能,极大的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先进的搓卡模式在提高发卡稳定性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对卡的保护,降低卡片的损坏率。本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内部各个出卡控制系统与主控制系统之间采用CAN总线通信,方便系统日后的维护及升级,主控制系统通过RS232与工控机进行通信,并且通过继电器实现对写卡天线的控制。出卡控制系统中使用了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光电传感器、行程开关、触力传感器、电磁铁等一系列器件实现对出卡过程的精确控制,通过触力传感器的使用,可以实时监测系统搓卡的压力,提高了系统搓卡的准确性。由于系统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所以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对电路板进行的防潮和防过流保护,使用EEPROM芯片AT25080对系统掉电之后的数据保护,以及直流电机的过流保护,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设计等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系统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和相比同类产品的优势,根据提出的性能指标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举例介绍了系统的通信协议,然后分别介绍了本系统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以及软件设计思路,最后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调试过程,分析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且记录了调试数据。经过现场多次测试,本系统的滞卡率低于1/20000,发卡时间小于3s,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且近期已经投入市场。
二、高分子自恢复保险丝的工作原理及其选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子自恢复保险丝的工作原理及其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PIS系统功放模块故障原因分析及整改(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PIS系统功放模块控制原理 |
3 故障原因分析 |
3.1 元器件失效分析 |
1)焊接温度: |
2)工作环境温度: |
3)浪涌电压: |
3.2 电源模块反复重启原因分析 |
4 整改措施 |
4.1 整改方案 |
4.2 风险评估 |
1)常温熔断试验: |
2)常温和高温工作状态试验: |
3)电磁兼容试验: |
5 结束语 |
(3)基于新型电极的深井电场测量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井中观测研究现状 |
1.3 电法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然电场法测量原理 |
2.1 自然电场法工作原理 |
2.2 自然电场测量及计算方法 |
2.3 深井电场测量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井不极化电极设计 |
3.1 不极化电极工作原理 |
3.2 极差影响因素分析 |
3.3 电极材料研究 |
3.3.1 陶瓷材料 |
3.3.2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
3.3.3 高分子复合材料 |
3.4 深井电极指标分析 |
3.5 固体不极化电极设计制作 |
3.5.1 电极主要材料选择与改进方法 |
3.5.2 结构外形设计 |
3.5.3 制作工艺流程 |
3.5.4 安装固定方法 |
3.5.5 性能指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
4.1 主要器件选型 |
4.2 DSP的外围电路设计 |
4.3 放大电路设计 |
4.4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4.5 电源电路设计 |
4.6 系统电路降噪设计 |
4.6.1 噪声来源分析 |
4.6.2 滤波电路设计 |
4.6.3 电源电路降噪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 |
5.1 电极性能实验测试 |
5.2 系统抑噪能力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一种限流值可调节的过流保护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 电路的基本结构 |
2.2 电流采集电路 |
2.3 MCU处理电路 |
2.4 MOSFET关断控制电路 |
3 电路实现与分析 |
4 结论 |
(5)自适应全球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电源插头插座的概述 |
2.1 电源插头插座的分类及应用情况 |
2.1.1 美国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1.2 欧洲地区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1.3 澳大利亚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1.4 我国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2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特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SB接口电源概述 |
3.1 USB接口电源的发展与现状 |
3.2 USB接口电源整体架构与工作原理 |
3.3 USB电源的设计步骤及流程 |
3.4 快速充电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结构的兼容性设计 |
4.1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的材料选择 |
4.2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的插头结构的兼容性设计 |
4.2.1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基本结构 |
4.2.2 固定插销端的设计 |
4.2.3 自适应伸缩端的设计 |
4.2.4 自适应电源插头的整体结构 |
4.3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的安全性思考 |
4.4 基于自适应插头理念的转换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电路设计 |
5.1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电路安全性设计 |
5.2 电源插头转换器USB接口电源电路设计 |
5.2.1 USB电源输入电路的设计 |
5.2.2 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 |
5.2.3 功率变换电路的设计 |
5.2.4 输出电路的设计 |
5.2.5 输出反馈电路的设计 |
5.2.6 快速充电电路的设计 |
5.2.7 USB接口电源整体电路图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系统测试 |
6.1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结构对比测试 |
6.1.1 自适应插头截面与各国插座面板插孔对比 |
6.1.2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与传统电源插头转换器的对比 |
6.2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USB接口电源电路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专利授权书:一种组合式LED照明装置 |
附件2、专利授权书:一种太阳能应急照明装置 |
(6)瞬态阻断保护器件的结构与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瞬态阻断保护器的发展概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瞬态阻断保护器的基本原理 |
2.1 瞬态阻断保护器的工作原理 |
2.2 耗尽型JFET的基本理论 |
2.3 VDMOS的基本理论 |
2.3.1 VDMOS的基本特性 |
2.3.2 VDMOS的工作原理 |
2.3.3 VDMOS的静态参数 |
2.3.4 VDMOS的开关特性 |
2.4 终端理论 |
2.4.1 等位环 |
2.4.2 场限环 |
2.4.3 场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瞬态阻断保护器的功率管设计 |
3.1 设计指标 |
3.2 器件的工艺设计 |
3.2.1 工艺流程设计 |
3.2.2 关键工艺步骤设计 |
3.3 器件元胞设计 |
3.3.1 元胞尺寸 |
3.3.2 漂移区电阻率及厚度 |
3.3.3 JFET区注入剂量及推结时间 |
3.3.4 P-body区注入剂量 |
3.3.5 P-body区推结时间 |
3.3.6 N型积累层注入剂量 |
3.3.7 元胞设计结果 |
3.4 器件终端设计 |
3.5 版图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瞬态阻断保护器的控制电路设计 |
4.1 设计指标 |
4.2 工艺设计 |
4.2.1 工艺流程设计 |
4.2.2 关键工艺步骤设计 |
4.3 NMOS管的设计 |
4.3.1 NMOS管的结构设计 |
4.3.2 NMOS管的版图设计 |
4.4 JFET的设计 |
4.4.1 JFET的结构设计 |
4.4.2 JFET的版图设计 |
4.5 多晶电阻的设计 |
4.5.1 多晶电阻的结构设计 |
4.5.2 多晶电阻的版图设计 |
4.6 多晶二极管的设计 |
4.6.1 多晶二极管的结构设计 |
4.6.2 多晶二极管的版图设计 |
4.7 控制电路设计结果 |
4.8 瞬态阻断保护器的电路整仿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7)电网中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故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高压断路器的特点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压断路器的结构与二次控制回路原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压断路器的基本结构 |
2.3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 |
2.4 断路器的控制原理 |
2.4.1 断路器的控制方式 |
2.4.2 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 |
2.4.3 断路器的控制回路 |
2.5 断路器控制回路完好性的监视 |
2.5.1 二次回路完整性监视现状 |
2.5.2 二次回路完整性全工况监视必要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目前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应对方法 |
3.1 引言 |
3.2 高压断路器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
3.3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的烧毁故障 |
3.3.1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的工作原理 |
3.3.2 高压断路器分闸线圈烧毁故障 |
3.3.3 高压断路器合闸线圈烧毁故障 |
3.4 分合闸线圈烧毁故障的改进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用自恢复保险丝对分、合闸线圈进行保护 |
4.1 引言 |
4.2 加装新型自恢复保险丝预防线圈烧毁故障 |
4.3 自恢复保险丝的选择 |
4.3.1 保险丝的选型原则 |
4.3.2 自恢复保险丝的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告警信号上传模块软硬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硬件系统组成概述 |
5.3 单片机的选择 |
5.4 机械故障判断环节模块电路设计 |
5.5 程序设计总体框图 |
5.6 现场试验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ZnO纳米线忆阻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忆阻器的忆阻行为分类 |
1.3 忆阻器的材料体系分类 |
1.3.1 二元氧化物 |
1.3.2 碳基材料 |
1.3.3 硫系材料 |
1.3.4 钙钛矿氧化物 |
1.3.5 单质材料类 |
1.3.6 固态电解质 |
1.3.7 有机介质材料 |
1.3.8 电极材料 |
1.4 忆阻器的工作机制 |
1.4.1 导电细丝模型 |
1.4.2 P-F发射机制 |
1.4.3 SCLC发射机制 |
1.4.4 肖特基势垒模型 |
1.5 忆阻器的结构形式 |
1.6 氧化锌纳米线忆阻器的研究现状 |
1.7 忆阻器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样品与器件的制备与表征手段 |
2.1 管式退火炉 |
2.2 光刻设备简介 |
2.2.1 匀胶机 |
2.2.2 烘烤机 |
2.2.3 紫外光刻机 |
2.3 电子束热蒸发 |
2.4 半导体参数测试仪 |
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ZnO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
3.1 ZnO晶体结构和基本性质 |
3.2 ZnO纳米材料的制备 |
3.2.1 化学气相沉积法 |
3.2.2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
3.2.3 溶胶-凝胶 |
3.2.4 脉冲激光沉积 |
3.3 CVD实验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nO纳米线忆阻器的制备与表征 |
4.1 紫外光刻技术制备ZnO纳米线忆阻器 |
4.1.1 光刻实验过程 |
4.1.2 ZnO纳米线忆阻器的特性测试 |
4.2 一步掩膜法制备ZnO纳米线忆阻器的制备 |
4.2.1 铜掩膜版的制备 |
4.2.2 器件的制备 |
4.2.3 电学特性测试 |
4.2.4 器件的耐疲劳特性测试 |
4.2.5 多态存储 |
4.2.6 自恢复开关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ZnO纳米线忆阻器机理研究 |
5.1 ZnO纳米线忆阻器的电学特性分析 |
5.2 ZnO纳米线忆阻器的低阻态与温度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眼科手术显微镜OM1000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手术显微镜的研发背景及设计目的 |
1.1.1 外科手术显微镜的研发背景 |
1.1.2 研发本产品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手术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2 手术显微镜的发展趋势 |
2 显微镜设计方案 |
2.1 设计概述 |
2.2 手术显微镜系统结构概述 |
2.3 电气设计方案及选择依据 |
2 电源设计与负载分析 |
2.1 概述 |
2.2 负载统计 |
2.2.1 步进电机-电动调焦系统 |
2.2.2 风扇-灯室散热系统 |
2.2.3 卤素灯-双光源照明系统 |
2.3 变压器选择及计算 |
2.3.1 显微镜常用变压器介绍 |
2.3.2 R型变压器与其他型号变压器的比较 |
2.3.3 R型变压器设计 |
2.4 不间断电源(UPS)设计 |
2.4.1 概述 |
2.4.2 设计方案 |
2.4.3 稳压及整流电路设计 |
2.4.4 蓄电池选择 |
2.4.5 SPWM逆变电路设计 |
2.5 显微镜内部电线选择及计算 |
2.6 电流速断保护及熔断器选择 |
3 照明系统设计 |
3.1 手术显微镜照明系统概述 |
3.2 照明光源:一用一备的双光源设计 |
3.3 移相调压——稳定可靠的照度调节方式 |
3.4 灯室散热系统设计 |
4 控制系统设计 |
4.1 印制电路板设计 |
4.1.1 设计概述及主要功能 |
4.1.2 印制电路板设计流程 |
4.1.3 设计规范及相关标准 |
4.1.4 印制电路板设计流程 |
4.1.5 电路板制作 |
4.2 电动调焦设计 |
4.3 其它电气元件 |
5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 |
5.1 概述 |
5.2 功能和结构 |
5.3 主要特点 |
6 结论、成果和改进方案 |
6.1 手术显微镜研发成果 |
6.2 取得的成果 |
6.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高速公路自动发卡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高速公路自动发卡系统参数指标 |
2.2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2.3 直流电机控制方案 |
2.3.1 直流电机选型 |
2.3.2 直流电机调速原理 |
2.3.3 直流电机调速方案选择 |
2.4 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 |
2.4.1 RS232 通信协议 |
2.4.2 CAN通信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结构及发卡原理 |
3.2 STM32 最小系统设计 |
3.2.1 STM32 芯片选择 |
3.2.2 电路设计 |
3.3 主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3.3.1 主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3.3.2 RS232 通信电路设计 |
3.3.3 CAN通信电路设计 |
3.3.4 写卡天线控制电路设计 |
3.3.5 LED驱动电路设计 |
3.4 出卡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3.4.1 出卡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3.4.2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4.3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4.4 光电传感器检测电路设计 |
3.4.5 触力传感器检测电路设计 |
3.4.6 电磁铁驱动电路设计 |
3.4.7 行程开关电路设计 |
3.4.8 LED驱动电路设计 |
3.4.9 按键及LCD电路设计 |
3.4.10 CAN通信电路设计 |
3.5 系统硬件保护设计 |
3.5.1 数据掉电保护电路 |
3.5.2 电源过流保护电路 |
3.5.3 PCB保护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STM32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4.1.1 编程语言介绍 |
4.1.2 开发环境介绍 |
4.2 主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2.1 主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2 RS232 通信程序设计 |
4.2.3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3 出卡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1 出卡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2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4.3.3 SPI读写程序设计 |
4.3.4 触力传感器控制程序设计 |
4.3.5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3.6 其它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3 系统调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说明 |
致谢 |
附录 |
四、高分子自恢复保险丝的工作原理及其选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PIS系统功放模块故障原因分析及整改[J]. 马进火.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1(03)
- [3]基于新型电极的深井电场测量装置研究[D]. 马金发.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一种限流值可调节的过流保护电路设计[J]. 王柱荣. 电子与封装, 2019(10)
- [5]自适应全球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研究[D]. 冯志斌. 厦门大学, 2019(02)
- [6]瞬态阻断保护器件的结构与工艺设计[D]. 杨梦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电网中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故障的研究[D]. 易学武.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8]ZnO纳米线忆阻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久朋.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9]眼科手术显微镜OM1000电气部分设计[D]. 薛啸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10]高速公路自动发卡控制系统设计[D]. 赵辉. 南昌航空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