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肥对绿化树种珊瑚朴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洪斌升[1](2021)在《台州东部新区市政道路与海绵城市中景观植物的调研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黄梦茹[2](2019)在《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城市空间面临着扩建,绿化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为城市添彩加绿已成为我国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掌握城区绿化现状以便指导当地园林绿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以丰城市为例,对城区园林绿化植物进行摸底调查,以期为丰城市城区绿地改造工程提供参考资料。本文通过对园林绿化树种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选取样方对植物群落进行实地勘测,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绿地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并运用AHP法对前期调研筛选出的树种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对城区绿化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优化策略及配置推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园林绿化树种组成:丰城市共有园林植物312种,隶属于94科210属。其中乔木占一半以上59.6%,有186种。其余依次为灌木75种、草本39种、藤本12种。而最大科为蔷薇科,最大属为含笑属。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与温带分布为主,与当地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树种主要以观叶(35.6%)、观花(30.4%)为主,观果(12.5%)次之,观枝干最少仅2.6%。观叶主要以观秋色叶为主(65.8%);观花主要以观白花(34.7%)、红花(27.4%)、黄花(26.3%)为主;观果以观红果为主(43.6%);观赏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春季。(2)植物群落特征:除道路绿地外,其余四种绿地中54个样地乔木平均密度为6.67株/100㎡,平均高度5.44 m。灌木平均密度是3.29株/100㎡,平均高度1.93 m。色块苗平均密度是20.21㎡/100㎡,平均高度0.82 m。乔灌数量比平均为2.03:1,乔灌种类比平均为1.82:1;平均Gleason指数值和Simpson指数值分别是1.78和0.68。综合重要值排在前十的乔木依次是桂花﹥香樟﹥广玉兰﹥杜英﹥紫叶李﹥樱花﹥银杏﹥玉兰﹥复羽叶栾树﹥鸡爪槭。综合重要值排名前十的灌木依次是:紫薇﹥山茶﹥海桐﹥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木芙蓉﹥含笑﹥小叶女贞﹥紫荆﹥木槿。综合重要值排名前十的色块苗依次是:红叶石楠﹥毛鹃﹥红花檵木﹥小叶女贞﹥金边黄杨﹥窄叶十大功劳﹥栀子﹥茶梅﹥八角金盘﹥龟甲冬青。(3)AHP法评价结果:各个指标层的权重排序依次是适应性(0.4687)﹥观赏性(0.2800)﹥生态性(0.1361)﹥经济性(0.1152)。树种评价等级为二、三等级的树种居多,占52.6%,且香樟综合排名第一。
陈贤源[3](2018)在《安吉道路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对几种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苗木的生长状况决定了园林绿化效果,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很多,土壤的环境状况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土壤中的水分、有机质、各种营养元素可以为苗木的根系生长提供养分,促进苗木的生长。很多苗木的存活率低、长势弱,是因为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与苗木的生长特性不符合有关,所以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土壤是否适合苗木的生长发育很有必要。本次研究试验选定四条道路绕城东线、绕城北路、机场路和梅园路作为土壤采样的地点。同时选择四条道路都种植的四种苗木香樟、乐昌含笑、珊瑚朴、湿地松为试验测定苗木的样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889-2007》中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的标准进行测定试验,土壤的pH值用酸度计测定;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碱解氮通过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有效磷、速效钾通过0.5mol/L NaHCO3溶液和1mol/L中性NH4OAc(pH=7)溶液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绕城东线的土壤pH值的平均值为5.6,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37.6g/kg,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32.98 mg/kg,有效磷的平均值为8.71 mg/kg,速效钾的平均值为67.97 mg/kg。绕城北路的土壤pH值的平均值为5.5,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35.4g/kg,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30.59 mg/kg,有效磷的平均值为8.18 mg/kg,速效钾的平均值为64.31 mg/kg。机场路的土壤pH值的平均值为6,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25.9 g/kg,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16.54 mg/kg,有效磷的平均值为7.62 mg/kg,速效钾的平均值为48.66 mg/kg。梅园路的土壤pH值的平均值为6.1,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25.8g/kg,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17.80 mg/kg,有效磷的平均值为6.75 mg/kg,速效钾的平均值为58.99mg/kg。绕城东线和绕城北路的土壤呈弱酸性,机场路和梅园路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根据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表,绕城东线及绕城北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都属于2级“丰富”,机场路和梅园路的土壤属于3级“中上”。而关于有效磷及速效钾,绕城东线及绕城北路的土壤则属于4级“中下”,机场路、梅园路土壤的有效磷含量也属于4级“中下”,但机场路的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属于5级“缺乏”。香樟的存活率较高,普遍在90%以上。相比较而言,乐昌含笑的存活率为80%,存活率良好,可少部分种植。珊瑚朴的存活率一般,需要改善土壤环境后进行少部分搭配种植。湿地松的存活率较低,50%以下,不适宜种植。从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分析四种苗木的长势情况。香樟的胸径、树高、冠幅比进场的香樟苗木标准的规格有明显增长。乐昌含笑和珊瑚朴长势不明显。湿地松的胸径、树高、冠幅没有增长。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安吉土壤环境适宜香樟生长,较适宜乐昌含笑和珊瑚朴,湿地松不适宜目前的土壤状况,可以通过土壤的改善营造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准确掌握土壤的理化性质、苗木的长势状况,研究两者的影响关系,可以提高城市绿化建设质量。本研究为明确当地适宜生长的苗木品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杨子欣[4](2018)在《上海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半自然群落配置模式景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原生植被渐渐消失退化,城市中原有的自然景观正在逐渐消亡。本文通过研究上海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的半自然群落,以样方中全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从样方群落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以及景观效果等方向,研究半自然群落的特征,探讨半自然群落在城市中应用的方法。同时,明确半自然的概念,寻找在景观方向开展半自然概念的突破口,为将来景观行业增加一个景观类型的概念。主要结论如下:(1)物种重要值:调查得到目前保育区样方内重要值最大的物种是:珊瑚朴、棕榈、女贞、构树、石楠、七叶树、胡颓子、刺槐、阔叶十大功劳、络石、麦冬、求米草。木本类,青冈、石栎的重要值较低,草本类由于物种丰富,所以整体重要值比较平均。(2)群落绿地类型: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群落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辅,并存在少量的落叶针叶林群落。(3)群落垂直结构特征:群落在竖向上可分为乔木上层、中层、下层;灌木上层、中层;草本层。其中以乔木上层中层长势最为良好,乔木下层和灌木上层物种数量密度最大,灌木下层较为疏松。另外,存在大片毛竹的样方中,群落整体除开毛竹其余物种数量偏少,毛竹密度较大,毛竹的问题亟待解决。(4)群落多样性特征: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的多样性与普通城市森林公园相比,乔木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指数明显高于城市森林公园,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指数区别不大。新江湾城保育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基本都超过0.8;城市森林公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严重偏低。保育区在多样性指数的表现上相比普通城市森林公园更为优秀,从而保证了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不会出现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群落衰退或死亡现象。(5)植物种类筛选:经过调查,发现新江湾城半自然群落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要值高的树种基本为地带性物种;所以我们在为城市半自然群落物种筛选的时候,植物种类范围以地带性植被物种为主,从地带性植被中筛选出生长良好、景观效果好的物种,例如草本类植物,目前保育区内杂草类型物种蔓延性较大,我们可以人工种植一些地带性有观赏特点的草本类植物,例如菝葜、老鸦瓣、油点草、鸢尾、石蒜等这些具有野趣又略微耐荫的草本类。(6)群落筛选与景观效果: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新江湾城半自然群落中,其中比较典型的群落是:珊瑚朴+构树群落;女贞+香樟+朴树群落;七叶树+构树群落;珊瑚朴+香樟群落;水杉群落;珊瑚朴群落。从以上群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珊瑚朴、女贞、香樟、构树、朴树、七叶树等建群种都为地带性植被,侧面证明了地带性植被的优势,能够建成稳定的群落。同时,同科同属的观赏特点基本相似,我们可以从同科同属开展筛选组合。例如榆科榆属榉属朴属,都为落叶大乔木,秋叶为黄。樟科樟属下的香樟、沉水樟、浙江樟、普陀樟都为常绿乔木。我们在营造所需景观的时候,可以依据筛选原则:同科或同属的观赏特点相似的地带性植被物种进行替换。以达到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李慧[5](2017)在《南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绿化模块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了万科、龙湖等地产公司的景观模块化模式、方法、案例,据此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的借鉴。对碧桂园住区的园林绿化进行总体分析和研究,概括其特点,接着采用分解的方法提出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的三级模块体系,包括功能要素、通用要素、非典型要素三种类别进行模块化的分类。管理模块从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入手,形成企业的绿化管理模块。设计模块对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内容概括,对设计手法、空间模式等进行区分和总结,提出针对不同功能区的模块化设计。施工和养护模块则通过对企业的绿化产品工艺流程进行总结,对技术措施进行整理,和形成模块化的指导规程。最后通过常德碧桂园的园林绿化的模块化实施,提出模块化实施的全过程控制和执行,并分区论证了实现模块化的方法和途径,结论如下:(1)基于碧桂园产品系列的分析和相关经验总结,形成绿化模块化的基本思路。绿化模块化需要囊括绿化设计、施工、养护全阶段,解构与组合的过程为绿化模块的基本框架形成提供了实用的方法,通过设计流程、功能、通用典型要素和非典型专用要素等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实现对绿化产品的全面覆盖,进一步形成绿化产品进行的合理分解分级,以构成完整的绿化模块系统。(2)绿化设计模块是建立基于植物配置的基本理论、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和布局工作是基于元素植物景观类型的特点,并遵循植物配置的原则设计和技术设计创造的理论。设计通过不同的功能区作为分类依据,绿化模块化表现在不同的功能区域,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打造植被景观,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和空间氛围,选择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密闭式的空间类型,并综合考虑景观的主题要求、场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诸如对植、复式种植、花径种植等不同的种植类型。(3)植物配置模块化为追求多样性,不能将配置模式固定,而以提出设计导则和注意事项为主,以指标控制为辅。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植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满足成本控制。采用定量的标准控制主要品种与次要品种的数量,并根据项目需求定位、项目风格、地域特色、成本反馈等因素确定植物品种。(4)施工的工艺是产品产出的输出过程,工艺的模块化也为产品快速制造并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绿化施工的工艺模块化为控制绿化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提供了可供参考和遵循的规范。乔灌木及草坪是绿化施工中重要控制的对象,对其生产过程进行规范是模块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5)绿化模块化的实施是通过管理工具及手段,对各个参与方进行管理,管理流程化是绿化达到预期效果事半功倍的必经之路。绿化模块化实施控制是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养护都要进行的。模块化的管理流程是项目的模块化之魂。将项目绿化过程的模块化执行过程进行总结,进行全过程的绿化模块化执行,确定景观主题,整体控制成本,进行绿化设计组团设计,通过施工管理过程流程化和施工工艺及验收模块化对项目整体进行控制。
何振峻[6](2013)在《试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园林养护 ——以岳庙管理处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景观绿地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园林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主体材料,只有通过科学细致的养护管理,才能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岳庙管理处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园文局)下属公园管理单位,辖区范围内有岳飞墓庙、孤山公园、黄龙洞圆缘民俗园、断桥残雪、平湖秋月、苏堤春晓和宝石流霞等多个着名公园景点。其园林养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西湖这一世界遗产的在广大国内外游客眼中的面貌体现。鉴于优良的园林养护工作对景区和环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本文将对岳庙管理处的园林养护工作行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园林养护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岳庙管理处园林养护工作的实地调研,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岳庙管理处现状的园林养护体系,为今后的园林养护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概述园林养护事业的现状,介绍园林养护的概念、功能,并进一步分析研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园林养护文献,并从中总结得出值得借鉴的经验。2、总结园林植物养护的科学理论和具体措施。3、通过调研岳庙管理处园林养护的现状,剖析实际案例,总结岳庙管理处园林养护的特点和不足,针对性的提出养护要点,并总结出适合岳庙管理处的园林养护体制和操作守则,为岳庙管理处园林养护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4、最后,指出在管理处园林养护事业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措施建议,展望管理处今后园林养护工作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汤贵芹[7](2013)在《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杭州是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的旅游城市,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有着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现在的杭州道路,在具备方便交通的功能基础之上,应该加入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和国际都市形象的绿化景观。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在城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道路上的绿化景观不仅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生存空间的主体,更是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杭州以往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成果进行绩效分析并找出其仍然存在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结合本人从事的工作,对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查询,在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1)绿化植物种类有偏差,行道树品种单一;(2)绿化植物生长空间不足;(3)绿化景观设计美观度不够;(4)垂直绿化景观较少;(5)绿化建设与养护的脱节;(6)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等。作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杭州市道路绿化总体规划;(2)重视道路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不断丰富植物品种,达到生物多样化;(3)提升杭州市道路绿化设计水平,提高绿化景观设计美观度;(4)加强对道路绿化施工的管理,特别是土壤控制;(5)提高绿化养护管理质量,做到精细化管理。希冀本文对杭州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初步研究,可以为今后杭州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并对其他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谢丽仪[8](2013)在《汶川县堡子关震后山体复绿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作为震中的汶川县,因此惨遭毁灭性的打击,造成经济财产的严重损失,全县多年发展毁于一旦。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不可否认由于大部分关注点都集中在基础设施的恢复上面,景观版块的重建出现了严重的缺口。震后山体复绿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少,震后植被恢复和相应的景观建设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将震后山体复绿深入到景观设计领域,结合汶川县城关键节点堡子关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区域,通过对其震后山体复绿措施及景观建设的研究,探索性的将震后山体复绿这样一个生态学层面问题引入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视角,有针对性解决震后山体复绿问题及为如何建设震后山体景观提出建议。用以为今后震后山体复绿及景观建设上的研究做理论参考,并补充国内关于震后山体复绿措施及景观建设研究上的理论。本文以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为研究背景,以堡子关为研究对象,对震后山体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进行特定研究。通过对用地模式的分析、修复治理措施的探索、植物材料的选取和地域文化的研究进行总结,在对汶川8.0特大地震后堡子关破损山体调査分析的基础上,从山体复绿的层面,景观修复的角度出发,筛选出适合的复绿措施及景观建设模式,从植被的色彩、形态、疏密搭配等方面出发,把该片地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及生物植被合理充分地利用与种植,使恢复后的山体既具有绿化功能,又具有观赏价值,从而为震后山体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及景观建设提供借鉴与依据。对震后生态景观建设提出建议,为灾后恢复重建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成果的取得,可以为建设单位提供一个思考角度,为相关设计单位提供参考依据,为震后山体的植被修复和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技术提供借鉴,从而实现多价值观的协调。为改善震后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具有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生林[9](2013)在《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植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迅猛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更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保护耕地、开垦荒地以及围海造陆等方法在不断的实施和推广。我国大中型城市大多位于滨海地区,这就让围海造陆在我国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大中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在生境恶劣的滨海盐碱土上进行绿地景观建设是十分困难和艰巨的工作。在此,本文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综合、盐碱地治理成功案例的收集,并进行实地调查取样,详细论述滨海城市开发盐碱地景观绿化建设问题。论文首先解析了“盐碱土”及“盐生植物”概念,介绍了相关的分类,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治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然后通过对杭州湾新区的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植被情况、经济状况等方面翔实背景资料的分析,总结出该研究区绿地景观建设的“三大”主要限制因素,即“植物”、“土壤”和“水”。同时也指出了该区域绿地景观建设的优势所在:有利的国家政策导向及经济支撑、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土地资源。随后从杭州湾新区盐碱地景观绿化的总体思路,以及先后经历的纯客土种植、纯原土种植、客土与原土相结合种植三个阶段具体的盐碱地治理措施出发,对其经济技术成本和景观效果分别作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杭州湾新区盐碱地景观绿化植物的调查研究表明,滨海盐碱地的绿化虽然难度大,但只要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和立地条件,用合理的治盐技术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技术,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园林植物盐碱地原土种植,实现绿化和美化是可以办到的。同时通过研究,筛选出一批适合盐碱地绿化的景观植物。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杭州湾新区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为更大范围的滨海地区盐碱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杨东[10](2012)在《长江三角洲海岸防护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海岸防护林在改良土壤、降低风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外关于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林带结构、土壤改良、抵抗台风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多数海岸防护林带林种单一,抵抗病虫害能力和稳定性较差,而可用于造林的树种类型较少。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和南通市海岸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以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配置模式为目标,分别从海岸带植被类型分布、树种受水盐胁迫的反应、试验林树种综合评价、不同类型防护林肥力状况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泥质海岸滩涂分布的主要植被群落为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芦苇等群落,内侧分布有狗尾草、白茅、加拿大一支黄花等草本群落,群落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滩涂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分布的重要土壤因子,土壤PH值与三个多样性指数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933、-0.905;土壤含水率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4,与其它两个多样性指数也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0.865;滩涂植被群落随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和PH值的降低,其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2)对4个防护林树种水盐胁迫下各项生理指标和生长情况的研究表明,初期低水盐浓度下可能刺激苗木根系的生长,但随着试验时间增加和水盐胁迫水平增高,水盐胁迫对不同树种的茎、叶、根系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有明显抑制作用。(3)树木的生理指标中,质膜透性、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都与树木的耐水盐能力有关。但各个指标的变化趋势有很多不同,其受胁迫浓度、胁迫时间等影响较大,原因可能是各树种对水盐胁迫浓度都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范围,且对胁迫的响应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用单一生理指标来分析树木的耐水盐能力,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评价难度较大。(4)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树种抵抗水盐胁迫能力大小顺序为乌桕>落羽杉>喜树>栾树,这与试验观测结果相符。由主成分分析因子载荷可以看出,苗高、地径、生物量与两个因子均为正相关,且载荷很大;质膜透性与两个因子均为负相关,载荷较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对因子1载荷很大,但对因子2载荷很小;其它指标与两个因子的相关性不同。总之,评价树木的耐水盐能力,如选用生理指标,必须选择适合的胁迫压力和胁迫时间,且应结合多个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实际应用中,选择可以直接观测的形态指标如苗高、地径、生物量等形态指标,既方便操作,又比较可靠。(5)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海岸带防护林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共涵盖了19个评价点,覆盖了生长适应性、生态功能、景观效应和经济价值等防护林树种选择的主要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29个试验树种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推荐乔木树种12种,分别为苦楝、青桐、栾树、金丝垂柳、乌桕、黄连木、中山杉、喜树、墨西哥落羽杉、雪松、枫香、南酸枣,作为泥质海岸带防护林适宜造林树种。(6)海岸6种典型防护林带的林下土壤各种养分指标和除过氧化氢酶外几种主要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一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着,林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高于滩地对照。水杉和杉木两种针叶树种林下土壤容重、含盐量均高于刺槐和杨树林等阔叶树种,非毛管孔隙度则低于后者;刺槐与杨树,杉木与杨树两种混交林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好于纯林。(7)对防护林带的生长状况调查表明,刺槐与杨树,杉木与杨树混交林林木生长情况比纯林好,林木的平均树高、胸径均明显高于各自的纯林,林分郁闭度相对纯林明显增大。刺槐和杨树混交后,径高比分别为1:72.22和1:83.17,而刺槐和杨树纯林的径高比分别为1:70.90和1:80.86;杉木和杨树的混交林中杉木的径高比为1:89.97,而其纯林则为1:85.99,说明混交林中林木圆满度相对纯林大,树干尖削度变小,出材率增加。(8)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防护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壤PH值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着负相关,且对三个物种多样性的解释能力分别达到84.6%、56.1%和59.1%,可见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PH值。其次是土壤全磷含量,它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对三个物种多样性的解释能力分别为11.3%、32.1%和31.9%。此外,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全氮含量也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有机肥对绿化树种珊瑚朴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肥对绿化树种珊瑚朴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园林植物发展历程 |
1.2.2 园林植物的功效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园林植物资源调查 |
2.1 丰城市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 树种组成成分分析 |
2.3.2 植物的地理区系分析 |
2.3.3 珍稀植物树种分析 |
2.3.4 植物的乡土性分析 |
2.3.5 植物的芳香性分析 |
2.3.6 按观赏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
2.3.7 按季相景观进行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植物群落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样地选择 |
3.1.2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3.2 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
3.2.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3 居住区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
3.3.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4 单位附属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
3.4.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5 广场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
3.5.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6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
3.6.1 道路板型分析 |
3.6.2 树种组成成分分析 |
3.6.3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7 丰城城区绿地植物群落综合分析 |
3.7.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综合分析 |
3.7.2 群落结构特征综合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树种综合评价与分析 |
4.1 评价方法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
4.1.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及分析 |
4.2 树种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4.3 树种的评分与分级 |
4.3.1 树种的综合评分与分级 |
4.3.2 树种等级分析 |
4.4 丰城市城区应用树种的推荐 |
4.4.1 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 |
4.4.2 一般树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 |
5.1 丰城市城区绿地存在问题 |
5.1.1 植物种类多样性较低 |
5.1.2 绿地管护不到位 |
5.1.3 植物配置不合理 |
5.1.4 水生空间植物景观缺乏 |
5.2 丰城市城区绿地优化策略 |
5.2.1 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
5.2.2 加强园林植物养护 |
5.2.3 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
5.3 各类型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
5.3.1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
5.3.2 广场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
5.3.3 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
5.3.4 单位附属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
5.3.5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园林树种组成分析结果 |
6.1.2 植物群落特征分析结果 |
6.1.3 AHP法评价结果 |
6.1.4 城区绿地存在问题分析结果 |
6.2 讨论与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名录 |
附录二 园林植物评价指标权重评估表 |
附录三 评价指标评判细则表 |
致谢 |
(3)安吉道路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对几种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2 国内研究进展 |
1.1.3 国外研究进展 |
1.2 道路绿化苗木生长环境分析 |
1.2.1 城市道路土壤特点 |
1.2.2 城市道路土壤对绿化苗木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几种苗木的长势研究 |
2.1 土壤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2.1.1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长势的影响 |
2.1.2 几种苗木的生长特性 |
2.1.3 几种苗木适宜种植土壤环境 |
2.1.4 几种苗木种植规格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设计 |
2.2.3 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苗木存活率 |
2.3.2 苗木长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壤的理化性质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采样地区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土壤pH值测定 |
3.2.2 土壤有机质测定 |
3.2.3 土壤碱解氮测定 |
3.2.4 土壤有效磷测定 |
3.2.5 土壤速效钾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壤pH值 |
3.3.2 土壤有机质 |
3.3.3 土壤碱解氮 |
3.3.4 土壤有效磷 |
3.3.5 土壤速效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壤理化性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4.1 土壤中化学元素的作用 |
4.2 土壤理化性质与苗木存活率的相关性分析 |
4.2.1 香樟 |
4.2.2 乐昌含笑 |
4.2.3 珊瑚朴 |
4.2.4 湿地松 |
4.3 土壤理化性质对苗木长势的影响 |
4.3.1 对香樟长势的影响 |
4.3.2 对乐昌含笑长势的影响 |
4.3.3 对珊瑚朴长势的影响 |
4.3.4 对湿地松长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上海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半自然群落配置模式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半自然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半自然相关概念 |
1.2.1 半自然群落的概念 |
1.2.2 植物群落的概念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文献综述 |
1.3.1 城市植被研究进展 |
1.3.2 城市半自然群落研究进展 |
1.3.3 半自然群落在城市园林中应用的优点 |
1.4 问题与展望 |
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2.1 地域自然气候条件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2.2.1 新江湾城保育区现状 |
2.2.2 历史地理环境条件 |
2.2.3 上海市土壤植被现状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及样地选择 |
2.4.1 样方设置群落调查方法 |
2.4.2 群落结构配置调查方法 |
2.4.3 重要值计算 |
2.4.4 物种多样性指数 |
2.4.5 更新苗统计及评价 |
2.5 技术路线 |
3 新江湾城保育区物种多样性特征 |
3.1 种类组成的区系统计 |
3.2 物种生活型组成 |
3.3 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3.4 物种来源分析 |
3.5 群落多样性分析 |
3.5.1 物种丰富度分析 |
3.5.2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3.5.3 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 |
4 新江湾城保育区半自然群落特征 |
4.1 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群落类型分析 |
4.2 群落结构特征 |
4.2.1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格局 |
4.2.2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
4.3 群落优势种分析 |
4.4 群落动态分析 |
5 城市绿地的半自然群落配置的物种选择研究 |
5.1 半自然群落构建物种的选择 |
5.1.1 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常见植物种类及出现频率 |
5.1.2 物种选择原则 |
5.1.3 物种选择编目 |
5.2 半自然群落构建群落搭配的选择 |
5.2.1 保育区群落调查 |
5.2.2 半自然群落搭配原则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016年群落调查记录植物名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C 样地现场调查图片 |
致谢 |
(5)南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园林绿化模块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园林绿化模块化综述 |
1.2.2 国内园林绿化模块化综述 |
1.2.3 园林绿化模块化研究总结 |
1.3 相关理论及概念 |
1.3.1 园林模块化理论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南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可行性趋势 |
2.1 国内房地产标杆企业住宅景观模块化成果 |
2.1.1 万科景观模块化成果小结 |
2.1.2 龙湖景观模块化小结 |
2.1.3 其它地产园林公司模块化成果对碧桂园的启发 |
2.2 居住区模块化设计的发展优势 |
2.2.1 促进居住区景观内部系统的多样化选择 |
2.2.2 发展了居住区景观新技术的应用 |
2.2.3 良好的效费比 |
2.2.4 利于园林模块化地域性发展 |
2.2.5 利于推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 |
第三章 南方碧桂园住区绿化模块化设计 |
3.1 南方碧桂园住区开发概况 |
3.1.1 南方碧桂园住区开发现状 |
3.1.2 南方碧桂园住区绿化特色 |
3.2 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设计方法 |
3.2.1 住宅区模块化设计分解方法 |
3.2.2 碧桂园住区改善型住宅绿化模块分解 |
3.3 绿化管理模块 |
3.3.1 成本管理 |
3.3.2 质量管理 |
3.4 绿化设计模块 |
3.4.1 主入口、次入口 |
3.4.2 单元入口空间 |
3.4.3 公共活动区 |
3.4.4 宅旁绿化区 |
3.4.5 泳池区 |
3.4.6 儿童活动区 |
3.4.7 健身区 |
3.4.8 园路 |
3.4.9 特色植物小景(花境、花钵、景墙) |
3.5 居住区园林绿化施工模块 |
3.5.1 施工管理过程模块 |
3.5.2 生产过程——施工工艺模块 |
3.6 碧桂园绿化养护模块 |
3.6.1 草坪养护 |
3.6.2 乔灌木养护 |
3.6.3 养护检查 |
第四章 南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在住宅开发中的应用——以湖南常德碧桂园为例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简介 |
4.1.2 项目定位与使用人群分析 |
4.1.3 总体分析及设计 |
4.2 绿化模块化全过程的目标控制及运用 |
4.2.1 项目立项阶段 |
4.2.2 方案及扩初设计阶段 |
4.2.3 施工养护阶段 |
4.3 绿化模块化模块在不同功能区的应用 |
4.3.1 小区入口 |
4.3.2 商业街区 |
4.3.3 泳池区 |
4.3.4 儿童游乐区 |
4.3.5 健身休闲区 |
4.3.6 宅间绿地 |
4.3.7 园路 |
4.3.8 其他区域及特色小景 |
4.4 项目总结及指导意义 |
4.4.1 植被配置手法及典型群落总结 |
4.4.2 项目绿化模块化过程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存在问题 |
5.1.1 绿化模块化的多样性与项目成本控制的矛盾 |
5.1.2 绿化模块化的关注视角 |
5.1.3 绿化模块化的指标体系 |
5.2 结论 |
5.3 研究展望 |
5.3.1 绿化模块化的多元化应用 |
5.3.2 绿化模块化的生态化之路 |
5.3.3 绿化模块化的量化积累 |
5.3.4 绿化模块化在多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试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园林养护 ——以岳庙管理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2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介绍 |
2.1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
2.2 西湖园林景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 |
2.3 西湖申遗成功的意义和影响 |
2.4 西湖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
2.5 杭州园林的养护现状 |
3 园林植物养护的概念 |
3.1 园林养护的基本认识 |
3.2 园林养护的理论基础 |
4 园林养护技术措施 |
4.1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
4.1.1 修剪对植物生长的生理影响 |
4.1.2 整形修剪的目的 |
4.1.3 树木整形修剪的依据与类别 |
4.1.4 园林树木修剪的时期 |
4.1.5 树木修剪方法 |
4.1.6 树木修剪要点 |
4.1.7 常见园林植物修剪养护措施 |
4.2 园林植物保护 |
4.2.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
4.2.2 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抬措施 |
4.3 园林植物的水、肥、土管理 |
4.3.1 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
4.3.2 园林植物的施肥 |
5 园林养护与景观提升 |
5.1 景观提升的意义和目的 |
5.2 岳庙管理处景点公园养护现状分析 |
5.3 各主要景点概况介绍 |
5.4 现有园林养护组织体制 |
5.5 作业标准与养护要求 |
5.6 常见养护实例问题分析 |
5.6.1 植物清理 |
5.6.2 植物的日常养护 |
5.6.3 病虫害防治 |
5.6.4 缺株补植 |
5.6.5 植物(藤本)适当清理 |
5.6.6 枯枝、残株、杂生植物的处理 |
5.6.7 植物日常水肥管理 |
5.6.8 植物修剪后的维护 |
5.6.9 景观效果的提升 |
5.7 岳庙管理处园林景观提升规划 |
5.7.1 问题与分析 |
5.7.2 原则及目标 |
5.7.3 公园景点美化彩化提升具体方案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总结 |
1.3.2 调查研究 |
1.3.3 实践探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概念 |
1.5.1 城市道路绿化概念 |
1.5.2 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性 |
1.5.3 城市道路绿化的作用 |
1.6 本章小结 |
2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发展状况研究 |
2.1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历史沿革 |
2.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2.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2.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2.1.5 二十一世纪 |
2.2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环境条件 |
2.2.1 杭州气候 |
2.2.2 杭州地形 |
2.2.3 杭州土壤 |
2.2.4 杭州环境条件 |
2.3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特点探析 |
2.3.1 园林城市的骨架 |
2.3.2 历史文化的写照 |
2.3.3 现代风貌的展现 |
2.4 本章小结 |
3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存在问题 |
3.1 绿化植物种类有偏差,行道树品种单一 |
3.2 绿化植物生长空间不足 |
3.3 绿化景观设计美观度不够 |
3.4 垂直绿化景观较少 |
3.5 绿化景观建设与养护的脱节 |
3.6 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 |
3.7 本章小结 |
4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研究 |
4.1 杭州市道路总体规划 |
4.1.1 总体布局 |
4.1.2 提高绿地率 |
4.1.3 完善垂直绿化规划方案 |
4.2 杭州市道路绿化植物种类选择 |
4.2.1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
4.2.2 行道树及乔木树种选择 |
4.2.3 绿地亚乔木树种选择 |
4.2.4 灌木树种选择 |
4.2.5 攀缘植物选择 |
4.2.6 地被植物选择 |
4.2.7 草坪植物选择 |
4.3 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
4.3.1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据 |
4.3.2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
4.3.3 各类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
4.4 杭州市道路绿化施工及养护管理 |
4.4.1 道路绿化施工 |
4.4.2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8)汶川县堡子关震后山体复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目的及意义 |
1.2.2 现实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景观 |
2.1.2 地震 |
2.1.3 植被恢复 |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 |
2.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2.2 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汶川县城震后山体复绿及总体修复策略分析 |
3.1 震后修复的规划设计原则 |
3.1.1 规划原则 |
3.1.2 规划依据 |
3.2 震后周边山体现状分析 |
3.2.1 地质灾害状况 |
3.2.2 山体现状主要类型 |
3.2.3 现状山体植被 |
3.3 震后山体修复的分项对策研究 |
3.3.1 复绿技术选择 |
3.3.2 植物规划及选择 |
3.3.3 供水系统 |
3.3.4 造林工程种、养模式 |
第四章 汶川县城关键节点(堡子关)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和景观建设 |
4.1 工程概况与设计目标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工程区基本情况 |
4.1.3 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1.4 设计目标 |
4.1.5 技术路线 |
4.1.6 技术成果应用 |
4.1.7 环境保护 |
4.1.8 技术经济指标 |
4.2 工程区划与立地状况 |
4.2.1 区划与布局 |
4.2.2 立地类型 |
4.3 复绿措施(设计内容) |
4.3.1 概况 |
4.3.2 基础建设设计方案 |
4.3.3 植被恢复设计方案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
5.2 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
5.3 复绿技术要点的应用 |
5.4 项目复绿前后植被及景观的对比分析 |
5.4.1 A 面山体复绿前后对比分析: |
5.4.2 B 面山体复绿前后对比分析: |
5.5 结论 |
5.6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盐碱土概述 |
1.1.1 盐碱土的概念 |
1.1.2 盐碱土的成因 |
1.1.3 盐碱土的分布 |
1.2 盐生植物概述 |
1.2.1 盐生植物的概念 |
1.2.2 盐生植物的分类 |
1.2.3 国内盐生植物 |
1.2.4 滨海耐盐观赏植物 |
1.3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
1.3.1 盐害表现 |
1.3.2 盐害症状 |
1.3.3 盐害等级 |
1.3.4 植物的耐盐能力 |
1.3.5 土壤含盐量测定 |
1.5 盐碱土改良 |
1.5.1 盐碱土改良原则 |
1.5.2 盐碱土改良方法 |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1 国外研究进展 |
1.6.2 国内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方法及路线 |
2 杭州湾新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点 |
2.3 地质地貌 |
2.4 植被情况 |
2.5 经济状况 |
3 杭州湾新区盐碱地治理 |
3.1 总体思路 |
3.1.1 纯客土种植 |
3.1.2 纯原土种植 |
3.1.3 应用基质 |
3.1.4 客土原土基质相结合种植 |
3.2 治土措施 |
3.2.1 大区改土 |
3.2.2 微区改土 |
3.3 树种规划 |
3.3.1 树种调查 |
3.3.2 树种规划 |
3.3.3 种植设计 |
3.4 工程施工 |
3.4.1 基础建设 |
3.4.2 植物栽植 |
3.5 绿地养护 |
3.5.1 树木养护管理 |
3.5.2 地被植物养护管理 |
3.5.3 草坪养护管理 |
3.6 存在问题及对策 |
3.6.1 存在问题 |
3.6.2 解决对策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绿地分类与植物组成 |
4.1.1 道路绿化 |
4.1.2 庭院绿化 |
4.1.3 小型绿地 |
4.1.4 公园 |
4.1.5 防护林 |
4.1.6 苗圃 |
4.1.7 旅游景区 |
4.2 植物应用分析 |
4.2.1 植物的种类和组成 |
4.2.2 观赏特性分析 |
4.2.3 植物造景分析 |
4.2.4 植物的健康评价 |
4.3 绿化植物选择建议 |
4.3.1 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结合 |
4.3.2 调整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结构 |
4.3.3 选择遮荫量大和抗逆性强的树种 |
4.3.4 增加使用花大、色艳的植物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完成的工程项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件 |
(10)长江三角洲海岸防护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 防护林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生物量研究 |
1.1.1 防护林的生理生态特性 |
1.1.2 林分生物量 |
1.1.3 林分枯枝落叶及其分解 |
1.2 沿海环境对防护林的影响研究 |
1.2.1 林木对沿海环境的适应性 |
1.2.2 水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环境条件(除水盐外)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1.3 沿海防护林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 |
1.3.1 降低海岸风速 |
1.3.2 调节区域性气候 |
1.3.3 降盐增肥 |
1.3.4 保持水土 |
1.3.5 增加生物多样性 |
1.4 沿海防护林林分结构的优化研究 |
1.4.1 沿海防护林体系树种的选择 |
1.4.2 沿海农田林网结构优化 |
1.4.3 海江河堤防护林结构优化 |
1.4.4 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海岸带植被分布特征与现状调查 |
2.1.1 调查点概况 |
2.1.2 研究方法 |
2.2 水盐胁迫下落羽杉等 4 个树种的生长生理反应 |
2.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2 测定方法 |
2.3 防护林树种的评价和选择研究 |
2.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3.2 调查方法 |
2.4 海岸带防护林林带模式优化研究 |
2.4.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4.2 调查方法 |
2.4.3 土壤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海岸带植被分布特征与现状调查 |
3.1 海岸带滩涂主要植被群落分布调查 |
3.1.1 滩涂主要植被群落类型 |
3.1.2 滩涂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
3.1.3 滩涂土壤理化性质 |
3.1.4 滩涂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 |
3.2 海岸带防护林现状 |
3.2.1 海岸带防护林类型 |
3.2.2 海岸带防护林存在的问题 |
3.3 小结 |
4 水盐胁迫下落羽杉等 4 个树种的生长生理反应 |
4.1 水盐胁迫对 4 个树种生长的影响 |
4.1.1 水盐胁迫对树种茎、叶的影响 |
4.1.2 水盐胁迫对树种苗高的影响 |
4.1.3 水盐胁迫对树种地径的影响 |
4.1.4 水盐胁迫对树种根系的影响 |
4.1.5 水盐胁迫对树种生物量的影响 |
4.2 水盐胁迫对 4 个树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1 水盐胁迫对树种质膜透性的影响 |
4.2.2 水盐胁迫对树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3 水盐胁迫对树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4 水盐胁迫对树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含量的影响 |
4.2.5 水盐胁迫对树种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2.6 水盐胁迫对树种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4.3 水盐胁迫下 4 个树种的抗性综合评价 |
4.4 小结 |
5 海岸带防护林树种的评价和选择研究 |
5.1 海岸带防护林树种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5.1.2 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
5.1.3 指标层的构成 |
5.1.4 各层指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
5.1.5 各层指标的权重和计算 |
5.2 奉贤树种试验林综合评价 |
5.2.1 生长适应性 |
5.2.2 生态功能 |
5.2.3 景观效应和经济价值 |
5.2.4 实验林综合评价结果 |
5.3 小结 |
6 海岸带防护林林带模式优化研究 |
6.1 林地概况 |
6.2 林带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
6.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6.2.2 土壤酶活性研究 |
6.2.3 土壤肥力各因子的聚类分析 |
6.3 林分生长状况研究 |
6.3.1 林木生长情况 |
6.3.2 林下植被的生长情况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植被分布特征与现状调查 |
7.1.2 水盐胁迫下落羽杉等 4 个树种的生长生理反应 |
7.1.3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防护林树种的评价和选择 |
7.1.4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防护林林带模式优化研究 |
7.2 讨论 |
7.3 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四、有机肥对绿化树种珊瑚朴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台州东部新区市政道路与海绵城市中景观植物的调研及应用[D]. 洪斌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2]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调查与研究[D]. 黄梦茹.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3]安吉道路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对几种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D]. 陈贤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4]上海新江湾城保育区绿地半自然群落配置模式景观研究[D]. 杨子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5]南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研究[D]. 李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6]试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园林养护 ——以岳庙管理处为例[D]. 何振峻. 浙江大学, 2013(03)
- [7]杭州市道路绿化景观初步研究[D]. 汤贵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8]汶川县堡子关震后山体复绿研究[D]. 谢丽仪.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植物研究[D]. 黄生林. 浙江大学, 2013(03)
- [10]长江三角洲海岸防护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研究[D]. 杨东.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