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临床中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郭丹[1](2020)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BCW理论为框架,制定应用于OSAHS患者的具有规范化、个体化特色的健康教育内容,探索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加便捷、有效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2.探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重度OSAHS患者生活行为习惯、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白天嗜睡情况、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效果,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至11月就诊于内蒙古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睡眠中心,经PSG监测,依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诊断为中、重度OSAHS的住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0~90)号,奇数组为实验组,偶数组为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措施。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开展效果评价,评价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Epworth嗜睡量表(ESS)、呼吸暂停知识测试量表(AK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魁北克睡眠问卷(QSQ)、中文版睡眠呼吸暂停自我效能量表(C-SEMSA)。问卷收回后核对其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将每一份问卷进行编号,使用Epi Data3.1录入核对,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OSAHS患者现况描述:研究结果表明OSAH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患者普遍存在肥胖、白天嗜睡、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情况,疾病认知程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较差。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行为习惯资料、OSAHS各特异性调查问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对照组在AKT评分和自我效能感的风险认知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BMI、腰臀比、各行为习惯、夜尿情况及次数、AKT评分、ESS评分、PSQI评分、QSQ总分及其白天嗜睡、白天症状、夜间症状三个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评价指标比较,除颈围和QSQ量表中的情绪、社会交往两个维度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本研究基于BCW理论框架,制定了适用于中重度OSAHS患者的具有规范化、个体化特色的健康教育内容。2.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相比,更能提高中重度OSAHS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诊疗活动,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变与维持,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BMI和腰臀比,改善患者白天嗜睡、白天症状及夜间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部分生活质量。3.本研究证实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效、便捷、实用,为中重度OSAHS患者探索了新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丹静[2](2020)在《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评价国内外老年功能性便秘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整合高质量指南的护理推荐意见;根据整合的推荐意见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了解现况与指南之间的差距,分析推荐意见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为指南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系统检索国内外老年功能性便秘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指南,使用指南评价工具(AGREE Ⅱ)评价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对高质量的指南进行护理推荐意见的提取、翻译和整合,通过专家咨询对推荐意见整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判定。2.根据KTA模型和整合的推荐意见内容,设计《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初稿,基于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调整;由研究者与护理质量控制专家结合日常制定和检查护理质量标准的经验制定问卷中推荐意见的达标标准和算法公式。3.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收治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病房的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0.0、Exce12016、Modeler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部老年功能性便秘管理相关的循证指南,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其中3部指南为专业学术组织发布,2部指南由护士协会、护理研究中心发布。使用AGREEⅡ评价后,RNAO、AHRQ、KSNM发布的指南为A级,ASCRS、ACG发布的指南为B级。从5部指南共提取37条护理推荐意见,通过整合和专家咨询修改,最终形成4个主题12条推荐意见,包括评估5条、护理干预4条、效果评价1条、教育及组织政策2条。2.《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最终纳入75个条目,包括3个部分:一般资料18个条目、护理现状(评估19个条目、护理干预22个条目、效果评价6个条目、教育及组织政策6个条目)及阻碍因素4个条目(证据因素、人群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问卷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1.0,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895,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54~0.862,问卷总重测信度为0.904。根据问卷制定了 12个推荐意见的达标标准和算法公式。3.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30份,有效问卷317份,回收率1 00%,有效率96.1%。调查结果如下:①临床实践情况:81.7%的护士表示需要接受相关培训;63.4%的护士能够为患者进行评估;90.9%和77.0%的护士分别会为患者用药治疗、实施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69.4%的护士会进行效果评价;10.7%的科室组建了跨学科团队管理便秘,17.9%的科室组织和推广便秘综合教育项目。②实践内容与指南标准的差距:12条推荐意见达标率最高的3个条目是与如厕模式相关的护理干预(27.4%)、与活动和运动相关的护理干预(21.8%)、满意度和效果评价(16.1%),不达标率最高的4个条目是组建跨学科团队(89.3%)、综合教育和项目推广(82.1%)、体格检查与用药史的健康评估(77.9%)。③对护士临床实践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护士进行临床实践有影响(P<0.01),接受过培训的护士会更好的进行临床实践,推荐意见的达标率更高(P<0.01)。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强关联规则,影响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实践的主要阻碍因素是证据因素中的“可实现性低”、“认可度低”;人群因素中的“护士知识缺乏”、“患者难以接受”;资源因素中的“人力不足”;组织因素中的“缺乏科室制度”等。研究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5部国外指南,总体质量较好,推荐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评估、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教育和组织政策等方面的推荐意见,且内容基本一致,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很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2.基于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评价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及阻碍因素的可靠工具;达标标准和算法公式的制定,量化了达标率,使统计结果更科学。3.老年功能性便秘相关的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均有待提高,护士对接受培训有较高需求。大多数的护士能够为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但实践内容与指南的标准差距较大,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价维度达标率较高,评估与教育组织政策维度达标率较低。4.根据阻碍因素和关联规则分析,建议采取“加强护士培训和人才培养”“规范便秘的护理流程”“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跨学科团队”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制定临床实践方案,推进证据的临床转化。
路银利[3](2019)在《早期先兆流产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体质类型的临床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分析早期先兆流产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候、体质类型的分布,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尽早干预可能引起本病的危险因素,为本病的病因和病理研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表现及查阅的相关资料,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王琦教授“中医体质自测表”,搜集临床资料,将数据资料分类后录进Excel表格中,并添加到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对60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调查发现:1.基本情况:发病平均年龄为34.24±6.80岁,高发年龄段为35~41岁(40.50%),≥28岁占到76.33%。多集中在孕5~7周(67.00%)。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者高发(59.5%)。职业以医药类(17.83%)、财务金融(17%)、教育文化(14.5%)为主,脑力劳动为主、职业紧张度高者多见。月经多为:月经后期,经期延长,量少色淡;白带多为:量多,色白,质清稀。提示本病多虚证。66.33%有妇科手术史。57.33%经常接触噪音;52.50%经常熬夜;45.67%被动吸烟。饮食习惯吃辛辣者最多(32.67%)。性格分布:34.83%脆弱敏感,为最多;19.33%易急躁易怒。辅助检查:孕酮低最多(27.67%)>β-HCG低(26.00%)>支原体感染(18.5%);免疫因素未检查者最多(76.33%)。2.证型:肾虚证(37.17%)最多,气血虚弱证(22.00%)次之,虚热证(15.33%)次之,湿热证(12.83%)次之,血瘀证(8.17%)次之,实热证(4.50%)最少。经卡方检验,年龄、职业性质、月经史、噪音接触、性格、体质在证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质:阳虚质(30.50%)最多,气虚质(22.00%)次之,阴虚质(14.33%)次之,平和质(8.33%)次之,气郁质(7.50%)次之,痰湿质(6.17%)次之,湿热质(5.67%)次之,血瘀质(5.50%)最少。经卡方检验,工作紧张度、月经、噪音接触、生活习惯、个性在体质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证型、体质、相关因素间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以体力劳动为主、职业紧张度高、接触手机、电脑时间长的人群更易引起肾虚证,以体力劳动为主、甲功异常、职业紧张度大、有妇科手术的人群更易形成阳虚质。结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产史、月经不调、痛经、妇科手术史、不良生活环境、习惯及性格、体质等均可引起早期先兆流产。辅助检查:以内分泌因素为主,其次为感染。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肾虚多见。体质:多偏颇体质,且虚性体质高于实性体质。经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体质及部分相关因素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张宁[4](2019)在《乳腺癌患者的D人格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D型人格特征对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率及分子分型构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4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应用问卷调查法,选用14项D型人格量表(DS14)进行D型人格的相关特征的测量,将患者分为合并组(具有D型人格)与未合并组(不具有D型人格)。1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临床分期、学历水平、体力状态及术后并发症。2依据免疫组化法的分子分型归类标准,将乳腺癌患者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1型、Luminal B2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5种类型,统计两组患者每种类型的人数及构成比,比较2组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构成比有无差异。3采取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对患者生存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进行D型人格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4对所选患者的术后1年、3年及5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及每种分子分型的生存率。有效数据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224例乳腺癌患者中,具有D型人格患者的有44例,发生率为19.64%。1在一般生活情况方面,各指标数据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研究。2合并组中各种分子分型的构成比例分别为Luminal A型患者占29.5%,Luminal B1型患者占18.2%,Luminal B2型患者占31.8%,HER2过表达型患者占11.4%,三阴型患者占9.1%;未合并组中各种分子分型的构成比例分别为Luminal A型患者占32.2%,Luminal B1型患者占15.6%,Luminal B2型患者占14.4%,HER2过表达型患者占27.2%,三阴型患者占10.6%。两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构成比明显不同,差异有显着性(P<0.05)。其中合并组中Luminal B2型明显高于未合并组,而HER2过表达型明显低于未合并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5)。3术前两组患者的功能指标与症状指标比对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合并组患者的功能指标与症状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6个月合并组患者的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未合并组患者,症状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组患者,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4 D型人格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所选患者的疲倦、失眠、食欲丧失、经济困难与NA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各项功能指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及总健康状况与NA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所选患者的疲倦、疼痛、失眠及食欲丧失和经济困难与SI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各项功能指标(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与SI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5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的生存率比对无差异(P>0.05),但具有D型人格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D型人格组患者,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两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构成比明显不同,合并组中Luminal B2型明显高于未合并组,而HER2过表达型明显低于未合并组。2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不同,合并组患者的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未合并组,症状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组。3 D型人格与生存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4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不同,合并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合并组。图6幅;表7个;参153篇。
罗辉[5](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邓小峰[6](2018)在《电针治疗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疗效评估价与机制三个方面逐步深入研究职业性噪声聋(ONIHL)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电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针刺作用机制。首先研究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1)明确(ONIHL)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2)明确ONIHL伴发抑郁症状患者的神经免疫学相关指标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发病的机制;(3)探讨ONIHL伴发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病位、病性等证候特征;其次研究二进行临床疗效评估以评价针刺对ONIHL伴发抑郁症状患者的抑郁症状、耳鸣程度、听力水平及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为今后针灸治疗该病的研究提供规范的治疗方案及疗效依据。最后研究三进行针刺机制的研究:围绕HPA轴-炎症细胞因子这一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研究针刺对相关神经免疫指标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的部分机制。这三个研究是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研究一旨在说明ONIHL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严重性,需要早期预防及治疗;此外,研究一还通过对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的分析,为研究二针灸方案制定奠定基础。研究二部分采用了电针作为治疗手段,分析了电针这一非药物治疗手段对该病治疗效果。研究三则建立在研究二及研究一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一筛选出的有特异性改变的神经免疫学指标的改变,探讨了电针起效的可能神经免疫作用机制。方法:研究一: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研究1.将220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与200例听力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收集基本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及疾病相关的资料如病程、接触噪声强度、工龄、听力水平、耳鸣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等。其量表的评分由专业的心理评估师完成。在校正两组人口学资料后,比较其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及HAMD、PSQI等量表的得分的差异。2.根据抑郁量表HAMD的得分将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分为噪声聋伴发抑郁组及单纯噪声聋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接触噪声强度、工龄及疾病相关的资料如病程、听力水平、耳鸣程度、PSQI得分等,并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伴发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收集以上两组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及50例听力正常人群的血液,检测其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及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比较以上指标各在三组间的差异。4.以61例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中医四诊资料,对其中医的病位、病性等证候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二针刺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改善耳部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电针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选取的穴位为:百会、神庭、合谷、太冲、内关、太溪。电针刺激频率选择2/100Hz疏密交替波,每次治疗30min,各组患者隔天治疗1次,一周治疗三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听力的检测及各量表评估。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为:1.抑郁症状的疗效评价。主要疗效评价指标:HAMD量表的评分。(1)根据观察治疗前后HAMD量表减分率统计疗效;(2)根据各组观察治疗前后HAMD量表总分的变化评价比较各组抑郁症状改善差异;(3)根据观察治疗前后HAMD量表各项靶症状群因子分变化评价各组干预措施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优势。次要评价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2.睡眠状态改善的评价指标:PSQI量表评分;3.耳鸣程度改善的评价指标: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4.听力改善的评价指标:双耳纯音气导测听的结果。研究三针刺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进行,其受试者与干预措施与研究二一致。在治疗前后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血液及唾液,进行皮质醇(CORT)、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检测。1.比较各组皮质醇及炎症因子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2.比较两组皮质醇及炎症因子治疗前后改变的组间差异。3.分析以上神经免疫指标的变化与HAMD量表评分降低之间的关系。成果:研究一: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研究1.职业性噪声聋组的HAMD、PSQI等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其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P<0.05)。职业性噪声聋组有明确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27.7%;听力正常人群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职业性噪声聋患者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THI评分和PSQI评分是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NIHL患者病程越长、THI评分和PSQI评分越高,伴发抑郁的危险性越高(P<0.05)。3.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组患者有更高的血清CORT水平,其炎症细胞因子IL-6及TNF-a的水平也较正常人群及未伴发抑郁症状的职业性噪声聋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61例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辨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症候要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气滞(77.1%)、气虚(72.1%)、精亏(61.4%)、血瘀(59.6%)、火热(54.1%)、阴虚(42.6%)、血虚(37.7%)、痰证(29.5%);其五脏病位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心(86.9%)、肝(77.1%)、肾(62.3%)、脾(39.3%)、肺(21.3%);其虚实证分布的情况为:虚证(8.2%)、实证(13.1%)、虚实夹杂证(78.7%)。研究二针刺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研究1.治疗结束时,共有28例电针组及29例对照组患者完成了研究,抑郁症状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HAMD评分显示:从治疗的有效率来看,电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2.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10.3%,两组在治疗的有效率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从HAMD评分来看,对照组HAMD总分、体重和认知障碍这两个因子评分有明显改善,而电针治疗组HAMD总分及各分项因子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其次要疗效评价指标SDS评分、SAS评分、HAMA总分及两项因子评分经电针治疗后也明显降低,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P>0.05)。2.经过治疗后,电针组的睡眠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的PSQI评分则无明显改善。说明了电针对睡眠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P<0.05)。另外,睡眠改善与抑郁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的相关性,PSQI的降分与HAMD总分、躯体化因子、迟缓因子及睡眠因子评分的下降呈正相关关系(r=0.617,P=0.000;r=0.269,P=0.030;r=0.449,P=0.000;r=0.325,P=0.008)。3.经治疗后,两组的THI总分均得到了改善,对照组体现在功能性评分的降低,而电针治疗组则表现在情感性评分的降低上,但两组的对THI总分的降低未见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左耳语频听阈并无明显改善,对右耳语频听阈及双耳高频听阈有一定改善作用(P<0.05),但两组组间并无明显差异,电针也未显示出较好的提高听力的治疗效果(P>0.05)。研究三针刺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论是血清CORT还是不同时间点的唾液CORT均无明显改善(P>0.05)。针刺组治疗后血清IL-6及TNF-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炎症因子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2.通过对TNF-a及IL-6水平下降及其与HAMD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下降的相关性分析来看,TNF-a与IL-6的降低与HAMD总分呈正相关(r=0.0.450,P=0.016;r=0.376,P=0.049),从各因子分来看,TNF-a仅于睡眠障碍的降低呈正相关(r=0.701,P=0.000),而IL-6的下降仅于焦虑/躯体化得分变化呈正相关(r=0.481,P=0.010)。结论:1.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中,伴发抑郁状态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其发病与病程、耳鸣程度及睡眠障碍有密切的关系。2.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患者与未伴发抑郁的单纯噪声聋患者比较,存在HPA轴亢进及高炎症反应,并且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电针可以改善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睡眠状态,但对耳鸣、耳聋的改善无明显效果。4.电针对于皮质醇的水平无降低作用,但可使炎症细胞因子TNF-a、IL-6水平明显降低,电针对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可能是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发的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李高兵,蔡东平[7](2018)在《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之间来我院肺病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30例,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行行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肺功能实验测试,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经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加用心理治疗,能够显着提高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李洪美,刘文,赵金芳[8](2016)在《探讨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措施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职业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心里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效果,不断改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识和配合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张宏光[9](2013)在《职业病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职业病患者479例,调查分析其心理临床特点,按照其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观察干预前后其心理变化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统计发现患者主要情绪障碍表现为悲观失望、焦虑、怨恨不满等,经过心理护理后检出率显着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病患者出现情绪障碍时除积极治疗疾病外,应根据实际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促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
庞丽,何翠丽,农康,梁启荣[10](2012)在《慢性职业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职业中毒是长期接触较小剂量毒物后,缓慢产生的中毒病变。其特点为潜伏期长、起病缓慢;病情具有反复性、持续性,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并难以治愈。患者具有抑郁、焦虑、怨恨不满、多疑、易激惹、孤独无助和获益心理,对性功能及生育能力担心。护理对策有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因人施治、适当的心理治疗和体能锻炼、发挥患者家属及其单位的作用、正确传递职业病诊断的信息、政策宣传等。
二、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临床中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临床中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手术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老年功能性便秘概述 |
二、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护理评估与干预 |
三、老年功能性便秘指南介绍 |
四、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研究与实践现况 |
五、基于临床实践指南进行现况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六、理论框架 |
七、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推荐意见整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早期先兆流产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体质类型的临床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标准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研究及统计方法 |
(一)设计问卷调查表 |
(二)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 |
(三)质量控制 |
(四)统计学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经带情况分布 |
(三)孕产史分布 |
(四)妇科手术分布 |
(五)生活状况分布 |
(六)性格分布 |
(七)辅助检查分布 |
(八)证候分布 |
(九)早期先兆流产发病中医证型情况 |
(十)早期先兆流产发病体质 |
(十一)证型、体质、相关因素间多因素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一)基本情况 |
(二)经带情况 |
(三)孕产史及妇科手术史 |
(四)不良生活状况 |
(五)辅助检查 |
(六)中医证型 |
(七)中医体质 |
(八)证型、体质、相关因素间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一、早期先兆流产相关因素的探讨 |
(一)一般情况的探讨 |
(二)经带情况的探讨 |
(三)孕产史及妇科手术的探讨 |
(四)不良生活环境、习惯的探讨 |
(五)性格的探讨 |
(六)辅助检查及相关疾病的探讨 |
二、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的探讨 |
(一)证型的分布 |
(二)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
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体质的探讨 |
(一)体质分布 |
(二)体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四、证型、体质、相关因素内在关系你的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脾肾论治早期先兆流产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乳腺癌患者的D人格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分组 |
1.1.3 研究方法 |
1.1.3.1 一般情况调查 |
1.1.3.2 分子分型相关方法 |
1.1.3.3 生存质量评价 |
1.1.3.4 术后生存率分析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一般情况 |
1.2.2 两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的构成比较 |
1.2.3 两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 |
1.2.4 乳腺癌D型人格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1.2.5 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
1.3.2 D型人格 |
1.3.3 分子分型 |
1.3.4 .D型人格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及预后的分析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D型人格及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综述 |
2.1 D型人格的概念 |
2.1.1 D型人格概念的提出过程 |
2.1.2 D型人格概念的误解 |
2.1.3 D型人格的测量 |
2.1.4 D型人格的研究价值 |
2.1.5 D型人格作用机制 |
2.1.6 D型人格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2.1.7 D型人格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 |
2.2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概念的综述 |
2.2.1 乳腺癌分子分型 |
2.2.2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 |
2.2.2.1 Luminal A 型乳腺癌 |
2.2.2.2 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 |
2.2.2.3 LuminalB型乳腺癌 |
2.2.2.4 TNBC型乳腺癌 |
2.2.2.5 Normal breast-like型乳腺癌 |
2.2.2.6 三阳性乳腺癌 |
2.3 D型人格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新探索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 D型人格14 项测试量表 |
附录 B 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电针治疗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职业性噪声聋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郁证的认识 |
(三)中医学对耳聋及郁证两者关系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认识 |
(一)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现状 |
(二)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病机制探讨 |
三、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的治疗现状 |
四、针灸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现状 |
(一)临床疗效研究 |
(二)机制研究 |
第二章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研究 |
第一节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流程 |
(三)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流行病调查完成情况 |
(二)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与正常人群的抑郁状态的比较 |
四、讨论 |
(一)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 |
(二)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
五、结论 |
第二节 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患者的HPA轴及免疫水平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流程 |
(三)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情况 |
(三)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患者的免疫水平情况 |
(四)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皮质醇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五)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皮质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噪声应激与HPA轴 |
(二)抑郁症与HPA轴 |
(三)噪声与免疫炎症反应 |
(四)抑郁症与免疫炎症反应 |
(五)HPA轴与炎症反应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
五、结论 |
第三节 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症候及病位特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的患者证候要素的分布 |
(二)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患者的虚实证的分布 |
(三)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病位分布 |
四、讨论 |
(一)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的患者的中医病位特征分析 |
(二)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的患者的中医病性特征分析 |
五、结论 |
第二章 针刺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临床试验的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
(二)基线比较 |
(三)干预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
(四)干预后睡眠状态改善情况的比较 |
(五)干预后耳鸣改善情况的比较 |
(六)干预后听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
(七)不良反应的评价 |
四、讨论 |
(一)针灸方案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依据 |
(二)针刺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抑郁症状的治疗效果 |
(三)针刺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听力及耳鸣的治疗效果 |
(四)针刺对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患者睡眠的改善作用 |
五、结论 |
第三章 针刺治疗职业性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病例的完成及脱落情况 |
(二)基线比较 |
(三)干预后皮质醇的改变情况的比较 |
(四)干预后炎症细胞因子改变情况的比较 |
(五)炎症因子的变化与抑郁症状缓解的关系 |
四、讨论 |
(一)选取CORT、IL-6、TNF-a等指标的依据 |
(二)针刺对HPA轴的调节作用 |
(三)针刺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
五、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
3 讨论 |
(8)探讨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措施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职业病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心理问卷调查 |
1.2.2 护理措施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慢性职业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性慢性中毒的特点 |
1.1 潜伏期长 |
1.2 反复性 |
1.3 持续性 |
1.4 广泛损害性 |
2 慢性职业中毒患者心理特点 |
2.1 抑郁心理 |
2.2 焦虑心理 |
2.3 怨恨不满心理 |
2.4 多疑、易激惹心理 |
2.5 孤独无助心理 |
2.6 获益心理 |
2.7 对性功能及生育能力的担心 |
3 心理护理对策 |
3.1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
3.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3.3 因人施治 |
3.4 适当的心理治疗和体能锻炼 |
3.5 发挥患者家属及其单位的作用 |
3.6 正确传递职业病诊断的信息 |
3.7 政策宣传 |
4 结 语 |
四、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临床中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研究[D]. 张丹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3]早期先兆流产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体质类型的临床调研[D]. 路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乳腺癌患者的D人格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张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电针治疗噪声聋伴发抑郁症状的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D]. 邓小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 [7]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J]. 李高兵,蔡东平. 心理月刊, 2018(04)
- [8]探讨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措施及效果[J]. 李洪美,刘文,赵金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6(24)
- [9]职业病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J]. 张宏光.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1)
- [10]慢性职业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 庞丽,何翠丽,农康,梁启荣. 职业与健康, 2012(20)
标签:心理干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