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王传东[1](2021)在《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纵场电源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纵场磁体的励磁电源,使纵场磁体能够在等离子体中产生强纵向磁场。纵场电源的运行状态决定着EAST装置的性能与安全,在EAST装置运行期间,纵场电源必须可靠地给纵场磁体励磁和退磁,故障保护也必须可靠,而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波形记录来完成。实现对纵场电源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电源的工作状态,也给故障诊断提供数据,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持续时间长,采集的数据较多,工作人员对实验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等,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储存、登录系统和波形回放等功能的设计。阐述了纵场电源采集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数据采集以及虚拟仪器技术。对纵场电源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电源的结构组成以及参数的介绍、纵场电源的组成电路和主电路运行的分析,以及磁体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分析和仿真。为设计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分析了设计采集系统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信号的通道数、系统的功能和显示界面等。对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的原理与选取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硬件连接方式。然后介绍了虚拟仪器的编程软件,并分析比较了LabVIEW软件的特点及其在采集系统中的开发优势,接着介绍了LabVIEW程序开发步骤,并分析了程序设计思想及注意点,最后对数据采集卡的DAQmx驱动程序进行了分析。论文利用LabVIEW软件完成了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首先分析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然后选择了合适的设计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访问。利用Lab SQL技术完成了LabVIEW的数据库访问,能够实现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信号的储存和波形回放。测试结果表明采集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多通道信号的采集、显示、处理和储存等功能。图[62]表[10]参[61]
黄宇坤[2](2020)在《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是保证装备完好率的关键,目前装备检测方法存在大量的手动测试,即对装备进行人工测量、记录和处理检测结果。此类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还会因人为差错造成重大后果。为促进装备又好又快交付,急需一种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论文首先概述了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及开发背景,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一系列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动态链接库技术、PCI总线技术、Active X技术。同时根据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修理过程中自动化测试系统需求,结合软件设计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被测产品工作原理、接口特性、参数种类,经过与Labview平台比对,提出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软件设计方案。在综合分析电子飞行指示器各种显示参数如空速、高度、航向角、倾斜角、俯仰角等的信号类型后,重点叙述了该检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其中包含:用通信接口技术完成RS422、ARINC429通信,完成相关数据的发送;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对相关故障模拟的控制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利用DE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软件与Excel程序的动态链接、数据读取及数据写入功能,并完成报表的生成。该综合检测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架构,由电源单元、数据采集卡、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硬件系统;软件平台基于Lab Windows/CVI开发,可形成独立的测试软件安装包,并可在不具备Lab Windows/CVI软件开发环境下独立运行,最终完成数据通信、参数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多种功能,通过优化设计,使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更好的拓展性。同时软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针对衍生型号的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检测进行功能拓展,以便满足更多型号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测试要求。最后,通过对电子飞行指示器进行性能测试对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进行验证,最终验证了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邹嘉欣[4](2020)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学习空间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科学课程因其与科学探究的天然联系,使得科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对学习空间有较高的依赖度和特殊需求。虽然当前在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诸多学习空间变革模型,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也有一些变革案例,但我国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应然与实然之间亦存在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探讨从历史角度,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当前我国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现实境况是什么?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未来又应该如何重塑、开发并使用科学课程学习空间?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范式,选取处于学习空间变革转型期的J中学为研究个案,借助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视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手段,在梳理分析我国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变迁及其教育意蕴的基础上,系统把握分析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未来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变革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变迁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影响,经历了服务生产劳动、追求教育效率、强调学为中心的变迁历程。当前我国科学课程在建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空间、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学习空间压缩、形态结构区隔、资源配置偏差等问题。这既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导向、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潜在地表征着教师权威的等级与权力关系,以及对师生作为空间主体的生本立场缺失。科学课程学习空间是我国科学教育变革进程的时代、社会空间系统以及学校价值选择的产物,影响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的因素较多。科学教育价值取向转变决定了学习空间的变革方向与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仅推动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内容和实验配置的更新,更拓宽了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内涵和变革路径。社会空间资源规划调整社会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与正义;社会空间结构的联通性、社会空间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都影响并制约着学校学习空间的建设和使用。在学校内部,学校所秉持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科学课程学习空间以何种具体形态结构呈现;师生的学习空间素养则影响着科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变革需要坚持生本立场的学习空间价值取向;淡化学习空间边界;建构开放联通的学习空间生态系统;在学习空间资源配置上实现学习空间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实现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学习空间资源与科学课程需求的有机配套,从而推动并服务于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蒋华胜[5](2020)在《基于身份认证的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各高等院校而言,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大多数的实验设备的价格昂贵,购买实验设备将会耗费大量资金,同时也表示实验设备的数量永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也因此变得很低。其次,由于实验设备属于常用设备,所以在损坏维修方面也是巨大的问题。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跟不上科学的发展。本文综合各高校的实验现状以及现有的虚拟实验系统,发现常见的虚拟实验系统一般未实现身份认证,不能基于学生的个人身份保存及载入实验参数、生成个人的实验报告,使用并不方便。因此本文使用虚拟仪器的各项技术。分别从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环境,虚拟实验用户的身份认证,以及实现虚拟实验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对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进行研究分析。使用LabVIEW软件作为设计平台,以及图形化的编程语言,通过对虚拟实验系统各功能的分析,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设计实现了基于身份认证功能,能够保存及载入实验数据并自动生成实验报告的虚拟实验系统。本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虚拟实验系统按照其功能划分为三个大的模块。这三个模块分别是账户管理模块、实验系统模块以及数据管理模块。账户管理模块使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的Access数据库对账户的数据进行保存,使用LabVIEW中的数据库操作Ⅵ,操作Access数据库的账户数据,实现虚拟实验系统账户的登录与管理功能。实验模块开发和实现一系列仿真虚拟实验,结合《信号与系统》的知识,设计了调制解调实验、低通滤波器实验、信号分解是实验,结合NI数据采集卡设计了电路采集实验。数据管理模块开发了针对实验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的功能,设计实现了实验报告生成功能、实验参数保存功能和实验参数的读取功能,方便虚拟实验系统的用户进行实验操作,减少用户耗费在实验操作以外的时间。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何洋[7](2020)在《基于视觉对话的智能仪器帮助系统》文中指出以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正在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深度学习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轨迹。Google于2018年提出了BERT模型,通过预测被随机遮蔽的词,利用Transformer多层自注意力机制的强大表示能力建模上下文,语言模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两年,在更多的训练数据、更优的模型结构、更丰富的训练目标的多层推进下,语言模型快速迭代和发展,已经可以帮助构建出非常智能的对话系统。智能音箱通过更自然的交互方式让用户得以解放双手,因而成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量很高的产品。但传统制造领域,自然语言处理带来的交互方式的变革,尚未被推广开来。针对智能仪器功能日益繁多,应用场景复杂的巨大挑战,本论文通过设计一个限定域的对话式帮助系统,来改善人机交互的效果。首先搜集并制作了一些对话语料,通过分析,分离出两种对话形态,包括任务型和问答型对话。任务型对话使用基于开源对话框架Rasa的流水线方式处理,包括UI、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状态追踪、对话策略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传统的自然语言理解模块会将意图识别和槽值识别分开处理,本论文借鉴了基于BERT的联合意图和槽值识别模型,并提出两项改进,相比之下在ATIS数据集上取得了最好的效果。问答型对话则采用检索式方法建模。同时,考虑到在操作仪器的场景中,语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对于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按键和操作等场景,用户可能会用包含指示代词的自然语言和对话系统交谈。现有的对话系统仅能接受文字和语音输入,只能在文本对话历史中寻找指代对象,而无法跨模态消歧,因此不利于应对以上场景。本论文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基于拓展现实的UI设计。该方案利用头戴显示器的手部识别功能以及第三方软件提供的3D物体跟踪功能,捕捉会话场景中的视觉信息(包括:图片、操作手势、按键在空间中的三维信息等)来准确还原跨模态的指代对象。这种多模态信息融合的视觉对话帮助系统未来将无纸化的取代厚重的操作说明书,给予用户在实际应用场景上更多的帮助。
汪琦[8](2020)在《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测试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压机,即空气压缩机,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空气压缩设备。空压机的种类繁多,大型空压机可作为船用柴油机的启动、风洞实验、爆破采煤等,小型空压机可用于车辆制动、仪器控制等。在燃料电池系统中也需要空压机作为输送高压氧气的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对氧气输送的流量稳定性要求很高,因此空压机的性能好坏决定了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优良。作为燃料电池系统的重要零部件,在空压机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性能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此来优化空压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空压机的测试技术发展起步较晚,针对燃料电池空压机的相关测试标准没有制定,因此目前各厂商对于空压机的测控实验都停留在摸索阶段,并且对于空压机性能指标也只是相较于产品需求来设计,缺乏规范。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存在测试精度不高,实验方法不科学,测试成本过大等问题。本文针对燃料电池空压机测试系统进行设计实验,能够满足对空压机产品的测试需求,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准度,简化测试人员的操作,并在各类空压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文将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应用到燃料电池空压机测试系统当中,对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做出较为完善的设计并加以实现。在硬件系统中,根据罗茨空压机的性能参数进行包括冷却水路、空气回路的台架设计、传感器选型和测试需求定义,明确了对于空压机流量、气体温度、冷却水温、进出气压力、空压机转速等参量进行采集的目标。在软件层面编写了一套基于Lab VIEW软件的虚拟仪器测试程序,能够实现人机交互、数据采集、故障报警、数据存储等功能,并且作为可以二次开发的空压机测试上位机,本套测试系统对于后续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的测试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使用CAN总线技术作为连接硬件系统和上位机的通讯标准,为虚拟仪器技术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仅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能够和其他开发软件将结合,在数据解析的过程中不再具有局限性。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MATLAB中BP神经网络工具箱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训练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并利用Lab VIEW中的MATLAB script框图实现Lab VIEW和MATLAB的交互,对于空压机故障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完善了空压机测试系统功能。
钟桂香[9](2019)在《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能有极大的帮助。在国家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总体趋势下,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技术脱颖而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向下延伸,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也倡导教师要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深度融合。将虚拟仿真技术独特的优势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自身局限性。本文重点综述和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国内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辅助实验教学的优劣势及学习理论基础,将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内容分为“虚拟贯通”、“虚实结合”、“虚拟拓展”三类。结合辅助实验教学策略,创新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建立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搭建“三三三三”虚拟仿真技术平台辅助实验教学模式。再利用该教学模式设计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三个典型案例内容,实地选取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后进一步考察虚拟实验教学效果。采用实验记录自评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来综合论证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最终得出结论:虚拟仿真技术辅助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建构一个效果良好的教学环境,可有效强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通过该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适当再引入科学研究前沿的技术,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与化学实验的融合方式,以其达到最好的辅助效果。
米珂[10](2019)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盾构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盾构机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市政建设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盾构机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数据管理效率低、故障查找困难、故障修复不及时、故障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造成盾构机故障恶化、工程长时间停工等现象,本文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盾构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本文首先确定盾构机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这些监测对象可能发生的故障原因以及对应的故障诊断方法或趋势预测方法。然后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设计,通过LabVIEW搭建了基于NI OPC的盾构机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基于NI DAQ的振动数据采集平台,且实现了这两部分数据的本地存储。对通过NI OPC采集到下位机PLC中的基本状态数据实现了实时显示、报警,且对这部分基本状态数据建立了模糊诊断的智能故障识别方法,并通过模糊矩阵的自动更新提高了模糊诊断的正确率。重点建立了盾构主电机模糊诊断方案以及盾构推进系统模糊诊断方案。并对采集的基本状态数据建立ARIMA模型完成健康趋势预测,通过对南京长江隧道在1-172环施工过程中某些状态数据建立ARIMA模型并验证其模型的有效性。对通过NI DAQ采集的振动数据实现了振动烈度的标准管理以及振动等级测定。并对这部分数据通过LabVIEW软件建立小波-神经网络诊断方案完成智能故障识别。将采集到的具有故障信息的振动信号导入系统中,使用三层小波包对该振动信号分解得到八个频段内的信号并求其信号能量,将求得的能量组成一个特征向量。求多个不同故障的特征向量并将其输入一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神经网络训练,最终利用该神经网络训练结果对采集的故障信号作出故障识别。最后完善了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在线监测模块、故障诊断模块、故障预测模块、各种信息管理模块、数据导入导出模块、成员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实现了盾构机的状态数据实时监测、故障分析、设备健康趋势预测、数据存储等功能,使盾构机从被动维修变为主动维护,提高盾构机数据的利用率、降低重大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保障了施工安全。
二、虚拟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据采集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虚拟仪器技术 |
1.3.1 虚拟仪器概述 |
1.3.2 虚拟仪器特点 |
1.3.3 虚拟仪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AST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
2.1 EAST装置 |
2.1.1 EAST装置概述 |
2.1.2 EAST纵场磁体系统 |
2.1.3 EAST纵场电源 |
2.2 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
2.2.1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分析 |
2.2.2 双反星形整流电路分析 |
2.2.3 纵场电源主电路分析 |
2.3 测量信号分析 |
2.3.1 磁体电压 |
2.3.2 电源输出电流 |
2.4 均流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及设计平台 |
3.1 硬件平台 |
3.1.1 霍尔闭环传感器 |
3.1.2 信号调理 |
3.1.3 数据采集卡 |
3.1.4 信号连接方式 |
3.2 软件平台 |
3.2.1 LabVIEW软件 |
3.2.2 LabVIEW设计步骤及思想 |
3.2.3 DAQmx驱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
4.1 软件设计思路 |
4.1.1 程序总体设计 |
4.1.2 程序设计模式 |
4.2 数据采集 |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1 数据处理 |
4.3.2 谐波监测 |
4.3.3 信号分析 |
4.4 异常值记录 |
4.5 登录系统 |
4.6 远程访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abVIEW数据库功能设计及系统测试 |
5.1 数据库访问方式 |
5.2 LabSQL配置 |
5.3 数据储存及回放 |
5.3.1 数据储存 |
5.3.2 数据回放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检测系统的实现路径 |
1.3 虚拟仪器的概述 |
1.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3.2 虚拟仪器的优点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Lab Windows/CVI平台 |
2.2 PCI总线概述 |
2.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2.4 Active X技术 |
2.4.1 Active X概述 |
2.4.2 Lab Windows/CVI平台中Active X的调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综合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组成 |
3.2.1 cPCI工控机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离散量模块 |
3.2.4 RS-422通讯模块 |
3.2.5 ARINC429通讯模块 |
3.2.6 ARINC407模块 |
3.2.7 显示屏 |
3.2.8 系统面板设计 |
3.3 总体设计 |
3.3.1 系统的软件功能 |
3.3.2 软件的框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检测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户界面设计 |
4.1.1 初始界面的设计 |
4.1.2 测试界面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自检模块 |
4.2.2 数据处理模块 |
4.2.3 数据收发模块 |
4.2.4 手动测试模块 |
4.2.5 自动测试模块 |
4.2.6 报表存储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
5.2 自检测试 |
5.3 电子飞行指示器测试 |
5.3.1 4 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3.2 4 C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4 报表生成存储模块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学习空间重塑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
二、科学课程改革要求学习空间重塑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学习空间相关的理论研究 |
二、学习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 |
三、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科学课程 |
二、学习空间 |
三、科学课程学习空间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变迁及其教育意蕴 |
第一节 服务生产劳动的科学课程学习空间(1950s-1970s) |
一、知识至上:“三件套”式的学习空间 |
二、实践至上:劳动生产场域中的学习空间 |
第二节 追求教育效率的科学课程学习空间(1980s-2010) |
一、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结构的标准化 |
二、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功能的信息化 |
三、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密度变大 |
第三节 强调学为中心的科学课程学习空间(2010 至今) |
一、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结构的多样化 |
二、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功能的多元化 |
三、科学课程学习空间边界的模糊化 |
第三章 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现实境况 |
第一节 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形态结构的区隔 |
一、教育的孤岛:学习空间的区隔造成科学课程脱离实践 |
二、独立与静默:学习空间的区隔僵化科学课堂 |
三、等级与权力:学习空间的区隔削弱学习自主性 |
第二节 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资源配置的偏差 |
一、一场一能:科学课程学习空间资源的功能设置偏差 |
二、浅层互动:科学课程学习空间资源的技术取向偏差 |
第三节 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密度过大造成的空间压缩 |
一、个体可用空间的压缩 |
二、个性化指导空间的压缩 |
三、私密性学习空间的压缩 |
第四章 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科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对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影响 |
一、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
二、科学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 |
第二节 社会空间系统对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影响 |
一、社会空间资源规划对学校空间选址的影响 |
二、社会空间结构对学校空间结构的影响 |
三、社会空间文化对学校空间样式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校的价值选择对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影响 |
一、学习空间的教育目标:知识至上与综合素养 |
二、学习空间的建设方式:迎合潮流与自主创新 |
三、学习空间的制度隐喻:规范秩序与空间自由 |
第四节 师生的空间素养对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的影响 |
一、教师的空间素养 |
二、学生的空间素养 |
第五章 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变革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学习空间价值取向的生本立场 |
一、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立场 |
二、学习空间中的教育者立场 |
第二节 学习空间形态结构的边界淡化 |
一、灵活流动的学习空间形态结构 |
二、开放联通的学习空间生态系统 |
第三节 学习空间资源配置的智能有效 |
一、与时俱进:学习空间资源配置的智慧化 |
二、虚实结合: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有机结合 |
三、立足学科:学习空间资源与科学课程需求配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后记 |
(5)基于身份认证的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虚实结合实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开发环境简介 |
2.2 LabVIEW面板与工具 |
2.2.1 前面板 |
2.2.2 后面板 |
2.2.3 控件与函数 |
2.3 虚拟实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小结 |
第三章 账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Access数据库 |
3.1.1 创建数据库 |
3.1.2 连接数据库 |
3.1.3 操作数据库 |
3.2 虚拟实验系统中账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3.2.1 账户管理模块各个功能的设计实现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调制解调实验 |
4.2 低通滤波器实验 |
4.3 信号分解实验 |
4.4 虚实结合的积分与微分电路实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实验报告生成 |
5.2 实验参数保存 |
5.3 实验参数读取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基于视觉对话的智能仪器帮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仪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人机交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自然语言理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多模态自然语言理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对话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任务型视觉对话的理论背景 |
2.1 引言 |
2.2 任务型视觉对话的理论背景 |
2.3 语料分析 |
2.4 自然语言理解模型BERT的分析 |
2.4.1 BERT的预训练方法 |
2.4.2 嵌入层 |
2.4.3 自注意力层 |
2.4.4 前馈神经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的基于BERT的联合意图和槽值识别 |
3.1 引言 |
3.2 经典意图识别算法 |
3.2.1 文本分类的定义 |
3.2.2 文本分类的建模 |
3.2.3 分类数据和评价标准 |
3.2.4 模型设计和实验流程 |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经典槽值识别算法 |
3.3.1 序列标注的定义 |
3.3.2 序列标注的建模方法 |
3.3.3 标注数据和评价标准 |
3.3.4 模型设计和实验流程 |
3.3.5 模型结果与分析 |
3.4 改进的基于BERT的联合意图和槽值识别 |
3.4.1 模型设计和实验流程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配置NLU Component |
3.5 对话管理模块 |
3.5.2 状态跟踪器Tracker |
3.5.3 对话策略Policy |
3.5.4 对话管理模块的训练方式 |
3.5.5 系统动作Action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问答型对话的检索式方法 |
4.1 引言 |
4.2 问答语料的分析和制作 |
4.2.2 网页的基本结构 |
4.2.3 用Python获取网页中的资源 |
4.2.4 爬取高频问题清单 |
4.3 通过意图检测实现单轮问答 |
4.4 基于BERT的检索式问答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拓展现实XR的视觉对话UI设计 |
5.1 引言 |
5.2 用户界面 |
5.2.1 语音交互设计 |
5.2.2 文字交互设计 |
5.2.3 图片交互设计 |
5.2.4 三维交互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燃料电池系统介绍 |
1.3 燃料电池空压机国内外发展综述 |
1.4 虚拟仪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空压机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6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虚拟仪器与数据采集技术 |
2.1 虚拟仪器技术 |
2.1.1 虚拟仪器概述 |
2.1.2 虚拟仪器结构 |
2.1.3 虚拟仪器的总线标准 |
2.1.4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2.2 数据采集技术 |
2.2.1 数据采集原理 |
2.2.2 采样相关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压机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3.1 测试内容和要求 |
3.2 空压机性能参数 |
3.3 硬件系统设计概述 |
3.3.1 硬件测试需求 |
3.3.2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
3.4 软件系统设计概述 |
3.4.1 软件设计需求 |
3.4.2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测试系统设计 |
4.1 传感器的选择与台架设计 |
4.2 数据采集与通讯设备 |
4.2.1 CAN总线技术 |
4.2.2 数据采集卡 |
4.3 抗干扰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系统设计 |
5.1 人机交互界面 |
5.2 自动工况模块 |
5.3 CAN接收模块 |
5.4 数据存储模块 |
5.5 故障报警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实验及故障诊断 |
6.1 性能测试实验 |
6.2 燃料电池空压机故障诊断 |
6.2.1 空压机故障现象 |
6.2.2 主成分分析概述 |
6.2.3 空压机性能参数主成分分析 |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空压机故障诊断 |
6.3.1 BP神经网络概述 |
6.3.2 构建BP神经网络诊断模型 |
6.3.3 LabVIEW与 MATLAB交互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核心素养观下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
1.1.1 培育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
1.1.2 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1.1.3 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
1.1.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
1.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1.2.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
1.2.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本研究的目的 |
1.3.2 本研究的意义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本研究的内容 |
1.4.2 本研究的方法 |
2 虚拟仿真技术及教学应用概述 |
2.1 虚拟仿真技术 |
2.1.1 概念定义 |
2.1.2 主要特点 |
2.1.3 系统构成 |
2.2 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劣势分析 |
2.3.1 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分析 |
2.3.2 虚拟仿真技术的劣势分析 |
2.4 虚拟仿真技术辅助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 |
2.4.1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3 构建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模式 |
3.1 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内容 |
3.1.1 “虚拟贯通”类教学内容 |
3.1.2 “虚实结合”类教学内容 |
3.1.3 “虚拟拓展”类教学内容 |
3.2 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策略 |
3.2.1 转变教学理念,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为导向 |
3.2.2 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创设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 |
3.2.3 组织虚拟仿真实验,创造生动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 |
3.3 实验教学评价原则 |
3.4 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
3.4.1 科学性原则 |
3.4.2 虚实结合原则 |
3.4.3 双主互动原则 |
3.4.4 发展性原则 |
3.5 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模式 |
4 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实施案例 |
4.1 虚拟贯通,辅助实验教学——以《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为例 |
4.1.1 课程设计思路 |
4.1.2 教学目标 |
4.1.3 学情分析 |
4.1.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1.5 教学方法 |
4.1.6 教学媒体 |
4.1.7 教学实录 |
4.2 虚实结合,强化实验教学——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 |
4.2.1 课程设计思路 |
4.2.2 教学目标 |
4.2.3 学情分析 |
4.2.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2.5 教学方法 |
4.2.6 教学媒体 |
4.2.7 教学实录 |
4.3 虚拟拓展,补充实验教学——以《乙酸的酯化反应》为例 |
4.3.1 课程设计思路 |
4.3.2 教学目标 |
4.3.3 学情分析 |
4.3.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3.5 教学方法 |
4.3.6 教学媒体 |
4.3.7 教学实录 |
5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
5.1 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材料 |
5.1.3 研究对象 |
5.1.4 研究实验设计及变量 |
5.1.5 研究过程 |
5.2 实验教学结果对比 |
5.3 教师访谈总结 |
5.4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 结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有关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实施建议 |
6.2.1 合理选择实验教学辅助方式 |
6.2.2 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 |
6.2.3 提高教师团队的职业素养 |
6.2.4 优化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
6.2.5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6.3 研究不足 |
6.4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记录自评表 |
附录2 实验记录自评表 |
附录3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4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后问卷调查 |
致谢 |
(10)基于虚拟仪器的盾构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 |
1.2.1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
1.2.2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模型 |
1.3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
1.3.1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盾构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盾构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结构设计 |
2.1 盾构机简介 |
2.1.1 盾构机 |
2.1.2 泥水盾构机的工作机理及工作特点 |
2.2 盾构机监测对象确定 |
2.3 监测对象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 |
2.3.1 主轴承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 |
2.3.2 主电机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 |
2.3.3 主变速箱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 |
2.3.4 推进系统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 |
2.3.5 泥水系统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 |
2.4 软件开发平台 |
2.4.1 虚拟仪器LabVIEW |
2.4.2 数据库SQL-SERVER |
2.5 通讯协议 |
2.5.1 常见通讯协议 |
2.5.2 OPC Server |
2.5.3 使用NI OPC Server访问PLC |
2.6 数据库结构设计 |
2.6.1 数据库分类与建立 |
2.6.2 LabVIEW连接SQL-SERVER数据库 |
2.7 系统结构设计 |
第三章 基于盾构机基本状态数据健康管理研究 |
3.1 系统状态参数确定 |
3.2 基本状态数据在线监测 |
3.2.1 在线监测系统流程设计 |
3.2.2 在线监测报警系统程序实现 |
3.3 模糊理论以及在盾构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3.3.1 模糊概念 |
3.3.2 模糊理论在盾构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3.4 隶属函数 |
3.4.1 隶属函数 |
3.4.2 隶属函数构造方法 |
3.4.3 常见隶属函数 |
3.5 模糊综合评判 |
3.5.1 模糊评价矩阵 |
3.5.2 模糊综合评判 |
3.5.3 评判原则 |
3.5.4 动态修正模糊矩阵 |
3.6 基于虚拟仪器的盾构机模糊故障诊断 |
3.6.1 模糊诊断系统程序流程图、程序图 |
3.6.2 盾构主电机模糊诊断方案 |
3.6.3 盾构推进油缸模糊诊断方案 |
第四章 基于盾构机振动数据健康管理研究 |
4.1 数据采集系统 |
4.1.1 振动监测对象确定 |
4.1.2 振动采集传感器 |
4.1.3 数据采集设备 |
4.2 振动烈度 |
4.2.1 振动烈度含义及标准 |
4.2.2 基于虚拟仪器盾构机振动烈度管理 |
4.3 小波分析 |
4.3.1 小波变换 |
4.3.2 小波包理论 |
4.3.3 基于小波包能量的故障特征提取 |
4.4 人工神经网络 |
4.4.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特点 |
4.4.2 神经网络学习原理 |
4.4.3 BP神经网络 |
4.5 小波神经网络 |
4.5.1 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结合 |
4.5.2 小波-神经网络诊断原理 |
4.5.3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与优化 |
4.6 基于虚拟器的小波-神经网络故障诊断 |
4.6.1 小波-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流程图、程序图 |
4.6.2 某滚动轴承小波-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案验证 |
第五章 基于盾构机基本状态数据故障预测研究 |
5.1 ARMA基本理论 |
5.1.1 时间序列分析 |
5.1.2 平稳性与随机性 |
5.1.3 ARMA模型 |
5.2 ARIMA模型建立 |
5.2.1 平稳化方法 |
5.2.2 模型定阶 |
5.2.3 参数估计 |
5.2.4 模型检验 |
5.2.5 序列预测 |
5.3 基于虚拟仪器的盾构机基本状态数据预测 |
5.3.1 基于盾构机基本参数的故障预测系统程序流程图、程序图 |
5.3.2 南京长江隧道盾构施工基本状态参数与故障预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虚拟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王传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D]. 黄宇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空间研究[D]. 邹嘉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基于身份认证的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D]. 蒋华胜.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基于视觉对话的智能仪器帮助系统[D]. 何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测试系统设计[D]. 汪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9]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D]. 钟桂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虚拟仪器的盾构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D]. 米珂.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