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的实际应用

无线局域网的实际应用

一、无线局域网实际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河[1](2021)在《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由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连接互联网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无线局域网作为一种重要的连接互联网途径,改变了曾经只能依靠有线组网技术进行互联网通信的局面。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无线终端设备大规模的普及,目前无线局域网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校园、地铁、大型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合。无线局域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通信的同时,其中的安全风险也是不容忽视。近年来,针对无线局域网的攻击对用户造成财产损失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识别无线局域网中的安全威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首先对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进行设计。然后对该系统具体功能进行实现。最后对该系统安全监测有关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得知,本系统中无线设备探测、伪AP攻击监测和DOS攻击监测均有较高的准确率,路由器漏洞监测也能准确的识别出具体漏洞信息。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首先对传统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在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中必须有无线设备探测功能、伪AP攻击监测功能、无线DOS攻击监测功能和路由器漏洞监测功能。然后对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采集信息的存储位置进行了探讨,得出需将采集的监测信息单独存储到一台机器上,实现信息的异地存储。最后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更详细的设计和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设计。(2)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系统依次实现了无线设备探测功能、伪AP监测功能、无线DOS攻击监测功能、路由器漏洞监测功能和信息异地存储功能。在伪AP监测功能的实现方案中,结合了前人的工作经验,本方案以MAC地址、信道、信号强度、序列号和时间戳在内的五大特征综合判断环境是否存在伪AP,判断伪AP效果更为灵敏。在DOS攻击监测功能的实现方案中,此方案通过引入GRU(Gated Recurrent Unit)神经网络生成DOS攻击预测模型,使用该模型对DOS攻击进行监测,相比于传统使用阈值区分DOS攻击的方案,本方案更为新颖。在路由器漏洞监测功能的实现方案中,本方案通过集成RouterSploit漏洞扫描框架从而实现路由器漏洞监测功能,解决了传统无线安全监测系统缺少对路由器安全监测的问题。在信息异地存储功能的实现方案中,本方案使用了 syslog、logstah、kafka技术完成了信息异地存储功能,从而保障了在系统存储大量信息后,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存储空间不足的影响。(3)进行了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测试。搭建无线局域网测试环境,模拟不同类型攻击,对本系统的无线设备探测、伪AP攻击监测、无线DOS攻击监测、路由器漏洞监测等安全监测相关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中的无线设备探测、伪AP攻击监测和无线DOS攻击监测都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同时也能正确的识别出路由器存在的漏洞信息。

王忠峰[2](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包政[3](2020)在《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目前很多院校都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已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无线扩充,大大提高了整体校园网络的性能,并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真正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在校师生网络信息时代下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发展趋势及高校宿舍网络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说明;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深入实地分析在校师生的用户需求,关注部署难题,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运用智分加技术,进行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复杂的宿舍网环境中高性能的无线网络需求;最后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学院宿舍分布式无线网络多级布置,为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速的无线网络,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有线和无线的统一管理,为今后校园宿舍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纪宇晨[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便携化、小型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无线局域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连接方式。但是在无线局域网的使用过程中,网络攻击也不断发生并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和生活,而且形式越来越新颖,变化越来越多样。入侵检测系统由于其应对攻击的主动性、更全面的保护性得到了重点关注。目前流行的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系统大多是通过维护一个正常或者异常的特征库来对访问数据进行模式匹配来进行入侵检测,但在面对多样的新型网络攻击时力不从心,而且维护特征库成本巨大。同时入侵检测数据特征维度高,数据量大,而且类别间存在数据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入侵检测的方法的性能。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以下三点:1)针对入侵检测数据特征维度高,新型攻击多,数据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DeepFM)的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对独热编码后的高维特征数据进行降维,然后将降维后的特征同时输入二路因子分解机和深度神经网络以同时提取数据的低阶组合特征和深层特征,然后将结果进行融合并使用Softmax分类器进行分类。本方法在KDD CUP 99数据集上的实验效果相对于主流入侵检测机器学习算法效果有一定提升,正确率达到了 93.4%。2)针对入侵检测数据集类别间的不平衡问题,在上一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DeepFM)的集成学习方法。首先对SMOTE-Borderline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段SMOTE-Borderline方法,在复制倍数较高时防止数据重心发生偏移。然后使用分段SMOTE-Borderline过采样算法和Easyensemble欠采样算法进行训练集的采样及生成,接着使用以深度因子分解机作为基学习器的Bagging集成学习算法进行训练。使用KDD CUP 99数据集进行了实验,证明本算法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不平衡问题并提升模型分类效果。3)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eepFM模型集成学习方法的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入侵检测模型训练及检测模块、数据存储模块、访问控制模块、用户交互及可视化模块六个模块,并使用MVC模式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入侵检测模型训练及检测模块采用的核心方法是本文提出的基于DeepFM模型的集成学习方法。然后利用Python、bootstrap、Flask、Keras、Tensorflow、Scapy、Pandas等技术实现了本系统的编码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李嘉欣[5](2020)在《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代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完善,许多公共场所具备了使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条件,WiFi技术的提高使无线网络更加安全稳定,具备WiFi覆盖条件的场所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公共场所采用了无线网络接入方式。无线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无线通信设备应用于公共场合,但是许多现有无线通信设备的数据传输性能,无法满足数据传输实时性的需求,并且无线数据传输的传输速率也有待提升。因此,针对无线通信信道状况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从而对数据传输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通过采用适合实时信道状况的传输速率,实现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通信系统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应对多变的无线信道状况的能力,在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选择适应信道状况的最佳传输速率,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整体性能。论文首先介绍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情况和缺点,并且对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数据传输算法进行分析。然后,针对RBAR速率自适应算法与现有网络协议不兼容和大量发送控制帧造成系统吞吐量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效速率自适应算法。改进后的算法通过检测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变化幅度,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发送控制帧改变数据传输速率以适应变化的信道状况,提高系统性能。并针对RBAR算法修改了控制帧格式导致与现有IEEE 802.11协议不兼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物理层扰码序列传递信道状况信息,而不需要修改RTS/CTS控制帧格式的解决方法,使改进后算法与现有通信协议互相兼容。将改进后的算法在NS2平台上同现有的经典算法进行仿真比较,验证改进后的算法可以优化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并将改进后的算法同原算法进行比较,证明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将改进后的算法和设计方案,应用于TI公司的CC3200模块上进行无线数据传输调试和测试,并利用音频编解码模块进行语音数据输入输出实验。通过最终实验结果验证,本文的算法改进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无线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的整体性能。

杨俊杰[6](2020)在《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精准时间同步》文中提出工业物联网技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工业物联网中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工业应用特别地要求确定性和实时性,实时性系统的基础是时间同步。而无线网络存在不确定的传输延迟和丢包等问题,导致时间同步误差增加,因此精确的时间同步是WLAN能否在工业物联网中有效运行的关键。IEEE 1588精确时间同步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PTP)旨在实现分布式测控系统中的高精度时间同步,但却是针对有线网络设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WLAN中的精准时间同步,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从以太网芯片和无线网卡芯片硬件结构出发,分析无线局域网中使用PTP协议的时间戳问题。在现有无线网卡芯片无法像以太网解决方案一样支持硬件时间戳的情况下,实现了一种基于驱动层的软件时间戳,保证WLAN中应用PTP的时间戳精度。2)由于时间同步的误差主要由不对称时延造成,通过对时间同步过程中引入的时延组成进行分析,确定了随机时延是对时间同步影响最大部分。此后重点讨论导致随机时延的原因——IEEE 802.11ac MAC层接入时延,基于马尔科夫链原理建立MAC层接入时延的理论模型,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分析。此外,本文还给出了实际WLAN应用中减少PTP报文随机时延的具体实现方法,并在本文的实验平台中进行验证。3)通过分析实际应用中节点晶振的频偏、抖动以及软件时间戳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对PTP协议的主、从时钟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给出两种PTP时钟伺服系统设计,分别为基于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控制器和基于加权线性回归的时钟伺服。4)结合上述所有研究工作,选用NXP公司的LS1043A-RDB ARM开发板和Broadcom公司的WiFi网卡搭建实验平台,对无线局域网中应用PTP协议实现时间同步的精度进行测量。分别对基于PI控制器的时钟伺服和基于加权线性回归的时钟伺服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时间同步精度可达60?s,能满足大多数工业物联网应用的要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亮[7](2020)在《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无线多热点网络(Multi-hotspot Network)中广泛存在且矛盾日益突出的多接入点接入中的切换、负载均衡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博弈论以及网络优化等工具,提出有效的无线带宽分配、负载均衡以及多接入点选择接入算法,从而最优化无线多热点网络的用户体验以及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研究通过对现有系统和既有工作的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无线多热点负载均衡系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使用网络带宽的过程中过度占用带宽资源从而导致其他用户的网络体验降低以及网络性能降低;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网络容量理论和标准模式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网络容量和延迟的不同要求;在用户要求链接的过程中,忽视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以及网络拥塞甚至造成网络瘫痪;缺少定价机制,不能够有效保证每个用户可以获得与其支出相对应的服务体验等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和算法入手,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关的算法优化和解决方案,主要贡献在于:1)针对无线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探寻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仍然假设用户的网络业务以及通用的网络拓扑或者信道访问模式,而较少的考虑到多热点网络中特有的用户行为模式,如应用程序、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选择的趋势、移动性、自私行为分析以及网络体验,本文重点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带宽以及延迟的要求,在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和负载均衡的快速网络切换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Mininet-WiFi仿真平台进行模拟实验,实验对于不同切换方式的切换延迟、丢包率、切换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不同接入点之间的切换时延和丢包率,同时稳定性得到提升。2)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WLAN)运营商和服务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连接和用户体验,总是会提高无线接入点的密度。因此,WLAN用户通常会发现自己被多个接入点覆盖,并且须决定关联哪个接入点。针对多热点网络中网络拥塞问题,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络容量理论和802.11标准的AP接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速率及网络延迟的不同要求,研究适用于公共多热点网络中热点接入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在线关联AP选择接入算法。本文提出新的热点接入评价模型及分布式算法,通过接入控制机制和接入后用户获得的网络性能分析预测两种方式,达到优化热点接入的目的。同时,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关联算法的竞争比达到1-1/e,与传统的基于RSSI的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总吞吐量,对解决网络拥塞、减少延迟、提高用户网络体验效果明显。3)针对多热点接入控制不灵活的问题,为了能够达到更加灵活地获得带宽分配和全局优化用户接入的目标,接入点对网络中存在的用户关联请求决策时,综合考虑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DN的面向负载均衡的接入控制机制。理论上,结合面向全局公平的带宽分配算法,在比例公平和最大最小公平中,来权衡统筹网络中资源的分配,结合博弈论中贝叶斯平衡理论,更加合理深入调度资源。负载均衡算法框架方案实验过程中,采用Mininet仿真平台进行模拟,拓展了 OpenFlow协议使AP能及时将接入请求发送至控制器。相应的为了收集信号强度、吞吐量、丢包率三个指标信息,在SDN控制器上拓展了智能接入点关联模块,AP信息采集模块和负载均衡模块,进而计算多个可连接的接入点的网络质量,来确定最佳接入点,从而均衡各接入点的负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同时,算法运行在SDN控制器中,避免了对接入网络的用户设备进行修改,提升了兼容性,方便部署。综上,研究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旨在能够对已部署的网络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对于将要部署的网络可以提供合理规划的指导。同时,对于无线运营商、无线热点网增值商家如购物中心、咖啡厅、机场、社区等有着现实的经济效益。

赵蕊佳[8](2020)在《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平日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无线局域网(WLAN)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既然WLAN如此的重要,我们对它进行新的信道编码方案的应用研究也就有了很现实的意义。WLAN的信道是衰落信道,而IEEE802.11标准组织也针对WLAN制定了一系列标准。2009年,E.Arikan在提出了信道的极化现象后,又提出了极化码。直到现在,极化码(Polar Codes)仍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信道编码方案。它相比于其他主流的编码,最为显着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在理论上达到香农限。除此之外,极化码的编译码也相对容易,在实际应用中无疑也是有优势的。本文的工作是对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确定WLAN信道模型。WLAN信道与最常见的高斯白噪声信道不同,它是衰落的。本次课题将重点放在了点对点的无线通信上,构建信道模型为瑞利衰落信道。重点讨论了已知信道边信息CSI和已知信道分布模型CDI的极化码构造。2)提出改进的蒙特卡罗极化码构造方法。极化码与其他信道编码不同,它的编码是基于信道模型的。而往往提到极化码的构造,都是用蒙特卡罗方法来构造。本次课题在原有的蒙特卡罗构造方法的基础之上,以将输出分区重新计算转移概率的思路,对原有算法进行了改进。3)提出了基于进化退化信道构造极化码。该方法是Ido Tal在其文献中提出的,但是只应用于高斯白噪声信道。本次课题探讨了该构造方案用于瑞利衰落信道的可行性,并通过代码编程进行了仿真实现。4)通过仿真结果进行性能分析。译码方案采用循环冗余校验辅助下的连续删除译码算法(SC-CRC)和循环冗余校验辅助下的连续删除列表算法加(SCL-CRC)。在将两种新的极化码构造方案也进行了比较之后,又和标准中提及到的LDPC码进行了性能的比较。极化码的码长是?。我们选取了码长为512、1024和2048的极化码和标准中最接近的码长为648、1296和1944的LDPC码进行了性能比较。,得到的结论:改进的蒙特卡罗极化码构造方法与原方法相比性能区别很小。基于信道进化与信道退化构造极化码与蒙特卡罗构造的极化码相比,在一定信噪比内性能更好。而极化码与LDPC码相比,码长较短时LDPC码性能更好,码长较长时极化码的性能要好一些。

周辰飞[9](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电梯使用数量增长迅速,同时人们对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乘坐舒适感以及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梯物联网依托物联网技术、计算机、通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实现对电梯的科学管理,并提供故障报警、困人报警、安全隐患智能诊断等实用功能,保证电梯安全运行,解决电梯维保和监管的痛点,为智慧电梯的实现提供技术基础。目前电梯行业维保人员和电梯保有量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人员短缺使电梯维保业不堪重荷,电梯故障发生率和维修及时率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不仅要实现电梯的事后故障报警、应急救援,更要重视故障和电梯安全隐患的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国家和各地方已经出台的电梯标准中,都对安装和使用电梯物联网提出了相关要求。电梯物联网是一整套电梯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整梯制造单位提供全套的电梯物联网解决方案。整梯制造单位可以借助电梯物联网平台实现电梯内部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一方面可有效获取现场电梯数据,另一方面也能保障电梯核心数据的安全;对于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监管部门,需要统一的平台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统一的信息处理方式,达到数据有统一的规范的目的。物联网平台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满足各地政府部门要求。因此,研究电梯物联网技术尤为重要。本系统研发的电梯物联网采用小区组网方式,局域网创造性的设计出具有自组网和自恢复功能网络维护机制,提高局域网终端在线率;运用距离矢量算法实现可靠路由,采用MESH网络架构保证终端设备稳定运行,局域网双重复位机制保证设备在异常情况下能重新搜索最优网络链路;本系统设计出7步拨号上网机制,实现拨号过程的闭环检测,提高数据传输单元的在线率;本系统优化通讯协议,设计转义机制,降低通讯数据流量;本系统优化和完善困人判断算法和故障检测算法,实现准确主动报警,保证乘客安全同时能减少维保工作量;同时,通过建立故障预警模型,实现电梯冲顶、蹲底及开门走车等安全隐患的识别;最后,本系统具有电梯年检、故障记录、维修记录、评定电梯运行质量,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本系统能够很好的保障电梯的安全和质量性能,解决电梯维保和电梯监控缺乏数字化、智能化及平台化的问题。众多整梯厂、质监机构已使用该系统,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成功部署了 6000多个终端。稳定的网络、标准化的电梯应急报警、准确的电梯安全隐患预警功能使得电梯物联网系统为电梯行业物联网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成为实现智慧电梯的重要手段。

李骁驰[10](2019)在《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与切换方法》文中提出车载异构网络是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之一。现有车载异构网络研究融合具有固定性能的无线网络技术,通过网络间的垂直切换,为车路协同应用提供“永远最佳的连接”。当这种网络系统应用于网络性能随着网络拥堵状况变化而变化的真实场景时,会出现乒乓效应,造成网络性能降低,无法为车路协同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服务。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对车载异构网络中无线网络技术特性、网络效用评价、网络切换博弈理论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和切换方法。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首先分析基于经典博弈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算法应用于变化网络性能的稳定性问题,证明本文提出变化网络性能场景的必要性;然后,针对现有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结构难以同时保证不增加额外的网络开销,提供透明传输且适用于现行的交通机电系统,论文提出了面向变化网络性能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结构;参考静态交通流分配模型,对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进行建模。该模型对车载异构网络系统中由终端切换造成的网络性能变化进行描述,同时定义了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两种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的优化目标,能够有效指导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和网络切换策略,并对切换方法进行效用评价。2.提出了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以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为限制条件,以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为切换目标,利用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分别实现车载异构网络切换。在演化博弈切换方法中,利用参与者的有限理智,将网络切换过程描述为重复博弈,促使系统在终端重复的感知-决策过程中,实现稳定的用户均衡。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长期演进-车车通信采用的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合理调配终端切入、切出专用短程通信,利用双层博弈实现面向系统最优的切换。将上述方法和现有利用经典博弈的切换方法进行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切换方法能够较为直观的实现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的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克服了经典博弈方法出现的乒乓效应。但在网络切换过程中,由于切换概率与网络效用评价相关,对于不同的网络效用评价定义,需要调整不同的切换参数,以保证系统快速收敛的同时,维持系统稳定。3.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根据对上述基于双层博弈方法的仿真分析,以及专用短程通信网络性能和网络负载相对稳定的特性,以理想专用短程通信终端数为系统的优化目标,建立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利用参与者的有限理智特性,该方法能够有效维持专用短程通信终端数量至理想状态。将该方法与本文提出的双层博弈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不利用网络评价计算切换概率的前提下,可实现与双层博弈方法近似的性能,同时提升系统在随机变化性能条件下终端附着网络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网络服务质量。4.建立了基于专用短程通信、长期演进和无线保真的车载异构网络测试原型系统。设计了基于多网卡软切换的车载异构网络终端,通过5套设备模拟50台车载终端广播基本安全消息的场景,实现对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的测试。在该平台上,对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网络切换方法和现有利用经典博弈的网络切换方法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网络切换方法在网络效用评价和系统稳定性上均显着优于现有利用经典博弈的网络切换方法,能够较好的适应真实场景中变化的网络性能。该方法的验证能够推动车载异构网络技术由科学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推进车联网及智能网联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无线局域网实际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局域网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基础理论
        2.1.1 无线网络标准
        2.1.2 802.11 MAC帧格式
        2.1.3 无线局域网加密认证方式
    2.2 无线局域网安全威胁理论基础
        2.2.1 伪AP攻击原理
        2.2.2 无线DOS攻击原理
        2.2.3 路由器固件漏洞威胁介绍
    2.3 机器学习算法介绍
        2.3.1 神经网络基础
        2.3.2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介绍
        2.3.3 GRU神经网络的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需求背景介绍
        3.1.2 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设计
    3.3 系统整体设计
        3.3.1 系统架构设计
        3.3.2 数据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实现
    4.1 无线数据包捕获模块的实现方案
    4.2 无线设备探测模块的实现方案
        4.2.1 AP信息探测的实现
        4.2.2 AP和客户端连接信息探测的实现
    4.3 多特征融合的伪AP监测实现方案
        4.3.1 特征选取
        4.3.2 序列号(SN)阈值的确定
        4.3.3 时间戳(TimeStamp)阈值的确定
        4.3.4 监测方案流程
    4.4 基于GRU深度神经网络的无线DOS攻击监测实现方案
        4.4.1 实验测试环境介绍
        4.4.2 特征选取
        4.4.3 特征集构造
        4.4.4 GRU算法的引入
        4.4.5 实验结果
        4.4.6 实验分析
    4.5 基于RouterSploit的路由器漏洞监测的实现方案
        4.5.1 RouterSploit路由器漏洞检测工具介绍
        4.5.2 路由器漏洞监测实现方法
    4.6 信息异地存储的实现方案
        4.6.1 syslog对信息的收集与上传
        4.6.2 logstash将信息输出至kafka
        4.6.3 kafka读取信息并最终入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介绍
    5.2 无线设备探测功能测试
        5.2.1 与Aircrack-ng工具比对的AP设备信息探测测试
        5.2.2 与Aircrack-ng工具比对的连接信息探测测试
    5.3 伪AP攻击监测功能测试
        5.3.1 Wifiphiser工具发起伪AP攻击
        5.3.2 系统对伪AP监测
    5.4 无线DOS攻击监测功能测试
        5.4.1 取消身份验证泛洪攻击监测测试
        5.4.2 身份验证泛洪攻击监测测试
        5.4.3 信标泛洪攻击监测测试
        5.4.4 取消关联泛洪攻击监测测试
        5.4.5 QOS数据重新注入攻击监测测试
        5.4.6 探测请求泛洪攻击监测测试
    5.5 路由器漏洞监测的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内容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2.2.2.3 组合赋权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2.3.1 计算指标权重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3.1 总体架构
    3.2 网络架构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3.3 网络安全防护
        3.3.1 安全认证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3.4 运营平台建设
        3.4.1 用户中心
        3.4.2 内容服务
        3.4.3 视频服务
        3.4.4 游戏服务
        3.4.5 广告管理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4.1.1 系统面临挑战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4.1.3 服务质量分析
        4.1.3.1 分析方法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4.2.2.1 QoE与 QoS关系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4.2.3 系统架构
        4.2.4 系统问题分析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4.2.5 性能评估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4.3.1 技术架构
        4.3.2 缓存策略分析
        4.3.3 算法设计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信道建模
        4.4.3 试验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节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5.1 基础行程服务
        5.1.1 售票服务
        5.1.2 共享出行业务
        5.1.4 特色车厢服务
        5.1.5 广告
    5.2 ToB业务
        5.2.1 站车商业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5.3 创新业务
        5.3.1 高铁智屏
        5.3.2 国铁商学院
    5.4 本章小结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6.1 融合场景分析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6.3.1 环境分析
        6.3.2 干扰分析
        6.3.3 结论及建议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6.4.2 融合架构设计
        6.4.3 逻辑架构
        6.4.4 网络架构
        6.4.5 系统功能
        6.4.6 系统建设内容
    6.5 关键技术
        6.5.1 本地分流技术
        6.5.2 高速回传技术
        6.5.3 时钟同步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6.5.5 5G网络QoS机制
        6.5.6 隧道技术
        6.5.7 切片技术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6.6.1 业务架构
        6.6.2 商业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2.1 无线局域网标准
    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2.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研究
    2.4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3.1 校园网接入设计分析
    3.2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规划分析
        3.2.1 射频规划分析
        3.2.2 SSID规划分析
        3.2.3 漫游规划分析
        3.2.4 QoS规划分析
        3.2.5 带宽管理分析
        3.2.6 安全性规划分析
    3.3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分析
        3.3.1 放装式安装覆盖
        3.3.2 室内分布式安装覆盖
        3.3.3 智分无线覆盖技术
    3.4 校园无线网络运营方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4.1 校园无线网建设目标
    4.2 学校需求分析
    4.3 用户需求分析
    4.4 学院宿舍无线网部署难题分析
    4.5 总体思路
        4.5.1 多级分布式无线部署方式
        4.5.2 802.11ac应对多终端大流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5.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概述
    5.2 宿舍区(智分+)无线设计
    5.3 汇聚交换机设计
    5.4 有线无线安全出口设计
        5.4.1 安全防护
        5.4.2 流量控制
    5.5 统一账号设计
        5.5.1 学校自主运营模式
        5.5.2 多运营商运营模式
    5.6 原有设备利旧设计
        5.6.1 认证系统利旧
        5.6.2 无线控制器利旧
        5.6.3 网管软件利旧
    5.7 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设计
    5.8 综合平面图设计
        5.8.1 S1/S3#楼平面图设计
        5.8.2 S2/S4#楼平面图设计
        5.8.3 S5#楼平面图设计
        5.8.4 S6#楼平面图设计
        5.8.5 S7#楼平面图设计
        5.8.6 S8#楼平面图设计
    5.9 校园宿舍网络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入侵检测和机器学习相关技术和研究
    2.1 入侵检测系统
        2.1.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2.1.2 入侵检测方法
    2.2 机器学习相关技术
        2.2.1 监督学习
        2.2.2 无监督学习
        2.2.3 强化学习
    2.3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2.3.1 人工神经网络
        2.3.2 卷积神经网络
        2.3.3 循环神经网络
    2.4 数据集不平衡问题处理
        2.4.1 采样方法
        2.4.2 集成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的入侵检测模型
    3.1 深度因子分解机
        3.1.1 因子分解机(FM)
        3.1.2 深度因子分解机(DeepFM)
    3.2 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的入侵检测模型
        3.2.1 入侵检测整体流程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的入侵检测模型
    3.3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数据集预处理
        3.3.2 实验环境搭建
        3.3.3 实验评估指标
    3.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模型的集成学习入侵检测方法
    4.1 分段SMOTE-Borderline过采样算法
    4.2 基于Easyensemble的Bagging集成学习算法
        4.2.1 集成学习
        4.2.2 基于Easyensemble的Bagging集成学习算法
    4.3 一种基于深度因子分解机模型的集成学习入侵检测方法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实验准备及实验环境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需求分析
        5.1.1 需求背景
        5.1.2 功能需求
    5.2 入侵检测系统的架构设计
        5.2.1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2.2 系统架构设计
    5.3 入侵检测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数据采集模块
        5.3.2 数据处理模块
        5.3.3 基于DeepFM的集成学习入侵检测模型训练及检测模块
    5.4 系统测试及结果
        5.4.1 测试环境
        5.4.2 主要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局域网与速率自适应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
        2.1.1 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
        2.1.2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2.2 IEEE802.11标准简述
        2.2.1 IEEE802.11结构
        2.2.2 IEEE802.11访问机制
    2.3 速率自适应技术基础
        2.3.1 基本原理
        2.3.2 速率自适应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EEE802.11多速率自适应算法
    3.1 闭环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3.1.1 OAR算法
        3.1.2 AAR算法
        3.1.3 ISRA算法
    3.2 开环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3.2.1 ARF算法
        3.2.2 RRAA算法
    3.3 现有速率自适应算法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BAR的高效速率自适应算法设计
    4.1 RBAR算法基本原理
    4.2 传输性能分析
        4.2.1 数据帧传输出错概率
        4.2.2 发送速率对吞吐量的影响
    4.3 改进的RBAR算法
        4.3.1 兼容性分析
        4.3.2 改进算法吞吐量研究
        4.3.3 改进算法流程描述
    4.4 改进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通信系统方案实现及性能测试
    5.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目标
    5.2 无线通信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5.3 无线通信系统构架
    5.4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5.4.1 网络任务模块
        5.4.2 语音数据采集模块
        5.4.3 语音数据播放模块
    5.5 无线语音数据通信系统方案实现
        5.5.1 程序烧写与运行
        5.5.2 无线语音数据通信系统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精准时间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常用时间同步技术
    1.3 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4 选题来源与主要工作安排
第2章 IEEE1588协议介绍分析
    2.1 PTP时钟类型
        2.1.1 普通时钟
        2.1.2 边界时钟
        2.1.3 透明时钟
    2.2 IEEE1588协议同步原理
        2.2.1 建立主从结构
        2.2.2 时间同步
    2.3 IEEE1588报文
    2.4 报文时间戳
    2.5 小结
第3章 WLAN中 IEEE1588 应用研究
    3.1 WLAN中的时间戳问题
        3.1.1 PTP时间戳
        3.1.2 WLAN驱动层软件时间戳方案
        3.1.3 软件时间戳的实现
    3.2 延时分析
    3.3 WLAN MAC层接入机制分析
        3.3.1 IEEE802.11ac MAC层接入机制
        3.3.2 MAC层接入时延分析模型
        3.3.3 模型仿真及分析
        3.3.4 PTP报文的优先级设置
    3.4 同步周期
    3.5 小结
第4章 PTP时钟伺服设计
    4.1 PTP时钟建模
    4.2 基于PI控制器的PTP时钟伺服系统
    4.3 基于加权线性回归的PTP时钟伺服系统
    4.4 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硬件平台及开发环境搭建
        5.1.1 系统硬件
        5.1.2 软件环境搭建
    5.2 时间同步结果与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 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测量及分析
        1.2.2 信道接入和带宽分配问题及其相关实现技术
        1.2.3 无线热点接入算法的研究
        1.2.4 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负载均衡
        1.2.5 研究挑战和未来方向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无线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多热点网中的快速切换以及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2.2.1 多热点网中的切换阶段
        2.2.2 用户行为特征及切换的触发原则
    2.3 基于负载均衡的快速切换机制(LFHM)
    2.4 基于SDN的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方案
        2.4.1 SDN切换过程分析
        2.4.2 切换延迟分析
        2.4.3 应用SDN控制器的切换方案
    2.5 实验环境设计及结果分析
        2.5.1 实验环境
        2.5.2 实验拓扑图
        2.5.3 场景设计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无线多热点网络中在线关联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网络和系统描述
    3.4 支持多热点无线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
    3.5 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理论分析
    3.6 实验和讨论
        3.6.1 关联算法Matlab模拟实验
        3.6.2 负载均衡的在线关联算法TestBed实验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
    4.3 负载均衡算法建模与理论分析
        4.3.1 网络系统描述
        4.3.2 算法原理
        4.3.3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与复杂度分析
    4.4 负载均衡算法(SLBA)在SDN网络中应用的流程
    4.5 负载均衡算法的实现
        4.5.1 主要衡量指标
        4.5.2 基于SDN的W1Fi中指标的测量方法
        4.5.3 AP网络质量评估
        4.5.4 最佳AP选择算法
    4.6 Mininet-WiFi仿真及结果分析
        4.6.1 仿真实验环境
        4.6.2 网络拓扑搭建
        4.6.3 传统AP的负载算法性能评估
        4.6.4 基于SDN的AP负载算法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信道编码技术概述
    1.2 极化码的研究现状
    1.3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极化码的基本原理
    2.1 信息论基础知识
    2.2 信道极化现象
        2.2.1 信道合并
        2.2.2 信道分离
    2.3 极化码的构造方法
        2.3.1 Monte Carlo构造方法
        2.3.2 信道进化与信道退化构造方法
        2.3.3 其他构造方法
    2.4 极化码的译码
        2.4.1 连续删除译码算法
        2.4.2 改进的译码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及其信道模型
    3.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史
    3.2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3.3 无线传播环境
        3.3.1 大尺度衰落
        3.3.2 小尺度衰落
    3.4 常见衰落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化码在无线信道中的应用与仿真
    4.1 无线信道的信道建模
    4.2 蒙特卡罗构造极化码
        4.2.1 发送端和接收端双方知道信道的分布模型(CDI)
        4.2.2 发送端和接收端双方知道信道边信息(CSI)
    4.3 改进的蒙特卡罗构造极化码
    4.4 信道进化与信道退化构造极化码
    4.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4.5.1 极化码的码长对性能的影响
        4.5.2 极化码的码率对性能的影响
        4.5.3 极化码的SCL-CRC译码中L对性能的影响
        4.5.4 改进的蒙特卡罗构造算法对性能的影响
        4.5.5 进化退化算法与蒙特卡罗算法的性能比较
        4.5.6 极化码和LDPC码的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梯物联网实施的基础
        1.2.1 技术和行业示范基础
        1.2.2 电梯现状
    1.3 电梯物联网现状分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梯物联网系统方案设计
    2.1 电梯数据采集方案
        2.1.1 外加传感器方案
        2.1.2 通讯协议采集方案
    2.2 网络结构
        2.2.1 一对一方式
        2.2.2 小区组网方式
    2.3 局域网无线技术
    2.4 数据传输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梯物联网硬件设计
    3.1 局域网硬件组成
    3.2 局域网参数
    3.3 外加传感器接入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梯物联网软件功能实现
    4.1 局域网数据传输实现
        4.1.1 数据传输方式设计
        4.1.2 网络维护算法
        4.1.3 路由机制设计
    4.2 局域网调试功能设计
    4.3 数据传输单元软件功能设计
    4.4 拨号上网软件实现
    4.5 软件在线更新技术
    4.6 编解码算法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电梯物联网平台设计
    5.1 平台架构
    5.2 平台功能
        5.2.1 状态监控
        5.2.2 GIS地图
        5.2.3 视频监控
        5.2.4 电梯急修
    5.3 维保记录设计
        5.3.1 维保记录原理
        5.3.2 维保记录流程和报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慧电梯物联网系统创新设计
    6.1 电梯故障智能报警算法
        6.1.1 电梯困人算法
        6.1.2 电梯不能使用故障报警
    6.2 小区自组网实现
        6.2.1 局域网网络设计
        6.2.2 路由发现选择
        6.2.3 MESH网络
    6.3 电梯安全隐患诊断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与切换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构网络
        1.2.2 车载异构网络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与章节安排
        1.4.1 课题来源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载异构网络系统关键技术
    2.1 异构网络
        2.1.1 效用函数构建与网络属性选择
        2.1.2 归一化方法与权重判定
    2.2 车载异构网络
        2.2.1 车载异构网络需求分析
        2.2.2 车载异构网络场景分析
        2.2.3 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政策
        2.2.4 候选网络分析
    2.3 博弈论与异构网络切换
        2.3.1 博弈论概念基础
        2.3.2 博弈论模型下的异构网络切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建模
    3.1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经典博弈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3.2 面向变化网络性能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结构
        3.2.1 现有车载异构网络结构
        3.2.2 面向变化网络性能的车联网混合系统结构构建
    3.3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
        3.3.1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构建
        3.3.2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模型目标函数构建
    3.4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模型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网络切换
    4.1 面向用户均衡的演化博弈切换方法
        4.1.1 演化博弈模型
        4.1.2 面向用户均衡的演化博弈切换模型
        4.1.3 面向用户均衡的演化博弈切换流程
        4.1.4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演化博弈方法的对比仿真验证
    4.2 面向系统最优的基于双层博弈切换方法
        4.2.1 面向系统最优的基于双层博弈切换模型
        4.2.2 面向系统最优的基于双层博弈切换流程
        4.2.3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双层博弈方法的对比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网络切换
    5.1 预设终端数量原理
    5.2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方法
        5.2.1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模型
        5.2.2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流程
    5.3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方法性能分析与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验证
    6.1 车载异构网络测试原型系统搭建
        6.1.1 无线网络测试平台开发
        6.1.2 基于多网卡软切换的车载异构网络终端开发
        6.1.3 系统服务应用开发
    6.2 测试流程
        6.2.1 预设终端参数测定
        6.2.2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对比验证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无线局域网实际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局域网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D]. 包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模型研究[D]. 纪宇晨.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D]. 李嘉欣.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精准时间同步[D]. 杨俊杰. 深圳大学, 2020(10)
  • [7]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D]. 孙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8]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D]. 赵蕊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系统设计[D]. 周辰飞.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与切换方法[D]. 李骁驰. 长安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无线局域网的实际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