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姚鑫滢[1](2018)在《浅析各国会计模式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德英法为例》文中认为由于各国文化环境不同,它们所形成的会计模式也各有特点,其中有一些理念或者做法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本文以美德英法四国为例,分析其会计模式的特点,在文章的末尾谈谈对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启示。
胡玲玲[2](2017)在《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文中提出财税会计模式的选择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我国实务界与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基于此,为改变我国税务会计发展滞后、与现阶段经济发展并不相符的现状,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税务会计现状和影响因素,然后对美、法、日三个典型国家的财税会计模式进行了综合对比与分析,最后为我国财税会计模式的构建与选择提供了参考建议。
翟悦[3](2016)在《欧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模式及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会计是政府管理的构成要件,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与财政改革的开展,政府会计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应变。本文分别分析不同的政府会计变迁模式,通过比较各国在改革过程中的制度背景、改革效率与效果以及特点,总结出不同政府会计模式的改革经验,提出优化我国政府会计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孙新宪[4](2014)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张睿[5](2013)在《中法会计模式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国际趋同的要求也更加紧迫,但我国会计行业还不成熟,法国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法国会计发展比较完备,因此,对法国会计模式进行研究并予以借鉴,对我国的会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磊磊[6](2013)在《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同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的趋同,本文中所提“企业会计制度”包含受国际趋同影响最大并与编制披露企业财务报告有直接关系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总体上与美国通用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对应。会计理论界通常对会计制度的属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规范属性、经济后果属性和政治程序属性,后两种可以看作是会计制度的社会属性。三种属性相互依存并有机融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环境改变、知识进步和潜在利益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多次不断博弈的过程。一旦出现新的变迁需求而现有会计制度未能涵盖,如果具有足够的潜在收益就可能产生新的博弈,进而努力达到博弈均衡状态。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博弈不断得以完善。在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已成为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博弈方。2007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抓紧对IFRS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目标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近年发展步伐则相对较为缓慢。有必要结合对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实际效果和经验启示,把握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实质,进而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规范研究为基础,案例对比研究为支撑,建立了趋同背景下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研究框架。首先对国际会计制度演变情况尤其是趋同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在20世纪以来的会计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会计总体呈现出美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和共产主义模式共同存在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减弱以及前苏联的解体,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模式已经日渐势微。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各种会计模式相互借鉴融合,表现出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向美国会计模式靠拢、会计核算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会计准则是较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形式,加快转向和采用会计准则。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包含各国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国际协调显得非常必要。曾有许多国际性组织为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其中取得最显着成绩的一个。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了IASC的全部核心准则项目,批准跨国证券发行和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2001年,IASC改组为IASB,后者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并推动其制定的IFRS成为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对象。笔者认为,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是一个求同存异并双向互动的前进过程。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转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针对财务报告体系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要求加快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步伐,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已基本一致。与此同时,部分国家或地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趋同IFRS勺态度转为不明确。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具有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考量。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在20世纪长期处于确定会计管制规范领先的地位。它原本不认可IASC的IAS,然而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丑闻事件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美国GAAP的信心。美国意识到以往的做法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借IASC改组之机迈上了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之路,并通过人事安排的亲美化、机构设置的仿美化等方式掌握了国际会计制度的主导权。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形式是制定各种欧盟会计指令(EU Directives),鉴于自身内部会计协调的复杂性,它较早就对与IASC开展合作抱有积极态度,并要求从2005年起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公司按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欧盟坚持通过技术和立法双层认可机制,牢牢掌握了应用IFRS的最终决定权。欧盟提出“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对已与IFRS趋同的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开展等效认定,积极探索存在合理差异情况下国际趋同的新路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由政府主导,它积极参与了IASB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多的发言权,于2004年6月发布了与IFRS基本一致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EIASB准则),要求本国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起全面采用。澳大利亚也考虑了本国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保留了部分特有的原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并自行解释IFRS的有关内容,以保证本国执行工作需要。国际会计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会计制度来协调国际利益关系。但由于目前并不存在法定的权威性国际治理机构,因此国际会计制度不得不由某些强势主权国家或由强势主权国家所主导的多边机构来提供。这一方面导致国际会计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国际治理中权利与义务脱节。国际会计制度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制度供求而产生冲突,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强权逻辑(strong power logic),导致国际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公平性。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博弈机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不断博弈的结果。这些制度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他们利益的倾斜。IASB为扩大自身影响,也需要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发展中国家受国家实力和制定主导权安排的限制,总体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被迫进行国际化且需要付出较高的变迁成本。同时,要看到现行国际会计制度包含着谈判制约机制,IASB为了争取IFRS在更大范围内被采纳,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会计情况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最近三十年会计制度变迁的发生,在时间上正好配合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证券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坚持以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国家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确定与时机权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应是1992年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此次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之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在旧的会计制度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的会计制度,随着新的会计制度逐步发展壮大,导致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变化和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逐步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革。它是在整个存量改不动的时侯,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会计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制度变迁创造条件。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性非常强,出现了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往往具有新旧两种制度安排的某些相互矛盾的特性。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前进方向,总体反映了中国会计立足国情不断国际趋同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忽视制度经济后果、变迁源发性不强、前进步伐相对缓慢等问题。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会计制度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调节器,构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战略的基础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际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不是对立的关系,其发展不是撇开国际会计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双方的共同改革和发展。应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明确准则制订基础导向模式,尝试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模式。努力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程序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完善化,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协调、具有不同规范层次的会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我国要加强对自身会计理论和问题的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协调,通过增进双向沟通与交流,重视地区间相互合作和影响,努力获得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特殊国情及会计理论和问题的关注,努力争取在IASB中拥有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
裴俊红,古志杰,贺玉德[7](2010)在《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模式的完善,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面向世界,与会计的国际惯例接轨,以面对日益加强的国际交流。本文通过对法国会计模式要素的分析,得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会计改革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余俊英[8](2008)在《对我国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税务会计呈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针对税务会计模式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财税合一模式,财税分离模式,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这三种模式应该选择哪种模式作为主要发展模式,然而激烈的争论最终并没有得出正确、科学和实用的税务会计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为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正确选择提供依据,正确处理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所在。通过对国际上财税分离模式主要代表国美国、财税合一模式主要代表国法国和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代表国日本的比较分析,从这些模式的基本特征,法律体制,基本概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可以找到对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确立有益的经验。目前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新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中,均体现了会计原则和税法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分离的原则,从政策上说我们应选择财税分离模式;有的学者认为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协调的,我们应采用混合型的税务会计模式;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经济体制决定我们需采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针对这些争论,本文将对财税分离、财税合一和混合型税务会计这三种模式,采用博弈论的方法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它们是如何展开争论的。这三个角度是:这三种模式分别存在的必要性,主张这些模式的不同的内在原因,这些模式分别存在的条件,存在问题。然后依据这些唇枪舌剑的争论,为我国税务会计模式正确选择提供依据,最后本文摒弃那三种税务会计模式,别具心裁的提出了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并认为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是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正确选择。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上得出以下结论:1)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应充分研究现行政策选择的适当性,结合我国会计和税务的现实环境,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税务会计模式;2)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必须处理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于是文章提出了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处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问题和以后税务会计模式的完善有一定帮助;希望税务会计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有据可依,符合本国的国情,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张琳[9](2008)在《论目前我国税务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税务会计模式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回顾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发展历史,不可否认,我国税务会计模式与国际税务会计模式仍然存在许多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到底是全盘接受他国税务会计模式,还是保留中国特色,本文的立场是后者。我国所处的特殊会计环境和西方国家存在哪些差异,什么问题应该注意,对今后税务会计模式应当采取什么立场和发展战略等,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税务会计模式的未来面临协调和发展两大任务。总之,形式上一味强调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合一或者分离对我国都是不适当的。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和不断提高的程度上深刻的理解我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特殊会计环境,不盲目的追随哪个国家,而是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模式,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本文明确的观点。本文从各国税务会计模式状况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试图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对税务会计模式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今后我国选择税务会计模式的立场和总体策略。
石天唯[10](2008)在《法国会计模式分析及其对中国会计模式的借鉴》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我国会计模式构建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探讨较多的课题之一。法国是号称是“计划经济”作得最好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会计模式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很多因素方面与我国十分相似,比如高度集权的政治传统决定国家在会计法规制定中的主导地位与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统一性特征;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会计人员对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无争议服从性;政府对经济进行统一规划与宏观调控的经济传统决定了会计法规制度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对经济整体把握的需求,等等。本论文从对法国会计模式的分析出发,将其与我国会计模式现状进行全方面的对比,鉴于我国新准则实施背景下现存会计模式与法国会计模式的社会影响因素的相似性,结合我国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对法国会计模式的有益借鉴来优化我国会计模式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与设想。本论文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在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基础上,搜集分析中外文献资料,确立研究框架,并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得出最终结论。笔者认为影响中法两国会计模式的环境因素在文化与传统、政治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资金提供者、会计标准化管理、外部环境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进而提出中国会计模式对法国经验的借鉴:1.对企业分别实行以会计准则和税务处理为导向的会计制度来解决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2.按“帕累托改进”渐进地进行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3.要求会计信息对内部管理的相关性;4.进一步加强会计法规的强制统一性;5.鼓励发展社会责任会计。
二、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各国会计模式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德英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国会计模式的特点 |
(一) 美国会计模式特点 |
(二) 德国会计模式特点 |
(三) 英国会计模式特点 |
(四) 法国会计模式特点 |
二、对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启示 |
(一) 推广社会责任会计 |
(二) 改革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 |
(三)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
三、结语 |
(2)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税务会计模式现状分析 |
(二) 税务会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三、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 |
(一) 法国税务会计模式分析 |
(二) 美国税务会计模式分析 |
(三) 日本税务会计模式分析 |
(四) 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综合对比分析 |
(五) 会计职业环境层面的对比分析 |
四、国外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启示 |
(一) 进一步拓宽税务会计的理论研究范围, 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用 |
(二) 及时优化并更新税收制度, 使税收制度与经济发展同步 |
(三) 构建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平台, 实现独立纳税会计操作 |
(3)欧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模式及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框架 |
二、英国模式的政府会计改革 |
(一)制度环境 |
(二)英国会计模式的建立效率和效果 |
(三)英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特点 |
三、美国模式的政府会计改革 |
(一)制度环境 |
(二)美国会计模式的建立效率和效果 |
(三)美国会计模式的特点 |
四、法国模式的政府会计改革 |
(一)制度环境 |
(二)法国会计模式的建立效率和效果 |
(三)法国会计模式的特点 |
五、启示 |
(4)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逻辑起点是哲学关于“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 |
1.1.2 会计模式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
1.1.3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地位与深层思考 |
1.1.4 国家民航发展战略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3.1 国内外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3.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4 本文研究理论基础 |
1.4.1 系统论 |
1.4.2 信息论 |
1.4.3 控制论 |
1.5 本文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
1.6.1 本文结构 |
1.6.2 本文研究框架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7.1 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
1.7.2 丰富了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
1.7.3 提出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及其体系框架 |
1.7.4 系统研究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五大体系及其运行 |
第2章 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 |
2.1 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
2.1.1 会计模式起源及影响因素 |
2.1.2 会计模式概念理论 |
2.1.3 会计模式目标理论 |
2.1.4 会计模式特征理论 |
2.1.5 会计模式功能理论 |
2.1.6 会计模式分类理论 |
2.1.7 会计模式构成要素理论 |
2.1.8 会计模式框架理论 |
2.1.9 会计模式结构理论 |
2.1.10 会计模式运行理论 |
2.1.11 会计模式发展理论 |
2.1.12 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
2.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
2.2.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民航会计规范 |
2.2.2 国外民航会计模式 |
2.2.3 中国民航企业会计模式 |
2.2.4 中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
2.3 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现状整体分析 |
2.3.1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宏宏微观背景分析 |
2.3.2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现有会计模式调查 |
2.3.3 中国民航企业现有会计模式特点 |
2.3.4 民航现有会计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2.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 |
2.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提出 |
2.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内涵 |
2.4.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 |
2.4.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目标 |
2.4.5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原则 |
2.4.6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功能 |
2.4.7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框架 |
2.4.8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成要素 |
2.4.9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分类 |
2.4.10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运行与发展展望 |
第3章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
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与特征 |
3.1.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 |
3.1.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特征 |
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
3.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
3.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
3.2.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评价 |
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 |
3.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目标 |
3.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原则 |
3.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成要素 |
3.3.4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重点及实施 |
3.4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
3.4.1 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相关文献综述 |
3.4.2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与测度评价指标 |
3.4.3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
第4章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 |
4.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与特征 |
4.1.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 |
4.1.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特征 |
4.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 |
4.3.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
4.3.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
4.3.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4.3.4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点及实施 |
4.4 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民航企业会计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 |
4.4.1 民航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 |
4.4.2 实证方法及实证模型选择 |
4.4.3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5章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 |
5.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与特征 |
5.1.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 |
5.1.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特征 |
5.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
5.2.1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
5.2.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比较 |
5.2.3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评价 |
5.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 |
5.3.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目标 |
5.3.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原则 |
5.3.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内容与重点 |
第6章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 |
6.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与特征 |
6.1.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 |
6.1.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特征 |
6.2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导向发展趋势 |
6.2.1 国外先进航空会计组织体系 |
6.2.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 |
6.3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
6.3.1 民航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6.3.2 会计组织体系与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
6.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 |
6.4.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目标 |
6.4.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原则 |
6.4.3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6.4.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重点与实施 |
第7章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 |
7.1 国际化的民航会计人才体系内涵与特征 |
7.1.1 国际化与民航企业会计人才的关系 |
7.1.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内涵 |
7.1.3 国际化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特征 |
7.2 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 |
7.2.1 中国会计人员整体现状 |
7.2.2 民航企业会计人员现状 |
7.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 |
7.3.1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目标 |
7.3.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原则 |
7.3.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7.3.4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措施 |
第8章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 |
8.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 |
8.1.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外部环境 |
8.1.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内部环境 |
8.1.3 完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对策 |
8.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组织保障 |
8.2.1 民航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
8.2.2 组织学习与内部宣传 |
8.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与规范化 |
8.3.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 |
8.3.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规范化 |
8.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与展望 |
8.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 |
8.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的未来展望 |
第9章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结论、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主要研究结论 |
9.2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 |
9.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附录1 民航企业会计部门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提纲 |
附录2 2012年底中国主要航空公司会计人员等数据调查统计表 |
(6)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理论基础 |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局限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2 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
2.1 会计制度等术语的理论界定 |
2.1.1 会计制度 |
2.1.2 会计准则 |
2.1.3 会计规范 |
2.1.4 会计标准 |
2.2 会计制度的属性 |
2.2.1 会计制度的技术规范属性 |
2.2.2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属性 |
2.2.3 会计制度的政治程序属性 |
2.3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形式 |
2.3.1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 |
2.3.2 会计制度变迁的形式 |
2.4 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2.4.1 会计制度变迁是制度环境改变的结果 |
2.4.2 会计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和推动的结果 |
2.4.3 会计制度变迁是收益与成本对比的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及趋同分析 |
3.1 世界会计模式的划分 |
3.1.1 对会计模式的理解 |
3.1.2 缪勒教授的分类 |
3.1.3 诺比斯教授的分类 |
3.1.4 阿伦博士的分类 |
3.1.5 美国会计学会的分类 |
3.1.6 简要评价 |
3.2 各国会计模式的演化发展 |
3.2.1 会计模式由多种因素决定 |
3.2.2 全球会计模式的融合趋势 |
3.3 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与趋同 |
3.3.1 国际会计准则由协调转向趋同及分析 |
3.3.2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 |
3.3.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成为趋同目标的理由 |
3.3.4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形式 |
3.4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及其影响 |
3.4.1 危机前各自开展工作并逐步加深交流 |
3.4.2 金融危机中的紧急应对并最终基本趋同 |
3.4.3 2008年危机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机遇与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
4.1 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
4.1.1 制度变迁背景 |
4.1.2 国际趋同进展 |
4.1.3 对IASC改组的影响 |
4.1.4 态度转变原因 |
4.1.5 趋同过程评价 |
4.2 欧盟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
4.2.1 制度变迁背景 |
4.2.2 国际趋同进展 |
4.2.3 趋同过程评价 |
4.3 澳大利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
4.3.1 制度变迁背景 |
4.3.2 国际趋同进展 |
4.3.3 趋同过程评价 |
4.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
4.4.1 国际会计制度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博弈的结果 |
4.4.2 国际会计制度隐含着对发达国家利益的倾斜 |
4.4.3 IASB为扩大自身收益和影响而不断委曲求全 |
4.4.4 发展中国家被迫国际趋同且需付出较高成本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1992年以来会计制度变迁分析 |
5.1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
5.1.1 改革前会计制度的特点 |
5.1.2 1992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
5.1.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 |
5.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5.2.1 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和必要性 |
5.2.2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相对滞后性 |
5.3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
5.3.1 与经济改革总体上同步 |
5.3.2 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 |
5.3.3 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 |
5.3.4 政府是制度变迁推动者 |
5.4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 |
5.4.1 目标理性与过程理性的基本统一 |
5.4.2 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的不断协调 |
5.4.3 国际趋同与立足国情的谨慎权衡 |
5.4.4 渐进改革和激进改革的有机结合 |
5.5 有关启示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
5.5.1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
5.5.2 未来变迁值得关注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6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
6.1 坚持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国家利益目标 |
6.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 |
6.2.1 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 |
6.2.2 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 |
6.2.3 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 |
6.2.4 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
6.3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
6.3.1 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
6.3.2 系统加强实施机制 |
6.3.3 积极推进中外协调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对我国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税务会计模式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税务会计模式的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税务会计模式研究存在问题及本文的创新 |
1.3 研究思路及架构安排 |
第二章 国际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 |
2.1 国际税务会计模式概述 |
2.1.1 英美财税分离模式 |
2.1.2 法德财税合一模式 |
2.1.3 日本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 |
2.2 国际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2.2.1 国际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 |
2.2.2 国际税务会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分析 |
3.1 财税分离模式 |
3.1.1 财税分离的必要性 |
3.1.2 财税分离的原因 |
3.1.3 财税分离的条件 |
3.1.4 我国应用财税分离模式在存在的问题 |
3.2 财税合一模式 |
3.2.1 财税合一的必要性 |
3.2.2 财税合一的原因 |
3.2.3 财税合一的条件 |
3.2.4 我国应用财税合一模式在存在的问题 |
3.3 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 |
3.3.1 应用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的必要性 |
3.3.2 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发展的原因 |
3.3.3 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发展的条件 |
3.3.4 我国应用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正确选择 |
4.1 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的提出 |
4.1.1 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的特点 |
4.1.2 对一些问题的处理 |
4.2 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的优势 |
4.2.1 合理定位税务会计 |
4.2.2 合理定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
4.2.3 克服了财税分离模式、财税合一模式和混合型税务会计模式的不足 |
4.3 选择从属型税务会计模式的原因 |
4.3.1 现状分析 |
4.3.3 发展趋势分析 |
4.3.3 原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论目前我国税务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税务会计的产生 |
(二) 我国税务会计发展现状 |
(三) 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 论文研究的目的 |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税务会计基本理论概述 |
一、税务会计的基本理论 |
(一) 税务会计的概念 |
(二) 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和一般原则 |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
(一)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
(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
第三章 税务会计模式理论分析 |
一、会计模式和税务会计模式的分类 |
(一) 以宏观经济为基础,税务会计模式为立法会计 |
(二) 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税务会计模式是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 |
二、各个国家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
(一)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投资者导向型会计模式” |
(二) 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税收)导向型会计模式” |
(三) 以日本为代表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尽量协调的混合式 |
(四) 各国税务会计模式发展动态 |
三、启示 |
(一) 无最优模式之说 |
(二) 实质重于形式 |
(三) 因地制宜 |
第四章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务会计体系 |
一、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的发展演变及现存问题 |
(一) 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的发展演变 |
(二) 现存问题 |
二、建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系统设计 |
(一) “适度分离”概念 |
(二) “适度分离”的系统设计 |
第五章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
一、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
(一) 我国的法律环境 |
(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 |
(三) 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 |
二、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
(一) 分离前后纳税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 |
(二) 分离前后税务机关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三) 分离前后其他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三、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改进思路 |
(一) 筹资渠道多元化企业/大型企业 |
(二) 筹资渠道单一型企业/中小企业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法国会计模式分析及其对中国会计模式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会计模式的涵义 |
二、国外学者对法国会计模式的划分 |
三、国内学者对法国会计模式及借鉴的研究 |
四、局限性与不足 |
第二章 法国会计模式现状 |
一、会计制度体系源于法律而非独立的会计概念框架理论 |
二、强制执行具有法律效力且高度统一的《会计总方案》 |
三、会计管理体制与会计职业界 |
四、以法令的形式要求企业提供具体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指标 |
五、通过合并会计与企业会计相分离来解决会计国际趋同问题 |
六、1996年的法国会计改革 |
七、法国会计实务介绍 |
八、法国会计模式发展进程展望 |
第三章 法国会计模式形成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 |
一、文化 |
二、政治法律体系 |
三、资金筹集方式 |
四、税收 |
五、会计管理与教育水平 |
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理论 |
七、外部环境与影响 |
第四章 中法会计模式环境的比较 |
一、中法会计模式环境的相近性 |
二、中法会计模式环境的差异性 |
第五章 法国会计模式对中国会计模式的借鉴 |
一、对企业分别实行以会计准则和税务处理为导向的会计制度来解决国际化与国家化矛盾 |
二、按“帕累托改进”渐进地进行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 |
三、要求会计信息对内部管理的相关性 |
四、进一步加强会计法规的强制统一性 |
五、鼓励发展社会责任会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各国会计模式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德英法为例[J]. 姚鑫滢. 纳税, 2018(27)
- [2]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 胡玲玲. 财会通讯, 2017(34)
- [3]欧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模式及经验借鉴[J]. 翟悦. 地方财政研究, 2016(03)
- [4]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4(12)
- [5]中法会计模式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张睿.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7)
- [6]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 王磊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7]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J]. 裴俊红,古志杰,贺玉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4)
- [8]对我国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研究[D]. 余俊英. 长安大学, 2008(08)
- [9]论目前我国税务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张琳. 长安大学, 2008(08)
- [10]法国会计模式分析及其对中国会计模式的借鉴[D]. 石天唯.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