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湖泊管护初探

云南高原湖泊管护初探

一、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盛世兰[1](2021)在《牢记嘱托再出发 守好碧水再启程——打好高原湖泊保卫战的云南实践》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云南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多次对滇池、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要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十四五"时期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关键期。2021年3月25日,在云南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

龙臻[2](2021)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逐步转变了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突出生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将“美丽”纳入强国目标,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将其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表明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解读,因此成为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中,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影响着全国发展大局,同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如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走出一条云南的绿色发展之路,担任起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云南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课题将探究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并在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考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现状,总结出现阶段云南已取得的实际成效,深入分析目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去探索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张扬[3](2021)在《阳宗海砷污染记录及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砷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具有活跃的化学性质和极强的生物蓄积性,因其赋存形态多变且环境毒理性强而被广泛关注。湖泊砷污染是当前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其污染来源、生物毒理与富集、生态响应和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水体中砷的循环、转化过程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沉积物中砷的赋存体系与迁移释放机制仍存在争议,微生物所参与的生物化学作用尚不明确,理论体系有待完善。阳宗海作为典型的深水高原湖泊之一,是流域数万居民的主要用水源,砷污染事件对湖泊功能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实施絮凝修复后湖泊是否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为了解决湖泊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选取阳宗海沉积物及湖水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水质参数、粒度、碳酸盐、有机质、总砷、离子、重金属元素、亚砷酸盐和砷酸盐的含量、e DNA等指标,通过210Pb-137Cs测年建立了可靠的年代序列,探讨了砷的分布、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重建了湖泊污染历史,总结了二次污染和砷滞留的原因,评估了砷污染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讨论了应急措施、环境变化对湖泊自然演化与沉积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沉积平衡,总结了微生物参与其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结果为解决湖泊当前存在的水安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同时完善和补充了砷释放与迁移污染的过程和机制。论文研究结果与主要结论如下:1)查明了阳宗海水体砷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表层水体总砷含量低于底层水体,夏季水体中总砷含量明显低于冬季。夏季阳宗海砷的浓度由表层28.03μg/L增加至底层48.85μg/L,冬季,由表层的48.63μg/L增加至底层的55.35μg/L。夏季水体砷含量差异小,冬季呈现出南部略高于北部、湖岸高于湖心的趋势。砷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湖泊水化学和内源循环的影响。2)确定了阳宗海表层沉积物砷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总砷含量呈现点源污染和“深度控制”的分布规律。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含量在45.69-334.67 mg/kg之间。在湖滨南岸至湖盆一块区域出现了异常高值高达297-334.67 mg/kg,南部湖盆的在137.41-223.97 mg/kg之间,湖盆中部为89.75-113.42 mg/kg,湖盆北部为45.69-77.62 mg/kg,相同湖区内深水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低于浅水区。砷含量的空间性差异受湖泊地形、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和污染源的共同影响。3)明晰了阳宗海沉积物记录中砷的垂直变化特征。阳宗海沉积物岩芯记录中总砷含量先后呈现缓慢增加、快速增加、波动起伏、快速回落、保持平稳的趋势。总砷含量从35.44 mg/kg增加至281.17 mg/kg,后波动下降至82.35 mg/kg。PCA主成分分析显示,砷的沉积过程经历了区域-自然、流域-自然、流域-非自然、非自然状态四个阶段。砷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4)揭示了阳宗海微生物群落对砷转化的影响。阳宗海不同湖区和沉积阶段内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阳宗海沉积物中最占优势的细菌门类始终是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的平均值为22.2%。厚壁菌(Firmicutes)、酸杆菌(Acidbacteria)、螺旋体(Spirochaet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a)、浮霉菌(Planctomycetes)、拟杆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1.5-4.2%、2.4-4.2%、1.1-4.6%、3.4-8.2%、1.1-7.7%、2.1-5.6%之间。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存在响应关系,微生物对砷迁移、转化是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应急措施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阳宗海当前水化学环境异常,水体含氧量低、透明度下降,并伴有酸化的趋势。表层沉积物中富集大量有机质,同时沉积物砷污染危害与风险要明显高于水体砷污染,存在较大的生态隐患。水—沉积物界面的沉积与释放过程是砷滞留于阳宗海水体中的原因,当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迁移、释放机制,即As-HFO的还原水解、As-Fe S的氧化分解及离子竞争。湖泊砷污染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区域搬运的风化矿物是污染物的主要赋存形态,2000年后转变为流域三废输入,2009年后污染物通过絮凝沉降的方式进入到沉积物中,当前沉积物更多地反映了湖泊自身的内源循环,而非环境背景和流域状况等外源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环境的改变导致阳宗海砷的迁移途径发生了三次转变,当前的沉积“伪平衡”现象是As-HFO和As-Fe S体系之间的平衡状态。当前沉积物中Agrobacterium、Desulfovibrio等DARPs,将砷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其异养代谢过程,直接导致砷酸盐被还原。Meiothermus作为HAOs,使用亚砷酸盐作用电子供体获取能量,导致亚砷酸盐被氧化,Bacillus、Shewanella作为ARMs,通过砷还原酶将砷酸盐还原为亚砷酸盐。

卢丽琛[4](2021)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GEE平台的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1988-2018)》文中指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面积约1042 km2,蓄水量约302×108m3,占整个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13.6%,高原湖泊在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泊面积、水位和蓄积量作为湖泊变化的重要参数,已成为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或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1988-2018年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的面积、2002-2018年抚仙湖、洱海、滇池和程海的水位,通过湖泊水体面积和水位估算湖泊蓄水量的变化,分析近三十年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的时空变化,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变化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将为云南省高原湖泊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988-2018年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1)各水体指数提取各个湖泊水体面积的精度结果显示:WI2015最适合乡村类型湖泊(程海、抚仙湖、星云湖),MNDWI在洱海、杞麓湖、阳宗海、异龙湖这类周边耕地较多的湖泊获得最高的提取精度,AWEIsh在有城市背景和水质污染的湖泊(滇池)获得最高的提取精度;NDWIMc Feeters对泸沽湖的湖泊水体提取最有效。(2)从整体上看,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面积30多年来变化较大,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增加的趋势;1988-1998年,湖泊面积总体波动稳定平稳,1998-2018年,湖泊总面积先减少后增加,1994年达到最大值1033.8 km2,2013年达到最低点974.8 km2;(3)从单个湖泊看,在三个大型高原湖泊(>200 km2)中,滇池面积变化较大,在2006-2012年面积变化最大。在其他六个较小的高原湖泊(<100 km2)中,杞麓湖和异龙湖的面积变化最大,在2010年以后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从旱/雨季变化看,洱海、泸沽湖、异龙湖在旱/雨季面积变化较大,其余的高原湖泊旱/雨季变化不明显;(5)2001年(湿润年)九大高原湖泊总面积(1023.6 km2)大于2009年(干旱年)的九大高原湖泊总面积(1005.9km2)。滇池、洱海、泸沽湖和星云湖的水体面积在2001年大于2009年,其余五个湖泊的水体面积在干旱年和湿润年的变化差距不大。2、基于ICESAT-1/GLA14、Cryosat-2/SIRAL GDR和ENVISAT/RA-2 GDR三种卫星测高数据反演了2002-2018年抚仙湖、洱海、滇池、程海的水位,通过对四个湖泊水位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抚仙湖、洱海、滇池、程海的年均变化速率分别是-0.114 m/a、0.004 m/a、0.006 m/a、-0.133 m/a,其直线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316、0.002、0.014、0.204;根据卫星测高数据提取的水位序列与实测水位序列的对比,通过做差计算,得到抚仙湖、滇池和程海通过卫星测高数据提取的水位与实测水位的平均差值分别为-0.409 m、0.374 m、0.09 m。3、云南省高原湖泊蓄水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抚仙湖2018年估算的蓄水量相比2009年增加0.078×108m3,变化速率为-0.0056×108m3/a,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滇池2018年估算的蓄水量相比2009年增加0.82×108m3,变化速率为0.059×108m3/a,呈缓慢增加的趋势;程海2013年估算的蓄水量相比2009年减少3.03×108m3,变化速率为-0.34×108m3/a,呈缓慢减少的趋势。4、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变化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受降水影响较大的湖泊有程海、滇池和抚仙湖,部分时间其面积、水位与降水呈显着正相关(R>0,p-value<0.05);(2)受气温影响较大的湖泊是程海、滇池、抚仙湖、泸沽湖和异龙湖,这五个湖泊面积和水位与周边气温均呈负相关关系(R<0);(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相关政策和水利工程的实施等人为因素对湖泊面积、水位变化的影响较明显,其中滇池、异龙湖、杞麓湖、洱海和抚仙湖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影响较为明显。综上所述,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均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丽华[5](2021)在《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基于云南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直接关系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面临水体污染风险、生态退化风险、生命财产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等,治理机制上仍然存在生态修复成效有待加强、河道治理难以稳定维持、规划执行监督管理不足和长效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等难点。因此,应以整体性治理为基础,优化全流域治理机制、全过程管理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专业化治理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

郑挺颖,罗梦雁,崔鸿青[6](2021)在《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创院院长段昌群教授:生态学与环境学都关乎智慧生存》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是我国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学术重地。该学院之得名,缘于其最早在高校系统打通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任督二脉"。1月26日,《环境与生活》记者通过视频连线,采访了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创院院长段昌群教授。请段教授回顾了云南大学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当初他创建生态与环境学院的考虑。段教授也和记者分享了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问题的深入、独到理解。

肖梦琦[7](2020)在《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及其与流域发展间响应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富营养化湖泊而言,磷是维持其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沉积物赋存了大量磷,其中有机磷(OP)是湖泊沉积物磷的重要组分。由于OP结构和组成复杂,目前对湖泊O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沉积物OP组成、结构和酶解特征与湖泊生态系统O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酶水解法及紫外分光光法(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液相磷核磁共振(31P-NMR)等技术手段,选择云南典型高原湖泊洱海、滇池和异龙湖,对其沉积物有机磷含量、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从历史演变角度分析了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及富营养化风险,并探讨了其沉积物有机磷累积与流域发展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云南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了改进的Hedley连续提取法对洱海、滇池和异龙湖柱状沉积物不同形态有机磷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磷酸酯酶及其组合分析了沉积物不同形态有机磷生物有效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龙湖(MOD)沉积物有机磷占比显着高于滇池(LIG)和洱海(MES);洱海和滇池不同形态OP含量表现为:HCl-Po>Na OH-Po>Na HCO3-Po>H2O-Po;而异龙湖则为Na OH-Po>HCl-Po>Na HCO3-Po>H2O-Po。沉积物酶可水解有机磷EHP是生物有效性Po的重要来源,不同形态有机磷EHP含量均表现为Na OH-Po>Na HCO3-Po>H2O-Po,各形态有机磷酶水解得到的单酯磷labile monoster P和类植酸磷phytate-like P含量均高于二酯磷diester P。各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含量垂向分布总体均呈现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特征,不同形态有机磷剖面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磷TOP相似,其中洱海和滇池生物有效Po均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异龙湖沉积物生物有效Po垂向变化则没有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的特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洱海、滇池和异龙湖柱状沉积物有机磷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剖面OP腐殖化程度及芳香环取代基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湖泊沉积物OP分子量由上层向下层逐渐增大;沉积物有机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趋于稳定,且深层沉积物高分子量OP结构更为复杂,含有更多的可聚合芳香环,且腐殖化程度较高,其稳定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沉积物生物有效性Po降解和释放的富营养化风险;而异龙湖沉积物有机磷分子量较低,且结构也更为简单,腐殖化程度较低,OP分子的活性较大。异龙湖和滇池沉积物OP受陆源和生物源共同作用,且受生物源影响较大,而洱海沉积物OP则主要受陆源影响。运用31P-NMR技术揭示了云南高原湖泊滇池和洱海沉积物有机磷组成特征,单酯磷Monoester-P和二酯磷Diester-P是湖泊沉积物OP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单酯磷对湖泊生态系统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洱海和滇池沉积物OP累积具有深远影响,Na OH-EDTA提取态有机磷主要为铁铝结合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较为活跃,可较好反映流域人类活动变化。

周跃花[8](2020)在《高原湖泊驳岸景观设计应用与研究 ——以捞渔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业界对驳岸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是驳岸景观对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驳岸景观设计理念等内容,它为城市提供观景、娱乐、休闲等功能。本文研究目的是对昆明市高原湖泊(滇池)驳岸景观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及研究,并且应用于驳岸景观设计当中。此次研究的对象是捞渔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它位于昆明市滇池东岸,是滇池东岸众多湿地公园之一。近年来,随着滇池生态修复工程的不断推进,其已有了较完备的服务设施,依托驳岸和湿地有着相对完整的景观规划设计。如今捞渔河湿地公园已被广大市民及游客所熟知,具有较强的地标性。其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度假休闲、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湿地又具有调节生态环境、庇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通过多次调研,发现相关存在的问题,并总结问题的所在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生态水景、水体形态建设及规划、驳岸的处理、亲水景观进行设计提升。并以此为基础对高原湖泊驳岸景观设计提出相应的看法,为我国高原湖泊驳岸景观的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绪论部分重点就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国内外相关驳岸景观的研究成果,同时表明了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阐述了驳岸的基本概念和驳岸设计原则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通过分析提出有助于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设计的指导路线;二、三部分分析了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驳岸景观设计之间的特征与差异,经过深入的田野调研强调捞渔河湿地驳岸景观与高原湖泊之关系,寻找相应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的策略与设计原则,从而对其的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等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为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设计指明了方向,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谷唯实,赵祥华[9](2020)在《当前高原湖泊治理的现状及思路转变》文中提出介绍了当前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现状:部分高原湖泊水质达到水环境要求,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情况目前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现逐年好转趋势,主要污染物及各项污染指标稳中有降,但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明确了保护优先、严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统整治的治理思路,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原则,为新时期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提出新要求。

王丽华[10](2020)在《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高原湖泊是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保护和治理好高原湖泊十分迫切。文章分析了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成效,从时间和空间维度阐述了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成因,进而运用SWOT方法评估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应进一步妥善处理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保生态安全。

二、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牢记嘱托再出发 守好碧水再启程——打好高原湖泊保卫战的云南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云南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考题
二、牢记嘱托扎实推动“湖泊革命”

(2)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
    第一节 云南发展战略和重要地位的本质要求
        一、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战略
        二、云南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云南独特生态优势的内在要求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
        二、丰富多样的资源
        三、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云南实践及取得成效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计划为例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九湖保护治理攻坚战为例
        四、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普洱市绿色发展为例
        五、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以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八大体系”为例
    第三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五、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第四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仍需加大
        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还需加强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存在问题
        五、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二、自身观念意识不强
第五章 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根本的制度保障
        一、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节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经济建设
        一、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
        二、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三、助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第三节 以生态科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着力点的文化建设
        一、挖掘和保护各民族生态文化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生态文化
        三、将民族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行为
    第五节 以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为手段的意识培养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三、加快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阳宗海砷污染记录及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砷的基本性质和赋存形态
        1.1.2 砷的毒理、毒性
        1.1.3 砷污染来源
        1.1.4 砷的迁移与赋存特征
    1.2 水体砷污染研究进展
        1.2.1 湖泊砷污染
        1.2.2 砷的转化与释放
        1.2.3 砷循环与迁移机制
        1.2.4 阳宗海湖泊及污染研究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状况
        2.1.2 土地利用及植被状况
        2.1.3 流域水文及侵蚀状况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流域环境污染现状
        2.3.1 水环境污染
        2.3.2 砷污染事件
第3章 阳宗海水化学与砷的迁移释放
    3.1 水样采集与检测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2 样品分析测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文特征
        3.2.3 水化学环境
        3.2.3.1 离子含量
        3.2.3.2 离子组分
        3.2.3.3 砷的变化规律
    3.3 讨论
        3.3.1 水体砷滞留现象及原因
        3.3.2 絮凝吸附HFO体系下砷的迁移释放机制
    3.4 小结
第4章 阳宗海砷的沉积特征与其循环平衡
    4.1 表层沉积物采集与检测方法
        4.1.1 沉积物样品提取
        4.1.2 元素含量
        4.1.3 粒径组分
        4.1.4 有机质
    4.2 数据分析及评估方法
        4.2.1 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PLI(Pollution Load Index)
        4.2.2 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
        4.2.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表层沉积物砷的分布特征
        4.3.2 沉积环境
        4.3.3 沉积物污染类型与污染等级
        4.3.4 生物致毒性与生态危害风险评估结果
        4.3.5 污染来源分析
    4.4 讨论
        4.4.1 氯化铁絮凝吸附法的生态环境风险
        4.4.2 As-Fe S和 As-HFO迁移平衡和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沉积物记录的阳宗海砷污染历史
    5.1 岩芯提取与分析方法
        5.1.1 样品采集与保存
        5.1.2 样品预处理
    5.2 样品分析
        5.2.1 元素定量检测
        5.2.2 元素扫描
        5.2.3 ~(210)Pb和~(137)Cs年代学分析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XRF微区扫描结果
        5.3.2 高分辨率年代序列的建立
        5.3.3 钻孔沉积物各代用指标垂向变化特征
        5.3.4 有机质、粒度和碳酸盐
        5.3.5 富集因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5.4 讨论
        5.4.1 阳宗海的环境变化过程
        5.4.2 阳宗海污染历史
        5.4.3 砷的沉积“伪平衡”状态
    5.5 小结
第6章 阳宗海微生物的环境响应与涉砷影响
    6.1 准备材料与提取方法
        6.1.1 实验设备与及试剂配备
        6.1.2 总DNA提取
    6.2 16srDNA测序和分析方法
        6.2.1 PCR扩增DNA序列
        6.2.2 凝胶电泳分离与生物分析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6.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6.4 讨论
        6.4.1 微生物的环境响应与影响
        6.4.2 砷迁移机制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GEE平台的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198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面积提取研究进展
        1.2.2 湖泊水位提取研究进展
        1.2.3 估算湖泊蓄水量变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2.1 Landsat系列数据
        2.2.2 ICESat-1 数据
        2.2.3 Cryo Sat-2 数据
        2.2.4 ENVISAT数据
    2.3 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
第3章 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面积遥感监测与时空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3.1.1 数据预处理
        3.1.2 水体指数的选取和精度验证结果
    3.2 大津法(Otsu)
    3.3 湖泊面积提取结果和精度分析
        3.3.1 1988-2018 年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年际变化
        3.3.2 1988-2018 年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旱/雨季变化
        3.3.3 干旱年和湿润年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面积变化
第4章 基于卫星测高遥感数据的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位提取方法与时空变化分析
    4.1 基于ICESat-1 测高数据的湖泊水位高程提取方法
    4.2 ENVISAT/RA-2和Cryosat-2/SIRAL测高数据的湖泊水位高程提取方法
    4.3 提取湖泊水位结果的融合与精度验证
        4.3.1 多源测高数据提取湖泊水位结果
        4.3.2 多种测高数据提取水位结果的融合与精度验证
第5章 云南省高原湖泊蓄水量变化的估算与时空分析
    5.1 湖泊蓄水量变化的估算方法
    5.2 云南省部分高原湖泊蓄水量变化的估算与分析
第6章 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气候因素
        6.1.1 降水
        6.1.2 气温
    6.2 人类活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
    7.4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基于云南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高原湖泊主要生态环境风险
    (一)水体污染风险
    (二)生态退化风险
    (三)生命财产风险
    (四)社会稳定风险
二、云南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难点
    (一)生态修复成效有待加强
    (二)河道治理难以稳定维持
    (三)规划执行监督管理不足
    (四)长效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三、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机制优化
    (一)优化全流域治理机制
    (二)优化全过程管理机制
    (三)优化部门联动机制
    (四)优化专业化治理机制
    (五)优化全社会参与机制

(6)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创院院长段昌群教授:生态学与环境学都关乎智慧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植物生态学三大国际着名学派20世纪50年代曾齐聚云南大学
以前只顾切断污染源如今还要恢复生态系统
学院名称合二为一生态学与环境学“本是同根生”,都是探究如何智慧生存与发展的学问
云南大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大战略定位建设学科群
继承学科传统和弘扬学科优势生态与环境学院“抓住山、抓住河”
高原湖泊治理要跳出水环境来治理水环境
高原湖泊易污难治应“离湖发展、远湖建设”
滇池周边湿地生态修复别再用外来物种了
投喂红嘴鸥给滇池带来新的污染负荷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选址昆明有必然性
精准扶贫用适当的生物替代农药化肥
帮助矿山修复生态正在探路“近自然修复”
【环境人物】
    段昌群

(7)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及其与流域发展间响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云南高原湖泊分布及富营养化现状
        1.1.2 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对水环境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分级提取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1.2.2 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结构组分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1.2.3 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与人类活动响应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与特色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采样点布设
    2.4 研究方法
第3章 云南典型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3.1 材料方法
        3.1.1 沉积物有机磷测定及分级提取分析
        3.1.2 有机磷酶水解
        3.1.3 金属元素分析
        3.1.4 TOC测定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湖泊沉积物磷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3.2.2 不同湖泊沉积物各形态有机磷累积特征
        3.2.3 不同湖泊沉积物各提取态有机磷酶水解特征
    3.3 讨论
        3.3.1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3.3.2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生物有效性及其对营养化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光谱特征——基于紫外荧光光谱技术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1.2 三维荧光光谱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紫外光谱指数变化特征
        4.2.2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沉积物有机磷荧光光谱指数变化特征
    4.3 讨论
        4.3.1 基于光谱方法的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结构组成特征
        4.3.2 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来源特征及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组分变化特征及其与流域发展间响应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液相~(31)P-NMR分析
        5.1.2 流域发展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Na OH-EDTA提取态有机磷累积特征
        5.2.2 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Na OH-EDTA提取态有机磷组分累积特征
    5.3 讨论
        5.3.1 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组分剖面变化特征
        5.3.2 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与流域发展间响应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原湖泊驳岸景观设计应用与研究 ——以捞渔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课题目的
        2.研究课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1.国内理论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相关驳岸景观发展的实践历程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田野调查法
        3.案例研究法
        4.访谈法
        5.问卷调查法
    (六)研究框架
    (七)本章小结
一、驳岸景观研究综述
    (一)驳岸的基本概念
    (二)驳岸的分类
    (三)、驳岸景观设计的特点
        1.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与稳定
        2.美化驳岸景观可增强愉悦感
        3.发掘历史与人文
    (四)驳岸景观自然资源面临形势
        1.驳岸景观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2.驳岸景观自然资源的机遇和威胁
    (五)驳岸景观生态设计理论基础
    (六)驳岸景观的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2.地域性原则
        3.安全性原则
        4.美观性原则
    (七)驳岸景观的亲水性
        1.驳岸景观的亲水性特征
        2.驳岸景观的亲水性原则
    (八)驳岸景观案例评析及存在的问题
        1.硬质人工驳岸景观多样性的缺失
        2.驳岸植物群落与种植方式单一
        3.亲水设施使用率较低
        4.存在安全隐患
        5.驳岸与景观道路连接不畅
    (九)国内外滨水驳岸案例分析
        1.国外案例——以布里斯班南岸设计为例
        2.国内实践案例——京杭大运河滨水区为例
    (九)本章小结
二、高原湖泊的景观特征
    (一)高原湖泊驳岸的概念
        1.云南高原湖泊湿地概述
        2.高原湖泊的历史沿革
    (二)高原湖泊驳岸环境分析
        1.地质地貌特征
        2.高原湖泊驳岸景观的人文环境
    (三)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的区别
        1.高原湖泊的地理分析
        2.平原湖泊的地理分析
    (四)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季节气候差异
        1.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气候分析
        2.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气温分析
        3.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风向分析
        4.高原湖泊与平原湖泊水文分析
    (五)本章小结
三、高原湖泊与驳岸景观的关系
    (一)高原湖泊与驳岸景观的内在联系
        1.驳岸景观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
        2.驳岸景观防洪设计的一般原则
        3.防洪堤的形式与景观
        4.防洪堤的眺望空间设计
        5.透水性铺装对驳岸景观防洪体系的作用
    (二)高原湖泊周边公园驳岸景观设计特征
        1.海埂公园驳岸景观的特征
        2.大渔公园驳岸景观的特征
        3.下海埂湿地驳岸景观的特征
        4.海晏村驳岸景观的特征
    (五)本章小结
四、捞渔河湿地驳岸景观特色的评价体系
    (一)捞渔河湿地公园的文化资源
    (二)捞渔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
        1.捞渔河湿地公园地理位置分析
        2.捞渔河湿地公园水净化系统分析
        3.捞渔河湿地公园气候条件分析
        4.捞渔河湿地公园自然要素环境分析
        5.捞渔河湿地公园人流数据分析
        6.捞渔河湿地公园餐饮点分析
    (三)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设计分析
    (四)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的潮汐分析
    (五)捞渔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1.捞渔河湿地公园景观分析
        2.捞渔河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分析
        3.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线的材料分析
    (六)捞渔河湿地公园内部交通分析
    (七)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现状分析
    (八)本章小结
五、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设计改造与应用
    (一)捞渔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
    (二)捞渔河湿地公园与驳岸景观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
    (三)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目标
    (四)捞渔河湿地公园驳岸景观的提升设计与应用
        1.捞渔河湿地公园综合性游乐区驳岸景观提升设计与应用
        2.捞渔河湿地公园花卉观赏区驳岸景观提升设计与应用
        3.捞渔河湿地公园休闲区驳岸景观提升设计与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9)当前高原湖泊治理的现状及思路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现状
2 当前高原湖泊治理思路的转变

(10)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风险成因
    (一)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
        1. 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成效。
        2. 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
    (二)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成因
        1. 转型社会的行为困境———生态环境风险的时代因素
        2. 区域发展的差序格局———生态环境风险的空间因素
二、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S WOT分析
    (一)优势
        1. 整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2. 资源禀赋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3. 生态环保受到高度重视。
    (二)劣势
        1. 生态环境脆弱潜藏风险。
        2. 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矛盾突出。
    (三)机遇
        1.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
        2. 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逐渐形成。
        3.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重大机遇。
    (四)挑战
        1. 环境治理能力差距较大。
        2. 湖泊保护治理要求提高。

四、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牢记嘱托再出发 守好碧水再启程——打好高原湖泊保卫战的云南实践[J]. 盛世兰. 创造, 2021(07)
  • [2]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龙臻.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阳宗海砷污染记录及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 张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GEE平台的云南省高原湖泊水体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1988-2018)[D]. 卢丽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基于云南的调查分析[J]. 王丽华. 生产力研究, 2021(02)
  • [6]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创院院长段昌群教授:生态学与环境学都关乎智慧生存[J]. 郑挺颖,罗梦雁,崔鸿青. 环境与生活, 2021(01)
  • [7]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累积特征及其与流域发展间响应关系[D]. 肖梦琦. 南昌大学, 2020(02)
  • [8]高原湖泊驳岸景观设计应用与研究 ——以捞渔河湿地公园为例[D]. 周跃花.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9]当前高原湖泊治理的现状及思路转变[J]. 谷唯实,赵祥华. 环境科学导刊, 2020(S1)
  • [10]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王丽华. 生产力研究, 2020(06)

标签:;  ;  ;  ;  ;  

云南高原湖泊管护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