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分析中改进滴度计算表达方法的探讨

容量分析中改进滴度计算表达方法的探讨

一、改进容量分析中滴定度计算表述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倪晓霞,王庆芬,刘晓玲,叶财发,陈锦珊[2](2020)在《碘酊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分析及稳定性考察》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滴定法测定碘酊中碘与碘化钾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考察碘酊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碘与碘化钾含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0.006 47%和0.004 90%,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12 9%和0.009 80%(k=2)。经过长期试验,12个月内碘酊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滴定法测定碘酊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可使测定结果评价更加客观、可靠。碘酊在12个月内稳定性良好。

贾子文[3](2020)在《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风力发电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来源。然而,伴随着大规模风电场的投产运行,老龄化和出质保机组占比不断上升,风电机组的高故障率和落后的运维管理水平导致风场设备运维资本投入逐年走高。如何保障风电机组安全运行,提高机组设备维护管理水平已成为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并网风电机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内容研究,深度剖析机组运行特性,开展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方法和应用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深入研究风电机组故障发生及演化规律。在其指导下,从机组设备运行状态安全性角度、设备能源效率转化能力的经济性角度和设备性能可靠性角度,展开了对风电机组3大系统、42个典型故障模式机理问题的全面分析,明确了各故障模式与征兆间的映射关系。引入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方法,对机组故障机理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表述,形成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知识体系。其次,基于风电机组故障机理分析,开展了机组状态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以综合评价理论为指导、风电机组结构及功能特点为技术支持,明确机组运行状态指标的选取原则与层次原则,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初建,构建了机组设备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设备运行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全面分析机组运行状态指标特性,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机组运行状态指标表征机制,明确了指标与设备功能的对应关系。提出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分析方法,从设备运行状态角度出发,展开了设备运行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明确了指标与设备的对应关系,完善指标体系内容,完成“指标-设备-功能”三者关联的机组运行状态指标体系的搭建。接着,针对目前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存在状态估计不准确、模型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以多元信息为主导,指标体系为支撑的多同质、异质模型有机结合的复合网络诊断模型。(1)从网络结构上,多层、多级的拓扑结构形成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解析路径,将机组复杂故障问题逐层分解,降低故障整体分析难度,简化网络结构,提高模型分析效率与可行性。(2)从模型功能上,复合网络模型包含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故障预警和诊断等与状态分析相关内容,形成了系统化的诊断流程。(3)从分析可信度上,复合网络在预警环节提出因子分析改进的层级NSET分析方法(FA-HNSET),通过数据指标特性对设备运行状态表征程度的分析,合理筛选多元化的预警样本,以提升样本数据特征及预警精度。诊断环节提出ETA-FPN多重网络模型,建立了顶层故障事件推理同局部故障征兆推理相融合的双层推理机制,并通过改进信息熵方法对模型网络节点信息进行全面解析,合理构建网络结构,实现了对机组故障事件的时序性和关联性描述,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4)从分析效果上,复合网络系统化、流程化的诊断策略可为机组故障诊断结果提供完整的证据链条,在实现机组故障全面描述的同时,为机组健康维护提供关键信息支持。再次,进行了风电机组健康维护问题的全面研究。(1)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机组进行层级健康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确定制定维护决策的必要性。(2)通过ARMA模型,对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合理演绎,预测故障劣化趋势,准确锁定维护作业时刻,保证设备维护的有效性。(3)以FMEA与FTA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故障模式及具体故障设备的维修顺序,并运用逻辑决策图分析与故障底事件性质划分方法,确定具体故障事件的维修方式,完成机组设备健康维护具体工作的制定,提高机组维护工作的针对性。最后,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技术框架应用于工程实践。依托国华沧州风电场1.5MW陆上风电机组,开展了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工作。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基于B/S构架模式设计并开发了 1.5MW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以推进论文研究工作的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

曲冰[4](2020)在《基于数字技术的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建设集约型城市是促进未来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城市土地与形态管理的基本单元,街区形态的科学管控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集约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国内关于街区形态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量学者虽已逐步开始尝试突破原有以审美经验和主观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传统城市设计方法,为街区形态提供更加理性的发展原则和目标,但真正能够为街区形态集约化发展提供合理决策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并亟需在理论建构和应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其他计算科学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以定量计算、客观评价以及智能优化相融合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将成为解决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方向,并将为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管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空间决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街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集约型城市街区发展为目标,在城市设计学科视角下,从理论架构到技术方法再到具体应用,逐步探讨了城市街区形态的集约化评价与优化问题以及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方法。在理论层面,首先从集约化概念内涵出发,从空间生产关系视角对集约型街区形态概念进行辨析;其次,对城市街区形态发展动力与规律进行解析,理解街区形态发展与城市空间体系之间的空间互动及其发展规律;第三则是基于以上两点,探讨了集约化评价与形态优化方法的内在机制,包括基于投入与产出效率的集约化评价逻辑,以及基于规律学习的街区形态优化逻辑,为后续深度学习应用建立理论依据。最后,基于城市形态学定量分析与城市设计管控的讨论,将从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两个维度进行具体研究。在技术层面,首先梳理了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及其相关原理进行阐述。其中,主要技术应用包括四个方面:街区形态采集与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集约化评价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形态优化模型以及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优化结果统计模型。与之相对应的计算分析平台分别是:基于CADMAPPER、Google Earth的城市开源信息与Grasshopper编程技术、用于数据包络分析的Deap 2.1、用于编写和运行深度学习模型的Spyder平台以及集成于SPSS 25.0版本中的贝叶斯统计。在应用层面,选取南京老城区206个街区作为研究案例,就上述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进行实践应用。在平面形态研究中,建立了包含6个产出型指标和5个投入型指标的指标体系,从数据包络分析的集约化评价到深度学习技术形态指标优化,再到基于贝叶斯的统计计算,实现了对109个非集约型街区产出型指标的优化。在立体形态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垂直空间密度的立体形态描述方法,并通过Grasshopper编程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平面形态中优化计算结果,运用深度学习方法进一步对109个非集约化街区在24m、50m、100m、150m以及200m高度上的开发密度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对立体空间形态的优化与管控。城市街区虽然是城市形态的构成单元,但其研究视角却不仅限于街区本身,而需要从城市全局层面出发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评价和优化。文章最后探讨了本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展望。街区虽然仅是城市构成中的基础单元,但却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作为城市形态与建筑发展的基础媒介,街区不但影响了土地开发和建筑形态,而且从单元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通过层层传导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故以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研究为契机,不仅可以为未来城市低效用地再利用以及城市更新提供研究基础,也可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城市风貌塑造等诸多视角进行关联性研究,促进集约高效、和谐统一、生态宜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董嘉[5](2020)在《居住型超级街区功能布局与街道网络的关联性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街区在我国城市中历史悠久、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建设集约型城市的潜力。因此,超级街区的形态研究对于存量土地的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超级街区形态的城市空间构架到最终实现集约化建设的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于道路系统与功能布局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包括如何通过道路系统合理组织功能关系、如何通过功能布局提升道路系统的服务效率、如何使两者关系协调、相互促进等内容。本文将“单一肌理”作为城市形态的认知单元,兼顾了道路与功能两个系统,从功能混合建设角度,探讨将道路与功能进行关联化认知与设计的方法。本文遵循学理分析、创建量化认知工具、运用量化工具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分析结论形成设计方案的研究流程。首先,从集约型街区、功能混合建设、街道网络化分析工具三方面分别建立起本文的价值观、设计导向、技术方法的基础;继而按照城市认知单元、模型建立原理、形态要素抽象方法、抽象对象计算公式的顺序层层递进,建立起量化认知工具。此量化认知工具应用了图论中对结构中心性的计算公式,计算内容包括两方面:作为超级街区特有属性的从街区边界到内部的层级性结构特征,作为街区普适属性的内部道路的构型性结构特征。实证研究选取了40个超级街区作为样本,获取了在线地图开发者平台提供的POI(point of interest,功能兴趣点)数据进行计算。对样本的分析载体包括三类对象:道路、功能、街区,包括客观的数学统计分析与加入价值观判断的评析、成因分析两个角度。最后将实证分析的结论运用到城市设计中,通过创造更加紧凑、多样化的功能混合空间对既有街区进行升级改造。设计目标的实现证实了分析结论有效且可行。本文属于城市形态学的范畴,其学术价值在于将城市形态学中多学派的方法相结合,提供了将道路与功能相关联表述功能空间布局的方法,弥补了传统的数据统计与图解表述方法普遍存在的量形结合不足的问题,为认知功能混合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的现实价值在于修正了对小街区密路网舶来模式的盲目崇拜,转而发掘我国现状广泛存在的超级街区形态中的空间优化潜力,具有较强的本土适应性。对街道结构与功能布局之间关联关系的科学认知和据此展开的相关形态设计,可以有效促进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间效率,从而助益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发展和聚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论文正文约9万6千字,插图100幅,表格4幅。

陈承贵,庞发根,庞赛,梁爱仙,刘敏,李玉兰,王铁杰[6](2019)在《容量法测定丙戊酸镁缓释片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容量法测定丙戊酸镁缓释片含量,并对其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EDTA滴定液络合供试品溶液中的镁离子,通过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确定滴定终点,获得消耗ETDA滴定液的体积(滴定时颜色从紫色变为蓝色,即为滴定终点),以滴定度求算丙戊酸镁含量;再建立计算含量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分量进行评估。结果:丙戊酸镁缓释片标示百分含量为99. 1%,扩展不确定度为1. 0%(k=2)。结论:EDTA容量法测定丙戊酸镁缓释片含量的绝对误差小于0. 5%,相对误差保持在0. 5%以下,该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准确、可靠,为该类药品检验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分析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找出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原因,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黄偲睿[7](2019)在《非水库仑滴定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最新实施的多个与锂离子电池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文件中可知:直接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锂离子电池行业,针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游离酸含量这一关键指标,仍在采用完全不适合微量组分测定的酸碱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说明三十年来国内外一直未能有效突破技术瓶颈,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本文在克服制约游离酸测定的3个主要因素基础上,构建非水体系库仑滴定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的分析方法,为锂离子电池行业提供一种简便、快速、准确、自动且检测下限低的定量分析方法,获得了满意结果。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开展在水溶液中测定微量氢氟酸含量的库仑滴定法研究,弥补至今尚无库仑滴定法测定微量氢氟酸含量的空缺。详细探讨了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电解电流大小、滴定终点pH等电解条件,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含量氢氟酸的测定结果的Er%在2.0以下,RSD%在1.5以下,并且测定的加标回收率在99.5%101.1%之间,表明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水溶液中微量氢氟酸含量的测定。(2)开展非水体系中测定微量氢氟酸含量的库仑滴定法研究,为后续深入开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的研究奠定基础。详细探讨了有机溶剂、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电解电流大小、指示电极对、滴定终点pH等电解条件,得到其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支持电解质溶液为0.5 mol·L-1氯化锂乙醇溶液,工作电极对分别是铂片工作电极和铂丝辅助电极,指示电极为pH复合玻璃电极,恒电流强度为0.2003.000 mA,滴定终点为pH 5.50。氢氟酸含量在10.0μg及以上时,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在1.0%以下,2.0μg及以上的氢氟酸含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稍差,但也能保证在2.0%以下。在加标回收试验中,测得回收率在99.0%102.0%之间,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准确可靠。(3)针对六氟磷酸锂热稳定性差、遇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氟酸、微量游离酸难以准确测定这三个制约因素,在非水体系测定微量氢氟酸含量的基础上,开展非水体系库仑滴定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研究,为氟化工行业和锂离子电池行业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自动且检测下限低的定量分析方法。测定结果表明:2.0μg及以上游离酸测定结果的RSD%在2.0以下,检测下限为1.0μg,回收率在99.7%102.3%之间。6种六氟磷酸锂产品游离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无显着性差异,且精密度均在1.0%以下;探讨了碳酸酯类溶剂、常用添加剂、温度变化、水分含量对游离酸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完全不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不仅为氟化工行业和锂离子电池行业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自动且检测下限低的定量分析方法,还将为后续直接开展游离酸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石磊[8](2019)在《硫酸氢铵生成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电技术的升级改造朝着可靠性、绿色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使用SCR法脱硝后机组在高效脱硝的同时,产生了空预器堵塞和催化剂中低温失活的问题,而相关研究表明烟气中的硫酸氢铵是上述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因此,硫酸氢铵相关生成机理和检测技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检测技术是实验研究的基础,硫酸氢铵检测技术的开发有助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空预器堵灰和催化剂低温失活的问题。硫酸氢铵的检测研究可以分为气相硫酸氢铵检测和灰中硫酸氢铵检测两部分,并且气相硫酸氢铵的检测是其研究的关键,后者又为前者现场实际测试的补充。同时,无论是采取冷凝收集法测量气相硫酸氢铵,还是间接法得到的灰中硫酸氢铵滤液,得到的水溶液后的NH4+和SO42-的检测都必不可少。本文围绕硫酸氢铵的生成机理和检测技术,进行相应化学热力学理论计算和硫酸氢铵检测,提出了更加优选的螺旋管石英管收集系统和更加优选的溶解过滤系统,提出改进的电导滴定法测量硫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法测量的化验分析系统。硫酸氢铵生成机理研究中,进行化学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温度变化对硫酸氢铵生成反应平衡移动影响很大,且在200℃以下时硫酸氢氨生成反应完全进行,因此硫酸氢铵检测时需要选取合适的温度在200℃以下。检测技术化验系统研究中,改进了传统的电导滴定测量法,结合反向滴定的思路,提出了一种适合硫酸氢铵检测化学分析系统中硫酸根离子的测量方法。检测技术收集系统研究中,结合数值模拟和气相硫酸氢铵检测实验,结果显示螺旋管石英管是更优选硫酸氢铵收集器,3L·min-1是更优选的收集工况流量。检测技术溶解过滤系统研究中,结果显示超声波溶解和磁力搅拌溶解分别为硫酸根离子和氨离子更优选的溶出方式。最后,在实际现场飞灰测试分析实验中,飞灰表面对氨逃逸和酸性气体均有吸附作用,且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吸附浓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这些吸附物以及反应生成的盐类改变飞灰表面物理性质,进而引起尾部受热面腐蚀、堵塞。

李凤英[9](2019)在《二乙二醇水分(卡尔﹒费休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文中认为依据《GB/T 6283-2008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对二乙二醇中水分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评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得出滴定度是影响二乙二醇水分含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并计算得出二乙二醇中水分含量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06%,正确评估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是提高水分测定准确性的关键。

李春光[10](2018)在《新疆某砂岩铀矿地浸开采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砂岩型铀矿地浸率和浸出效率不足、生产过程预测、控制理论和技术缺乏的现状,本文以新疆伊犁某低渗透砂岩铀矿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显微放射性照相、电子探针测试、XRD、XRF、SEM/EDS及压汞法等实验方法对矿区矿石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然后提出了复配表面活性剂联合酸法地浸的方案,通过大量试验对表面活性剂的初选、优化、配方和二元复配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搅拌浸出、水平柱浸、树脂吸附、淋洗试验探讨了CSH联合酸法浸出的动力学机理;最后创新性的将铀赋存形态和234U/238U活度比作为工具,研究他们对地浸生产实践的指示、预测和控制作用。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第一,砂岩铀矿整体特征表现为:渗透性低,平均渗透系数仅为0.133m/d。铀矿物主要以沥青铀矿形式存在,兼具少量的铀石、钛铀矿物,胶结物中尚存吸附铀,在矿石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都有分布,化学组成总体上有利于酸法地浸。粗粒级铀矿石占比最大,含铀量最高,但溶浸剂进入内核所需路径长,难以被润湿和浸出。中粒级所占比重大于细粒级,但铀含量却低于细粒级。铀矿石形态复杂,孔隙度不低但孔径较小,微小孔隙占比大,限制溶液在其内部的自由流动与渗透。从而导致矿层渗透性较低,提高矿层渗透性成为该类低渗透铀矿地浸开采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需采取措施提高溶浸液的润湿性和渗透性,其中表面活性剂是首选外加剂。第二,对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机制研究表明:当摩尔分数为0.47时,FS-3100与OP-10进行混合的协同效果最明显,可将硫酸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将至17.9mN/m,将此二元混合体系定义为CSH。CSH实测临界胶束浓度CMCexp低于应用理想混合溶液理论计算的CMCideal,二者并非理想混合。热力学分析表明摩尔分数适中时,FS-3100与OP-10可自发作用,通过分子之间的嵌套形成新的结构。CSH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发挥受到表面吸附量和分子结构的影响,与非正规溶液理论存在一定差距。CSH助浸机理研究表明:助浸效果总体表现为粗粒级>中粒级>细粒级,主要通过润湿和增渗起作用。浓度为9mg/L时,CSH可将搅拌浸出的铀浸出率提高到92.7%,渗透系数提升90.2%,柱浸铀浓度提升18.9%,铀浸出率提高31.6%。CSH对树脂吸附和淋洗无不利影响,并可提高淋洗效率。CSH可以改变浸出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将主要由扩散控制转化为扩散和化学反应的共同控制,将表观速率常数从0.0023/d提高到了0.0082/d,提升了3.6倍,并得出了化学反应控制浸出表观速率常数0.0077/d。该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可以应用于低渗透砂岩铀矿的地浸生产,也可以用于恢复地浸生产中渗透性降低的地浸采场的生产。第三,赋存形态在地浸采铀预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改进的Tessier法逐步提取,低渗透砂岩铀矿存在五种赋存形态,其中F2>F3>F1>F4>F5,归为易浸铀(F1-F3)、可浸铀(F4)及难浸铀(F5)三大类。在铀矿石当中,易浸铀占绝对主体地位,可浸铀占比高,难浸铀占比较小。易浸铀高的铀矿石其品位也高,铀的赋存形态特征可直接反映铀矿石浸出的难易程度。扩散控制阶段铀浸出速率Kd随F1中铀的品位呈对数关系增大,化学反应控制阶段Kr随F1-F4态中铀的总百分含量提高线性增长。原地浸出开采铀浓度总体变化特征可根据F1态的铀百分含量分为两类,地浸采铀监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符合四阶多项式关系,构建的预测模型方程为yi,x=aix4+bix3+cix2+dix+ei,参数可通过回归分析利用铀赋存形态求解。同时构建了铀浓度峰值与F1-F4总品位之间的指数相关模型。经有效性检验,模型精度合格,可在实际生产中供精准采矿和CSH联合浸铀借鉴。第四,通过对连续提取各相态和柱浸过程中铀同位素234U/238U活度比ARS测量与分析,得出如下ARS特征对地浸采铀的指示作用:ARS在可离子交换态(F1)和酸易溶态(F2)中较高(1.2931.348),在酸可溶态(F3)中略有下降(1.2041.229),在可氧化态(F4)中降到最低(0.9170.934),在难溶态(F5)中又升高至1.0181.142;浸出过程可根据ARS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ARS比较高,在1.2171.318之间,主要是F1、F2和F3中的U(Ⅵ)浸出;第二阶段ARS下降直至1.016,主要是F3及F4中的U(Ⅳ)溶解;第三个阶段ARS在1.0701.118之间小幅波动,主要是F5中极少量难溶的U浸出。

二、改进容量分析中滴定度计算表述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容量分析中滴定度计算表述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碘酊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分析及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和试剂
2 方法和结果
    2.1 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
    2.2 碘酊的含量测定
    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滴定液标定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u(T)
        2.4.1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标定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u(Na2S2O3)
        2.4.1.1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标定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F1)
        2.4.1.2 基准重铬酸钾纯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PK2CrO7)
        2.4.1.3 基准重铬酸钾称量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m1)
        2.4.1.4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消耗体积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Na2S2O3)
        2.4.1.5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滴定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T3)
        2.4.2 硝酸银滴定液标定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u(AgNO3)
        2.4.2.1 硝酸银滴定液标定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F2)
        2.4.2.2 基准氯化钠纯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PNaCl)
        2.4.2.3 基准氯化钠称量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m2)
        2.4.2.4 硝酸银滴定液消耗体积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AgNO3)
        2.4.2.5 硝酸银滴定液滴定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T4)
        2.4.3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A)
        2.4.4 含量测定过程消耗滴定液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u(V1)
        2.4.5 样品取样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u(V2)
        2.4.6 滴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u(T)
        2.4.6.1 碘含量测定中滴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u(T1)
        2.4.6.2 碘化钾含量测定中滴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u(T2)
        2.4.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4.8 扩展不确定度
        2.4.9 结果报告
    2.5 长期试验
3 讨 论

(3)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1.1.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面临的挑战
        1.1.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面临的机遇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发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的内涵
        1.2.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理论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分析的研究现状
        1.3.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
        1.3.3 风电机组设备健康维护的研究现状
    1.4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应用研究
        1.4.1 风电机组500小时运行考核试验
        1.4.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分析与知识表述
    2.1 引言
    2.2 系统科学背景下的运行状态分析
    2.3 风电机组典型故障模式分析
        2.3.1 风能捕捉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3.2 传动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3.3 发电机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4 机组运行状态知识表述
        2.4.1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风电机组故障知识表述方法
        2.4.2 基于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的风电机组故障知识表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
    3.1 引言
    3.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体系初建
    3.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选取与分析
        3.3.1 安全性指标
        3.3.2 经济性指标
        3.3.3 可靠性指标
    3.4 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方法下的指标体系确立
        3.4.1 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划分方法
        3.4.2 机组指标体系确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组故障诊断复合网络拓扑结构及功能描述
    4.3 风电机组运行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4.3.1 风电机组振动信号预处理
        4.3.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无量纲趋势整理
        4.3.3 t-s曲线趋势特征提取
        4.3.4 实例分析
    4.4 基于因子分析改进层级NSET方法的机组故障预警模型
        4.4.1 层级NSET方法原理
        4.4.2 残差统计分析
        4.4.3 基于因子分析改进的层级NSET模型
        4.4.4 实例分析
    4.5 ETA-FPN多重网络机组故障诊断模型
        4.5.1 ETA-FPN的定义
        4.5.2 ETA-FPN层级结构与推理分析
        4.5.3 改进信息熵的ETA-FPN模型构建方法
        4.5.4 基于改进信息熵方法的ETA-FPN模型搭建
    4.6 复合网络诊断模型实例分析
        4.6.1 FA-HNSET预警分析
        4.6.2 ETA-FPN网络模型诊断
        4.6.3 基于FTA结构的故障原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机组健康维护问题的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模糊评判的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健康评价
        5.2.1 健康评价体系层次划分
        5.2.2 评价指标劣化度的确定
        5.2.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的模糊评判
    5.3 基于ARMA模型的风电机组故障预测
        5.3.1 ARMA预测模型描述
        5.3.2 ARMA模型辨识
    5.4 风电机组故障设备维护决策方法
        5.4.1 基于FMEA的风电机组典型故障模式属性分析及风险评价
        5.4.2 风电机组故障FTA分析
        5.4.3 故障模式及底事件的维护方式决策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研发
    6.1 引言
    6.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设计
        6.2.1 设计目的
        6.2.2 系统整体构架
        6.2.3 系统功能设计
    6.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技术应用
        6.3.1 系统信息管理及配置
        6.3.2 系统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介绍

(4)基于数字技术的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集约型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
        1.1.2 地块、街区与街区制
        1.1.3 城市街区形态管控技术的发展
        1.1.4 第四代城市设计——数字城市设计
    1.2 研究对象、视角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城市街区
        1.2.2 研究视角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与动态
        1.3.1 西方城镇街区形态的演变与量化解析
        1.3.2 我国城市街区形态的研究进展
        1.3.3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应用
        1.3.4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形态评价与优化技术发展
        1.3.5 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街区形态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1.4.2 解析非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的不足与发展潜力
        1.4.3 为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发展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的理论构建
    2.1 集约型城市街区概念辨析
        2.1.1 集约的概念与基本测度方法
        2.1.2 集约型城市与相关城市发展理念的内涵思辨
        2.1.3 城市设计视角下集约型城市街区的概念界定
    2.2 城市街区形态发展动力与规律
        2.2.1 空间经济学作为街区形态发展主导因素
        2.2.2 城市街区形态发展的内在动力——空间互动
        2.2.3 城市街区形态发展规律
    2.3 集约化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的内在机制
        2.3.1 基于全局视角的系统性评价与优化
        2.3.2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集约化评价
        2.3.3 基于规律学习的街区形态优化
    2.4 集约型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的形态学基础与分析维度
        2.4.1 .基于定量分析的城市形态学研究
        2.4.2 城市形态定量分析与城市设计
        2.4.3 集约化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维度——平面形态与立体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技术应用路径与方法解析
    3.1 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兴起与发展
        3.1.1 当代城市设计的困境
        3.1.2 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3.1.3 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的技术流程
    3.2 城市街区形态采集与数据分析
        3.2.1 基于开源信息的城市街区建模
        3.2.2 基于Grasshopper编程的模型数据信息获取
        3.2.3 数据统计与信息管理
    3.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街区形态集约化评价策略
        3.3.1 基于生产关系的集约化评价
        3.3.2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
        3.3.3 有效区分集约与非集约城市街区
    3.4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非集约型街区形态优化策略
        3.4.1 基于相似系数的形态参照
        3.4.2 深度学习概念与基本原理
        3.4.3 深度学习模型搭建与训练
    3.5 基于贝叶斯统计的街区形态优化决策
        3.5.1 深度学习计算结果的概率统计
        3.5.2 贝叶斯统计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3.5.3 基于SPSS的贝叶斯统计
        3.5.4 置信区间——形态指标优化的弹性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街区平面形态的集约化评价与优化
    4.1 街区平面形态集约化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方法
        4.1.1 可达性
        4.1.2 用地形态
        4.1.3 界面效率
        4.1.4 开发形态指标
        4.1.5 研究样本
    4.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集约化评价与分析
        4.2.1 指标分类——投入型指标与产出型指标
        4.2.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2.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形态优化与不足
    4.3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形态优化
        4.3.1 深度学习模型的搭建与优化训练
        4.3.2 数据包络分析作为深度学习优化的基础——训练样本与优化样本的分类
        4.3.3 形态优化数据分析
    4.4 基于贝叶斯统计的形态指标优化
        4.4.1 形态优化数据不确定性分析
        4.4.2 基于贝叶斯统计的形态指标优化
        4.4.3 非集约型街区平面形态的提升潜力与发展决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街区立体空间形态优化
    5.1 城市街区立体空间形态
        5.1.1 从平面形态到立体形态
        5.1.2 当前城市街区立体空间形态的研究视角
        5.1.3 街区立体空间形态——垂直空间密度
    5.2 城市街区垂直空间密度
        5.2.1 街区垂直空间密度概念
        5.2.2 街区垂直空间密度的研究意义
        5.2.3 街区垂直空间密度的度量方法
        5.2.4 街区垂直空间密度特征分析与评价
    5.3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集约型街区垂直空间密度优化
        5.3.1 街区垂直空间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指标构成
        5.3.2 垂直空间密度的优化基础
        5.3.4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集约化街区立体形态优化计算
    5.4 立体空间形态引导
        5.4.1 垂直空间密度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5.4.2 差值计算分析
        5.4.3 立体空间形态推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6.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居住型超级街区功能布局与街道网络的关联性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源起
    0.2 研究对象
        0.2.1 概念界定
        0.2.2 研究视角及领域
        0.2.3 研究载体
    0.3 研究背景
        0.3.1 街区集约化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
        0.3.2 功能混合的理论与实践
        0.3.3 我国超级街区形态的内涵与潜力
        0.3.4 道路系统的量化及其城市意义的解读
        0.3.5 借助大数据的城市量化研究
    0.4 研究问题、目标与内容
        0.4.1 研究问题
        0.4.2 研究目标
        0.4.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混合功能与街道网络化研究综述
    1.1 集约型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1.1.1 街区层面的集约化内涵
        1.1.2 街区组织结构的集约化要素
        1.1.3 超级街区的集约化特性与争议
    1.2 功能混合的理念与形式
        1.2.1.不同视角下功能的分类与意义
        1.2.2.“功能混合”理念的提倡
        1.2.3.“功能混合”不同维度的形式与内容
    1.3 街道网络化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1.3.1.城市形态分析中的网络化分析视角
        1.3.2.街道网络的抽象模型及其适用场景
        1.3.3.不同抽象路网模型中的信息
        1.3.4.可达性的米制距离与拓扑距离
    1.4 小结
第二章 网络化分析视角下的功能布局量化工具
    2.1.“单一肌理”与网络化量化
        2.1.1.街道系统作为空间格局的基础框架
        2.1.2.以街道为核心的“单一肌理”形态要素
        2.1.3.“单一肌理”内街道与建筑可达性的关联
    2.2.路网模型的建立与功能布局的转译
        2.2.1.超级街区的界定
        2.2.2.结构属性的层级性与构型性两个方面
        2.2.3.空间描述语言的量化转译
    2.3.基于POI的功能类目体系
        2.3.1.功能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2.3.2.本研究的POI类目体系
    2.4.层级性与构型性结构指标计算公式
        2.4.1.层级性结构指标计算公式
        2.4.2.构型性结构指标计算公式
    2.5.小结
第三章 样本街区功能布局的量化与统计
    3.1 样本街区与POI数据基础
        3.1.1 样本街区的选取
        3.1.2 样本街区的基础信息
        3.1.3 POI数据概况
    3.2 功能布局的层级性结构特征
        3.2.1 边界道路与内部道路的差异
        3.2.2 特殊边界形态对功能密度的影响
        3.2.3 典型功能的层级性分布特征
        3.2.4 样本街区的层级性特征聚类分析
    3.3.功能布局的构型性结构特征
        3.3.1.样本街区的街道网络形态
        3.3.2.功能分布与街道构型属性的关联
        3.3.3.样本街区的功能布局结构模式
    3.4.小结
第四章 样本街区功能布局的评析与形态成因
    4.1 层级性结构的价值导向与评析
        4.1.1 边界道路交通与场所的双重属性
        4.1.2 新城市主义理想模型的层级性特征
        4.1.3 样本不同层级性特征的规划成因
    4.2 构型性结构的价值导向与评析
        4.2.1 道路拓扑指标与功能容量的匹配
        4.2.2 道路结构属性与功能内容的匹配
        4.2.3 以形态多样性促进功能多样性
    4.3 提升功能混合的城市设计形态要素
        4.3.1 增加子地块的数量与层级
        4.3.2 合理布置地块出入口与方向性
        4.3.3 深化地块肌理的微观设计
        4.3.4 管控的弹性与可持续发展
    4.4 小结
第五章 功能混合街区的设计试验
    5.1 对现存街区模型的设计与管控反思
        5.1.1 典型的理想街区功能布局模型
        5.1.2 城市设计层面的深化设计问题
        5.1.3 城市管控视角下的量化管控思路
    5.2 城市设计实验
        5.2.1 基地条件与设计目标
        5.2.2 以道路架构为先导的道路-功能协同化设计
        5.2.3 以功能布局为先导的道路-功能协同化设计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德地图POI代码及其所对应的文中两种功能类目体系中的类别
附录二:样本城市中超级街区与功能的基础信息
附录三:样本超级街区的基础信息
附录四:样本内道路的基础信息
附录五:构型性结构分析样本街区的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
后记

(6)容量法测定丙戊酸镁缓释片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仪器、试剂试药及实验环境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量方法
    2.2 计算公式
    2.3 结果
3 测量模型及不确定来源分析
    3.1 测定模型
    3.2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4 结果分析与评定
    4.1 评定丙戊酸镁缓释片标示百分含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BT)
        4.1.1体积带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1.1.1评定EDTA滴定液消耗终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
        4.1.1.2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定容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1)
        4.1.1.3评定量取供试品溶液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2)
        4.1.1.4评定配制EDTA滴定液定容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3)
        4.1.1.5评定量取EDTA滴定液体积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V4)
        4.1.2 天平称量带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1.2. 1 供试品取样量带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M)
        4.1.2. 2 供试品平均片重带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1.3 评定EDTA滴定液浓度带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C1)
        4.1.4 评定供试品标示百分含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BT)
        4.1.5 评定供试品标示百分含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BT)
    4.2 评定丙戊酸镁缓释片标示百分含量的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u(R)
    4.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4 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5 讨论与总结

(7)非水库仑滴定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及前景
    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
        1.2.1 正负极材料
        1.2.2 隔膜
        1.2.3 电解液
    1.3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1.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游离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1.4.1 酸碱滴定法
        1.4.2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
        1.4.3 电位滴定法
        1.4.4 其他方法
        1.4.5 目前方法的局限性
    1.5 库仑滴定法概述
        1.5.1 库仑滴定简介
        1.5.2 库仑滴定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库仑滴定法测定水溶液中微量氢氟酸含量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电极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装置
    2.5 电解实验条件选择
        2.5.1 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2.5.2 恒电流强度的选择
        2.5.3 滴定终点的选择
        2.5.4 溶解氧的消除
        2.5.5 预滴定
    2.6 实验方案
    2.7 测定结果比较与讨论
        2.7.1 样品分析
        2.7.2 回收试验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水体系库仑滴定法测定微量氢氟酸含量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电极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原理
    3.4 实验装置
    3.5 电解实验条件选择
        3.5.1 有机溶剂的选择
        3.5.2 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3.5.3 恒电流强度的选择
        3.5.4 指示电极的选择
        3.5.5 滴定终点的选择
        3.5.6 溶解氧的消除
        3.5.7 预滴定
    3.6 实验方案
    3.7 测定结果比较与讨论
        3.7.1 样品分析
        3.7.2 回收试验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水体系库仑滴定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化学试剂与样品
        4.2.2 实验电极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装置
    4.5 电解实验条件选择
        4.5.1 溶剂、电解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4.5.2 滴定终点的选择
        4.5.3 恒电流强度的选择
        4.5.4 指示电极的选择
        4.5.5 溶解氧的消除
        4.5.6 预滴定
    4.6 实验方案
    4.7 其他分析方法
        4.7.1 酸碱滴定法
        4.7.2 电位滴定法
    4.8 测定结果比较与讨论
        4.8.1 线性关系及检测下限
        4.8.2 温度的影响
        4.8.3 水分的影响
        4.8.4 碳酸酯类溶剂的影响
        4.8.5 电解液添加剂的影响
        4.8.6 实际样品测定结果
        4.8.7 回收试验
        4.8.8 与其他方法结果比较
        4.8.9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的采样方式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游离酸含量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质量影响的研究
        5.2.2 游离酸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5.2.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8)硫酸氢铵生成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烟气污染控制现状
    1.2 烟气脱硝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空预器堵塞问题
        1.2.2 中低温催化剂失活问题
    1.3 硫酸氢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1 气相硫酸氢铵冷凝检测
        1.3.2 灰中硫酸氢铵检测
    1.4 硫酸氢铵反应物的检测方法
        1.4.1 NH_3 的检测
        1.4.2 SO_3 的检测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硫酸氢铵生成机理研究
    2.1 硫酸氢铵生成温度机理研究
        2.1.1 Radian公司和Hitachi-Zosen公司
        2.1.2 Matsuda团队
        2.1.3 EPRI团队
        2.1.4 国内相关研究团队
        2.1.5 小结
    2.2 硫酸氢铵的生成位置
        2.2.1 在催化剂上的生成
        2.2.2 在催化剂上生成的硫酸氢铵随后分解
        2.2.3 在空预器内生成
        2.2.4 小结
    2.3 硫酸氢铵副产物相关机理研究
    2.4 化学热力学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设备与方法
    3.1 实验设备
        3.1.1 实验仪器
        3.1.2 重点实验设备介绍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石英管
        3.2.2 实验气体
        3.2.3 化学实验试剂
        3.2.4 分析电极
        3.2.5 滤膜过滤装置
    3.3 商用数值模拟软件
    3.4 数据计算与处理
4 水中硫酸根测量实验
    4.1 背景介绍
        4.1.1 电导滴定原理
        4.1.2 电导滴定法改进
    4.2 实验方法及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滴定度确定实验
        4.3.2 样品分散剂的选择实验
        4.3.3 最佳氯化钡加入方式的确定
        4.3.4 硫酸氢铵标准溶液样品测定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石英管收集器数值模拟
    5.1 数学模型及守恒方程
    5.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数值验证
        5.3.2 直管石英管
        5.3.3 螺旋管石英管
    5.4 本章小结
6 气相硫酸氢铵检测实验
    6.1 实验方法与流程
        6.1.1 实验系统
        6.1.2 实验方案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单一硫酸氢铵气体检测实验
        6.2.2 混合模拟气体检测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灰中硫酸氢铵检测实验
    7.1 实验方法与流程
        7.1.1 灰中硫酸氢铵检测实验
        7.1.2 灰中硫酸氢铵、硫酸铵检测实验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1 灰中硫酸氢铵检测实验
        7.2.2 灰中硫酸铵、硫酸氢铵检测实验
    7.3 本章小结
8 实际电厂飞灰吸附成分测试试验
    8.1 测试现场基本情况
    8.2 测试方法与流程
        8.2.1 飞灰取样与分析
        8.2.2 气态氨逃逸采样分析
    8.3 测试结果与分析
        8.3.1 灰中吸附氨
        8.3.2 氨逃逸
        8.3.3 灰中吸附酸性气体
        8.3.4 灰中吸附氨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二乙二醇水分(卡尔﹒费休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的
二、测量步骤
三、数学模型
四、不确定度的来源
五、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
六、不确定度的评定
    (一) 卡尔费休试剂的滴定度T引入的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二) 试样称量m和卡尔费休消耗体积V引入的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七、步骤3:不确定度分量的定量
    (一) 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估
    (二) 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估
        1. 试样称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2. 卡尔费休消耗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3. 卡尔费休滴定度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三) 步骤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四) 步骤5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五) 报告结果
【相关链接】

(10)新疆某砂岩铀矿地浸开采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渗透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增渗技术现状与表面活性剂
    1.3 铀浸出预测及赋存形态的应用现状
    1.4 同位素的指示作用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2.3 铀矿石粒级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及助浸机理
    3.1 前言
    3.2 新型表面活性剂原料实验研究
    3.3 新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实验与理论研究
    3.4 CSH表面活性剂联合浸铀机理研究
    3.5 CSH表面活性剂对浸出后处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铀赋存形态的地浸采铀预测模型
    4.1 铀赋存形态分级
    4.2 铀赋存形态粒级分布特征
    4.3 铀赋存形态与浸铀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4.4 基于铀赋存形态的地浸采铀预测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234)U/~(238)U同位素活度比特征对地浸采铀的指示
    5.1 矿样采集与理化性质分析
    5.2 ~(234)U/~(238)U活度比在砂岩中不同铀赋存形态中的规律
    5.3 ~(234)U/~(238)U活度比对铀浓度与浸出率的指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改进容量分析中滴定度计算表述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碘酊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分析及稳定性考察[J]. 倪晓霞,王庆芬,刘晓玲,叶财发,陈锦珊.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20(03)
  • [3]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D]. 贾子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基于数字技术的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评价与优化方法研究[D]. 曲冰. 东南大学, 2020(01)
  • [5]居住型超级街区功能布局与街道网络的关联性量化研究[D]. 董嘉. 东南大学, 2020(01)
  • [6]容量法测定丙戊酸镁缓释片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 陈承贵,庞发根,庞赛,梁爱仙,刘敏,李玉兰,王铁杰. 中国药物评价, 2019(03)
  • [7]非水库仑滴定法测定六氟磷酸锂产品中游离酸含量研究[D]. 黄偲睿.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硫酸氢铵生成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D]. 石磊.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04)
  • [9]二乙二醇水分(卡尔﹒费休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J]. 李凤英. 智库时代, 2019(08)
  • [10]新疆某砂岩铀矿地浸开采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D]. 李春光. 南华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容量分析中改进滴度计算表达方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