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建模语言UML(论文文献综述)
方昌勋[1](2021)在《基于Object-Z的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软件开发在互联网时代被广范使用,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多样,其规模和复杂度也随着日益增长,以致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出现了瓶颈,甚至引发了“软件危机”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尝试引入各种方法到软件开发和自动化技术中,包括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方法等。其中Object-Z语言作为面向对象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可以通过构造操作组件和状态封装来支持对大型软件开发系统的语法以及语义的描述。但是目前对Object-Z语言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研究人员只是用Object-Z语言描述简单场景的语义,生成C、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鲜有应用于大型软件系统开发和自动化生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对于具有语义信息的软件业务逻辑的自动化生成而言,在理论和工程实践中都缺乏可供参考的实际指导性研究。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Object-Z语言的SSM框架中通用业务逻辑语义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其中包括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判断语句、循环语句等。其次,设计并实现了描述文件的解析器,以验证语义描述文件的正确性以及语义描述的完整性。第三,设计了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提出了从基于Object-Z语言的通用业务逻辑语义描述文件到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框架中业务层实现函数的映射规则,实现了对应的SSM框架中典型业务的Java代码自动生成,并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工作。测试结果表明,由实现的生成器可以完整、准确地自动生成目标Java代码。本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提升了业务逻辑的语义描述能力,提升了代码生成的自动化程度,有效减少人工的重复性劳动强度,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
王媛[2](2021)在《面向UML的模型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硬件系统都变得越来越庞大而且复杂,保障这些系统的正确性就变成了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在一些对安全需求比较高的领域里,更是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因此保证系统安全性的方法也就成为了现在研究的热门内容。形式化验证是一种可以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有用方法,而模型检测是形式化验证的一种主要技术。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系统所用的建模语言。它对建立模型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进行了定义,可以利用多个视图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建模一个系统。然而UML只是一个半形式化的建模语言,并不能对系统的安全属性进行自动分析和验证。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则需要形式化的验证工具对建模后的系统进行验证。本文使用形式化的方法以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为实例来对UML模型进行模型检测验证。所做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使用UML来对待检测的系统建模,再将UML图例输出为可扩展的XML文件。(2)通过分析了UML的语义和SMV的语义定义了将UML图例转换为SMV语言的规则。(3)在C#环境下设计代码来实现转换将XML文件转出SMV文件。(4)使用Nu SMV来对转换出的SMV文件进行验证工作。
唐彩蓉[3](2021)在《基于AADL2的成本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已经成为设计复杂可靠性攸关系统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AADL(Archite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Language)是一种基于MBSE的建模语言,它被广泛应用于可靠性攸关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面对可靠性嵌入式系统组件呈爆炸式的增加,成本竞争压力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基于工业经验,系统设计人员对系统生命周期所需实际成本(包括设计、使用、维修等成本)的计算要求越来越高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AADL的研究多注重于性能层面,如可靠性、实时性等,很少重视另一个重要因素——成本。目前AADL仍然缺少一种基于实际的成本建模方法。为了扩展AADL的成本建模功能,本文首先归纳出影响系统组件成本的核心元素,基于这些元素进而抽象出一种符合企业实际经济利益的成本元模型。然后,利用AADL2的可扩展性,将成本元模型实现为AADL成本属性集。利用此成本属性集,用户不仅可以使用已开发好的组件全生命周期成本属性,还可以定义其个性化成本属性以满足额外的成本需求。最后,将抽象出来的成本元模型通过AADL的可扩展功能以插件的形式集成到AADL开源开发平台OSATE2(Open Source Analysis Tool Environment)中。插件工具通过遍历系统组件,使AADL能够捕获执行成本分析所需信息,自动计算AADL架构总成本。为了说明了插件工具的有效性,本文选择动力船自动驾驶仪系统PBA系统作为实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工具可有效地执行AADL模型正确的成本分析。与AADL原有的成本数值属性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强的成本表达力,能够刻画嵌入式系统的成本属性特征,辅助设计人员全面地评估AADL系统架构真实的成本效益。
邱雨馨[4](2020)在《工资核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企业的管理中,工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来对企业的日常进行管理。企业通过对员工工作以及员工考勤、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从而计算员工的基本工资以及效益奖金。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工资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若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员工进行考核,高效地计算员工地工资。以此督促员工日常的工作进度,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效益。传统的员工工资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来计算得到的,在工资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由于人工计算得到的工资有时还会出现纰漏等情况,使得企业地财务出现差错。针对以上情况,企业急需一个信息化的工资核算管理系统来实现对企业的日常工资管理。本文在对企业的工资核算管理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外的工资核算管理系统。在对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后,对需要实现的工资核算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首先确定了系统的使用角色以及各个角色所需要通过系统完成的功能,对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和非功能需求分析。系统需要实现企业的基本工资、奖金、绩效考核、考勤等工资的管理。工资核算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主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以及企业所有员工。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整体的设计,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框架,为系统的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根据该企业的工资核算流程,系统可分为7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对工资进行操作的工资信息管理模块,查看考勤信息的考勤信息管理模块,对企业员工、部门信息进行管理的企业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工资信息、个税信息进行查询的统计查询管理模块,考核企业员工绩效的奖金管理模块,设置员工的社保、公积金比例的五险一金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企业员工可以登录系统查看自己的工资发放情况,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也可以登录系统来设置员工需要缴纳的五险一金比例,对员工的绩效奖金、考勤工资进行计算。企业通过工资核算管理系统的实现,对企业的工资核算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相比较于传统的工资核算管理方法,通过系统所实现的工资核算更加准确,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可视化的、便捷的工资查询功能。
费汉明[5](2020)在《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首先对软件过程的主流技术统一软件过程RUP的思想、方法、技术进行了研究学习,然后基于RUP理论制定了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并通过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实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结合互联网大发展大应用环境下的技术背景和铁路利用互联网+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业务背景,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基于统一软件过程的思想、理论、方法,制定针对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并通过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实践。二、从软件工程层面循序渐进地对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研究了软件工程及其三大要素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过程,进而从软件过程的需求日盛和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引出对目前的主流软件过程统一软件过程RUP。对统一软件过程RUP的三大核心思想、四个阶段、九个核心工作流、六条最佳实践、裁剪等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引出RUP中的关键技术可视化软件建模。对软件建模的相关概念、技术以及可视化建模语言UML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基于RUP的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方法,并对软件技术过程涉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三、以目标为导向对互联网订餐业务进行流程规划设计,层层驱动地对互联网订餐业务进行目标建模、过程建模和业务流程分析。在业务建模的基础上,对铁路12306餐饮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以业务流程分析结果为驱动,在活动图中找出用例,并进行用例建模。对铁路12306餐饮系统进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主要从系统需求、安全需求、性能需求、网络需求、安全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四、在用例建模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建模理论,以实现用例,满足系统功能性需求为目标,进行系统对象的分析,并建立了系统对象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五、结合铁路信息化相关要求和铁路12306售票系统的建设经验,根据需求分析,对铁路12306餐饮系统进行架构设计。确定了技术路线,然后从网络架构、安全架构、系统逻辑、数据架构等角度进行了技术架构设计,最后,结合功能性需求分析进行了功能架构设计。六、基于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已开发了铁路12306餐饮系统。通过系统上线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验证。
张紫菡[6](2020)在《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列控系统线路数据是描绘列车运行线路的重要信息,准确、完备的线路数据是列控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然而既有线实际控车数据由人工编制,与LKJ基础数据不完全一致,人工编制存在漏编和错编的可能,导致线路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同时实际控车数据按照交路组织,数据存在冗余,各路局的数据交路和监控交路存在差异,数据文件及数据版本不统一,造成控车数据管理较为复杂,不利于既有线铁路提质增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CTCS-1级列控系统数据需求,设计出格式简明且易于存储的线路数据模型。之后根据线路数据特点和人工编制过程总结形成完整的数据编制规则,并根据CTCS-1级列控系统运行场景及功能需求建立数据模型验证场景。提出基于UML与Nu SMV相结合的模型验证体系及系统迭代方法,分别建模并验证数据模型编制过程及模型验证场景的完备性,并以此为依据开发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这对保证线路数据正确及列控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的设计和构建。从线路基础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和系统需求角度,对线路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线路数据的特点和关联结构。结合线路数据的更新需求,采用Rail ML设计了结构清晰,数据内容完善的线路数据模型。(2)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提取和验证场景的设计。根据线路数据和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取出数据模型编制规则,规则包括数据属性规则、拓扑规则以及人工编制的专家经验。结合人工编制步骤,提取了编制规则过程框架,建立了完整的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为数据自动编制过程提供依据。为确保数据模型的正确性,根据线路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需求,设计了针对线路数据模型的验证场景,为后续建模验证打下基础。(3)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研究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方法,采用UML语言建立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基础模型,并转化为Nu SMV形式化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对模型的反复迭代最终得到了符合系统需求的线路数据模型及模型编制规则,确保了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完备性。(4)开发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基于经过验证的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开发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完成了对实际线路数据模型的自动化编制,并验证了数据模型的完备性,保证了数据编制过程的准确性。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57篇。
周游[7](2020)在《基于UML扩展机制的RBC控车场景功能安全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及对高速铁路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台,我国对CTCS-3(China Train Control System level 3,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级列控系统的需求规范也逐渐完善。RBC(Radio Block Center,无线闭塞中心)作为CTCS-3级列控系统地面核心子系统用来保障列控系统的安全运营。CTCS-3级列控系统是同时具备了连续和离散的信息交互机制的混成系统,在RBC与其他设备进行交互时如果出现任何与行车许可、线路信息等相关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高速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对RBC控车场景进行安全分析来保证后续的系统安全设计和评估,而基于传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在列控系统的安全分析中已略显其不足,通过形式化方法对列控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已经成了研究的主要趋势。本文以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RBC控车场景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扩展机制的控车场景功能安全分析方法。首先,针对CTCS-3级列控系统的混成特性,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RBC控车场景进行分析,根据UML扩展机制的安全特性建模方法,构建UML类图和状态转移图模型以及其故障扩展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状态迁移和连续动态过程,再根据列控系统的需求规范构建具有安全特性的混成概要文件来准确地刻画列控系统的混成特性。然后,选择CPN(Colored Petri Net,有色Petri网)作为UML扩展模型的验证工具及分层控制结构的形式化建模规范,将扩展的UML模型转换成可执行的有色Petri网分层模型,通过ASK-TCL算法对系统模型进行动态行为和状态变化的检验,验证UML扩展模型和RBC控车场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最后,根据已建立的UML扩展模型转化成PHAVer(Polyhedral Hybrid Automaton Verifier,混成自动机模型检验工具)模型,分析RBC控车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并进行描述,将PHAVer和故障模型融合来描述RBC控车场景中设备故障情况以及故障对场景功能产生的影响,利用故障监视器对系统模型进行可达集计算,确定危及系统安全的故障组合实现RBC控车场景的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满足RBC控车场景在需求设计阶段的安全特性要求,为以后列控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安全评估提供了参考方法。
宋宇[8](2020)在《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联锁系统作为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是铁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保障行车安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形式化方法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所以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和验证对保障铁路行车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直接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联锁系统建模不仅需要开发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站场规模的扩大,其建模难度大幅上升,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方式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和验证。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在软件开发领域应用广泛,它所建立的模型由多个视图组成,每个视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简单直观地描述系统,但是UML只是一种半形式化的语言,无法直接使用形式化的方法验证其正确性。以Promela作为输入语言的形式化验证工具SPIN可以高效地对Promela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若是能够建立联锁系统的UML模型,并将其自动转换为形式化的Promela模型,则可以降低形式化建模的难度,提高建模与验证的效率。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ML和Promela的形式化建模方法,并且使用该方法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与验证。本文所作工作主要有:(1)首先对联锁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分析,并结合《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得出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而建立了系统的用例图;然后对室外设备及其接口电路进行分析,建立了各个设备的类图和状态图;最后详细分析了联锁系统的主要控制过程,为各个控制过程建立了顺序图。(2)对UML模型和Promela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制定了UML三种视图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规则。然后根据此规则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基于MFC框架开发了模型转换工具,实现了UML模型到Promela模型的自动转换。(3)提取联锁需求模型所应满足的技术规范,应用LTL(Linear-time Temporal,线性时序逻辑)公式对这些技术规范进行表达,并将其与Promela模型一起输入至形式化验证工具SPIN当中,检验模型的正确性。(4)以所建立的联锁需求模型为指导,针对举例站场,搭建了计算机联锁软件仿真平台,通过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在降低联锁系统建模难度的同时,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联锁软件的开发工作,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图88幅,表2个,参考文献58篇。
刘文倩[9](2020)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对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以下简称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有:轨旁设备最少化、通信多模化、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等。新型列控系统与传统列控在系统结构、模块功能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在新型系统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竞争等问题。因此,为保证新型列控系统功能的正确可靠实现,针对其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的需求,论文以线路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管理模块为研究对象,提出适用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形式化建模和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方法。首先,在新型列控和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需求;然后,为了便于线路资源管理,提出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子系统中的模块功能、信息流,设计了模块结构;接着,基于资源管理功能需求,设计了资源管理流程,包括线路资源的状态管理和线路资源的使用流程,并针对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中的资源征用阶段,设计了基于有向加权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2)对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了形式化建模和验证。首先,提出了资源管理方法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包括关键字标记、UML元素映射以及层次化模型构建等;着重设计了UML模型到有色Petri网模型的转换规则;其次,选取区间和站内资源管理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了逐步仿真和状态空间分析,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功能实现正确性和设计完备性。(3)针对道岔线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竞争问题,设计并验证了资源分配策略。从分析资源分配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资源分配需求,设计了资源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目标资源分配决策函数,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得到了资源分配策略;最后,对资源竞争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分配策略能有效解决资源竞争问题。(4)设计并实现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仿真软件。首先,分析了仿真系统的软件需求,进行了技术选型,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框架模式和B/S(Browser/Server)的软件架构;然后,分析了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分层架构和仿真模块伪代码;最终,通过编程完成了软件开发,仿真了资源管理功能,进一步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正确性。本文共有图68幅,表30个,参考文献67篇。
尤瑞君[10](2020)在《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与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速铁路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铁路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成为当前研究重点,在这个背景下,高速铁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System,简称“ATO系统”)应运而生。京张“智能高铁”的开通标志我国高速铁路ATO系统的迈上新的台阶。各高速铁路ATO系统厂家根据国铁集团颁布的相关系统规范进行研发,理想情况下,设备与规范完全一致且具有良好的互联互通性。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不同开发人员对规范文本的理解不同,会出现设备与规范不一致或设备间不能互联互通的情况。为保证高速铁路ATO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在实验室测试过程中,对设备与规范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间互联互通性进行验证。传统的一致性与互联互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自动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研究一种可靠、高效、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形式化建模与系统级故障诊断的一致性分析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互联互通性分析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和通信顺序进程CSP对ATO系统的运行场景进行了建模与验证。结合高速铁路ATO系统的相关规范,总结归纳高速铁路ATO系统的运行场景,并采用UML用例图、类图、对象图、活动图对运行场景进行描述;根据转换规则,采用CSP语言建立模型并验证;以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为例进行建模与验证,获得并发系统进程间的交互规则。然后,基于系统级故障诊断理论进行了系统一致性分析。该方法结合运行场景的形式化模型,利用节点互测理论,提取系统节点,制定节点互测机制,从而构建系统级故障诊断模型;得到测试结果矩阵后利用诊断算法,准确定位异常节点;以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为例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出一致性分析结果。最后,采用机器学习领域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分析了高速铁路ATO系统的互联互通性。该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原始数据的获取、数据预处理、SVM分类器训练与验证、互联互通性结论分析等过程。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最小类内方差法进行了特征选择;在训练过程中,对超参数进行了贝叶斯寻优,以提高分类精度;对SVM分类器进行性能评价,并在SVM分类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到高速铁路ATO系统站台门联动场景下的互联互通性结论。图45幅,表26个,参考文献63篇。
二、统一建模语言UM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建模语言UML(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bject-Z的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技术 |
1.4 研究生期间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与相关技术 |
2.1 UML简介 |
2.1.1 UML概述 |
2.1.2 UML基本组成 |
2.1.3 UML缺陷 |
2.2 形式化方法介绍 |
2.2.1 形式化方法的基本概念 |
2.2.2 形式化的规范方法分类和验证方法 |
2.2.3 形式化方法的问题和发展 |
2.3 Object-Z语言 |
2.3.1 Z语言 |
2.3.2 面向对象的Z语言 |
2.3.3 Z语言与Object-Z语言的比较 |
2.4 SSM框架 |
2.4.1 Spring框架 |
2.4.2 Spring MVC框架 |
2.4.3 Mybatis框架 |
2.4.4 SSM框架的开发流程 |
2.5 代码自动化生成技术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Object-Z的通用业务功能语义形式化描述方法 |
3.1 基于Object-Z语言对通用业务语法描述 |
3.1.1 基于Object-Z语言对通用业务对象描述 |
3.1.2 基于Object-Z语言对通用业务方法描述 |
3.1.3 基于Object-Z语言对通用业务类初始化描述 |
3.2 基于Object-Z语言对通用业务功能语义的描述 |
3.2.1 基于数学模型和符号系统描述通用业务语义 |
3.2.2 基于排列组合语法单元描述通用业务功能语义 |
3.3 案例说明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映射规则的定义 |
4.1 目标文件分析 |
4.1.1 Service层业务实现函数的固定格式 |
4.1.2 Service层业务实现函数的通用逻辑 |
4.2 Object-Z语言语法分析树到业务逻辑Java代码的映射过程 |
4.3 映射规则形式化定义 |
4.4 映射规则BNF范式定义 |
4.4.1 基于BNF范式定义输入模型 |
4.4.2 基于BNF范式定义输出模型 |
4.4.3 输入模型到输出模型的映射规则的BNF范式定义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 输入文件分析 |
5.2 Object-Z语法解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3 业务逻辑Java代码生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3.1 通用业务中函数的映射输出 |
5.3.2 通用业务中方法的映射输出 |
5.3.3 通用业务中变量的映射输出 |
5.3.4 通用业务中变量初始化条件的映射输出 |
5.3.5 通用业务中基础语义的映射输出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的测试与验证 |
6.1 基于Object-Z语言编写描述语义文件 |
6.2 语法树自动生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6.3 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6.4 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性能测试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面向UML的模型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统一建模语言 |
2.2 模型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ML建模分析 |
3.1 系统描述 |
3.2 Enterprise Architect简介 |
3.3 使用UML进行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义转换设计 |
4.1 NuSMV的系统描述 |
4.2 类图转换规则 |
4.3 状态图转换规则 |
4.4 顺序图转换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义规则的代码转换 |
5.1 XML简介 |
5.2 UML导出为XML文件 |
5.3 XML文件转换为SMV文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属性验证 |
6.1 CTL简介 |
6.2 属性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AADL2的成本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AADL建模语言 |
2.2 基于模型的其他建模语言 |
2.3 成本评估方法的比较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AADL的成本建模框架设计 |
3.1 AADL成本分析工具开发的需求 |
3.2 成本建模工具的框架设计 |
3.3 成本计算模型 |
3.4 成本元模型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本属性集的构建 |
4.1 成本属性的建模 |
4.2 扩展属性集的验证 |
4.3 成本评估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力船自动驾驶仪系统的实例分析 |
5.1 成本分析插件实现 |
5.2 系统实例建模 |
5.3 成本属性集的应用 |
5.4 成本评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工资核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B/S体系结构 |
2.1.1 B/S体系结构概述 |
2.1.2 B/S体系结构的优点 |
2.2 UML建模技术 |
2.2.1 UML建模技术简介 |
2.2.2 UML建模机制 |
2.2.3 UML建模步骤 |
2.3 数据库服务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分析 |
3.1.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2 系统总体流程分析 |
3.1.3 系统角色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工资信息管理 |
3.2.2 考勤信息管理 |
3.2.3 企业基础信息管理 |
3.2.4 统计查询管理 |
3.2.5 奖金管理 |
3.2.6 五险一金管理 |
3.2.7 系统管理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2.3 系统整体流程设计 |
4.2.4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工资信息管理 |
4.3.2 考勤信息管理 |
4.3.3 企业基础信息管理 |
4.3.4 统计查询管理 |
4.3.5 奖金管理 |
4.3.6 五险一金管理 |
4.3.7 系统管理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4.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工资信息管理的实现 |
5.2.2 考勤信息管理的实现 |
5.2.3 企业基础信息管理的实现 |
5.2.4 统计查询管理的实现 |
5.2.5 奖金管理的实现 |
5.2.6 五险一金管理的实现 |
5.2.7 系统管理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功能测试 |
5.3.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背景 |
1.1.2 业务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业务层面的研究意义 |
1.2.3 技术层面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件过程研究 |
2.1 软件过程概述 |
2.2 统一软件过程RUP |
2.2.1 RUP的四个阶段 |
2.2.2 RUP的三大核心思想 |
2.2.3 RUP的九个核心工作流 |
2.2.4 RUP的 4+1 架构方法 |
2.2.5 RUP的六条最佳实践 |
2.2.6 RUP的裁剪 |
2.3 软件建模综述 |
2.4 建模语言UML及其扩展 |
2.4.1 UML |
2.4.2 Eriksson-Penker业务扩展模型 |
2.5 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 |
2.5.1 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开发的关键活动 |
2.5.2 业务建模 |
2.5.3 需求分析 |
2.5.4 系统对象分析 |
2.5.5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业务建模 |
3.1 业务概述 |
3.1.1 站餐预订 |
3.1.2 车餐预订 |
3.1.3 车餐实时购买 |
3.1.4 扫码点餐 |
3.2 业务目标建模 |
3.2.1 目标模型的表示 |
3.2.2 业务目标建模示例 |
3.3 业务过程建模 |
3.3.1 过程模型的表示 |
3.3.2 业务过程建模示例 |
3.4 业务活动分析 |
3.4.1 活动图的表示 |
3.4.2 业务流程分析示例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4.1 用例的表示 |
4.1.1 用例图 |
4.1.2 用例描述 |
4.2 用例获取 |
4.2.1 获取用例的方法 |
4.2.2 用例获取示例 |
4.3 用例描述 |
4.3.1 用例描述方法 |
4.3.2 用例描述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 系统需求 |
5.1.1 可扩展性 |
5.1.2 适应性 |
5.1.3 可靠性 |
5.1.4 可用性 |
5.1.5 易用性 |
5.2 性能需求 |
5.2.1 并发需求 |
5.2.2 数据存储能力 |
5.3 网络需求 |
5.4 安全需求 |
5.4.1 系统访问控制 |
5.4.2 客户信息安全 |
5.4.3 数据通信安全 |
5.4.4 软件容错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对象分析 |
6.1 系统对象模型的表示方法 |
6.1.1 静态模型表示-领域模型 |
6.1.2 动态模型表示-时序图 |
6.2 系统对象静态建模 |
6.2.1 静态建模方法 |
6.2.2 系统静态建模示例 |
6.3 系统对象动态建模 |
6.4 本章小结 |
7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7.1 技术路线 |
7.2 技术架构设计 |
7.2.1 网络架构 |
7.2.2 安全架构 |
7.2.3 系统逻辑 |
7.2.5 数据架构 |
7.3 功能架构设计 |
7.3.1 运营管理 |
7.3.2 商品管理 |
7.3.3 餐饮预订 |
7.3.4 订单管理 |
7.3.5 交易对账 |
7.3.6 支付结算 |
7.3.7 统计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系统的实现 |
8.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8.1.1 系统开发架构 |
8.1.2 系统功能实现 |
8.2 系统的关键实现 |
8.2.1 订单状态迁移的实现 |
8.2.2 扫码点餐的实现 |
8.3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系统的应用 |
9.2 本文研究总结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TCS-1级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数据生成及验证研究现状 |
1.2.3 形式化验证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方案 |
2.1 线路数据模型需求分析 |
2.1.1 数据模型的应用过程分析 |
2.1.2 数据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3 数据模型的安全需求分析 |
2.2 CTCS-1级线路数据分析 |
2.2.1 线路数据类型 |
2.2.2 线路数据特点 |
2.3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 |
2.3.1 Rail ML概述 |
2.3.2 数据模型结构设计 |
2.3.3 数据元扩展设计 |
2.4 数据模型编制规则提取 |
2.4.1 数据属性的编制规则 |
2.4.2 数据拓扑的编制规则 |
2.4.3 数据编制的专家经验 |
2.4.4 数据模型的编制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建模 |
3.1 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体系 |
3.1.1 数据模型编制及验证场景的设计方法 |
3.1.2 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抽象方法 |
3.2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设计 |
3.2.1 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
3.2.2 数据模型验证场景设计 |
3.3 数据编制规则的UML建模 |
3.3.1 编制规则的系统静态建模 |
3.3.2 编制规则的动态功能建模 |
3.4 线路数据验证场景的UML建模 |
3.4.1 验证场景的顶层模型 |
3.4.2 验证场景的子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形式化验证 |
4.1 线路数据模型形式化验证方法 |
4.1.1 NuSMV概述 |
4.1.2 UML模型到Nu SMV模型的转化 |
4.1.3 NuSMV模型的待验证属性描述方法 |
4.2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NUSMV建模 |
4.2.1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主模块 |
4.2.2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子模块 |
4.2.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
4.3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NUSMV建模 |
4.3.1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主模块 |
4.3.2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子模块 |
4.3.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
4.4 验证结果及分析 |
4.4.1 验证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总体设计 |
5.2.2 数据模型编制模块设计 |
5.2.3 数据模型验证模块设计 |
5.3 软件实现 |
5.3.1 开发环境 |
5.3.2 功能实现 |
5.4 实际线路数据应用 |
5.4.1 实际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 |
5.4.2 数据模型实际场景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主要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UML扩展机制的RBC控车场景功能安全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面向列控系统的模型的UML安全概要设计 |
2.1 统一建模语言UML概述 |
2.1.1 UML语义表达 |
2.1.2 UML的图形表达 |
2.2 面向列控领域建模需求UML扩展 |
2.2.1 UML扩展机制 |
2.2.2 RBC控车场景的建模需求 |
2.3 安全特性扩展 |
2.3.1 列控系统的安全特性需求 |
2.3.2 安全特性包中元素及关系 |
2.3.3 UML概要文件中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UML扩展机制的RBC控车场景模型 |
3.1 RBC系统结构 |
3.1.1 RBC系统配置 |
3.1.2 RBC系统外部接口 |
3.2 列控系统中的RBC控车场景 |
3.2.1 行车许可场景 |
3.2.2 等级转换场景 |
3.2.3 RBC切换场景 |
3.3 RBC控车场景UML模型 |
3.3.1 RBC控车场景的UML顺序图 |
3.3.2 RBC控车场景的UML类图 |
3.3.3 RBC控车场景的UML状态转移图 |
3.4 本章小结 |
4 可执行的有色Petri网模型与验证 |
4.1 有色Petri网 |
4.1.1 有色Petri网的基本概念 |
4.1.2 有色Petri网的层次化模型 |
4.1.3 有色Petri网动态性质 |
4.1.4 CPNTools介绍 |
4.2 基于ASK-CTL的 CPN模型合理性验证算法 |
4.2.1 基于CPN的 ASK-CTL逻辑语言 |
4.2.2 模型合理性验证算法 |
4.3 UML向 CPN转换的基本规则 |
4.3.1 UML中间模型的提取 |
4.3.2 中间模型向CPN模型的转换 |
4.4 基于CPN分层结构的RBC控车场景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RBC控车场景安全分析方法 |
5.1 基于可达集的分析方法 |
5.2 故障描述方法 |
5.3 PHAVer故障模型的建立 |
5.3.1 PHAVer与致因监视器的建立 |
5.3.2 故障模型整合算法 |
5.4 RBC控车场景的安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形式化方法介绍 |
2.1 UML统一建模语言 |
2.1.1 UML概述 |
2.1.2 UML组成 |
2.2 形式化方法概述 |
2.3 模型验证工具SPIN |
2.3.1 SPIN的工作原理 |
2.3.2 Promela模型与线性时态逻辑 |
2.4 本章小结 |
3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模型设计 |
3.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整体框架 |
3.1.2 联锁进路控制过程分析 |
3.1.3 联锁其它控制过程分析 |
3.2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静态模型的建立 |
3.2.1 联锁系统UML用例图的建立 |
3.2.2 联锁系统UML类图的建立 |
3.3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动态模型的建立 |
3.3.1 联锁系统UML状态图的建立 |
3.3.2 联锁系统UML顺序图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UML模型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 |
4.1 模型转换规则的制订 |
4.1.1 UML类图的转换规则 |
4.1.2 UML状态图的转换规则 |
4.1.3 UML顺序图的转换规则 |
4.2 模型转换工具的研制 |
4.2.1 UML模型输出 |
4.2.2 转换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模型验证和仿真平台的搭建 |
5.1 联锁系统验证语句 |
5.1.1 安全系统分析 |
5.1.2 LTL验证语句的提取 |
5.2 验证过程及结果 |
5.3 计算机联锁系统仿真平台 |
5.3.1 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3.2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型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形式化建模和验证研究现状 |
1.3 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和功能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 |
2.1 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和需求分析 |
2.1.1 新型列控与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分析 |
2.1.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需求分析 |
2.2 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 |
2.2.1 车载设备资源管理相关模块 |
2.2.2 对象控制器OC |
2.2.3 资源管理单元RMU |
2.3 线路资源状态管理设计 |
2.4 线路资源使用流程设计 |
2.4.1 轨道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
2.4.2 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
2.5 线路资源搜索流程设计 |
2.5.1 站场拓扑有向加权图构建规则 |
2.5.2 基于站场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UML和 HCPN的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1 形式化建模语言与工具 |
3.1.1 形式化建模意义与验证原理 |
3.1.2 UML和层次有色Petri网 |
3.2 资源管理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 |
3.2.1 资源管理方法建模与验证流程 |
3.2.2 UML模型转换CPN模型规则 |
3.3 区间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3.1 UML模型建立 |
3.3.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
3.3.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
3.4 站内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4.1 UML模型建立 |
3.4.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
3.4.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分配策略设计与验证 |
4.1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需求分析和原则设计 |
4.2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基本假设和模型约束 |
4.2.2 资源分配多目标决策模型 |
4.3 基于资源分配目标函数的资源分配策略 |
4.3.1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 |
4.3.2 基于TFN-APH的资源分配目标函数 |
4.3.3 资源分配策略设计 |
4.4 资源分配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
4.4.1 资源分配场景CPN建模 |
4.4.2 资源分配场景CPN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需求分析和技术选型 |
5.1.1 仿真系统软件需求和功能需求 |
5.1.2 仿真系统软件技术选型 |
5.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分层架构 |
5.2.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
5.3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
5.3.1 资源管理仿真软件可视化展示 |
5.3.2 资源管理功能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与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ATO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测试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一致性和互联互通性分析的关键技术 |
2.1 形式化方法概述 |
2.2 系统形式化建模方法研究 |
2.2.1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2.2 通信顺序进程CSP |
2.3 基于图论的故障诊断模型 |
2.4 支持向量机理论 |
2.4.1 线性可分数据下的超平面求解 |
2.4.2 惩罚项与核函数 |
2.4.3 超参数的贝叶斯寻优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ATO系统运行场景建模与验证 |
3.1 基于UML+CSP的高速铁路ATO系统建模与验证方法 |
3.1.1 UML模型到CSP模型的转换规则 |
3.1.2 模型验证与规则提取 |
3.2 高速铁路ATO系统框架与测试平台结构 |
3.2.1 高速铁路ATO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2 高速铁路ATO系统运行场景划分 |
3.3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建模与验证 |
3.3.1 区间跨TSRS场景分析 |
3.3.2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的UML模型 |
3.3.3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的CSP模型 |
3.3.4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模型验证与规则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 |
4.1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 |
4.1.1 高速铁路ATO系统实验室测试平台结构 |
4.1.2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设计 |
4.2 区间跨TSRS场景下的高铁ATO系统故障检测模型 |
4.2.1 提取系统节点 |
4.2.2 节点互测机制 |
4.2.3 故障诊断模型 |
4.2.4 诊断可行性分析 |
4.3 高速铁路ATO系统故障诊断算法 |
4.3.1 测试无效模型 |
4.3.2 诊断规则 |
4.3.3 诊断算法 |
4.3.4 算法验证 |
4.3.5 性能分析 |
4.4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 |
4.4.1 接口数据获取 |
4.4.2 一致性诊断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铁路ATO系统互联互通特性分析 |
5.1 基于SVM分类器的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 |
5.2 站台门联动场景分析 |
5.3 基于SVM分类器的高速铁路ATO系统互联互通特性分析 |
5.3.1 原始数据的获取 |
5.3.2 数据预处理 |
5.3.3 SVM分类器模型训练与验证 |
5.3.4 互联互通特性分析结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统一建模语言UML(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bject-Z的业务逻辑Java代码自动生成器设计与实现[D]. 方昌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UML的模型检测方法研究[D]. 王媛.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3]基于AADL2的成本建模方法研究[D]. 唐彩蓉.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4]工资核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邱雨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费汉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D]. 张紫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UML扩展机制的RBC控车场景功能安全分析方法[D]. 周游.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D]. 宋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刘文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与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研究[D]. 尤瑞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统一建模语言论文; uml论文; 业务建模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