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稻草营养价值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张巧娥,吴少飞,李月,李云鹤,梁小军,虎丽[1](2022)在《宁夏不同地区稻草营养价值的评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宁夏不同地区稻草的营养价值,试验按照宁夏水稻产区的分布,将稻草产区划分为银南地区(吴忠市、中卫市、利通区、青铜峡市)、银川地区(贺兰县、灵武县)、银北地区(惠农区、平罗县),测定并比较银南、银川和银北三个地区稻草的常规营养成分、瘤胃发酵参数、降解率和消化率。结果表明:银南、银川、银北三个地区稻草的常规营养成分中银南地区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高于银川地区(P<0.05),银川地区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南和银川地区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川地区磷含量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瘤胃发酵参数中,银南和银川地区乙酸含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南地区丙酸含量显着高于银川和银北地区(P<0.05);银川地区丁酸含量显着高于银南地区(P<0.05),而银南地区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川地区乙酸/丙酸显着高于银南和银北地区(P<0.05)。银北地区24小时干物质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南地区(P<0.05);银南地区36,48小时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川和银北地区(P<0.05),银南和银川地区72小时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川地区稻草的快速降解部分显着高于银南和银北地区(P<0.05),银北地区稻草的慢速降解部分显着高于银川地区(P<0.05),银南地区稻草的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有效降解率为银南地区显着高于银川地区(P<0.05),银川地区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南地区12小时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川地区(P<0.05),银南地区稻草的有效降解率区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北地区稻草的18小时粗蛋白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南地区(P<0.05),银川地区稻草的48,72小时CP降解率及慢速降解部分显着高于银北地区(P<0.05),银川地区稻草的CP有效降解率显着高于银南和银北地区(P<0.05);银北地区干物质消化率显着高于银南和银川地区(P<0.05),银南地区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着高于银川和银北地区(P<0.05)。而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钙含量、各时间段产气量、氨态氮浓度、pH值、干物质各时间段(除24小时外)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6,12,18,24小时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各时间段(除12小时外)降解率、粗蛋白6,24,36小时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指标三个地区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银南地区的稻草营养价值最高,其次是银川地区,最后是银北地区。
贾柔[2](2021)在《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其纤维结构以及滩羊生产性能和尿液理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开展了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其纤维结构以及滩羊生产性能和尿液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处理风干稻草:对照组(未处理稻草);试验I组(4%尿素+2%氧化钙+1%氯化钠复合化学处理稻草);试验Ⅱ组(7.1%氯化铵+2%氧化钙+1%氯化钠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分析测定三组稻草纤维结构、营养成分。第二阶段:基础饲粮的精粗比为30:70,苜蓿与稻草以60:40组合作为粗饲料饲喂舍饲滩羊,选取24只3月龄,平均体重(18.65±0.35)kg的健康公滩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未处理稻草;试验I组饲喂尿素复合化学处理过的稻草;试验Ⅱ组饲喂氯化铵复合化学处理过的稻草。预饲期15d,正饲期60 d。饲喂期结束后,测定滩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参数、尿液理化指标以及肾脏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稻草纤维结构经尿素或氯化铵复合化学处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稻草CP含量和Ca含量相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NDF含量显着降低(P<0.05),试验Ⅱ组稻草CP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5),NDF含量显着低于试验Ⅰ组(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滩羊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滩羊氮消化率、氮利用率以及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滩羊DE和总能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DE和总能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60d,试验Ⅰ组滩羊瘤胃液p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试验Ⅰ组滩羊瘤胃NH3-N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瘤胃液乙酸/丙酸数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30d时,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滩羊血清T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血清ALB含量和HDL-C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60d时,试验Ⅱ组滩羊血清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UREA含量显着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30d时,试验Ⅰ组滩羊血清GSH-Px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血清T-SOD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60d时,试验Ⅱ组滩羊血清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Ⅰ组滩羊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滩羊料重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滩羊胸围增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体高增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经济效益最高,试验Ⅱ组次之,对照组最低。试验Ⅰ组滩羊骨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眼肌面积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滩羊肉p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黄度值b*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亮度值L*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滩羊肉C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滩羊As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5)试验Ⅱ组滩羊尿液pH值相比对照组和试验Ⅰ组显着降低(P<0.05),Mg含量显着增加(P<0.05);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肾小管内粘液增多,试验Ⅰ组肾小囊增大,肾小球皱缩,试验Ⅱ组肾脏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尿素或氯化铵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有助于提高稻草的营养价值,破坏稻草纤维结构。尿素或氯化铵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可以促进滩羊生长发育,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羊肉品质,还可以提高滩羊的抗氧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氮和能量代谢。此外,氯化铵处理还可以降低滩羊患尿结石的风险。
姜碧薇[3](2021)在《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及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粗饲料通常占40%~70%或更高,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但粗饲料适口性较差,难消化。通过对粗饲料进行处理,改善其适口性,增强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了其生产性能、肉品质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以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主要成分为酵母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为处理剂,选取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作为粗饲料,分六个试验,分别研究了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纤维结构以及对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多样性、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和瘤胃微生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系统研究该处理方式对提高粗饲料利用率的作用机理,以期为粗饲料处理提供更多方法,同时改善粗饲料适口性,为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调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试验一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分为五组,其中对照组为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试验Ⅰ组为单独使用纤维素酶处理(酶活≥l0000U/g)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试验Ⅱ组为单独使用复合益生菌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试验Ⅲ组为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酶菌比8:15),试验Ⅳ组为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酶菌比8:20),试验V组为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酶菌比8:25),经发酵30天后检测其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每组3个重复。结果表明,酶菌比8:20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经该比例发酵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中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最多,霉菌数量最少,菌落总数居中,并减少了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说明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最佳比例是8:20。试验二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的影响根据试验一的方法对粗饲料进行处理,发酵30天后用扫描电镜对各组粗饲料进行纤维结构观察。分别取荞麦秸秆、稻草、苜蓿干草叶片和苜蓿干草茎秆的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每组三个重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纤维结构均有所破坏,破坏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试验Ⅳ组>试验Ⅴ组>试验Ⅲ组>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对照组。该结果表明,酶菌比8:20条件下对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纤维结构的破坏力最强,说明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最佳比例是8:20。试验三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宁夏滩羊羯羊40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10只。日粮精粗比为3:7,对照Ⅰ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荞麦秸秆与苜蓿比例为20:80),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酶活≥10000U/g)+复合益生菌处理(酶菌比8:20)的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荞麦秸秆与苜蓿干草比例为20:80);对照Ⅱ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稻草和苜蓿干草(稻草与苜蓿比例为60:40),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酶活≥10000U/g)+复合益生菌处理(酶菌比8:20)的稻草和苜蓿干草,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1)饲养试验结束当天,空腹口腔采集瘤胃液,分装保存后用于测定瘤胃pH值、氨态氮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结果表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显着降低了舍饲滩羊瘤胃内戊酸浓度(P<0.05),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瘤胃pH值、氨态氮浓度和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等挥发酸浓度,但差异不显着(P>0.05)。2)饲养试验结束当天,口腔采集瘤胃液后提取其中的DNA用于瘤胃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酶菌混合发酵处理后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饲喂滩羊,提高了其瘤胃细菌的OTU数目,改变了滩羊瘤胃内细菌的多样性。门水平上,该处理方式提高了滩羊瘤胃内厚壁菌门的占比数量,降低了拟杆菌门、Kiritimatiellaeota、蓝藻门的数量;属水平上,该处理方式提高了滩羊瘤胃内普雷沃氏菌属、库特氏菌属、瘤胃球菌NK4A214属、鲁梅尔芽孢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的数量,降低了滩羊瘤胃内克里斯滕森R7菌属的数量。试验四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当天,空腹口腔采集瘤胃液。分装保存后提取其中的DNA用于宏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后,对滩羊瘤胃细菌的功能基因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产生了一定影响。以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其瘤胃内主要功能酶是参与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的酶类。滩羊瘤胃内的嘧啶代谢(Pyrimidine metabolism)、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Amino sugar and 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sm)以及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这3条通路的基因数量极显着高于未处理的粗饲料(P<0.01)。说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提高了滩羊瘤胃细菌当中嘧啶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以及二羧酸代谢的基因数量。同时,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其瘤胃内降解植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主要是糖苷水解酶、糖基转移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提高了滩羊瘤胃内的部分半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部分非结构碳水化合物酶的活性,促进了滩羊对粗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试验五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于饲养试验开始当天、第30d和饲养试验结束当天空腹静脉采血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之后称重。结果表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饲喂滩羊,可以极显着提高滩羊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P<0.01),降低料重比(P<0.01),提高滩羊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显着提高滩羊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极显着降低血清尿素含量(P<0.01)。试验六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5只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羊只禁食24 h,禁水2h后屠宰,用于屠宰性能指标的测定。取相应肉样,规定时间内进行肉品质及羊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屠宰性能指标、肉品质和羊肉营养成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试验Ⅰ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对照Ⅰ组提高了 2.56%、2.23%、3.22%和1.69%,GR值比对照组Ⅰ组降低了 8.43%;试验Ⅱ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对照组Ⅱ提高了 2.95%、1.29%、2.20%和2.58%,GR值比对照Ⅱ组降低了 1.28%,说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有提高滩羊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和净肉重的趋势,同时有降低GR值的趋势。试验Ⅰ组失水率、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分别比对照Ⅰ组降低了 7.25%、1.79%和15.13%,熟肉率和肉色红度(a*)值分别比对照Ⅰ组提高了 5.64%和3.63%。试验Ⅱ组失水率、剪切力、滴水损失分别比对照Ⅱ组降低了 4.23%、1.55%和27.74%,熟肉率和肉色红度(a*)值分别比对照Ⅱ组提高了 6.02%和2.86%。试验Ⅰ组粗脂肪含量比对照Ⅰ组降低了 9.25%,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Ⅰ组提高了 4.31%,试验Ⅱ组粗脂肪含量比对照Ⅱ组降低了 3.06%,粗蛋白含量比对照Ⅱ组提高了 6.39%。说明本试验日粮条件下,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有提高滩羊产肉性能和胴体瘦肉率的趋势。同时,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有改善滩羊肉色和肉品质、降低滩羊肉脂肪含量和提高滩羊肉蛋白质含量的趋势。综上所述,应用酶菌混合8:20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可显着降低其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改善发酵品质并破坏其纤维结构。用酶菌处理后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饲喂滩羊,可以提高滩羊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降低了其血清尿素含量,提高了屠宰性能,改善其肉品质,同时能够影响滩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提高其瘤胃内部分纤维降解菌的数量和部分功能基因和部分碳水化合物酶的基因数量。因此,本试验日粮条件下,运用纤维素酶(酶活≥10000 U/g)与复合益生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饲喂效果较优,有益于滩羊的健康养殖,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吴建萌[4](2020)在《稻秸菌酶联用黄贮工艺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秸适口性和品质较差,营养转化率不高,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直接饲喂效果不佳黄贮加工是提高稻秸饲料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发酵型添加剂是获得优质黄贮饲料的必要条件,市场上发酵型添加剂种类繁多,发酵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本试验从黄贮菌种、时间、水分、酶制剂等方面进行优化,拟开发一种菌酶联用的稻秸黄贮发酵工艺参数,为提高水稻秸秆黄贮质量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首先选用市场上销售的三种乳酸菌制剂产品(进口发酵菌制剂(A),主要成分为乳酸乳球菌(O-224)和布氏乳杆菌(LB1819),活菌总数≥1.0×109CFU/g;国产发酵菌制剂(B),主要成分为由植物性乳酸杆菌(优选特效菌种),酪酸菌,戊糖片球菌,活菌总数≥1.0X 109 CFU/g。国产发酵菌制剂(C);主要成分为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活菌数≥1.0×109 CFU/g),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含水量、玉米粉添加量等因素对稻秸黄贮的影响,筛选出较优的工艺参数。然后,选用不同发酵菌种(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酿酒酵母)和酶制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和酶制剂对稻秸黄贮的影响,筛选出较优的菌酶联合发酵工艺参数。最后,对乳酸菌发酵制剂和菌酶联合最优工艺进行比较,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探讨各自产品的优缺点,筛选出最优的稻秸黄贮工艺参数。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发酵菌制剂黄贮参数优化试验中,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水稻秸秆最佳水分含量为60%,此时黄贮pH值可以低至4.03。国产发酵菌制剂(B)和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水稻秸秆最佳水分含量为65%,此时黄贮pH值分别为4.18和4.11。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水稻秸秆玉米粉最佳添加量为5%,此时黄贮pH值可以低至3.96。国产发酵菌制剂(B)和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水稻秸秆玉米粉最佳添加量为7%,此时黄贮pH值分别为4.13和4.05。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水稻秸秆最优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为60%、玉米粉添加量为5%、发酵45d;国产发酵菌制剂(B)和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水稻秸秆最优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为65%、玉米粉添加量为7%、发酵45d。2)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对发酵品质影响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为:复合酶制剂>黄贮水分>菌种比例>黄贮时间,且以复合酶制剂添加量0.15%、黄贮水分60%、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酿酒酵母=3:1:1:1和黄贮时间60d为最优水平,黄贮水稻秸秆品质良好。3)通过菌酶联合的发酵与市场上现有的发酵菌制剂黄贮稻秸比较,将各处理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10个发酵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其中乳酸(LA)、乙酸(AA)、丁酸(BA)、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蛋白质(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有氧稳定性(AS)为正向指标,pH值、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为负向指标。对10项指标的隶属函数值的平均值进行综合价值排序,平均值越越大,黄贮综合价值越大,反之越小,各处理的综合价值排序为T处理(0.791)>Z处理(0.523)>Y处理(0.364)>Z处理(0.326),即:进口发酵菌制剂(A)>国产发酵菌制剂(B)>国产发酵菌制剂(C)>菌酶联合工艺黄贮的发酵型添加剂。结论: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稻秸最佳工艺为:水分60%,玉米粉5%;国产发酵菌制剂(B)黄贮稻秸最佳工艺为:水分65%,玉米粉7%;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稻秸最佳工艺为:水分65%,玉米粉7%。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水平:复合酶制剂添加量0.15%、黄贮水分60%、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粮酒酵母=3:1:1:1和黄贮周期60d。最佳工艺参数比较为:进口发酵菌制剂(A)>国产发酵菌制剂(B)>国产发酵菌制剂(C)>菌酶联合工艺参数。
戚如鑫[5](2020)在《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稻草与白菜尾菜虽属于农作副产物,但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将稻草和白菜尾菜进行混合青贮不仅可以使这两种农作副产物的养分形成互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作副产物的利用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品质的影响、分析混合青贮微生物群体的优势细菌与真菌区系,并通过体外模拟发酵方式对青贮效果较优的组进行饲用价值评定,以筛选出最优青贮组合。试验一、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稻草与白菜尾菜比例、不同植物乳杆菌和纤维素酶的添加量对混贮养分和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稻草和白菜尾菜为青贮原料,采用L9(33)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将稻草尾菜比例、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添加量分别按3种不同的梯度进行正交设计,并设置对照组,共10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1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2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3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5:5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4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5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6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6:4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7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8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9组);并设置对照组(CK组)。分别在青贮15、30、45 d进行养分和品质测定。结果显示: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感官评分均值均高于其他组,且在青贮45 d时的评分也高于其他组;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含量、饲料相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均值均高于其他组,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washing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washing fiber,ADF)含量均值均极显着低于其他组(P<0.01)。各青贮组的pH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低,1、2、3组的pH在青贮45 d时均在4.0以下,且1、2、3组在各青贮时期pH均低于其他组。各青贮时期的氨态氮与总氮之比(Ammonia nitrogen/Total nitrogen,NH3-N/TN)均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较低。除CK组外其余青贮组的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和发酵品质总评分也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高,且1、2、3组的LA含量均值和发酵品质总评分均值也均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及拟合分析表明,CP含量、RFV分别与LA含量、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而与pH呈负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 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降低了 pH、NH3-N/TN,且在青贮 45 d时青贮养分和品质相对其他组更好。试验二、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本部分试验通过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细菌和真菌区系的测定,分析青贮中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养分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品质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1、2、3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相对丰度均极显着低于CK组(P<0.01),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CK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干物质(DM)、NDF、ADF、乙酸(A A)含量、NH3-N/TN、pH则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子囊菌门(Asc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 DM、NDF、ADF、AA 含量、NH3-N/TN、pH 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则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对照组(CK组)相比,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混合青贮养分、品质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混合青贮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试验三、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本部分试验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体外模拟发酵试验,通过瘤胃发酵参数、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纤维物质降解及其结构观察以评定各青贮组的饲用价值。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12 h时,2组的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浓度显着高于CK组(P<0.05),1、2、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浓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以2组最高;在体外培养24 h时,各组间的MCP浓度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以CK组最低,3组的TVFA浓度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在体外培养36h时,1、2组的MCP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1、2组的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各组间的累积产气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2组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潜在产气量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均以2组最高。虽然各组间的NDF和ADF的36h降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N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2组,A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3组。又通过电镜观察体外发酵36 h后的稻草降解情况,发现与CK组相比,1、2、3组的稻草纤维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2、3组的表面附着大量的微生物且降解程度均高于1组和CK组;但与3组相比,2组的稻草除了与3组有相似的表皮结构和表皮下细胞的严重降解外,其梁状结构处还出现了多处因降解产生的缝隙,因此总体以2组的降解程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CP含量与体外培养累积产气量、MC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其他组相比,2组不仅瘤胃发酵参数较优,且纤维降解程度也较高,因此该组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综上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混合青贮组(1、2、3组)其养分、品质均较高;且该三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CK组,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均低于CK组;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当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0.035 g/kg、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25 g/kg(2组)进行混合青贮45 d时,其饲用价值相对较高,且较高的养分含量提升了其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了 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促进了其青贮品质的提升。
赵雪莉[6](2020)在《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白腐真菌和发酵时间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的改善,来探索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一: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二: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三:饲喂Lentinus 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肉品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对照组和5个白腐真菌组。选择Pleurotus ostreatus,Lentinus edodes,Hericium erinaceus,Pleurotus eryngii和Flammulina filiformis5种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在发酵第0、21和35天时采集茎、叶和鞘样品用于电镜扫描,在发酵第0、14、21、28和35天的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和酶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白腐真菌对于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破坏程度大体一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玉米秸秆的表面形态结构被破坏的越严重,从而更有利于纤维素酶水解作用的进行。秸秆的破损处会优先被菌丝覆盖,而秸秆的鞘、叶比茎皮更容易出现裂缝,因此鞘和叶发酵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发酵35天时,甚至破损成小碎片。白腐真菌发酵会显着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P=0.028),不同菌种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的效果顺序:P.ostreatus>L.edodes>F.filiformis>P.eryngii>L.erinaceus。且白腐真菌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但同时也造成纤维素含量显着的下降(P<0.001)。此外,5个处理组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木质素降解酶(木质素降解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和纤维素降解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后者在发酵的第28天达到最大值。结合白腐真菌的选择性(即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损失之比)可判定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的选择性优于其他白腐真菌。试验二:本试验的设计同试验一,将6个处理在5个发酵时间点的玉米秸秆样品进行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玉米秸秆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也随之降低(P<0.001),但P.ostreatus,L.edodes,H.erinaceus和P.eryngii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尤其是L.edodes在发酵的第28天,总产气量能达到最大值。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发酵前21天呈上升趋势,而发酵28天后显着下降,其中P.ostreatus发酵21天时达到最高值(68.24%)。此外,白腐真菌发酵时间的延长会显着降低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的甲烷产量,且所有处理在发酵28天降低效果最明显。试验三:本试验将16只健康的乌珠穆沁绵羊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真菌组),每个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普通风干玉米秸秆,菌丝组饲喂L.edodes发酵28天的玉米秸秆。试验期为70天,包括预饲期14天和正式期56天。在正式期的第4周和第8周分别进行两次为期5天的代谢试验,且每两周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采集血液用于血液生化分析。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羊全部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半膜肌用于肉品质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osin Heavy-Chain,MyHC)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极显着提高绵羊的日增重(P<0.01),改善日粮干物质(P<0.01)、粗蛋白(P<0.01)、粗脂肪(P<0.01)、中性洗涤纤维(P=0.004)和酸性洗涤纤维(P<0.01)的表观消化率,对此,血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也有所提高。而且L.edodes发酵虽然对肌间脂肪和pH24无影响,但能显着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色的a*和b*,降低肉色的L*(P<0.01),从MyHC的分析发现,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中氧化型肌纤维(MyHC-Ⅰ和MyHC-Ⅱα)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具有高选择性,不仅改善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而且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最佳的发酵时间为21-28 d。通过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饲喂绵羊的动物试验,发现白腐真菌发酵有助于改善绵羊的生长性能,提高绵羊的的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并改善其肉品质。
黄文博[7](2019)在《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秸秆类木质纤维素材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食用菌栽培和厌氧消化是两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能够实现其资源化和能源化。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食用菌栽培产生的菌糠缺乏合理处置,导致了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浪费以及二次污染问题。而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厌氧消化,需要经过预处理改善其生物降解性,提高厌氧消化性能。产生的发酵残余物也需要进行合理处置。此外,单一处理方式无法使秸秆中的营养组分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从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P.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耦合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的新方法,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考察了 Pleurotus ostreatus 与 Ceriporiopsissubvermispora 对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streatus栽培耦合厌氧消化能够提高玉米秸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所得改性玉米秸厌氧消化性能下降。C.subvermispora比P.ostreatus菌丝生长效率更高。改性45天,P.ostreatus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组分降解率更高,但木质素降解率略低。P 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改性分别导致玉米秸厌氧消化甲烷产率降低15.4%和34.3%。但P.ostreatus栽培耦合厌氧消化能够产生高值产品,对秸秆中营养组分的总生物利用率更高,具有更高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潜力。2、开展了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P.ostreatus原基形成阶段所得改性秸秆具有最适宜酶水解反应的理化性质,子实体形成过程会造成负面影响。P.ostreatus在栽培过程中能够分泌LiP、MnP和Lac,在栽培过程三个阶段均有峰值出现,Lac活性最高,对木质素降解起主导作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在栽培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不同降解酶活性随P.ostreauts生长对营养组分的需求不断变化,对秸秆进行持续降解。秸秆在原基形成阶段具有最适宜酶水解反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木质素降解充分,纤维素保留程度高。子实体形成降低秸秆孔隙度和持水性,提高纤维素结晶区比例,影响秸秆酶水解反应性。3、开展了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秸秆酶水解反应性对其厌氧消化性能影响明显,子实体形成降低了秸秆酶水解性能,是影响其厌氧消化性能的根本原因。改性25天秸秆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吸附率综合水平最优。改性25天的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率最高,酶可及度最大,脱附率最低,有效酶水解时间最长。子实体形成降低改性秸秆对酶的可及度,酶脱附失效率提高,降低厌氧消化水解反应效率。菌糠厌氧消化甲烷产率较原秸秆降低9.6%-13.7%,甲烷转化速率降低4.8%-21.2%,生物降解性降低了 2.2%-6.8%,所含C元素无法被完全利用,厌氧消化性能下降。4、针对改性45天秸秆(菌糠)酶水解性能和厌氧消化性能降低的问题,开展了氨水-氢氧化钾(氨-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提高菌糠厌氧消化性能。2%NH3+4%KOH、35℃预处理3天条件下,菌糠甲烷产率提高16.7%-22.4%,甲烷初始转化速率提高67.5%-145%,生物降解性提高27.4-39.1个百分点,菌糠半纤维素溶解,纤维素结晶结构被破坏,水溶性浸出物浓度提高。厌氧消化阶段纤维素转化率提高5.9%-9.7%,C元素向气、液相分布提高,有机质利用更充分。5、为了对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进行回用,对其进行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符合《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满足作为有机肥回用的要求。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提高发酵残余物中钾元素的含量,提高其营养价值。发酵残余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6、对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过程进行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能够提高秸秆中可生物降解组分向食用菌和甲烷两种高值产品的转化率,提高秸秆中C、H、O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品质。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升菌糠中营养物质在厌氧消化阶段的利用程度。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相较单独食用菌栽培或厌氧消化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能够实现秸秆营养的全值利用,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综上所述,基于P.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方式能够提高秸秆营养生物利用率,生产多元化产品,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应用价值。
巢艺凡[8](2019)在《稻草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饲喂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稻草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的饲喂价值,本试验对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的降解特性;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对稻草的消化率;饲喂稻草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的瘤胃发酵内环境、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影响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选用10只安装永久瘘管的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随机分2组,每组5只,以玉米秸秆为对照来测定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的降解特性。采用尼龙袋法测得稻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中72 h的降解率分别为44.46%,46.61%,56.05%和46.24%;随着时间的变化稻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呈现上升的趋势。选用15只健康、体重相近的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用套测法测定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对稻草的消化率。第一组饲喂基础日粮,第二组和第三组饲喂10%、15%稻草代替基础日粮的试验日粮。使用套算法计算饲料养分消化率公式可的得出,本试验条件下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对稻草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50.18%、44.76%、46.77%和44.62%。选择1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安装永久瘘管的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用稻草比例为0、20%、30%和40%的日粮进行饲喂。测定上述日粮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的瘤胃发酵内环境影响。本试验结果显示,饲喂稻草饲喂比例对里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p H和原虫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NH3-N浓度随着稻草添加比例增大而升高;总VFA含量随浓度随着稻草添加比例增大而减少。挑选28只健康、体重相近的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随机分配到个4组,每组7只。饲喂稻草比例为0、20%、30%和40%的日粮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影响。本试验结果显示稻草比例为20%时,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的日增重显着高于稻草比例30%和40%组(P<0.05);稻草饲喂比例为20%时可以促进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同时降低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可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效果;从经济效益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稻草饲喂比例为20%时可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李玲玉[9](2019)在《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牛为试验对象,比较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在肉牛生长性能、瘤胃与粪便微生物、瘤胃与血液差异代谢物和肌肉品质方面的差异,以评价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的饲用效果,为农作物秸杆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将20头体重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平均分成两组进行为期90天的饲养试验,其中一组饲喂以微贮稻草为粗饲料的日粮,另一组饲喂以新鲜玉米秸杆为粗饲料的日粮。分别在试验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对所有试验肉牛逐一进行空腹称重,并且在试验第30天、试验第60天和试验第90天晨饲前对所有试验肉牛同时采集颈静脉血、瘤胃液和粪便样品。试验结束时,选取2头接近平均体重的肉牛进行屠宰并采集眼肉、腱子肉和里脊肉样品。试验结果表明:1、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之间的平均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均分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饲喂玉米秸杆相比,给肉牛饲喂微贮稻草能显着提高肉牛第60和第90天瘤胃液中的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同时有助于提高试验全期血浆中的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浓度(P>0.05)并降低血浆中的尿素氮浓度(P>0.05)。2、微贮稻草组肉牛试验期瘤胃液中细菌的平均菌群丰度指数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分别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但真菌的平均菌群丰度指数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则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细菌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细菌、厚壁菌门细菌和软壁菌门细菌,微贮稻草组肉牛瘤胃液中的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而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90天瘤胃液中的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新丽鞭毛菌门和子囊菌门,但两组肉牛之间的新丽鞭毛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和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3、微贮稻草组肉牛粪便中细菌和真菌的菌群丰度指数及菌群多样性指数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粪便中门水平的细菌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细菌、拟杆菌门细菌和软壁菌门细菌,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60天和第90天粪便中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新丽鞭毛菌门和子囊菌门,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90天粪便中的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新丽鞭毛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则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4、肉牛瘤胃液中的浓度差异代谢物共有16种,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瘤胃液中的苏氨酸和谷氨酸浓度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其余14种代谢物的浓度均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肉牛血清中的浓度差异代谢物共有9种,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血清中的α-酮基异己酸和甘油浓度分别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其余7种代谢的浓度均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5、与饲喂新鲜玉米秸杆相比,饲喂微贮稻草对西门塔尔肉牛眼肉和里脊肉中的风味氨酸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显着提高眼肉和里脊肉中硬脂酸的含量(P<0.05);另外,饲喂微贮稻草能显着或极显着增加西门塔尔肉牛腱子肉中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的含量,降低腱子肉中的苦味氨基酸(蛋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但对腱子肉中的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
康京[10](2019)在《常用粗饲料不同peNDF值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对8种常用粗饲料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及分析其不同peNDF值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筛选出适用于绵羊颗粒饲料制作的粗饲料适宜peNDF水平。首先应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定不同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组成,然后利用宾夕法尼亚筛测定4种不同粒度8种粗饲料的peNDF值,最后采用瘤胃尼龙袋法研究不同peNDF值对粗饲料在绵羊瘤胃内降解特性的影响,探讨不同peNDF水平在绵羊瘤胃内动态降解率的差异。试验一不同种类粗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本试验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对内蒙古及河南地区的两类常用粗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粗饲料包括禾本科饲料4种(燕麦草、羊草、稻草、玉米秸秆);豆科及亚麻科饲料4种(紫花苜蓿、花生秧、大豆皮、胡麻杆)。结果表明:8种不同粗饲料中苜蓿的营养价值最高,具有丰富的蛋白质、Ca、P含量,同时纤维含量较低,此外在瘤胃中也具有优秀的降解效率,是营养丰富且利用率高的优质牧草类饲料。大豆皮虽然营养成分相对较低,但易于消化,利用率高,且成本低廉,较为实用。试验二粗饲料不同peNDF值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利用宾夕法尼亚筛测定4种不同粒度8种粗饲料的peNDF值。选用3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蒙古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半体内法研究粗饲料不同peNDF值对绵羊瘤胃干物质、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特性的影响,筛选出每种饲料适合的peNDF值。结果表明:(1)peNDF对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干物质和纤维物质中,而对CP降解率则无明显影响规律。随着peNDF值降低,DM、NDF、ADF降解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在本试验条件下,燕麦草、羊草、稻草、玉米秸秆等禾本科饲料,粉碎为1mm时降解效果最好;苜蓿、花生秧、大豆皮、胡麻杆等豆科及亚麻科饲料,粉碎为3mm时降解效果最好。
二、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稻草营养价值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稻草营养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不同地区稻草营养价值的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水稻及试验牛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指标与方法 |
2.3.1 常规营养成分 |
2.3.2 瘤胃发酵参数 |
1)产气量。 |
2)NH3-N浓度。 |
3)pH值。 |
4)VFA含量。 |
2.3.3 降解率与消化率 |
1)降解率。 |
2)消化率。 |
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个地区稻草常规营养成分的检测 |
3.2 瘤胃发酵参数的比较 |
3.2.1 产气量 结果见表2。 |
3.2.2 NH3-N浓度、pH值及VFA 结果见表3。 |
3.3 三个地区稻草降解率的检测 |
3.3.1 DM降解率 结果见表4。 |
3.3.2 NDF降解率与ADF降解率 结果见表5、表6。 |
3.3.3 CP降解率 结果见表7。 |
3.4 三个地区稻草DM、CP、NDF、ADF消化率的检测 |
4 讨论 |
4.1 常规营养成分 |
4.2 瘤胃发酵参数 |
4.3 降解率 |
4.3.1 DM降解率 |
4.3.2 NDF与ADF降解率 |
4.3.3 CP降解率 |
4.4 消化率 |
5 结论 |
(2)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其纤维结构以及滩羊生产性能和尿液理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秸秆饲用化技术研究进展 |
2.1 物理处理法 |
2.2 化学处理法 |
2.3 生物学处理法 |
3 氮源的定义及分类 |
4 氮源的营养生理作用 |
4.1 不同氮源处理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影响 |
4.2 不同氮源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其纤维结构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对稻草纤维结构的影响 |
2.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对稻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对稻草纤维结构的影响 |
3.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对稻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瘤胃发酵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消化试验 |
1.5 样品采集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7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及分析 |
2.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2.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3.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试验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四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饲料报酬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屠宰试验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饲料报酬的影响 |
2.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3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饲料报酬的影响 |
3.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3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五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尿液理化指标和肾脏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样品的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及分析 |
2.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尿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2.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肾脏发育情况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尿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 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滩羊肾脏发育情况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
1 总体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及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概述 |
1.2.1 农作物秸秆概念及种类 |
1.2.2 中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1.2.3 秸秆的饲用价值 |
1.2.4 影响秸秆饲料消化吸收的抗营养因子 |
1.2.4.1 木质素 |
1.2.4.2 植物单宁 |
1.2.5 秸秆饲料的生物加工处理方式 |
1.2.5.1 酶制剂处理方式 |
1.2.5.2 微生态制剂处理方式 |
1.3 饲用酶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
1.3.1 饲用酶制剂的发展 |
1.3.2 纤维降解酶在植物细胞壁降解中的作用机理 |
1.3.3 纤维降解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
1.4.1 益生菌制剂的发展 |
1.4.2 益生菌制剂的作用机理 |
1.4.3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3.1 益生菌制剂在饲料中的应用 |
1.4.3.2 益生菌制剂在饲料中的发酵机理 |
1.4.3.3 益生菌制剂处理粗饲料 |
1.5 粗饲料处理对其纤维结构的影响 |
1.5.1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 |
1.5.2 反刍动物对植物细胞壁的消化吸收 |
1.5.3 扫描电镜的发展与应用 |
1.6 粗饲料处理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6.1 粗饲料处理对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6.2 粗饲料处理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6.3 粗饲料处理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
1.6.3.1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 |
1.6.3.2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类 |
1.6.3.3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作用机理 |
1.6.3.4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处理 |
2.1.2 样品收集与测定 |
2.1.2.1 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营养成分测定 |
2.1.2.2 荞麦秸秆、稻草与苜蓿干草的发酵品质测定 |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酶菌混合处理对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2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2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发酵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日粮的处理 |
3.1.2 试验器材 |
3.1.3 试验试剂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酶菌混合处理对荞麦秸秆纤维结构的影响 |
3.2.2 酶菌混合处理对稻草纤维结构的影响 |
3.2.3 酶菌混合处理对苜蓿干草茎秆纤维结构的影响 |
3.2.4 酶菌混合处理对苜蓿干草叶片纤维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4.1.4 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
4.1.5 试验仪器 |
4.1.6 试验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方法 |
4.1.6.1 瘤胃液的采集 |
4.1.6.2 瘤胃发酵参数测定 |
4.1.6.3 瘤胃菌群的测定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7.1 瘤胃参数相关数据统计 |
4.1.7.2 瘤胃菌群测定数据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2.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2.2.1 16S rDNA基因V3+V4区域扩增结果 |
4.2.2.2 稀释曲线 |
4.2.2.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OTU及物种数量的影响 |
4.2.2.4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4.2.2.5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Beta多样性的影响 |
4.2.2.6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门水平物种组成的影响 |
4.2.2.7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属水平物种组成的影响 |
4.2.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群落与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 |
4.2.3.1 对舍饲滩羊瘤胃细菌门水平相对丰度与瘤胃代谢的影响 |
4.2.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属水平相对丰度与瘤胃代谢的影响 |
4.2.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群落与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5.1.2 试验仪器 |
5.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5.1.4 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
5.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5.1 瘤胃液的采集 |
5.1.5.2 宏基因组测定 |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
5.2.2 酶菌混合处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
5.2.3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
5.2.4 酶菌混合处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
5.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6.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6.1.4 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
6.1.5 试验样品采集 |
6.1.5.1 生长性能数据的采集 |
6.1.5.2 血液样本的采集 |
6.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6.1.6.1 生长性能指标 |
6.1.6.2 血液生化指标 |
6.1.7 数据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体重变化的影响 |
6.2.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
6.2.3 经济效益分析 |
6.2.4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6.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
6.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
6.3.4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动物分组 |
7.1.2 试验日粮 |
7.1.3 饲养管理 |
7.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
7.1.5 分析测定方法 |
7.1.5.1 屠宰性能测定 |
7.1.5.2 羊肉理化性质指标分析 |
7.1.5.3 羊肉营养成分分析 |
7.1.6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7.2.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
7.2.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7.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
7.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八章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
8.1 总体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稻秸菌酶联用黄贮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稻秸利用现状 |
1.2 稻秸常见处理技术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化学处理法 |
1.2.3 微生物处理法 |
1.3 秸秆的黄贮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黄贮原理及发酵过程 |
1.3.2 黄贮技术要点 |
1.4 黄贮方法 |
1.4.1 窖贮技术 |
1.4.2 堆贮技术 |
1.4.3 裹包技术 |
1.4.4 袋贮技术 |
1.5 黄贮饲料质量的评定方法 |
1.6 黄贮添加剂 |
1.6.1 促进发酵型添加剂在黄贮中的应用 |
1.6.2 抑制发酵型添加剂在黄贮中的应用 |
1.6.3 营养型添加剂在黄贮中的应用 |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菌种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培养基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
2.2.2 乳酸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 |
2.2.3 发酵菌制剂的使用方法 |
2.2.4 水稻秸秆黄贮的制作 |
2.2.5 不同发酵菌制剂黄贮参数优化设计 |
2.2.6 稻秸黄贮参数优化指标pH值的评定 |
2.2.7 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
2.2.8 黄贮水稻秸秆现场感官评定 |
2.2.9 黄贮水稻秸秆发酵数据测定 |
2.2.10 黄贮水稻秸秆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2.11 黄贮水稻秸有氧稳定性测定 |
2.2.12 不同发酵剂制剂与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条件下黄贮稻秸品质比较的试验设计 |
2.2.1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发酵剂制剂黄贮参数优化研究 |
3.1.1 水分含量对水稻秸秆黄贮pH值的影响 |
3.1.2 玉米粉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黄贮pH值的影响 |
3.2 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3.2.1 菌酶联合黄贮对水稻秸秆感官评定结果的影响 |
3.2.2 菌酶联合处理对水稻秸秆实验室评定结果的影响 |
3.2.3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4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发酵品质影响的综合平衡正交分析 |
3.3 不同发酵剂制剂与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条件下黄贮稻秸品质的研究 |
3.3.1 不同发酵剂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稻秸感官评定 |
3.3.2 不同发簿菌制剂最优对黄贮稻秸实验室指标和有气稳定性的影晌 |
3.3.3 不同发酵蔺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水稻秸秆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 不同发酵菌制剂处理黄贮水稻秸秆各指标的综合价值评价 |
4 讨论 |
4.1 不同发酵菌制剂黄贮参数优化研究 |
4.1.1 不同发酵茧制剂和水分含量对水稻秸轩黄贮pH值的影响 |
4.1.2 不同发酵菌制剂和玉米粉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黄贮pH值的影响 |
4.2 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4.2.1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感官评定的影响 |
4.2.2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实验室评定的影响 |
4.2.3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4.2.4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发酵品质影响的综合平衡正交分析 |
4.3 不同发酵菌制剂与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条件下黄贮稻秸品质的研究 |
4.3.1 不同发酵菌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稻秸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
4.3.2 不同发酵菌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稻秸营养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后续待研究问题 |
5.1 结论 |
5.2 后续待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地区农作副产资源概况及其营养价值 |
1.2 农作副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2.1 农作副产肥料化 |
1.2.2 农作副产能源化 |
1.2.3 农作副产饲料化 |
1.3 农作副产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1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2 尾菜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4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及其应用 |
1.4.1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 |
1.4.2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小结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稻草与白菜尾菜原料的营养成分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青贮中微生物区系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和品质与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4.2.3 人工瘤胃缓冲液的配置 |
4.2.4 试验设计 |
4.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体外培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秸秆的利用现状 |
1.1 我国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我国秸秆的种类及分布 |
1.3 秸秆资源的饲料化 |
2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及营养价值 |
2.1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 |
2.2 秸秆的营养价值 |
2.3 木质素降解措施 |
3 白腐真菌简介 |
3.1 白腐真菌资源及其营养价值 |
3.2 白腐真菌酶系组成 |
4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 |
4.1 白腐真菌发酵机制 |
4.2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的研究进展 |
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5.1 目的与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及培养基准备 |
1.2 基质准备 |
1.3 接种及发酵 |
1.4 采样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的影响 |
2.2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木质纤维素选择性的影响 |
2.4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人工瘤胃培养液 |
1.4 体外发酵试验 |
1.5 气体含量的测定 |
1.6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1.7 计算公式 |
1.8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物的影响 |
2.2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 饲喂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消化率的影响 |
2.3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血液生化的影响 |
2.4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品质的影响 |
2.5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My H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秸秆的产生与利用方式 |
1.1.1 秸秆的资源量 |
1.1.2 秸秆的利用方式 |
1.2 秸秆的组成及改性方式 |
1.2.1 秸秆的结构组成及生物抗性 |
1.2.2 秸秆的改性方式 |
1.3 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的改性作用 |
1.4 P.ostreatus改性秸秆厌氧消化 |
1.5 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研究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2种白腐菌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方法 |
2.2 P.ostreatus和C.subvermispora改性效果对比 |
2.2.1 P.ostreatus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2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动力学分析 |
2.2.3 P.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政性效果对比 |
2.2.4 厌氧消化性能分析 |
2.2.5 厌氧消化过程生物降解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 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分析方法 |
3.2 P.ostreatus栽培子实体性质分析 |
3.2.1 子实体形态分析 |
3.2.2 子实体性质分析 |
3.3 P.ostreatus栽培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
3.3.1 栽培过程中不同酶系活性变化 |
3.3.2 栽培过程秸秆物理性质变化 |
3.3.3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结构变化 |
3.3.4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组分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分析方法 |
4.2 改性秸秆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
4.2.1 改性秸秆酶吸附能力 |
4.2.2 改性秸秆酶水解能力 |
4.2.3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氨水-氢氧化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装置 |
5.1.3 实验方法 |
5.1.4 分析方法 |
5.2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
5.2.1 产甲烷潜力 |
5.2.2 生物降解性 |
5.3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性质的影响 |
5.3.1 可溶性物质变化 |
5.3.2 结构变化 |
5.3.3 酶水解性变化 |
5.4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物质转化研究 |
5.5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碳分布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装置 |
6.1.3 实验方法 |
6.1.4 分析方法 |
6.2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评价 |
6.2.1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
6.2.2 氨-钾复合预处理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
6.3 重金属风险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与评价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方法 |
7.1.3 分析方法 |
7.2 物质转化 |
7.2.1 TS、VS转化 |
7.2.2 有机质转化率 |
7.2.3 木质纤维素转化率 |
7.3 元素转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8)稻草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饲喂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我国辽宁绒山羊生产及粗饲料资源概述 |
1.1 我国辽宁绒山羊生产 |
1.2 粗饲料资源现状 |
1.3 粗饲料营养功能 |
2 秸秆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
2.1 秸秆资源分布及产量 |
2.2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2.3 秸秆资源研究进展 |
3 稻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
3.1 稻草的生态特性和营养价值 |
3.2 稻草资源的分布及产量 |
3.3 稻草资源的利用现状 |
3.4 稻草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研究进展 |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4.1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2 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的降解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中DM降解特性 |
2.2 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中CP降解特性 |
2.3 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中NDF降解特性 |
2.4 稻草在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中ADF降解特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对稻草的消化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对日粮的养分消化率 |
2.2 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对稻草的养分消化率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试验指标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稻草饲喂比例对瘤胃pH影响 |
3.2 稻草饲喂比例对瘤胃NH3-N浓度影响 |
3.3 稻草饲喂比例对瘤胃VFA浓度影响 |
3.4 稻草饲喂比例对瘤胃原虫数量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试验指标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生长性能影响 |
2.2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2.3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经济效益影响 |
3 讨论 |
3.1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稻草饲喂比例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农作物秸杆的化学组成特点及利用方式 |
1.1 农作物秸杆的化学组成特点 |
1.2 主要农作物秸杆的利用方式 |
2 农作物秸杆饲料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缺乏农作物籽实与农作物秸杆一体化的收集与预处理机械设备 |
2.2 轻简高效的农作物秸杆饲料化加工技术有待提高 |
2.3 农作物秸杆特效分解性饲料添加剂研制不足 |
2.4 农作物秸杆瘤胃内发酵后的甲烷生成量过高。 |
3 新鲜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应用 |
4 稻草饲料化的加工处理方式及其饲喂效果 |
4.1 切短或粉碎后直接饲喂 |
4.2 稻草氨化 |
4.3 稻草青贮 |
4.4 稻草酶解 |
4.5 稻草微贮 |
5 提高稻草饲料化利用的技术发展趋势 |
5.1 揉丝加工 |
5.2 生物制剂复配使用 |
5.3 减少甲烷的生成 |
6 多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6.1 微生物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6.2 代谢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7 试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7.1 试验研究目的 |
7.2 试验研究内容 |
7.3 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微贮稻草的生产 |
1.2 试验设计 |
1.3 肉牛饲养与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主要常规营养物质日采食量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瘤胃液p H、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设计及试验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微生物分析 |
1.5.1 瘤胃液样品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中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中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液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试验设计分组 |
1.3 试验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微生物分析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粪便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牛粪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粪便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粪便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粪便中菌落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瘤胃液和血清中差异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试验分组设计 |
1.3 试验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2.6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血清差异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试验分组设计 |
1.3 试验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眼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腱子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里脊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肌肉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常用粗饲料不同peNDF值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反刍动物粗饲料的分类、营养特性及重要意义 |
1.1.1 粗饲料的分类 |
1.1.2 粗饲料的营养特性 |
1.1.3 粗饲料的重要意义 |
1.2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 |
1.2.1 半体内法 |
1.2.2 影响半体内法瘤胃降解率的因素 |
1.3 饲粮纤维 |
1.3.1 粗纤维(CF) |
1.3.2 中性洗涤纤维(NDF) |
1.3.3 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 |
1.4 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重要作用 |
1.4.1 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1.4.2 对咀嚼、反刍行为的影响 |
1.4.3 维持瘤胃的两相分层 |
1.4.4 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1.4.5 对消化率的影响 |
1.4.6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1.5 peNDF的计算 |
1.5.1 数学回归法 |
1.5.2 宾州粗饲料分级法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不同种类粗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不同peNDF值对粗饲料在绵羊瘤胃内降解特性的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稻草营养价值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不同地区稻草营养价值的评定[J]. 王庆,张巧娥,吴少飞,李月,李云鹤,梁小军,虎丽.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2(01)
- [2]两种氮源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对其纤维结构以及滩羊生产性能和尿液理化指标的影响[D]. 贾柔. 宁夏大学, 2021
- [3]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及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D]. 姜碧薇. 宁夏大学, 2021(02)
- [4]稻秸菌酶联用黄贮工艺参数研究[D]. 吴建萌.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D]. 戚如鑫. 扬州大学, 2020
- [6]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D]. 赵雪莉. 西南大学, 2020
- [7]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D]. 黄文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1)
- [8]稻草对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饲喂价值研究[D]. 巢艺凡.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9]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D]. 李玲玉.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10]常用粗饲料不同peNDF值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D]. 康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