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

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 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蓉[1](2021)在《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农业稳定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秦皇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功能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趋势。为此,本文以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推进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在运用相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先进发展经验,得出了四点启示,即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组织载体、必须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最后按照利用优势、摒弃劣势、把握机会、面对挑战的方针,提出了适合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即利用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升级;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

张凤丽[2](2014)在《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思考与途径探索》文中认为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因此,以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与实现途径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资料(文献)收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式方法,简析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对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和有利条件、不利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对代表全市现代农业水平的正大、集发、小江、望峪四种模式进行思考,逐一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建议。对今后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寻找到的途径主要有六条,即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指导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落实农业农村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提供农业发展保障;坚持依法治农,引领农业走向规范化;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加强领导的责任意识。在对典型模式思考与途径探索之后,经过回顾反思,形成四点深刻体会: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科技支撑的基本方略;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市场引领、市场主导的基本思路;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三新”“三化”、协调推进的基本方针;四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郭永[3](2010)在《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活、管理方式粗放、综合效益低下等实际问题,就国内外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宏观环境政策,基于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管理承包(PMC)、项目生命周期、流程再造等项目管理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提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基于现代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了“事企分开、管养分离、人员分灶”、全面实施项目管理的水利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型组织管理体系,结合引滦枢纽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郭承录[4](2009)在《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流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以丰富的水资源哺育着人类,灌溉着农田,净化着环境,以干支流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宝贵的资源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致使流域的水土资源失衡,环境恶化。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最严重的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已由远古时期的天然利用演变为地表和地下水的过渡开发,上下游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荒漠化问题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了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不协调,其要害是水问题。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了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其水资源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近中期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状况,拟定了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的经济社会生态规模和流域综合管理策略,应用逻辑框架法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压力、不足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2.石羊河流域需要采取社会、经济、生态和水资源保障的综合治理措施。社会进步策略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发展文化和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经济进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沙产业和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产业与发展布局,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富市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生态治理策略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水资源保障措施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为基本途径,加大水源工程的保障程度,充分利用和保护沙漠水资源,论证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建立以水权为主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分水到户为主的水权改革体系、以农民为节水主体的节水管理体系、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主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和以征收农业水资源费为主的水价改革体系。3.建立了评价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效果的逻辑框架法模型。模型的垂直结构以生态和社会经济效果为目标,上中下游治理和节水措施为目的,以灌区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为产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证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投入;模型的水平框架以重点治理规划、可研设计的批准、实施、验收和水权水价改革、管理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基本假设,以工程投资、节水量、调水量和地下水削减量等为验证指标,以现场记录资料、峻工验收报告、统计年报(年鉴)、监测评估报告等为验证方法。应用该模型对2007—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果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8年较2006年节水37729万m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634万m3,民勤蔡旗断面累计下泄水量5.5亿m3,较前三年增加37%,重点治理项目成效显着。4.构建了预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果,评价了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因素、互适性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预测了2010、2020年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未来变化。得出流域综合治理后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可基本得到控制、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将更加协调、下游民勤绿色走廊将得以抢救和恢复,绿洲自然植被将得以保护的预测结论,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信心。

陈岩[5](2007)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项目后评价对于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各行业对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日益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治水思路发生变化,高度重视水利科技创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向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充分重视项目后评价的作用,不断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要与我国水利的发展思路相一致,把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观念引入到后评价的研究中。 本文以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机制、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完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并对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运用系统控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后评价的管理和评价两方面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控制论的动态管理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设计了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其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把创新后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了创新后评价研究的意义、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并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 再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了水利建设项目各单项后评价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评价、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重点研究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针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构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地运用ANP—FCE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评价进行研究。 最后,结合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课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本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

张宝娟[6](2006)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延伸,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周期中一个必不缺少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项目的生产、使用等进行后评价,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尤其对未来建设同类水利工程项目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水利工程项目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因此,对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结构安排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其次介绍了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与意义,后评价与前评估的区别,并对水利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估指标比较方法和后评价通货膨胀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后评价中通货膨胀处理方法的具体建议。再次介绍水利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重点介绍了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国民经济评价的相关参数、评价指标体系、影子价格、费用和效益的计算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介绍了水利工程项目影响后评价,重点分析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强调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平,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烟台龙口市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此外针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组织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设想和建议。本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于:首先是在水利项目后评价中提出了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估指标的比较识别方法和通货膨胀的处理方法;其次是强调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中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设想与建议;通过龙口市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为烟台未来开展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提供参考。

季云[7](2003)在《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述.10年来,后评价工作在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创造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针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执行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不理想,持续性评价欠缺等,提出改进和完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应用的途径:建立独立的后评价机构,建立后评价成果的使用机制和后评价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规范使用后评价方法,以及重视持续性评价.

张凤林[8](2000)在《坚持从实际出发 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文中认为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 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 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传统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论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1 秦皇岛市基本概况
    3.2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3.2.1 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发展
        3.2.2 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3.2.3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3.2.4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3.2.5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3.2.6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迅猛
    3.3 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3.3.1 粮油业
        3.3.2 菜菌药
        3.3.3 林果业
        3.3.4 畜牧业
        3.3.5 水产业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区位优势
        4.1.2 气候优势
        4.1.3 资源优势
        4.1.4 产业优势
        4.1.5 科技支撑优势
    4.2 劣势
        4.2.1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4.2.2 农业发展模式滞后单一
        4.2.3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薄弱
    4.3 机会
        4.3.1 政策保障现代农业稳步前行
        4.3.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
        4.3.3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4.4 挑战
        4.4.1 农产品贸易壁垒阻碍发展
        4.4.2 竞争压力升级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5.1.1 以色列模式
        5.1.2 加利福尼亚州模式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5.2.1 连云港模式
        5.2.2 武汉模式
    5.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5.3.1 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现代农业
        5.3.2 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组织载体
        5.3.4 必须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第六章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6.1.1 利用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6.1.2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
    6.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6.3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4 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升级
    6.5 把握市场大环境发展趋势
        6.5.1 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
        6.5.2 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环境
    6.6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6.7 延伸产业链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思考与途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现代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2.1 农业渊源
    2.2 现代农业的兴起
    2.3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转变
    2.4 现代农业的内涵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3.1 秦皇岛概述
    3.2 主要农业资源状况
        3.2.1 土地资源
        3.2.2 气候资源
        3.2.3 水利资源
        3.2.4 动植物资源
        3.2.5 海洋资源
    3.3 主要农产品生产状况
        3.3.1 粮油产业
        3.3.2 蔬菜产业
        3.3.3 果品产业
        3.3.4 畜牧业
        3.3.5 水产业
        3.3.6 中药材产业
        3.3.7 休闲农业
    3.4 实施农业产业化状况
    3.5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3.5.1 区位优势独特优越
        3.5.2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3.5.3 海陆空交通发达
        3.5.4 优势产业特色鲜明
        3.5.5 农业科技实力雄厚
        3.5.6 地处沿海,现代信息来源广泛,可优先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3.5.7 处于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扶持政策很多
    3.6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因素
        3.6.1 客观因素的制约
        3.6.2 农业发展体制、机制落后
        3.6.3 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
        3.6.4 管理层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到位
        3.6.5 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固定融资渠道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思考
    4.1 正大模式
        4.1.1 正大模式的基本情况
        4.1.2 正大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1.3 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4.2 集发模式
        4.2.1 集发模式的基本情况
        4.2.2 集发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4.2.3 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4.3 小江模式
        4.3.1 小江模式的基本情况
        4.3.2 小江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3.3 解决问题的建议
    4.4 望峪模式
        4.4.1 望峪模式的基本情况
        4.4.2 望峪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4.3 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五章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探索
    5.1 制定发展规划,指导现代农业发展
    5.2 落实农业农村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
    5.3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5.4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农业发展保障
    5.5 坚持依法治农,引领农业走向规范化
    5.6 加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2.1 历史沿革
        2.1.1 原始治水阶段
        2.1.2 传统治水阶段
        2.1.3 现代治水阶段
    2.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模式分析
        2.2.1 我国国家水利管理体制
        2.2.2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模式
    2.3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现状分析
        2.3.1 单位性质与管理体制
        2.3.2 运行机制与管理经费
        2.3.3 人员结构与社会保障
        2.3.4 内部管理与经营效益
    2.4 水利发展战略与使命分析
        2.4.1 水利战略使命分析
        2.4.2 水利战略定位分析
        2.4.3 水利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第三章 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设计
    3.1 设计基础
        3.1.1 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内涵与意义
        3.1.2 组织管理体系设计目标与原则
    3.2 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管理流程再造
        3.2.1 工作目标确立
        3.2.2 工作机构设置
        3.2.3 工作职能界定
        3.2.4 工作流程再造
    3.3 总体设计方案
        3.3.1 事企分开
        3.3.2 管养分离
        3.3.3 人员分灶
第四章 实证分析——引滦枢纽工程组织管理体系
    4.1 引滦枢纽工程概况
        4.1.1 流域概况
        4.1.2 工程概况
    4.2 引滦枢纽工程组织管理体系实际状况分析
        4.2.1 组织管理体系概况
        4.2.2 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4.3 引滦枢纽工程组织管理体系总体设计思路
        4.3.1 改革目标
        4.3.2 改革原则
        4.3.3 单位分类定性
        4.3.4 定岗定员情况
    4.4 引滦枢纽工程组织管理体系
        4.4.1 科学定性定岗
        4.4.2 精简机构人员
        4.4.3 理顺管理关系
        4.4.4 实施项目管理
    4.5 运行成效
        4.5.1 经济运行情况
        4.5.2 内部运行机制建设情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2.1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
        2.1.1 古代的石羊河流域
        2.1.2 近代的石羊河流域
        2.1.3 现代的石羊河流域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2.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2.2.2 地下水资源状况
        2.2.3 石羊河流域水系及灌区分布状况
        2.2.4 石羊河流域地理分区
        2.2.5 石羊河流域冰川的变化趋势
        2.2.6 石羊河流域历史文化背景
        2.2.7 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背景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
        2.3.1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
        2.3.2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变化
        2.3.3 影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因素分析
        2.3.4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 石羊河流域自然概况
    3.2 石羊河流域供用水现状分析
        3.2.1 供水量现状分析
        3.2.2 用水量现状分析
        3.2.3 耗水量现状分析
        3.2.4 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3.3 社会经济状况评价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3.5 石羊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自然环境差,面临生存危机
        3.5.2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3.5.3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落后
        3.5.4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规模拟定
    4.1 经济理论
        4.1.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4.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4.1.4 区域创新理论
        4.1.5 梯度理论
        4.1.6 贫困理论
        4.1.7 区域经济干预理论
        4.1.8 经济起飞理论
        4.1.9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4.1.10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1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4.2.2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4.2.3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研究
    4.3 流域发展规模拟定
        4.3.1 农业发展规模与结构
        4.3.2 工业发展规模
        4.3.3 社会发展规模
        4.3.4 生态发展规模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1 水资源总量预测分析
    5.2 可供水量预测分析
        5.2.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2.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2.3 总可供水量预测
        5.2.4 基于耦合法的可供水量预测
    5.3 需水量预测分析
        5.3.1 行业水资源需求
        5.3.2 区域水资源需求预测
    5.4 供需水平衡分析
        5.4.1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5.4.2 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
        5.4.3 供需平衡预测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对策
    6.1 建立和谐社会
        6.1.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1.2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6.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1.4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6.1.5 实施“人才强市、科教兴市”战略
        6.1.6 发展文化产业
        6.1.7 发展社会服务事业
    6.2 经济可持续发展
        6.2.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2.2 积极发展沙产业
        6.2.3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6.2.4 构建培育经济增长极
        6.2.5 产业优化与发展布
        6.2.6 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6.2.7 县域经济发展
        6.2.8 加强区域合作
        6.2.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2.10 发展第三产业
        6.2.12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
    6.3 生态治理措施
        6.3.1 生态学理论
        6.3.2 生态功能区
        6.3.3 总体治理措施
        6.3.4 分区治理措施
        6.3.5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措施
        6.3.6 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
    6.4 水资源保障措施
        6.4.1 节水型社会建设
        6.4.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6.4.3 水源保障工程
        6.4.4 外流域调水工程
    6.5 综合治理制度措施
        6.5.1 推行水、土地、森林资源统一协调管理
        6.5.2 完善水资源管理
        6.5.3 建立有效地水权水价机制
        6.5.4 引进虚拟水
        6.5.5 生态补偿
        6.5.6 提高持续用水意识
    6.6 水权改革与水量配置
        6.6.1 水权改革
        6.6.2 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七章 逻辑框架法在石羊河综合治理评价中的应用
    7.1 逻辑框架法
        7.1.1 逻辑框架法的概念
        7.1.2 逻辑框架法的结构
        7.1.3 逻辑框架法的应用条件
    7.2 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1 垂直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2 水平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3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评价
第八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分析与评价
    8.1 综合治理效果趋势预测
        8.1.1 水资源供需趋于平衡
        8.1.2 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
        8.1.3 荒漠化趋势逐步减缓
        8.1.4 农业人口转移任务艰巨
        8.1.5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8.1.6 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8.1.7 粮食总产量将减少
        8.1.8 用水结构调整合理
        8.1.9 地下水位缓慢抬升
        8.1.10 红崖山水库入库水量增加
    8.2 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8.3 综合治理效果社会评价
        8.3.1 社会评价概念和特点
        8.3.2 社会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8.3.3 社会评价主要内容
        8.3.4 社会影响分析
        8.3.5 社会互适性评价
        8.3.6 社会风险性评价
        8.3.7 社会效益评价
    8.4 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5)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1.2.2 国内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1.2.3 项目后评价中各分项内容研究综述
        1.2.4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及机制研究
    2.1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2.1.1 系统控制论
        2.1.2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项目评价理论
        2.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2.3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机制研究
        2.3.1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监督控制作用研究
        2.3.2 基于监督控制作用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2.3.3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时间等
        2.3.4 运用知识管理对后评价成果的管理研究
        2.3.5 后评价成果的反馈与使用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研究
    3.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研究意义
        3.1.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3.1.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重要意义
    3.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3.2.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的特点
        3.2.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
        3.2.3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原则
    3.3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3.3.1 观念创新评价
        3.3.2 技术创新评价
        3.3.3 管理创新评价
    3.4 基于费用效益分析法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3.4.1 采用费用效益法的原因分析
        3.4.2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原理与评价步骤
        3.4.3 水利建设项目技术创新的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3.5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研究
        3.5.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5.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研究
        3.5.3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原因分析
        3.5.4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方法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项目其它单项内容研究
    4.1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后评价研究
        4.1.1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
        4.1.2 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4.2 可持续意义上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
        4.2.1 经济后评价与经济前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的区别
        4.2.2 计入环境成本与效益的经济评价研究
        4.2.3 经济后评价中引入宏观经济评价指标研究
    4.3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4.3.1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
        4.3.2 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
        4.3.3 移民安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
    4.4 环境影响后评价
        4.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4.2 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P—FCE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研究
    5.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意义
    5.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可持续性后评价的相关概念
        5.2.1 基于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的界定
        5.2.2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定义和内涵
        5.2.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本质特征
        5.2.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5.2.5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
    5.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5.4.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5.4.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5.4.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的计算
    5.5 基于ANP—FCE评价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
        5.5.1 AN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5.5.2 ANP—FCE评价模型选择的优势分析
        5.5.3 ANP的理论及内容研究
        5.5.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CE)方法进行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
        5.5.5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5.6 基于风险分析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5.6.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框架
        5.6.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识别
        5.6.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
        5.6.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概述
    6.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创新后评价
        6.2.1 技术创新后评价
        6.2.2 管理方法创新评价
        6.2.3 管理机制创新评价
    6.3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经济后评价
        6.3.1 评价依据及参数
        6.3.2 费用计算
        6.3.3 效益计算
        6.3.4 评价指标值
    6.4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影响后评价
        6.4.1 社会影响后评价
        6.4.2 环境影响后评价
    6.5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后评价
        6.5.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6.5.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能力评价
        6.5.3 基于风险分析的临淮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6)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结构安排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2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概述
    2.1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1.1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1.2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2.2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2.2.1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2.2.2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2.3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估的区别及指标比较
    2.4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通货膨胀的处理方法
        2.4.1 等购买力流量原理和折现一致性原则
        2.4.2 通货膨胀处理方法
3 水利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
    3.1 水利工程项目财务后评价
        3.1.1 财务后评价与财务前评估的区别
        3.1.2 计算基准年的确定及价格换算
        3.1.3 水利工程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3.2 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3.2.1 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有关参数
        3.2.2 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评价指标
        3.2.3 影子价格的含义
        3.2.4 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费用计算
        3.2.5 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效益计算
        3.2.6 水利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果分析
4 水利工程项目影响后评价
    4.1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
        4.1.1 水利工程项目就业影响
        4.1.2 水利工程项目地区收入分配影响
    4.2 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4.2.1 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4.2.2 人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4.3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5 实例—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
    5.1 工程概况
    5.2 项目效益后评价
    5.3 环境影响评价
    5.4 评价结论与建议
6 完善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6.1 设立独立的后评价机构
    6.2 建立后评价反馈机制
    6.3 法律法规制度化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产生的实际效果
2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3 改进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 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王英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思考与途径探索[D]. 张凤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3]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D]. 郭永.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10)
  • [4]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 郭承录.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1)
  • [5]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岩. 河海大学, 2007(06)
  • [6]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 张宝娟. 沈阳工业大学, 2006(05)
  • [7]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J]. 季云.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03)
  • [8]坚持从实际出发 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J]. 张凤林. 河北水利水电技术, 2000(01)

标签:;  ;  ;  ;  ;  

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创桃林口水库移民工作新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