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revican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上调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津璋[1](2021)在《脑胶质瘤中CXCL1的表达及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CXCL1属于CXC-类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其除了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外,还参与多种细胞反应。近年来研究显示,CXCL1在人类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肿瘤血管形成等恶性行为。本研究旨在明确和探讨CXCL1在人类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外源性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该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脑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并可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潜在的标记物及分子作用靶点。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比较人类正常脑组织与脑胶质瘤组织中CXCL1基因m RNA水平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脑胶质瘤患者CXCL1表达水平与其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究CXCL1在脑胶质瘤中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BAX和ER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对CGGA数据库中样本分析显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CXCL1 m RNA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CXCL1的脑胶质瘤患者较低表达CXCL1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CXCL1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分子粘附通路、细胞凋亡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通路、Nod样受体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上富集程度较高;C6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重组CXCL1培养72 h后,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与0ng/ml CXCL1处理组比较,5 ng/ml、10 ng/ml、20 ng/ml、30 ng/ml和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C6细胞增殖活性显着增强;C6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重组CXCL1培养24 h后,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0 ng/ml CXCL1处理组比较,10 ng/ml、20 ng/ml、30 ng/ml和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C6细胞迁移活性显着增强;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实验所示,与0 ng/ml CXCL1处理组比较,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C6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20 ng/ml和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ERK显着升高。结论:CXCL1在人类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且其高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的短期生存期有关;外源性重组CXCL1可经MAPK/ERK/BAX信号转导通路而参与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
卢本兆[2](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HOXD11在脑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胶质瘤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室管膜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及其它来源的胶质瘤。现已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高发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胶质瘤分为四级,将WHOI、Ⅱ级的胶质瘤归为低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归为高级别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60%,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5个月左右。在临床治疗上,主要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术后化疗及放疗,但治疗作用效果仍不理想。研究发现脑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进展与基因的改变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基因突变、转录调节、甲基化修饰等的不同环节。对肿瘤相关基因进展研究,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突破。同源盒基因(HOX gene)是决定发育的主要调节基因,越来越多研究发现HOXD1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口腔鳞状细胞癌、咽部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等,但HOXD11在脑胶质瘤中作用研究较少,本文整合公共肿瘤数据库的胶质瘤病例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HOXD11在胶质瘤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对HOXD11在胶质瘤中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进行预测,探索HOXD11作为胶质瘤预后预测因子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通过GEAIP网站分析HOXD11在人体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载并分析国际肿瘤基因图谱(TCGA)中脑胶质瘤的mRNA数据,分析目前研究较少的HOXD11的表达情况,筛选出胶质瘤病例与正常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同时应用RT-PCR检验HOXD11在正常组织及U251、U118MG人脑胶质瘤细胞系的表达水平。接着分析TCGA及CGGA数据库中HOXD11在不同分级胶质瘤、IDH1基因状态及1p/19q联合删失状态表达水平比较,运用K-M生存分析法探究HOXD1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患者预后关系,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HOXD11对预后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其预后预测效能。采用GO及KEGG分析HOXD11参与生物学功能及参与肿瘤形成的相关通路分析。结果:TCGA数据库中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在胶质瘤组织中HOXD1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显示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及U118MG中HOXD11 mRNA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增高(p<0.05)。对TCGA及CGGA数据进一步分析显示,HOXD11 mRN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WHO分级、IDH1基因突变状态、1p/19q联合删失状态相关(p<0.001)。HOXD11高表达往往提示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OS)较短,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OXD11是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能较为准确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GO分析显示HOXD11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分裂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HOXD11通过P53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调控等途径促进胶质瘤进展及影响患者预后。结论:HOXD11在脑胶质瘤中呈高表达状态,且在不同WHO分级、IDH基因突变状态、1p/19q染色体删失状态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可作为预测胶质恶性程度指标之一。在临床预后方面,HOXD11高表达提示患者总生存期较短,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其可能通过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微血管血管形成等途径影响肿瘤进展。
杨娇[3](2021)在《IGFBP-3和GalNAc-T14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IGFBP-3和Ga1NAc-T14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并对其信号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收集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各108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与癌旁组织IGFB P-3蛋白表达,以及脑胶质瘤组织CyclinE蛋白表达;分析IGFBP-3与C yclinE蛋白表达的关系;分析IGFBP-3和CyclinE蛋白与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率的关系。2.以脑胶质瘤U87MG和U251MG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重组人IGFB P-3(rhIGFBP-3)处理细胞;转染IGFBP-3质粒,或共转染IGFBP-3和G alNAc-T14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情况;MTT法检测检测各细胞增殖活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蛋白印记实验检测IGFBP-3、GalNAc-T14、CyclinE、CDK2、p-ERK1/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相较于癌旁组织,IGFBP-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与IGFBP-3表达未升高的脑胶质瘤组织相比,CyclinE在IGFBP-3表达升高的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P<0.01)。脑胶质瘤组织中IGFBP-3与CyclinE 蛋白表达呈强正相关性(r=0.7353,P<0.01)。IGFBP-3或Cycl inE蛋白表达升高与较低的生存率有关(P<0.05)。2.rhIGFBP-3处理明显时间依赖性增加U87MG和U251MG细胞的增殖率(P<0.05)。rhIGFBP-3明显增强U87MG和U251MG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5)。rhIGFBP-3处理48h明显降低U87MG和U251MG细胞G1期细胞比例,并同时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P<0.01)。rhIGFBP-3处理可时间依赖性上调U87MG和U251MG细胞p-ERK1/2、CyclinE和CDK2蛋白表达(P<0.01)。转染IGFBP-3质粒的U87MG和U251MG细胞显示较强绿色荧光,IGFBP-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IGFBP-3过表达显着增强U87MG和U251MG细胞克隆形成能力。IGFBP-3过表达显着增强U87MG和U251MG细胞p-ERK1/2、CyclinE及CDK2蛋白表达。IGFBP-3过表达显着降低U87MG和U251MG细胞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3.共转染IGFBP-3和CalNAc-T14质粒的U87MG和U251MG细胞显示较强绿色和红色荧光,IGFBP-3和CalNAc-T14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与过表达IGFBP-3相比,共同过表达IGFBP-3和CalNAc-T14后U87MG和U251MG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着降低;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ERK1/2、CyclinE和CDK2蛋白表达显着下调。结论:1.IGFBP-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CyclinE在IGFBP-3表达升高的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且与IGFBP-3表达正相关。2.IGFBP-3能磷酸化激活ERK1/2并上调CyclinE和CDK2蛋白表达,从而促进脑胶质瘤U87MG和U251细胞G1/S期转化和增殖。3.GalNAc-T14 可抑制 IGFBP-3 诱导的 U87MG 和 U251 细胞p-ERK1/2、CyclinE和CDK2蛋白表达变化,从而抑制细胞G1/S期转化和增殖。
赵鹏飞[4](2021)在《紫草素/双硫仑仿生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代谢与微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影响脑胶质瘤进程的重要因素。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中包含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等多种成分,且处于有利于肿瘤发展的免疫抑制状态。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的代谢模式供能,伴随免疫抑制代谢物(如:乳酸等)的产生,进一步有利于免疫抑制环境的形成,加速肿瘤的生长。许多化疗药物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产生特异性的肿瘤新抗原,激活局部免疫,从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实现免疫治疗。因此,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代谢和诱导ICD重编程TIME是解除免疫耐受的重要策略,对于研究新型的脑肿瘤疗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乳化-高压均质法制备了一种基于白蛋白和乳铁蛋白的仿生嵌合纳米给药系统用于共递送双硫仑和紫草素,实现脑胶质瘤靶向和治疗。紫草素是来源于中药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它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丙酮酸激酶同工酶2(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PKM2)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及乳酸产生,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ICD引起肿瘤局部免疫反应。双硫仑是一种不可逆的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抑制剂,本课题发现双硫仑可以有效地抑制ALDH1蛋白家族L1(ALDH1L1),从而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供应的替代途径。同时,双硫仑具有FROUNT抑制作用,能够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因此,联合应用双硫仑和紫草素可通过抑制葡萄糖-糖酵解/叶酸-NADH-ATP代谢轴,激活肿瘤免疫反应,重编程TIME来治疗脑胶质瘤。为了实现脑部药物递送,设计了基于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共递药系统(BSA/LF NP)。研究结果表明,仿生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共递药系统通过多受体介导(SPARC和LRP-1)高效地穿透血脑屏障并蓄积于肿瘤部位。基于共递送策略,双硫仑和紫草素能以协同比例蓄积于脑胶质瘤部位,BSA/LFNP表现出最佳的脑胶质瘤靶向效果,其肿瘤药物蓄积较游离药物组提高了 10倍以上,较BSANP组提高了 1.6倍。机制研究表明,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抑制葡萄糖-糖酵解/叶酸-NADH-ATP代谢轴,耗竭肿瘤细胞内ATP并减少乳酸产生,同时紫草素诱导ICD效应能有效激活T细胞免疫,抑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以及双硫仑介导的TAMs调控,从而发挥免疫治疗的作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白蛋白和乳铁蛋白嵌合共递药系统,通过多受体介导实现高效脑胶质瘤药物递送,并通过肿瘤代谢(葡萄糖-糖酵解/叶酸-NADH-ATP代谢轴)和免疫(SHK诱导的ICD激活免疫应答和DSF介导的巨噬细胞调控)的调控作用来治疗脑胶质瘤,为脑部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递药及治疗策略。
郭天雪[5](2021)在《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 RNA)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利用GEO数据库中胶质瘤相关的circ RNA芯片数据(GSE146463),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 RNA。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技术,检测3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16例脑外伤患者脑组织中hsa_circ_0000326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sa_circ_0000326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究其临床意义。其次,构建hsa_circ_0000326敲低慢病毒,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U87,通过抗性筛选,建立稳定敲低hsa_circ_0000326的胶质瘤细胞细胞系。采用细胞增殖计数(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划痕愈合、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流式细胞仪、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和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WB)等检测方法,探究hsa_circ_0000326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初步预测并构建circ RNA-mi RNA-m RNA调控网络。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且与肿瘤级别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对较短。COX回归分析表明,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HR=5.462,95%CI(1.077-27.691),P=0.040)是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细胞功能实验发现,下调hsa_circ_0000326的表达可抑制U251、U87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自噬,同时可促进细胞凋亡。结论:Hsa_circ_0000326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自噬,同时抑制细胞凋亡。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与胶质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其可能作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靶点。Hsa_circ_0000326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RNA调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苏鑫[6](2021)在《circRNA-ZFR分子通路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增殖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状RNA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肿瘤抑制性环状RNA circ-ZFR,并探讨其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1)脑胶质瘤组织芯片的构建: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180例原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石蜡组织包块(病理科留存),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脑胶质瘤。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0例脑挫伤和正常脑组织为对照,对照组中纳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了部分正常脑组织切除作为减压治疗,并有家属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所有切片的染色结果均由2位病理科医师独立进行判断;2)通过课题组前期制备的circularRNA芯片,首次发现一种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低表达的新型环状RNA circ-ZFR。课题组根据circ RNA-mi RNA-m RNA通路,circ-ZFR的靶基因转录物m RNA ZFR预测circ-ZFR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价值,通过CGGA数据库料数据分析m RNA ZFR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病理级别(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级)、IDH1突变类型和1p/19q共缺失类型之间的差异;3)通过RT-PCR实验验证circ-ZFR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较正常脑组织低表达,结合组织芯片随访资料探索其研究价值;4)构建circ-ZFR的过表达载体和空表达载体,转染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U251。通过建立体外细胞功能设计实验,探索circ-ZFR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1)组织芯片制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0例脑胶质瘤组织样本,同时收集10例需要手术减压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合计190例样本的组织芯片(共计190个位点)。其中18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5例,女65例;年龄<42岁53例,年龄≥42岁127例;全切119例,非全切61例;肿瘤直径<3cm 96例,肿瘤直径≥3cm 84例。2)环状RNA芯片显示circ-ZFR在脑胶质瘤中低表达;通过CGGA数据库分析胶质瘤组织中ZFR m RNA在脑胶质瘤中低表达:ZFR m RNA表达水平与WHO级别密切相关,级别越高,表达水平越低;年龄≥42岁胶质瘤中ZFR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年龄<42岁组,IDH1野生型胶质瘤组中ZFR m RNA的表达水平低于IDH1突变型组,1p/19q非共缺失胶质瘤中ZFR m RNA表达水平低于1p/19q共缺失组。4)将过表达的circ-ZFR导入到U87和U251细胞系中,同时构建空质粒载体。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显示,慢病毒组(circ-ZFR过表达)的circ-ZFR含量显着高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慢病毒组的U87和U251细胞系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5)Transwell法分析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和U251)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转染过表达物质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空载体组(仅转染过表达质粒)和空白对照组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相比较,慢病毒组的迁移和侵袭明显减慢。这表明circ-ZFR过表达可导致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显着降低。6)与空载体组(仅转染过表达质粒)和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速度相比较,慢病毒组的U87和U251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芯片技术和CGGA数据库均是研究脑胶质瘤的有效工具。circ-ZFR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呈低表达,过表达的circ-ZFR可显着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进展,可能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新的治疗靶点。
钟佳伟[7](2021)在《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胶质瘤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从而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中、英文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并辅以手工补充检索。2名研究者分别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后使用Revman5.3软件合并效应量,单项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制作漏斗图、Egger法和Begg法分析纳入文献发表偏倚。结果:1.检索到涉及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相关性的研究共63篇,其中突变型p53 34篇、Bcl-2 28篇、Bax 12篇,纳入病例数分别为2334、1807和816例;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总生存期相关性的研究分别为6、2及1篇,纳入病例数分别为530、194和94例。2.突变型p53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率显着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2.77,95%CI2.31-3.31,P<0.05);胶质瘤组的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非胶质瘤脑组织)(OR 19.54,95%CI 11.91-32.04,P<0.05);p53蛋白阳性胶质瘤患者的1年(RR 0.79,95%CI 0.69-0.89,P<0.05),2年(RR 0.76,95%CI 0.65,0.88,P<0.05),5年(RR 0.55,95%CI 0.39,0.77,P<0.05)总生存率显着低于突变型p53阴性胶质瘤患者,而突变型p53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3年总生存率(RR 0.91,95%CI 0.72,1.16,P>0.05)无统计学意义。3.Bcl-2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2.68,95%CI 1.40-5.12,P<0.05);胶质瘤组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OR 33.11,95%CI 17.55-62.44,P<0.05);胶质瘤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间的3年总生存率(RR 0.42,95%CI 0.09,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Bax蛋白阳性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0.27,95%CI 0.10-0.72,P<0.05);胶质瘤组的Bax蛋白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 0.28,95%CI 0.12-0.62,P<0.05)。5.单项剔除法分析显示各项研究剔除前后meta分析结果无明显变化,提示结果稳定;发表偏倚分析显示各研究在漏斗图分布较对称,Egger检验及Begg检验P值均大于0.05,提示纳入文献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1.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均与胶质瘤的WHO分级相关,突变型p53、Bcl-2阳性率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而Bax阳性率在高级别胶质瘤组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提示突变型p53、Bcl-2、Bax的表达对胶质瘤患者WHO分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突变型p53、Bcl-2在胶质瘤组织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脑组织,而Bax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脑组织,提示突变型p53、Bcl-2、Bax的表达对胶质瘤诊断具有潜在价值。3.胶质瘤组织突变型p53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相关,有助于临床预测患者的预后。
宋继伟[8](2021)在《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与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该博士学位论文由两部分工作组成。第一部分为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第二部分为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第一部分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目的分析影响脑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46例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脑胶质瘤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手术切除的程度;放疗、放疗剂量、化疗、化疗剂量;分子标志物EMA、Vimentin、GFAP、IDH1、S100、MGMT、Neun、CD34、1p19q共缺失、Olig2、Ki67、P5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Ki67的表达。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行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行Cox比例回归模型,确定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描绘相应的生存曲线图,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1.高、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43.3%、15.6%;100%、95.7%、75.0%。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死亡率显着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患者(37.0%vs 5.0%,P<0.001)。2.单因素分析结果:婚姻、KPS评分、血型、CD34均是影响低级别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而KPS评分、S100、CD34均是影响低级别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吸烟、饮酒、KPS评分、肿瘤界限、是否合并癫痫、切除程度、化疗、放疗、GFAP、IDH1、Ki67均是影响HGG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而年龄、婚姻、KPS评分、切除程度、化疗、放疗、放疗剂量、IDH1、Ki67、MGMT均是影响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3.为进一步明确两组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做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组:CD34阴性表达(HR=0.019,P=0.012)、(HR=0.142,P=0.003)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KPS评分≥70(HR=0.055,P=0.040)、(HR=0.106,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组:Ki67高表达(HR=2.170,P=0.032)、年龄≥60岁(HR=1.889,P=0.039)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HR=0.359,P=0.043)、IDH1突变型(HR=0.227,P=0.018)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Ki67高表达(HR=1.685,P=0.017)是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DH1突变型(HR=0.541,P=0.021),术后化疗(HR=0.588,P=0.007)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在高级别胶质瘤组患者中,IDH1突变型与Ki67高表达成负相关关系(r=-0.319,P<0.001)。结论1.宁夏地区脑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生存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vs 100%、43.3%vs 95.7%、15.6%vs 75.0%)。2.CD34阴性表达及高KPS评分是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3.IDH野生型和Ki67高表达是影响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术后化疗是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诱导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的相关分子机制,并探究NFA引起GBM细胞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性的改变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中首先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NFA对U87细胞和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TUNEL法检测NFA对U87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FA对U87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NFA处理U87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以及与凋亡途径相关的蛋白(p53和p21)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进行定位分析;荧光显微镜观察NFA对GBM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 II/I和Beclin-1在NFA干预后的GBM细胞中的表达;构建U87细胞对TMZ的耐药细胞株U87/TMZ-R;通过CCK-8法检测NFA对U87/TMZ-R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FA对U87/TMZ-R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TUNEL法检测NFA对U87/TMZ-R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在NFA对U87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研究中,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FA浓度在200、300、400和500μM时U87和U251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0.05或P<0.01),NFA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生长,IC50约为350μM;TUNEL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FA干预后的U87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FA干预后的U87细胞凋亡现象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Bcl-2在NFA处理过的U87细胞中表达显着降低,然而Bax和Caspase3在NFA处理过的U87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FA干预后的U87细胞组中p53和p21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NFA既可以抑制U87肿瘤组织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引起U87细胞发生凋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FA组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NFA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NFA处理组的GBM细胞中,细胞边界不规则,细胞器和细胞核结构紊乱,细胞质中可见到自噬小体;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C3红色荧光在NFA处理组的GBM细胞表达明显,说明NFA可以促进GBM细胞自噬的发生;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LC3 I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NFA处理的GBM细胞中明显升高(P<0.05);在NFA对U87/TMZ-R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研究中,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MZ敏感细胞相比,U87/TMZ-R细胞系显示出对TMZ治疗的抵抗性,NFA(350μM)在U87/TMZ-R细胞中显示出轻度的杀伤作用,但NFA和TMZ的组合具有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MZ敏感细胞相比,NFA(350μM)组和TMZ(500μM)细胞都发生了轻度的凋亡,TMZ(500μM)+NFA(350μM)组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凋亡(P<0.05);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U87/TMZ-R细胞中几乎没有阳性细胞,NFA(350μM)组和TMZ(500μM)细胞中偶尔可以见到凋亡细胞,TMZ(500μM)+NFA(350μM)组中阳性染色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P<0.05)。结论1.NFA可抑制U87细胞增殖;2.Bcl-2在NFA处理后的U87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Bax和Caspase3在NFA处理后的U87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3.p53和p21在NFA处理后的U87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4.NFA干预后的U87细胞中LC3 II/I和Beclin-1表达量显着升高;5.NFA可增加U87/TMZ-R耐药细胞的敏感性,NFA和TMZ共同作用U87/TMZ-R细胞可抑制U87/TMZ-R细胞增殖并引起凋亡发生。
刘岗[9](2021)在《前列腺癌中SPOCK2基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列腺癌目前是发达国家男性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导致男性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也在逐年增加。早期前列腺癌表现为慢性无症状病程,预后良好,大多数局部或区域性前列腺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90%。同时,由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使得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也得到大大提高。然而,进展期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仍较高,5年生存率仅为30%。因此研究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改善前列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SPOCK2是SPOCK家族成员之一,又称为睾素2(Testin-2),该基因编码蛋白与糖胺聚糖结合,是细胞外基质的组成部分。SPOCK2基因的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有研究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导致SPOCK2基因表观失活与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并认为此结论对于三种肿瘤的早期诊断有应用价值,该报道首次揭示了SPOCK2基因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同时,在脑胶质瘤的相关机制研究中发现SPOCK3可通过与MT1-MMP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MT1-MMP介导的MMP2活化进而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而脑胶质瘤中高表达的SPOCK2可通过与SPOCK3结合使SPOCK3对MMP2的抑制作用丧失,进而增加胶质瘤的侵袭性,首次阐述了该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而SPOCK2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SPOCK2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MT1-MMP/MMP2表达及相关活性的影响,探索SPOCK2基因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一、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情况。二、检测SPCO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及LNCaP转染SPOCK2过表达载体;2.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SPOCK2基因的表达;3.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SPOCK2蛋白表达;4.CCK8试剂盒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情况;5.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6.通过流式细胞仪结合膜联蛋白V-FITC/PI双染色分析技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7.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侵袭能力改变;8.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迁移能力;9.细胞粘附实验检测细胞粘附能力。三、检测SPCO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MT1-MMP/MMP2表达和活化的影响1.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及LNCaP转染SPOCK2过表达载体;2.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SPOCK2基因的表达;3.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POCK2、MT1-MMP及MMP2蛋白表达;4.明胶酶谱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活性MMP2及MMP9表达。结果:一、前列腺癌组织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SPOCK2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前列腺癌组SPOCK2基因mRNA表达(2.14±1.26)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6.58±1.97),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二、检测SPCO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染后DU145及LNCaP细胞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转染重组SPOCK2片段,有效增加了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及LNCaP中SPOCK2基因mRNA的表达。2.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染后DU145及LNCaP细胞中SPOCK2蛋白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转染重组SPOCK2片段,有效增加了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及LNCaP中SPOCK2蛋白表达。3.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DU145和LNCaP细胞中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后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增殖率均从转染24小时后开始显着下降,两种前列腺癌细胞转染组增殖率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及LNCaP增殖。4.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U145及LNCaP细胞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后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细胞转染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S期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可以改变细胞周期,使前列癌细胞停滞于G0/G1期,抑制细胞增殖。5.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结合膜联蛋白V-FITC/PI双染色分析技术检测DU145及LNCaP细胞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DU145转染组凋亡率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及阴性对照组细胞,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LNCaP细胞转染组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可以促进DU145细胞凋亡。6.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DU145及LNCaP细胞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后细胞侵袭能力改变。结果表明,DU145及LNCap细胞转染组侵袭能力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表达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LNCaP细胞侵袭能力。7.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检测DU145、LNCaP细胞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后迁移能力改变。结果表明,DU145及LNCap细胞转染组迁移能力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表达可以降低DU145和LNCaP细胞迁移能力。8.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检测DU145、LNCaP细胞SPOCK2基因表达上调后粘附能力改变。DU145及LNCap细胞转染组粘附能力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表达可以降低DU145和LNCaP细胞粘附能力。三、检测SPCO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MT1-MMP/MMP2表达及MMP2/MMP9活化的影响1.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情况转染后,DU145及LNCaP细胞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蛋白表达情况转染后,DU145及LNCaP细胞中SPOCK2基因蛋白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SPOCK2表达上调后前列腺癌细胞中MT1-MMP及MMP2蛋白表达SPOCK2表达上调后前列腺癌细胞中MT1-MMP及MMP2蛋白表达均分别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可以抑制MT1-MMP及MMP2蛋白表达。4.SPOCK2表达上调后前列腺癌细胞MMP2及MMP9活性蛋白表达情况SPOCK2表达上调后前列腺癌细胞中MMP2及MMP9活化蛋白表达均分别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POCK2表达上调可以抑制MMP2及MMP9蛋白激活。结论:1.前列腺癌组织中SPOCK2基因表达降低,SPOCK2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2.SPOCK2基因表达上调能够抑制细胞增殖、粘附、侵袭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并通过上述作用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作用,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靶点。3.SPOC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T1-MMP及MMP2蛋白表达、调控MMP2及MMP9活化实现的。
张弛[10](2020)在《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也是颅内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胰腺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头部外伤、病毒感染、内分泌、代谢紊乱以及分子遗传等因素有关。除了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电场治疗等开始兴起并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有效率仍然很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深入地了解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更加有效的诊治脑胶质瘤寻找新的分子靶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短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互补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使其直接降解,从而调控该靶基因的表达。据报道,超过60%的蛋白质翻译是由miRNAs调控的。miRNAs调控了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大部分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转移。miRNA表达异常已经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是脑胶质瘤进展的新调节因子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特别地,miR-138在多种肿瘤中呈现低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表明miR-138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其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潜在作用。我们首先检测了miR-138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检测了其对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此外,我们还探讨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脑胶质瘤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目的:研究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级别之间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及4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38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人脑组织。临床病理分析发现,miR-138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P=0.013),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发生的位置无明显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138高表达患者比miR-138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此外,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中miR-138表达高于A172和U133胶质瘤细胞。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级及生存期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miR-138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目的:研究miR-138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揭示miR-138作为胶质瘤新的分子治疗靶点,将来通过干预miR-138来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miR-138模拟物(miR-138 mimics)及阴性对照(miR-NC)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miR-138 mimics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大幅度提高了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MTT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此外,流式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会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中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第三部分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TOR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目的:筛选和鉴定miR-138的靶基因,阐明miR-138在胶质瘤细胞中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38的潜在靶基因CREB1,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8与CREB1 3’UTR的结合。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中CREB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在脑胶质瘤组织中miR-138和CREB1的表达相关性。过表达miR-138后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CREB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中CREB1的表达,观察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的生物学行为变化。进行营救实验,即将miR-138 mimics和CREB1慢病毒(Lenti-CREB1)共转染U87和U251细胞,观察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3)Western blotting分析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抗凋亡蛋白Bcl-2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的表达对miR-138及CREB1表达变化的响应。结果: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CREB1是miR-138的一个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38可以与CREB1的3’UTR的直接结合。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CREB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组织中CREB1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CREB1和miR-138的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现负相关性。2)CREB1敲低能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和侵袭,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与miR-138过表达有相似的结果。miR-138 mimics和Lenti-CREB1共转染胶质瘤细胞能逆转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及凋亡的促进作用。3)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而CREB1表达质粒能上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在miR-138过表达的细胞中,CREB1的上调能够逆转miR-138对AKT/m TOR的去磷酸化以及Bcl-2和MMP-2蛋白表达的抑制。结论:miR-138通过靶向CREB1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和Bcl-2、MMP-2的表达,从而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行为。miR-138可能是治疗脑胶质瘤的潜在靶点。
二、Brevican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上调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revican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上调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脑胶质瘤中CXCL1的表达及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HOXD11在脑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分析方法 |
1. 胶质瘤公共数据库数据获取及分析 |
2. 荧光定量PCR的实验及其材料 |
3.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HOXD11在胶质瘤中差异性表达 |
2. HOXD1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 |
3. HOXD11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关系 |
4.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5. GO和KEGG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OX基因在胶质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介 |
(3)IGFBP-3和GalNAc-T14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紫草素/双硫仑仿生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胶质瘤的研究现状 |
1.2 脑胶质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
1.3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上的独特优势 |
1.4 双硫仑概述 |
1.5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替代途径 |
1.6 基于营养转运蛋白的仿生脑靶向策略 |
1.6.1 基于白蛋白的仿生递药 |
1.6.2 基于乳铁蛋白的仿生递药 |
第二章 目标代谢酶基因表达的生信分析与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仪器及试剂 |
2.1.2 细胞系 |
2.1.3 实验动物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2.2.2 基因表达与生存状态相关性分析 |
2.2.3 胶质瘤细胞系和正常脑细胞系基因表达差异 |
2.2.4 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验证 |
2.2.5 DSF和SHK的酶抑制活性 |
2.2.6 联合治疗最佳比例确定 |
2.2.7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1 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与生存状态相关性分析 |
2.3.2 表达差异在小鼠胶质瘤组织上的验证 |
2.3.3 肿瘤细胞系上验证DSF和SHK的代谢酶抑制活性 |
2.3.4 最佳联合用药比例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生递药策略设计及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细胞系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Cy5-BSA与Cy5-LF合成与纯化 |
3.2.2 纳米粒(未载药)制备 |
3.2.3 纳米载体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3.2.4 纳米载体的体内靶向性研究 |
3.2.5 体外药物分析方法的确立 |
3.2.6 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制备 |
3.2.7 纳米粒的表征 |
3.2.8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仿生递药策略设计 |
3.3.2 药物的体外分析方法 |
3.3.3 纳米粒的影响因素 |
3.3.4 BOX-Behnken试验优化纳米粒处方 |
3.3.5 纳米粒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研究 |
4.1 材料和仪器 |
4.1.1 材料和试剂 |
4.1.2 仪器 |
4.1.3 细胞系 |
4.1.4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摄取实验 |
4.2.2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4.2.3 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
4.2.4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
4.2.5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T细胞免疫 |
4.2.6 乳酸抑制DC细胞成熟和T细胞免疫激活 |
4.2.7 嵌合纳米粒调控M2型巨噬细胞 |
4.2.8 纳米粒调控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 |
4.2.9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细胞摄取 |
4.3.2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
4.3.3 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
4.3.4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
4.3.5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T细胞免疫 |
4.3.6 乳酸抑制DC成熟和T细胞免疫 |
4.3.7 纳米粒调控M2型巨噬细胞 |
4.3.8 纳米粒调控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5.1 材料和仪器 |
5.1.1 材料和试剂 |
5.1.2 仪器 |
5.1.3 细胞系 |
5.1.4 实验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BSA/LFNP体内分布 |
5.2.2 肿瘤组织内纳米粒与营养转运蛋白共定位 |
5.2.3 药物组织内分布 |
5.2.4 体内药效学研究 |
5.2.5 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亚群检测 |
5.2.6 肿瘤组织中乳酸和ATP检测 |
5.2.7 肿瘤代谢和免疫互动调控验证 |
5.2.8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3.1 体内分布 |
5.3.2 脑组织中纳米粒与营养转运蛋白的共定位 |
5.3.3 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分布 |
5.3.4 体内药效学研究 |
5.3.5 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分析 |
5.3.6 肿瘤组织中的ATP水平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生白蛋白递药系统治疗耐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
6.1 材料和仪器 |
6.1.1 试剂与材料 |
6.1.2 仪器 |
6.1.3 细胞系 |
6.1.4 实验动物 |
6.2 实验方法 |
6.2.1 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 |
6.2.2 纳米粒制备与表征 |
6.2.3 体外细胞实验 |
6.2.4 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6.2.5 纳米粒的体内药效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
6.2.6 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耐药疗法 |
6.2.7 统计分析 |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3.1 耐药性验证级最佳联用比例的确定 |
6.3.2 纳米粒的表征 |
6.3.3 细胞摄取研究 |
6.3.4 体外抗肿瘤活性 |
6.3.5 药物对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调控 |
6.3.6 体内分布 |
6.3.7 肿瘤组织内纳米粒与营养转运蛋白共定位 |
6.3.8 皮下瘤模型体内药效学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
6.3.9 脑转移瘤模型的药效学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
6.3.10 安全性初步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性分析 |
7.1. 全文讨论 |
7.2. 创新性分析 |
7.3.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符号/缩略词说明 |
附录二 研究涉及的溶液/试剂配方 |
附录三 Western blot及定磷法具体步骤 |
附录四 药物组织分布方法学研究 |
附录五 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ALDH1L1及PKM2表达数据 |
附录六 脑胶质瘤患者ALDH1L1表达及生存期数据 |
附录七 脑胶质瘤患者PKM2表达及生存期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胶质瘤概述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发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
1.1.3 诊断 |
1.1.4 临床治疗现状 |
1.1.5 治疗前景 |
1.2 环状RNA概述 |
1.2.1 环状RNA的发现 |
1.2.2 环状RNA的发生和生物学功能 |
1.2.3 环状RNA与人类疾病 |
1.2.4 环状RNA与胶质瘤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组织、细胞株及慢病毒 |
2.1.2 试剂 |
2.1.3 耗材及仪器设备 |
2.1.4 引物 |
2.1.5 重要溶液的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 |
2.2.2 细胞培养 |
2.2.3 慢病毒感染 |
2.2.4 Trizol法RNA提取 |
2.2.5 qRT-PCR实验 |
2.2.6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2.7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2.8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
2.2.9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迁移 |
2.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2.11 AO染色实验 |
2.2.12 Western Blot实验 |
2.2.13 资料收集 |
2.2.14 随访 |
2.2.1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的鉴定 |
3.2 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3.3 慢病毒感染构建敲低hsa_circ_0000326的细胞模型 |
3.4 Hsa_circ_0000326对U251/U87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3.5 构建circRNA-miRNA-mRNA网络 |
第四章 讨论 |
4.1 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中表达上调 |
4.2 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4.3 Hsa_circ_0000326影响U251/U87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4.4 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中的分子机制初探 |
4.5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环状RNA在胶质瘤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circRNA-ZFR分子通路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增殖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与创新点 |
6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irc-PRKCI 在人类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神经胶质瘤诊疗现状 |
1.2 p53、Bcl-2、Bax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1.3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文献检索 |
2.2.1 确定检索词 |
2.2.2 制定搜索策略 |
2.2.3 文献检索途径 |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资料管理、筛选与文献质量评价 |
2.4.1 文献管理 |
2.4.2 文献筛选 |
2.4.3 文献质量评价 |
2.5 数据提取 |
2.5.1 数据提取原则 |
2.5.2 数据提取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6.1 异质性检验 |
2.6.2 合并效应量分析 |
2.6.3 敏感性分析 |
2.6.4 发表偏倚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 |
3.2.1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 |
3.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突变型p53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3.3.2 Bcl-2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3.3.3 Bax 表达与胶质瘤 WHO 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突变型p53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2 Bcl-2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3 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4 研究结果异质性及稳定性分析 |
4.1.5 发表偏倚分析 |
4.2 研究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胶质瘤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与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前列腺癌中SPOCK2基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SPOCK2 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SPOCK2 基因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情况 |
3.2 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蛋白表达情况 |
3.3 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 |
3.4 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5 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
3.6 SPOCK2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3.7 SPOCK2 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8 SPOCK2 表达上调对前列腺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SPOCK2 表达上调对MT1-MMP/MMP2 通路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基因mRNA表达情况 |
3.2 转染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POCK2蛋白表达情况 |
3.3 SPOCK2表达上调后前列腺癌细胞中MT1-MMP及MMP2蛋白表达 |
3.4 SPOCK2表达上调后前列腺癌细胞MMP2及MMP9活性蛋白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列腺癌与相关基因DNA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ROT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 |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microRNA的脑胶质瘤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
致谢 |
四、Brevican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上调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胶质瘤中CXCL1的表达及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津璋. 佳木斯大学, 2021(12)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HOXD11在脑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D]. 卢本兆. 汕头大学, 2021(02)
- [3]IGFBP-3和GalNAc-T14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研究[D]. 杨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紫草素/双硫仑仿生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D]. 赵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D]. 郭天雪. 兰州大学, 2021(12)
- [6]circRNA-ZFR分子通路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增殖中作用的研究[D]. 苏鑫.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D]. 钟佳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8]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与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宋继伟.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前列腺癌中SPOCK2基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岗.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D]. 张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