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

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

一、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21)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协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在震惊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速度的同时,也引发了项目管理理论界的对其建设模式的大讨论,引起了建设项目各利益攸关方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目标协同和信息协同的重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协同管理的目的是解决“资源孤岛”、“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三大问题,在供应链协同的基础上实现目标和信息的协同。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章在分析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针对国内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的设计施工脱节、工期延误、费用超支、协调滞缓等问题,提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协同管理的课题。第二章在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服务型、资源型、社会型、管控型和集中管理机构,作为分析的基础。第三章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组织层、流程层和技术层“三层”模式下对供应链上的资源、利益、风险等要素进行协同分析;在供应链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特点,创新性地引入业务流和工作流,对其进行“五流”体系分析和协同分解。业务流、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都是围绕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目标的成功实施来组织的,而在保证目标实施过程中而发生的以上四流都会产生信息流,因此目标和信息是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从分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目标和工期目标冲突的原因出发,构建并分析了集中管理机构与各利益攸关方的静态博弈模型,同时基于集中管理机构的契约设计权和信息引导权,根据经典雪堆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协同效应下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协同成本与协同参与度之间的博弈关系。第五章基于对激励奖励或惩罚力度与搭便车机会主义之间的信息协同意愿分析,构建信息协同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均衡点稳定性及博弈的结果。针对研究的结论,分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信息协同的内容,构建信息协同的体系,提出信息协同的保障措施。第六章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及数理统计分析验证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各利益攸关方的协同博弈策略的相关性等。第七章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杜磊[2](2019)在《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城(区)是为了满足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经由政府规划和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近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两江新区、南沙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雄安新区等一批国家级新区,这些新区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与构建城市治理体系的示范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产业新区,这些新城(区)具有产业发展迅速、政策机制灵活、设施配套齐全等众多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旧有的新区开发模式往往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城(区)运营若干年后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职住分离、产业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加之新型城镇化对新城(区)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完成好新城(区)的开发工作,成为了城市管理者需要应对的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借助系统演化理论,物理—事理—人理等系统相关理论对产业新城的发展规律、系统目标、系统结构以及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为产业新城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Petri网、多Agent等建模方法建立了与该理论模型相对应的组合仿真模型。既为构建同类区域开发模型提供了参考,也为分析各类产业新城项目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与实验平台。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的外部规律研究。主要利用历史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新城系统演化的历史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模式等维度,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产业新城的开发特征,总结我国产业新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过程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产业新城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构建产业新城开发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首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开发需要实现的系统目标。随后对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产业新城系统的演化规律。应用“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分别对产业新城的物质系统、过程系统、组织系统进行分析,厘清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结构;最后建立了三个成员系统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新城开发的理论模型,同时搭建了组合仿真系统的框架体系。第三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模型的构建。首先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产业新城“物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的宏观运行。随后应用工作流分析技术构建了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的开发过程。接着应用M-Agent技术构建了产业新城“人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利益主体的组织行为。最后应用组合仿真理论,将所构建的“物理”、“事理”、“人理”模型进行组合,形成组合仿真模型,并对四种不同情景的新城开发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首先要符合其系统运行的外部规律,即产业新城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外部经济社会条件对产业新城的发展有限制作用,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配合是其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而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则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产业新城的开发要符合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科学的利用“物理”、“事理”、“人理”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产业新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新城的开发应以发展目标为引导,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决策,合理的计划与实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产业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应用多种建模方法,构建了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模型,并对产业新城开发过程进行了情景模拟,该仿真模型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从而印证了产业新城开发应遵从的内外部规律。

孙朋[3](2019)在《基于SaaS模式的医药采购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许多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药品价格虚高,药品购销过程中存在不正之风等问题。老百姓普遍反映“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国家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药改革。本文以某省下的县级市医药改革为背景,设计并实现基于SaaS模式的医药采购私有云平台。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基层医药采购改革为背景,结合SaaS成熟度模型,选择对SaaS第三级成熟度模型云端多租户进行探索。云端多租户的难点是创建系统和多租户数据隔离。通过给租户提供选择模块和自定义模板两种方式来解决创建系统问题,满足了多租户根据业务创建个性化系统的需求。本文提出URL重写机制算法实现了共享数据库实例、独享数据表这种多租户数据隔离方案,保证了SaaS多租户资源利用率很高,数据隔离性较高,满足了业务需要。根据云端多租户的特点,提出了在云端建立PaaS工作流方案,解决云端多租户工作流统一管理的问题。基于MyFlow开源组建基础上二次开发,解决了工作流web建模问题。对工作流核心活动算法的编写解决了工作流流程运转问题,也是区别其他工作流的核心关键。本文提出了工作流中间件从平台拉取数据的方案来同步数据,解决了平台和工作流中间件数据同步丢失问题,确保平台和工作流数据一致性。基于DUBBO解决了工作流微服务云端发布问题。基于HESSION框架解决了省医药采购系统到市医药采购平台药品目录同步问题。设计整个医药采购流程,使药品信息在卫生室、卫生院、供货商和市级监督单位及时地传递药品信息,保证医院药品的及时供应,提高药品供货效率,减少流通成本。医院采购药品详情页缓存设计,本文提出异步串行化解决方案,解决在高并发场景下药品详情页实时性高的数据缓存与数据库双写一致性设计问题。本文提出异步更新多级缓存策略,解决药品详情页时效性不高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本文提出基于zookeeper分布式锁的解决方案,解决缓存重建的并发冲突问题。本文提出双重zookeeper分布式锁的解决方案,解决分布式并行缓存预热问题。医药采购数据流量服务,数据埋点跟踪医药采购云平台的使用情况,把收集数据发送到日志服务器,为后续提供运营的数据支撑。日志滚动设计解决Nginx生成日志文件过大问题。针对Flume日志采集本文提出了IntegratedChannel解决方案,有效的兼容MemoryChannel和FileChannel两者的优点,保证了数据处理速度快,也可以持久化,让数据传输更稳定性和高效。解决了Flmue使用过程中数据重复收集和数据丢失问题,来提高Flume数据采集服务器的容错性。本文提出了Redis去重和增加容灾拦截器解决了日志滚动据重复搜集问题。本文提出了Redis去重和守护线程解决了Flume数据丢失问题。本文提出通过Rowkey随机散列和预分区结合的设计方法解决HBase存储热点问题并解决了在HBase使用的过程中JVM的Full GC问题。市级监督单位人员通过分析实时和离线指标,来完成对医药采购数据流量监管,完成科学决策,更好的提高医药采购服务。在本文的最后,对基于SaaS模式的医药采购云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提高了医药采购服务水平,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刘敬敬[4](2016)在《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挖掘与优化研究 ——以分销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而制造业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订单,卓越的订单履行能力是制造业的一大竞争优势。作为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大型制造企业更需要做好订单管理工作,以保证其竞争力。本文以大型制造企业分销子公司订单管理业务流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作流建模、流程控制流维度挖掘、一致性检查技术等前沿理论技术,对大型制造企业分销子公司订单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挖掘与优化研究。本文分析了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的特点,构建了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挖掘与优化研究框架。首先,用工作流建模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订单管理业务活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合实际订单管理执行过程和调研结果,建立订单管理工作流模型。然后,基于流程挖掘技术,从流程视角出发,运用不同挖掘软件和算法对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的事件日志进行挖掘,通过比较不同软件和算法挖掘的结果,分析得到符合实际业务操作的流程模型,并改进了a算法,使改进后的a算法能挖掘出基于Petri网表示的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符的流程模型。最后,基于流程挖掘中的一致性检查技术,度量真实流程和预定义流程的偏差程度,对大型制造企业实际订单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将诊断出的异常流程案例作为流程审计的样本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异常案例形成原因和其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订单管理业务流程优化方案,并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大型制造企业的特点,提出适用于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的挖掘与优化框架,并对流程挖掘算法a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得改进后的a算法能挖掘出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特殊路由结构,对于其它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陈红军[5](2016)在《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特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综合应用文献调查、德尔菲专家咨询和WBS-RBS与管理责任方组合矩阵的方法对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14项风险因素指标进行了辨识,并确定了风险因素所在的项目建设阶段及相应的管理责任方,为后续更好地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评估及应对奠定基础;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的方法对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要素(风险因素、风险后果)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TOPSIS理论的专家未知权重群决策、模糊网络层分析(FANP)和支持向量机(SVM)的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组合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提出了煤炭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在基于历史项目活动执行风险记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项目活动风险情况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分析了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应对策略,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监控管理模型;最后以某大型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对论文提出的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组合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应对决策方法进行了实例研究,以验证本论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赵晨晖[6](2010)在《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往往存在数以百计的异构设备和信息系统。为满足医疗整体信息化需求,一方面必须整合来源于各类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为各类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另一方面必须在所有异构的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和工作流协同,建立整体医疗协同环境,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实现该目的,进行各类异构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是关键,但是缺乏互操作标准、缺乏全面的标准术语、缺乏即插即用的应用软件系统和集成不同系统所需的费用过高等一系列问题数十年来一直制约着集成的进程。随着集团医院、医院与社区联合等新模式的出现,各级医院间的医疗资源整合也已提上日程,集成需求更加迫切,集成问题更加复杂。为了给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本论文从集成评估和集成技术两方面出发,围绕集成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开展研究和探索,一方面提出了一个互操作成熟度模型用于评估医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水平和制定下一步的集成目标,另一方面为实现集成目标提供了包括集成模型、集成引擎和实施方法在内的一套技术实现方式。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需求;2、提出了一个医疗信息系统互操作成熟度模型MISIM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Maturity model),可以引导医院的管理者评估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水平,制定下一步的信息系统集成目标,从而有序地不断提高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水平;3、面向医疗信息系统间语义和流程互操作的最终目标,提出了一种分层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模型SWIM (Semantic and Workflow based Integration Model),通过系统连接层支持遵循不同医疗信息交换协议的系统实现互连,通过句法转换层在系统间实现数据句法或结构的相互正确解析,通过语义转换层在系统间实现数据语义的相互正确理解,通过事务映射层在系统间实现各类信息交换数据与标准医疗事务间的映射,通过流程管理层在系统间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编排、驱动和管理;4、设计并实现了以SWIM为基础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引擎,以信息总线的方式实现不同系统间接口、数据、功能和流程等多个层次的转换和协调服务,解决了异构医疗信息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和工作流集成问题;5、在某大型综合医院开展了系统集成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在复杂医疗环境下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实施方法,通过制定用例模型、规划集成交互方式、选择集成技术、制定交互模型、制定消息模型、集成配置和集成测试等多个步骤,为有序计划并开展复杂医疗环境下的集成实施工作提供了指南。实践结果表明,各医疗信息系统通过与系统集成引擎实现集成后,基于不同集成技术的系统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消息交换,减少了系统间的耦合性,数据在语义层次上实现了集成和整合,为临床数据的应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通过流程的动态配置在各信息系统无需修改的情况下实现了流程的动态调整,可确保流程协作无缝对接并满足用户对流程的需求。

张金艳[7](2009)在《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医疗流程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对流程监控与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医疗工作流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医疗信息系统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把流程实现固定在应用程序中,导致医疗流程死板,无法动态调整,很难灵活适应工作流的重组或优化,且无法为流程监控与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工作流技术已经发展多年,在商业、银行、企业等很多领域广泛应用,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医疗流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工作流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仍非常有限,如何解决医疗工作流建模问题是发展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关键问题。另外,对于医疗领域的异构环境来说,系统集成是医疗信息系统永恒的主题,在基于DICOM、HL7标准和IHE技术架构的消息通讯为主的集成方法占主流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与之相兼容,也是一个重要挑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细致分析了工作流技术与医疗信息系统的特点,对医疗工作流建模方法、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建立提供研究基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作流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工作流技术的概念,如何应用工作流技术完成对流程的定义、执行与优化以及工作流技术中对灵活和异常流程的处理方法等,为研究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医疗工作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主干模型、子模型库以及数据通讯流程模型库在内的三层医疗工作流模型结构,可实现对医疗工作流中通用流程、灵活和异常流程以及数据通讯流程的支持,为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提供了工作流模型表达方法。●提出了基于IHE的医疗工作流建模方法。该方法以YAWL为建模语言,通过IHE到YAWL的映射生成包含医疗工作流主干模型、子模型库以及数据通讯流程模型库的医疗工作流模型。●对医疗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基于工作流、以总线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流程与应用的分离;设计了流程驱动的数据通讯机制以及数据驱动的流程控制机制,解决了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与异构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问题。●应用上述建模方法以及体系结构,围绕工作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放射科信息系统。该系统实践有效地验证了本论文中以IHE为基础的建模方法和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合理性,为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实现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技术基础。

王薇[8](2009)在《基于组件技术的医院门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升级建设。然而多数系统建成之后,都存在由于系统技术方案选择不当的原因使系统生存时间过短的情况,而系统的再建又将加重医院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设门诊数字化系统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进行信息的简单录入与存储,还要使系统具备优秀的灵活扩展能力,负载平衡能力以及动态适应能力,以辅助医院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山东省立医院门诊系统是大型医院门诊系统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以省立医院门诊系统开发过程为背景,分析了目前医院门诊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系统的技术方案选择和技术难点处理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的门诊系统使用COM+组件技术实现三层技术体系结构,使系统具备了良好的扩展能力和负载平衡性能;通过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UML(统一建模语言)分析并设计出各子系统的用例图,清晰准确地定义了系统的功能框架和业务顺序图;在数据库实现方面,先使用E-R图进行了系统数据库的概念设计,然后描述出各数据表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运用电子签章技术,成功解决了电子处方的信息安全问题;自动升级功能实现了客户端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更新程序文件的问题,增加了系统的易维护性;磁卡系统的引入则有效解决长期困扰门诊的排长队现象,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就诊效率;丰富的查询统计和报表打印功能,使系统具备了一定的辅助决策功能;工作流技术的运用让门诊系统业务的动态适应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集成平台的运用成功解决了门诊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异构数据传输的难题。全文围绕系统实现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并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第一,处方电子化是医院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因为它的实现不仅关系到处方的安全性,还涉及业务流程的设计方式。系统通过运用电子签章技术,很好的解决了电子处方的安全性这一难题;并通过处方状态变换规则的定义,实现业务流程的设计与控制;第二,国内大型医院的信息系统的流程设计往往是原有业务流程的简单映射,无法适应系统动态变化。系统利用工作流技术,给出了一种轻量级的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工作流引擎实现算法,并结合医院的特殊业务背景给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的工作流引擎回退补偿机制,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动态适应能力;第三,门诊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必然要与医院其他系统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系统因数据格式和运行环境的不一致,势必会造成系统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系统运用集成平台的概念,较好地解决了门诊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通信问题以及外部系统接入难题,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兼容性以及流程控制能力;经过测试,本文系统的系统响应速度、负载能力等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目前运行情况良好。鉴于目前国内大型医院门诊系统的建设水平参次不齐,本文的门诊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相似规模的大型医院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孙傲冰[9](2008)在《医学图像网格中面向服务的虚拟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学图像网格是当前网格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现有的医学图像网格技术无法有效地解决Web服务的异构性、分布性和动态性等问题,限制了Web服务资源框架技术(WSRF,Web Service Resource Framework)优势的进一步发挥。通过将面向服务的虚拟化(SOV,Service Oriented Virtualization)技术引入医学图像网格,以Web服务技术作为虚拟化、网格和语义技术的结合点开展研究,对于医学图像网格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图像网格中面向服务的虚拟化技术研究以屏蔽网格应用的复杂性和网格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为主要目标,包括虚拟化体系结构、异构服务互操作模型、服务选择模型、服务编程模型等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图像网格面向服务的虚拟化层次架构通过引入虚拟服务层,实现医学图像网格平台与虚拟化技术的结合;采用基于虚拟客户端接入(VCA,Virtual ClientAccess)模式的服务封装方式,实现网格和本地资源管理策略的有效融合;通过在网格各层次引入元数据,并建立元数据间关联,以提高网格服务的管理和发现效率;针对医学图像网格服务按需组合的需求,设计医学图像网格应用层编程模型。医学图像网格基于语义的异构服务互操作模型通过与语义代理技术结合,基于混合本体策略构建医学图像网格的服务语义环境,定义服务对象的派生结构和描述方式,向上屏蔽服务的异构性,支持服务间的互操作;通过将服务互操作与本体标记绑定,标示交互消息对应的语义模型,从而引导异构服务间的语义映射操作,实现服务数据模式的转换。医学图像网格基于语义的近似最优服务选择模型由三种聚类策略组成。其中基于本体的服务聚类方法通过本体提供的概念关系模型来实现服务按功能聚类;基于语义上下文的聚类方法将用户和服务上下文结合起来,根据约束规则对Web服务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进行预测,并根据QoS参数实现服务按性能聚类;基于语义的服务交叉聚类方法整合基于本体和基于语义上下文聚类方法的优势,以保证构建的服务视图中的服务对于应用需求是近似最优的。医学图像网格基于语义工作流的服务组合模型定义业务工作流、语义工作流和服务工作流三种工作流模型;以语义工作流作为业务工作流和服务工作流的中间层,向上屏蔽底层服务组合的实现细节;向下简化用户业务工作流向服务工作流的转化,支持网格环境中服务的按需组合。针对服务无关的网格服务工作流调度目标,提出基于关键节点的服务工作流调度算法;该算法将网格服务工作流的重组和容错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将可能的服务执行错误限制在组合路径的最小分段内,以避免因组成服务出错而导致整个组合服务的失败。通过MedImGrid网格原型系统支持的医疗信息集成、三维重建和图像检索三个典型应用,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并和其它方法进行对比。医学图像网格中面向服务的虚拟化技术能够屏蔽服务间的语义鸿沟,实现异构服务互操作的透明性;提高网格服务管理、发现和集成效率;建立用户业务流程和网格组合服务之间松耦合的映射关系,对于医学图像网格技术打破资源紧耦合模式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

李卓[10](2006)在《分布式PACS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两层C/S体系结构已不适用目前大型化、复杂化以及分布化的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PACS效能的发挥和推广应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分布式PACS(DPACS)体系结构。本文以DPACS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DPACS的体系结构、面向PACS的ORB扩展通信框架、DICOM互联互操作方法以及PACS应用服务技术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可移植、可扩展、可配置和高性能的开放DPACS体系。具体来说,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个基于CORBA的DPACS三层体系结构。本文基于对传统PACS体系结构的深入分析,通过引入CORBA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以及对CORBA和DICOM标准结合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基于CORBA的DPACS三层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设计模式层、CORBA服务层、DICOM互联互操作服务层和PACS应用服务层组成的DPACS中间层结构。(2)提出了由多个DPACS相互协作的Inter-DPACS系统概念。出于满足跨区域、跨国家的DPACS之间互联互操作的需要,使得多个DPACS能够在一个分布式大环境中进行合作,本文提出并设计了Center/Regional/Local三级DPACS协作的Inter-DPACS系统概念。(3)提出了基于设计模式改造的面向PACS的ORB扩展通信框架。DPACS通信框架的构造基于标准的CORBA分布式对象技术,并应用包装外观、反应堆、接受器/连接器、主动对象和服务配置器等设计模式对ORB核心进行扩展设计,不仅改善了DPACS的可移植、可扩展、可配置等性能,还满足了DPACS大吞吐量、低响应时间的QoS需求。(4)提出了分布式环境中的DICOM互联互操作方法。首先提出了由TCP SOCKET层,DICOM上层协议层,DIMSE消息交换层,SCP/SCU层构成的DICOM网络通讯模型;其次提出一套分布式环境中DICOM医学图像存取访问接口和机制;最后提出了Inter-DPACS中的DICOM工作流的控制管理机制,设计了Case-Manager服务组件及一系列智能的控制管理算法。(5)设计和实现了若干PACS应用服务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针对DICOM医学图像的基于图像内容的窗宽、窗位调节方法;其次对JPEG-LS无损压缩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实现,并给出了算法实现流程和实验结果;最后通过HIS/RIS与PACS工作流的集成,以及HL7和DICOM之间的数据元素、协议事件映射方法的研究,设计和实现了HL7数据交换服务用于PACS和HIS/RIS之间的数据融合。(6)设计和实现了原型系统,对DPACS体系结构等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应用和验证。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DPACS包括体系结构在内的若干关键技术,并通过设计实现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文的思路。这些研究为DPACS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有效提高医学图像信息的应用管理水平,并将促进整合医疗企业(IHE)的建立以及多个医院PACS在区域、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集成。

二、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目的
        1.1.4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研究现状综述
        1.2.2 建设项目协同管理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概念及特点
        2.1.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含义
        2.1.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特点
    2.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概念的界定
        2.2.1 利益攸关方概念
        2.2.2 利益攸关方识别
    2.3 建设项目供应链相关理论
        2.3.1 供应链相关概念
        2.3.2 建设项目供应链相关概念
    2.4 博弈论相关理论
        2.4.1 博弈论基本概念
        2.4.2 博弈理论的分类
    2.5 协同相关概念
        2.5.1 协同、协同学概念
        2.5.2 协同管理概念
        2.5.3 建设项目协同管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供应链利益攸关方协同分析
    3.1 供应链协同管理动因
    3.2 供应链“三层”协同模式分析
        3.2.1 组织层协同
        3.2.2 流程层协同
        3.2.3 技术层协同
    3.3 供应链“五流”协同体系分析
        3.3.1 供应链“五流”结构图
        3.3.2 供应链“五流”协同分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标协同管理研究
    4.1 目标冲突及原因
        4.1.1 利益目标冲突及原因
        4.1.2 工期目标冲突及原因
    4.2 目标协同机制
    4.3 目标博弈
        4.3.1 博弈模型构建
        4.3.2 静态博弈模型求解与分析
        4.3.3 协同效应下动态博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协同管理研究
    5.1 信息冲突及协同动因
    5.2 基于演化博弈的信息协同意愿分析
        5.2.1 信息协同意愿分析
        5.2.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2.3 博弈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5.3 信息协同架构
        5.3.1 信息协同的内容
        5.3.2 信息协同的体系
        5.3.3 信息协同的保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模型
        6.1.1 实证研究模型说明
        6.1.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编码
    6.2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1 区间均值的置信区间
        6.2.2 数理分析
    6.3 变量相关性分析
        6.3.1 变量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6.3.2 变量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2)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业新城开发的相关研究
        1.2.2 城市系统仿真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1.1 经济外部性与企业的聚集
        2.1.2 区位理论与规模经济
        2.1.3 比较优势与专业化
        2.1.4 可持续发展观与相关理论
    2.2 城市合作开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城市治理体系
        2.2.3 企业家城市理论
    2.3 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3.1 系统科学的发展
        2.3.2 复杂系统演化论
        2.3.3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2.3.4 体系与体系工程
        2.3.5 组合仿真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产业新城都发展的阶段
        3.1.1 清末民初的实验探索
        3.1.2 建国初期工矿型城市
        3.1.3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地产
        3.1.4 从产业园到城市新区
        3.1.5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的经验总结
    3.2 我国产业新城的类型与特点
        3.2.1 外部投资型
        3.2.2 城市扩张型
        3.2.3 独立发展型
        3.2.4 外贸口岸型
    3.3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发展与城市开发不协调
        3.3.2 发展路径与建设流程不科学
        3.3.3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明确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新城组合仿真系统结构研究
    4.1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应实现的系统目标
        4.1.1 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4.1.2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
        4.1.3 承接母城外移的功能和产业
        4.1.4 做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4.2 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1 初创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2 发育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3 提升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4 成熟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3 产业新城开发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分析
        4.3.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4.3.2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4.3.3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4.4 产业新城开发的系统(理论)模型
        4.4.1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耦合关系
        4.4.2 产业新城开发中"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互动关系
        4.4.3 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系统(理论)模型
    4.5 产业新城开发的组合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与原理
        5.1.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5.1.2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特点
        5.1.3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5.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5.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
        5.2.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的目标
        5.2.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框架与边界
        5.2.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假设条件
        5.2.4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指标选取
        5.2.5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
        5.2.6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6.1 Petri网的发展及原理
        6.1.1 Petri网的发展概述
        6.1.2 Petri网的定义与运行规则
        6.1.3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6.1.4 Petri网方法的适用性
    6.2 产业新城开发的Petri网模型
        6.2.1 工作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6.2.2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构建分析
        6.2.3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6.3 “事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实现
        6.3.1 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6.3.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6.4 本章小结
7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7.1 Multi-agent系统的构建
        7.1.1 智能Agent
        7.1.2 Multi-agent系统
        7.1.3 基于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与步骤
        7.1.4 Multi-Agnet建模与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的适应性
    7.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组织的模型结构
        7.2.1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问题分析
        7.2.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模型的框架
    7.3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微观模型构建
        7.3.1 Agent的角色研究与模型构建
        7.3.2 产业新城MAS中的Agent的角色模型
        7.3.3 MAS的交互机制设计
    7.4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
        7.4.1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7.4.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7.5 本章小结
8 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系统的建立与仿真应用
    8.1 组合仿真系统的构建
        8.1.1 组合仿真系统的物理结构
        8.1.2 模型组合分析
    8.2 基于模型组合的仿真运行及实验分析
        8.2.1 情景一:产业新城依照"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开发
        8.2.2 情景二: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生活设施建设不足
        8.2.3 情景三: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过度房地产化
        8.2.4 情景四: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产业升级困难
    8.3 组合仿真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SaaS模式的医药采购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SaaS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工作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医药集中采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大数据流量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协调组件Zookeeper
        2.1.1 Zookeeper数据结构
        2.1.2 Zookeeper选举机制
        2.1.3 Zookeeper写数据
    2.2 数据采集Flume
        2.2.1 Flume架构中的组件
        2.2.2 Flume内部原理
    2.3 消息服务Kafka
        2.3.1 Kafka框架结构
        2.3.2 Kafka生产过程分析
        2.3.3 Kafka消费过程分析
    2.4 流式计算Storm
        2.4.1 Storm核心组件
        2.4.2 Storm编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1.1 多租户创建系统模块需求
        3.1.1.2 多租户工作流统一管理模块需求
        3.1.1.3 医药采购流程服务模块需求
        3.1.1.4 医药采购数据流量服务模块需求
        3.1.2 非功能需求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架构设计
        3.2.2 模块设计
        3.2.2.1 多租户创建系统概要设计
        3.2.2.2 多租户工作流统一管理概要设计
        3.2.2.3 医药采购流程服务概要设计
        3.2.2.4 医药采购数据流量服务概要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多租户创建系统设计
        4.1.1 SaaS成熟度模型和选型分析
        4.1.2 多租户系统创建设计
        4.1.3 多租户数据隔离设计
    4.2 多租户工作流统一管理
        4.2.1 云端多租户工作流选型分析
        4.2.2 工作流统一管理的web模型设计器
        4.2.3 工作流核心活动算法的设计
        4.2.4 工作流统一管理的数据同步
        4.2.5 工作流统一管理的微服务发布
    4.3 医药采购流程服务设计
        4.3.1 医药采购类图模型设计
        4.3.2 医药采购药品目录同步设计
        4.3.3 医药采购流程服务设计
        4.3.4 医药采购药品详情页缓存设计
    4.4 医药采购数据流量服务
        4.4.1 数据埋点服务设计
        4.4.2 日志服务器设计
        4.4.3 日志数据采集服务设计
        4.4.4 日志数据存储服务设计
        4.4.5 实时数据指标分析
        4.4.6 离线数据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方案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功能测试及分析
        5.3.1.1 多租户创建系统测试
        5.3.1.2 多租户工作流在医药采购流程服务中的应用测试
        5.3.1.3 医药采购数据流量服务测试
        5.3.2 性能测试及分析
        5.3.2.1 云端多租户性能测试
        5.3.2.2 医药采购云平台模块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挖掘与优化研究 ——以分销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业务流程管理概述
    2.2 工作流的概念及其技术发展
        2.2.1 工作流的概念
        2.2.2 工作流的技术发展
        2.2.3 Petri网和工作流网
        2.2.4 工作流建模的局限性
    2.3 流程挖掘相关理论综述及其技术发展
        2.3.1 流程挖掘相关理论综述
        2.3.2 流程挖掘技术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3 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的工作流建模
    3.1 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的特点
    3.2 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挖掘与优化框架
    3.3 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概述
        3.3.1 订单管理业务流程
        3.3.2 订单管理业务系统结构
    3.4 基于PETRI网的订单管理工作流建模
        3.4.1 订单管理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3.4.2 订单管理工作流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的挖掘分析
    4.1 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挖掘分析方法
    4.2 订单管理业务系统中流程日志的提取
        4.2.1 事件日志的定义
        4.2.2 事件日志的提取
    4.3 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探查和挖掘模型分析
        4.3.1 基于Disco软件的业务流程探查
        4.3.2 α算法的挖掘模型分析
        4.3.3 启发式挖掘算法的挖掘模型分析
        4.3.4 遗传挖掘算法的挖掘模型分析
        4.3.5 模糊挖掘算法的挖掘模型分析
        4.3.6 基于Petri网表示的实际工作流模型
    4.4 基于α算法的算法改进和实现
        4.4.1 α算法的基本定义
        4.4.2 基于α算法的算法改进
        4.4.4 改进算法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诊断与优化
    5.1 基于一致性检查技术的流程诊断
        5.1.1 一致性检查技术
        5.1.2 业务流程诊断
        5.1.3 基于流程诊断结果的风险分析
    5.2 业务流程优化
        5.2.1 业务流程优化方法
        5.2.2 业务操作流程的优化
        5.2.3 业务系统预设流程的优化
    5.3 流程优化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s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1.2.1 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1.2.2 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3 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风险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总结
    1.3 主要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内容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企业组织相关概念、理论
        2.1.1 企业组织相关概念
        2.1.2 企业组织相关理论
    2.2 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理论
        2.2.1 企业信息化概念
        2.2.2 企业信息化应用内容
        2.2.3 企业信息化项目生命周期
    2.3 项目风险相关概念、理论
        2.3.1 风险基本概念
        2.3.2 风险的特征
        2.3.3 风险传导理论基础
        2.3.4 项目风险的构成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研究
    3.1 企业架构基本理论
        3.1.1 企业架构概念
        3.1.2 开放工作组织体系框架(TOGAF)架构分析
    3.2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特征
    3.3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研究
        3.3.1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设计步骤
        3.3.2 目标明晰阶段主要内容
        3.3.3 信息化架构设计阶段主要内容
        3.3.4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实施阶段主要内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WBS-RBS的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因素辨识与体系构建
    4.1 风险因素辨识与体系构建工作流程
    4.2 风险因素辨识与体系构建原则
    4.3 基于改进的WBS-RBS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因素辨识与体系构建方法
        4.3.1 构建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WBS结构
        4.3.2 构建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RBS结构
        4.3.3 构建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管理责任方工作任务结构
        4.3.4 构建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WBS-RBS与管理责任方组合矩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要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5.1 解释结构模型法
        5.1.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5.1.2 解释结构模型构建流程
    5.2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5.2.1 确定风险要素集及风险要素自影响关系矩阵
        5.2.2 构建风险要素邻接矩阵
        5.2.3 推算风险要素可达矩阵
        5.2.4 以可达矩阵R为基础,对风险要素进行层次化处理
        5.2.5 绘制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要素关系模型图
        5.2.6 风险要素驱动性和依赖性归类
    5.3 解释结构模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6.1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6.1.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6.3 专家未知权重群决策FANP和SVM的基本原理
        6.3.1 专家未知权重群决策的改进
        6.3.2 网络分析法
        6.3.3 支持向量机
    6.4 基于专家未知权重群决策ANP-SVM的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模型
        6.4.1 基于专家未知权重群决策的ANP-SVM风险评估步骤
        6.4.2 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构建
    7.1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7.1.1 展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7.1.2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
        7.1.3 基础软件层(Basic software layer)
        7.1.4 数据层(Date layer)
        7.1.5 硬件层(Hardware layer)
    7.2 关键技术研究
        7.2.1 项目工作活动分解及工作流程形成
        7.2.2 项目活动管理与工作流管理集成模型
        7.2.3 项目活动风险评估
        7.2.4 系统数据存储模型
    7.3 风险评估系统的应用效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应对与监控研究
    8.1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应对策略及决策
        8.1.1 风险应对策略
        8.1.2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应对决策
    8.2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监控管理
        8.2.1 风险监控方法、技术
        8.2.2 风险监控工具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管理实例研究
    9.1 项目建设单位背景情况介绍
    9.2 项目建设单位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规划
        9.2.1 总体架构规划背景
        9.2.2 总体架构规划主要内容
    9.3 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
        9.3.1 项目风险评估指标辨识与构建
        9.3.2 构建风险因素集及评判集
        9.3.3 构建风险因素群决策FANP模型, 计算风险因素的权重
        9.3.4 构建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训练并仿真
    9.4 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应对及监控
        9.4.1 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应对
        9.4.2 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监控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专家调查问卷

(6)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研究背景
    1.3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面临的挑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2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发展现状
    2.1 信息系统互操作定义
        2.1.1 技术互操作
        2.1.2 技术互操作+语义互操作
        2.1.3 技术互操作+语义互操作+流程互操作
        2.1.4 操作定义之间的关系
    2.2 互操作标准
        2.2.1 数据交换标准
        2.2.2 数据语义标准
        2.2.3 集成应用标准(框架)
        2.2.4 标准发展趋势
        2.2.5 国内现状
    2.3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2.3.1 基于数据库的集成解决方案
        2.3.2 基于标准消息的集成解决方案
        2.3.3 基于接口引擎的解决方案
        2.3.4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解决方案
        2.3.5 一体化解决方案
        2.3.6 解决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医疗信息系统互操作成熟度模型
    3.1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需求
        3.1.1 数据集成需求
        3.1.2 功能集成需求
        3.1.3 流程集成需求
        3.1.4 界面集成需求
        3.1.5 扩展集成需求
    3.2 系统互操作评价方法回顾
    3.3 疗信息系统互操作成熟度模型
        3.3.1 第零级:隔离级
        3.3.2 第一级:自组织级
        3.3.3 第二级:句法级
        3.3.4 第三级:语义级
        3.3.5 第四级:协作级
        3.3.6 第五级:企业级
        3.3.7 医院信息系统互操作水平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模型
    4.1 IHE技术框架
    4.2 SWIM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模型
        4.2.1 系统连接层
        4.2.2 句法转换层
        4.2.3 语义转换层
        4.2.4 事务映射层
        4.2.5 流程管理层
    4.3 SWIM与IHE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引擎
    5.1 信息系统集成架构模式回顾
        5.1.1 点对点模式
        5.1.2 中心辐射模式
        5.1.3 多中心辐射模式
        5.1.4 总线模式
        5.1.5 混合模式
    5.2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引擎体系架构
        5.2.1 集成引擎总体结构
        5.2.2 集成引擎各部分组成
    5.3 集成引擎的实现
        5.3.1 适配器
        5.3.2 信息模型转换服务
        5.3.3 术语转换服务
        5.3.4 作流管理系统
        5.3.5 业务总线
    5.4 本章小结
6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方法及实践
    6.1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方法
        6.1.1 制定用例模型
        6.1.2 规划集成交互方式
        6.1.3 选择集成技术
        6.1.4 制定交互模型
        6.1.5 制定消息模型
        6.1.6 集成配置
        6.1.7 集成测试
    6.2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践
        6.2.1 制定用例模型
        6.2.2 规划集成交互方式和集成技术
        6.2.3 制定交互模型
        6.2.4 制定消息模型
        6.2.5 集成配置
        6.2.6 集成测试
        6.2.7 结果
7 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前言
    1.1 医疗信息系统
        1.1.1 医疗信息系统概念
        1.1.2 医疗信息系统发展历史
        1.1.3 我国医疗信息系统现状
    1.2 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流相关问题
        1.2.1 工作流管理方面的问题
        1.2.2 工作流集成方面的问题
        1.2.3 工作流重组方面的问题
        1.2.4 系统开发维护方面的问题
    1.3 医疗通讯标准与技术框架分析
        1.3.1 DICOM标准
        1.3.2 HL7标准
        1.3.3 IHE技术框架
        1.3.4 小结
    1.4 研究目标和任务
2 工作流技术概论
    2.1 工作流概述
        2.1.1 工作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2.1.2 工作流定义
    2.2 工作流技术标准
        2.2.1 流程执行类
        2.2.2 业务分析类
    2.3 工作流生命周期
        2.3.1 流程定义
        2.3.2 流程实现
        2.3.3 流程执行与控制
        2.3.4 流程诊断
    2.4 工作流管理系统
        2.4.1 商业工作流管理系统产品
        2.4.2 开源工作流管理系统-YAWL
        2.4.3 分析与总结
    2.5 灵活流程和异常流程处理方法回顾
        2.5.1 商业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处理方式
        2.5.2 分层建模与动态执行方法
        2.5.3 基于规则的方法
        2.5.4 模型自我完善的方法
        2.5.5 实例处理的方法(Case Handling)
        2.5.6 基于活动理论和RDR规则的方法
        2.5.7 分析与总结
3 医疗工作流建模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医疗工作流三层模型结构
    3.3 IHE分析
        3.3.1 事务分析
        3.3.2 角色分析
        3.3.3 流程分析
    3.4 基于IHE的医疗工作流建模方法
        3.4.1 从IHE技术框架到YAWL工作流模型的映射原则
        3.4.2 医疗工作流主干模型生成方法
        3.4.3 医疗工作流子模型库生成方法
        3.4.4 医疗工作流数据通讯流程模型库生成方法
4 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软件体系结构
    4.3 传统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4.3.1 基于CORBA的体系结构
        4.3.2 基于DHE的体系结构
        4.3.3 以HL7为代表的基于医疗通讯标准的体系结构
        4.3.4 基于医疗集成平台与功能集成模型的体系结构
        4.3.5 小结
    4.4 现有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4.4.1 通用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4.4.2 归纳与分析
    4.5 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4.5.1 体系概要
        4.5.2 工作流客户端机制
        4.5.3 灵活和异常流程处理
        4.5.4 数据通讯流程处理
        4.5.5 系统集成
        4.5.6 组件重用
        4.5.7 体系结构
5 基于工作流的放射科信息系统
    5.1 引言
    5.2 流程定义
        5.2.1 流程发现
        5.2.2 流程建模
    5.3 流程实现
        5.3.1 系统规划
        5.3.2 系统集成
    5.4 流程执行与控制
    5.5 流程诊断
    5.6 结果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组件技术的医院门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概述
    1.2 系统开发背景
    1.3 系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目标
    2.3 需求获取方式
    2.4 需求分析的内容
        2.4.1 功能需求
        2.4.2 非功能需求
第3章 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目标和原则
        3.1.1 系统架构设计目标
        3.1.2 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3.3 系统整体部署
    3.4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3.4.1 子系统划分
        3.4.2 业务逻辑分析
    3.5 系统平台的选择
        3.5.1 后台数据库
        3.5.2 应用服务器
        3.5.3 客户端运行环境
        3.5.4 代码实现工具
    3.6 数据库概念设计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4.1.1 正向业务流程设计
        4.1.2 回退业务流程设计
    4.2 电子处方的解决方案
        4.2.1 电子签章技术
        4.2.2 电子签章的引入
        4.2.3 电子处方状态定义
    4.3 门诊系统与外部系统通信设计
        4.3.1 集成平台概念的提出
        4.3.2 集成平台的设计思路
    4.4 工作流技术在门诊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4.4.1 工作流技术引入门诊系统的意义
        4.4.2 工作流引擎设计
        4.4.3 工作流引擎回退补偿机制设计
    4.5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1 基础字典类
        4.5.2 病人信息类
        4.5.3 医疗信息类
        4.5.4 财务接口类
    4.6 出错处理设计
        4.6.1 出错原因
        4.6.2 出错处理对策
第5章 系统实现与部署
    5.1 系统技术架构实现
        5.1.1 组件技术基本理论
        5.1.2 基于COM+的三层架构实现
    5.2 界面与业务功能实现
        5.2.1 系统界面实现
        5.2.2 业务功能实现举例
    5.3 工作流引擎与流程再造实现
    5.4 关键功能实现
        5.4.1 自动升级功能
        5.4.2 系统代码预下载
        5.4.3 磁卡读写实现
        5.4.4 电子签章实现
    5.5 门诊系统与外部系统通信实现
        5.5.1 集成平台控制下的门诊系统业务
        5.5.2 门诊系统与外部系统交互实现原理
        5.5.3 集成平台对门诊系统的重要意义
    5.6 系统运行环境
第6章 系统测试及优化
    6.1 系统测试
    6.2 测试及优化举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医学图像网格中面向服务的虚拟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医学图像网格的主要挑战
    1.2 医学图像网格与面向服务的虚拟化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覆盖领域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面向服务的虚拟化体系结构
    2.1 问题的提出
    2.2 面向服务的虚拟化框架
    2.3 服务封装方法
    2.4 元数据层次结构
    2.5 应用层编程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语义的异构服务互操作模型
    3.1 问题的提出
    3.2 基于语义代理的异构服务互操作
    3.3 网格服务的语义操作框架
    3.4 测试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语义的近似最优服务选择模型
    4.1 问题的提出
    4.2 基于本体的服务聚类
    4.3 基于语义上下文的服务聚类
    4.4 基于语义的服务交叉聚类
    4.5 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语义工作流的服务组合模型
    5.1 问题的提出
    5.2 虚拟服务组合方法
    5.3 服务工作流调度和容错技术
    5.4 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0)分布式PACS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引言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ACS 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设计模式的ORB 扩展通信框架研究现状
        1.2.3 DICOM 互联互操作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PACS 应用服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基于CORBA 的DPACS 体系结构研究
    2.1 传统PACS 的体系结构及相关概念
        2.1.1 传统PACS 的体系结构
        2.1.2 传统PACS 体系结构的局限性
        2.1.3 PACS 相关的医学工业标准
    2.2 分布式对象CORBA 技术
        2.2.1 CORBA 的体系结构
        2.2.2 CORBA 的基本组成
        2.2.3 CORBA 的运行机制
        2.2.4 CORBA 与其它分布式对象技术的比较
    2.3 基于CORBA 的DPACS 体系结构研究
        2.3.1 PACS 和CORBA 的结合
        2.3.2 DPACS 体系结构和Inter-DPACS 概念
        2.3.3 中间服务层
        2.3.4 DPACS 性能的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DPACS 的ORB 扩展通信服务框架研究
    3.1 底层封装机制
        3.1.1 问题及解决方法
        3.1.2 包装外观模式结构和对象协作
        3.1.3 设计和实现
        3.1.4 结论
    3.2 事件的多路分离和分发机制
        3.2.1 问题及解决方法
        3.2.2 反应堆模式结构和对象协作
        3.2.3 设计与实现
        3.2.4 结论
    3.3 连接管理机制
        3.3.1 问题及解决方法
        3.3.2 接受器/连接器模式结构和对象协作
        3.3.3 设计与实现
    3.4 多线程的并发机制
        3.4.1 问题及解决方法
        3.4.2 主动对象模式结构和对象协作
        3.4.3 设计和实现
        3.4.4 结论
    3.5 动态服务配置机制
        3.5.1 问题及解决方法
        3.5.2 服务配置模式结构和对象协作
        3.5.3 设计和实现
        3.5.4 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ICOM 互联互操作方法研究
    4.1 DICOM 网络通讯服务
        4.1.1 DICOM 网络通讯模型的设计
        4.1.2 TCP SOCKET 层的实现
        4.1.3 DICOM 上层协议层的实现
        4.1.4 DICOM 消息交换层的实现
        4.1.5 SCU/SCP 层的实现
    4.2 DICOM 医学图像存取服务
        4.2.1 DICOM 文件解析方法
        4.2.2 DICOM 医学图像信息模型的建立
        4.2.3 IDL 接口的设计和实现
    4.3 DICOM 工作流控制管理服务
        4.3.1 Case-Manager 的层次结构
        4.3.2 Case-Manager 的对象模型结构
        4.3.3 基于系统节点的病例路由算法
        4.3.4 病例处理的事件时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PACS 应用服务技术研究
    5.1 DICOM 医学图像显示方法研究
        5.1.1 窗宽窗位与DICOM 图像显示
        5.1.2 基于图像内容的窗宽窗位调节技术
    5.2 基于JPEG-LS 的DICOM 无损压缩方法研究
        5.2.1 DICOM 中定义的JPEG 压缩方法
        5.2.2 JPEG-LS 无损压缩算法
        5.2.3 实验
    5.3 HL7 数据交换与集成技术研究
        5.3.1 PACS 与HIS/RIS 的应用背景
        5.3.2 HL7 的数据交换和集成方法
        5.3.3 HL7 数据交换服务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PACS 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6.1 原型系统的设计
        6.1.1 设计原型系统的原则与目标
        6.1.2 原型系统总体结构
        6.1.3 原型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6.1.4 分布式计算平台的选择
    6.2 原型系统的实现
        6.2.1 服务器端DICOM 通讯服务设置
        6.2.2 客户端医生工作站
        6.2.3 DICOM 图像数据库管理设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出版着作及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附录 文中术语英汉对照表

四、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攸关方协同管理研究[D]. 王欣.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D]. 杜磊.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SaaS模式的医药采购云平台设计与实现[D]. 孙朋. 东南大学, 2019(03)
  • [4]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管理业务流程挖掘与优化研究 ——以分销子公司为例[D]. 刘敬敬.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5]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研究[D]. 陈红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6]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及实践[D]. 赵晨晖. 浙江大学, 2010(12)
  • [7]基于工作流的医疗信息系统研究[D]. 张金艳. 浙江大学, 2009(04)
  • [8]基于组件技术的医院门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薇. 山东大学, 2009(05)
  • [9]医学图像网格中面向服务的虚拟化技术研究[D]. 孙傲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分布式PACS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李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基于工作流的大型医院集成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