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周本国[1](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潘敬[2](2018)在《烟蚜传毒方式与以菌治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烟蚜为研究对象,在对皖南烟区采集的毒源进行鉴定的基础上,运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烟蚜口针、头部和腹部CMV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检测,测定了烟蚜的持毒时间、传毒效率,明确蚜虫传播CMV亚组ⅠB的方式。同时测定了10株昆虫病原真菌对烟蚜若虫的毒力,筛选出了2株对烟蚜具有高致病力的菌株。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毒源的鉴定:从安徽皖南烟区(宣城市黄渡村、施田村)采集了疑似侵染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叶,鉴定出3株只有CMV单一侵染,有3株是TMV、CMV复合侵染,通过测序比对CMV CP序列,6个CMV样品均为CMV亚组ⅠB。2.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运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烟蚜口针、头部以及腹部的带毒情况,在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检测到CMV,其中烟蚜口针CMV带毒率最高为100%,其次是头部带毒率88.89%,腹部带毒率为50%。3.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烟蚜取食感染CMV的烟草植株后饥饿处理,烟蚜体内的带毒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最初2 h时带毒率为62.5%,10 h时烟蚜带毒率为25%,12 h未检测到病毒,烟蚜的持毒时间可达10 h;并且测定每个时间点烟蚜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烟蚜的传毒效率随时间延长先增高后降低,烟蚜饲毒后立即接种至健康烟苗上,烟苗发病率大概17%,烟蚜饥饿处理6 h时接种至健康烟苗,烟苗发病率最高,接近60%,烟蚜饥饿处理10 h接种至健康烟苗,烟苗发病率约为15%;由以上结果得出,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不成正比。4.烟蚜高毒力病原真菌的筛选:10株昆虫病原真菌中,筛选出两株球孢白僵菌Bb21和B1对烟蚜具有较高的毒力,在高浓度(1×108孢子/mL)处理时致死率均达90%以上,僵虫率均达70%。菌株B1的致死率最高,在高浓度下LT50为2.66 d,第7d的LC50为8.91×103孢子/mL,其次是菌株Bb21,在高浓度下LT50为4.99 d,第7d的LC50为8.32×104孢子/mL,且对于同一菌株孢子液浓度越高致死率越高。在对烟蚜进行生物防治时可以考虑将菌株B1和Bb21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
陈杰,付继刚,杨天沛,邹光进,杨颜,张继,杨静[3](2015)在《我国烟蚜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蚜是烟草的主要虫害之一,烟蚜的发生对烟叶产量和质量危害较大。综述了我国烟蚜防治中利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栽培措施、生物防治等一系列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烟蚜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各烟区更好地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特点和烟蚜发生特点防治烟蚜提供参考。
宋国华,陈玉国,王海涛,李成军,李淑君[4](2013)在《烤烟膜下移栽避蚜防病保护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躲避有翅蚜,预防烟草病毒病,连续6a进行了不同时期膜下小苗移栽方法的避蚜防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月20日膜下小苗移栽处理避蚜防病效果最好,平均避蚜效果为73.8%,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1%。同时,烟苗返苗期短,进入团棵期和旺长期较快;株高、有效叶数和最大叶面积均大于常规移栽(CK);产量和产值比CK分别提高22.8%和26.3%。4月10日膜下小苗移栽、4月30日膜下移栽处理也有一定的避蚜防病效果,但年度之间差别较大。大面积推广应用4月20日膜下小苗移栽避蚜防病保护栽培技术表明,烤后烟叶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均较CK明显提高。可见,4月20日膜下小苗移栽避蚜防病保护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前景广阔。
高冬冬,刘忠丽,孙希文,陈雪,董安伟,代昌明,胡玮[5](2013)在《我国有机烟叶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理念的提高,有机烟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相对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的内在化学品质和感官质量上有其优越性,但病虫害是制约有机烟叶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烟草病虫害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有机烟叶虫害、病毒病、细菌和真菌病害及其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杨可辉[6](2011)在《福建三明市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草病毒病是我国烟草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分布遍及全国各个烟区,不仅造成烟草产量的损失,而且使烟草品质严重下降,经济损失占所有烟草病害损失一半以上。福建省三明烟区每年因病毒病的发生造成产量42万kg、产值608万元左右的损失,严重制约了三明市烟叶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分析研究三明烟区烟草病毒病的流行规律,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病毒病综合控制措施,提高病毒病防治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开展福建省三明市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与控制技术研究。于田间病毒病盛发期,采集不同症状的病叶,采用ELISA法鉴定病毒病种类,分析病毒病种群结构;2007年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烟叶产区宁化县建立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系统观察田,同时监测烟蚜迁飞与种群消长规律,综合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规律:采用ELISA检测法,开展田间烟株残体带毒率检测,跟踪调查烟株残体与病毒病之间的关系;同时,收集国内的抗病毒剂进行田间药效比对试验,筛选出药效好且稳定的抗病毒剂用于生产示范。在充分利用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的基础上,在宁化县安乐乡种植三明特色品种翠碧1号,建立66.7hm2的以烟草病毒病为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片。试验结果表明:三明烟区病毒病种类及其构成上,TMV、CMV构成病毒病的优势种群,蚜传病毒病CMV、PVY、TEV和复合侵染呈上升趋势,检出率分别为36.7%、9.2%、5.1%、31.6%,田间危害加重;三明烟区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田间流行属于较为典型的“S”曲线,前期低温气候对烟苗素质、抗逆性影响较大,4月中上旬如遇高温干旱天气,则易造成病毒病暴发流行;三明烟区主栽品种对病毒病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翠碧1号>云烟85>K326;随机收集的烟株残体经过200多天的腐烂过程,经检测仍带有活体TMV,带毒率高达100%。田间病毒病跟踪调查情况也说明田间卫生差、烟株残体丰富的田块病毒病发病严重;参试的7种抗病毒剂中均以8%宁南霉素防效最好,为57.2%-62.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毒病,大区示范试验也有同样防治趋势,其防效达65.3%-77.7%;科学的综合防治技术、高效的技术落实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病虫的危害,示范片区内的产量达2190.2kg/hm2,平均产值在33687.6元/hm2左右,明显高于非示范片区的水平,实现了烟农增收。
冯长春[7](2010)在《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探索与研究》文中指出由各种病毒引起的烟草病毒病是全球植烟区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一大类病害。目前,世界上已报道可侵染烟草的病毒达47种,我国就存在17种之多。从攀枝花烟区主要产烟县(区)采集有代表性和特异性的烟草病毒病样品,经分离鉴定和检测,明确了攀枝花烟区烟草病毒种类有4种,分别为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 TEV)及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其中攀枝花烟区主要以TMV、CMV和PVY侵染为主,TEV仅在部分植烟区发生。为进一步明确攀枝花烟区烟草病毒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有效控制病害危害,本研究进行了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并初步建立了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模型。通过一些新技术的探索研究和整合组装现有成熟技术,结合耕作栽培等综合措施,形成了以培育壮苗和无毒苗为基础,以切断病毒病传播途径为根本,以提高烟草的自然抗病能力为保证,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控制措施,并进行了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明确了攀枝花烟区烟草病毒病种类,发现攀枝花烤烟上的病毒种类相对数量较少,普通花叶病毒是侵染烤烟的主要病毒,此外还有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蚀纹病毒(TEV)及马铃薯Y病毒(PVY),多是以混合侵染为主。明确了黄果茄(Solanum xanthocarpum)是攀枝花烟草病毒和蚜虫的主要越冬野生寄主。病毒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烟草蚜虫是田间早期病毒病传播的主要因素;连作的田块及靠近保护地蔬菜、马铃薯及瓜果大面积种植区的田块病害发生的机率大,危害重;生产上常用的云烟85和云烟87为感病品种,生产缺乏抗病品种等。针对攀枝花烟区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农业耕作模式,提出了通过选取抗病品种、烟稻轮作、无毒健苗、及时清理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平衡营养合理施肥、避蚜防病、覆盖地膜和实时喷药等措施,综合防治效果均在82.35%以上。并筛选了2种生物农药(2.0%氨基寡糖素水剂和4%嘧肽霉素)对烟草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并总结出适合防治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的策略:选择合适抗病品种;消灭初侵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育无病壮苗;辅以药剂防治和配合严格的农业操作。在烟草种植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生产,这就要求从育苗到采收后都要进行严格的农业操作。对苗床布局、烟田布局、苗订期防治、大田期防治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形成了攀枝花烟区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林北森[8](2009)在《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烟草病毒病是制约百色烟草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相关研究与调查,明确了百色市烟草病毒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和发病规律;并对百色烤烟苗期避蚜防病措施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以生防为主的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进行了综合防治示范;形成了百色市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主要结果如下:对百色烟区烟草病毒病进行鉴定并对侵染源进行了调查,主要病毒种类为PVY、TMV和CMV为主,且多为混合发生为主;病毒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烟草蚜虫是田间早期病毒病传播的主要因素;连作的田块及靠近保护地蔬菜、马铃薯及瓜果大面积种植区的田块病害发生的机率大,危害重;生产上常用的云烟85和云烟87为感病品种,生产缺乏抗病品种等。本研究共筛选出中烟102、中烟103、云烟201、云烟202、云烟203、K8和K10可以作为百色烤烟推广示范品种。同时,应用了以阻断蚜虫传毒为技术核心的防虫传病毒病微孔膜。该方法的应用有效阻断蚜虫传毒,有效降低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危害,试验取得了显着效果。通过对漂浮育苗过程中病毒病的传播特点研究,发现苗期病毒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后期的烤烟大田生产,成为烤烟漂浮育苗的主要风险。其中苗期病毒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蚜虫和农事操作(剪叶)等,这需要规范的农事操作,包括漂浮育苗棚需要在防虫条件下使用,发现病苗及时清理,见到要定时用肥皂水消毒等。根据百色当地的生态条件,应用以生防为中心的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措施对百色烟草病毒病进行了防治与试验示范。通过选取抗病品种、烟稻轮作、无毒健苗、及时清理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平衡营养合理施肥、避蚜防病、覆盖地膜和适时喷药等措施,综合防治效果均在82.35%以上。并筛选了2种生物农药(2.0%氨基寡糖素水剂和4%嘧肽霉素)对烟草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并总结出适合防治百色烟草病毒病的策略:选择合适抗病品种;消灭初侵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育无病壮苗;辅以药剂防治和配合严格的农业操作。建立了百色烟草病毒病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络体系,通过连续3年对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危害进行统计,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大有流行蔓延的趋势。有鉴于此本研究结合百色烟区的生产实际,对苗床布局、烟田布局、苗床期防治、大田期防治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形成了百色烟区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刘涛[9](2009)在《烟草根围产铁载体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烟草生长及抗病毒病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烟草病毒病是一类在烟草上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侵染性病害,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之一。促成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因素较多,防治困难较大,防治研究进展较慢,被称为“烟草癌症”,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措施。近年来,烟草根际微生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改善烟草根际微生态环境来促进烟草生长以及从根际微环境中筛选具有良好促生和抗菌作用的有益菌群,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很多土壤细菌都能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并分泌一种或几种铁载体。铁载体(siderophores)是一类具有很强的特异螯合Fe3+的小分子化合物,它的产生是地球上的微生物适应地球地壳高氧低铁环境的结果。细菌利用合成的铁载体攫取外界游离Fe3+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环境中游离的铁载体也可以为其他细菌所用,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地位也可以通过其对环境中铁源的争夺能力而反映出来。因此对自然条件下产铁载体菌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因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问题。本试验拟以烟草根围产铁载体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测定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烟草根围分离并鉴定产铁载体细菌;通过对产铁载体细菌进行培养纯化,然后接菌至无菌苗根部及盆栽烟草根部,一方面研究产铁载体细菌对烟草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产铁载体细菌对提高烟草抗病毒病能力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找到防治烟草病毒病新途径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包括:1)在平顶山郏县的烟田土样中,分离到19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分离物,经过鉴定,分离物JX001、JX002、JX003、JX004、JX005、JX006、JX008、JX0011为产铁载体细菌。其中分离物JX003、JX004、JX006、JX008经16s rDNA鉴定,JX004为绿真假单孢菌,JX003和JX006属于假单胞菌属的待定种,而JX008未鉴定出属种,属于未知菌。此8株产铁载体细菌均来自病毒病轻微发生的烟株根围土样,而非根围土样和病毒病严重发生的烟株根围土样中未分离出产铁载体细菌。多次分离结果初步表明,烟草根围土壤中的产铁载体细菌与烟株抗病毒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2)产铁载体细菌能够显着促进烟草幼苗的生长。供试的4株产铁载体细菌(JX003、JX004、JX006、JX008)均能不同程度促进烟草幼苗的生长发育。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过的烟草幼苗在培养皿中生长健壮,生长势好,成活率高,明显好于对照。3)产铁载体细菌能促进烟草幼苗对铁营养的吸收利用。高价铁的高度不溶解性使铁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铁的可给性非常低,而Fe2+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在高价铁的环境中,烟草幼苗很难生长存活。试验结果表明,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过的高价铁的MS培养基中的烟草幼苗仍能健康生长,而且生长好于对照。这说明产铁载体细菌能将环境中的高价铁转化为可供烟草育苗吸收利用的铁的形式,能促进烟草幼苗对铁营养的吸收利用。4)产铁载体细菌对烟草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经产铁载体细菌JX003处理的烟株生长一个月的平均株高最高达8.35cm,而不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平均株高最高为5.85cm;经产铁载体细菌JX004处理的烟株生长一个月的平均株高最高达12.13cm,而不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平均株高最高为9.48cm;经产铁载体细菌JX006处理的烟株生长一个月的平均株高最高达11.33cm,而不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平均株高最高为8.7cm;经产铁载体细菌JX008处理的烟株生长一个月的平均株高最高达12.1cm,而不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平均株高最高为8.8cm。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均具有发达的根系。5)产铁载体细菌能显着抑制烟草病毒病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在接种后18d才开始发病,比正常处理的烟株发病晚7d左右,病情指数5-13.8。与不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的病情指数(13.9-27.8)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且经产铁载体细菌处理的烟株其病毒病症状在生长后期有进一步减轻的趋势。总之,产铁载体细菌能促进烟草对铁营养的吸收,从而促进烟草幼苗的生长发育;还能促进盆栽烟草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根系发育,并能显着提高烟株的抗病毒病能力。产铁载体细菌的这些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华[10](2008)在《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病株及温度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又名桃蚜,是我国各烟区烟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传播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的主要媒介昆虫。近几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马铃薯Y病毒(PVY)在我国烟区为害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对重庆烟区烟草上的PVY病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测定了烟蚜传播马铃薯Y病毒(PVY)的能力,并从烟草PVY病株、温度对烟蚜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三方面研究了烟草PVY病株、温度对烟蚜种群系统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利用PVY的鉴别寄主三生烟和枯斑寄主苋色藜对PVY进行了分离,并用鉴别寄主谱和间接EUSA对分离的PVY进行了生物学和血清学鉴定,建立了PVY实验室毒源。在进行病毒鉴定时,待测病毒在云烟85、云烟87、普通烟、心叶烟和三生烟上呈现系统花叶症状,叶片上有斑驳,稍微扭曲畸形;在苋色藜上呈现局部枯斑症状;在千日红上不侵染。待测病毒样品OD>0.5,样品OD/阴性对照OD≥2,这表明待测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PVY)。2烟蚜传播马铃薯Y病毒(PVY)的研究利用毒源植物饲毒法研究了烟蚜传播马铃薯Y病毒的获毒时间、传毒时间、传毒蚜量以及不同虫态对传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蚜在0.5min时间就能获毒或传毒,而且发病率随着获毒时间与传毒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获毒时间和传毒时间超过3min时,发病率提高幅度减缓。每株烟株1头烟蚜成虫便可传毒,传毒烟蚜数量在1头/株到3头/株时,随着烟蚜数量增加,发病率提高得比较明显,当烟蚜数量大于等于5头/株时,发病率提高的趋势就减缓了。若蚜(2-3龄)、无翅成蚜与有翅成蚜均可传毒,无翅成蚜与有翅成蚜比若蚜(2-3龄)的传毒能力强。3烟草PVY病株及温度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9℃、22℃、25℃、28℃和31℃恒温条件下,研究了在健康烟株上和PVY病株上烟蚜生长发育和产仔量的情况。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在健康烟株上烟蚜的繁殖期、繁殖后期和成虫寿命都显着缩短,产仔量也明显减少。19℃时烟蚜的繁殖期(20.705d)、成虫寿命(24.589d)、产仔量(47.10头)都达到最大值,31℃时繁殖期(4.061d)、成虫寿命(7.242d)、产仔量(6.06头)都降到最小值。净增值率R0和世代平均周期T在19℃时最大,在31℃时最小;周限增长率λ与内禀增长率rm在25℃时最大,在31℃时最小;种群加倍时间t在25℃时最小,31℃时最大。总体看来25℃为烟蚜最适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在PVY病株上烟蚜的繁殖期、成虫寿命和产仔量也都呈现下降趋势。19℃时烟蚜的繁殖期(19.013d)、成虫寿命(21.191d)、产仔量(38.347头)最大。31℃时繁殖期(2.694d)和成虫寿命(5.611d)最短,产仔量最少(2.722头)。净增值率R0和世代平均周期T在19℃时最大,在31℃时最小;周限增长率λ与内禀增长率rm在19℃和25℃时差异不大,内禀增长率rm在31℃时出现了最小的负值。在同一温度下,在健康烟株上的烟蚜与PVY病株上的烟蚜相比,在发育历期、产仔量以及生命表参数上都有显着的差异,表现在烟蚜取食烟草PVY病株后其若虫期呈现延长趋势,而繁殖期、成虫寿命都显着缩短,产仔量也大大的减少。这说明健康烟株比PVY病株适合烟蚜的生长。因此,25℃的健康烟株最适合烟蚜的生长。
二、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及为害 |
1.2.2 生活史及习性 |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1.2.4 传毒方式 |
1.2.5 预测预报 |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
1.2.6 综合防治 |
1.2.6.1 农业防治 |
1.2.6.2 物理防治 |
1.2.6.3 生物防治 |
1.2.6.4 化学防治 |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
1.3.2.1 PVY多样性 |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
1.3.2.3 PVY分子特征 |
1.3.2.4 HC-Pro研究 |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
1.4.3 PVY的蚜传机制 |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蚜虫种类鉴定 |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
2.2.3 CMV毒源鉴定 |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2.3 结论 |
2.3.1 毒源的鉴定 |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 结论与分析 |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
6.3 黄板诱蚜示范 |
6.3.1 目的 |
6.3.2 地点 |
6.3.3 品种 |
6.3.4 实施情况 |
6.3.5 调查统计 |
6.3.6 结果与分析 |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
6.4.1 基本情况 |
6.4.2 施药情况 |
6.4.3 调查统计 |
6.4.4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果 |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2)烟蚜传毒方式与以菌治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烟蚜简介 |
1.1.1 烟蚜的形态特征 |
1.1.2 烟蚜的发生及危害 |
1.2 黄瓜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
1.2.1 黄瓜花叶病毒的发生与危害 |
1.2.2 黄瓜花叶病毒的传播方式 |
1.3 蚜虫传毒机理的研究进展 |
1.3.1 蚜虫传毒方式 |
1.3.2 昆虫与植物病毒结合相关的蛋白 |
1.4 烟蚜的综合防治 |
1.4.1 农业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物理防治 |
1.4.4 生物防治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蚜虫 |
3.1.2 供试毒源 |
3.1.3 供试烟草 |
3.1.4 供试菌株 |
3.2 烟蚜各部位的CMV检测 |
3.2.1 供试毒源的获得与鉴定 |
3.2.2 烟草RNA的提取 |
3.2.3 反转录获取cDNA |
3.2.4 PCR扩增检测CMV |
3.2.5 烟蚜处理 |
3.2.6 烟蚜总RNA的提取 |
3.2.7 反转录获取cDNA |
3.2.8 运用qRT-PCR技术检测烟蚜各部位CMV的相对表达量 |
3.2.9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3.2.10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3.3 烟蚜高毒力病原真菌的筛选 |
3.3.1 烟蚜处理 |
3.3.2 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3.3.3 室内毒力测定 |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CMV毒源鉴定 |
4.2 烟蚜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
4.3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
4.4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
4.5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4.6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4.7 不同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对烟蚜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
4.8 昆虫病原真菌对烟蚜的致死中浓度和致死中时间 |
5 讨论 |
5.1 不同传播方式的病毒在蚜虫体内停留的位置 |
5.2 不同传播方式的病毒在蚜虫体内保留的时间 |
5.3 烟蚜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我国烟蚜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防治 |
2 物理防治 |
3 耕作防治 |
4 生物防治 |
4. 1 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防治 |
4. 2 生物菌剂防治 |
4. 3 植物源农药防治 |
5 防治措施 |
5. 1 专业化植保队伍建设 |
5. 2 防治烟蚜药剂的研发 |
5. 3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推广 |
5. 4 抗蚜种质资源的创新 |
(4)烤烟膜下移栽避蚜防病保护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烤烟膜下移栽的避蚜效果 |
2.2 烤烟膜下移栽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2.3 膜下移栽对烤烟生育期的影响 |
2.4 膜下移栽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2.5 膜下移栽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2.6 烤烟膜下移栽避蚜防病保护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5)我国有机烟叶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烟草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现状 |
2 有机烟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
2.1 烟蚜 |
2.2 烟青虫、斜纹夜蛾、地老虎 |
3 有机烟主要病毒病及其防治方法 |
4 有机烟主要细菌及真菌性病害与防治 |
4.1 青枯病 |
4.2 黑胫病 |
4.3 赤星病 |
5 小结与展望 |
(6)福建三明市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三明烟区主要病毒病种类的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病毒检测方法 |
2.1.3 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内容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病毒病种类 |
2.2.2 病毒病症状 |
2.2.3 病毒病分布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烟田花叶病毒病流行动态监测 |
3.1 监测方案 |
3.1.1 监测对象 |
3.1.2 监测方法 |
3.2 监测结果 |
3.2.1 烟草花叶病毒病普查结果 |
3.2.2 烟草花叶病毒病流行规律调查结果 |
3.2.3 传毒介体烟蚜年度消长规律 |
3.2.4 品种抗病性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烟株残体带毒率检测与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标样采集 |
4.1.2 病毒检测方法 |
4.1.3 田间病毒病发生情况跟踪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残体带毒检测结果 |
4.2.2 田间发病情况跟踪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抗病毒剂田间药效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供试品种 |
5.1.3 病毒病的诱发 |
5.1.4 供试药剂 |
5.1.5 试验设计 |
5.1.6 数据统计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小区药效对比试验结果 |
5.2.2 大区示范试验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 |
6.1 示范地点的选择 |
6.1.1 宁化县安乐乡基本情况 |
6.1.2 示范片安排 |
6.2 示范目标 |
6.3 实施方案 |
6.3.1 加强预测预报 |
6.3.2 推行农业防治措施 |
6.3.3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
6.4 病毒病和烟蚜发生情况调查 |
6.4.1 病毒病调查结果 |
6.4.2 烟蚜调查结果 |
6.5 产质量统计 |
6.6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三明烟区主要病毒病种类鉴定 |
7.2 烟草病毒病发生流行动态监测 |
7.3 烟株残体带毒率检测与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
7.4 抗病毒剂对烟草病毒病控制效果研究 |
7.5 烟草病毒病综合治理示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和目标 |
1.2 文献综述 |
1.2.1 烟草病毒病的种类及流行规律 |
1.2.2 烟草病毒病的综合控制技术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攀枝花烟区病毒种类分析 |
2.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方法 |
2.2 病毒越冬寄主种类、带毒率及带毒量检测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烟田黄皿诱蚜(有翅蚜的迁飞规律) |
2.4 烟田病情调查 |
2.5 蚜传病毒病发病程度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
2.6 烟草病毒病田间调查及抗病性分析鉴定 |
2.7 防治烟草病毒病药剂的筛选 |
2.7.1 供试药剂 |
2.7.2 试验地点 |
2.7.3 供试烟草品种 |
2.7.4 设6个处理 |
2.7.5 调查 |
2.7.6 防效统计 |
2.8 无毒壮苗生产技术研究 |
2.8.1 材料 |
2.8.2 方法 |
2.9 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
2.9.1 材料与处理 |
2.9.2 综防方案 |
2.9.3 调查分析 |
2.9.4 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攀枝花烟草病毒病发生种类 |
3.1.1 攀枝花主要烟区烤烟病毒病发病率 |
3.1.2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 |
3.1.3 黄瓜花叶病毒(CMV) |
3.1.4 烟草蚀纹病毒(TEV) |
3.1.5 马铃薯Y病毒(PVY) |
3.2 病毒越冬寄主种类、带毒率及带毒量检测 |
3.3 烟田黄皿诱蚜(有翅蚜的迁飞规律) |
3.4 烟田病情调查结果 |
3.5 蚜传病毒病发病程度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
3.6 烟草病毒病害的损失估计研究 |
3.7 烟区栽培品种抗病性鉴定 |
3.8 抗病毒药剂的筛选 |
3.9 无毒壮苗生产技术研究 |
3.9.1 烟草生长势和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
3.9.2 病毒病防治效果 |
3.10 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
3.10.1 苗期病毒病发生情况 |
3.10.2 大田期病毒病发生情况 |
3.10.3 综合防治效果 |
3.10.4 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规范制定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烟区病毒种类的调查 |
4.2 病毒介体和寄主的调查 |
4.3 烟田黄皿诱蚜(烟蚜的迁飞规律) |
4.4 田间发病调查 |
4.5 烟草病毒病损失估计研究和烟区栽培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
4.6 抗病毒药剂的筛选 |
4.7 蚜传病毒病发病程度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
4.8 无毒壮苗生产技术研究 |
4.9 病毒病综合防治试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百色烟区烟草病毒病发生危害特点 |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与仪器 |
2.1.2 百色烟草病毒病病害调查与样品采集 |
2.1.3 百色烟草病毒病传播介体采集 |
2.1.4 百色市烟草病毒病病原物间接ELISA 检测 |
2.1.5 百色市主要烟草病毒寄主范围分析 |
2.1.6 广西百色烟草品种对主要烟草病毒的抗性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病害发生危害情况 |
2.2.2 广西百色市烟草病毒病种类调查 |
2.2.3 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寄主种类分析 |
2.2.4 广西百色烟草品种对主要病毒病的抗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烟草苗期避蚜防病措施的研究 |
3.1 微孔膜栽培防病与无纺布避蚜防病试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微孔膜避蚜防病试验 |
3.1.1.2 无纺布避蚜防病试验 |
3.1.2 调查 |
3.1.2.1 调查内容 |
3.1.2.2 调查时间 |
3.1.2.3 调查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3.1 病毒病发生情况 |
3.1.3.2 农艺性状 |
3.1.3.3 产量产值 |
3.1.4 讨论 |
3.2 烤烟漂浮育苗中病毒病传播蔓延试验 |
3.2.1 研究材料 |
3.2.2 研究方法 |
3.2.2.1 样品采集方法 |
3.2.2.2 病毒种类检测 |
3.2.2.3 带毒苗盘育苗试验 |
3.2.2.4 剪叶试验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3.1 育苗盘的病毒检测与育苗试验 |
3.2.3.2 剪叶方式对烟草病毒传播的影响 |
3.2.4 讨论 |
3.3 镀铝反光膜覆盖栽培试验 |
3.3.1 试验设计 |
3.3.2 调查 |
3.3.2.1 调查内容 |
3.3.2.2 调查时间 |
3.3.2.3 调查方法 |
3.3.3 结果 |
3.3.3.1 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
3.3.3.2 镀铝反光膜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3.3.3 农艺性状 |
3.3.3.4 产量产值 |
3.3.4 讨论 |
第四章 以生防为主的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试验示范研究 |
4.1 不同药剂及使用技术对烟草病毒病的控制效果 |
4.1.1 研究材料与试验方法 |
4.1.1.1 试验地点和供试品种 |
4.1.1.2 参试药剂与试验设计 |
4.1.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讨论 |
4.2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示范 |
4.2.1 示范地点 |
4.2.2 主要技术措施 |
4.2.2.1 抗病品种 |
4.2.2.2 栽培措施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讨论 |
第五章 百色烟草病毒病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建设百色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站点 |
5.1.2 烟草病毒ELISA 检测 |
5.2 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发生规律 |
6.2 烟草苗期避蚜防病措施的研究 |
6.3 以生防为主的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试验示范研究 |
6.4 百色烟草病毒病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络体系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烟草根围产铁载体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烟草生长及抗病毒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现状 |
1.1.1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2 烟草主要病毒病的种类及其分布 |
1.2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为害特点与流行规律 |
1.2.1 当前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为害特点 |
1.2.1.1 病毒种类复杂、分布广 |
1.2.1.2 混合侵染普遍、蚜传病毒病危害日趋严重 |
1.2.1.3 可经人工传播的TMV、CMV等在漂浮育苗烟草上的发生量明显增多 |
1.2.1.4 病毒病的发生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流行区域广 |
1.2.1.5 缺乏高抗品种和有效药剂,防治难度大 |
1.2.2 影响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因素 |
1.2.2.1 全球气候变化与病毒病害之间的关系 |
1.2.2.2 农村种植结构变化与病毒病害之间的关系 |
1.2.2.3 烟草生产本身对病毒病的影响 |
1.2.2.4 人为因素对病毒病的影响 |
1.2.2.5 其它因素对病毒病的影响 |
1.3 烟草病毒病的的防治现状 |
1.3.1 品种与抗性 |
1.3.2 农业防治 |
1.3.2.1 改进栽培技术,协调农业生态系统中各因素关系 |
1.3.2.2 搞好消毒措施、注意苗床和田间卫生 |
1.3.3 化学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3.5 物理防治 |
1.4 烟草根际微生态学研究现状 |
1.4.1 烟草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1.4.2 烟草根际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动态 |
1.4.2.1 烟草根际微生物概念 |
1.4.2.2 烟草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其变化 |
1.4.3 农艺措施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1.4.3.1 前作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1.4.3.2 施肥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1.4.3.3 秸秆与土壤改良剂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1.4.3.4 化学调节剂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1.4.4 烟草病毒病生防微生物 |
1.4.4.1 抗烟草病毒病细菌 |
1.4.4.2 抗烟草病毒病真菌 |
1.4.4.3 抗烟草病毒放线菌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植物 |
3.1.2 供试毒源 |
3.1.3 供试菌株 |
3.1.4 培养基 |
3.1.5 分子生物学试剂和仪器 |
3.1.6 其它溶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烟草根围产铁载体细菌分离鉴定方法 |
3.2.1.1 土样采集方法 |
3.2.1.2 样品的处理 |
3.2.1.3 产铁载体细菌的鉴定 |
3.2.2 产铁载体细菌混合物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方法 |
3.2.2.1 产铁载体细菌侵染液的制备 |
3.2.2.2 处理方法 |
3.2.3 产铁载体细菌对烟草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方法 |
3.2.4 产铁载体细菌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方法 |
3.2.5 产铁载体细菌的16SrDNA的分子鉴定 |
3.2.5.1 产铁载体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5.2 16SrDNA基因通用引物的合成 |
3.2.5.3 产铁载体细菌的16SrDNA序列扩增 |
3.2.5.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2.5.5 T/A克隆 |
3.2.5.6 E.coli JM109化学感受态的制备(CaCl2法) |
3.2.5.7 重组质粒转化JM109 |
3.2.5.8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插入片段的验证 |
3.2.5.9 16S rDNA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烟草根围产铁载体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4.2 产铁载体细菌混合物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
4.3 产铁载体细菌对烟草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 产铁载体细菌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
4.4.1 产铁载体细菌JX003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
4.4.2 产铁载体细菌JX004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
4.4.3 产铁载体细菌JX006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
4.4.4 产铁载体细菌JX008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
4.5 产铁载体细菌的16SrDNA的分子鉴定 |
4.5.1 Eubac10F/Eubac1507R扩增 |
4.5.2 重组质粒DNA的检测以及插入片段的PCR验证 |
4.5.3 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病株及温度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烟蚜研究进展 |
1.1 烟蚜的寄主范围和危害 |
1.2 烟蚜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1.3 烟蚜的传毒特性 |
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的研究进展 |
2.1 烟草PVY的生物学特性 |
2.2 危害与症状 |
2.3 传播途径 |
2.4 分离方法 |
2.5 检测方法 |
前言 |
第2章 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的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鉴别寄主鉴定结果 |
2.2 间接ELISA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第3章 烟蚜传播马铃薯Y病毒(PVY)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获毒时间对传毒效应的影响 |
2.2 烟蚜传毒时间对传毒效应的影响 |
2.3 烟蚜数量对传毒效应的影响 |
2.4 不同虫态对传毒效应的影响 |
3 讨论 |
第4章 烟草PVY病株及温度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分级标准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对烟蚜生长发育及产仔量的影响 |
2.2 烟草PVY病株对烟蚜生长发育及产仔量的影响 |
2.3 温度对烟蚜存活率的影响 |
2.4 PVY病株对烟蚜存活率的影响 |
2.5 不同温度下健康烟株上烟蚜的种群主要生命表参数 |
2.6 不同温度下PVY病株上烟蚜的种群主要生命表参数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2]烟蚜传毒方式与以菌治蚜的研究[D]. 潘敬.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3]我国烟蚜防治研究进展[J]. 陈杰,付继刚,杨天沛,邹光进,杨颜,张继,杨静. 作物杂志, 2015(06)
- [4]烤烟膜下移栽避蚜防病保护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J]. 宋国华,陈玉国,王海涛,李成军,李淑君.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8)
- [5]我国有机烟叶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高冬冬,刘忠丽,孙希文,陈雪,董安伟,代昌明,胡玮.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6)
- [6]福建三明市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研究[D]. 杨可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7]攀枝花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探索与研究[D]. 冯长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3)
- [8]广西百色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应用[D]. 林北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烟草根围产铁载体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烟草生长及抗病毒病的关系[D]. 刘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10]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病株及温度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华. 西南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