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金属在夏玉米作物体中残留特征的田间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温国灿[1](2021)在《不同品种甘薯对土壤重金属铬富集能力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甘薯对土壤重金属铬(Cr)的富集迁移特征,以广87、普薯32、金山57、苏薯16等4个甘薯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研究4个甘薯品种在铬含量不同的3个土壤环境下种植后对铬的富集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甘薯不同器官对铬的累积能力为根鲜最高,铬含量范围为0.252~62.87 mg/kg;薯肉最低,铬含量范围为0.038~1.43 mg/kg。不同甘薯品种对铬的吸收能力差异较大,广薯87最强(95.974mg/kg),金山57最弱(4.82 mg/kg)。
袁天佑[2](2017)在《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农业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适度减少氮肥的投入量,科学配施化肥等措施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下,通过施用腐植酸减少氮肥用量的氮肥运筹模式,探讨了单施磷钾肥(T1)、常规施肥即单施氮磷钾(T2)、单施腐植酸(T3)、常规施肥+腐植酸(T4)、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T5)和常规施肥减氮30%+腐植酸(T6)6种施肥处理对河南省两个主要生态类型区(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的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利用、作物产量及氮肥增益效应的影响。旨在揭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作物对减氮配施腐植酸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常规施肥减氮15%配施腐植酸(T5)的效果最佳。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以T5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显着低于其他处理3.67%8.88%和0.73%4.91%(P<0.05);而T5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44%、4.58%,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显着增加了5.41%和2.16%、21.76%和9.82%(P<0.05),土壤有效磷增加了4.66%、2.68%,土壤速效钾增加了1.65%、1.84%。豫北潮土区耕层土壤的pH值以T1处理最高,T5处理最低,较T1处理低8.98%(P<0.05),而在豫南黄褐土区不同处理的pH值差异不显着(P>0.05)。2.腐植酸与氮肥配施能有效改善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光合特性,以常规施肥减氮15%配施腐植酸(T5)的效果最佳。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降(Gs)和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却与之完全相反。T5处理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的SPAD值、净光Pn、Gs和Tr最高,而Ci最低,与常规施肥T2处理相比,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增加5.77%32.19%和4.84%61.34%,Pn增加12.08%21.66%和2.21%51.02%,Gs增加8.78%14.97%和16.57%49.70%,Tr增加10.53%26.98%和12.37%27.00%,而Ci降低8.32%24.02%和8.32%30.93%;夏玉米叶片的SPAD值增加4.52%18.98%和6.48%16.58%,Pn增加12.08%21.66%和12.10%22.16%,Gs增加14.29%34.97%和14.38%46.06%,Tr增加14.87%27.02%和14.88%73.28%,Ci降低16.10%40.32%和24.23%40.33%。3.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以有效促进冬小麦和夏玉米植株各器官氮素的吸收和累积,以T5处理效果最佳。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的冬小麦籽粒氮含量和籽粒氮素累积量以及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分别显着增加了24.24%、29.12%、21.96%和23.02%、29.12%、18.92%(P<0.05)。对于夏玉米的籽粒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及地上部总氮累积量而言,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T4处理显着高于T1和T3处理(P<0.05),而较T2处理分别增加1.79%和0.98%、14.69%和5.54%、9.14%和6.11%,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氮肥与腐植酸配施处理下,以T5处理的地上部总氮累积量最高,在两个生态区分别显着高于T4、T6处理1.43%、21.04%和2.56%、18.87%。4.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T5处理效果最佳。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与T2处理相比,T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6.09%(P<0.05)和0.15%(P>0.05),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74%(P>0.05)和4.55%(P<0.05)。T5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在两个生态区分别较T4、T6处理显着增加了5.29%、6.86%和4.80%、3.68%,而在豫北潮土区,T5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分别高于T4、T6处理1.94%(P>0.05)和25.32%(P<0.05),而在豫南黄褐土区分别比T4、T6处理增加了3.94%和22.25%,差异显着(P<0.05)。对于冬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而言,在两个生态区均以T5处理的最高,分别比T2、T4、T6处理显着增加了82.34%、51.93%、15.89%和67.45%、60.79%、9.27%,且与T2和T4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下夏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在两个生态区分别显着增加了59.86%和52.00%(P<0.05),且明显高于其他配施处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经济效益在两个生态区均以T5处理的最高,分别高于其他施肥处理7.15%64.98%和7.23%64.96%,差异显着(P<0.05)。
商放泽[3](2016)在《再生水灌溉对深层土壤盐分迁移累积及碳氮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再生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地区农业用水压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再生水中含有相对较高的盐分、养分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等,再生水灌溉可能增加深层土壤中盐分离子的含量和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增强农田排放温室气体的潜能。本文通过种植夏玉米/冬小麦田间试验,首先研究了不同水氮水平下深层土壤中氮素的迁移特性,以及再生水灌溉下深层土壤中盐分离子的迁移规律;然后率定和验证了再生水灌溉下深层土壤中水盐运移参数,构建了区域模拟模型和评估模型,评估了再生水长期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最后借助室内培养试验,一是探讨灌水水质类型(地下水、再生水)、添加氮肥类型(K15NO3、(15NH4)2SO4)和不同含水率(40%、60%和90%WFPS)对土壤N2O排放和氮肥转化的影响机理,二是研究灌水水质类型(地下水、再生水)和氮肥类型(尿素、硫酸铵和缓释肥)对土壤碳和氮矿化的影响机理。获得以下结论:(1)在深层壤土土壤中,3种施氮量(142.5、285.0和427.5 kg Nhm-2)和80 mm灌水定额下NO3--N、NH4+-N和TN主要在0~145 cm土层变化,影响深度为440 cm。在深层非均质土壤中,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水分、NO3--N和TN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有显着影响,土壤结构对NH4+-N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有显着影响;4种施氮量(0、130、260和390kgNhm-2)和2种灌水定额(52.5和105 mm)下NO3--N、NH4+-N和TN主要在0~400、0~200和0~120 cm土层变化,影响深度为400 cm,而380~450 cm粘质壤土土层对氮素的迁移起到了阻滞作用。(2)在深层非均质土壤中,土壤质地和结构显着影响土壤中盐分离子的含量。3种灌水处理(地下水灌水定额52.5 mm、再生水灌水定额分别为52.5和105 mm)下Na+、Mg2+、SO42-、 HCO3主要在0~120 cm土层中随水分迁移和累积,380~450 cm粘质壤土土层对盐分离子的迁移起到了阻滞作用,减小了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与地下水相比,相同灌水定额的再生水灌溉使土壤中K+、Ca2+和Cl-含量明显增加,3种离子迁移能力较强,分别主要在0~450、0~250和0~120cm土层变化,而影响深度分别为450、450和380 cm。(3)模拟了田间深层非均质土壤中含水率和ECe值,率定和验证了水盐迁移参数。构建了水盐迁移区域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未来50年间通州区和大兴区再生水灌溉包气带底端土壤ECe平均值是0.70和0.85 dS m-1,分别是地下水灌溉的1.40和1.09倍。提出了5个风险指标,构建了区域评估模型,发现通州区和大兴区再生水灌溉盐分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分别是地下水灌溉的1.06和1.08倍,而通州区地下水和再生水灌溉的污染风险分别是大兴区的1.75和1.72倍。长期再生水灌溉需要同时考虑再生水中的盐分含量以及包气带结构特性。(4)室内原状土柱添加K15NO3或(15NH4)2SO4并在不同含水率下培养216 h后,不同处理N2O累积排放量为3.78~36.30 mgNm-2,氮肥N2O损失占氮肥总量的0.14%~2.44%,氮肥残留占氮肥总量的10.16%~26.95%。与地下水相比,再生水灌溉土壤在40% WFPS时N2O排放量显着增加了10.98%,在60% WFPS时氮肥残留显着增加了20.95%。灌水水质类型和土壤含水率对氮肥N2O损失具有显着交互作用,灌水水质类型和氮肥类型对氮肥残留也具有显着交互作用,再生水灌溉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了土壤N2O排放和氮肥转化。氮肥类型和含水率是影响N2O排放量和氮肥转化的2个重要因素。再生水滴灌时控制土壤含水率在41%和60% WFPS之间(最佳含水率为45.5% WFPS)并施用KNO3能减少N2O排放和氮肥N2O损失,增加土壤氮肥残留。(5)室内开展了20 d的碳矿化试验和14周的氮矿化试验,不同处理碳和氮矿化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3.50~91.37 mg kg-1和52.65~64.04 mg kg-1。与地下水相比,再生水灌溉处理没有显着增加土壤中DOC、DON、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含量,而土壤碳和氮的矿化量分别只增加了3.33%和1.01%。与不施氮肥土壤相比,施尿素、硫酸铵和缓释肥土壤碳和氮的矿化量分别显着增加了14.14%-21.22%和15.81%~22.16%;去DOM后土壤碳和氮的矿化量分别显着降低了9.B3%和14.83%,氮肥和DOM是土壤碳和氮矿化的重要影响因素。(6)综合考虑地下水和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建议北京和其他类似半湿润气候地区长期再生水灌溉时选择滴灌灌溉,施用NO3-形态氮肥,单季施氮量小于150kg N hm-2,并控制土壤含水率在41%和60% WFPS之间。
张曼玉,陆晟,万蕾,胡凯[4](2015)在《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影响及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回顾了污水灌溉对粮食、蔬菜等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重金属在作物体内富集规律,分析了我国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二级污水厂出水、污染严重的地表水等直接用于灌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同重金属在不同作物体内的富集规律不同,对于粮食作物,根>茎叶>籽实;对于不同类型的蔬菜作物,食根类>食茎类>食果类和食叶类。加强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重金属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保证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冠华,杨素勤,刘世亮,陈海斌,李士娜[5](2011)在《养殖污水和清水混灌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盆栽灌水的方法,研究了养殖污水和清水混灌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发芽所需时间随养殖污水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灌溉适量(200 mL/kg)的养殖污水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发芽率,并增加小麦地上部的干物重。随着养殖污水灌溉量的增加,土壤中的盐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总体上均明显增加,并且主要积累到0~5 cm土层中;土壤中盐分、碱解氮和速效钾向下淋溶趋势明显。
焦鹏[6](2011)在《不同植物配置对Pb-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农田土壤的目的一方面是如何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另一方面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耕地。筛选出具有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植物间作套种,添加不同肥料和有机酸等强化措施,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及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从而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有效修复并利用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即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大叶井口边草(Pteris nervosa)以及高生物量农作物玉米(Zea mays)在不同配置方式(玉米单种、玉米-龙葵间作、玉米-大叶井口边草间作、玉米-龙葵-大叶井口边草套种)下,对Pb、Cd、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情况;研究了添加肥料、有机酸后对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同时,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其原位修复效果,并测定玉米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以期在进行重金属植物修复的同时可获得符合一定卫生标准的农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龙葵间作处理下玉米具有最大的地上部生物量(6.93 g·plant-1),比玉米-大叶井口边草间作以及3种植物套种分别增加了1.7倍和1.9倍。不同配置下玉米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根部,虽然玉米-龙葵间作时玉米对重金属的吸收不如其它配置方式,但其显着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重,最终使玉米-龙葵间作处理下玉米积累Pb、Cd、As的效果最好。2、施用氮肥(NH4C1)能显着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玉米最大值为10.36 g·plant-1,龙葵最大为4.11 g·plant-1,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9.5%和31.7%。N肥使玉米对Pb、Cd、As的吸收量比对照均有显着增加,最大分别可提高2.4倍、1.0倍和1.3倍;P肥降低了玉米根部对重金属Pb的吸收;K肥和复合肥降低了龙葵地上部对Cd的吸收积累。在Pb、Cd、As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上,施用氮肥处理效果较好,可用于强化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3、施加有机酸后普遍减少了植物的生物量,但降低效果不明显,其对龙葵的抑制作用大于玉米。玉米地上部对Pb的积累大小次序是柠檬酸>酒石酸>草酸,其Cd、As含量的大小趋势均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其中高浓度柠檬酸处理下玉米对Cd的提取量显着高于对照,比其增加了1.1倍,As含量比对照提高了69.2%。施加中浓度柠檬酸处理的龙葵地上部Pb含量最大,比对照增加了1.8倍。由于有机酸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最终并未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量。4、不同植物配置方式对玉米生长影响不大,但大叶井口边草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玉米不同器官中Pb、Cd、As浓度大小整体趋势均为:叶>根>茎>籽粒。玉米-龙葵间作时对重金属的迁移效果最好,其对Pb、Cd、As的迁移总量分别为0.203 kg·ha-1、0.029 kg·ha-1和0.316 kg·ha-1。另外,收获的籽粒中Pb浓度明显低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除玉米-大叶井口边草间作方式以外,其它植物配置方式下玉米籽粒中Cd、As浓度均低于国家粮食卫生标准,收获的玉米籽粒用作动物饲料是安全的。由此可知,用玉米这种高生物量农作物和龙葵间作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具有一定可行性。
周振民[7](2010)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作物体内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污水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研究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玉米作物污水灌溉实验、采样分析和生态调查,研究了由于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Pb,Cd,Cr,Cu)在玉米体内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证明,重金属Pb,Cr和Cu主要富集在玉米根部,少量向玉米作物地上部分迁移.玉米籽粒中4种重金属(Pb,Cd,Cr,Cu)的含量均在粮食及其制品中重金属元素限量之内,说明玉米籽粒基本没有受到污染,粮食生产处于安全状态.
李秀娟,靳孟贵,郝汉舟,林丹[8](2010)在《黄石沿江作物中镉(Cd)的分布特征及安全评价》文中认为在调查黄石沿江冲积土壤的基础上,进行了作物中镉调查。通过混酸(HNO3+HClO4)湿法消解,利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几种常见经济作物和蔬菜镉(Cd)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Excel2003和SPSS16.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并按食品卫生标准和USEPA(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人类最大允许摄入RfD(Reference dose)Cd值1μg/kg·d对其进行了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蔬菜及粮食作物Cd含量一般为根、茎部分大于可食部分;蔬菜可食部分的Cd含量大于粮食经济作物中的含量,可食部分Cd含量最高值出现在茄子中,为1.215mg/kg(干重),其次为空心菜和辣椒,分别为1.099mg/kg、0.558mg/kg,而花生、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的Cd含量在株体不同部位中都比较低;Cd在作物体内的迁移能力为根部-茎部>茎部-可食部分;研究区内以空心菜为代表的叶菜类和以辣椒、茄子为代表的茄果类蔬菜部分已受到Cd的轻微污染。
张志华[9](2010)在《污水灌溉对苜蓿生长、品质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污水及再生水的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生长、品质及土壤的影响,共设置七个处理:清水灌溉(Q)、污水灌溉(W)、再生水灌溉(Z)、污清混灌(W+Q)、污清轮灌(W/Q)、再清混灌(Z+Q)、再清轮灌(Z/Q),结果表明:相对于清水灌溉,再生水及污水灌溉可增加苜蓿的株高及产草量,但在灌溉初期对苜蓿叶面积有抑制作用,长期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不利于苜蓿根系的生长。第一次刈割时各灌溉处理间K含量差异不显着,第二次刈割时污灌、再生水灌溉处理与清水灌溉相比苜蓿K含量分别增加了33.05%和40.68%,第三次刈割时分别增加了12.90%和23.39%。污水及再生水灌溉处理苜蓿Ca含量在第一次刈割时显着高于清水灌溉,但在第二、三次刈割时均低于清水灌溉。再生水的各处理均不利于苜蓿对Fe元素的吸收,污水的各处理对Fe元素的吸收则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污水、再生水灌溉能够增加苜蓿体内Cu含量。污水及再生水灌溉不利于苜蓿可溶性糖的积累,但采用混灌及轮灌方式则可显着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污水灌溉会显着增加苜蓿体内Pb含量,再生水灌溉下Pb含量略微高于清水灌溉,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污水、再生水及其混灌、轮灌处理与清水灌溉相比均会造成重金属Cd积累,污水的各灌溉处理积累程度较各再生水灌溉处理严重。虽然污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等处理能够造成Pb、Cd积累,但其含量仍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GB 13078-2001)。与清水灌溉相比,污水及再生水灌溉处理能显着降低土壤pH值,增加EC值,污水的影响效果比再生水显着。第一次刈割时各灌溉水质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影响不明显,第二次刈割时污灌、再生水灌溉处理与清水灌溉相比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3.59%和35.02%,第三次刈割时分别增加了82.18%和30.72%。污水灌溉下土壤Pb含量在第三次刈割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各再生水灌溉处理在三次刈割中与清水灌溉间的差异不显着。与清水灌溉相比,污灌处理土壤Cd含量在三次刈割中分别增加了33%、117.65%和138.89%,再生水灌溉在三次刈割中分别增加了13.33%、64.71%和61.11%。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在本试验期间内各灌溉水质处理未引起土壤Pb污染,但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处理造成了土壤Cd污染。本研究认为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宜用作灌溉,但采用混灌与轮灌方式可适当减缓其不利效应;再生水可作为苜蓿的灌溉用水,但其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齐学斌,亢连强,李平,乔冬梅[10](2008)在《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影响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探讨了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1)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尤其对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同灌水量和施肥条件下,地下水埋深2m对促进冬小麦的各生育指标的增长最有利;(2)不同地下水埋深、不同水质和不同灌水水量对冬小麦抽穗前的群体密度影响较大;(3)相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低灌水定额比高灌水定额更能促进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及株高的增长;(4)2m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低灌水定额比高灌水定额更能促进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增加。
二、重金属在夏玉米作物体中残留特征的田间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金属在夏玉米作物体中残留特征的田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Summary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腐植酸的概述 |
1.2 腐植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
1.2.1 改良培肥土壤 |
1.2.2 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
1.2.3 提高作物产量 |
1.2.4 提高作物品质 |
1.2.5 刺激作物生长 |
1.2.6 提高作物抗逆性 |
1.3 氮肥的合理施用及损失现状 |
1.3.1 氮肥施用现状 |
1.3.2 氮肥利用率现状 |
1.3.3 氮肥损失现状 |
1.3.4 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迁移 |
1.3.5 氮肥的合理施用 |
第二章 研究内容、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2.1.2 作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
2.1.3 作物氮素吸收及其利用研究 |
2.1.4 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2.3 试验区概况 |
2.3.1 豫北潮土区 |
2.3.2 豫南黄褐土区 |
2.4 材料与方法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计 |
2.4.3 主要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三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
3.4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3.5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6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
3.7 小结 |
3.7.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7.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7.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
3.7.4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7.5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7.6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四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
4.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主要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叶片SPAD值的影响 |
4.2.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主要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小结 |
4.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5.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5.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植株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
5.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累积量的影响 |
5.1.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5.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5.2.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植株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
5.2.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植株各部位氮累积量的影响 |
5.2.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5.3 小结 |
5.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5.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六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6.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6.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6.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6.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6.3 小结 |
6.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6.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七章 讨论和结论 |
7.1 讨论 |
7.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7.1.1.1 土壤容重 |
7.1.1.2 土壤化学性质 |
7.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7.1.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7.1.4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7.1.5 作物对减氮配施腐植酸的响应 |
7.2 结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导师简介 |
(3)再生水灌溉对深层土壤盐分迁移累积及碳氮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田间试验 |
2.3 室内试验 |
第三章 不同水氮水平氮素在深层土壤中的迁移累积规律 |
3.1 不同施氮水平对深层壤土土壤中NO_3~--N迁移累积的影响 |
3.2 不同施氮水平对深层壤土土壤中NH_4~+-N迁移累积的影响 |
3.3 不同施氮水平对深层壤土土壤中TN迁移累积的影响 |
3.4 不同水氮水平对深层非均质土壤中水分运移的影响 |
3.5 不同水氮水平对深层非均质土壤中NO_3~--N迁移累积的影响 |
3.6 不同水氮水平对深层非均质土壤中NH_4~+-N迁移累积的影响 |
3.7 不同水氮水平对深层非均质土壤中TN迁移累积的影响 |
3.8 讨论 |
3.9 小结 |
第四章 再生水灌溉对深层土壤盐分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 |
4.1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pH的影响 |
4.2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K~+的影响 |
4.3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Ca~(2+)的影响 |
4.4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Na~+的影响 |
4.5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Mg~(2+)的影响 |
4.6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Cl~-的影响 |
4.7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SO_4~(2-)的影响 |
4.8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HCO_3~-的影响 |
4.9 讨论 |
4.10 小结 |
第五章 再生水灌溉盐分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评估 |
5.1 区域水盐迁移模拟模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
5.2 田间水盐运移模拟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 |
5.3 区域水盐运移模拟 |
5.4 区域污染风险评估 |
5.5 盐分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再生水灌溉对N_2O排放和氮肥转化的影响 |
6.1 灌水水质、氮肥类型和土壤含水率对N_2O排放的影响 |
6.2 灌水水质、氮肥类型和土壤含水率对氮肥N_2O损失的影响 |
6.3 土壤含水率和N_2O排放之间的关系 |
6.4 灌水水质、氮肥类型和土壤含水率对氮肥残留的影响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
7.1 灌水水质和氮肥类型对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影响 |
7.2 灌水水质、氮肥类型和DOM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
7.3 灌水水质、氮肥类型和DOM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7.4 讨论 |
7.5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影响及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灌溉对粮食和蔬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1.1 污水灌溉对粮食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1.2 污水灌溉对蔬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2 污水灌溉条件下重金属在作物体内累积作用 |
2.1 重金属在粮食作物体内的累积作用 |
2.2 重金属在蔬菜作物体内的累积作用 |
3 存在问题 |
3.1 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系统研究不足 |
3.2 不同类型的污水应区别对待 |
4 总结 |
(5)养殖污水和清水混灌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1.4 试验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灌溉不同量养殖污水对小麦发芽的影响 |
2.2 灌溉不同量养殖污水对小麦苗期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
2.3 灌溉不同量养殖污水对不同土层盐分含量的影响 |
2.4 灌溉不同量养殖污水对不同土层养分含量的影响 |
2.4.1 对不同土层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2.4.2 对不同土层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2.4.3 对不同土层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6)不同植物配置对Pb-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试验设计方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治理措施 |
2.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2.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 |
2.2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
2.2.1 植物修复的类型及机理 |
2.2.2 植物修复的优缺点 |
2.3 不同富集能力植物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 |
2.3.1 超富集植物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2.3.2 高生物量植物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2.4 强化措施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
2.4.1 施肥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
2.4.2 螯合剂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
2.5 修复植物产后处置技术 |
2.5.1 作为废弃物的处置技术 |
2.5.2 作为资源化利用的处置技术 |
第三章 不同植物配置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项目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配置方式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
3.3.2 不同配置方式对玉米吸收Pb、Cd、As的影响 |
3.3.3 不同配置方式对玉米提取Pb、Cd、As的影响 |
3.3.4 不同配置方式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配置方式下玉米生物量的变化 |
3.4.2 不同配置方式下玉米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变化 |
第四章 施肥对玉米和龙葵间作下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项目测定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施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4.3.2 施肥对植物吸收Pb、Cd、As的影响 |
4.3.3 施肥对植物地上部提取Pb、Cd、As的影响 |
4.3.4 肥料施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4.3.5 施肥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肥料处理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4.4.2 施肥对植物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
第五章 有机酸对玉米和龙葵间作下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项目测定方法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有机酸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5.3.2 有机酸对植物吸收Pb、Cd、As的影响 |
5.3.3 有机酸对植物地上部提取Pb、Cd、As的影响 |
5.3.4 添加有机酸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5.3.5 添加有机酸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添加有机酸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5.4.2 有机酸对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
第六章 不同植物配置对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潜力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地概况 |
6.2.3 试验小区设计 |
6.2.4 试验样品前处理 |
6.2.5 项目测定方法 |
6.2.6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重金属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6.3.2 供试植物重金属含量 |
6.3.3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
6.3.4 植物重金属迁移总量 |
6.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不同植物配置方式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
7.1.2 肥料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
7.1.3 有机酸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
7.1.4 不同植物配置在田间修复的潜在作用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土壤重金属污染作物体内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场地基本情况[3] |
2 采样与分析方法 |
2.1 污水灌溉水源采样与水质分析 |
2.2 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2.3 玉米样品的化学分析 |
2.4 玉米生态调查 |
2.5 玉米考种 |
3 土壤重金属污染在玉米体内的分布特征研究 |
3.1 Pb在玉米体内的含量及分布情况Pb在玉米各部位的平均含量见表1. |
3.2 Cd在玉米体内的含量及分布情况Cd在玉米体内的含量见表2. |
3.3 Cr在玉米体内的含量及分布情况 |
3.4 Cu在玉米体内中的含量及分布情况 |
4 土壤重金属污染在玉米体内的富集能力分析 |
4.1 重金属污染在玉米不同部位的富集特征 |
4.2 重金属在玉米不同部位的转运特征 |
5 结 语 |
(8)黄石沿江作物中镉(Cd)的分布特征及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取样范围 |
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1.3 样品消解和检测 |
1.4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中Cd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
2.2 样品中Cd的迁移特征 |
2.3 蔬菜及粮食作物中Cd的安全评价 |
3 小结与讨论 |
(9)污水灌溉对苜蓿生长、品质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污水灌溉发展过程与利用现状 |
1.2.1 国外污水灌溉的发展过程及利用现状 |
1.2.2 国内污水灌溉的发展过程及利用现状 |
1.3 国内外污水灌溉的研究现状 |
1.3.1 污水灌溉污染物控制指标研究 |
1.3.2 污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
1.3.3 污水灌溉对植物的影响 |
1.3.4 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方法 |
2.3.1 植株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灌溉水质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苜蓿株高和叶面积 |
3.1.2 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及侧枝数 |
3.1.3 苜蓿地下部根系 |
3.1.4 根冠比 |
3.2 不同灌溉水质对苜蓿养分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
3.2.1 苜蓿大量元素 |
3.2.2 苜蓿微量元素 |
3.2.3 苜蓿营养品质 |
3.3 不同灌溉水质对苜蓿体内Pb、Cd 累积分布的影响 |
3.3.1 Pb 在苜蓿体内的累积分布 |
3.3.2 Cd 在苜蓿体内的累积分布 |
3.4 不同灌溉水质对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
3.4.1 土壤pH 值、EC 值 |
3.4.2 土壤养分含量 |
3.5 不同灌溉水质下土壤Pb、Cd 累积状况及污染评价 |
3.5.1 土壤Pb、Cd 的累积状况 |
3.5.2 土壤Pb、Cd 污染评价 |
4 讨论 |
4.1 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对苜蓿养分元素含量影响 |
4.3 对苜蓿品质安全性的影响 |
4.4 对土壤安全性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重金属在夏玉米作物体中残留特征的田间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品种甘薯对土壤重金属铬富集能力的差异[J]. 温国灿.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04)
- [2]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D]. 袁天佑.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3]再生水灌溉对深层土壤盐分迁移累积及碳氮转化的影响[D]. 商放泽.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4]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影响及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进展[J]. 张曼玉,陆晟,万蕾,胡凯. 灌溉排水学报, 2015(S1)
- [5]养殖污水和清水混灌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J]. 何冠华,杨素勤,刘世亮,陈海斌,李士娜. 江西农业学报, 2011(12)
- [6]不同植物配置对Pb-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D]. 焦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7]土壤重金属污染作物体内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研究[J]. 周振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04)
- [8]黄石沿江作物中镉(Cd)的分布特征及安全评价[J]. 李秀娟,靳孟贵,郝汉舟,林丹.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4)
- [9]污水灌溉对苜蓿生长、品质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D]. 张志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10]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影响试验研究[A]. 齐学斌,亢连强,李平,乔冬梅.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