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

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

一、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宝[1](2018)在《东北A市业余体校叙事(1956-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定位于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路径,是对一个基层业余体校及其教练员群体变迁史的综合性叙事研究,叙事资料在本研究中以历史文献和保有资料、对话访谈和口述历史及公开非参与式观察的形式获得。业余体校曾经的荣耀和当下的困窘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跌宕,而A市业余体校则是受限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政治响应的产物。东北A市业余体校是A地区的唯一一所市级业余体校,其在1993年撤地设市后由原A地区的一个区级体校分设出来。其前身TB体校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统一规划下设立,1966年至1970年在社会历史的“风暴”中停摆,1971年在军管的支持下恢复办学并逐渐走上历史发展的高潮。然而,业余体校及其教练员所依赖的固有的社会生态结构逐渐在1978年后被打破,虽然在一个有作为的体育人的坚持下、在奥运战略所营造的社会氛围中,TB业余体校在80年代的发展尚能稳妥而有序。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A市经济水平走向低谷,体育事业也随之失落,A市业余体校作为一个缺乏定位和根基的组织、需要依靠整个计划体系的“单位”逐渐落寞。A地区既缺乏体育传统、也未能完全尽除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落后而失序的经济发展让A市体校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体育改革中原地踏步。这是一个“单位”,更是从事业余训练教练员们的职场,A市业余体校突出的松散性表明这个职业群体一直以来缺乏整合,但其中的教练员仍然无法回避这一职业身份的事实。无论这个职场和职业为教练员们带来的是荣誉还是惭愧,其所教授学员的发展预期,“能否给孩子一个出路”是评价A市业余体校及其教练员成败的关键,也决定了业余体校在A市的地方社会和教练员在社会互动中的地位和资源。A市业余体校及其教练员所在的“职业场”是突然的场域,其必须通过从社会生态中获取社会资本以维系存在状态。政治生态对职业场的影响最为关键;获得途径资本是职业场的能量所在;教育生态和体育生态制度隔离而实践交叉。在本研究范畴内,业余体校自身及其行动者教练员不具备创造社会资本的能量、也几乎没有抢占稀缺资源的能力,其职业场所处的社会占位十分边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资本的创造和获取。该场域的游离、松散和多样化的“得过且过”就是在仅次于文化生态之下政治生态的惯性存在而已,以此种状态存在的场域将持续着走向衰落的趋势,而其中勉力的行动者也面临逼仄时空里继续生存的选择。

廖珍兰[2](2014)在《农村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是中山市一所镇区农村普通高中其生源素质普遍不理想。然而,学校管理层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这所高中学生虽然在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方面与其它市级重点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学生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与其它市级重点学校学生差距不大。由是,学校管理层召集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师进行研讨,并对高等院校招生、录取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研究了东升镇高级中学进行体艺特色班建设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校方于2006年创建了第一个体艺特色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条件。自.2006年至今,东升镇高级中学进行体艺特色班实践已有8个年头了,使学校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一跃而为在中山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艺特色学校。本论文从该校创建体艺特色学校将近8年的实践中进行经验归纳、总结,试图找到体艺班级创建、发展的规律,为中山体艺特色班建设、体艺特色学校的发展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同时,本文也为学校自身发展确定正确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目标,借以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全面推进并提升素质教育。本论文分成5个部分,包括绪论、体艺特色班创建的原则、措施以及策略、研究成果和展望等。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本论文写作的缘起、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如何进行本论文的研究;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的基本特征、原则和特色班建设程序;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农村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策略;第四部分主要以东升镇高级中学为例,阐述了农村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个案,包括措施和成果;第五部分是对体艺特色班建设的结论。

张雅俐[3](2014)在《中国教育培训机构在简介中的身份建构》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难以适应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式。于是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它可以服务从幼儿到老年人整个过程,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阶层的各方面,并满足其人生阶段不同需求的教育服务。因此教育培训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众多的机构中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受到广大求学者的关注,建构自己的形象就成为宣传自己最好的途径。由于网络已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交流平台,所以培训机构在网页简介中突出优势,增强可信度,吸引潜在客户的眼球就成为关键。目前在此方面做得相对成功的有巨人、学而思以及安博教育培训机构,因此本研究运用语篇-历史分析模式对这三家教育培训机构官方网站上对其机构的介绍进行语篇分析。结果发现主要运用了用语篇-历史分析模式中的前三种话语策略------指代策略,宣称策略和论辩策略实现这种目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运用语篇-历史分析模式对某几个特定机构话语进行分析,探究它的言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篇-历史分析模式,拓展了其研究范围。实践意义在于分析得出的语篇策略可以为其他培训机构,甚至是其他的机构在宣传自己时建立更好的机构形象,提高竞争优势,推销自己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陈卓[4](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张悦[5](2013)在《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培养现状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竞技游泳是游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游泳的水平直接反映了社会以及国家的游泳运动水平。近几年,我国竞技游泳事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竞技游泳水平也逐渐提高,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摘金夺银。然而,在举国体制下,有些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出路问题以及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建设应运而生。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从80年代体教结合的培养政策起步,到如今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教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在运动员培养的道路上,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在体教结合的教育背景下,打破原来单纯依靠省市、国家专业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格局,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高水平游泳运动员提供了学习与训练的优良场所,使得“体教结合”模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实际情况和问题值得人们探讨和改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实验方法,参阅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中的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队员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参加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中具有办高水平游泳队资格的办队经验丰富的高校,展开调查,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实地问卷访谈,分析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游泳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以及提出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⑴我国目前高校高水平游泳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有待完善。与美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训练体系相比,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在我国竞技游泳领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最大作用。⑵我国大部分高校高水平游泳队训练水平不高,挂名高校现象严重。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队员在校训练水平不高,训练积极性不足。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应该借鉴国外高水平运动队先进培养体系,改善目前现状。⑶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有利于运动员自主机动地安排好学习和训练时间,对文化基础薄弱的运动员,应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学习积极性差,就业与专业不对口。高校培养的作用明显不足。

陈祥岩[6](2013)在《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对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史进行追溯式考察,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实证研究的个案分析。研究者通过走进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倾听优秀运动员的声音,解析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在聆听讲述和梳理他们人生轨迹的过程中,笔者似亲历了一次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变迁和体育发展,他们每个人生轨迹的转变,都引发着笔者深刻的思考,尤其是他们在体育道路上的经历和转折点上,更是折射出中国体育发展变迁的痕迹。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分析,作为一个社会环境中的人,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形成受所处的历史时空、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生命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交互建构;作为一个举国体制培养下的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生命轨迹特征。本文所要力图回答的问题是: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的图景及其特殊生命历程的形成机制。即从宏观的社会视角,纵览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生命历程;从微观的体育视域,呈现不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历程的样态;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特有的生命历程轨迹进行分析,寻找优秀运动员与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的异质性轨迹特征;通过异质性特征反观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优秀运动员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竞技体育发展带来有意义的启示。从历时性角度呈现社会环境影响、重要他人建构、生命事件影响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重构四个不同类型的生命历程,解析个案,分析形成机理;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受其所经历的社会重大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社会制度和相互联系的生命等因素的构建,个体主观能动性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不同互动关系形成了优秀运动员差异化的生命历程图景。从共时性的视角,在生命历程理论“轨迹”、“转变”与“延续”的框架中对优秀运动员群体的“公共生命历程阶段”(进入专业队、专业运动队生涯、退役、就业)中转变的发生机制及轨迹延续的状态进行分析,探究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轨。以生命历程的四个分析范式为维度探寻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致因,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制度、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环境、地域环境、社会重大事件、家人、教练员和队友、个体生命事件等因素对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具有构建和影响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重构作用。通过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轨迹的分析,归纳出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特征:优秀运动员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性、专业与职业发展的高度同一性、就学顺序异于常态、体制性的文化教育困境、学生与运动员角色内冲突、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的“孤岛期”、二次就业的必然性等特征。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需求并非常规的文化教育,主要是能力教育,应树立运动员“需求式”能力教育的文化教育理念;根据优秀运动员的需求,从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提供优秀运动员需要的教育;针对运动员学习时间少、零散、不规律的特点,采取学分制管理和多样化的授课形式,积极开发隐性课程。本着破解“孤岛期”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原则,提出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优秀运动员培养对策。

陈振宇[7](2006)在《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文中指出本文从认知功能语言学和推理主义角度研究汉语时间系统,以便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澄清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示点、认知窗口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文中通过大量语料分析,考察了汉语中的时间信息以及对时间信息的表达方式,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时体时间模型,并把它作为分析汉语时间现象的基本原则。正文共分10章,27万7千余字。第一章绪论,先介绍时间系统这一概念,以及它的演化过程,将时间总模板定义为“时间认知窗口——事件”,即把对象事件投射到时间认知窗口之中。时间的两种表达方式证明了事件与时间的分离:在事件陈述中,表达事件的同时也表达了事件所占据的时间,所以时间与事件混在一起,被嵌入到事件表达式中;而在地址陈述中,时间成分获得了主题的独立地位,以事件为其述题。第二章进一步介绍推理主义理论背景,以及用于推理运算的句法结构。一个特定信息有两种编码方式:原子编码用一个特定的原子单位来编码,但在连结编码中,是用整个网络系统,而不是用任何一个单一的单位来编码。推理主义者认为,语言中采用连结编码方式,所以体和其它范畴的意义是依赖于语境的。为了充分解释语言现象,必须以运算为推理的核心,让它在语法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本文不只是关注于单一标记的语法意义,也不只是关心各种标记之间的对比,本文是将时间系统看作更大的推理运算系统的一部分。第三至九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第三章讨论时间认知窗口的构造。通过语料分析,我们考察了参照点结构中的时间实体和链接方式。参照点结构的目标区就是所指的认知窗口。它的链头称为时间基体,时意义就是靠它来确定。本章还从一百多万字的语料中找出有关链接方式的例子,深入考察了链接方式的意义,在汉语中共辨别出六种链接方式:零链接、复指实体、区域、部位、范围和领属结构。另外,在成组的事件陈述中,前一事件若突显一个时点,则为后面的事件打开一个顺接窗口,若突显一个时段,则为后面的事件打开一个平行窗口。第四章在认知语法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新的时体定义。由于“时”、“体”术语和概念的分歧,我们认为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先达成一个共识:存在一个中间概念,它将时、体统一在一个体系之中。它与指示点的关系规定了时意义,它与事件的关系规定了体意义。这一概念在莱欣巴赫和约翰逊的理论中就是“参照时间”,在区间语义学理论中就是“观察时间”,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就是“直接时间论域”。本文用“时间认知窗口”代替“直接时间论域”,它由句子的时间状语表示,时范畴(过去—现在—未来)将认知窗口与指示点联系起来,体范畴(完整—非完整)将事件与认知窗口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体是事件在窗口中呈现的样子。第五章提出一个四层级的事件结构。从时间总模板角度说,事件在投射到认知窗口以前有自己的时间结构,称为“预成事件”。进一步可把预成事件分为初级事件和次级事件,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上一些成规律地改变事件时间结构的语法成分而构成的。在投射之后,认知者关注窗口中的事件,并将其再建构为一个新事件,称为“生成事件”。句中有时标记,则事件已经投射到某个窗口之中。第六章在两千万字文学语料和网络语料中调查了现代汉语1067个常见形容词(1348个义项)和258个常见动词(446个义项)所表示的初级事件的时间结构。本章提出三个基本格式以确定事件的时间结构:1.)事件有一个突显阶段,当且仅当“(当)XP的时候/时”格式意指事件的这一阶段;2)当“XP(以/之)前”格式指事件开始前时,事件有开始阶段;3)当“XP(以/之)后”格式指事件终结后时,事件有终结阶段。划分出四类典型事件:1)典型活动(c s e),在“…时”中表示延续c阶段,在“…前”中表示事件开始s以前,在“…后”中表示事件终结e以后;2)典型性状(c s s),在“…时”中表示延续c阶段,在“…前”中表示事件开始s以前,在“…后”中表示事件开始s以后;3)典型终结(e e e),在三个格式中都表示事件终结;4)典型因果(hc/xc hs he):在“…时”中既可表示因事件的延续hc阶段,也可表示果事件的延续xc阶段,在“…前”中表示因事件开始hs以前,在“…后”中表示因事件终结he以后。其它事件是非典型的。本章还探讨了不规则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第七章进一步考察事件的时间结构中与终结有关的参数。本文的“终结”,并不是一定指事件真的停了下来,而是指事件达到了某种界。它可以进一步分为:1)自然终结,即事件自身性质规定了一个终结,以表示达到某种界;2)任意终结,即事件可在任一点停下来。界包括量和结果。在表示带有自然终结的终结事件时,需要进一步用“(当/在)XP的时间/时”格式检测这一自然终结是否突显。本文与其它研究终结-非终结的着述不同,我们发现只有拥有突显的自然终结的事件才有P性质,即,它们只说“在多少时间以内”,而不说“做了多少时间”,它们的进行式决不能蕴含完成式(完整)的意义。有非突显的自然终结的事件,其进行式有时可以蕴含完成式的意义。本章还讨论了自然终结与事件实体的语用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界的约束对象问题——一个特定的终结事件中究竟那些实体有界。第八章首先回顾了汉语研究史上关于“了1”语法意义的研究。语料统计显示,“了1”的体功能是:尽可能使事件倾向于完整。但究竟能完整到什么程度,由各方面的条件和语境推理决定,所以最终句子的体意义可能是完整体,也可能是起始体和终结体。“倾向于完整”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的完形作用。为了准确地解释“了1”句的完形程度,即何时反映何种界,以及为什么有时几种界一起出现,有时则专门突出某一种界,本章引入三个规(原)则,它们按固定顺序排列:“投射规则”、“完形规则”和“时间长度原则”。最终推理出“了1”句的体意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完形规则”,它充分体现了“了1”的本质,因此我们称“了1”为“完形体”。第九章讨论前面各章所说的各种知识里,哪些必须合成到形式化的时间理论中,以便对汉语句子中的时间语义信息进行提取。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是由句中的各个单位及其关系共同编码的,因此必须建立起整体模型才能计算。包括四个方面:1)将时间性质分解为若干认知要素,包括事件的基本阶段(起始、持续、终结)、时点、时段等等;2)用这些要素对事件的时间结构进行描写和分类;3)对现代汉语句子中可能出现的每一单位和关系,用事件类型符号和时间要素符号进行翻译,所得的结果——该单位或关系的元语言表述式(翻译式)——表明了该单位或关系在编码时间信息时究竟表现什么意义;4.)在认知模型中建立一个由规则驱动的运算系统,将元语言表述式化简为最简表述,它即是句子整体编码的时间信息。本文提供了两套时间信息的形式化方案。第十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并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8](2006)在《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文中认为由中国数学会主办,江西省数学会承办的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已于2005年10月16日举行.在各省、市、 区阅卷初评的基础上,2005年11月中旬“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组织委员会”和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组 织专人对部分试卷进行了复评,确定了各地参加“2006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第21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学 生名单以及“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赛区一等奖名单”.后一个名单已报教育部、中国科协并得到批准,现在《中 学生数学》杂志上分期公布,以示表彰. 本光荣榜如有拼写错误,以教育部、中国科协正式公布的名单为准.其中带“*”者为入选2006中国数学奥林 匹克(第21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营员.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郑泽芝[9](2005)在《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字母词语识别及考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字母词语是汉语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外来语(如:WTO、CT、OA等)和构词形式(如:HSK、GB、3C等),目前,它们在汉语中的使用呈现飙升的趋势,而且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形式混乱,同一个概念两岸四地有多种表示,如不及时发现、收集和规范,势必影响科技信息的理解、交流和汉语汉字的信息化发展。在大规模真实文本中对字母词语进行考察分析的结果是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制订规范的一个重要依据。 字母词语尤其是那些与汉字搭配组成专名、术语的字母词语,它们作为中文信息处理自动分词中的未登录词语,信息检索中的叙词,机器翻译中的翻译单位,自动分类、自动文摘、语音识别的关键词语和命名实体……,其正确识别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召回率和准确率。 为此,我们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DCC动态流通语料库,选择2002年全年的《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网络版文本,共1亿66万字的语料,建立了字母词语考察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字母词语的使用状况进行考察,并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字母词语识别方法。 本文对字母词语的使用状况和字母词语的自动识别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1) 提出了形式化的字母词语工程定义(ELWP1)。这个定义从面向信息处理、面向字母词语考察的角度出发,对字母词语进行了工程界定(以下的字母词语均指ELWP),并通过字母词语自动提取系统和标注系统显示了该定义的可操作性。 (2) 通过对字母词语自身的特点和其出现的上下文语境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以字母串为中心的“中心扩展的规则+统计”的字母词语自动提取算法,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字母词语自动提取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正确率达到了82%左右。本系统还特别为字母词语双语对释的情况设计了编码系统,进行了专门的识别处理,从提取结果直接可以得到一批字母词语双语资源,目前已取得712条。 (3) 建立了56万字经人工校对的字母词语标注语料库,其语料可以用作字母词语自动识别和提取的训练语料与测试语料。 (4) 在自动提取规则集基础上,采用基于错误驱动的机器学习策略对已有规则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10](2005)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文中提出 由中国数学会主办,海南省数学会承办的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已于2004年10月17日举行.在各省、市、区阅卷初评的基础上,2004年11月中旬“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组织委员会”和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组织专人对部分试卷进行了复评,确定了各地参加“2005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第20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学生名单以及“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赛区一等奖名单”.后一个名单已报教育部、中国科协并得到批准,现在《中

二、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A市业余体校叙事(1956-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1 业余体校及其教练员发展的现实呼唤
    1.2 文化自信背景下学术研究的本土化诉求
    1.3 人文关怀视野下叙事研究的示范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业余体校的相关研究综述
    2.2 业余体校教练员的相关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校及其教练员的生存场域——东北A市及其业余体校
        4.1.1 欲话东北事,须先说东北
        4.1.2 封禁蒙地、老少边穷
        4.1.3 一个市级青少年业余体校
    4.2 东拼西凑——初创时期的体校及其教练员(1956-1965)
        4.2.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联竞技体育发展经验
        4.2.2 统一规划:“新体育”下“业余体校”的诞生
        4.2.3 初具形态:走过“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
        4.2.4 一份兼职:登上历史舞台的业余体校教练员
        4.2.5 小结
    4.3 未兴而殇——“风暴”中的体校及其教练员(1966-1970)
    4.4 跌宕回转——体校的恢复和教练员的返岗(1971-1977)
        4.4.1 重整旗鼓:军管下体校的恢复和专职教练员的出现
        4.4.2 心无旁骛:压抑后的训与练
        4.4.3 体育有出路:教练员群体心中的“篮球盛世”
        4.4.4 小结
    4.5 居安思危——强国梦想中的鼎盛与尴尬(1978-1992)
        4.5.1 事在人为:一个有动机且有作为的体育人
        4.5.2 增火添薪:“奥运战略”助力业余训练
        4.5.3 学训矛盾:恢复高考的得与失
        4.5.4 体育的真义:用“体教结合”解局?
        4.5.5 厝火积薪:苏德体育反思潮
        4.5.6 小结
    4.6 踽踽独行——体校低潮时期的触底与反弹(1993年至今)
        4.6.1 历史低谷:失去庇护的业余体校和教练员
        4.6.2 证书社会:业余训练从业者的焦虑与逃离
        4.6.3 因时制宜:重整边缘化的业余训练
        4.6.4 惯性发展:逼仄时空里维持体育的体面
        4.6.5 去归何处:东北A市业余体校的未来
        4.6.6 小结
    4.7 A市业余体校及其教练员——突然场域中的勉力行动者
        4.7.1 业余体校曾经的荣耀和当下的困窘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的跌宕
        4.7.2 社会运行体制变化中的A市业余体校是历史的产物
        4.7.3 A市体校及其教练员的社会影响力以体校学员的发展预期为衡量
        4.7.4 既有理论及其批判性分析:职业场与行动者
5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后记:做质性研究的自我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教练员一般性访谈导引提纲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农村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 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学校发展的需求
        3. 个人工作的激励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四) 理论基础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重难点
二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基本特征、原则和程序
    (一)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基本特征
        1. 学生基本特征
        2. 教师基本特征
    (二)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2. 因材施教原财
        3. 循序渐进原则
    (三)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程序
        1. 体艺特色班组建阶段
        2. 体艺特色班磨合阶段
        3. 体艺特色班规范阶段
        4. 体艺特色班成就阶段
三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策略
    (一) 挖掘学生潜能,创新选材方法
    (二) 遵循自愿原则,择定特色教师
    (三) 建立特色体系,完善教师管理
        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2. 健全机构,形成网络
        3. 完善机制,促进提高
    (四) 找准发展脉络,实施特色教学
        1. 进行体艺学生心理辅导
        2. 重视音、体、美专业课程教学
    (五) 特长、文化并重,抓好课堂教学
        1. 因材施教,让艺术特色进课堂
        2. 针对特点,为体艺生准确定位
        3. 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
        4. 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六) 保证特色发展,实施爱心管理
        1. 特色班级,特色管理理念
        2.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四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个案分析
    (一) “音乐特色班”创建过程
        1. 低门槛的特色班选材方式
        2. 外部文化氛围的构建
        3. 深层文化内核的凝聚
        4.打造特色班级品牌形象
        5. 音乐特色班建设小结
    (二) 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成果
        1. 取得了特色班建设的经验
        2. 开辟了特色学生升学新路
        3. 拓宽了班级特色发展道路
        4. 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发展
        5. 提升了学校社会知名度
五 简单的结论
    (一) 确立学生发展新方向
    (二) 开发学校发展新契机
    (三) 蓄积教师发展新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教育培训机构在简介中的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Purpose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ifnition
        2.1.1 Definition of Identity
        2.1.2 Defini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2.2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2.2.1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2.2.2 Interpretative Perspectives
        2.2.3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s
        2.2.4 Discursive Perspectives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Wodak's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3.1.1 Referential Discursive Strategies
        3.1.2 Predication Discursive Strategies
        3.1.3 Argumentation Discursive Strategies
        3.1.4 Perspectivation Discursive Strategies
        3.1.5 Intensifying/Mitigation Discursive Strategies
    3.2 Summary
Chapter Four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4.1 Data Collection
    4.2 Methodology
    4.3 Sample Analysis
Chapter Five Data Analysis
    5.1 Description of the Data
    5.2 Referential Discursive Strategies
        5.2.1 Names
        5.2.2 Anthroponyms
    5.3 Predication Discursive Strategies
        5.3.1 Adjectives
        5.3.2 Comparisons
        5.3.3 Prepositional Phrases
    5.4 Argumentation Discursive Strategies
        5.4.1 Topos of Achievements
        5.4.2 Topos of Universality
    5.5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4)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前人研究状况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2.2.1 初始环节
        2.2.2 准备环节
        2.2.3 实施环节
        2.2.4 赛后反馈环节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3.1.1 题目的应用性
        3.1.2 题目的综合性
        3.1.3 题目的开放性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培养现状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特招”的概念
        2.1.2 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游泳队的定义
        2.1.3 完全学分制的定义
        2.1.4 学年学分制的定义
        2.1.5 NCAA 的定义
    2.2 国内“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
        2.2.1 “体教结合”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2.2 “体教结合”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自身发展
        2.2.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中存在问题
        2.2.4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需要多方面支持
    2.3 国外“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
        2.3.1 美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2.3.2 德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的培养现状
        3.1.1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培养现状
        4.1.1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员现状
        4.1.1.1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运动员的生源情况
        4.1.1.2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4.1.1.3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学习情况
        4.1.1.4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课程设置情况
        4.1.2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保障条件现状
        4.1.3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运动员出路现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大运会中乙组参赛队员多为全国排名前 20 名的高水平运动员,挂名高校的现象严重
        5.1.2 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缺乏激励措施,游泳运动员在校训练积极性不高
        5.1.3 我国高校在校训练的高水平游泳队员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就业与专业不对口
    5.2 建议
        5.2.1 推广完全学分制,适当延长文化基础薄弱运动员的学习年限。真正让运动员“体教结合”
        5.2.2 完善教学培养体系,重视运动员自我发展
        5.2.3 国家为有能力办高水平游泳队的学校特别资助,以增强高校办高水平游泳队的积极性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6)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由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关注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结构
    1.6 文献回顾
        1.6.1 关于运动员培养的研究
        1.6.2 关于运动员资本的研究
        1.6.3 关于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研究
        1.6.4 关于运动员就业的研究
        1.6.5 关于运动员保障的研究
        1.6.6 关于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研究
2 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命历程
        2.1.2 社会化
        2.1.3 人力资本
    2.2 研究对象
        2.2.1 优秀运动员的界定
        2.2.2 选样方式
        2.2.3 样本范围
        2.2.4 个案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访谈法
        2.3.3 叙事探究法
    2.4 资料整理和分析
    2.5 研究价值取向
3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个案
    3.1 社会环境造就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工人运动员-教练员-业余运动员
        3.1.1 高干家庭的足球小子
        3.1.2 文革期间应征入伍
        3.1.3 因早恋事件,被开除甲级队
        3.1.4 车旅生活结束,退伍入职业队
        3.1.5 社会需要,8年工人运动员
        3.1.6 足校兴起,10年足校教练员
        3.1.7 买断工龄下岗,加入老年足球队
        3.1.8 A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2 生命事件影响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车队队长-司机-管理员-看门人-教练员
        3.2.1 跳出农门,入运动队
        3.2.2 运动生涯,成绩突出
        3.2.3 重要事件,要房风波
        3.2.4 被停训了,被退役了
        3.2.5 攻读学位,毕业待业
        3.2.6 要房事件影响,被压制20年
        3.2.7 领导提携,体能教练
        3.2.8 B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3 重要他人建构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教练员-商人-无业人员
        3.3.1 生于高干革命家庭
        3.3.2 校队是运动生涯起点
        3.3.3 骗取户口本,办理入队手续
        3.3.4 母亲一手遮天,18年单身生活
        3.3.5 跌宕起伏的青年队运动生涯
        3.3.6 遭人陷害,险失入伍机会
        3.3.7 退伍,被迫进入工厂
        3.3.8 弃工从商,生意兴隆
        3.3.9 顺母亲意,生意失败
        3.3.10 C运动员生命历程解析
    3.4 个体能动性重构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器材管理员-体育局领导
        3.4.1 右派之子
        3.4.2 升学无望,入运动队
        3.4.3 善于动脑,不服输
        3.4.4 靠本事吃饭
        3.4.5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3.4.6 D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5 个案比较
        3.5.1 个案的同质性分析
        3.5.2 个案的异质性分析
4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轨迹
    4.1 进入运动队的驱动力
        4.1.1 兴趣使然
        4.1.2 解决温饱
        4.1.3 寻个出路
        4.1.4 家庭影响
        4.1.5 教练动员
        4.1.6 组织安排
        4.1.7 学校体育是基础
    4.2 专业运动生涯的过程
        4.2.1 加班加点训练不学习
        4.2.2 努力训练且余暇自学
        4.2.3 用心训练兼设计未来
        4.2.4 运动生涯社会化分析
    4.3 退役的原因
        4.3.1 因伤退役
        4.3.2 退役求学
        4.3.3 组织安排
        4.3.4 被退役了
        4.3.5 运动水平没有提升空间
        4.3.6 全运会积分不够了
    4.4 求学的动因
        4.4.1 混个文凭
        4.4.2 为了恋爱
        4.4.3 为了就业
    4.5 就业依赖的资本
        4.5.1 文化资本
        4.5.2 运动资本
        4.5.3 运动资本和文化资本
5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致因
    5.1 时空环境的建构
        5.1.1 社会制度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2 竞技体育制度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建构
        5.1.3 经济体制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影响
        5.1.4 文化环境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5 地域环境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6 社会重大事件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2 相互联系的生命的影响
        5.2.1 家人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2.2 教练员对优秀运动员的个人发展的影响
        5.2.3 队友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3 生命事件的影响
    5.4 个人能动性的重构
6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特征
    6.1 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性
    6.2 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高度同一性
    6.3 就学顺序异于常态
    6.4 体制性的文化教育困境
    6.5 存在学生与运动员的角色内冲突
    6.6 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的孤岛期
    6.7 次就业的必然性
7 从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7.1 概括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研究结果
    7.2 破解“社会化孤岛期”问题的优秀运动员培养策略
    7.3 策略1: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
        7.3.1 制订“竞地两用”人才培养目标
        7.3.2 变运动员文化教育为“需要式”能力教育
        7.3.2.1 运动员文化教育需求的主诉
        7.3.2.2 提供运动员需要的文化教育内容
        7.3.2.3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形式
        7.3.3 搭建同龄群体(非运动员)交流平台
    7.4 策略2: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
        7.4.1 着力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运动员岗位需求
        7.4.2 以“精英”视角挖掘优秀运动员就业岗位
    7.5 策略3: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运动员培养模式
        7.5.1 “学校”模式
        7.5.2 “单飞”模式
    7.6 成立“优秀运动员研究和指导中心”
    7.7“以人为本”关注优秀运动员个体发展
8 研究的效度、推论和局限性
    8.1 效度问题
        8.1.1 选样效度
        8.1.2 访谈效度
        8.1.3 资料分析效度
    8.2 推论问题
    8.3 局限性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图式目录
表格目录
符号目录
术语简释
本文主要内容及内部逻辑关系一览图
前言
1 绪论:从认知看时间问题
    1.1 写在前面的话
    1.2 寻求更基本的范畴
    1.3 从源头说起:时间系统的认知历史
        1.3.1 原始的时间知觉
        1.3.2 先验的时间范畴
        1.3.3 直接过去
        1.3.4 两次质的飞跃与间接过去
        1.3.5 亲历事件与非亲历事件
    1.4 对亲历、非亲历两层次存在的证明——现实性
        1.4.1 什么是现实和非现实?
        1.4.2 标记与事件
        1.4.3 现实向非现实的转化
    1.5 人类语言时间模型
        1.5.1 外部时间世界和内部时间性质
        1.5.2 时间信息在人类语言中配置的总模板
        1.5.2.1 事件陈述
        1.5.2.2 时间认知窗口与地址陈述
2 方法论问题:推理运算及其句法依托
    2.1 "推理主义"语法观
        2.1.1 语法范畴是怎样的?
        2.1.2 信息编码的两种方式,对应与推理
        2.1.3 标记主义与推理主义的对立
    2.2 枢纽语法
        2.2.1 句法平面与语义平面的关系
        2.2.2 句法生成与结构的基本单位——枢纽及其原子式
        2.2.2.1 枢纽、句位、关联
        2.2.2.2 如何理解句位与关联的关系?
        2.2.3 现代汉语中的各种枢纽
        2.2.3.1 实词枢纽
        2.2.3.2 虚词枢纽
        2.2.3.3 其它枢纽
        2.2.4 句子生成:实现与转换
        2.2.4.1 从原子式"实现"为核心句
        2.2.4.2 从核心句转换为非核心句
        2.2.5 最小化的句法系统
3 时间认知窗口
    3.1 时间认知窗口的构造方法
    3.2 时间实体
        3.2.1 从事件表达式到专用时间标记
        3.2.2 充当链头的能力
        3.2.3 时间实体的语法表现
    3.3 链结方式
        3.3.1 复指实体
        3.3.2 部位和区域
        3.3.2.1 时间方向场
        3.3.2.2 "前、后"的链结
        3.3.2.3 "上、下"的链结
        3.3.3 范围与领属结构
        3.3.3.1 时间范围
        3.3.3.2 领属结构
        3.3.4 特殊链结:"外——内里中"
    3.4 事件陈述与时间认知窗口
        3.4.1 两种超小句的时间认知窗口
        3.4.1.1 顺接窗口
        3.4.1.2 平行窗口
        3.4.2 小句中的"主次事件"
        3.4.2.1 次要事件的本质与演化
        3.4.2.2 次要事件打开的时间认知窗口
4 从时体的经典定义到时体的认知观
    4.1 问题的由来
        4.1.1 时体的经典定义
        4.1.1.1 第一阶段
        4.1.1.2 第二阶段
        4.1.1.3 第三阶段
        4.1.2 时、体的认知观
    4.2 统一的(广义)时体系统
    4.3 狭义的时意义
        4.3.1 指示点
        4.3.2 指示窗口和非指示窗口
        4.3.3 (狭义)时定义及分类
        4.3.4 过去、未来与现在
    4.4 狭义的体意义
    4.5 认知定义的优点
        4.5.1 非完整事件的时
        4.5.2 完整问题
        4.5.3 参照时间在确定时意义时
5 事件的层次
    5.1 已往关于事件层次性的认识
        5.1.1 早期观点
        5.1.2 经典定义的多层次观点
    5.2 事件的时间结构与对事件的时间结构的观察
        5.2.1 时间认知窗口的分层作用
        5.2.2 事件的两大基本层级
        5.2.3 观察的再建构功能
    5.3 现代汉语事件层次的划分
        5.3.1 基本层次的划分
        5.3.2 进一步的划分
6 初级事件的时间结构
    6.1 怎样确定初级事件的时间结构
        6.1.1 以往的研究
        6.1.2 判断事件时间结构的三个格式
        6.1.3 说在具体考察之前的话
    6.2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动词+时/前/后"考察
        6.2.1 现代汉语形容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常见时间结构
        6.2.2 现代汉语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常见时间结构
    6.3 对时间结构的认知解释
        6.3.1 基本倾向
        6.3.2 控制XP能否进入"(当/在)XP的时间/时"格式的因素
        6.3.2.1 暂态性
        6.3.2.2 突显终结、处所的影响
        6.3.2.3 词化的影响
        6.3.3 控制XP能否进入"(在)XP(以/之)前"格式的因素
        6.3.4 "(在)XP(以/之)后"格式表示的意义
        6.3.4.1 绝对不能表示终结e阶段的
        6.3.4.2 性状程度的影响
        6.3.4.3 语篇因素的影响
        6.3.4.4 决定活动类事件的因素
7 界与终结
    7.1 以往对界与终结的认识
        7.1.1 有界/无界及终结/非终结
        7.1.2 对终结的进一步讨论及暴露的问题
    7.2 突显的自然终结和非突显的自然终结
        7.2.1 格式Ⅲ和P性质
        7.2.2 伴随、积累与目的
        7.2.3 进行与完成之间的蕴含关系
        7.2.4 现代汉语中的特殊情况
    7.3 性状变化、语用数
        7.3.1 由谓词枢纽的意义造成的自然终结
        7.3.2 变化事件、致变事件和共变事件
        7.3.2.1 变化事件
        7.3.2.2 致变事件
        7.3.2.3 共变事件
        7.3.3 自然终结与语用数
        7.3.3.1 语用数理论简介
        7.3.3.2 语用数对事件终结的影响
    7.4 界的约束对象
        7.4.1 数量性两面句式
        7.4.2 界的约束对象的决定性
8 "了_1"的完形体功能
    8.1 完整与完成
    8.2 "了_1"研究小史
        8.2.1 关于"了_1"体意义的争论
        8.2.1.1 第一阶段
        8.2.1.2 第二阶段
        8.2.1.3 第三阶段
        8.2.1.4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8.2.2 关于"了_1"时意义及时体关系的争论
        8.2.2.1 第一阶段
        8.2.2.2 第二阶段
        8.2.2.3 第三阶段
    8.3 "了_1"句的体意义和"了_1"的体功能
        8.3.1 "了_1"基本意义辨析
        8.3.2 "了_1"句体意义的来源
        8.3.2.1 投射规则
        8.3.2.2 完形规则
        8.3.2.3 时间长度原则
        8.3.2.4 "大筐"与"小筐"的辩证法
        8.3.3 "了_1"与其它几个过去标记的不同
        8.3.3.1 "已经……(了_2)""就……(了_2)""了_2"
        8.3.3.2 "过_2"
9 现代汉语句子中时间信息的提取
    9.1 对理论框架和研究工作的说明
    9.2 第一方案
        9.2.1 时间要素的分解
        9.2.2 事件类型的分类
        9.2.3 运算系统
        9.2.4 翻译系统
        9.2.5 一组有关时段歧义的例子
    9.3 第二方案
        9.3.1 时间要素及翻译方法
        9.3.1.1 认知窗口的形式化
        9.3.1.2 事件的形式化
        9.3.1.3 反映事件关系的格式
        9.3.2 运算
        9.3.2.1 运算机制
        9.3.2.2 实例演示
10 结语
    10.1 时间认知模型研究
        10.1.1 历时问题
        10.1.2 共时问题
        10.1.2.1 时间认知窗口构造问题
        10.1.2.2 事件与窗口关系问题——时体定义
        10.1.2.3 事件的层次与时间结构问题
    10.2 "推理主义"语法观的实践
        10.2.1 理论概述
        10.2.2 实践应用
        10.2.2.1 用推理方法说明句子的体意义的来源
        10.2.2.2 用推理方法说明汉语句子究竟有怎样的时间意义
        10.2.2.3 分布研究中的推理实践
    10.3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不足及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字母词语识别及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字母词语的界定
        1.1.1 研究的目标
        1.1.2 字母词语的界定
        1.1.3 研究内容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字母词语研究对于词汇使用规范的意义
        1.2.2 字母词语研究对于中文信息处理的意义
    1.3 字母词语与汉语词汇
        1.3.1 新词语、外来语与字母词语的关系
        1.3.2 汉语系统对字母词语的接纳能力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字母词语(字母词)的语言学方面研究综述
        1.4.2 自然语言处理中自动提取和自动识别方法概述
    1.5 本文的研究
    1.6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ELWP自动识别的理论探讨
    2.1 ELWP和术语、专名、基本名词短语的关系
        2.1.1 ELWP与汉语普通词汇
        2.1.2 ELWP与术语的关系
        2.1.3 ELWP与专有名词的关系
        2.1.4 ELWP和基本名词短语
    2.2 ELWP和标点符号
    2.3 字母串与汉字串搭配的分合问题
    2.4 ELWP的语形不规范问题
    2.5 ELWP边界歧义
    2.6 字母串的合法性与ELWP之间的分割问题
    2.7 ELWP一次性出现的原因
    2.8 小结
第三章 ELWP的自动提取模型
    3.1 语料的选择及知识的获取
        3.1.1 DCC动态流通语料库
        3.1.2 语料的选择标准
        3.1.3 知识的获取
    3.2 数据稀疏问题的处理
        3.2.1 数据稀疏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3.2.2 ELWP数据稀疏问题的处理策略
    3.3 研究的步骤
        3.3.1 字母词语的统计特征
    3.4 ELWP自动提取的算法
        3.4.1 自动提取流程图
        3.4.2 字母串的处理
        3.4.3 预切分处理
        3.4.4 基于规则的ELWP提取算法
        3.4.5 含成对标点的ELWP提取
        3.4.6 基于统计的ELWP提取
    3.5 实验结果
    3.6 该模型的优缺点
    3.7 ELWP辅助校对系统
        3.7.1 校对系统的目标
        3.7.2 字母词语辅助校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8 小结
第四章 字母词语的自动标注模型
    4.1 引言
    4.2 采用错误驱动的学习方法获取字母词语识别的有关规则
        4.2.1 学习方法的确定
        4.2.2 本文的错误驱动算法
        4.2.3 本文的错误驱动算法与基于变换的错误驱动算法比较
        4.2.4 规则的获取
    4.3 ELWP搭配概率矩阵的获取
        4.3.1 几种抽词技术的分析
        4.3.2 DP系数与搭配概率矩阵的获取
    4.4 训练语料的标注
    4.5 自动标注算法
    4.6 实验及评测
        4.6.1 规则的获取实验
        4.6.2 自动标注ELWP实验及测试
        4.6.3 自动标注算法的缺陷及改进
    4.7 小结
第五章 ELWP概貌及统计分析
    5.1 ELWP的划分
    5.2 三种报纸ELWP的总体出现情况
    5.3 ELWP的不同报纸的情况对比
        5.3.1 《人民日报》中的ELWP
        5.3.2 《北京青年报》中的ELWP
        5.3.3 《羊城晚报》中的ELWP
        5.3.4 各报纸共同出现ELWP的情况
        5.3.5 小结
    5.4 ELWP的组成成分及出现类型
        5.4.1 ELWP中的组成成分
        5.4.2 ELWP的出现类型
    5.5 ELWP的来源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ELWP专项考察
    6.1 单字母ELWP考察
    6.2 带汉字多字母ELWP考察
    6.3 含数字ELWP考察
        6.3.1 数字在字母前的情形
        6.3.2 数字在字母后的情形
        6.3.3 含数字ELWP之管见
    6.4 ELWP双语同现现象
    6.5 字母词语的并列结构
    6.6 ELWP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分析
        6.6.1 ELWP中的标点符号
        6.6.2 ELWP中标点符号出现情况及问题
        6.6.3 与标点相关问题的处理
        6.6.4 小结
    6.7 字母串光杆使用状况考察
        6.7.1 字母串光杆使用状况
        6.7.2 ELWP原文缩略和汉语拼音成词问题
    6.8 字母词语的词性问题
    6.9 ELWP不规范现象分析
    6.10 小结
第七章 字母词语释义初探
    7.1 引言
    7.2 字母词语释义的原则探讨
    7.3 字母词语释义模式的划分
    7.4 “是”字结构的字母词语释义模式
    7.5 字母词语释义自动提取的算法
    7.6 实验结果分析
    7.7 进一步的工作
第八章 结语
    8.1 存在的问题
    8.2 几点思考
    8.3 余论:关于字母词语入典的量化计算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说明
附录1:字母词语校对标准
附录2:《人民日报》字母词语总表(5090条)样例
附录3:《北京青年报》字母词语总表(46400条)样例
附录4:《羊城晚报》字母词语总表(10580条)样例
附录5:《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差集字母词语表(45233条)样例
附录6:《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差集字母词语表(3923条)样例
附录7:《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差集字母词语表(44152条)样例
附录8:《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差集字母词语表(8332条)样例
附录9:《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差集字母词语表(4423条)样例
附录10:《羊城晚报》-《人民日报》差集字母词语表(9913条)样例
附录11:《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字母词语表(1167条)样例
附录12:《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字母词语表(667条)样例
附录13.《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字母词语表(2248条)样例
附录14:《北京青年报》一次性出现字母词语表(33682条)样例
附录15:《人民日报》一次性出现字母词语表(4034条)样例
附录16:《羊城晚报》一次性出现字母词语表(7066条)样例
附录17:三种报纸交集字母词语表(544条)
附录18:《人民日报》单字母词语表(350条)样例
附录19:《人民日报》光杆字母词语(744条)样例
附录20:《人民日报》数字在前字母词语表(212条)样例
附录21:《人民日报》数字在后字母词语表(479条)样例
附录22:《人民日报》双语对照字母词语表(712条)样例
附录23:《人民日报》并列结构字母词语表(127条)
附录24:《北京青年报》散布数排前200位的字母词语(200条)样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A市业余体校叙事(1956-2017)[D]. 李佳宝.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2]农村普通高中体艺特色班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为例[D]. 廖珍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3]中国教育培训机构在简介中的身份建构[D]. 张雅俐. 首都师范大学, 2014(11)
  • [4]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5]我国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培养现状研究与分析[D]. 张悦.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6]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D]. 陈祥岩.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5)
  • [7]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 陈振宇. 复旦大学, 2006(02)
  • [8]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J].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中学生数学, 2006(01)
  • [9]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字母词语识别及考察研究[D]. 郑泽芝.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 [10]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J].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中学生数学, 2005(01)

标签:;  ;  ;  ;  ;  

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