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环外固定架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半环外固定架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一、半环式外固定器治疗假体周围的股骨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郭保逢,秦泗河[1](2020)在《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苏联骨科医师伊利扎罗夫发明了能组装成8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器,创立了与西方经典骨科不同的全新微创外固定技术体系,被国际学界称为Ilizarov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模仿自然,通过体外控制与转化生命运动的应力,治愈复杂创伤性骨折、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与肢体的严重畸形,能挽救一些濒危截肢严重复合创伤与四肢残缺。该技术在理论指导、手术指征、医疗模式与术后管理等方面,不同于现代的创伤骨科的骨折内固定(AO)技术,能够以最微创甚至无血的手术方式实现骨折的复位固定。体外控制骨的生长,不仅能完成创伤骨科大部分骨折的固定要求,而且可以在不植骨和不丢失骨长度情况下解决骨不连、骨缺损、四肢软组织缺损和伴发畸形等复杂问题。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已30余年,由于诸多原因该技术在我国骨科的传播应用仍不够广泛深入。现将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做一阐述,供国内骨科同道了解认识该技术的价值。

贺达[2](2019)在《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的为取得良好的术后外观、取得无疼痛的功能活动及没有并发症的愈后。因为腕关节的特殊结构组成,桡骨在远端骨端结构膨大变化使其存有一个平均23度(23.6±2.5)的尺偏角和一个平均11度(11.2±4.6)的掌倾角,骨折后容易出现角度偏离以及桡骨短缩。恢复这些解剖指标正是治疗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取得追求的治疗目的的关键。角度及高度的良好恢复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重要目的,文献报道桡骨关节面从10°掌倾到45°背伸的过程中,尺骨负荷将从21%升至67%。将会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及腕关节不适,造成桡腕关节旋转异常。一旦桡骨远端角度得不到有效的纠正,这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时造成附加的损伤,指导鼓励患者行功能锻炼将有一定的难度。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粉碎严重,进一步增加了桡骨解剖角度恢复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功能锻炼时造成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150%,是骨伤科急诊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C型桡骨远端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0%,其治疗消费在医疗系统支出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近代西医手术技术的输入和快速发展,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比例逐年升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使用比例被逐渐压缩。但是目前手术治疗有过度使用的趋势,而且骨折愈合后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成本上升,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天然的恐惧感与恐慌感,对患者身体造成创伤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我院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正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新方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孟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简便、廉价、高效,是中医骨伤的闪光点。但由于时代与中医传承的经验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其治疗方法仍停留在口手相传的经验传承状态,其特色和优势缺乏科学系统的诠释和阐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其治疗方法中部分理念需要更新与换代,基于以上现状,广大中医骨伤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大多数结论认为内固定恢复掌倾角对比外固定有优势,文献报道外固定支架进行桡骨骨折固定时仅具有轴向牵引力,无法对侧方实现稳定固定,因此对于骨折部位的成角移位无法进行有效矫正,尤其对于C型骨折的复杂移位因为其闭合复位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解剖指标数据。本院在使用中医外固定治疗常见骨折方面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及厚重的积淀,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遵循“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和“金针拨骨”古训前辈正骨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筋束骨”和现代外固定技术原理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本院得以生根发芽。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对传统骨折外固定手段进行继承和创新,开发出新型半环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半环式固定较单臂与杆式外固定相比为穿透对侧皮质的固定,增加了整体平面的稳定性,同时因半环式结构的存在可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结合骨折端的穿针。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亦可代用)插入脱位的关节间隙或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使脱位端或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符合中医骨伤“筋骨并重,内外兼顾”的治疗理念。通过临床观察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的穿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比较满意,与该骨折仅行桡骨远端内固定手术相比,在保证患者患肢功能的情况下,对桡骨远端掌倾角的恢复效果更优。鉴于此,拟采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比,分析与内固定对比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是否能在治疗中取得更好的解剖角度恢复情况及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同时在治疗中针对不同骨折类型与不同穿针方法之间的关系总结,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结合的方法以期给临床中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参考新思路,为制器以正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对临床发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群体设计临床非随机配对对照研究,对比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固定与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与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关注解剖数据恢复情况,验证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对该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2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并配对的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经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治疗后的纳入试验组,经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纳入对照组。按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骨折类型进行1:1匹配,匹配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一致,根据样本量测算公式结果,共完成匹配及随访观察32对(64例),其中C1型骨折12对,C2型骨折12对,C3型骨折8对。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比较其围术期指标同时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对比两组影像学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3 结果两组患者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90分钟,平均55分钟,均未在皮肤切口,出血量均小于10ml,未放置引流条,X线曝光次数平均20次。试验组均未出现固定针滑动及感染,除1例出现了下尺桡融合,1例于桡骨茎突行弯钳撬拨复位时刺激神经出现桡神经背侧支激惹,1例复位固定不佳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外观,未见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试验组患者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87.5%,腕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统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患肢手握力经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经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分试验组优良率78.2%,对照组优良率81.2%。两组治疗前与术后、末次随访通过影像学测量均显示有效(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未发生复位丢失(P>0.05)。两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掌倾角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 结论半环式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可同时兼顾对功能与解剖角度的恢复,尤其对于掌倾角度的的恢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但由于其穿针方法仍停留在经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刘锋卫[3](2017)在《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课题是在总结整理既往临床资料及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依据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形成的“胫骨杠杆”力学研究,利用中医针灸穴位理论,观察实验细钢针穿刺事先确定的穴位,对应用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选取特定的5个治疗膝痛穴位,依照下肢力线矫正方向,进行钢针的持续刺激,观察Ilizarov牵伸矫形术后,对膝关节炎疼痛症状减轻,以及促进截骨端愈合的作用。为临床探索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治疗方案提供临床支持。并获得各组完整数据,行两组统计学分析,探讨各治疗组疗效。方法:1.入选患者76名,均需行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术,症状以膝关节内侧疼痛为主,膝关节屈伸活动可,保守治疗2年以上。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8例(穴位穿针外固定组),对照组38例(解剖穿针外固定组)。行术前常规检查,与患者充分沟通,让患者理解并认识到本次手术目的、术后必要的带架生活以及术后复查和锻炼需要经历的过程。2.术前两组行膝关节KSS评分,测定TFA、TPA、膝关节活动度等。选取常用治疗膝骨关节炎“膝痛”的穴位5个: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阿是穴(一般选取胫骨平台内侧压痛明显处)。3.患者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实验组,按照针刺穴位的方向进针,透过穴位区,并穿透骨质,将钢针固定于环形外固定器预先设定好的位置上(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无法判断针感,只能按穴位穿针的方向给予穿针并留针);对照组,避开所选穴位区行钢针穿刺,并固定于外固定环上。成功安装骨外固定器后,行胫骨结节下微创截骨,确认截骨成功后。回调外固定器,放置于原畸形位置上,便于术后行缓慢矫形治疗。4.两组术后调整外固定器,完成牵伸矫正时间一般为10-15天。5.通过观察两组,术后第1、3、6、10个月复查,并行膝关节KSS评分,评价膝痛症状缓解、矫形截骨端的骨愈合(拆除外固定器时间)、以及两组下肢畸形的调整(TPA TFA)等情况。6.数据整理,经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同一性、均一性,外固定器结构、布针方法和安装针的数量、以及牵伸矫正的力线方向相同,均选择单侧下肢截骨矫形。相关穴位的气血调节作用,实验组在术后1-3个月内患膝关节疼痛症状缓解快,且稳定;膝功能在术后3个月内得到及时康复;同时,矫形截骨端的骨愈合时间明显提高,有效减少患者佩戴外固定器治疗的不方便与痛苦感。结论:两组在利用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治疗的最终结果无差异,证明两组利用外固定器牵伸矫正下肢力线方向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效。只是在安装外固定器时,把两组穿针的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实验组按体表穴位区穿针;对照组避开穴位区,按解剖部位穿针。实验组在术后调整下肢力线过程中,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上的钢针持续拉紧,在穴位区形成一个潜在的针刺治疗作用。根据膝关节KSS评分,术后1-3个月内,实验组膝骨关节炎膝痛症状缓解、关节功能康复、以及截骨端愈合等方面,与对照组有差异。实验组患者缩短了佩戴外固定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增加了患者对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的信心,便于ilizarov技术牵伸手术矫形的进一步推广。

秦泗河,郭保逢,郑学建,焦绍锋,夏和桃,彭爱民,潘奇,臧建成,王振军[4](2017)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残缺畸形7289例应用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残缺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6年6月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应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残缺畸形的7 28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 033例,女性3 256例;年龄2~82岁,平均23.4岁。外固定器种类:Ilizarov外固定器2 732例,组合式外固定器4 713例,单臂外固定器57例,其中Ilizarov外固定器与组合式外固定器合用者232例。手术部位:上肢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组合式外固定器和单臂外固定器分别为67例、65例和0例,下肢分别为2 665例、4 616例和57例;手术侧别:左侧肢体3 028例,右侧肢体3 260例,双侧肢体1 001例;疾病种类前三位分别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四肢畸形和创伤后四肢畸形;畸形种类包括马蹄内翻足、屈膝畸形、高弓足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个月至22.4年,平均随访时间5.4年。所有外固定器为单次使用器械,未出现因骨外固定器质量原因更换固定器械。除1例中途放弃治疗、1例金属过敏提前拆除外,其余患者皆完成手术治疗目标达到拆除标准后将外固定拆除。常见并发症包括针道感染、关节活动受限等。结论国产骨外固定器结合中国肢体畸形残障患者的特点研制生产,能够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残缺畸形患者,具有实用、经济、可调、通用、轻便的优势,可满足四肢截骨断段固定、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短缩延长的临床需求。

陈跃平,康杰[5](2013)在《骨外固定器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外固定器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工具,在有些保守治疗或手术内固定不能有效处理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笔者从骨外固定器的历史、结构分类、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以及"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指导下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1外固定器的历史与种类1.1外固定器的历史1840年Malgaigne用2枚大钉,穿入

郑轶[6](2013)在《应对野战一线及重大灾险的便携、智能化骨折外固定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四肢骨折是平时和战时的常见伤残。据统计,在所有的战伤中,四肢受伤的占77%,并且其中32%伴随着骨折。由高能弹片造成的骨折大都伴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伤口往往严重污染。现在普遍主张在救护所使用简单的外固定架进行骨折固定,便于伤员护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战伤骨折并且多为开放性骨折,若处理不当,易致再损伤及感染,致残率高,四肢战伤骨折的正确处理非常重要。应用于和平条件下的骨折外固定架及技术已较成熟,临床应用较广泛,但目前应用于野战和平时救灾应急条件下的四肢骨折外固定架的设计和技术与平时无异,仍处于平时一般处理水平,固定针需要借助电钻或者手摇钻协助旋入骨质,连接系统较复杂,操作繁琐。显然难以适应野战和平时抢险应急需要。因此研制出携带轻便、操作简单、实用的“平战结合简易手拧自攻可调式外固定架”,配备到营连卫生机构和平时战备及抢险救灾应急分队,易被非医务人员所掌握和操作,提高部队基层的火线战伤救治和平时抢险救灾救治水平,使伤员从战场火线和救灾现场,至后方医院之前这一时间段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处理,减少再损伤,提高复杂战伤的治愈率,降低野战创伤的感染率,减少致残率,为战伤骨折、抢险救灾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事故造成的骨折提供更好的治疗,更高质量的设备和器材,为军事医学和救灾医学的发展及人类的健康生活作出积极的贡献。研究内容:(1)Mimics14.0软件在外固定架模型建立的初步应用。通过利用建模软件Mimics14.0软件,利用股骨、胫骨CT扫描数据,通过数据的转换及处理,初步建立股骨、胫骨和外固定器螺钉装配体,为后续的不同材质螺钉的赋值创造条件,导入Abaqus, Ansys等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宜战场和大型突发灾害导致胫骨、股骨开放性骨折的外固定螺钉的材料提供条件。(2)高速爆炸物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通过借助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4.0软件,CAD辅助软件Pro/E,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利用Ansys Workbench中的动态有限元分析模块,通过对模拟子弹不同入射角度(45度,67.5度,90度)的模拟,入射的速度为1400m/s,通过三维有限元的应力峰值Stress Intensity(Mpa)、变形量Total Deformation(mm)和等效弹性应变Von-mise (mm/mm)的分析比较运算结果,即利用计算机模拟三维动态有限元计算方法表现相同速度子弹不同入射角度对胫骨的生物力学变化,奠定火器伤致伤原理,致伤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基础,为战场救护和临床工作中对于火器伤伤口的处置提供生物力学基础。(3)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研究(有限元方法)。通过一组有限元分析实验,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临床常用的不同直径不同金属材料(钛合金,不锈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的自攻螺钉钻入骨皮质时螺钉和胫骨的应力大小和变形大小,定量化不同金属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遴选出质轻,刚性佳,易携带的金属材料,便于外固定器的广泛应用。(4)常用外固定螺钉的有限元分析。钛合金自攻螺钉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组织相容性佳,弹性模量与骨组织相似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利用Mimics14.0软件,Pro/E, Geomagic Studio逆向工程软件,Ansys Workbenchl3建立胫骨螺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不同直径的钛合金自攻螺钉加载不同程度的纵向静载荷和力矩载荷,系统观察其生物力学特性产生的变化,为定量化研究螺钉钻入胫骨骨皮质时螺钉与胫骨的应力变化提供条件,为其它金属材料的有限元分析实验提供基础。(5)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的生物力学阈值测定。传统的外固定系统的自攻螺钉需要借助电钻开路辅助。而作者所在的团队研究无需电钻或者手摇钻辅助的完全徒手自攻螺钉。作者通过一组动物生物力学实验,初步测定常规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置入骨皮质时的螺钉应力的变化和力矩的变化,测定阈值和螺钉置入骨干时应力载荷和力矩载荷的变化趋势。(6)便携式简易外固定器的设计及初步研制。目前应用于野战条件下的外固定架体积庞大,繁琐笨重,单人无法独立完成,在战争或者地震等突发状况下难以满足要求。因此研制出体积小,质轻,价廉,便携的外固定器成为当务之急。此便携式简易外固定装置主要应用于战伤或者地震等突发状况下的下肢临时外固定,防止在转运过程中的由于断段移位引起的二次损伤,便于伤口的观察及护理,无需电钻,单人即可完成外固定架的操作,也可协同其他固定材料联合应用。螺钉的设计突破传统自攻螺钉头的模式,通过增加细化初级自攻螺钉头,双侧弧形开槽的模式形成两次自攻的效果,从而增大置钉时的扭矩,真正做到无需电钻辅助,手拧自攻螺钉的效果。骨钉夹的设计最初的设想是钳夹夹持两枚螺钉,钳夹的中心有栓钉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法原则上要求螺钉的置入必须平行置入,否则将无法固定,不容许螺钉角度的偏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无法做到螺钉的绝对平行。所以经过设计的改良,将骨钉夹设计为螺母旋入方式固定。允许螺钉有一定角度的误差(15°)左右,实现三维六自由度的固定。连接杆特征是个性化可伸缩式。本新型外固定的连接杆两端采用球窝设计,通过调整方向实现三维的固定。研究结果:(1)利用Mimics14.0软件,利用股骨、胫骨的CT扫描数据显示:股骨模型的面积为18030.40mm2,体积为106665.97mm3,共有20714个三角面片构成,胫骨模型的面积为5844.53mm2,体积为32594.19mm3,共有4744个三角面片构成,,螺钉的体积3302.18mm3,面积2289.59mm2,,共有4362个三角面片。(2)高速爆炸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显示:应力云分布显示胫骨最大应力值及集中部位位于子弹入射所贴近的骨皮质。子弹以1400m/s的速度不同角度穿过胫骨骨皮质时所产生的最大变形量为138.29mm(90°),其次为66.59mm,入射角度45°时,总变形量最小为62.56mm(67.5°)。等效弹性应变的大小依次为入射角45°(1.43mm/mm)>入射角90°(1.31mm/mm)>入射角67.5°(1.22mm/mm),应力强度峰值依次为67.5°(14447Mpa)>45°(2723Mpa)>90°(2401Mpa)。(3)有限元方法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研究。1. Von-mise等效云图显示纵向静载荷和顺时针力矩载荷施加时应力最大处位于外固定器螺钉与骨皮质的接触处,而总体形变最大的部位位于螺钉的钉尾。2.相同螺钉直径不同材料属性的纵向静载荷比较结果:结果显示在螺钉直径小于3.5mm时,钛合金的应力最为集中,其次为铜合金,其次为镁合金和铝合金,而不锈钢和铁的应力大小相似。总变形量镁合金变形最明显,其次为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而不锈钢与纯铁的总变形相似;螺钉直径为4mm时,不锈钢和铁的螺钉应力大于铝合金和镁合金;螺钉直径继续增大,直径为4.5mm时,铁的应力最为集中,其次为不锈钢和镁合金;总变形量六种金属材料几乎相似。显示在螺钉的直径较小(小于3.5mm),钛合金的应力集中,而变形较小,铜合金也体现出与钛合金相似的特性,而镁、铝合金由于质软变形较为明显,不锈钢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纯铁的生物力学特性相似。螺钉的直径大于4mm时,显示不同的特性,铁和不锈钢材料的应力较为集中,而总体的变形量区域相似。3.相同螺钉直径不同材料属性的力矩比较结果。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螺钉直径不同材质的金属施加同样大小的顺时针力矩时,螺钉直径小于4mm时,金属的生物力学特性表现的较为一致,其中以纯铁和不锈钢的应力最为集中,其次为铜合金,钛合金,而铝合金和镁合金的应力最小,而总变形量镁合金变形最明显,其次为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而不锈钢与纯铁的总变形相似;螺钉直径为4.5mm时,不锈钢和铁的螺钉应力大于铝合金和镁合金;铁的应力最为集中,其次为不锈钢和镁合金;总变形量最大为铜合金,其次为铝合金,钛合金,而不锈钢和铁的总变形量相似。显示在螺钉的直径较小(小于4mm),铁和不锈钢的应力集中,而变形较小,铜合金也体现出与不锈钢相似的特性,而镁、铝合金由于质软变形较为明显,应力最小,不锈钢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纯铁的生物力学特性相似。螺钉的直径大于4mm时,显示不同的特性,总体的变形量以铜合金最为明显,而不锈钢和纯铁的变形情况相似。4.相同材料属性不同螺钉直径(3mm,3.5mm,4mm)的纵向静载荷比较结果:当施加相同载荷的纵向静载荷时,不同的金属材料表现出相似的特性,随着螺钉直径的增加,Von-mises应力峰值下降,而总变形量也出现下降的趋势。螺钉的直径从3mm增加到3.5mm,螺钉的应力分值平均下降10.6%,总变形量平均下降37.5%,螺钉的直径从3.5mm增加到4mm,螺钉的应力分值平均下降36.8%,总变形量平均下降70.2%。两组之间的下降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提示螺钉的直径从3.5mm增加到4mm时相比与螺钉的直径从3mm增加到3.5mm,在相同载荷条件下螺钉的应力峰值和总变形量的下降率明显偏高。提示随着螺钉直径的增加,螺钉的应力相同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峰值和总变形量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以从3.5mm的直径变为4mm直径下降的更为明显。比较不同的金属,研究发现,螺钉的直径由3mm增加到4mm时,各种金属表现出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但是其中又具有细微的差别:螺钉的直径从3mm增加到3.5mm时,变形差异最显着的金属材料是镁合金(38.7%),其次为铝合金(37.7%),而螺钉的直径从3.5mm增加到4mm,螺钉峰值下降率最高的为镁合金(38.8%),而变形量差异最小的为铜合金。(4)常用钛合金外固定系统螺钉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1.应力云分布显示螺钉最大应力值及集中部位位于螺钉与骨骼的接触部位,变形最明显的部位位于钉尾。2.随着钛合金螺钉直径的增加,施加相同大小的轴向静载荷,螺钉的压应力峰值出现下降的趋势(284.3Mpa至156.8Mpa),而总体变形量也出现下降的趋势:3mm螺钉>3.5mm螺钉>4mm螺钉。对照1000N纵向静载荷与1500N纵向静载荷的比较结果,相同直径的螺钉的应力峰值与总变形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呈正比。对于力矩载荷,相同的力矩载荷条件下,钛合金自攻螺钉的应力变化和总变形量呈现出3mm螺钉>3.5mm螺钉>4mm螺钉,但随着力矩载荷的增加,不同直径螺钉的应力峰值和总体位移变形量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5)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的生物力学阈值测定显示应力分布随着螺钉的置入而逐渐增加,当螺钉置入4.5mm时(突破骨皮质内层)时达到极值(1533N),自攻螺钉进入髓腔后出现显着下降的趋势。而自攻螺钉置入猪股骨干的力矩变化参考40个监测点波动幅度不大,平均值为2.5N.m.极值出现在螺钉置入6mm时,力矩的最大值为3.1N.m。从螺钉开始置入突破单侧皮质的过程中,随着螺钉的置入,力矩载荷呈现上升的趋势(位移0.5mm-4mm),至骨皮质内层达到高值(3.0N.m),突破内层皮质进入髓腔后力矩载荷出现后出现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1)Mimicsl4.0软件可迅速建立股骨、胫骨和螺钉装配体,实现体网格的划分,同时根据灰度阈值进行精确的材料属性划分,为进一步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2)高速爆炸物动态有限元分析显示67.5。入射角所产生的破坏力较大,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影像学通过子弹的方向初步判定损伤的情况。(3)金属材料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1.应力云分布显示螺钉最大应力值及集中部位位于螺钉与骨骼的接触部位,变形最明显的部位位于钉尾。(4)动物骨生物力学实验表明应力变化和力矩实验均表明螺钉开始钻入外层骨皮质至内层骨皮质的过程中,压应力和力矩载荷均不断上升,至内层骨皮质时达到高值,突破内层骨皮质进入髓腔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5)通过自攻螺钉的改进,连接杆和骨钉夹的改进,简化操作程序,基本实现单人操作,同时降低费用,通过连接杆的球窝关节实现三维的稳定。

姜志良[7](2012)在《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有限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及武汉华康医院骨科就诊的40例各种原因导致膝内翻畸形患者应用组合外固定器固定联合下肢有限截骨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8-29岁,平均18岁。其中畸形成因有体质性骨病(佝偻病)24例,成骨不全6例,软骨发育不全4例,骨髓炎后遗症2例,创伤后遗症2例和骨骺发育不全2例。记录各类型膝内翻畸形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2年的双膝间距、股胫角、胫骨角、股胫内侧关节间距、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对这些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各类型膝内翻患者术前双膝间距为12.45±6.47cm、术后2周为4.91±4.08cm、术后2年为3.97±3.86cm,术前和术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术前股胫角为188.23±3.65、术后2周为171.65±1.03、术后2年170.65±1.4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胫骨角为97.63±3.48、术后2周88.33±2.39、术后2年86.83±1.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股胫内侧关节关节间距为2.48±0.84、术后2周3.97±0.75、术后2年5.27±0.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9.05±5.42、术后2周为82.80±4.27、术后2年为85.83±3.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给予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截骨术后患者下肢畸形角度、力线及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可根据截骨部位及截骨方式不同在截骨近端及远端灵活组装三维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且稳定坚强。同时可根据截骨需要进行跨关节固定以及有限时间内固定器随时调整,进一步完善畸形矫正及避免关节僵直。外固定器联合有限截骨勿需剥离截骨端皮下组织及骨膜,可避免损伤截骨部位血供,具有损伤小、愈合快、多平面截骨及术后可调性等的优点。

熊熠[8](2012)在《微创截骨缓慢牵伸矫正肢体畸形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自行研制截骨器械将12只日本大耳兔行股骨微创截骨制造缓慢牵伸矫形模型,并采用环式外固定器固定骨折端制动患肢,术后3日开始向侧方调节,,每天牵伸lmm,分3次完成.术后4周、6周、8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次4只,行X线片观察骨折端成角角度及大体骨痂生成效果。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测。从理论上为临床实践探索微创截骨手术结合外固定架缓慢牵伸矫正骨关节畸形方法的疗效,观察该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材料和方法:1.1材料与方法:选择3月龄日本大耳白兔12只,不分雌雄,精制颗粒饲料笼养,自由饮水,体重分别为2.3~2.8KG,平均2.5KG。建立股骨微创截骨结合缓慢牵伸矫形动物模型,并于分别于术后4周、6周、8周分批处死4只动物,行X线片观察,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1.动物一般情况,术后第一天兔活动少,静卧,饮食量略减少,2天后基本恢复正常活动与饮食.3天内手术切口略有肿胀,少量渗血,无明显感染迹象.没有标本脱失情况.2.从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见图从X射线片可以看出,自第4周,第6周,第8周可见骨折端成角角度逐步加大,到第6周骨折端成角约30度,第4周见骨缺损区被大量增生软组织填充,断端处可见少量骨痂生成,骨皮质不连续,第6周时骨皮质基本连续,髓腔未通,可见大量骨痂生成。第8周时见骨皮质连续,髓腔已基本贯通,骨折线模糊.3.组织学观察骨折愈合部位细胞形态学变化,4周时有骨细胞及梭形骨痂形成形成。膜区及机化区的纤维组织内有骨样组织生成,骨折断端处有纤维性骨痂形成,可见成片的软骨组织,纤维组织增生和大量骨小梁形成。6周时骨折端段处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形成编织骨,骨性骨痂逐渐取代纤维性骨痂。8周时网织骨生长良好,大量板层骨形成,骨折断端处可见骨折部分已经被比较成熟的板层骨取代,与骨的长轴方向排列一致;骨折断端处可见骨折部分已经被比较成熟的板层骨取骨小梁的排列趋向有序,板层骨形成良好,已接近于正常的皮质骨。结论:1.采用微创截骨结合Llizarov缓慢牵伸技术逐步能够矫正骨与关节畸形,从实践上证实了采用张力-应力法则矫正肢体畸形的可行性。达到了减少患者手术痛苦,缩小术后伤口疤痕,尽早下床负重活动及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截骨部的骨折更好的愈合的目的。2.采用我们自行研制的截骨器械微创截骨外固定架固定缓慢牵伸矫正骨与关节畸形的手术方法,是在现有Llizarov牵张技术在矫形手术上的创新与改进。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本实验中使用自制截骨器械对兔股骨行微创截骨结合Llizarov技术对兔股骨轴线角度进行调整,术后行X线片观察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均取得了满意效果,同样使用自制截骨器械行在临床治疗四肢畸形患者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减少手术破坏,缩小术后伤口疤痕的目的,被证明是成功而实用的术式,此方法在骨科矫形外科领域中值得推广。

何清[9](2012)在《镶嵌式外固定器联合髓内固定与单纯镶嵌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并肢体短缩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照分析镶嵌式外固定器联合髓内固定行骨段滑移与单纯镶嵌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两种方式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并肢体短缩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切实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大段骨缺损并肢体短缩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行单纯镶嵌式外固定器骨段滑移组分为A组,镶嵌式外固定器联合髓内固定骨段滑移组分为B组。其中A组共治疗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平均32.2±5.1岁;B组共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平均33.2±4.7岁。临床疗效根据平均外固定指数,平均骨愈合指数,平均外固定时间,术后并发症、ASAMI评分等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A组平均随访81.4±6.4月,B组为77.7±8.9月。两组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A组平均外固定时间为24.8±6.9月,平均骨愈合指数为40.6±2.7天/厘米,平均外固定指数为32.1±2.9天/厘米。B组平均外固定时间为8.7±1.9月,平均髓内固定时间为13.4±4.6月,平均骨愈合指数为37.8±2.4天/厘米,平均外固定指数为31.4±2.3天/厘米。A组中有6例病患发生螺纹针松动,需要重新置针;有22例病患出现针道感染迹象(经口服或静滴抗生素后治愈);2例患者出现再骨折,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达骨折愈合。12例病患有残留膝关节活动受限(较健侧少40°)。B组中没有螺纹针松动和再骨折病例。然而,2例患者出现严重的持续深部感染。全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获得满意恢复。两组间在针道感染、螺纹针松动、再骨折及延长区不愈合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参照ASAMI标准,骨愈合方面A组有17例达到优,7例良,差2例;B组中优28例,良1例,差1例;功能恢复方面A组14例优,12例良;B组26例优,4例良。两组骨愈合及功能恢复两方面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较之单纯镶嵌式外固定器骨段滑移术而言,镶嵌式外固定器联合髓内固定骨段滑移术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并肢体短缩在骨愈合、功能恢复、骨延长速度、外固定去除时间等方面均有更好评价,但是要注意感染髓内扩散的可能。

方广文,吕廷灼,舒衡生[10](2011)在《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可用于肢体延长、畸形矫正和治疗难治性骨与软组织问题等骨科领域。目的:综述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7/2011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是治疗各种下肢骨折的有效方法,因其生物学固定、副损伤小,可降低软组织并发症,早期活动,早期负重,骨折愈合快,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等明显优势而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的欢迎。

二、半环式外固定器治疗假体周围的股骨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环式外固定器治疗假体周围的股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2)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1 解剖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2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2.1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认识
        2.2 桡骨远端骨折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病例选择
2 临床实施方案
    2.1 治疗方法
3 观察周期
4 疗效评定指标
    4.1 术中观察指标
    4.2 功能评定指标
    4.3 解剖评估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影像学评定
    6.3 功能评定结果
7 讨论
    7.1 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优势
    7.2 新型外固定架构型重视“筋骨并重”
    7.3 骨针的改良及骨针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
    7.4 制器以正之阶段治疗方法总结
8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
        1.1.1 膝骨关节炎的病因探讨
        1.1.2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探讨
        1.1.3 对膝骨关节炎分型及分级的认识
        1.1.4 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探讨
        1.1.5 膝骨关节炎的疼痛原因分析
    1.2 传统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1.3 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1.3.1 非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状
        1.3.2 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状
        1.3.3 循经针刺取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观察指标
        2.1.5 治疗方法
    2.2 结果
        2.2.1 临床资料分析
        2.2.2 典型病例分析
    2.3 讨论
    2.4 结语
第三章 Ilizarov矫形术矫正下肢力线的力学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正常人体下肢力线分析
        3.1.3 膝内翻下肢力线分析
        3.1.4“胫骨杠杆”作用受力分析
        3.1.5 手术模拟方案探讨
    3.2 结果
        3.2.1 实验数据计算与测定结果
        3.2.2 具体数据统计分析结论
    3.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骨外固定器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固定器的历史与种类
    1.1 外固定器的历史
    1.2 外固定器的种类
2 外固定器的作用机制及优点
3 外固定器临床应用
    3.1 外固定器治疗骨折
    3.2 外固定器治疗骨不连
    3.3 外固定器在辅助治疗方面的应用[23]
4 外固定器并发症防治方面的进展
    4.1 针道感染
    4.2 骨针松动
5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与现代骨外固定器应用
6 展 望

(6)应对野战一线及重大灾险的便携、智能化骨折外固定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Mimics 14.0软件在下肢外固定架模型建立的初步应用
    引言
    第一节 Mimics 14.0软件在胫骨螺钉外固定架模型建立的初步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配置
        1.3 三维模型建立
        1.4 模拟手术置钉
        1.5 网格划分及组装
        1.6 赋值并导入Abaqus
        2. 结果
        2.1 胫骨螺钉装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结果
        2.2 赋材质的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节 Mimics 14.0软件在股骨螺钉外固定架模型建立的初步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配置
        1.3 三维模型建立
        1.4 模拟手术置钉
        1.5 网格划分及组装
        2. 结果
        2.1 股骨螺钉装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速爆炸物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建立模型
        1.2 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的分析
        1.2.1 赋予材料属性
        1.2.2 划分网格
        1.2.3 约束,载荷及边界条件
        1.2.4 生物力学性能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研究(有限元方法)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建立模型
        1.2 不同金属材料的有限元分析
        1.2.1 材料属性
        1.2.2 划分网格
        1.2.3 约束、载荷及边界条件
        1.2.4 观测指标
    2. 结果
        2.1 胫骨与螺钉的体网格和节点划分结果
        2.2 Von-mise等效云图结果
        2.3 不同金属材料的应力和形变的比较结果
        2.3.1:相同螺钉直径不同材料属性的纵向静载荷比较结果
        2.3.1.1:1000N纵向静载荷
        2.3.2 相同螺钉直径不同材料属性的力矩静载荷比较结果
        2.3.2.1:2000N.mm顺时针扭转载荷
        2.3.3 相同材料属性不同螺钉直径的纵向静载荷比较结果
        2.3.3.1 相同金属材质1000N纵向静载荷比较结果
        2.3.4 相同材料属性不同螺钉直径(3mm,3.5mm,4mm,)的力矩载荷比较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常用外固定螺钉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建立模型
        1.2 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的分析
        1.2.1 赋予材料属性
        1.2.2 划分网格
        1.2.3 约束、载荷及边界条件
        1.2.4 生物力学性能分析
    2. 结果
        2.1 应力分布
        2.2 螺钉应力值的计算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外固定系统自攻螺钉的生物力学阈值测定实验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1.2 标本的固定及加载测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手拧自攻简易外固定架的初步研制
    引言
    1. 装置设计
        1.1 设计理念
        1.2 结构组成
        1.3 特殊的设计
        1.3.1 螺钉的设计
        1.3.2 套筒的设计
        1.3.3 骨钉夹的设计
        1.3.4 连接杆的设计
    2. 外固定系统的使用方法
    3. 创新点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7)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有限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8)微创截骨缓慢牵伸矫正肢体畸形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兔股骨微创截骨缓慢牵伸技术矫形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微创截骨缓慢牵伸技术矫正肢体畸形的临床应用
    前言
    临床应用报到
    资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镶嵌式外固定器联合髓内固定与单纯镶嵌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并肢体短缩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常见骨折
    2.2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假体周围骨折
    2.3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病理性骨折
    2.4 Ilizarov技术的并发症
3 讨论

四、半环式外固定器治疗假体周围的股骨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 郭保逢,秦泗河.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5)
  • [2]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 贺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力学研究[D]. 刘锋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4]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残缺畸形7289例应用报告[J]. 秦泗河,郭保逢,郑学建,焦绍锋,夏和桃,彭爱民,潘奇,臧建成,王振军. 中华外科杂志, 2017(09)
  • [5]骨外固定器临床应用进展[J]. 陈跃平,康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5)
  • [6]应对野战一线及重大灾险的便携、智能化骨折外固定系统的研制[D]. 郑轶.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7]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有限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分析[D]. 姜志良. 遵义医学院, 2012(05)
  • [8]微创截骨缓慢牵伸矫正肢体畸形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D]. 熊熠.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9]镶嵌式外固定器联合髓内固定与单纯镶嵌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并肢体短缩的临床分析[D]. 何清. 中南大学, 2012(03)
  • [10]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 方广文,吕廷灼,舒衡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3)

标签:;  ;  ;  ;  ;  

半环外固定架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