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瓢虫和蜘蛛种群调查与功能评价

棉田瓢虫和蜘蛛种群调查与功能评价

一、棉田瓢虫、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黄庆超[1](2020)在《杀虫剂对棉田主要害虫毒力测定及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喷雾塔喷雾处理方法,分别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对新疆棉田主要害虫棉蚜、截形叶螨、棉铃虫的毒力作用,以及对天敌昆虫多异瓢虫的安全性指数。同时,测定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的致死作用,并评价了低浓度环氧虫啶处理对多异瓢虫成虫的存活、寿命、产卵等影响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10种杀虫剂对棉蚜毒力测定及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对棉蚜相对毒力指数最高的杀虫剂为氟啶虫胺腈(35.11),而最低为吡蚜酮(1.00)。按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环氧虫啶>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烯啶虫胺>呋虫胺>螺虫乙酯>吡蚜酮。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螺虫乙酯(7.06),最低的为烯啶虫胺(1.02)。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螺虫乙酯>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环氧虫啶>啶虫脒>烯啶虫胺。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龄幼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氟啶虫胺腈(2.37),最低的为呋虫胺(0.59)。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啶虫脒>环氧虫啶>烯啶虫胺>丁硫克百威>呋虫胺。2.5种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测定及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对截形叶螨相对毒力指数最高的杀虫剂为阿维菌素(310.93);而最低为炔螨特(1.00)。按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阿维菌素>哒螨灵>四螨嗪>噻螨酮>炔螨特。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四螨嗪(13.84),最低的为哒螨灵(1.26)。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四螨嗪>噻螨酮>阿维菌素>炔螨特>哒螨灵。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龄幼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四螨嗪(7.34),而最低的为哒螨灵(1.19)。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四螨嗪>阿维菌素>噻螨酮>炔螨特>哒螨灵。3.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毒力测定及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对棉铃虫3龄幼虫相对毒力指数最高的杀虫剂为甲维盐(69.39),而最低为高效氯氰菊酯(1.00)。按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甲维盐(40.62),最低的为毒死蜱(0.88)。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龄幼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甲维盐(23.75),最低的为毒死蜱(0.61)。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茚虫威>毒死蜱。4.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低浓度的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卵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环氧虫啶LC50处理的雌虫寿命比正常情况下减少15d,且环氧虫啶LC50使雌虫及雄虫存活率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下降。无论高浓度LC50还是低浓度LC20环氧虫啶处理,都会显着缩短成虫的寿命和显着延长成虫的产卵前期。环氧虫啶LC20使多异瓢虫雌虫单日产卵量不稳定,而环氧虫啶LC50不仅使多异瓢虫雌虫单日天产卵量不稳定而且还会显着降低其产卵量。各浓度处理组(LC20和LC50)卵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卵孵化率,但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氟啶虫胺腈对棉蚜,阿维菌素对截形叶螨,甲维盐对棉铃虫相对毒力均较高,对天敌昆虫多异瓢虫毒力均较低,安全性较好;新型杀虫剂环氧虫啶在低浓度下对多异瓢虫存活及繁殖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田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李雪玲[2](2019)在《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期本课题组调查发现棉田田埂边杂草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上的多异瓢虫数量较多,且多异瓢虫偏好在碱蓬上产卵并建立种群,但碱蓬带的存在对棉田内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影响及对多异瓢虫控蚜作用的影响并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棉花及碱蓬上多异瓢虫(成、幼虫)等各种天敌、蚜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并结合DNA分子检测技术以及天敌控害功能评价,明确了多异瓢虫在田埂碱蓬带与棉田间的转移取食习性及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控蚜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碱蓬带节肢动物的种类比棉田丰富。调查共采集节肢动物40种,20110头,节肢动物群落由植食性亚群落、捕食性亚群落、寄生性和中性亚群落3个亚群落组成,各亚群落所含物种数分别为18、11、11种。各亚群落所含物种数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5%、27.5%、27.5%,各亚群落个体数占总个体数量的90%、2.12%、7.88%。其中,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小花蝽Orius similis、异须微刺盲蝽Campylomma diversicornis为捕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姬小蜂Eulophidae、蚜茧蜂Aphidiidae为寄生性和中性亚群落的优势种;碱蓬蚜Clypeoaphis suaedae、小绿蝽Orthotylus sp.为植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有碱蓬带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棉田,季节动态变化较小;无杂草带棉田的多样性指数介于0.0741.207之间,均匀度指数介于0.0380.620之间,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低于对照棉田。2、利用棉花和碱蓬、棉蚜和碱蓬蚜的特异性引物检测田间采集的多异瓢虫成虫,发现碱蓬上4.88%多异瓢虫成虫体内含有棉花DNA,16.67%成虫体内含有棉蚜DNA,4.44%成虫体内含有碱蓬蚜DNA,但没有检测到碱蓬DNA;棉花上2.14%多异瓢虫成虫体内含有碱蓬蚜DNA,6.45%成虫体内含有棉蚜DNA,但成虫体内均未检测到棉花、碱蓬DNA。研究结果证明了多异瓢虫成虫有在碱蓬—棉花间转移取食的习性。3、多异瓢虫是新疆棉田中的一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有碱蓬带棉田中多异瓢虫种群密度、多异瓢虫与棉蚜的益害比均高于无杂草带棉田,其中多异瓢虫平均密度是对照棉田的1.9倍、益害比是对照棉田的8.8倍;利用罩笼进行天敌隔离处理,第7 d和14 d处理组棉花上棉蚜种群增长率均显着高于开放罩笼的对照组;两类棉田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指数均在罩笼后第14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3、0.74,且有碱蓬带棉田显着高于对照棉田,但不同距离之间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差异不显着。本研究明确了多异瓢虫在田埂碱蓬带与棉田间转移的习性及碱蓬带对多异瓢虫控制棉田棉蚜作用的影响,从景观角度了解了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因此建议保护棉田周边非作物生境,在周边留种一些藜科杂草如碱蓬作为储蓄植物。本研究为构建有利于瓢虫保育控害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罗延亮,李雪玲,李辉,谢欣,刘永建,王佩玲,陆宴辉[3](2019)在《苦豆子条带对棉田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田埂边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条带对棉田内捕食性天敌发生及其控蚜作用的影响,为棉花生产中田埂合理保留保育天敌的功能性杂草、促进棉田天敌保育与害虫自然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调查田边苦豆子条带及棉田天敌与害虫种群,罩笼评价天敌控害功能。【结果】苦豆子与棉花上捕食性天敌种类基本相同、群落结构相似,苦豆子条带上各类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均显着高于棉田。处理棉田(棉田边有苦豆子条带)中瓢虫、草蛉、蜘蛛密度分别为对照棉田(棉田边无杂草)的1.3、3.4和4.5倍,发生高峰期较对照棉田提前一周左右。6月上旬和8月,处理棉田的捕食性天敌和蚜虫之间的益害比显着高于对照棉田。处理棉田捕食性天敌对棉蚜控害指数显着高于对照棉田。【结论】苦豆子杂草带对有益天敌具有明显保育作用,能促进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发生与生物控害。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4](2018)在《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疆棉花害虫的发生程度整体加重、种群组成和发生规律明显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机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新疆棉花害虫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郭传斌[5](2017)在《棉田天敌·蚜虫及室内龟纹瓢虫各虫态历期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棉田天敌、蚜虫及室内龟纹瓢虫各虫态历期。[方法]调查棉田天敌、蚜虫发生情况,并观察室内龟纹瓢虫的各虫态历期。[结果]龟纹瓢虫6月在室内常温饲养历期为28.8 d。蚜虫盛期5 d后棉田出现龟纹瓢虫成幼虫盛期。生产实践中宜放宽棉蚜防治指标,以提高龟纹瓢虫的种群数量,控制棉铃虫等主要害虫。[结论]试验结果为龟纹瓢虫的化学防控提供了参考。

姚永生[6](2017)在《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棉蚜Aphis goss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iphon gossypii是新疆棉区棉花上的共存种。棉长管蚜散生无群集现象,密度相对较低,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而棉蚜由于种群异质性大、适应力强、增殖迅速等特性,极易暴发成灾。一段时间以来棉长管蚜和棉蚜在南疆棉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种间格局,棉花出苗至现蕾期前后以棉长管蚜为主,中后期棉蚜为优势种,早期发生的棉长管蚜滋生和培养的天敌对中后期棉蚜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长管蚜在棉田早期适宜温度条件下种群下降,而棉蚜已成为棉花整个生育期的单优蚜虫种群,危害呈加重趋势,同时依赖化学防治也加剧了与传统生物防治的矛盾。本文以新疆南部转基因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为切入点,以两种蚜虫的种间竞争为线索,重点从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发育与繁殖、种群动态、天敌作用及不同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探讨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优势演变的机制,以期了解二者在新疆南部棉区的演替规律以及棉蚜发生危害加重与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综合全文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果:(1)新疆南部各植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占比例进一步提高,2016年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比例已占79.69%,较2013年提高13.69%。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花生长前期棉蚜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棉长管蚜种群明显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而棉田采用化学防治后,转Bt基因抗虫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三个品种处理区棉蚜有再猖獗现象,其平均密度分别提高19.37%、14.07%和9.67%。(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转Bt基因抗虫棉等三个不同棉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无明显差异,三个棉花品种上棉蚜单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均显着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新陆中54上内禀增长率最高,但不同棉花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棉蚜增长潜力也明显大于棉长管蚜,棉蚜最高密度在Bt棉、常规棉和新陆中54棉花品种上达到2138头/株、2243头/株和2310头/株,分别是棉长管蚜最高密度的8.65倍、8.38倍和8.85倍。两种蚜虫高密度条件下的竞争对棉长管蚜种群的逆密度制约效应大于其种内竞争。(3)棉长管蚜和棉蚜在Bt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42 d、8.42 d、8.22 d 和 5.68 d、6.27 d、6.39 d,存活率分别为 84.29%、81.31%、82.88%和 83.07%、80.52%、82.29%,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棉长管蚜和棉蚜相比,在Bt棉等三个棉花品种上棉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平均历期、种群加倍时间大于棉蚜,而种群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显着小于棉蚜,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繁殖力。(4)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a uudecimpunctata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潜力较大,α/Th综合指标显示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蚜的a/ah值分别为1.21、53.65、71.75、148.30、143.33,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长管蚜的α/Th值分别为2.08、46.83、46.07、36.59、112.01,除1龄期外,对棉蚜控制力大于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指数随密度升高选择效应增加,且成虫比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效应。(5)田间控制试验显示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和完全排除天敌相比,在Bt棉和亲本常规棉2个品种上棉蚜最高种群密度为52600头/百株和53333头/百株,分别是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区棉蚜密度的30.06倍和23.95倍,证明自然条件下棉蚜种群受到自然天敌的重要制约作用。Bt棉田天敌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田相似,自然天敌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功能。(6)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长管蚜的LC50均明显小于棉蚜。吡虫啉对南疆3个地方棉蚜种群的LC50分别为22.31 mg/L、20.42 mg/L和15.53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3.1倍、3倍和2.9倍,啶虫脒处理其LC50分别为42.35 mg/L、45.63 mg/L和30.27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5.6倍、5.1倍和7.1倍;吡虫啉和啶虫脒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F1代种群平均历期缩短、净生殖率降低、内禀增长率提高、种群加倍时间缩短,两种农药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

刘冰[7](2016)在《不同景观结构下华北农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以及控害功能》文中认为本研究综合运用3S空间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和昆虫种群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通过主成分和AICc最优模型构建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系统评估了华北地区农田景观结构的变化对棉田天敌种群数量及其控害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景观结构的变化能够影响棉田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不同类群的天敌对景观格局的响应也有差别。每个半径尺度对应的全部16个模型中,1 km尺度上的PC3、km尺度上的PC1+PC3、0.5 km尺度上的PC3模型分别为4个空间尺度上对瓢虫、草蛉、小花蝽各自混合种群密度预测效果最好的3个模型,可解释的Akaike权重分别为22.3%、43%和29.1%,占各自种群密度总变异的5.5%、30.3%和9.1%。其中,在1 km尺度上,瓢虫混合种群密度与主成分3(PC3)呈微弱正相关;在2 km尺度上,草蛉丰富度与主成分1(PC1)呈显着正相关,但与主成分3呈显着负相关;在0.5 km尺度上,小花蝽混合种群密度与主成分3呈显着正相关。而1 km尺度上的PC3模型对所有捕食性天敌混合种群(包括各种瓢虫、草蛉、小花蝽、蜘蛛、食蚜蝇)密度预测效果最好,该模型可以解释22.8%的Akaike权重,占总变异的5.1%,棉田所有捕食性天敌混合种群密度与主成分3呈微弱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随周边除棉花、玉米以外的一些小宗作物(如大豆、花生、红薯、蔬菜、果树等)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城镇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全部41个站点数据表明,这些小宗作物的存在提高了棉田瓢虫、草蛉、小花蝽等广谱性天敌的种群密度,但高比例的城镇和非作物生境降低了瓢虫在棉田的种群密度,而草蛉混合种群密度与非作物生境和城镇面积比例呈正相关,但与棉花和玉米面积呈负相关。在0.5-2 km全部4个空间尺度上,对蜘蛛种群密度预测最好的模型均为常数项模型(Intercept),景观变量与蜘蛛种群密度的相关性并未达到显着水平,这与不同蜘蛛种类对各种景观变量的响应差异有关,还需继续研究。(2)景观结构能够影响棉田蚜虫寄生蜂种群密度及其寄生作用。研究发现,寄生性天敌对棉蚜(Aphis gossypii)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全部35个站点的寄生率范围在0-53.5%之间,平均寄生率为12.5%。其中,0.5 km尺度上的PC3模型、2 km尺度上的PC1模型分别为4个空间尺度上对僵蚜密度和僵蚜比率预测效果最好的模型,可解释的Akaike权重分别为45.1%和23.1%,占各自总变异的53.1%和24.3%。在0.5 km尺度上,僵蚜数量与主成分3呈显着正相关,而在2 km尺度上僵蚜比率与主成分1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景观多样性越高,尤其是棉田周边小宗作物(0.5-2 km)和城镇所占比例(1-2 km)越高,天敌对棉蚜的寄生作用就越强,但寄生率与玉米所占比例呈负相关性。(3)景观多样性能够显着提高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棉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卵的寄生作用。两年中全部23个棉花站点共部署超过30000粒棉铃虫卵,试验结果表明,48 h内的最高寄生率可达38.8%。AICc分析表明,2 km尺度上的PC2+PC3模型为全部4个尺度上对寄生率预测效果最好的模型,可解释28.4%的Akaike权重,占寄生率总变异的45.4%;寄生率与主成分3呈显着正相关,但与主成分2的负相关性并不显着。另外,在0.5-1.5 km尺度上,寄生率与景观多样性指数D均呈显着正相关。说明棉田周围城镇和非作物生境比例越高,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作用也越强。这是因为城镇中的园林绿地及一些庭院植物(如果树、花卉、草丛)以及非作物生境中的一些植被也是棉铃虫的寄主,能够为寄生蜂提供额外的猎物,同时也能够为寄生蜂补充花粉花蜜等营养,有利于其种群的建立。(4)由于华北地区棉花玉米邻作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比例不断增加,在客观上为棉铃虫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本研究针对棉田周边的玉米田,也开展了棉铃虫卵的寄生试验,以深入评估不同景观结构对寄生性天敌的控害功能。三年试验中全部33个站点数据显示,与棉田相比,螟黄赤眼蜂对玉米田棉铃虫卵同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48 h内的最高寄生率可达25.8%。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表明:在全部4个空间尺度上,玉米田棉铃虫卵寄生率与棉花和玉米这两种棉铃虫主要寄主作物的总面积以及所有农作物总面积比例均呈显着负相关,与景观多样性指数D以及除棉花玉米外的小宗作物比例均呈显着正相关,与0.5和1 km尺度上的非作物生境面积比也呈正相关(VIP>0.8)。这是因为除棉花玉米以外的一些小宗作物(如花生、大豆、红薯、蔬菜、果树等)也是棉铃虫的寄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小宗作物和植被及非作物生境的存在能够在主要农田寄主食物匮乏时为寄生蜂补充花粉花蜜等营养或提供其他猎物,同时也可作为其临时性庇护所和栖息地,有利于寄生蜂种群的存活和生防控害作用。本研究系统评估了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华北地区小农经济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同景观结构对我国华北地区棉田及相邻玉米田天敌种群数量和控害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要农作物周边的小宗作物和非作物生境在天敌保育-控害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将为发展适合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基于农田景观的棉花害虫生物控制理论与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李凯[8](2010)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冀中北部的廊坊市固安县为试验点,对田间最常见的天敌节肢动物——瓢虫、草蛉、蜘蛛的生物生态学、及生存对策进行了为期多年的研究,对农田防护林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评价:1)揭示了农田防护林带对天敌节肢动物具有提供栖息地、繁育地等重要生态作用;首次明确量化出防护林对农田系统的生态作用辐射范围及阈值;得出农田防护林带是天敌节肢动物越冬以及躲避不利环境因子的重要庇护场所。2)通过对天敌节肢动物生活史等重要生物学信息进行系统的研究,以量化的形式揭示出林带——天敌——害虫关系中天敌节肢动物对农田害虫的作用范围。3)多数天敌节肢动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些阶段有明显的抑制害虫种群增长的作用;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受种群增长的驱动在不同作物间是移动的。4)提出了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田间天敌节肢动物种群的方案,如科学规划农田布局,合理构建农田小环境等。在农区常见天敌节肢动物种类及动态方面的研究发现,1)所在研究地区,草蛉、瓢虫、蜘蛛由于其种群数量大、活动能力强成为研究农区最常见的天敌节肢动物;2)在草蛉成虫期,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是田间优势种;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蜘蛛的优势种为中华狼蛛(Lycosa sinensis)和中华平腹蛛(Gnaphosa sinensis);3)各生境优势种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发生变化:①作物耕种前及耕种早期异色瓢虫及七星瓢虫(Coccinellase ptempunctata)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林带;②作物生长中后期龟纹瓢虫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作物生境,且龟纹瓢虫在发生面积、数量及发生时间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③蜘蛛在时间序列上有明显的增殖初期,高峰期,衰落期。通过对农林复合体不同栖息生境内的天敌数量对比和空间分布型分析,揭示了天敌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草蛉的田间草地带分布密度与草地带宽度非正相关关系显示,宽度在1m左右的草地带有更高的草蛉密度,该结论从农田规划和布局角度有助于提高农田使用效率。草蛉密度在邻近道路区域内呈现出距道路距离越远密度越高的分布规律,说明道路环境对草蛉栖息分布有显着影响;瓢虫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间的迁移现象与林木生长和作物的种植收获有直接关系,甚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蜘蛛在复杂生境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比较简单的生境,生境的复杂程度是制约蜘蛛种群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带对天敌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非作物生境在作物栽种空档期、天敌越冬和种群重建过程中对天敌的支撑功能。研究显示,邻近林带处的草蛉和蜘蛛数量明显更多。林带对天敌的这种效应范围因林带结构不同表现各异,本试验中林带对草蛉的效应范围最大为20m,对蜘蛛的效应范围30m。作物耕种前与生长早期,林带是本土物种得以栖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境,成为一些天敌向农田扩展的“种库”,它同时也是许多物种在作物收获后最重要栖息和越冬场所。天敌应对干扰时的生存对策和能力的研究显示,土着物种有非凡的适应性。蜘蛛(中华狼蛛)遇险时的避险策略(逃离90%、钻穴10%)、避险方式(跑-停-望)、避险能力(耕地环境平均逃离速度≧0.26±0.175 m/s,最长跳跃距离可达0.12m,最远逃离距离为13.1±0.444 m)能够有效躲避传统农作活动产生的危害,而本研究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侧面。

曹辉辉[9](2008)在《棉田瓢虫与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文中指出调查结果表明,安徽沿江棉田瓢虫以龟纹瓢虫为主,蜘蛛以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为主,瓢虫、蜘蛛的数量比约为73∶;不同棉花品种间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瓢虫对棉蚜有明显的追随关系,基本能控制棉蚜的危害;对棉田天敌应采取以次要害虫养天敌,利用天敌控制主要害虫,充分利用又不完全依赖天敌的策略。

提力克[10](2007)在《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美洲斑潜蝇的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棉田是一个由作物-害虫-天敌以及其他有机体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以作物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是以群落生态学为基础。转基因植物对其靶标性害虫表现出几乎免疫的杀虫效果,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各个亚群落非靶标物种。本研究从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出发,采用田间、室内、室外的实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棉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害虫与天敌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害虫与天敌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探讨和分析了转基因棉田与常规棉田之间节肢动物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用群落丰富度、群落多度、相对丰富度等指标,对不同农业防治措施下,转基因棉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类群的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病虫害管理措施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显着不同;不同的管理模式对转基因棉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类群的结构有明显影响。综防田天敌与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化防田,而害虫的种群数量要低于化防田。(2)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非抗虫棉田。而两种棉田害虫与天敌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田中棉蚜及棉叶螨等刺吸式害虫危害较为严重。两类棉田节肢动物总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3)转Bt基因棉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常规不防治,表明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优于常规不防治棉田,显示其结构的合理性。优势集中性指数比较结果则表明:转Bt基因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均匀性有一定变化,就2006而言,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存在某一害虫大发生的可能,因此转Bt基因棉田适宜采取IPM策略和方法。在整个生长期,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小幼虫量显着低于常规棉花品种。转Bt基因棉对非目标昆虫的影响表现在:优势种类变化较大,棉铃虫不再是主要害虫,棉蚜、红蜘蛛、棉蓟马等刺吸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则无明显变化,仍为瓢甲类,蜘蛛类,草岭类和捕食性蝽类;而寄生性天敌如棉铃虫侧沟茧蜂(Micoplitis sp )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lorideae)的数量明显减少,优势种变化较大,转Bt基因棉田寄生性天敌优势种为棉蚜茧蜂(Lysiplebia japonica AsHmead)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数量、种类均无明显变化,表明转Bt荃因棉对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无明显影响。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整体结构一致,与常规防治相比,相似系数有所降低,表明常规防治棉田中人为控制因素对节肢动物有一定影响。(4)由于美洲斑潜蝇在转基因棉田上升为重要害虫,本研究系统调查了美洲斑潜蝇在棉花上发生危害情况及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虫从6月初入侵危害棉花,至9月底仍可见少数危害,种群密度以6月下旬-7月上旬最大;棉花蕾期为其危害始盛期。不同色板诱虫实验表明,黄板效果最为明显;药剂实验表明,毒死稗和阿维菌素效果达70%以上,灭幼脲为46%。(5)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美洲斑潜蝇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及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棉田内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上部,水平分布表现为田边与田中间危害程度差别不显着。转Bt基因棉田对节肢动物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成为研究的热点,用于评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本文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以及新出现的重要害虫——美洲斑潜蝇的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为转基因棉田新害虫的生态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棉田瓢虫、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田瓢虫、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杀虫剂对棉田主要害虫毒力测定及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保护棉田中的天敌昆虫对植棉业意义
    1.2 杀虫剂、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1.2.1 杀虫剂、天敌和蚜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1.2.2 天敌对叶螨的控制作用
        1.2.3 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1.3 杀虫剂对瓢虫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效应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0种杀虫剂对棉蚜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杀虫剂对棉蚜毒力测定结果
        2.3.2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
        2.3.3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 龄幼虫安全性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5种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测定
        3.3.2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
        3.3.3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 龄幼虫安全性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杀虫剂对棉铃虫3 龄幼虫毒力测定
        4.3.2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毒力测定
        4.3.3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 龄幼虫安全性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低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率和寿命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
        5.3.3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5.3.4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10种杀虫剂对棉蚜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6.1.2 5 种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6.1.3 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3 龄幼虫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6.1.4 低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及应用
        1.1.1 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1.2 捕食性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
        1.1.3 多异瓢虫研究进展
        1.1.4 植物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
        1.1.5 植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1.6 碱蓬研究进展
    1.2 生境管理
        1.2.1 作物生境
        1.2.2 非作物生境
    1.3 非作物生境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1.3.1 非作物生境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1.3.2 非作物生境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1.3.3 非作物生境对捕食性天敌控害功能影响
        1.3.4 天敌的控害作用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碱蓬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碱蓬带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优势度
        2.2.2 碱蓬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
        2.2.3 棉田田埂保留碱蓬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多异瓢虫在碱蓬-棉花间的转移取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与虫源
        3.1.2 DNA模板的制备
        3.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3.1.4 PCR扩增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6 消化时间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3.1.7 田间取样及样品检测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与碱蓬特异性引物
        3.2.2 棉蚜与碱蓬蚜特异性引物
        3.2.3 消化时间对棉蚜特异性引物检测效果的影响
        3.2.4 多异瓢虫成虫在棉田和碱蓬间的转移取食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碱蓬带对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及控害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群落季节性
        4.2.2 不同生境中主要捕食性天敌优势度
        4.2.3 两类棉田棉蚜及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
        4.2.4 棉田中捕食性瓢虫种类组成
        4.2.5 两类棉田多异瓢虫种群消长动态
        4.2.6 两类棉田多异瓢虫与棉蚜的益害比
        4.2.7 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生物控害作用评价
        4.2.8 不同距离捕食性天敌的控害指数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苦豆子条带对棉田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捕食性天敌群落组成及种群发生调查
        1.2.2 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评价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群落季节性分布
    2.2 不同生境中主要捕食性天敌优势度
    2.3 两类棉田中棉蚜和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及益害比
    2.4 主要捕食性天敌控害作用评价
3 讨 论
4 结 论

(4)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发生演替机制
    1.1 气候因子
    1.2 寄主因子
    1.3 天敌因子
2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
    2.1 种群监测方法
    2.2 数字化预警技术
3 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Bt棉花种植利用
        3.1.2 农事操作
    3.2 生物防治技术
        3.2.1 天敌释放
        3.2.2 天敌保护
        3.2.3 微生物农药使用
    3.3 诱集防治技术
        3.3.1 杨树枝把
        3.3.2 诱集植物
        3.3.3 食诱剂
        3.3.4 杀虫灯
    3.4 化学防治技术
        3.4.1 抗药性监测
        3.4.2 农药科学使用
4 研究展望
    4.1 重视棉花害虫生物学前沿研究
    4.2 加强棉花害虫地位演替机制研究
    4.3 推进棉花害虫防控核心技术创新
    4.4 促进棉花害虫分区治理体系建设

(5)棉田天敌·蚜虫及室内龟纹瓢虫各虫态历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棉田天敌和蚜虫调查。
        1.2.2 室内龟纹瓢虫各虫态历期调查。
        1.2.2. 1 采集龟纹瓢虫卵并培养。
        1.2.2. 2 幼虫、蛹、成虫培养。
        1.2.2. 3 观察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田天敌和蚜虫调查结果
        2.1.1 瓢虫 (成幼虫) 在棉田白昼可查天敌种群中数量比例。
        2.1.2 瓢虫中的优势种。
        2.1.3 瓢虫在棉田的发生期和发生量。
        2.1.4 瓢虫与棉蚜的追随关系。
        2.1.5 棉田蚜瓢比。
    2.2 室内龟纹瓢虫各虫态历期观察结果
        2.2.1 幼虫历期。
        2.2.2 预蛹历期。
        2.2.3蛹历期。
        2.2.4产卵前期。
        2.2.5卵历期。
        2.2.6成虫历期。
3结论与讨论

(6)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生态安全影响
        1.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1.1.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生态学机理
        1.1.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1.1.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的影响
    1.2 昆虫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
        1.2.1 植食者间的相互关系
        1.2.2 昆虫种间竞争与竞争取代
        1.2.3 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的影响因素
    1.3 新疆棉花蚜虫的抗药性现状
        1.3.1 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1.3.2 杀虫剂对棉蚜的亚致死效应
    1.4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
        1.4.1 新疆棉区蚜虫的发生概况
        1.4.2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
        1.4.3 影响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
    1.5 结语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南疆Bt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现状调查
        2.1.2 南疆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调查
        2.1.3 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4-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陆地棉转Bt基因种子份额分析
        2.2.2 2015-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
        2.2.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选择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性
        3.2.2 棉长管蚜和棉蚜转在Bt基因棉等不同品种上的种间竞争
    3.3 讨论
第四章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繁殖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捕食功能与选择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捕食功能测定
        5.1.3 选择效应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
        5.2.2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5.3 讨论
第六章 转Cry1Ac+CpTI基因抗虫棉对天敌调控棉蚜作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供试昆虫
        6.1.3 田间实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区主要节肢动物种类及总数量
        6.2.2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棉蚜种群密度
        6.2.3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瓢虫类种群密度
        6.2.4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蜘蛛类种群密度
        6.2.5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寄生蜂类种群密度
        6.2.6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其它天敌种群密度
        6.2.7 2013年6-8月Bt棉和常规棉及不同笼罩处理天敌总量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两种蚜虫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室内毒力测定
        7.1.3 吡虫啉与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南疆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7.2.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不同景观结构下华北农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以及控害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田景观的生境类型
        1.2.1 作物生境
        1.2.2 非作物生境
    1.3 农田景观的生境配置方式
    1.4 景观格局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5 景观格局对天敌控害功能的影响
        1.5.1 景观格局对捕食性天敌控害功能的影响
        1.5.2 景观格局对寄生性天敌控害功能的影响
    1.6 农业生产变革对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1.7 农田景观生物控害功能的利用模式
    1.8 本项目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选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景观背景调查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研究区域的景观组成
        2.2.2 景观变量的主成分解释
        2.2.3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捕食性天敌混合种群密度的影响
        2.2.4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瓢虫混合种群密度的影响
        2.2.5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草蛉混合种群密度的影响
        2.2.6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小花蝽混合种群密度的影响
        2.2.7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蜘蛛种群密度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蚜寄生蜂及其控害功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选点
        3.1.2 试验设计
        3.1.3 景观背景调查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研究区域的景观组成
        3.2.2 景观变量的主成分解释
        3.2.3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僵蚜密度的影响
        3.2.4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花僵蚜比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田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试验站点分布
        4.1.3 试验设计
        4.1.4 景观背景调查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赤眼蜂对棉田棉铃虫卵的寄生作用
        4.2.2 景观异质性
        4.2.3 各主成分解释
        4.2.4 AICc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景观结构对玉米田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试验站点分布
        5.1.3 试验设计
        5.1.4 景观背景调查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赤眼蜂对玉米田棉铃虫卵的寄生作用
        5.2.2 景观异质性
        5.2.3 不同景观结构对棉铃虫卵被寄生作用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8)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概述
        1.1.1 农产品安全问题的警示
        1.1.2 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理念
        1.1.3 生物防治的历史与应用
        1.1.4 农林复合态系统的产生
        1.1.5 农林复合结构与多样性
        1.1.6 农林复合生防研究现状
    1.2 相关资料综述
        1.2.1 捕食性天敌及应用
    1.3 主要捕食性天敌
        1.3.1 草蛉类
        1.3.2 瓢虫类
        1.3.3 蜘蛛类(游猎型)
第二章 试验区及样地概况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植被特点
        2.1.5 农作方式
    2.2 样地概述
第三章 林带对草蛉种群分布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播种期玉米田蚜虫及草蛉种群季节动态及相关性
        3.2.2 5种作物田草蛉种群季节动态
        3.2.3 草蛉对蚜虫的控制作用分析
        3.2.4 草蛉对不同栖息地的选择趋向
        3.2.5 田间草地带不同宽度段草蛉的分布
        3.2.6 距林带不同距离草蛉分布
        3.2.7 距道路不同距离草蛉分布
        3.2.8 草蛉对产卵场所的选择趋向
        3.2.9 春耕期不同林带草蛉分布
        3.2.10 秋后草蛉幼虫在林带的分布格局
        3.2.11 草蛉对越冬场所的选择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播种期对玉米田蚜虫发生及草蛉控害作用的影响
        3.3.2 作物蚜虫与草蛉种群季节动态
        3.3.3 草蛉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
        3.3.4 草蛉分布与田间草地带宽窄的关系
        3.3.5 草蛉分布与距林带远近的关系
        3.3.6 道路干扰对草蛉分布的影响
        3.3.7 草蛉对产卵场所的选择
        3.3.8 秋后草蛉幼虫分布格局
        3.3.9 草蛉对越冬场所的选择
        3.3.10 草蛉对作物蚜虫的控制
第四章 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时期各种瓢虫多度统计及优势种
        4.2.2 不同生境瓢虫种群特征及优势种
        4.2.3 不同生境瓢虫种群季节动态
        4.2.4 不同生境瓢虫种群聚类分析
        4.2.5 不同作物田块蚜虫与瓢虫种群季节动态
        4.2.6 瓢虫与蚜虫发生的相关分析
        4.2.7 瓢虫优势种群空间格局
        4.2.8 距林带不同距离瓢虫分布
        4.2.9 瓢虫幼虫,卵及蛹分布动态
        4.2.10 春耕期不同林带瓢虫分布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作物虫害及优势天敌种群季节动态
        4.3.2 天敌与害虫的种群动态及时空关联关系
        4.3.3 不同生境优势瓢虫的动态变化
        4.3.4 播种期对玉米田虫害发生及天敌控害作用的影响
        4.3.5 播种期作物田的虫害发生与瓢虫的控害作用
        4.3.6 瓢虫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
        4.3.7 林带在天敌越冬及种群重建中的作用
        4.3.8 瓢虫种群效能评价
        4.3.9 实现瓢虫种群调控的方法与可行性
第五章 林带对游猎型蜘蛛分布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5.1.2 数据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3种生境蜘蛛群落特征及优势种
        5.2.2 蜘蛛避险能力调查
        5.2.3 农田、田埂、林带3种生境内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5.2.4 两个样地内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5.2.5 不同林带优势种蜘蛛季节动态
        5.2.6 农田与边缘林带内蜘蛛群落特征分析
        5.2.7 林下坑洼生境与普通生境优势种蜘蛛数量对比
        5.2.8 距林带不同距离蜘蛛分布
        5.2.9 农事活动对蜘蛛种群分布的影响
        5.2.10 时间序列上的聚类分析
        5.2.11 4种生境蜘蛛种群的越冬情况调查
    5.3 小结与讨论
        5.3.1 不同生境内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5.3.2 林带对天敌分布的影响效应
        5.3.3 林带在天敌越冬及种群重建中的作用
        5.3.4 农事活动对蜘蛛种群分布的影响
        5.3.5 时间序列上的聚类分析
        5.3.6 蜘蛛越冬情况及迁移能力调查
第六章 结论
    6.1 农区常见天敌节肢动物种类及动态
    6.2 天敌节肢动物的控虫效能
    6.3 耕种制度与作物受损程度
    6.4 天敌节肢动物的生境选择
    6.5 林带对天敌空间分布的影响
    6.6 天敌应对干扰时的生存对策
    6.7 结语
文中物种中文名称与学名
    1) 节肢动物
    2) 植物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美洲斑潜蝇的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群落的概念及意义
    1.3 棉田生态系统
    1.4 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1.5 群落内的生物种间关系
    1.6 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2.1.1 调查时间、地点
        2.1.2 试验田种植模式与实验设计
    2.2 调查方法
    2.3 转基因棉田害虫美洲斑潜蝇的研究
        2.3.1 美洲斑潜蝇幼虫、蛹及成虫发生期及发生数量调查
        2.3.2 美洲斑潜蝇潜道田间分布情况调查
        2.3.3 美洲斑潜蝇潜道在棉株上不同部位分布规律
        2.3.4 美洲斑潜蝇危害在田间的水平分布
        2.3.5 美洲斑潜蝇田间危害情况调查及田间分布情况调查
        2.3.6 不同色板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引诱实验
        2.3.7 防治美洲斑潜蝇不同的药剂实
    2.4 数据处理
    2.5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棉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1 不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1.2 不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3.1.3 物种丰富度
        3.1.4 转Bt 基因抗虫棉田对个体总数的影响
        3.1.5 害虫与天敌优势指数及优势种分析
        3.1.6 对害虫相对丰盛度的影响
    3.2 棉田生态系统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种群动态
        3.2.1 棉田棉铃虫种群动态
        3.2.2 棉铃虫2-4 代种群动态
        3.2.3 蚜虫的种群动态
        3.2.4 红蜘蛛的种群动态
        3.2.5 白粉虱的种群动态
        3.2.6 蓟马的种群动态
        3.2.7 叶蝉的种群动态
        3.2.8 食虫蜘蛛的种群动态
        3.2.9 转基因棉田瓢虫的种群动态
        3.2.10 食虫蝽类的种群动态
        3.2.11 草蛉类的种群动态
        3.2.12 寄生蜂的种群动态
        3.2.13 转基因棉田美洲斑潜蝇种群空间分布及治理研究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1.2 不同处理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和优势度的影响
        4.1.3 不同处理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4.1.4 转Bt 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4.1.5 不同处理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复杂度的影响
        4.1.6 转Bt基因棉田害虫综合防治策略
        4.1.7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棉田瓢虫、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杀虫剂对棉田主要害虫毒力测定及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D]. 黄庆超.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D]. 李雪玲.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苦豆子条带对棉田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J]. 罗延亮,李雪玲,李辉,谢欣,刘永建,王佩玲,陆宴辉. 新疆农业科学, 2019(01)
  • [4]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 植物保护, 2018(05)
  • [5]棉田天敌·蚜虫及室内龟纹瓢虫各虫态历期调查[J]. 郭传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4)
  • [6]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姚永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7]不同景观结构下华北农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以及控害功能[D]. 刘冰. 扬州大学, 2016(02)
  • [8]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D]. 李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9]棉田瓢虫与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J]. 曹辉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08(09)
  • [10]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美洲斑潜蝇的生态学研究[D]. 提力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棉田瓢虫和蜘蛛种群调查与功能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