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度16m四片式后张法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制架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垚君[1](2021)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病害机理分析与治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T型刚构桥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桥型,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该种桥型的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准确的识别桥梁病害、科学的分析病害机理、有效的提出治理方案是解决桥梁病害问题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在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通过病害机理分析和治理方案设计来延长旧桥使用寿命,不仅能够提高使用安全性,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节约成本,让桥梁工程能够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健康发展。本文基于T型刚构桥的发展历史、桥梁病害分析与治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常见的病害和治理方案,首先从T型刚构箱梁桥的构造特点、计算理论、施工工艺等方面对该种桥型的病害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讨论。然后依托工程,对悬臂端部下挠和腹板斜裂缝相关病害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基于有限元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和工程经验,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竖向和纵向预应力损失、超载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病害的机理分析,将腹板主拉应力作为判断是否会产生腹板斜裂缝的指标,将悬臂端部的下挠值作为衡量悬臂端部下挠的指标。在Abaqus中建立实体单元局部模型,采取实体力筋法模拟竖向预应力钢筋和纵向预应力钢束,通过降温法对其施加预应力,分析在双向预应力不同程度损失的工况下腹板的主拉应力变化。在Midas Civil中建立梁单元整体模型,模拟T型刚构桥从施工阶段到运营多年的各项效应,计算得到在不同病害工况下的应力水平和悬臂端部挠度,找到可能产生两种典型病害的原因。结果表明收缩徐变对端部下挠的影响较大,但运营数十年的旧桥受其影响将不会再加深。竖向预应力受施工质量影响损失量较大,对腹板开裂的控制效果欠佳。纵向预应力的损失会使悬臂根部和端部的主拉应力增大,甚至超限,产生腹板斜裂缝,同时造成端部的下挠。长期超载对悬臂端部的主拉应力影响较大。最后在病害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病害治理,提出混凝土挂梁置换为钢箱梁的治理方案,通过减载调整挠度,降低桥梁内力和应力水平。
徐少晨[2](2020)在《空心板桥梁快速加固方法试验研究及数值计算》文中提出混凝土空心板桥梁具有自身结构轻便、可预制装配、适用于标准化流程等优点,现已经被大量用于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中。但随着高速公路交通的发展需求,如交通量增加,荷载等级提高,重车作用频繁等,原有的设计承载力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使用要求,因此,要对存在问题的在役桥梁进行补强加固。目前,混凝土空心板桥梁在诸多公路桥梁工程中占比较大,当在役空心板开始出现横向联系不足、单板受力等影响安全性或正常使用的问题时,如果采用直接拆除重建的方法,不但不经济,而且也消耗了大量时间成本,从而引发一系列资源浪费的连锁反应。因此,采用合适的加固技术对病害桥梁进行加固是能避免浪费、保证服役周期内可靠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为实现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下,通过一种新型粘贴钢板法加固恢复空心板梁抗弯承载力与横向联系,从而让加固后的桥梁能够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状态。以京沈高速公路绥中至沈阳段跨度为8m的简支混凝土空心板原梁作为实验对象,先采用粘贴钢板法对空心板梁进行加固,然后对加固后板梁进行了偏载、中载两工况加载试验研究,最后运用Abaqus软件进行结构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理论计算、试验结果以及数值模拟分析,本文对比加固前与加固后空心板原梁跨中截面承载力的提升效果,通过试验梁混凝土、钢筋与钢板上的应力大小,分析力的纵向传递效果。其次就偏载工况下两块原桥加固空心板梁的内力分析情况,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理论为基础,研究加固后各空心板间横向联系的恢复情况,同时讨论铰接板法计算模型对粘贴钢板加固后的空心板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的适用性。最后在现有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粘贴钢板加固对桥梁结构的影响,针对加固后的空心板梁推导出集中荷载作用下跨中截面横向挠度计算模型,并结合试验与Abaqus有限元分析方法论证上述结论的合理性。综上,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下,本文所研究的粘贴钢板加固法可以有效恢复空心板梁间的横向联系与自身抗弯承载力,加固后的桥梁结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对粘贴钢板加固后的空心板梁跨中截面挠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今后相同类型的桥梁加固工程提供参考。
张盛然[3](2018)在《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复合加固桥梁试验及有限元数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量和荷载等级的不断提升,桥梁加固的需求的越来越大。与传统加固方法相比,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桥梁进行加固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桥梁主动加固方法,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加固。为验证该加固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对未加固和不同加固方案的试验梁进行抗弯破坏试验,通过对比各试验梁的试验数据,分析聚氨酯水泥钢丝绳的加固效果。依托实际加固工程,通过对比加固前后荷载试验数据,分析刚度、强度以及承载能力的加固效果。本文主要内容有:首先,介绍了聚氨酯水泥钢丝绳的加固机理及其优势,结合规范推导了采用该方法加固T梁时预应力损失、抗力、挠度、截面上下缘应力的计算公式。介绍了抗弯破坏试验时所考虑的非线性因素,并给出了混凝土、聚氨酯水泥、普通钢筋以及预应力钢丝绳的本构模型。其次,对混凝土、聚氨酯水泥、普通钢筋以及预应力钢丝绳进行了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证明各材料满足试验要求。介绍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加固方案及其施工工艺,分别采用钢丝绳和聚氨酯水泥复合钢丝绳对3m普通钢筋混凝土 T梁进行抗弯加固,共制作未加固、单独5根钢丝绳加固以及聚氨酯水泥3根、5根、7根钢丝绳加固的5片试验梁。对各试验梁进行抗弯破坏试验,通过对比各试验梁的试验数据,分析聚氨酯水泥钢丝绳的加固效果。然后,采用Midas/FEA非线性分析软件对未加固、单独5根钢丝绳加固以及聚氨酯水泥1根、3根、5根、7根钢丝绳加固的试验梁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各试验梁抗弯试验全过程。同时采用理论计算公式对各试验梁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通过将理论计算结果、Midas/FEA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理论计算公式的可靠性。最后,依托某桥实际加固工程,分别对加固前后的某桥进行荷载试验,通过对比荷载试验数据,验证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对刚度、强度以及承载能力的加固效果,证明该加固方法的实际工程价值。
毛德豪[4](2018)在《预应力孔道对混凝土箱梁施工期剪力滞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业取得了显着成效,高速公路桥、高速铁路桥、城市立交和高架桥也逐渐多起来。另外,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的宽度也随之越来越大。薄壁箱形梁以其独特的力学性能和构造特点,在现代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剪力滞的研究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预应力孔道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主要以预应力孔道为切入点,以扶沟县东关大桥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施工阶段的模型进行分析,探讨施工阶段预应力孔道对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主要分析内容如下:(1)综述了剪力滞效应研究的发展现状和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明确本文研究内容和分析方式。(2)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及ANSYS,采用不同的单元类型和单元尺寸,建立箱梁与T梁的有限元模型,探讨有限元软件、单元尺寸及单元类型对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为下文选取建模方式做依据。(3)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进行单梁模型计算,其分析结果与Midas/Fea建立的空间实体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体模型所得结果的合理性。(4)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背景桥梁的实体有限元模型,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后张法预应力孔道设置对箱梁截面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后张法预应力孔道的设置对混凝土箱梁顶板截面正应力影响明显。另外,预应力孔道的设置对截面应力改变的程度还受到施工过程的影响,随着施工的进行,孔道内注浆的完成,预应力孔道的设置对截面应力影响越来越小。(5)针对悬臂状态,研究桥梁宽度、箱室个数、顶底板厚度、腹板厚度与等几何参数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腹板间距是剪力滞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腹板间距越大,剪力滞效应越明显。
舒彪[5](2016)在《公路跨铁路大跨度T梁施工技术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针对公路跨铁路大跨度T梁的施工技术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解析了具体的工程施工方案,并对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计算作了系统分析。
赵茜[6](2014)在《高速铁路预制梁场选址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高速铁路大规模的规划与建设中,我国大量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进行线路的设计。预制箱梁作为桥梁的主要构件,预制梁场在整个线路修建工程中占有重要的角色。高速铁路预制梁场的选址和分布问题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整个工程建设系统整体的最优性,所以需要对高速铁路预制梁场的选址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建设,从成本控制、工期控制、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梁场选址问题研究的需求。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目前针对单纯的选址问题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具有较为成熟的模型和求解算法,但针对梁场选址问题的研究还较少。所以本文试图将成熟的模型和算法运用到梁场的选址问题中,针对该问题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完善。文章中通过分析影响梁场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制梁任务、制梁工期、架梁工期、制梁周期等,分析出其中的核心因素为制梁场的制梁效率,即与制梁任务和制梁工期相关,并总结出梁场规模的测算函数,通过工程施工中的真实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理论分析总结公式的准确性。然后将该梁场规模设计函数运用到梁场选址模型中,通过分析影响梁场选址的因素之后,将预制梁场的原材料供应地、备选点、预制梁需求点作为系统的主要成分,设计选址模型的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用梁场规模设计函数对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相关量进行描述。并且设计了遗传算法的算子,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某新建铁路线的工程数据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工程中的真实需求数据、真实的原材料供应信息、以及备选点的信息进行验证。通过设计的模型和算法用MATLAB编程求解出的结果比实际工程情况具有更小的成本,因此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彭孝旺[7](2014)在《波形钢腹板小箱梁结构设计及顶推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吉安深圳大桥跨越井吉铁路干线,原设计跨径50+40+40=130m PC简支T梁,复测后发现原墩位正下方80m处有大量串珠式溶洞,为避开溶洞集中区,保护铁路安全,并在铁路规定的3小时运行间隙内完成施工,将原设计跨径改为61+8+61m,结构选用波形钢腹板组合小箱梁,施工方法采用分条分块组拼、钓鱼法辅助顶推施工新工艺。本文主要做以下几点研究工作:(1)总结波形钢腹板的结构特性、设计理念;以国内外实际工程,对波形钢腹板PC组合桥与传统PC梁桥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2)进一步分析波形钢腹板梁桥现阶段的施工方法;利用波形钢腹板可用作顶推施工钢导梁,又可作为箱梁成桥腹板,说明波形钢腹板组合桥使用顶推法施工的优越性;分析分条分块组拼,不设临时墩、用钓鱼法工艺辅助顶推施工的可行性;(3)对临时塔架施工阶段稳定性及屈曲性能进行分析,并与未采用临时塔架及拉索拉力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临时塔架结构方案的有效性;(4)对顶推施工阶段顶底板混凝土应力、顶推施工过程波形钢腹板剪应力、施工阶段挠度进行分析,以验证本文所提新思路、新方法的可靠性;(5)对成桥运营阶段的安全性能进行验算和分析,以验证此类跨径等高波形钢腹板组合连续梁桥的成桥运营安全性,为此类跨径桥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江西吉安深圳大桥跨铁路桥现正在按照波形钢腹板小箱梁结构、分条分块组拼、钓鱼法辅助顶推法进行工程设计及施工;通过本文对新结构、新工艺的研究,也为类似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及技术参考。
王丹凤[8](2013)在《山区等级公路T形梁桥合理拓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满足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现有山区公路通行能力和公路等级,山区已建等级公路进行了大量拓宽改造,而其中山区桥梁拓宽工程占了山区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大部分比例。本文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山区低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拓宽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实地调研出常见的山区低等级公路桥梁结构形式,选取典型结构形式中的T梁桥进行研究。简支T形梁桥作为山区公路的典型桥梁结构形式,研究其合理拓宽方案对山区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两种方法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连接方式拓宽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合理计算模式,同时对比了两种连接方式拓宽前后旧桥各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梁格法求出单侧拓宽、双侧拓宽T梁和箱梁两种拓宽方案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以及各自拼宽处纵向接缝的受力情况。评估出两种拓宽方案在单侧拓宽或双侧拓宽时的优缺点,并对比单侧拓宽和双侧拓宽旧桥各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变化规律。最后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拓宽后结构内力的因素,如新旧桥不均匀沉降、收缩徐变差异、温度梯度等对拓宽后各主梁结构性能进行分析,得出山区等级公路T型梁桥合理的拓宽方案,为今后同种结构类型桥梁的拓宽改造提供依据。
肖勇,肖建国,林国辉,李松[9](2012)在《16 m简支T梁现浇翼板模型设计与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兰新(兰州—乌鲁木齐)铁路第二双线部分桥梁采用双线四片式的新型16m后张法预应力砼简支T梁,为满足桥梁架设后现浇翼缘板需求,采用悬臂模型进行施工。文中根据兰新LXTJ5标桥梁结构特点,对现浇翼板模型设计、结构检算及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模型及施工方法能够保证翼缘板的质量要求。
黄文雄[10](2012)在《基于新型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采用了与结构受力特点相适应的布筋方式,解决了先张梁跨度较小的不足,避免了后张法在施工工艺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缺憾,是一种同时具备先张法与后张法结构优点的新型结构。本文基于折线配筋先张梁本身力学特性,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详细分析了其折点部位局部应力分布状况,针对性的研制了改善并适应局部应力特点的新型先张折线预应力筋弯起器,并采用试验方法研究对比了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对预应力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弯起器摩阻预应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用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整体力学性能与局部受力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对比,多方面证实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力学状态与整体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与折点半径优选:以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为基础,以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详细分析了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折点部位的局部力学性能与应力分布特点,得出折线预应力筋折点半径是影响折点部位应力分布规律与应力集中现象的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对其进行优选,得出折线预应力筋合理折点半径。2、新型弯起器的研制及其对钢铰线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基于优选的折点半径,设计研制了构造简洁、拼装灵活的新型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并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对预应力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证实了新型弯起器的科学性;同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考虑不同导向半径R影响的弯起器摩阻预应力损失的统一计算公式。3、折线先张试验梁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监测:根据研究目的对8根试验梁的结构与配筋进行了设计与制作,并对其各项力学参数进行施工监测,为后期试验提供了测试初值;同时监测了折线预应力钢绞线的各项预应力损失,讨论了考虑反向摩擦阻力影响的锚具变形钢筋回缩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验证了考虑不同导向半径R影响的弯起器摩阻预应力损失统一计算公式的科学性与适用性。4、静力荷载作用下折线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完成了5根折线配筋先张梁的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通过试验实测数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试验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延性性能等力学性能,以及荷载—挠度、荷载—应变等发展规律,观测了试验梁裂缝、挠度发展规律及试验梁破坏形态;着重对比了相同结构采用不同弯起器的先张梁力学性能之间的异同,得出新型弯起器将大大改善折线配筋先张梁的极限变形能力与延性性能的结论。5、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的监测与精细化有限元分析:基于折线先张梁本身力学特性,以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采用子模型法建立了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部位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采用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的先张梁其弯起器所在部位的局部应力分布状态,对比了采用不同弯起器时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的异同,验证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善作用;同时基于自主设计的混凝土局部应变测试元件,对静载试验过程中先张梁局部应变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着重对比了相同结构采用不同弯起器的先张梁局部力学性能之间的异同,证实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善作用。6、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折线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完成了2根相同结构采用不同弯起器的折线先张梁等幅疲劳荷载试验及后期静载破坏试验,分析了疲劳荷载重复作用对试验梁承载能力、挠度、延性,以及混凝土、钢绞线、普通受拉钢筋、弯起器部位混凝土局部应变的影响规律,着重对比了疲劳荷载重复作用对采用不同弯起器先张梁力学性能影响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新型弯起器将大大改善折线先张梁的抗疲劳性能,再次证实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应力状态与整体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
二、跨度16m四片式后张法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制架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度16m四片式后张法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制架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病害机理分析与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T型刚构桥的发展 |
1.3 T型刚构桥病害和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病害机理分析研究现状 |
1.3.2 加固治理方案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T型刚构桥常见病害分析 |
2.1 引言 |
2.2 箱梁梁体开裂病害 |
2.2.1 按产生原因分类的箱梁裂缝与分析 |
2.2.2 按产生位置分类的箱梁裂缝与分析 |
2.3 悬臂端部下挠病害 |
2.4 依托工程概况与主要病害 |
2.4.1 依托工程概况 |
2.4.2 依托工程主要病害 |
2.4.3 悬臂端下挠病害及分析 |
2.4.4 箱梁腹板裂缝病害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病害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Midas梁单元模型 |
3.2.2 Abaqus实体单元模型 |
3.3 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 |
3.3.1 收缩徐变的理论计算 |
3.3.2 运营年限对结构的影响 |
3.4 预应力损失对结构的影响 |
3.4.1 预应力损失原理 |
3.4.2 纵向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4.3 竖向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4.4 双向预应力损失对腹板应力的影响 |
3.4.5 纵向预应力损失后的结构应力 |
3.4.6 纵向预应力损失后的悬臂端部挠度 |
3.5 超载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
3.5.1 车辆荷载模型及超载工况 |
3.5.2 不同规范计算标准下的结构响应 |
3.5.3 超载效应下的结构应力 |
3.5.4 超载效应下的端部挠度 |
3.6 悬臂根部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T型刚构桥病害治理与效果评价 |
4.1 引言 |
4.2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 |
4.2.1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
4.2.2 依托工程的体外预应力布设 |
4.3 挂梁置换方案 |
4.3.1 钢箱梁的构造 |
4.3.2 钢箱梁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
4.4 病害治理效果比较 |
4.4.1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下挠值 |
4.4.2 基本组合下的内力和下挠值 |
4.4.3 频遇值组合下的拉应力值和下挠值 |
4.4.4 标准值组合下的压应力值 |
4.5 裂缝的治理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空心板桥梁快速加固方法试验研究及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有关桥梁加固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 |
1.4 横向联系与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桥梁加固方法与空心板梁结构计算 |
2.1 概述 |
2.2 桥梁加固基本原理 |
2.2.1 桥梁加固基本原则 |
2.2.2 桥梁加固计算假定 |
2.2.3 桥梁加固设计程序 |
2.3 桥梁加固常用方法 |
2.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3.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3.3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3.4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2.4 京沈高速公路8m空心板梁加固计算 |
2.4.1 工程概况 |
2.4.2 常见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 |
2.4.3 空心板桥梁加固方案 |
2.4.4 加固前原梁数值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京沈高速公路8m空心板梁加固试验研究 |
3.1 8m空心板加固试验方案 |
3.1.1 测试截面选取及测点布置 |
3.1.2 试验装置及加载过程 |
3.1.3 材料力学性能 |
3.1.4 应变与挠度分析 |
3.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基本原理与计算研究 |
3.2.1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概念 |
3.2.2 荷载横向刚度影响 |
3.2.3 偏心压力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4 考虑主梁抗扭刚度的偏心压力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5 铰接板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3 粘贴钢板加固后的空心板梁横向挠度计算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京沈高速公路8m空心板梁桥加固数值模拟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建模 |
4.2.1 单元类型 |
4.2.2 材料性质 |
4.2.3 几何建模 |
4.2.4 界面模型 |
4.2.5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4.3.2 钢筋及纵向钢板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4.3.3 横向钢板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复合加固桥梁试验及有限元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体外预应力研究发展现状 |
1.2.2 聚氨酯水泥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计算理论 |
2.1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计算理论 |
2.1.1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预应力损失计算 |
2.1.2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加固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2.1.3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体系挠度计算 |
2.1.4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正截面应力计算 |
2.2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的非线性 |
2.2.1 非线性影响因素 |
2.2.2 非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聚氨酯水泥钢丝绳抗弯加固试验 |
3.1 加固试验设计 |
3.1.1 加固方案 |
3.1.2 试验梁制作 |
3.1.3 材料力学性能 |
3.2 纯弯曲试验 |
3.2.1 试验原理 |
3.2.2 测点布置 |
3.2.3 试验步骤 |
3.3 试验数据分析 |
3.3.1 挠度试验结果分析 |
3.3.2 沿梁高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
3.3.3 聚氨酯水泥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
3.3.4 纵向主筋及预应力钢丝绳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
3.3.5 裂缝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有限元仿真模拟抗弯试验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2 材料特性的定义 |
4.1.3 边界条件及荷载定义 |
4.1.4 分析工况定义 |
4.2 Midas/FEA仿真计算分析 |
4.2.1 挠度计算结果分析 |
4.2.2 混凝土应变计算结果分析 |
4.2.3 聚氨酯水泥应变计算结果分析 |
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绳应变计算结果分析 |
4.2.5 裂缝计算结果分析 |
4.2.6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某桥加固前后对比分析 |
5.1 桥梁概况 |
5.2 桥梁加固 |
5.3 加固前后承载能力验算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2 承载能力验算 |
5.4 荷载试验 |
5.4.1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
5.4.2 荷载试验效率 |
5.4.3 荷载工况及加载方案 |
5.4.4 加固前后静载试验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预应力孔道对混凝土箱梁施工期剪力滞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剪力滞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有限元软件及网格密度分析 |
2.1 引言 |
2.2 计算模型 |
2.3 箱梁模型结果 |
2.3.1 集中荷载作用结果分析 |
2.3.2 其他荷载作用结果分析 |
2.4 T梁模型结果 |
2.5 承托尺寸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对剪力滞的影响 |
3.1 数值分析依托工程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桥梁设计概况 |
3.2 Midas/Civil单梁模型 |
3.2.1 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单梁模型简介 |
3.2.2 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单梁模型建模过程 |
3.3 Midas/Fea实体模型 |
3.3.1 Midas/Fea实体模型简介 |
3.3.2 Midas/Fea实体模型建模过程 |
3.3.3 施工阶段主梁正应力分析 |
3.3.4 砂浆弹性模量分析 |
3.4 施工阶段分析 |
3.4.1 1#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2 2#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3 3#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4 4#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5 5#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6 6#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7 7#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8 8#块施工阶段孔道的影响 |
3.4.9 合龙前施工阶段顶板孔道的影响 |
3.4.10 合龙段孔道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悬臂施工过程中箱梁剪力滞影响因素分析 |
4.1 桥梁宽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4.1.1 增加箱室数量以增加桥宽 |
4.1.2 增加腹板间距增加桥宽 |
4.2 腹板数量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4.3 顶底板厚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4.3.1 顶板厚度对剪力滞的影响 |
4.3.2 底板厚度对剪力滞的影响 |
4.4 腹板厚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速铁路预制梁场选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选址问题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预制梁场的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内容安排 |
1.4.2 论文的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选址研究相关理论 |
2.1.1 选址的相关原则和影响因素 |
2.1.2 选址的模型与算法 |
2.2 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理论 |
2.2.1 桥梁的类型 |
2.2.2 高速铁路预制梁场的类型 |
2.2.3 高速铁路预制梁场的标准化建设 |
2.3 遗传算法 |
2.4 回归分析 |
第3章 梁场规模的确定 |
3.1 箱梁预制工艺流程 |
3.2 梁场的各个区域划分 |
3.3 梁场设计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各区域面积计算分析 |
3.4.1 制梁区 |
3.4.2 存梁区 |
3.4.3 提梁区(龙门吊轨道及临时存放台座); |
3.4.4 混凝土拌和及料场区 |
3.4.5 钢筋加工存放及绑扎区 |
3.4.6 辅助生产区 |
3.4.7 生活及办公区 |
3.5 梁场总体面积的计算 |
3.6 梁场总体面积模拟 |
第4章 梁场选址模型的建立 |
4.1 梁场的相关简介 |
4.2 高速铁路预制梁场的特点 |
4.3 梁场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梁场选址需求点以及备选点的确定 |
4.4.1 梁场需求点的确定 |
4.4.2 梁场备选点的确定 |
4.5 梁场选址模型的建立 |
4.5.1 问题描述 |
4.5.2 参数与变量的设计 |
4.5.3 模型设计 |
4.6 模型的求解 |
4.6.1 算法的设计 |
4.6.2 算法流程图设计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1.1 线路的介绍 |
5.1.2 桥梁设计情况简介分析 |
5.1.3 模型相关数据整理 |
5.2 某线路梁场选址求解方案 |
5.3 结果对比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波形钢腹板小箱梁结构设计及顶推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存在的问题 |
1.2 波形钢腹板 PC 组合梁桥的特点 |
1.3 波形钢腹板 PC 组合梁桥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波形钢腹板 PC 组合梁桥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波形钢腹板 PC 组合梁桥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 桥梁顶推法施工研究现状 |
1.4.1 国外顶推法施工的发展现状 |
1.4.2 国内顶推法施工的发展现状 |
1.5 本工程的研究背景及新方案的提出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波形钢腹板构造特点及经济性分析 |
2.1 波形钢腹板的特性 |
2.1.1 波形钢腹板类型 |
2.1.2 波形钢腹板的力学特性 |
2.2 波形钢腹板箱梁桥设计理念 |
2.2.1 箱梁断面形状设计 |
2.2.2 箱梁梁高拟定 |
2.2.3 横隔板构造 |
2.3 预应力砼梁桥和波形钢腹板组合桥经济性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顶推施工技术研究 |
3.1 波形钢腹板桥梁的施工方法 |
3.1.1 满堂支架现浇施工 |
3.1.2 挂篮悬臂施工 |
3.1.3 Rap.con/RW 工法 |
3.1.4 顶推施工法 |
3.1.5 整梁装配式拼装施工法 |
3.2 顶推施工技术特点 |
3.3 分条分块预制组拼顶推施工 |
3.3.1 分条分块预制组拼新工艺 |
3.3.2 南县哑吧渡桥使用实例 |
3.3.3 韶关五里亭大桥使用实例 |
3.4 钓鱼法的发展 |
3.4.1 传统钓鱼法 |
3.4.2 双钓鱼法 |
3.4.3 钓鱼法在顶推施工中的应用 |
3.5 波形钢钢导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波形钢腹板箱梁顶推施工实例 |
4.1 项目概况 |
4.1.1 设计标准 |
4.1.2 改跨方案概况 |
4.2 桥梁结构设计 |
4.2.1 总体布置 |
4.2.2 上部结构设计 |
4.2.3 波形钢腹板设计 |
4.2.4 波形钢横隔板设计 |
4.3 桥梁结构施工设计 |
4.3.1 顶推设备 |
4.3.2 分条分块组拼施工 |
4.3.3 大直径预应力筋体系设计 |
4.3.4 吉安深圳大桥预应力筋设计计算 |
4.3.5 预应力筋的布置 |
4.4 临时塔架稳定性研究 |
4.4.1 稳定分析理论 |
4.4.2 受力分析及计算简图 |
4.4.3 塔架支撑受力分析 |
4.4.4 塔架强度及屈曲稳定性分析 |
4.5 波形钢腹板屈曲安全性评估 |
4.5.1 局部屈曲 |
4.5.2 整体屈曲 |
4.5.3 组合屈曲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 |
5.1 结构参数设定 |
5.1.1 项目背景 |
5.1.2 计算模型概况及计算假定 |
5.1.3 荷载的输入 |
5.1.4 施工阶段划分 |
5.2 施工阶段结构整体计算及验算 |
5.2.1 施工阶段计算 |
5.2.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截面应力 |
5.2.3 导梁截面内力及挠度 |
5.3 顶推施工关键阶段内力研究 |
5.3.1 顶推法施工关键阶段划分 |
5.3.2 导梁最大悬臂 |
5.3.3 钢导梁搭接上中间墩 |
5.3.4 塔架位于跨中位置 |
5.3.5 塔架位于中间墩 |
5.3.6 挂模现浇钢导梁段 |
5.3.7 波行钢腹板顶推过程抗剪验算 |
5.4 无临时塔架作用对比 |
5.4.1 主梁应力对比 |
5.4.2 腹板剪应力对比 |
5.4.3 挠度对比 |
5.5 成桥运营阶段结构整体计算及验算 |
5.5.1 持久状况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5.5.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5.5.3 持久状况构件应力验算 |
5.5.4 波形钢腹板剪应力验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改进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山区等级公路T形梁桥合理拓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梁桥拓宽概述 |
1.1.1 T 梁拓宽方案 |
1.1.2 T 梁拓宽横向连接方式 |
1.2 T 梁桥拓宽研究现状 |
1.3 T 梁桥拓宽存在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T 梁桥拓宽分析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理论及梁格法原理 |
2.1 简支 T 梁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原理 |
2.2 简支 T 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主要计算方法 |
2.2.1 刚接梁法计算原理 |
2.3 空间梁格法计算原理 |
2.3.1 梁格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方法 |
第三章 拓宽拼接 T 梁桥不同连接方式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模式 |
3.1 概述(常用的连接方式) |
3.2 有横隔梁连接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模式 |
3.2.1 刚接梁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2 梁格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3 两种结果对比 |
3.2.4 有横隔梁连接的拓宽前后横向分布系数变化规律 |
3.3 无横隔梁连接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模式 |
3.3.1 刚接梁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3.2 梁格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3.3 两种结果对比 |
3.3.4 无横隔梁连接的拓宽前后横向分布系数变化规律 |
3.4 两种拓宽连接方式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拓宽结构刚度匹配方案研究 |
4.1 概述 |
4.2 单侧拓宽刚度匹配拓宽方案选择 |
4.2.1 T 梁与 T 梁拓宽方案 |
4.2.2 T 梁与箱梁拓宽方案 |
4.2.3 两种拓宽方案对比 |
4.3 双侧拓宽刚度匹配拓宽方案选择 |
4.3.1 T 梁与 T 梁拓宽方案 |
4.3.2 T 梁与箱梁拓宽方案 |
4.3.3 两种拓宽方案对比 |
4.4 单侧拓宽和双侧拓宽方案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 梁拓宽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梁格法模型建立 |
5.2.1 计算模型 |
5.2.2 荷载 |
5.2.3 施工阶段划分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短暂状况施工阶段结果分析 |
5.3.2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 |
5.3.3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
5.3.4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新型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其张拉工艺 |
1.2 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研究应用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2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与折点半径优选 |
2.1 前言 |
2.2 折线配筋先张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2.3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 |
2.4 折线配筋先张梁折点半径优选 |
2.5 相关参数对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的影响 |
2.6 弯起器的初步模拟及其对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新型弯起器研制及其对钢铰线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新型弯起器的设计 |
3.3 新型弯起器对钢绞线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试验方案 |
3.4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折线先张试验梁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监测 |
4.1 前言 |
4.2 试验梁的设计 |
4.3 试验梁的施工制作 |
4.4 施工阶段监测 |
4.5 预应力损失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静力荷载作用下折线先张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5.1 前言 |
5.2 静载试验方案 |
5.3 基本试验结果 |
5.4 不同参数先张梁受力性能对比及静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的监测与精细化有限元分析 |
6.1 前言 |
6.2 基于子模型法的折线先张梁精细化有限元局部应力分析 |
6.3 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部位局部应变的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7 折线配筋先张梁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7.1 前言 |
7.2 等幅疲劳荷载试验方案 |
7.3 试验梁疲劳强度分析 |
7.4 试验梁疲劳受力性能分析 |
7.5 疲劳加载后的试验梁受力性能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 |
附录3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横向科研与工程项目 |
四、跨度16m四片式后张法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制架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病害机理分析与治理方法研究[D]. 刘垚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空心板桥梁快速加固方法试验研究及数值计算[D]. 徐少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聚氨酯水泥钢丝绳复合加固桥梁试验及有限元数值分析[D]. 张盛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4]预应力孔道对混凝土箱梁施工期剪力滞效应的影响[D]. 毛德豪. 郑州大学, 2018(12)
- [5]公路跨铁路大跨度T梁施工技术浅析[J]. 舒彪.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6(08)
- [6]高速铁路预制梁场选址问题研究[D]. 赵茜.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7]波形钢腹板小箱梁结构设计及顶推施工技术研究[D]. 彭孝旺.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4)
- [8]山区等级公路T形梁桥合理拓宽方法研究[D]. 王丹凤.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9]16 m简支T梁现浇翼板模型设计与施工工艺研究[J]. 肖勇,肖建国,林国辉,李松. 公路与汽运, 2012(06)
- [10]基于新型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D]. 黄文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