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外敷治疗烧伤98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由甲[1](2021)在《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应用于糖尿病足疮面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外治法优势,增加中医在临床诊疗的参与率。方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住院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患者为备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控制基础病,早期清创,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经前期处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溃疡面外敷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对照组溃疡面外敷复方黄柏液纱条治疗,观察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各组溃疡疮面色泽、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过程,记录创面面积和愈合时间,并计算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探究湿润烧伤膏治疗I~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完成的70例病例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组症候积分及入组溃疡大小经统计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1.溃疡面积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周内溃疡疮面积大小比较,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第2周、第4周及第8周溃疡疮面的面积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在用药2周后,在改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正邪分争期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症候积分方面,对治疗前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两组患者行治疗后症候积分比较,结果P<0.05,说明观察组在促进溃疡愈合及减轻临床不适方面优于对照组。3.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分析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愈合时间方面,经检验,P<0.05,统计学上两组差异有意义,说明在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大致在正常安全范围内。且外用药物安全性良好,未见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予以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能够较有效地对疮面情况进行改善,继而缩短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较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佩瑶[2](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陈慧[3](2020)在《裸花紫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裸花紫珠颗粒外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纳入实验,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行低位肛瘘切扩术(电切法),所有病例在术后第2天开始用药,常规组予凡士林纱条进行换药,治疗组予裸花紫珠颗粒+凡士林纱条换药,对照组予生肌散+凡士林纱条换药,三组均要求连续换药至伤口完全愈合。观察三组患者在术后第2、7、14、21天创面的疼痛、渗液、创面愈合率等,并记录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30天的总体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最后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入选的90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14天治疗组在改善疼痛、创面渗液方面优于对照组和常规组,且对照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21天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第30天,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裸花紫珠颗粒应用于肛瘘术后创面,能够有效改善创面疼痛、减少创面渗液,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愈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冬妹[4](2020)在《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进行炉式熏灸器艾熏和中药熏洗,探讨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为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干预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确诊为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并进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的98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随机分配隐藏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9例。两组患者其他干预措施均相同,术后第二天开始,对照组每日换药之前进行中药熏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下午熏洗后给患者进行炉式熏灸器艾熏,每日1次,干预时间为术后第二天至患者出院。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创面渗液量、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的时间、总体疗效,并对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对中药熏洗及炉式熏灸器艾熏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创面疼痛程度:两组术后第2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试验组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术后第7、10天,试验组肉芽组织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创面渗液中TNF-α、IL-6含量:术后第2天,两组TNF-α、IL-6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试验组TNF-α、IL-6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创面渗液量: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创面渗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试验组创面渗液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创面愈合率:术后第21、28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总体疗效:术后第28天,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安全性方面:炉式熏灸器艾熏及中药熏洗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能够减轻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疼痛,提高肉芽组织生长质量。(2)从检测时间点的数据看,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可加快炎症因子TNF-α、IL-6下降速度,减少创面渗液量,缩短炎症期所需时间,促进创面修复。(3)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对创面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4)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测炉式熏灸器艾熏及中药熏洗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是安全的。
潘海邦,王波,吴国泰[5](2011)在《三黄膏外敷对外科常见病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我院现有院内制剂三黄膏(甘药准字Z04010878)是《医院制剂手册》(甘肃省卫生厅,1982年)的收载品种,临床应用广泛,是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由黄连、黄柏、黄芩、冰片、芝麻油、凡士林等几味中药配制而成,对于外科常见病疖、痈、丹毒、淋巴炎、脓肿等体表各种急慢性化脓性感染、烧伤、软组织损伤、输液引起的液体
牧晶[6](2020)在《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压疮是皮肤在一定时间内承受一定的压力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形成的开放性溃疡,可能伴有疼痛,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皮肤与医疗设备接触处。皮肤出现水疱、不发白的红斑,虽然不是真正的“疮”,也属于压疮的范畴。据统计,在急症医院和疗养院的患病率为3%至11%,超过50%的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治疗费用也随着压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在严重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危及生命。目前压疮的治疗手段较多,单纯西医方法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是新型敷料、清洁清创、负压创伤治疗、高压氧、细胞和生长因子、生物工程及手术重建等治疗方法,疗效有限且费用昂贵,而中医药在其治疗上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逐渐发展,压疮的中医药研究从基础到临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各种外用中药,如硬膏、软膏、散剂、敷贴,以及针灸、熏熨、溻渍等中医外治疗法在压疮中应用广泛,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优势意义,但因证据等级不高,很难客观、科学地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尚需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来论证中医外治法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的:通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压疮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压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中药治疗压疮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SinoMed),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 2009 年 12 月到 2019 年 12月,语种限汉语和英语。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并以“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阅读全文后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及系统评价,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结果:按照纳排标准筛查后,共计有28篇文献,涉及2486例压疮患者,其方法学质量一般,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平均愈合时间、肉芽生长时间及不良反应分析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示:①纳入文献中有26项研究提供了整体疗效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医外治法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更高,[OR=5.13,95%CI(3.73,7.06),Z=10.02,P<0.01]、[OR=3.42,95%CI(2.83,4.13),Z=12.77,P<0.01];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不同中医外治法较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均能提高压疮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总合并统计量为总有效率[OR=4.84,95%(3.32,7.04),Z=8.24,P<0.01]、治愈率[OR=3.59,95%(CI(2.77,4.64),Z=9.68,P<0.01]。②纳入文献中有17项研究提供了平均愈合时间数据,3项研究提供了肉芽生长时间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医外治法试验组能缩短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和肉芽生长时间,[OR=-5.64,95%CI(-7.07,-4.20),Z=7.69,P<0.01]、[OR=-3.24,95%CI(-4.05,-2.42),Z=7.76,P<0.01];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中医外治法治疗不同分期、不同疗程下压疮平均愈合时间较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均明显缩短,总合并统计量分别为[OR=-3.72,95%CI(-4.71,-2.73),Z=7.40,P<0.01]、[OR=-5.64,95%CI(-7.07,-4.20),Z=7.69,P<0.01]。③纳入文献中有3项研究提供了压疮PUSH评分变化数据,有1项研究提供了伤口表面积变化数据,有2项研究提供了视觉模拟量表变化数据,有1项研究提供了每处压疮治疗费用、更换床单次数的数据,有2项研究提供了创面一般情况、平均换药次数的数据,提示中医外治法试验组可显着改善创面愈合状态,降低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但以上研究部分数据不完整且样本量小,方法学不完善,循证学证据尚不充足。④纳入文献中仅2项研究提供了随访情况数据,5项研究提供了不良反应事件数据,提示中医外治法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但是均未详细说明,需要更多相关研究加强证据等级。结论:现阶段相较于西医常规治疗手段而言,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能明显提高临床的总有效率和愈合率,减少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加快肉芽组织的生长,有利于溃疡创面的封闭、修复和愈合;在护理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降低换药次数,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节省了医护人力及物力;同时减轻了压疮的治疗费用,有利于患者自身及家属的生命健康。因可获取的原始研究资料有限,其安全性评估不足,但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的手段较多,有中药软膏、中药散剂、中药溻渍或直接针刺熏灸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压疮方面确实能提高整体疗效,加快创面愈合进程,减少治疗费用,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进行一定推广。本系统评价部分原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相对偏低,未来则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严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
黄敏敏[7](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刘林华[8](2020)在《针刺放血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放血联合双黄蛇伤散外敷对竹叶青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纳入符合标准的竹叶青蛇咬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2.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针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八风、八邪穴位放血及双黄蛇伤散外敷治疗。3.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第1d、第7d的肢体肿胀、疼痛评分,第1d、第7d凝血4项检验值,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住院天数比较。4.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取秩和检验。结果:1.因住院天数不满7d而脱落8例,最终针药组48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咬伤部位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第1d凝血4项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7d针药组PT、APTT、TT、INR、Fg与对照组对比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针药联合能更有效地缓解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情况。3.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7d的PT、APTT、TT、INR、Fg与第1d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皆有临床疗效;其中针药组PT、APTT、TT、INR较对照组相比下降的更明显,Fg上升的更高。4.在肿胀评分、疼痛评分比较上,两组患者第1d评分值对比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7d针药组与对照组对比皆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药联合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疼痛。5.在住院天数对比上,两组患者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药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加用针药疗法可促进患者恢复。结论:针药联合能有效提高竹叶青蛇咬伤临床疗效,加用八邪、八风穴位针刺放血与双黄蛇伤散外敷有助于改善蛇伤患者的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状态,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缩短病程,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方芸金(Fong Yuen Kim)[9](2019)在《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内服外治法在改善痤疮程度、调整月经上的优势,为该病探求一种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马来西亚仁爱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期痤疮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肝消痤丸+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对照组选用龙胆泻肝丸。各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月经情况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患者认可度进行评价。结果:1.痤疮年龄以21~30岁最多,占所有患者的48.88%;其次是31~40岁,占所有患者的37.78%;14~20岁患者最少,占所有患者的13.33%。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痤疮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一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症状好转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显着增高(χ2=6.7873,P=0.009<0.01)。5.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明显增高(χ2=6.7948,P=0.033<0.01)。6.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皮损形态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476,P<0.01),中药面膜组(Z=-3.728,P<0.01),对照组(Z=-4.665,P<0.01)。7.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28,P<0.01),中药面膜组(Z=-4.051,P<0.01),对照组(Z=-4.496,P<0.01)。8.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41,P<0.01),中药面膜组(Z=-4.436,P<0.01),对照组(Z=-4.823,P<0.01)。9.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811,P<0.01),中药面膜组(Z=-4.579,P<0.01),对照组(Z=-4.514,P<0.01)。10.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08,P<0.01),中药面膜组(Z=-3.682,P<0.01),对照组(Z=-4.629,P<0.01)。1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疗效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两比较,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疗效评分高(P=0.00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028,P<0.01),中药面膜组(Z=-3.366,P<0.01),对照组(Z=-3.617,P<0.01)。1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起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3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4.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14<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5.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的治法在被认可程度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明显高于面膜组(χ2=4.0431,P=0.044<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改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上均有确切疗效。2.内服中药配合面膜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在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调整月经上有确切疗效。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均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获得最佳疗效,停药三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4.在起效和治愈所需疗程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往往所需时间最短,患者认可程度最高。
张晓艺[10](2019)在《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的疗效,探索临床外治3期压疮的方法,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心血管内科、烧伤科、中心ICU、急诊ICU、脑病科、老年病科、骨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压疮患者,随机为磺胺嘧啶银联合云南白药粉组(观察组)、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观察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进行干预,将磺胺嘧啶银与云南白药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凡士林纱块覆盖;对照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将磺胺嘧啶银霜5克与湿润烧伤膏5克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无菌纱块覆盖。两组均需保持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每日换药一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对伤口面积变化、PUSH评分变化、压疮愈合率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测量。(3)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x?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球形性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压疮面积、PUSH评分、Braden评分、APACHE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正常并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治疗前、治疗1周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18,P>0.05;t=0.254,P>0.05),治疗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治疗4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1周、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对照组内患者各时间点PUS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PUSH评分明显降低;不同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7,P<0.05);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P<0.05),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3)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391,P<0.05),即观察组与对照组PUSH评分变化幅度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PUSH评分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115.902,P<0.05)、不同组别间的PUS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2.210,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1.103,P>0.05),即暂不能确定观察组与对照组压疮面积变化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压疮面积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55.915,P<0.05);两组压疮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71,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0.030,P>0.05);治疗1周和2周创面愈合率有差别(F=63.223,P<0.05);治疗1周和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未见差别(F=1.588,P>0.05)。结论: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治疗3期压疮,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相比,能更快降低PUSH评分。3期压疮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有关。压疮面积、压疮面愈合率、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2周)两种疗法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治疗4周后两种疗法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二、中药外敷治疗烧伤9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治疗烧伤9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溃疡面积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 周后症候积分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1 两组溃疡总疗效比较 |
3.2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糖尿病足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1.3 发病机制 |
1.4 糖尿病足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糖尿病足局部创面辨证 |
2.3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
3 疮面愈合的相关中医理论 |
4 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机理 |
5 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机理研究 |
6 湿润烧伤膏介绍 |
6.1 简介 |
6.2 湿润烧伤膏方组分析及相关药物治疗机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7.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与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裸花紫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观察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治疗前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治疗后观察结果比较 |
2.1 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 |
2.2 术后不同时段创面渗液评比较 |
2.3 不同时段创面愈合率比较 |
2.4 三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 |
2.5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3.安全性检验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与治疗 |
1.1 关于肛瘘术后创面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与治疗 |
2.1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 |
2.2 肛瘘术后创面修复过程及机理 |
2.3 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
2.4 现代医学关于电刀切除组织术后创面的研究 |
2.5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治疗 |
3 生肌散在肛瘘术后创面的应用 |
4 裸花紫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理论分析 |
4.1 中医理论分析 |
4.2 裸花紫珠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一般资料分析 |
3 研究方法 |
3.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2 分组方法 |
3.3 干预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研究工具 |
3.6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 |
3.7 创面渗液TNF-α、IL-6 含量检测方法 |
3.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9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术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
4.2 术后两组肉芽组织评分比较 |
4.3 术后两组创面渗液TNF-α含量比较 |
4.4 术后两组创面渗液IL-6含量比较 |
4.5 术后两组创面渗液量比较 |
4.6 术后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 |
4.7 术后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4.8 术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4.9 安全性观察 |
5 讨论 |
5.1 对肛瘘的中医认识 |
5.2 中医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 |
5.3 艾灸的作用机理 |
5.4 艾灸的质量控制 |
5.5 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作用机理 |
5.6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灸促进外科创面愈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一 知情通知书 |
附录二 |
附录三 炉式熏灸器艾熏操作流程 |
附录四 中药熏洗操作流程 |
(6)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治疗压疮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压疮的认识 |
2 压疮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 |
4 压疮的病理生理特点 |
5 压疮的最新定义和分期 |
6 压疮治疗的方式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压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传统医学对压疮的认识 |
2 中医外治法的概述 |
3 中医外治法在压疮中的具体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排标准 |
3.1 文献纳入标准 |
3.2 文献排除标准 |
4 文献筛选 |
5 质量评价 |
6 数据提取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1 基本信息 |
2.2 干预措施 |
2.3 结局指标 |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
4.1 总有效率 |
4.2 总有效率亚组分析 |
4.3 治愈率 |
4.4 治愈率亚组分析 |
4.5 平均愈合时间 |
4.6 肉芽生长时间 |
4.7 其他结局指标 |
4.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文献检索和确定 |
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 临床疗效的评估 |
3.1 结局指标分析 |
3.2 异质性的分析 |
3.3 Meta分析结果 |
4 安全性问题的评价 |
5 常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压疮的机理分析 |
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生活调摄 |
2.5 治疗疗程 |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脱落病例 |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4.3 疼痛评分 |
4.4 治疗病程对比 |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4.6 生活质量评分 |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4.8 补体C3、C4的检测 |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5 讨论 |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疼痛评分 |
6.2 治疗病程对比 |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6.4 生活质量评分 |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教育经历 |
科研及工作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针刺放血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竹叶青蛇咬伤的中医研究 |
一、毒蛇咬伤历史沿革 |
二、竹叶青蛇咬伤的辨证论治 |
三、应用针药联合疗法可行性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竹叶青蛇咬伤的认识 |
一、竹叶青蛇咬伤概述 |
二、竹叶青蛇咬伤的救治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步骤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临床研究设计 |
二、各种标准制定 |
第二节 临床研究方案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评价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一节 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凝血4项检验值分析 |
三、肿胀、疼痛评分分析 |
四、住院时间分析 |
第二节 针刺八风八邪穴放血与双黄蛇伤散外敷探讨 |
一、针刺八风八邪穴作用机制 |
二、放血疗法的理论渊源 |
三、双黄蛇伤散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火毒证毒蛇咬伤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
1.2 当代中医对于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
1.2.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 从“肝”研究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1 肝郁气滞 |
1.3.2 肝经郁热 |
1.3.3 肝经湿热 |
1.3.4 肝阴不足 |
1.4 经前期痤疮的肝郁化火病因病机研究 |
1.5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治疗 |
1.5.1 内治法 |
1.5.2 外治法 |
1.5.3 综合疗法 |
1.5.4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
1.6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痤疮病的认识 |
1.6.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 |
1.6.2 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章 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 |
2.1 具体研究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1.3 研究内容 |
2.1.4 研究方法 |
2.1.5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 |
3.2 治法的确立 |
3.3 自拟清肝消痤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经前期痤疮的优势 |
3.4 治疗方药与研究方药的分析 |
3.4.1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组方特点 |
3.4.2 方药分析与药理作用 |
3.4.3 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 |
3.4.4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临床体会 |
3.4.5 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压疮的定义 |
1.1.2 压疮流行病学研究 |
1.1.3 压疮的形成机制 |
1.1.4 压疮的分期 |
1.1.5 压疮的治疗 |
1.1.6 存在的不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医治疗压疮进展 |
1.2.2 西医治疗压疮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2.6.1 分组 |
2.6.2 干预方法与内容 |
2.6.3 研究指标与工具 |
2.6.4 资料收集方法 |
2.6.5 资料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质量控制 |
2.8.1 研究设计阶段 |
2.8.2 数据收集阶段 |
2.8.3 数据录入与分析阶段 |
2.9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2.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2.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3.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3.2.5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2.6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2.7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3.3.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3.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4 讨论 |
4.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4.3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PUSH评分的影响 |
4.4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面积的影响 |
4.5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三期压疮对患者压疮愈合效果的影响 |
4.6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对治疗效果影响 |
4.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9 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伦理审查表 |
附录三:入组选择表 |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
附录五:危重病人APACHE评分表 |
附录六:Braden评分量表 |
附录七:PUSH压疮评估量表 |
附录八:疗效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药外敷治疗烧伤9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D]. 郑由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裸花紫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陈慧.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炉式熏灸器艾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下注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D]. 陈冬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三黄膏外敷对外科常见病的治疗作用[J]. 潘海邦,王波,吴国泰. 中医外治杂志, 2011(05)
- [6]中医外治法治疗2-4期压疮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牧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刺放血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疗效研究[D]. 刘林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D]. 方芸金(Fong Yuen K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张晓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