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雅,陆宽,殷勇,蓬桂华,何建文,陈菊,史勋祝,杨秋燕,钟定江[1](2022)在《天然抑菌剂对贵州糟辣椒“生花”菌株及常见食源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文中提出选取6种天然抑菌成分,考察其对引起贵州糟辣椒"生花"主要微生物及有害食源菌的体外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将不同剂量复合配比的天然抑菌剂添加至糟辣椒制品中,追踪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天然抑菌成分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和MIC存在较大差异,植物源抑菌成分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优于曲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其中山苍子油、大蒜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对部分供试菌的MIC达到0.312μL/m L。最佳复合天然抑菌剂为山苍子油0.2%、大蒜油0.025%及生姜油0.025%,其对糟辣椒的抑菌效果和持续性及维持总酸稳定性的能力最优,糟辣椒贮藏180 d时,菌落总数降低了58.7倍,总酸含量降低0.22%。该研究在保证糟辣椒食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了较长的保质期,可为糟辣椒的绿色保质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黄沅玮[2](2020)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概况、工艺原理及特点,阐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该技术工艺最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国内现阶段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存在问题,并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桐,王苑力,郭咪咪,杨剀舟,栾霞[3](2020)在《基于生姜特性的姜油功效及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姜油是生姜的主要深加工产品。随着萃取技术的改进,制备姜油也含有生姜的大部分功能特性如抗氧化、抗炎症;特别是姜油中富含酚类物质,使得它被广泛运用于医药及化妆品行业。姜油不仅传承了生姜去腥的作用,还保留了生姜对健康的益处。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姜油在烹饪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对比分析姜油各种提取方式的优劣,总结姜油对健康的益处,结合姜油国内外研发及市场情况,对姜油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李孟瑶[4](2020)在《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绿色、营养的食品,对食品的贮藏保鲜及包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性包装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持食品原有的特性,提高其营养、感官品质和安全性,而且属于环境友好型绿色包装,因此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将微胶囊技术与膜技术进行了结合,制得了以生姜精油为活性成分、具有抑菌以及抗氧化效果的保鲜薄膜。该可食膜具有缓释性能优异、安全、稳定的优点。克服了天然植物精油易于挥发、易氧化、生效时间短的缺点,同时增加了明胶膜的保鲜特性。将含有微胶囊的抗菌抗氧化的明胶膜用于冷鲜牛肉的保鲜包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及其反应条件优化以CO2超临界流体提取的生姜精油作为芯材,明胶-阿拉伯胶组合作为壁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首先确定了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反应pH以及壁材比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壁材浓度、芯壁比、搅拌速度、搅拌温度四个单因素对于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的影响。并以包埋率和产率为评价指标,使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微胶囊制备进行了优化,进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搅拌速率400 r/min,芯壁比2:3(w/w),壁材浓度1%(w/w),搅拌温度45℃。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包埋率为96.98%,产率为85.66%,载油率为45.29%。2.生姜精油微胶囊表征、生理活性功能及贮藏稳定性通过对于生姜精油微胶囊的表面形态、平均直径和粒度分布以及水分含量的测定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验证了微胶囊形态完整,平均粒径为333.3 nm,可以在悬浊液中均匀分布。生姜精油微胶囊可以实现较好的缓释效果,在高水分活度模拟食品体系内15 d释放62.26%,采用Peppas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在高醇模拟食品体系内15 d释放44.21%,采用一级模型进行拟合时效果最优。且在4℃下贮藏稳定性最优,90 d释放10.44%。生姜精油微胶囊呈现具有缓释特征的抗氧化能力和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3.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以及活性研究通过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工艺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明胶添加量为6 g/100 mL膜液;明胶:甘油比例为1:0.3;干燥条件20℃,48 h。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不同添加量的微胶囊对于微胶囊膜机械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并确定微胶囊膜的微胶囊添加量1.36 g/100mL膜液。验证了微胶囊膜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能力随时间推移变化较小,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相对较高的抗氧化能力。明确了微胶囊膜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都具有抑制的能力,且微胶囊膜正面的抑菌能力要明显大于底面的抑菌能力4.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对冷鲜肉的保鲜效果探究将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应用于冷鲜牛肉的保藏,并研究该膜对于冷鲜牛肉保藏期间的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颜色、质量损失率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同时与空明胶膜接触覆盖、生姜精油乳液涂膜处理组进行对比,验证微胶囊膜的功效。结果表明微胶囊膜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显着的效果,综合来看可以延长冷鲜牛肉货架期4-5 d,对于冷鲜牛肉的保鲜起到积极的影响。
龙烨望[5](2017)在《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文中提出生姜富含姜醇、姜酚、姜油酮、茴香萜及桉油精等多种物质,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品。从生姜中提炼出的生姜油,具有行气开窍、通血驱毒等功效,且芳香独特,不仅可用于调味、腌渍、提取香精等,还是现代食品、医药和轻化工业的新型用料,在国内外市场颇受欢迎。提炼生姜油设备简单,主要设备有蒸馏器(由炉灶、大铁锅、密封木桶、
张骏龙,时彩云,冯叙桥,周纷,邓亚军,刘欢,刘丹[6](2016)在《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生姜中含有姜酚、姜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降血糖等多种良好的功效。生姜应用于饮品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优势。文中详细介绍了生姜的功效及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并就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了参考意见。
于思瀚[7](2016)在《腌制姜片脱辣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生姜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山东是我国主要的生姜产地及出口大省。生姜产品的辛辣味道在很大程度生影响其口味、质量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为改善姜片产品的口味,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度,本研究选取山东不同产地、不同收获时间的生姜,对比其水含量、粗纤维含量、姜辣素含量、挥发油含量,选出较为适宜加工成腌制姜片的生姜品种及收获时间。选取其中较为适宜的生姜品种用多种化学方法降低姜片产品中的辣味,确定最佳降辣工艺。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通过对比生姜品种、不同采收时期的几项指标,得出结论:较为适宜加工成姜片的生姜为:山农一号,莱芜大姜以及安丘生姜,最佳采收期为B(9/25-9/30,根茎膨大后期)。2.在生姜进行腌渍保存的过程中,姜辣素有所降低但十分缓慢。仅用清水冲洗的方法不能有效降低姜片中降辣素的含量。3.清水烫漂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姜辣度含量,但仅靠这种无法满足感官要求。用此法脱辣程度越高,姜片其他品质(脆度、色泽)会变得越差。在碱性条件下虽然能略微加速脱辣速度,但是仍无法达到降辣要求。在酸性条件下产品会变得更辣。4.使用乙醇溶液对姜片烫漂处理可有效降低姜片辣味。在该试验中,各因素对降辣的影响顺序为:切片厚度>烫漂时间>处理温度>溶液浓度。处理最佳切片厚度为3mm,溶液浓度为85%,处理温度为70℃,时间为10min。当姜片厚度为3mm时,可用65%以上浓度乙醇,在6070℃漂烫810min即可满足对辣味的感官要求。5.使用二氧化氯处理姜片可有效降低产品中姜辣素含量。3mm姜片且经过60mg/kg浓度的二氧化氯处理10min之后,姜辣素含量可到0.8‰左右。再经过70℃清水漂烫6-8min,姜辣素含量为0.5‰0.6‰。即可达到产品降辣要求。
吴琴[8](2016)在《生姜抑制亚硝化反应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四种姜制品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具有抗病源微生物、抗氧化、清除亚硝酸盐、阻断亚硝胺合成等作用,被广泛用作香料与用于治疗肿瘤、炎症、呕吐等疾病的中医药,是药食两用植物。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或者职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很多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比如癌症,2012年全球新增1400万例癌症病例,死亡病例高达820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物质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N-亚硝基化合物就是其中之一。清除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如亚硝酸盐或者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能够有效预防其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本文以生姜为原料,研究了生姜中抑制亚硝化反应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并研究了几种生姜产品姜汁饮料、白糖姜片、盐姜片和糖醋姜片的生产工艺,为生姜保健功能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1.以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和亚硝胺合成阻断率为目标,选择生姜有效成分的提取方式,超声辅助提取效果较佳,并优化了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5,超声功率为171 W,超声时间为30 min;同时对清除亚硝酸盐和阻断亚硝胺合成的条件进行优化,清除亚硝酸盐最佳姜汁添加量为20 ml作用15 min,阻断亚硝胺合成最佳姜汁添加量为25 ml。2.研究了姜汁、茶汁、红糖复配饮料的工艺:比较了柠檬酸、VC、亚硫酸氢钠、茶多酚、食盐几种护色剂的对姜汁的护色效果,结果表明柠檬酸与VC护色效果较好,进而进行了护色剂的复配试验,最佳护色剂组合是0.1%柠檬酸+0.025%VC;比较了自然澄清法、α-淀粉酶澄清法和离心三种澄清方法的澄清效果,α-淀粉酶澄清效果最佳,并对α-淀粉酶澄清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0.03%,70℃酶解14 min;姜汁饮料的配料比是:100 g姜汁,0.2 g茶粉,20 g红糖,0.2 g食盐,0.6 g柠檬酸,最终产品糖度为17%,酸度为0.464 g/100 ml,产品酸甜可口,有淡淡的茶香味;灭菌条件为90℃灭菌10 min,常温下可至少保存90天。3.研究了白糖姜片无硫加工工艺:对护色剂进行选择,采用非硫护色,更健康安全;同时采用一次糖煮工艺生产白糖姜片,简化了加工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并对一次糖煮法的加工工艺进行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加工工艺为:护色剂配比是0.01%D-异Vc,0.8%食盐,0.2%柠檬酸;热烫时间为25 min,糖渍时姜糖比为100:50,糖渍24小时,糖煮时姜糖比为100:25,采用55℃烘干5 h,裹糖粉。最终产品色泽浅黄、上敷一层白白的糖粉、清甜微辣、口感爽脆,保留有生姜的特殊风味,成品率达到6975%。4.对盐姜片与糖醋姜片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优化,得到盐姜片最佳生产工艺为姜盐比为20:3,盐渍9天,干燥条件为55℃烘干2 h;糖醋姜片最佳生产工艺为选用古龙祥镇江香醋(特级),醋糖比为6:7,食盐添加量为2.5%,腌制10天左右食用,口味较佳。
刘单[9](2016)在《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峨眉大黄姜是当地种植者通过引种筛选形成的适应性好、产量稳定、抗性强的独特地方性品种,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与其它无性繁殖作物相似,生姜易受病毒病危害,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下降;加上生姜栽培季节峨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峨眉大黄姜病毒性退化尤其严重。为探索建立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脱毒种苗繁育体系,本试验采用热处理钝化峨眉大黄姜病毒,剥离茎尖剥离进行离体培养和试管苗的病毒检测;研究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影响;比较不同基质对移栽试管苗的效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脱毒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结果表明采用热处理钝化处理后剥离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不带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山姜花叶病毒的芽(脱毒率)为56.3%,基本能够满足脱毒种苗繁育的要求。2)激素组合对茎尖诱导与增殖的影响。不同激素组合的茎尖成活率和芽诱导率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在较高浓度(0.2 mg.L-1)6-BA和较低浓度(0.1 mg.L-1)GA3激素组合茎尖成活率和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77.5%和92.5%,显着(P<0.05)高于其他激素组合。诱导峨眉大黄姜茎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0.2 mg.L-1+NAA 0.05 mg.L-1+GA30.1 以该激素组合作为脱毒苗增殖培养基经过30d即达到继代增殖的效果。3)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均存在极显着(P<0.01)的影响,同时对分化芽的生长速度、健壮程度也具有明显的效应;在6个激素处理组合中,较高浓度(0.5 mg.L-1)NAA与较低浓度(0.1 mg.L-1)6-BA组合获得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分别达92.5%和12.4个,显着(P<0.05)高于其他激素组合,并且芽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也优于其他处理。诱导峨眉大黄姜丛生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1.0 mg.L-1+NAA 0.5 mg.L-1。采用该激素组合进行丛生芽继代培养获得较好的效果。4)激素组合对不定根诱导与脱毒苗生长的影响。采用5种激素水平(或组合)进行脱毒试管苗不定根诱导,均达到100%的不定根诱导率,但处理间平均根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较高浓度(0.5 mg.L-1)IBA和较低浓度(0.1 mg.L-1)IBA与0.5 mg.L-1 NAA组合处理的平均根数分别为16.3条和17.6条,显着(P<0.05)高于另外3个处理。进一步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激素水平(组合)对脱毒苗的根系生长状况(平均根鲜重、平均根长和根系活力)均具有极显着(P<0.01)效应,其中0.1 mg.L-1IBA与0.5 mg.L-1NAA组合处理显着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的试管苗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片鲜重和平均长度也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激素水平(组合)对所测定的3种酶活性分别具有极显着(P<0.01,SOD和POD)、显着(P<0.05,CAT)的效应,并且仍然在0.1 mg.L-1 IBA与0.5 mg.L-1 NAA组合处理上显着高于其他多数处理,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其具有更高的生理活性和损伤修复能力。诱导植株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IBA0.1 mg.L-1+NAA0.5mg.L-1。5)栽培基质对移栽苗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7种栽培基质(组合)上移栽苗的成活率、株高和根长均存在显着(P<0.05)差异;其中:A2(50%蛭石+50%腐殖土)的成活率达98.3%,显着(P<0.05)高于除A5(50%珍珠岩+50%土壤)外其他处理;株高达为13.89cm,显着(P<0.05)高于其他处理;根长为6.87cm,显着(P<0.05)高于其余处理。总体上50%蛭石+50%腐殖土可以作为试管苗移栽的最适栽培基质。综上所述,本试验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峨眉大黄姜的茎尖脱毒以及包括不定芽诱导增殖、不定根诱导、试管苗增殖以及移栽基质的脱毒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对峨眉大黄姜脱毒种苗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不同激素(组合)各个环节效应的分析也为其他生姜品种脱毒种苗繁育研究提供参考。
郭东菊[10](2014)在《低盐姜片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莱芜优质生姜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一款低盐姜片产品的加工工艺。低盐化是当前世界范围的饮食需求,生姜是药食两用资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低盐姜片为研究新型功能性产品的探索进行了新的尝试。本研究确定了低盐姜片的生产参数,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产品配方,并运用HACCP原理进行了生产工艺的危害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明确了二氧化氯、pH值和山梨酸钾等因素对低盐姜片的保藏作用,经实验最终确定:70mg/kg的二氧化氯处理10min,杀菌效果良好;300mg/kg的山梨酸钾和pH值低至4.4抑菌效果良好。2.确定了低盐姜片产品的配方:腌渍液组成为:酱油A:水(w/w)=1:1,乳酸0.69%,酵母抽提物1.0%,山梨酸钾浓度900mg/kg,姜片:腌渍液(w/w)=2:1。3.制定了低盐姜片加工工艺:低盐姜片使用优质生姜咸坯经分拣、清洗、消毒、切片、漂烫、漂洗、腌渍、封口、检验等工序加工而成。4.确定了有机酸添加量与腌渍液pH值、产品pH值之间的对数关系,以柠檬酸为例:腌渍液:Y=-0.5056ln(x)+4.2531,R2=0.9957:产品:Y=-0.5218ln(x)+4.4102,R2=0.9991其中Y为pH值,x为柠檬酸添加量,为腌渍菜pH值的调节提供了理论支持。5.运用HACCP原理进行工艺危害分析后确定了原料采收、二氧化氯漂洗、腌渍液配制、产品检验四个关键控制点。6.按照试验确定的各项参数进行了中试实验,获得的产品的各项指标为:食盐:2.59%,总酸(以乳酸计):0.75%,亚硝酸钠:1.2mg/kg,菌落总数<10CFU/g,大肠菌群<3.0MPN/g,霉菌和酵母菌计数<10CFU/g,符合国家标准。
二、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抑菌剂对贵州糟辣椒“生花”菌株及常见食源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材料及试剂 |
1.1.2 菌株 |
1.1.3 培养基[19]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菌种的活化[20] |
1.3.2 菌悬液的配制[21] |
1.3.3 抑菌剂配制[22] |
1.3.4 抑菌活性的测定[23] |
1.3.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25] |
1.3.6 复合天然抑菌剂对糟辣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1.3.7 分析检测 |
1.3.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天然抑菌成分的抑菌效果 |
2.2 不同天然抑菌成分的最小抑菌浓度 |
2.3 复合天然抑菌剂对糟辣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1 不同处理组糟辣椒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
2.3.2 不同处理组糟辣椒贮藏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变化 |
3 结论 |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概况 |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艺及特点 |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
2.2 超临界流体萃取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 |
2.2.1 主要设备 |
2.2.2 工艺流程 |
2.2.2. 1 等温变压法 |
2.2.2. 2 等压变温法 |
2.2.2. 3 吸附法 |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
2.3.1 操作参数简单,容易控制 |
2.3.2 溶剂循环使用,节能环保 |
2.3.3 实现低温萃取,应用广泛 |
2.3.4 传递特性良好,快捷高效 |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最新应用及研究进展 |
3.1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最新应用 |
3.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集合其他技术在姜油树脂提取的应用 |
3.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海南山柚油提取中的应用 |
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油脂提取中存在的问题 |
4.1 萃取流体的选择性 |
4.2 萃取设备的局限性 |
5 展望 |
(3)基于生姜特性的姜油功效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姜油 |
1.1 姜油制备 |
1.1.1 常规萃取姜油技术 |
1.1.2 超临界CO2萃取姜油 |
1.2 姜油性状 |
1.3 姜油功效 |
2 基于生姜特性的姜油对健康的影响 |
2.1 刺激消化系统 |
2.2 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
2.3 减脂和抗糖尿病的功效 |
2.4 抗氧化特性 |
2.5 抗炎特性 |
2.6 预防癌症 |
3 姜油的应用前景 |
4 讨论 |
(4)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姜精油 |
1.1.1 生姜概述 |
1.1.2 生姜精油概述 |
1.1.3 生姜精油提取技术 |
1.2 微胶囊技术概述 |
1.2.1 微胶囊定义和意义 |
1.2.2 微胶囊制备方法 |
1.2.3 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 |
1.2.4 明胶-阿拉伯胶壁材简介 |
1.3 可食膜概述 |
1.3.1 可食膜定义和发展历史 |
1.3.2 可食膜种类 |
1.3.3 蛋白质膜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复凝聚反应pH及壁材比例确定 |
2.3.2 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 |
2.3.3 生姜精油标准曲线测定 |
2.3.4 微胶囊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2.3.5 微胶囊包埋效果的测定 |
2.3.6 正交优化制备生姜精油微胶囊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生姜精油标准曲线 |
2.4.2 复凝聚反应pH及壁材比例确定 |
2.4.3 单因素实验 |
2.4.4 正交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生物活性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
3.3.2 生姜精油微胶囊表征 |
3.3.3 生姜精油微胶囊释放规律与贮藏稳定性 |
3.3.4 生姜精油微胶囊抗氧化能力 |
3.3.5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抑菌能力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生姜精油微胶囊表征 |
3.4.2 生姜精油微胶囊释放规律与贮藏稳定性 |
3.4.3 生姜精油微胶囊抗氧化能力 |
3.4.4 生姜精油微胶囊抑菌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及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 |
4.3.2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4.3.3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抗氧化能力测定 |
4.3.4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抗菌性能的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条件确定 |
4.4.2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机械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率分析 |
4.4.3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表面和截面形态 |
4.4.4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
4.4.5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抑菌能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对冷鲜肉的保鲜效果探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 |
5.3.2 肉样处理 |
5.3.3 菌落总数 |
5.3.4 pH值 |
5.3.5 挥发性盐基氮 |
5.3.6 颜色 |
5.3.7 质量损失率 |
5.3.8 感官品质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菌落总数 |
5.4.2 pH值 |
5.4.3 挥发性盐基氮 |
5.4.4 颜色 |
5.4.5 质量损失率 |
5.4.6 感官品质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料及处理 |
二、设备安装及要求 |
三、提炼操作及注意事项 |
四、包装 |
(6)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姜的主要功效 |
2 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 |
2.1 生姜汁饮料 |
2.2 生姜果蔬汁复合饮料 |
2.3 生姜茶饮料 |
2.4 生姜乳品饮料 |
2.5 生姜保健酒类 |
3 生姜用于饮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
3.1 质量保证 |
3.2 综合利用 |
3.3 新技术应用 |
4 展望 |
(7)腌制姜片脱辣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生姜概况 |
1.1.1 生姜主要成分 |
1.1.1.1 姜精油 |
1.1.1.2 姜辣素 |
1.1.1.3 姜黄素 |
1.1.2 生姜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
1.1.2.1 抗炎性与止痛性 |
1.1.2.2 抗氧化作用 |
1.1.2.3 抗微生物作用 |
1.1.2.4 降血糖作用 |
1.1.2.5 抗血凝作用 |
1.1.2.6 降血压作用 |
1.1.2.7 组织防护和辐射防护作用 |
1.1.2.8 抗癌作用 |
1.1.2.9 保护心脏作用 |
1.1.2.10 其他作用 |
1.1.3 生姜产品种类及研究概况 |
1.2 姜辣素 |
1.2.1 姜辣素的研究进展 |
1.2.2 姜辣素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1.2.2.1 姜酚类 |
1.2.2.2 姜酮 |
1.2.2.3 姜烯酚类 |
1.2.3 姜辣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
1.2.4 姜辣素的测定方法 |
1.2.4.1 铁氰化钾—三氯化铁比色法 |
1.2.4.2 滴定法 |
1.2.4.3 光度法 |
1.2.4.4 HPLC法 |
1.2.4.5 溶出伏安法 |
1.2.4.6 荧光法 |
1.3 食品降辣方法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2.1 不同生姜品种及收获期加工适应性分析评价 |
1.4.2.2 影响腌制姜片辣味的工艺因素研究 |
1.4.3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实验设计 |
2.4.1.1 不同生姜品种及收获期加工适应性分析评价 |
2.4.1.2 影响腌制姜片辣味的工艺因素研究 |
2.4.2 测定方法 |
2.4.2.1 姜辣素含量的测定 |
2.4.2.2 生姜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2.4.2.3 生姜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4.2.4 生姜中挥发油含量测定 |
2.4.2.5 姜片的感官评定表 |
2.4.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姜品种及收获期加工适应性分析评价 |
3.1.1 不同生姜个体体积大小 |
3.1.2 不同生姜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 |
3.1.3 不同生姜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3.1.4 不同生姜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3.1.5 不同生姜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3.1.6 对于生姜品种及采收期的综合评价 |
3.2 生姜产品脱辣目标的确定 |
3.3 生姜腌渍过程中姜辣素含量变化 |
3.4 清水冲洗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5 烫漂对姜辣素含量的影响 |
3.5.1 料液比对姜辣素含量的影响 |
3.5.2 烫漂温度对姜辣素含量的影响 |
3.5.3 烫漂时间的选择 |
3.5.4 对烫漂姜片的感官评定 |
3.5.5 碱性条件下漂烫的实验 |
3.5.6 酸性条件下漂烫的试验 |
3.6 乙醇溶液处理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6.1 乙醇溶液浓度的选择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6.2 处理温度的选择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6.3 处理时间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6.4 乙醇溶液处理降辣条件的确定 |
3.7 二氧化氯的降辣效果试验 |
3.7.1 二氧化氯处理时间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7.2 二氧化氯浓度对姜辣素含量影响 |
3.7.3 经过二氧化氯处理后的烫漂实验 |
4 讨论 |
4.1 三种降辣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4.2 对姜片产品品质的其他评价方式 |
4.3 关于提高漂烫后姜片口感方法的研究 |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4.4.1 关于加入香料去辣方法的研究 |
4.4.2 关于使用二氧化氯处理姜片同时达到杀菌脱辣效果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生姜抑制亚硝化反应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四种姜制品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姜的研究进展 |
2.1 姜的主要功效成分 |
2.1.1 挥发油类(Ginger Oil) |
2.1.2 黄酮类(Flavones) |
2.1.3 蛋白酶(Ginger Proteinases) |
2.1.4 姜辣素类(Gingerol) |
2.1.5 其他成分 |
2.2 姜的功效及药理作用 |
2.2.1 清除亚硝酸盐和阻断亚硝胺合成作用 |
2.2.2 抗病原微生物 |
2.2.3 抗氧化作用 |
2.2.4 药理作用 |
2.3 姜的应用及姜产品的研究进展 |
2.3.1 姜的应用 |
2.3.2 姜产品 |
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姜抑制亚硝化反应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
1 引言 |
2 材料与设备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3 试验方法 |
3.1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测定 |
3.2 样品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测定 |
3.3 模拟胃液条件下亚硝胺合成阻断率的测定 |
3.4 姜汁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3.4.1 单因素试验 |
3.4.1.1 提取方式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试验 |
3.4.1.2 料液比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试验 |
3.4.1.3 超声功率比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试验 |
3.4.1.4 超声时间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试验 |
3.4.2 正交试验 |
3.5 反应时间对清除亚硝盐影响试验 |
3.6 姜汁添加量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试验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1 提取方式的选择 |
4.1.2 料液比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
4.1.3 超声功率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
4.1.4 超声时间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
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反应时间对清除亚硝盐的影响 |
4.4 姜汁添加量对抑制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姜汁饮料的开发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准备 |
2.3.2 关键工序 |
2.3.2.1 护色剂的选择 |
2.3.2.2 澄清方法的选择 |
2.3.2.3 α-淀粉酶酶解条件的确定 |
2.3.2.4 姜汁饮料复配试验 |
2.3.2.5 姜汁饮料灭菌条件确定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姜汁透光率最适波长的确定 |
3.2 护色剂对姜汁护色效果的影响 |
3.3 澄清方法的选择 |
3.4 α-淀粉酶酶解试验结果 |
3.4.1 酶解温度对酶解时间影响的试验结果 |
3.4.2 加酶量对酶解时间影响的试验结果 |
3.5 姜汁饮料复配正交试验结果 |
3.6 姜汁饮料灭菌试验结果 |
4 小结 |
第四章 白糖姜片加工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准备 |
2.3.2 关键工序 |
2.3.2.1 护色剂的选择配比试验 |
2.3.2.2 白糖姜片加工工艺的研究 |
2.3.3 白糖姜片干燥条件的确定 |
2.3.4 成品理化卫生指标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护色剂的护色效果比较 |
3.2 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热烫时间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
3.2.2 糖渍时姜糖比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
3.2.3 糖渍时间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
3.2.4 糖煮时姜糖比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
3.3 白糖姜片加工工艺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成品干燥条件的确定 |
3.5 成品理化卫生检测结果 |
4 小结 |
第五章 盐姜片与糖醋姜片的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试验材料 |
3 试验方法 |
3.1 原料准备 |
3.2 工艺流程 |
3.3 关键工艺 |
3.3.1 盐姜片盐渍条件与烘干条件的确定 |
3.3.2 糖醋姜片糖醋比例的确定 |
4 试验结果 |
4.1 盐姜片工艺试验结果 |
4.1.1 姜盐比对盐姜片感官评分的影响 |
4.1.2 盐渍时间对盐姜片感官评分的影响 |
4.1.3 盐姜片干燥条件的确定 |
4.2 糖醋姜片工艺试验结果 |
4.2.1 醋品种的选择试验结果 |
4.2.2 醋糖比对糖醋姜片的感官评分的影响 |
4.2.3 加盐量对糖醋姜片的感官评分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生姜及其生产概况 |
1.2 生姜的种质资源及分类 |
1.3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
1.4 生姜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5 生姜的组培与茎尖脱毒 |
1.6 峨眉大黄姜的生产现状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外植体的选取及表面灭菌 |
3.3 茎尖离体培养 |
3.4 脱毒苗的继代增殖培养 |
3.5 丛生芽的诱导 |
3.6 丛生芽继代增殖 |
3.7 丛生芽诱导生根 |
3.8 炼苗移栽 |
3.9 生长指标观察及测定 |
3.10 生理指标的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茎尖成活率与诱导率分析 |
4.2 脱毒苗继代增殖效果 |
4.3 丛生芽诱导结果分析 |
4.4 丛生芽继代增殖效果 |
4.5 脱毒苗根诱导结果分析 |
4.6 脱毒苗叶绿素含量分析 |
4.7 脱毒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分析 |
4.8 脱毒苗根系活力分析 |
4.9 脱毒苗移栽成活与植株生长状况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激素对茎尖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
5.2 激素对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
5.3 激素对试管苗根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
5.4 栽培基质对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
5.5 峨眉大黄姜脱毒繁育体系及其应用价值 |
6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低盐姜片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生姜及其产品研究进展 |
1.1.1 生姜中主要成分分析与性质研究 |
1.1.2 生姜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
1.1.3 生姜产品及其研究进展 |
1.2 HACCP体系 |
1.2.1 HACCP体系原理 |
1.2.2 HACCP体系实施目的 |
1.2.3 HACCP体系实施步骤 |
1.2.4 HACCP体系应用 |
1.3 低盐腌渍蔬菜的研究进展 |
1.3.1 腌渍蔬菜的低盐化研究 |
1.3.2 酵母抽提物在低盐腌渍蔬菜加工中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方法 |
2.4.1 不同因素对低盐姜片保藏性研究 |
2.4.2 低盐姜片基本工艺研究 |
2.4.3 产品的质量控制 |
2.4.4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的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因素对低盐姜片保藏性的影响 |
3.1.1 二氧化氯冷杀菌 |
3.1.2 山梨酸钾对成品保藏性的影响 |
3.1.3 pH对产品微生物的影响 |
3.1.4 正交试验 |
3.1.5 姜片保质期的确定 |
3.2 影响低盐姜片质量的因素研究 |
3.2.1 漂烫对产品辣度的影响 |
3.2.2 酱油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3.2.3 有机酸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3.2.4 酵母抽提物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3.2.5 配方正交试验 |
3.3 低盐姜片HACCP体系设计 |
3.3.1 产品描述 |
3.3.2 工艺流程图 |
3.3.3 危害分析 |
3.3.4 HACCP计划表 |
3.4 中试生产验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抑菌剂对贵州糟辣椒“生花”菌株及常见食源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J]. 王雪雅,陆宽,殷勇,蓬桂华,何建文,陈菊,史勋祝,杨秋燕,钟定江. 中国酿造, 2022(01)
-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J]. 黄沅玮. 食品工程, 2020(03)
- [3]基于生姜特性的姜油功效及应用前景[J]. 李桐,王苑力,郭咪咪,杨剀舟,栾霞. 粮油食品科技, 2020(05)
- [4]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孟瑶. 吉林大学, 2020(08)
- [5]优质生姜油加工技术[J]. 龙烨望. 农村新技术, 2017(08)
- [6]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J]. 张骏龙,时彩云,冯叙桥,周纷,邓亚军,刘欢,刘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7)
- [7]腌制姜片脱辣工艺的研究[D]. 于思瀚.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1)
- [8]生姜抑制亚硝化反应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四种姜制品加工工艺研究[D]. 吴琴.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9]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单.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5)
- [10]低盐姜片加工工艺研究[D]. 郭东菊.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