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我市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21)在《基于成本收益的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奶业家庭牧场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
袁艳云[2](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秉华[3](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王钰龙[4](2020)在《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比较优势及发展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立足山东省及17地市的奶牛生产实际,通过函调统计数据、统计年鉴、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原始数据,采用R软件、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AAI)等函数算法,系统分析了山东省奶牛生产基本状况、区域布局类别和特点、各地市竞争力及优势区域、未来5年发展趋势等内容,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山东省奶牛生产概况。山东省是奶牛养殖大省,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4位。近年来,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缓慢,各地市间发展不均衡。2011-2018年,山东省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年均降幅分别为2.91%和2.33%;全省17地市中只有东营、日照、德州、菏泽奶牛存栏量增长,年均最大增幅5.12%,其他13地市奶牛存栏量下降,年均最大降幅9.97%;济南、东营、日照、莱芜、德州、菏泽牛奶产量增长,年均最大增幅17.47%,其他11地市牛奶产量下降,年均最大降幅,为8.95%。调查发现,山东省奶牛生产存在牛奶收购价格低、饲养成本高、缺乏发展资金、政策补贴力度小、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与牛奶收购企业关系不和谐等问题。2.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类别和特点。根据2015-2019年山东省17地市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进行联合聚类,17地市被划分为4类:(1)青岛、济南、东营、德州,4个地市年均存栏量381 990头,占全省42.23%;年均牛奶产量1 158 624 t,占全省45.13%;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51.88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9头。(2)泰安,年均存栏量150 530头,占全省16.64%;年均牛奶产量365 557 t,占全省14.24%;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39.07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9头。(3)菏泽、烟台、临沂、淄博、济宁、聊城、威海、潍坊,8个地市年均存栏量323 960头,占全省35.81%;年均牛奶产量912 277 t,占全省35.53%;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15.09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3头。(4)日照、枣庄、滨州、莱芜,4个地市年均存栏量48 143头,占全省5.32%;年均牛奶产量130 986 t,占全省5.10%;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9.94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2头。综合比较分析确定青岛、济南、东营、德州、泰安5个地市为山东省奶牛主要产区;菏泽、烟台、临沂、淄博、济宁、聊城、威海、潍坊8个地市为次要产区;日照、枣庄、滨州、莱芜4个地市为一般产区。3.奶牛生产未来5年发展趋势。依据山东省2010-2019年奶牛存栏量和2000-2019年牛奶产量对山东省未来5年奶牛生产预测。预测结果为:2024年较2019年奶牛存栏量减少,年均降幅3.20%;牛奶产量减少,年均降幅0.76%。调查表明,调查的150个奶牛场中79.33%的奶牛场未来5年有扩大存栏的计划,其奶牛饲养规模占调查奶牛场总规模86.74%,结合预测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九十五置信度,预计未来5年山东省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出现增长的可能性较大。4.各地市竞争力及优势区域划分。对2011-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奶牛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和年均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济南、青岛、淄博、泰安、威海、东营等地市奶牛养殖具有比较优势;枣庄、潍坊、日照、莱芜、济宁、临沂、聊城、滨州、菏泽等地市奶牛养殖不具有比较优势或优势不明显;烟台失去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德州暂时具备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根据2011-2018年山东省17地市的比较优势指数聚类后对山东省奶牛生产优势区域进行划分,结果为:(1)东营为发展优势较明显区域;(2)济南、青岛、淄博、威海、泰安为发展优势区域;(3)德州、潍坊、滨州、烟台为发展潜力区域;(4)莱芜、日照、菏泽、枣庄、聊城、济宁、临沂为优势欠缺区域。结合山东省奶牛生产布局和优势区域划分,建议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都市圈、以青岛为中心胶东半岛和以东营中心的黄河三角洲3个奶牛生产聚集区作为山东省奶牛生产的重点发展区域。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奶牛生产数据分析,并结合实地走访调查,描述了当前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发现山东省奶牛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预测了山东省未来5年奶牛生产发展趋势,分析了17地市的竞争力,划分出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的优势区域,这将为实现山东省奶牛生产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曹丽丽[5](2020)在《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奶业是畜牧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奶业一体化发展,但当前奶牛养殖主体与乳品加工主体之间仍然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制约着奶业的一体化发展。本研究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以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分配理论、博弈论等,围绕奶业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对奶业加工主体与养殖主体之间利益联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客观描述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效果,探究X市政府在推进奶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发现政府在提供奶业一体化发展基础结构、为奶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和维持奶业一体化发展的正常市场竞争方面存在错位和缺位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选择和宏观调控缺乏科学预判。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完善服务体系、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的改进建议,以提高X市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起利益联结紧密的奶业一体化产业链。
赵书玉[6](2020)在《托克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利益联结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托克托县为奶业振兴及乳业产业化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此增加奶牛养殖户收入进而促进村镇的整体发展。但是,托克托县乳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有所差距。乳业发展迟缓导致企业和养殖主体难以协调,激发利益冲突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乳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合理的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间的利益联结模式是实现乳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梳理乳业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所得的资料,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不完全契约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养殖场利益、利益协商内容,违约等三方面来研究”企业+家庭牧场”、”企业+合作社+农户”及”企业+个人投资牧场”三种类型的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得出结论,奶牛养殖主体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中,无论对养殖主体还是企业“个人投资牧场+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相比较而言是最优的,目前三种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奶牛养殖主体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发生原料生产阶段,联结模式松散、双方的合作存在不平等的市场地位、合作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奶牛养殖主体、企业与政府提出相应的建议。
宝拉尔[7](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琦[8](2020)在《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养殖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养殖业一直都在第一产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比重。自2000年起,奶牛养殖业逐步成为养殖业中的高新产业,迅速成为养殖经济发展总的热点,尤其在我国西南地区,奶牛养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收益、满足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巴南区是重庆的主城区之一,其辖8个街道、14个乡镇,是西南地区奶牛养殖的重要基地,自开展奶牛养殖产业以来,巴南区政府极其注重,多次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产业,将原本以个体农户为主、养殖方式以散养为主、单产水平低、奶制品质量差、相关收益较低的局面调整为了规模化农场、规范化饲养、养殖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的新局面。目前的巴南区已经拥有现代化、规模化、科技化、链条化的奶牛养殖业,其中多家企业更是在全国奶牛养殖业中遥遥领先。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促进巴南区奶牛养殖业更加辉煌的成长。首先,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在诸多文献选取部分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的写作基础。同时,也应用了农业产业化理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持。其次,本文针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究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分布情况、饲养规模、生产模式发展优势以及合作现状。再次,本文通过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奶牛养殖规范化饲养水平低、养殖成本高、管理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产奶条件差、养殖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不够等几方面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挖掘分析,主要包括:饲料利用率低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奶牛饲料未配合新技术、奶牛的卫生防御措施不足、养殖条件较差且未构建循环产业、尚未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养殖成功经验、生奶价格偏低,农户养殖热情较低。最后,在理清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八方面对策:选择合适的牛种,提高产奶质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奶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确保奶牛业健康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合理利用牛粪进行沼气发电;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推进绿色品牌化战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奶牛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奶牛业发展。
霍心宇[9](2019)在《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分析》文中认为奶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是强壮国民素质的重要产业,也是关系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呼伦贝尔地区地处国际公认的“奶牛生长带”,又被国家确定为发展奶业优势区,有着发展奶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国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国外优质乳制品的冲击,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乳制品市场持续下行,大量乳制品企业和奶户退出市场,迫切需要提高乳制品生产效率,提高乳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乳品生产效益。本文采用DEA方法对H集团上游原料奶供应商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研究了H集团上游原料奶供应商所涉及的奶牛小区、奶牛合作社和规模化牧场三种生产模式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化牧场的生产效率最高,奶牛小区和奶牛合作社生产效率效率稍低。生产效率较低一方面表现为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综合技术效率较低(B、E养殖场),另一方面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低,从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较低(C、F养殖场)。为了提高原料奶供应商的生产效率,建议奶牛小区和奶牛合作社应当学习规模化牧场的优势,采用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式养殖,提高奶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减少投入冗余,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最后论文从H集团、原料奶供应商、政府三个角度提出提高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建议。
刘又荧[10](2019)在《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乳品行业迎来了有一个发展浪潮,全国乳品行业有上千家企业,甘肃省内就有20家以上。不少地方企业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区域内的品牌企业,甚至是区域内的寡头,然而在突破区域市场边界,向着全国性品牌进发的路上,却遇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乳品行业中的很多区域性品牌企业以往在地区内部成功的营销经验可能并不适用于向外拓展,在区域竞争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在产品定位、品牌策略上往往陷入迷茫,这也成为不同行业中地区品牌向着全国品牌发展时遇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本论文将对区域性品牌企业的向外发展之道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处于甘肃嘉峪关市的区域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为例,利用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QM乳业公司实地考察和现有市场的调查,并利用“4P”理论研究分析QM企业的现状,找出问题给予指导,同时使用SWOT分析和STP分析等手段,研究QM企业的营销策略与市场、品牌、产品定位,找出QM乳业公司在本土经营成为区域品牌过程中营销策略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分析其在向外扩张之路上原有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研究思路,从而分析区域性品牌企业对外发展的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思路,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运用4P理论对QM公司分析发现,其产品特点是低温产品为主体,以本地区的区域性市场为核心,通过构建严密的本土渠道,实现了其在本土市场上营销战的成功,从而在嘉峪关市为核心的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2)QM企业在本土市场成为区域性品牌以后,加强了新渠道探索,开发了常温产品,开始对外扩张的发展战略,但结果却不理想,这既与企业缺乏大规模的广告投入资金,并且产品外观美感缺乏专业设计,这样的先天不足有关,也与企业固守本土市场营销的成功策略有关,对于本土网点式渠道过于依赖,对于新型渠道利用不足,对于低温产品过于倚重。(3)通过SWOT分析,定义了QM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给出了相应的战略:(1)增长型战略,加大外部市场调研的数据采集和反馈机制,研发新型适应于外部扩张的新型产品,实施“新品研发+市场推广+新市场开拓+销售+反馈信息”的策略;(2)扭转型战略,收集消费者信息,聘请专业高级美工人员,完善物流系统,研发常温产品,开拓外部市场。(3)规避型战略,立足于企业产品天然、安全、营养、健康等特点,优化售后及配送物流服务巩固本土市场品牌忠诚度,防止外来企业对QM赖以生存的本土低温产品市场的侵蚀;(4)防御型战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对本土市场的渗透,制定狙击和防御预案。(4)通过STP分析,定义了QM乳业公司目标市场,以追求养生,享受生活的三四线城市的中高收入中青年与中老年为主体的市场,从而应该形成相应的品牌形象是自然、朴实、简约而无华丽奢靡之风的养生师形象。这为无法大规模投入广告的企业树立了一个参考。通过对QM乳业的全方位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家地方品牌企业,QM在立足本土市场、强化本土渠道、树立本土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可方面都是成功,但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本土策略并不能完全适应需求,这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立足于产品的创新、渠道的拓展、品牌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领导区域内的品牌走出区域市场的限制,走向全国市场。上述研究表明,乳品行业的区域性品牌企业向外部发展所面对的问题主要出在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上,而通过系统地态势分析及应对,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形成相应的指导。基于企业现实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为区域性品牌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建议,并且制定出适合于企业向外拓展的品牌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本论文研究表明,通过4P定义、态势分析、市场细分的手段,有助于让区域性品牌企业理清对外扩张发展的思路,从而形成向着全国市场和全国性品牌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特色。
二、浅谈我市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市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2)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5 数据说明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梯度转移理论 |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
2.3.2 研究假设 |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
3.4.4 三地政策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
6.3.1 数据来源 |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
6.4.2 模型选择 |
6.4.3 估计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
7.2 初步优化方案 |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
7.4.1 京津区域 |
7.4.2 河北省 |
7.5 最终优化方案 |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
8.2.6 强化科技支撑 |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创新点 |
2.相关理论阐述 |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2 均衡价格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 |
2.4.2 风险评估 |
2.4.3 风险管理 |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
3.3.1 长期趋势分析 |
3.3.2 周期循环分析 |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澳大利亚 |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
5.4 本章小结 |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比较优势及发展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内容的提出 |
1.1.2 研究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2 山东研究情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聚类分析 |
2.2.2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2.2.3 比较优势指数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概况 |
3.1.1 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现状 |
3.1.2 山东省奶牛生产状况调查 |
3.2 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 |
3.2.1 奶牛存栏量的聚类分析 |
3.2.2 牛奶产量的聚类分析 |
3.2.3 存栏量和牛奶产量联合聚类分析 |
3.3 山东省奶牛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划分 |
3.3.1 山东省奶牛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3.3.2 山东省奶牛生产优势区域划分 |
3.4 山东省未来5年奶牛生产预测 |
3.4.1 山东省未来5年存栏量预测 |
3.4.2 山东省未来5年牛奶产量预测 |
4 讨论 |
4.1 泰安奶牛生产独特性原因探讨与启示 |
4.2 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减缓原因和应对措施 |
4.3 山东省奶牛生产布局与优势区域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奶牛生产情况调查主要内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3.创新之处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奶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
2.关于政府作用的研究 |
3.关于奶业一体化发展和政府作用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二、相关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奶业一体化 |
2.政府作用 |
3.利益主体 |
4.利益联结 |
(二)基于利益联结视角的分析框架 |
1.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2.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方式 |
(三)理论基础 |
1.利益相关者理论 |
2.利益分配理论 |
3.博弈论 |
三 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作用效果 |
(一)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
1.制定制度扶持规模化养殖 |
2.政企合作扶持加工企业发展 |
3.政策引导建立利益联结 |
4.行政管制减少中间环节 |
(二)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效果 |
1.X市政府对奶牛养殖主体的作用效果 |
2.X市政府对乳品加工主体的作用效果 |
3.X市政府对奶业利益联结模式的作用效果 |
4.X市政府对奶业利益分配的作用效果 |
四、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 |
1.在提供奶业一体化发展基础结构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 |
2.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 |
3.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 |
4.在维持市场竞争方面存在错位的问题 |
(二)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定位不明确 |
2.宏观调控缺乏科学预判 |
3.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
4.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选择 |
五 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改进建议和研究展望 |
(一)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改进建议 |
1.明确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 |
2.加强规划提高制度的科学性 |
3.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体系 |
4.保护扶持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
5.强化管理维持市场竞争秩序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托克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利益联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现状 |
1.3.1 农业产业化 |
1.3.2 关于奶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3 农业利益联结模式 |
1.3.4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3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2.4 委托一代理理论 |
3 奶业发展现状 |
3.1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奶业发展现状 |
3.1.1 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现状 |
3.1.2 托克托县奶业发展现状 |
3.2 托克托县奶业利益联结模式现状 |
3.2.1 “家庭牧场+企业”模式 |
3.2.2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
3.2.3 “个人投资牧场+企业”模式 |
3.3 呼市奶业发展扶持政策 |
4 企业与养殖主体的利益联结模式分析 |
4.1 “家庭牧场+企业”模式 |
4.1.1 案例介绍 |
4.1.2 牧场利益分析 |
4.1.3 利益协商内容 |
4.1.4 违约方面 |
4.2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
4.2.1 案例介绍 |
4.2.2 利益分析 |
4.2.3 利益协商方面 |
4.2.4 违约方面 |
4.3 “个人投资牧场+企业”模式 |
4.3.1 案例介绍 |
4.3.2 利益分析 |
4.3.3 利益协商内容 |
4.3.4 违约方面 |
4.4 模式比较 |
5 利益联结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 托县的利益联结模式共同存在的问题 |
5.1.1 企业与养殖主体的合作只是在生产阶段,联结模式松散 |
5.1.2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5.2 各利益联结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1 “家庭牧场+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2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3 “个人投资牧场+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奶牛养殖主体提升经营管理效益 |
6.2.2 企业发展壮大自身 |
6.2.3 企业与养殖主体建立长期联结机制 |
6.2.4 政府协助建立专业化的合作组织 |
6.2.5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信息化管理 |
6.2.6 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回顾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
(一)民族学理论 |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
(一)从业人员特点 |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
(一)加工工艺来源 |
(二)加工工艺流程 |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
五、发展前景分析 |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
二、对策及建议 |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
研究展望及结论 |
一、研究展望 |
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数据来源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借鉴 |
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 |
2.3 市场竞争理论 |
2.4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第3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1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地理及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3.1.2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的相关发展历程 |
3.1.3 巴南区奶牛养殖产业分布情况 |
3.1.4 巴南区奶牛饲养规模分布情况 |
3.1.5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的主要生产模式 |
3.1.6 巴南区奶牛饲料利用情况 |
3.2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优势 |
3.2.1 地域优势 |
3.2.2 政策优势 |
3.2.3 市场优势 |
3.3 巴南区奶牛养殖链条企业及合作社现状 |
3.3.1 奶牛养殖情况 |
3.3.2 奶牛乳制品加工厂 |
3.3.3 连锁店 |
第4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奶牛养殖规范化饲养水平低,养殖成本高 |
4.2 养殖管理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 |
4.3 奶牛疾病相对较多 |
4.4 奶牛产奶量相对偏低 |
4.5 奶牛养殖社会化服务不够 |
4.6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饲料利用率低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
5.2 奶牛饲料未配合新技术 |
5.3 奶牛的卫生防御措施不足 |
5.4 养殖链条不完善,未构建循环产业 |
5.5 尚未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养殖成功经验 |
5.6 生奶价格偏低,农户养殖热情较低 |
第6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
6.1 选择合适的牛种,提高产奶质量 |
6.2 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
6.3 加强奶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确保奶牛业健康发展 |
6.4 强化农民合作组织 |
6.5 强化奶牛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6.6 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推进绿色品牌化战略 |
6.7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发展 |
6.8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奶牛业发展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
2.1.1 原料奶 |
2.1.2 生产组织模式 |
2.1.3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
2.2 效率 |
2.2.1 企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
2.2.2 效率的测量方法 |
2.2.3 参数法 |
2.2.4 非参数法 |
2.3 DEA方法理论基础 |
第三章 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现状 |
3.1 H集团简介 |
3.2 H集团原料奶供应商发展现状 |
3.3 H集团所处的市场环境 |
3.4 H集团上游原料奶供应商生产与供应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人才科技支撑不足 |
3.4.2 不同组织模式生产效率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
3.4.3 原料奶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
3.4.4 外部因素对原料奶生产影响较大 |
3.4.5 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 |
3.4.6 生产与供应链松散 |
第四章 基于DEA的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评估 |
4.1 数据说明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的选取 |
4.1.3 变量选取 |
4.2 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投入产出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3 DEA计算结果 |
4.4 H集团原料奶供应商总体效率值分析 |
4.4.1 纯技术效率比较 |
4.4.2 规模效率比较 |
4.4.3 综合技术效率比较 |
第五章 提高H集团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
5.1 供应商效率提升思路 |
5.2 供应商效率提升方案 |
5.2.1 整体方案 |
5.2.2 具体提升方案 |
5.3 H集团和政府方面的建议 |
5.3.1 H集团方面 |
5.3.2 政府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中国乳品行业中区域性品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
1.1.2 中国乳品行业中区域性品牌企业的营销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乳品行业营销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营销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1“4P”理论 |
2.2 SWOT分析法 |
2.3 STP理论 |
第三章 QM乳业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QM乳业公司简介 |
3.1.1 乳制品加工厂 |
3.1.2 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 |
3.1.3 种植事业部 |
3.2 QM乳业公司 4P分析 |
3.2.1 产品分析 |
3.2.2 定价分析 |
3.2.3 渠道分析 |
3.2.4 促销策略分析 |
3.3 存在问题 |
第四章 QM乳业公司SWOT分析和STP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科学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竞争者 |
4.2.2 供应商 |
4.2.3 替代产品 |
4.2.4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
4.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道斯矩阵分析 |
4.4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的STP分析 |
4.4.1 QM乳业的市场细分 |
4.4.2 QM乳业的目标市场 |
4.4.3 QM乳业的市场定位 |
第五章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建议 |
5.1 QM公司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 总体建议 |
5.2.1 避实就虚 |
5.2.2 巩固“后院” |
5.2.3 借道强势经销商 |
5.2.4 走差异化路线 |
5.3 市场定位建议 |
5.4 消费市场拓展建议 |
5.4.1 追着消费者的推广 |
5.4.2 追着消费者的产品设计 |
5.4.3 追着消费者的抢夺市场 |
5.5 公司经营建议 |
5.5.1 主营业务业务至上的原则 |
5.5.2 品牌知名度的树立 |
5.5.3 网络营销手段的强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我市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成本收益的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奶业家庭牧场的发展路径研究[D]. 刘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比较优势及发展预测研究[D]. 王钰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5]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D]. 曹丽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托克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利益联结模式研究[D]. 赵书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琦. 西南大学, 2020(01)
- [9]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分析[D]. 霍心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10]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又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