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市90年代传染病流行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龚震宇[1](2021)在《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进展》文中指出浙江省从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鼠类宿主和媒介,以及蚊、蝇调查起步,逐步实施了蚊、蝇、蟑、鼠、蜱、臭虫等的生态学监测,蚊、蝇、蟑等的抗药性监测和鼠、蚊、蜱等的病原学监测,开展了鼠、蚊、蜱等的综合监测研究并逐步推广,向集生态学、抗药性、病原学及疾病流行特征的综合监测发展,加强了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深入贯彻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理念,积极开展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研究,为病媒生物相关传染病防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保驾护航;探索农村病媒生物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服务。本文回顾20世纪30年代以来浙江省病媒生物调查和监测工作及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新时代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需补上技术短板,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病媒生物监测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
叶慧,吴阳[2](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武陵山区居民热浪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关于贫困山区居民对热浪健康风险感知和适应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在2017年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武陵山区五个县1 008个当地居民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武陵山区居民对热浪健康风险的感知和适应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受访者对热浪气候的健康风险有较强感知,但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且专业健康知识非常缺乏。66.4%的受访者感觉到近年来天气变暖,71.8%的受访者认为热浪将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且有60.6%的人在热浪天气会有身体不适反应。有92%的人有应对热浪的行为,67.5%的人会在受热浪健康风险影响时寻求帮助。然而,仅有12%的人掌握在热浪时保持健康的信息或知识,仅有23.8%的人会做事前准备。就业状况、性别和疾病状况均会影响山区居民对热浪气候的感知和适应。最后,为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对山区居民健康的影响,提出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强化公共卫生设施和制定适宜应对策略等措施。
贾珂[3](2021)在《沪浙地区流动人口与传染病疫情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指出
杨艳霞[4](2021)在《基于STSE理念的中考科学试题分析研究》文中提出
张京凤[5](2021)在《基于ARIMA和BPNN模型的全国手足口病发病率预测》文中研究说明
郑文静[6](2021)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并评选的代表区域卫生环境及健康水平的国家级优秀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主要围绕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开展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城市组织管理水平、群众健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如何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开展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政策的预期效果是否得到实现,从而能有依据的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调整,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一直是国内学者探讨的重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评估属于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范畴。公共政策评估是通过选择科学的评估工具促进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有效评判政策价值,以决定该项政策是否延续、改变或者终结,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目前有关公共政策评估的模式,比较体系化的分类框架是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1997年提出的,包括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模式三大类,效果模式又分为了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结果-无目标模式、系统单元-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其中“顾客”导向模式定位于政策的目标群体,目的是得出“顾客”(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看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30年来,国内学者从各地创建经验、方法研究、政策效果等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评价的重点大多是基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效果评估模式,围绕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执行者的视角,对政策效果的客观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但从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实际获得方面的测量,缺乏系统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目标群体的态度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获得感评估是中国对“顾客”导向模式下公共政策评估的全新尝试和探索。获得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民众需求的满足状况,强调的是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以及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绪体验。“获得感”一词最早由习近平在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讲话中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此,获得感成为衡量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居民获得感评价强调目标群体的关心、期望和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体现了民主和参与。居民的价值标准是以个人利益为准,居民个人价值的多元化难以形成对政策总的看法,因此,获得感模式不能成为评估的唯一模式,但可以对客观评估起很好的补充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并进行应用研究,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收集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利用文本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运行的政策周期理论,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政策阶段的政策目标和评估重点,同时结合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从居民获得感的角度,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的理论框架。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研制基于前期构建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针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利用量表开发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政策分析、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个人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和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的研究方法,确定量表的条目内容;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量表的维度;利用信度效度评价的方法,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内容效度、表面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结构效度的评价方法,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最终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评估的量表,包括居民对政策措施认可程度的评估量表、居民对政策环境感知程度的评估量表和居民对政策实施效果满意程度的评估量表三方面,为后期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客观测量提供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利用前期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61个国家卫生城市,从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措施的认可程度、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和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回收问卷合格率、问卷完成时间、问卷内容设置合理性等方面对量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快速评估,初步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现状,同时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探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共纳入1989年以来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的政策文本119份,包括通知、规划纲要、决定、通报、意见、行动6种类型。基于公共政策运行周期理论,通过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卫生城市自1989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以政策规划和内容调整为主的政策制定阶段、以命名和复审为主的政策执行阶段、以政策评价和再次定位为主的政策结果阶段,因此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评估,应该是包括以上三个阶段的全运行周期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界定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第二个方面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第三个方面为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编制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量表包括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评价量表、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评价量表和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量表三方面,其中认可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感知度评价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满意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信度评价方面,认可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5,感知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0.876,满意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均大于0.8。各个量表维度方面,除了感知度量表城市基础功能(条目数=3;Cronbach’s a=0.593)、城市环境卫生(条目数=4;Cronbach’s a=0.533)、城市社会便利(条目数=2;Cronbach’s α=0.402)的Cronbach’s a系数小于0.6外,其他的量表不同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均超过0.65。利用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认可度评价量表、感知度评价量表和满意度评价量表的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均大于0.7。效度评价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三个量表提取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除必要性评价量表中条目“A6.1垃圾分类收集”的因子负荷小于0.4,其他量表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路径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量表中所有的参数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量表均没有出现路径系数小于0.32的条目,且大部分条目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5。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三个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数均处于理想值范围内。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46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的合格率为89.4%,调查对象的平均答题时间为9.5分,94.08%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问卷问题清晰,容易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总分为231.15±32.45分,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获得感评价的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依次为88.01±9.35分、73.99±16.45分、69.14±13.24分。将各个得分按照标准分转换后,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中,认可度评价得分最高,为85.02分,其次为满意度评价得分,为61.42分,感知度评价得分最低,为59.08分。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研究在两水平随机截距的方差成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拟合空模型结果显示,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的变异在个体水平和城市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解释变量后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认可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学历、性别、年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感知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满意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研究结论: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理论框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二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措施落实和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三是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良好,量表内容清晰、可接受度高,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可以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有效的测量。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总体得分相对较高,其中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得分最高,其次是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得分,得分最低的是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得分。4.城市水平的影响因素方面,可吸入细颗粒物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对居民对城市建设环境的感知度和满意度影响较大;个体水平影响因素方面,居民居住的社区类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自评健康良好对居民的认可度、感知度、满意度评价都有不同的影响,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仅对居民的认可度评价有影响。
刘嵩[7](2021)在《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研究表明817肉鸡是用快大型白羽肉鸡的父母代父系公鸡与商品代褐壳蛋鸡杂交制种模式生产的小型肉杂鸡,综合了白羽肉鸡和蛋鸡的生产性能优势,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特点。由于进行817制种的主体主要是商品代蛋鸡场,未进行疾病净化及严格的免疫预防,817肉鸡的蛋传性疾病多且重要疫病的母源抗体不足,使817肉鸡疾病流行日趋复杂,呈现疫病种类多,老病未平,新病又发,混合感染发生普遍,临床症状逐渐非典型化,免疫抑制病日益严重等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给817肉鸡的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客观评价禹城市817肉鸡的鸡苗质量,进一步了解817饲养过程中主要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以便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防控方案,特开展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本研究通过病原学、血清学和病理学检测方法,对2019-2020年禹城市56家817规模化肉鸡场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贫血病、鸡白血病、腺病毒病、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七种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免疫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禹城市大多数817肉鸡养殖场对上述病毒病的防控效果较好,但腺病毒和传贫病毒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多为垂直传染,在1日龄、7日龄和出栏前(40-50日龄)三个不同日龄阶段,腺病毒和传贫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8.07%、17.05%、18.44%和16.47%、14.34%、14.53%。临床发病鸡群的腺病毒和传贫病毒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5.56%和48.72%,远高于三个不同日龄阶段的样品检出率。细菌病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7日龄和出栏前三个不同日龄阶段所收集的样品中大肠杆菌分离率最高,为14.46%、18.95%和20.11%,沙门氏菌的分离率相对较低,为6.02%、5.04%、8.66%,三个日龄段相比,出栏前细菌分离率大于7日龄和1日龄。对7日龄、21日龄和出栏前三个不同日龄阶段的817肉鸡的禽流感(H5Re-11、H7、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7日龄母源抗体水平一般都在6~7个滴度,但大约10%的鸡群两病部分抗体水平过高,抗体滴度大于10且离散度较大,预示着这些雏鸡的种鸡群可能有两病发生;21日龄雏鸡禽流感(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一般在4~6个滴度,但约1/4的鸡群抗体水平过低,存在发生两病的风险,禽流感(H5Re-11、H7)母源抗体低于4个滴度;出栏前禽流感(H5Re-11、H7)母源抗体已基本消失,禽流感(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一般在5~6个滴度之间,但部分鸡群抗体水平过低或过高,且离散度较大,这表明鸡群免疫不合格或已有两病发生。基于禹城市817肉鸡流行病学调查及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结合山东省817鸡场的养殖状况,我们加强了817肉鸡的垂直传染病的检测及质量把控,调整优化了禽流感、新城疫、腺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加大了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的力度并制定了药物防治方案,在示范场推广应用后使养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省817肉鸡流行病学资料,初步摸清了禹城市817肉鸡的常见垂直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深刻认识到重要疫病的免疫缺陷及细菌病的危害,所制定的疫病综合防治措施将有助于817肉鸡的疾病有效防控及规范制种,提高养殖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薛永强[8](2021)在《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指出清末民国时期浙江省疫病频生,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健康及生产生活。在此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浙江积极构建本省的疫病防控机制,通过设置防疫机构、颁布相关法规、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等,致力于疫病的救治与预防工作。浙江省防疫事业的推进涉及应急性疫病救治和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推动浙江防疫事业走上正轨。应急性疫病救治方面,政府根据疫病种类,设置专项防治机关,调查疾病成因,开展防治工作。在疫病救治过程中,政府还联合社会力量防疫,有效快速地扑灭疫情,降低危害。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方面,涉及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学校卫生、卫生运动等多个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与群众的观念、利益出现了矛盾,民众的犹疑观望也导致防疫工作一度停滞。随着政府的宣传教育及防疫措施取得成效,民众开始转变观念,积极配合防疫。尽管在建设防疫机制过程中,时常面临经费、资源、人才奇缺等因素的掣肘,但浙江省防疫机制的初步建立,对于疫病防治而言事半功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浙江地区的卫生状况。
高琦[9](2021)在《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当今时代,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之一,控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目标。近年来,我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某些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其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加重,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水平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之一,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小于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粪口等多种途径传播。近年来,其发病率常年位于丙类传染病的首位,已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既往研究表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可通过影响病原体、宿主和人类行为等多个方面影响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但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相互矛盾。且大多研究中仅研究单气象因素的作用,对气象因素间的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同时,大部分研究多采用相对危险度来反映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的影响程度,缺乏从公共卫生角度评估疾病归因于气温的发病风险。实时再生数(Rt)是指t时刻平均一个发病的病例可引起的继发病例的预期数量,其可反映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力的实时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手足口病的变化规律和流行趋势,目前已开展了大量的预测模型研究,及时有效的预测可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的流行风险和不利影响。但目前的预测模型受到自变量的共线性、拟合度等问题导致模型的实用性较差,操作较复杂,缺乏一个简单有效的高精度预测模型。同时,我国目前使用的传染病预警系统基于常规报告的病例数,当预警信号发出时,传染病已经发生,预警准备时间相对较短,且无法预警还没有发生的疫情。本研究以全国手足口病的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全局自相关和时空扫描方法在全国水平上分析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的气象因素。系统全面的量化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效应值,归因风险、异质性来源,在高发聚集区计算疾病的Rt和预警预测研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防控措施,有效地遏制手足口病的流行。研究目的1.了解2014-2016年我国手足口病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2.分析手足口病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探讨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气象因素。3.评估气象因素对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的区域差异、归因风险、异质性来源,并在疾病高发聚集区探讨气象因素对疾病传播能力的影响。4.在疾病高发聚集区建立预测预警模型,预测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并及时预警。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2014年至2016年全国334个地级市逐日手足口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同期逐日气象资料下载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利用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计算温湿度指数。人口、经济、社会学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于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在本研究中,主要研究5岁以下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为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从全国334个地级市中筛选手足口病发病数大于全国第五百分位数(P5)的324个城市作为研究地区。2.统计学分析(1)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图表来展示手足口病和气象因素的三间分布特征。(2)运用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分析方法确定我国手足口病的高发聚集区,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在空间尺度上量化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解释度。(3)采用两阶段模型在城市、区域和全国的水平上探讨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在第一阶段,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别获取各地市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温湿指数对手足口病的效应估计值。在第二阶段,使用多变量Meta分析合并各地市的累积暴露效应,评估区域性和全国水平上的气温、相对湿度、温湿指数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定量分析高温暴露造成的手足口病发病的归因风险,应用Meta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城市间效应差异的异质性来源。在疾病的高发聚集区计算Rt,评估平均气温对手足口病传播力的影响,(4)选择时空扫描出的聚集性最强的城市作为预警预测的研究地点,利用2014-2015年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预测2016年手足 口病发病趋势。采用 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MAPE(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和R2(R square)等指标来评价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确定预警阈值,使用灵敏度、特异度和AUC(areasunderthe curve)等指标评价预警效果。研究结果1.在2014-2016年期间,我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7213 021例,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呈现两个发病高峰,夏季明显高发,冬季伴随一个小高峰。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发病数明显高于女性(60.14%vs30.86%),5岁以下儿童病例数最多(90.08%),在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占比最高(73.96%)。2.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结果显示: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异质性和空间聚集性,最大的可能聚集区分布在华南地区,聚集性最强的地级市为广东省的深圳市。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平均气温是影响手足口病空间分布的主要气象因素,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最强,为非线性增强作用。3.在全国水平上,平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近似“S”型,高温可增加其发病风险,当日均气温达到30.5℃时手足口病的累积效应值可达到最高(RR=1.20,95%CI:1.15~1.25),相对湿度、温湿度指数对手足口病的效应也近似“S”型。不同区域的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西北、西藏和江淮地区外,在其他地区,气温升高均可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全国归因于高温暴露的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778 282例,占总发病数的10.80%(95%CI:10.00%~11.16%)。手足口病Rt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病例数变化趋势相近,但其波动较病例数早。高温时可显着增加手足口病Rt升高的危险性,当温度超过25℃时,温度每上升1℃,Rt可升高13.85%(95%CI:12.70%~15.11%)。通过Meta回归识别出的地市间异质性来源有人口增长率、学生数、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湿度和区域。4.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深圳市的R2为0.89,优于广义相加模型(R2=0.82)。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基于预测值判断的疾病暴发情况与基于实际值的金标准的结果非常相近。不同阈值标准下,预警模型结果稳定,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0.90,AUC在0.95以上。研究结论1.我国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其发病存在两个季节高峰,南北方地区疾病的流行特征不同。2.手足口病病例分布存在异质性和空间聚集性。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3.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温湿指数与手足口病发病呈“S”型的滞后关系,高温、高湿、高温湿指数会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不同区域和城市间效应差异明显。高温可增加手足口病的传播力。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的基于气象因素和历史发病数的预警预测模型性能好,实用性高。
陈若婵[10](2021)在《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表明
二、宁波市90年代传染病流行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市90年代传染病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历史回顾 |
2 病媒生物监测的种类、内容和方法 |
2.1 常规监测 |
2.2 综合监测 |
3 病媒生物监测研究 |
4 展望 |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武陵山区居民热浪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构 |
1.1 数据来源 |
1.2 模型与变量 |
1.3 显变量定义及其说明 |
1.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 实证分析结果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政策建议 |
(1)加强山区居民预防热浪气候的健康宣教宣传。 |
(2)建立极端天气事件预报预警系统。 |
(3)提供健全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
(4)制订合适的应对热浪气候响应策略。 |
(6)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国家卫生城市的发展历程 |
1.2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理论支撑 |
1.3 公共政策的居民获得感评估 |
1.4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研究现状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3.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
3.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
4.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资料来源 |
3.3 政策文本纳入和排除标准 |
3.4 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国家卫生城市相关政策文本基本情况 |
4.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分析 |
4.3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文献计量学分析 |
4.4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分析 |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5.讨论 |
5.1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主题的时间演变规律 |
5.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的时间演变规律 |
5.3 基于政策周期理论的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目标 |
5.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
5.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
1.理论依据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样本量的确定 |
3.3 调查方式 |
3.4 量表编制的方法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问题库的产生 |
4.2 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条目池 |
4.3 条目筛选和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 |
5.讨论 |
5.1 量表的编制 |
5.2 量表的信度评价 |
5.3 量表的效度评价 |
5.4 量表的使用建议 |
5.5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5.6 研究创新性 |
第三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3 样本量的确定 |
3.4 资料来源 |
3.5 数据处理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3.7 质量控制 |
4.研究结果 |
4.1 问卷的适用性评价 |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3 调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
4.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基本情况 |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总体获得感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6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认可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7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感知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8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9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影响因素的三元三水平模型分析 |
5.讨论 |
5.1 量表实施的可行性 |
5.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基本情况 |
5.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
5.4 研究小结 |
5.5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研究的创新性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817 肉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1 817 肉鸡缺陷 |
1.1.2 养殖结构及方式落后 |
1.1.3 主要疾病的威胁 |
1.2 禽流感 |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2.2 发病鸡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2.3 免疫防控 |
1.3 新城疫 |
1.3.1 病原学 |
1.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3.3 免疫防控 |
1.4 禽白血病 |
1.4.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4.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4.3 免疫防控 |
1.5 禽腺病毒病 |
1.5.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5.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5.3 免疫防控 |
1.6 鸡传染性贫血 |
1.6.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6.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6.3 防治 |
1.7 沙门氏菌 |
1.7.1 理化特性 |
1.7.2 临床症状 |
1.7.3 病理变化 |
1.7.4 免疫防控 |
1.8 大肠杆菌 |
1.8.1 理化特性 |
1.8.2 临床症状 |
1.8.3 病理变化 |
1.8.4 免疫防控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耗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试剂配制 |
2.1.4 样品采集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2.1 常规石蜡切片方法 |
2.2.2 病料DNA/RNA的提取 |
2.2.3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2.2.4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6 PCR/RT-PCR反应 |
2.2.7 血样采集与处理 |
2.2.8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实验 |
2.2.9 禹城市某示范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 |
2.2.10 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结果与分析 |
3.1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3.1.1 禽流感临床病例 |
3.1.2 新城疫临床病例 |
3.1.3 传染性贫血阳性鸡群 |
3.1.4 禽白血病阳性鸡群 |
3.1.5 腺病毒感染病例 |
3.1.6 沙门氏菌病临床病例 |
3.1.7 大肠杆菌病临床病例 |
3.2 PCR/RT-PCR检测结果 |
3.3 检测统计结果 |
3.3.1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
3.3.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3.3.3 细菌分离统计结果 |
3.3.4 不同日龄采集样品病毒病检出率统计结果 |
3.3.5 临床病例病毒病检出率统计结果 |
3.4 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1 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
3.5 禹城市某817 肉鸡场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5.1 免疫程序调整鸡场免疫背景调查 |
3.5.2 免疫程序调整前禽流感和新城疫病原及抗体水平检测 |
3.5.3 免疫程序调整及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
3.5.4 细菌性疾病药物预防程序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浙江省疫病传播概况 |
1.1 疫病传播状况 |
1.1.1 烈性传染病 |
1.1.2 急性传染病 |
1.1.3 慢性传染病 |
1.1.4 寄生虫病 |
1.2 疫病传播原因分析 |
1.2.1 浙江省自然环境 |
1.2.2 社会文化因素 |
1.3 疫病传播特点分析 |
1.3.1 病种多样,呈季节性、地域性特征 |
1.3.2 灾异与疫情相伴 |
1.3.3 疫情频繁,致死率高 |
第二章 浙江省防疫机制建设 |
2.1 浙江省卫生行政体系建设 |
2.1.1 省级卫生行政机构 |
2.1.2 市(县)卫生行政机构 |
2.2 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 |
2.2.1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
2.2.2 建立卫生防疫机构 |
第三章 浙江省疫病应急救治 |
3.1 浙江省疫病官方应对 |
3.1.1 官方应急救治的常规举措 |
3.1.2 以血吸虫、姜片虫为中心考察官方应急救治 |
3.2 社会应对 |
3.2.1 民间的自发防疫 |
3.2.2 红十字会的慈善防疫 |
3.2.3 教会医院的福音防疫 |
第四章 浙江省疫病防控下的公共卫生建设 |
4.1 环境卫生 |
4.1.1 街道清洁与垃圾处理 |
4.1.2 粪便管理和厕所改良 |
4.1.3 殡葬管理 |
4.1.4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 |
4.2 饮食卫生 |
4.2.1 饮水改良 |
4.2.2 食品监管 |
4.3 学校卫生 |
4.3.1 颁布规则,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 |
4.3.2 卫生教育与宣传 |
4.3.3 健康教育与防疫 |
4.4 卫生运动与婴儿健康比赛 |
第五章 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成效 |
5.1 浙江省疫病防治成就 |
5.1.1 初步建立疫病防治机制 |
5.1.2 一定程度上转变民众卫生防疫观念 |
5.2 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 |
5.2.1 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均 |
5.2.2 人才短缺,卫生防疫机制不健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地区 |
2 资料来源 |
3 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描述性分析 |
2 空间异质性探索 |
3 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
4 预测预警模型研究 |
讨论 |
1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
2 时空分布特征 |
3 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
4 预测预警模型研究 |
结论 |
优势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宁波市90年代传染病流行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进展[J]. 龚震宇. 预防医学, 2021(11)
-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武陵山区居民热浪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J]. 叶慧,吴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19)
- [3]沪浙地区流动人口与传染病疫情的时空关系研究[D]. 贾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STSE理念的中考科学试题分析研究[D]. 杨艳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ARIMA和BPNN模型的全国手足口病发病率预测[D]. 张京凤. 西南大学, 2021
- [6]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郑文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7]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刘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D]. 薛永强. 河北大学, 2021
- [9]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预测预警研究[D]. 高琦. 山东大学, 2021(11)
- [10]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D]. 陈若婵. 浙江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