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mprehensive manual treatment of cerebralpalsy with spasm and athetosis(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赵亚林[2](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曹胜操[3](2021)在《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Glu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CP患儿血清Glu含量在不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CPVS术前术后GMFM-88量表评分及血清Glu含量的变化情况。验证CP患儿血清Glu含量的变化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及CPVS缓解CP患儿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脑瘫中心行CPVS治疗的单侧痉挛型脑瘫患儿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基础资料。在CP患儿入院后第2天、术后7天进行临床症状的GMFM-88量表评分并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Glu含量,分析术前CP患儿血清Glu含量与GMFM-88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及术前术后Glu含量变化。探讨CP患儿血清Glu含量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及CPVS术前术后血清Glu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CP患儿临床资料比对分析发现:参与研究的CP患儿主要分布于GMFCS评分等级为Ⅰ、Ⅱ、Ⅲ,评分等级为Ⅳ及Ⅴ占较少的部分;对术前不同GMFCS等级分组方差分析显示:Ⅰ级组血清Glu含量明显低于Ⅱ级组(P<0.05),Ⅱ级组血清Glu含量明显低于Ⅲ级组(P<0.01),Ⅲ级组血清Glu含量明显低于Ⅳ级组(P<0.05)。CP患儿术前血清Glu含量与GMFM-88评分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呈显着的负相关系(r=﹣0.73,P<0.01)。CP患儿经CPVS手术前及术后7天经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GMFM-88量表评分术后7天与术前相比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lu含量术后7天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CP患儿临床资料显示,血清Glu含量异常升高影响CP患儿正常肢体运动动能。CP VS可以有效缓解CP患儿肌张力过高、肢体痉挛及其他伴随症状,能减低CP患儿血清Glu的含量,其降低“兴奋毒”的释放机制基本成立,为其治疗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吴琼远[4](2020)在《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文献分析方法,挖掘针灸与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方面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瘫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正式发表的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再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首先采用Excel表格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基本信息及处方进行摘录管理,然后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文献中的具体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处方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最后运用表格、柱状图和饼图等图表形式将统计结果列出,直观反映各数据特点。结果:(1)针灸方面:(1)频次统计: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艾灸、穴位埋线、水针、电针为辅。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头针类型又以焦氏头针、靳三针运用最广。穴位以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运用频次最高。经脉以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运用最广。(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共得出支持度≥20%,置信度≥80%的12个穴位关联组,具体为:足三里—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足三里—外关;足三里—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外关、曲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其中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的支持度及支持度实例最高。(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将之分为6类,第一类百会、四神聪;第二类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第三类解溪、手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第四类大椎、命门、肾俞、太冲、太溪、悬钟;第五类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第六类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2)推拿方面:(1)频次统计:推拿疗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穴位以脊柱穴、百会、足三里、合谷、肾俞、风池运用最多。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叩击类、振动类以及运动关节类的手法运用较少。推拿常用的部位为下肢部、头颈项部、腰背部。(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风池—委中、百会,肾俞—脾俞。百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风池、委中的置信度最高,均为100%。(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共得到5类腧穴组合,第一类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第三类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第四类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脊柱穴。结论:(1)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推拿方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推拿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2)针灸及推拿疗法在临床上最常选用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脊柱穴、肾俞等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醒脑开窍等作用的穴位;常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及阳经经穴,注重多气多血经络的运用。(3)针灸及推拿在选择穴位方面以局部选穴为主,注重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以及循经取穴。在穴位配伍方面重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配穴方法。
曾婷[5](2020)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张力平衡推拿法是基于张力平衡针法理论创立的“以指代针”推拿疗法,用于治疗痉挛型脑瘫,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患儿提供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更易为患儿接受的有效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先将患儿按照年龄(24-48月和49-72月)分层,再分别按1:1比例将两个年龄层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最终完成有效病例共53例,观察组27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予以张力平衡推拿法,对照组予以张力平衡针法,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一致。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间隔2天,共治疗观察12周。以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GMFM-88量表评分以及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来评价其改善痉挛状态与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1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1)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有下降,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表明治疗到第6周末两种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改善均不甚明显。(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表明第12周末治疗结束时两种疗法都能显着改善患儿肌张力。(3)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张力平衡推拿法改善患儿肌张力效果与张力平衡针法基本相当。2两组GMFM-88量表评分比较:(1)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GMFM-88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1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GMFM-88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表明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在第6周末就都已显示出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而治疗结束时两种疗法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更明显。(2)观察组GMFM-88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张力平衡推拿法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效果与张力平衡针法基本相当。3两组治疗前后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表明两种疗法都能显着改善患儿综合功能。(2)观察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张力平衡推拿法改善患儿综合功能效果与张力平衡针法基本相当。4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96.15%,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临床总体疗效相当。结论: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能有效降低患儿肌张力,减轻痉挛状态,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而提升综合功能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与张力平衡针法总体疗效相当。张力平衡推拿法无创伤、无痛苦、更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霞[6](2020)在《个案管理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H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性瘫痪作为严重的儿童致残疾病之一,不仅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而康复治疗是脑瘫治疗的根本,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提高和维持患儿的运动水平。但现实情况中脑瘫患儿康复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家庭成员对于脑瘫认知程度的高低、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强弱以及家庭自身的经济状况会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同时社会公众对于脑瘫的接受度,社会政策对于这类人群福利保障,也会间接地影响患儿康复的依从性。目前社工在介入这类群体时,主要是解决单一层面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多重问题,而个案管理服务方法能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满足脑瘫患儿在康复过程中的多重需求,提供多样性和综融式的服务。H医院社工部承接“爱儿向日葵计划—脑瘫儿童救助工程”项目,对广东省内定点地区低收入家庭12岁以下脑瘫儿童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对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2名患者开展救助服务。经过数次的病房探访,全面搜集这批脑瘫儿童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康复状况、家庭状况等相关资料,分析出这批脑瘫患儿康复的多重需求,选取个案管理方法设计服务方案。通过识别、建立、链接基金会、轻松筹、康复科医护、志愿者、医务人员等相关资源,整合资源并建立服务资源网络,来满足脑瘫患儿的多重需求,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此过程中社工需要监督服务的可及性,确保康复效果的提升。通过H医院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社会工作者在其中主要担任支持者、协调者、资源链接者的角色,总结反思个案管理服务应用于脑瘫儿童遇到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个案管理时遭遇的阻碍,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同时思考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运用个案管理方法的优势,开展实务时需要注意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能够应用到医务社工领域中的模式,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以优化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方法,更好的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汪杨[7](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邓博文[8](2019)在《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由徐林等人在90年代首先在亚太地区开展,用于治疗脑瘫(cerebral palsy,CP)痉挛。并在早期提出SPR解痉机理的两种理论:大环路理论和大、小环路结合理论。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由于手术疗效确切,得到医学界的广范认可。本术式将椎板部分切除,所以不可避免的影响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故多椎板切除是否引起术后脊柱失稳便成为主流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易斌等人进行短期的追踪随访,结果表明限制性椎板切除的手术方式对脊柱稳定性近期无明显影响,但缺乏中远期随访报道,故本研究以此目的进行探讨。目的观察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稳定性中长期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22例患儿,依据年龄分为A组(37岁(包含7岁))11例,B组(7岁以上)11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半年和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的腰椎正侧位、45°双斜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位Cobb角、侧位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弓顶距、腰椎前凸指数、AO/W与RO/W(Posner指数)等指标,采用面积统计方法测量术后椎板再生情况以及生活问卷调查。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测量值进行组内、组间对比。结果(1)A、B两组患儿均获得术后随访;A组一期入院时间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平均9.27年;B组一期入院时间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平均9.54年。(2)术后末次随访发现22例患儿中有7例(31.8%)出现腰部疼痛;3例(13.6%)出现髋部疼痛;2例(9.0%)出现膝关节疼痛;1例(4.5%)1年1次以上出现膝关节疼痛。(3)A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B组除冠状位Cobb角与骶骨倾斜角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无显着差异。(4)A、B两组Posner腰椎不稳评价指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无显着差异。(5)A、B两组组间对比椎板缺损率有显着差异,B组平均椎板缺损率大于A组,其余组间对比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6)A组患儿术前有2例L5、S1脊柱裂,10例轻度脊柱侧弯(Cobb角1°9°),术后Cobb角度数无显着增加;B组患儿术前有6例轻度脊柱侧弯(Cobb角1°5°),术后末次随访10例轻度脊椎侧弯(Cobb角1°8°)。(7)两组均无腰椎滑脱与腰椎峡部裂。结论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远期随访,发现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手术可以降低肌张力、解除痉挛。且行SPR手术的年龄越小,椎板再生更为显着。
涂雅丹[9](2019)在《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最新国内外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现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针刺对脑性瘫痪患者的影响和价值,指导临床实践和研究。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为查找起始时间至2018年5月31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当两位研究者发生分歧时,则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研究人员协助解决。文献质量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工作手册5.1.0版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来评价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采用总有效率、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WeeFIM量表)等为主要指标,评价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最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0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性变量资料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可信区间。利用漏斗图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结果:本研究经过严格筛选,最后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总病例数1289例。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用穴情况,排名前五的穴位是:百会、三阴交、神庭、四神聪、足三里。穴位集中分布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文献质量评价方面:(1)随机序列产生:7个评为“低风险”,3个评为“高风险”,4个评为“风险未知”。(2)分配隐藏:14个评为“风险未知”。(3)研究者和受试者施盲:14个评为“风险未知”。(4)测量结果盲法:12个评为“风险未知”,2个评为“低风险”。(5)结局数据的完整性:所有均评为“低风险”。(6)选择性报告:均未发现选择性报告,评定为“低风险”。(7)其他偏倚:1个评为“低风险”,13个评为“风险未知”。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水平普遍较高,少量质量低的文献可能导致结果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倚。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方面,异质性检验x2=7.11,P 0.85,I2=0%,合并效应量OR=3.49,95%CI为(2.60,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平均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平均年龄为1一2岁、2-3岁、3岁以上的亚组合并效应量OR分别为2.63[95%CI(1.18,5.85)]、3.08[95%CI(1.85,5.15)]、3.00[95%CI(1.47,6.12)],其中以 2 至 3 岁组的临床疗效最佳。根据治疗疗程进行亚组分析,疗程为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组的合并效应量 OR 分别为 2.47[95%CI(1.16,5.24)]、3.27[95%CI(1.37,7.77)]、4.10[95%CI(2.70,6.23)]、2.80[95%CI(1.40,5.61)],其中疗程3个月的针刺治疗方案疗效最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GMFM评分改善方面,异质性检验x2=16.97,P<0.001,I2=53%,其标准化均数差SMD=0.81,95%CI为(0.61,1.02)。排除两项低质量研究后,异质性检验I2=0%,合并效应量标准化均数差SMD=0.68,95%CI为(0.52,0.84),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单纯康复训练组合并效应量SMD=0.82,95%CI为(0.6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假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合并效应量SMD=0.68,95%CI为(0.16,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改良Ashworth评分方面,异质性检验x2=0.28,P=0.60,I2=0%,其标准均数差SMD=-0.65,95%CI为(-1.07,-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比康复训练的疗效显着。(4)WeeFIM评分方面,异质性检验x2=0.08,P=0.78,I2=0%,其标准均数差 SMD=0.58,95%CI 为(0.24,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优于康复训练组。(6)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较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安全而疗效确切,在总有效率、GMFM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WeeFIM评分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尤其对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显着,对于2至3岁的儿童采用针刺治疗、或者采取疗程为3个月的针刺治疗方案具有更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说明针刺治疗脑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在临床治疗中,为了提高和巩固疗效,临床医师可选用百会、神庭、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吴超[10](2019)在《新疆脑瘫患儿诊断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决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全疆地区7年脑瘫患儿的数据信息,分析其流行学特征及分布规律,为脑瘫的预防控制提供信息参考;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筛选、提取、简化脑瘫患儿临床诊断分型以及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临床表征指标,为疾病的临床决策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7年于新疆脑瘫康复中心治疗的脑瘫患儿数据以及20172018年住院患儿的病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7年1926例脑瘫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以及地区分布特征,比较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针对脑瘫患儿主要临床诊断分型以及手术治疗方案,采用决策树方法提取与筛选重要决策指标,结合经典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其临床决策意义与可行性。结果:1926例脑瘫患儿的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显示:新疆脑瘫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14岁居多,地区分布以南疆地区远高于北疆与东疆地区,不同地区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分布以及民族分布存在地域差别(P<0.05)。决策树模型显示:脑瘫患儿的临床体征指标中对诊断分型重要的10个决策指标依次为肌张力评估、不随意运动、肌力评估、坐位、仰卧位、Gordon征、独走年龄、踝阵挛、爬的年龄和不能发声。决策树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1.53%。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准确率为71.4%,略低于决策树结果,但相比决策树,各决策指标的效应大小以及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均可展示出来。决策树模型筛选脑瘫患儿手术方式相关的临床体征,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踝阵挛、诊断分型、Babinski征、肌力评估、爬的年龄、不能抬头、控制大小便、独坐年龄、肌张力评估和侧卧位。决策树分类的准确率为87.11%。logistic回归模型可进一步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表征,其准确率达81.30%。可见数据挖掘方法与经典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在临床决策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结论:针对新疆不同地区脑瘫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应开展有针对性的脑瘫预防与控制研究。将数据挖掘方法与经典回归模型应用于脑瘫患儿的诊断与手术判别,具有一定可行性,它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方法学研究思路。
二、Comprehensive manual treatment of cerebralpalsy with spasm and atheto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prehensive manual treatment of cerebralpalsy with spasm and athetosis(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体质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氧化应激 |
3 兴奋性氨基酸 |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
5 炎症反应 |
6 钙离子 |
7 NO及NOS酶类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Glu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Glu含量的测定方法 |
4.质量控制 |
5.统计学方法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脑瘫的相关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
1.3 脑瘫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1 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
2.3 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1 一般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检索方式 |
1.4 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1.1 频次统计 |
1.2 关联规则 |
1.3 聚类分析 |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2.1 频次统计 |
2.2 关联规则 |
2.3 聚类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
1.1 频次分析 |
1.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
1.3 腧穴聚类分析 |
2 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
2.1 频次分析 |
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
2.3 腧穴聚类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对象 |
1.2 一般资料统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剔除与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 |
2 两组GMFM-88量表评分比较 |
3 两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比较 |
4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
1 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
1.1 对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
1.3 推拿治疗痉挛型CP的临床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
2.1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因的认识 |
2.2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理的认识 |
2.3 西医治疗痉挛型CP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CP的理论与临床 |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来源与运用现状 |
3.2 运用张力平衡理论指导推拿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 |
3.3 张力平衡理论与粗大运动功能的关系 |
3.4 康复护理在痉挛型CP治疗中的作用 |
4 临床体会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脑性瘫痪的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 B:GMFCS分级标准 |
附录 C:随机数字表 |
附录 D: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肌群与拮抗肌群的穴位分布及手法选择 |
附录 E:临床病例报告表 |
附录 F:综述 近10年中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个案管理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H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脑瘫患儿康复的研究现状 |
2.社会工作介入脑瘫患儿康复的研究 |
3.个案管理及其应用研究 |
4.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二、H医院脑瘫患儿康复需求分析 |
(一)脑瘫患儿的基本状况 |
1.生理状况 |
2.心理状况 |
3.康复状况 |
4.家庭状况 |
(二)脑瘫患儿康复的需求评估 |
1.康复服务网络需要 |
2.家庭功能恢复需要 |
(三)个案管理介入脑瘫患儿康复的适应性分析 |
1.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
2.个案管理的可行性 |
三、H医院脑瘫患儿康复个案管理服务设计 |
(一)个案管理服务目标 |
1.患儿康复服务网络建构 |
2.脑瘫患儿家庭功能恢复 |
(二)个案管理服务设计 |
1.开展“家长学堂”提升家属使用服务资源能力 |
2.识别和建立脑瘫患儿康复所需的各项服务提供者 |
3.协调和管理服务资源形成资源网络 |
4.“1对1”情绪辅导提升沟通技巧 |
四、H医院脑瘫患儿康复的个案管理实施过程 |
(一)个案管理的服务实施 |
1.建立专业关系 |
2.提升家属使用资源能力 |
3.链接与协调康复所需福利资源 |
4.脑瘫患儿家庭功能恢复 |
5.结案 |
(二)脑瘫患儿康复的个案管理成效分析 |
1.建立康复资源网络 |
2.家属使用康复资源能力提升 |
3.家庭功能恢复 |
五、个案管理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中面临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
(一)问题分析 |
1.个案管理中资源整合的困境 |
2.个案管理中社会工作者的困境 |
(二)优化建议 |
1.个案管理中资源整合的优化建议 |
2.社会工作者应用个案管理的优化建议 |
六、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1.社会支持薄弱是脑瘫患儿康复难以持续的根源 |
2.个案管理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有较大优势 |
3.社会工作者应用个案管理具备的专业素养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
1.6 质量控制 |
1.7 医学伦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量表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
4 讨论 |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 |
(8)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历史溯源 |
2.病因病机 |
3.辩证分型 |
4.中医治疗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脑瘫现代治疗与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
1.脑瘫的概念 |
2.脑瘫的现代治疗 |
3.术后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基本资料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发病机制 |
1.3 诊断分型 |
1.4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2.1 古籍溯源 |
2.2 辩证分型 |
2.3 中医治疗 |
3 系统评价与针灸学 |
3.1 循证医学 |
3.2 系统评价 |
3.3 系统评价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
4 结语 |
第二部分 分析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检索策略 |
1.1 检索词 |
1.2 检索数据库 |
1.3 检索时间及文献类型 |
1.4 检索步骤 |
2 文献的筛选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筛选文献的具体步骤 |
3 资料提取 |
3.1 提取的内容 |
3.2 提取的方法 |
4 文献质量评价 |
4.1 评价内容及判断标准 |
4.2 评价方法 |
5 统计分析 |
5.1 异质性检验 |
5.2 敏感性分析 |
5.3 发表偏倚分析 |
结果 |
1 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1 研究样本基本特征 |
2.2 诊断标准 |
2.3 疗效评定指标 |
2.4 干预措施及疗程 |
2.5 经穴使用情况 |
2.6 脱落及随访情况 |
3 文献质量评价 |
3.1 随机序列生成 |
3.2 分配隐藏 |
3.3 对病人、试验人员实施盲法 |
3.4 对结局评估者实施盲法 |
3.5 结果数据完整性 |
3.6 选择性报告 |
3.7 其他偏倚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总有效率 |
4.2 根据平均年龄进行亚组分析 |
4.3 根据疗程进行亚组分析 |
4.4 发表偏倚分析 |
5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改善分析 |
5.1 根据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 |
5.2 发表偏倚分析 |
6 改良Ashworth评分改善分析 |
7 WeeFIM评分改善分析 |
8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总有效率 |
1.2 量表评分改善情况 |
2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机制研究 |
3 穴位使用情况 |
4 安全性分析 |
5 纳入研究设计质量分析 |
5.1 分配隐藏 |
5.2 盲法的实施 |
5.3 数据的不完整性 |
5.4 基线资料的一致性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各数据库检索式 |
附录2 最终纳入文献题录 |
附录3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4 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新疆脑瘫患儿诊断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2 脑瘫患儿的诊断分型与评估量表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数据收集方法 |
3.3 临床决策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2011 ~2017年1926 例脑瘫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 脑瘫患儿的基本人口学特征 |
1.2 脑瘫患儿的地区分布特征 |
1.3 不同地区脑瘫患儿人口学分布特征比较 |
1.4 不同诊断分型脑瘫患儿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比较 |
2.脑瘫诊断分型临床决策数据挖掘结果 |
2.1 595例脑瘫儿童的临床体征比较 |
2.2 不同诊断分型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分布特征比较 |
2.3 不同诊断分型脑瘫儿童临床体征的比较 |
2.3.1 出生体征间的比较 |
2.3.2 不同诊断分型脑瘫儿童的生长发育比较 |
2.3.3 脑瘫儿童完成相应行为的年龄 |
2.3.4 不同诊断分型脑瘫患儿的肌力与肌张力评估比较 |
2.3.5 脑瘫患儿临床体征相关指标预测诊断分型的决策树 |
2.3.6 脑瘫患儿临床体征判别诊断分型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
3 脑瘫手术方式的临床决策数据挖掘结果 |
3.1 590例患儿的手术治疗情况分析 |
3.2 2种手术方式脑瘫儿童人口学特征 |
3.3 患儿手术方式临床决策树模型结果 |
3.4 脑瘫儿童手术方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新疆脑瘫儿童的流行病学分析 |
2.脑瘫诊断分型的临床决策分析 |
3.脑瘫手术治疗相关体征的临床决策分析 |
4.数据挖掘方法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5.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Comprehensive manual treatment of cerebralpalsy with spasm and athetosis(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Glu含量影响的研究[D]. 曹胜操.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D]. 吴琼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D]. 曾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个案管理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H医院为例[D]. 赵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D]. 邓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D]. 涂雅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新疆脑瘫患儿诊断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决策研究[D]. 吴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