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棚栽果树适应范围和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种伟[1](2021)在《北京传统果树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与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北京传统果树中有许多优良的老品种资源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对北京本地的桃、葡萄、梨、苹果、柿子、枣、杏、板栗、核桃等果树中表现优良的老品种资源进行较系统的汇总和介绍,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北京乡村振兴、促进果树产业发展及传承京果文化献策。
刘园园[2](2021)在《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研究 ——合肥市生产型果园景观的提质规划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
张子榃[3](2021)在《生态约束下青岛市崂山区乡村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仁伟[4](2021)在《基于GIS的宁夏6个桃品种生态适宜性区划》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具备优质桃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但越冬冻害严重制约着宁夏桃产业的发展。同时,宁夏各产地桃品种较为单一,桃栽培布局还需进一步规范。为探究宁夏地区主栽桃树品种的优质生态区,本研究以宁夏全区为研究区,以六个主栽桃品种‘大久保’、‘京陇7号’、‘沙红’、‘砂子早生’、‘中油4号’和‘秦王’为研究对象,结合气候和生态环境因子,建立可种植区区划、气候区划和生态区划三层指标体系完成区划,同时对宁夏各产地桃果品质进行测定以验证区划结果。本研究为探究宁夏主栽桃树品种的优质生态区,探明宁夏适合种植桃树的优质生态区资源储量,提升主栽桃树品种区划的精细化水平,对宁夏地区桃布局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结果表明:1.青铜峡、灵武和利通区交界处以及中宁部分地区气候和土壤均为最适宜区,为生态最适宜区。本研究中各主栽品种的生态最适宜区均有重叠基本集中在永宁南部、青铜峡、灵武和利通区交界处。在石嘴山部分地区、引黄灌区大部、灵武、红寺堡区、盐池西部小范围地区、中宁和沙坡头部分地区和海原与同心交界一带以及彭阳东部小范围地区,此地区可以满足桃树生长条件,为生态适宜区。北部引黄灌区、灵武、红寺堡、盐池西部、中宁和沙坡头东北部、同心和海原交界处、盐池中部、沙坡头中部、海原北部、原州区北部以及彭阳东部等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可基本满足,在此区种植桃树风险较大,且桃果体积小,产量低、收益少,因此为次适宜区。盐池的中部、沙坡头、海原、原州区、西吉、彭阳等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宜或土壤类型不适宜,因此以上地区均为生态不适宜区。宁夏南部山区包括海原县的西部和南部、西吉、隆德、泾源和原州区的部分地区等年≥10℃活动积温低于2300℃的地区均不能满足桃树栽植的需求,为不可种植区。2.对各产地的桃果果实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5个产地‘京陇7号’的桃果实品质排名为:吴忠林场>永宁金沙渠>灵武农场>同心王团镇>彭阳红河镇。4个产地‘沙红’的桃果品质排名为:吴忠林场>永宁金沙渠>中宁大战场>灵武农场。吴忠林场的‘大久保’略优于灵武农场。而吴忠林场的‘秦王’果实品质略优于永宁金沙渠。永宁金沙渠的‘砂子早生’桃果品质优于灵武农场。永宁大观桥的‘中油4号’品质优于吴忠林场。3.对已采样品品质排名结果与区划结果对比可得:取自宁夏各个气候区的‘京陇7号,、取自北部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沙红’以及取自引黄灌区的‘大久保,、‘中油4号’、‘砂子早生’和‘秦王’的品质排名结果与区划结果基本一致。
邓云明[5](2021)在《果树设施栽培的原理与技术要点》文中认为1果树设施栽培原理与类型1.1果树设施栽培原理果树设施栽培原理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或其他设施,改变果树生长发育光照、温度、水分、氧气及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实现果树生长的促早、延后及改善果实品质等特殊的栽培技术[1]。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果树的栽培形式、日常管理、修剪枝叶、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环境对果树的不利影响,让果树安全度过休眠期。
容怀钰[6](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赵晓翠[7](2020)在《县南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文中提出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水土保持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实施,不仅显着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水土保持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评价体系不全面、水土保持技术与其直接作用对象—生态、经济系统(生产者直接关注的是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不同区域对于水土保持技术的选择适配度较低。因此,本文以此作为研究主线,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流域—县南沟流域为例,评价了水土保持技术的适宜性,分析了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明确了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路径与强度,以期为水土保持技术评估及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1)借鉴课题组构建的水土保持技术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县南沟流域目前的水土保持技术进行了评价。县南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评价结果为“适宜”状态,其适宜性指数为4.1(基于一、二、三级指标下测算结果分别是4.1671,4.1057,4.0947),其中技术相宜性最高;明确了在水土保持技术选择时,首先应满足技术的相宜性,可考虑将技术相宜性作为一票否决指标。这一结果与现实相符,同时验证了课题组所建立的水土保持技术评价体系的合理性。(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县南沟流域2000-2016年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农业资源演变过程的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三者之间相互构成双向因果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初期波动幅度比较明显,并产生了负向作用,但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负向作用逐渐减弱呈现出向0收敛的迹象;原因主要是水土保持技术实施初期对农业产业、资源产生了阻挠作用,随着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技术效益的显化、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这种负向作用逐渐减弱。其中水土保持技术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技术本身;农业产业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农业资源前期最大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后期最大影响因素是农业产业的发展。说明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2017年130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明确了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路径与作用强度。水土保持技术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形成了一个耦合系统,水土保持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良和农业资源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但现阶段作用强度较弱,(水土保持技术对三者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0.08、-0.02),这是由于县南沟流域基本完成了规模化治理,故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弱强度是基于水土流失治理及治理措施有效发挥基础之上的弱强度。(4)县南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处于由“外延治理”向“内涵治理”转化时期,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尚需要根据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对水土保持技术的需求,围绕群落优化、提质增效等,研发适合于该流域发展的水土保持技术,形成可适化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杨文婷[8](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少轩[9](2019)在《‘瑞阳’和‘瑞雪’苹果在运城地区引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山西运城地区是我省优质苹果生产的主产区,但目前栽培品种是以晚熟富士为主,品种结构过于单一,为促进本区域品种结构调整,本研究于对临猗苹果试验站引进的‘瑞阳’和‘瑞雪’苹果新品种的生长表现进行了初步观测,主要从生长习性、果实经济性状及抗逆性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长习性方面,与‘烟富3号’(树势旺盛,树姿开张)相比,‘瑞雪’树势中庸偏旺,树姿直立,‘瑞阳’树势中庸,树姿半开张;‘瑞阳’果实10月8日成熟,较‘烟富3号’果实成熟略早,‘瑞雪’果实10月16日成熟,成熟略晚于‘烟富3号’果实。2、在果实经济性状方面,‘瑞阳’和‘瑞雪’果实单果重、果个均较‘烟富3号’小。在套袋和不套袋两种栽培模式下,‘瑞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高于‘烟富3号’,尤其在不套袋栽培模式下,‘瑞阳’果实着色效果优于对照‘烟富3号’,适宜在运城地区进行无袋栽培推广种植。‘瑞雪’在套袋和不套袋栽培模式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对照‘烟富3号’差异不明显,果皮亮度明显大于对照‘烟富3号’,呈现亮黄色,果面光洁,适宜在运城地区作为特色推广种植。3、田间调查发现,‘瑞阳’、‘瑞雪’两个新品种对褐斑病、白粉病都表现出抗病,适宜在运城地区引种栽植。
王思宇[10](2019)在《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被划归到城市用地中,都市地区面临土地资源稀缺、农副产品供给不足和运输距离远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生存保障,满足自然景观营造需求,还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已经采取发展都市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仍存在对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建设中缺乏对农业生态的保护,农业废弃物污染城市环境等问题。将生态农业引入城市公园对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从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界定了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梳理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它们在设计方法上的共性和建设经验。对生态农业理念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规划原则、功能组织、空间布局、水体与生产管理等元素入手,构建完整技术路线。论文最后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对本次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实践论证。
二、棚栽果树适应范围和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棚栽果树适应范围和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传统果树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传统果树优良老品种 |
1.1 主要传统果树和优良老品种界定 |
1.2 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 |
1.2.1 桃(Amygdalus persica L.) |
1.2.2 葡萄(Vitis vinifera L.) |
1.2.3 梨(Pyrus spp.) |
1.2.4 苹果(Malus pumila) |
1.2.5 柿子(Diospyros kaki Thunb.) |
1.2.6 枣(Ziziphus jujuba Mill.) |
1.2.7 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 |
1.2.8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
1.2.9 核桃(Juglans regia L.) |
1.3 优良老品种资源种植概况 |
2 主要发展问题建议 |
2.1 做好优良老品种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工作 |
2.2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优良老品种基地建设工作 |
2.3 重视栽培技术问题 |
2.4 果品营销体系有待完善 |
2.5 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好观光果业 |
(4)基于GIS的宁夏6个桃品种生态适宜性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宁夏桃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影响桃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 |
1.4 果树区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区划方法 |
2.3 果实品质测定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宁夏生态条件分析 |
3.1 气象与土壤数据来源 |
3.2 气候因子小网格推算 |
3.3 宁夏气候资源分布特征 |
3.4 宁夏土壤类型分布 |
3.5 宁夏地形地貌 |
第四章 宁夏桃树品种生态适宜性区划 |
4.1 区划指标的选择 |
4.2 宁夏桃树可种植区区划 |
4.3 宁夏桃品种气候适宜区区划 |
4.4 宁夏桃品种生态适宜区区划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区划结果检验 |
5.1 采样地点 |
5.2 桃果品质分析 |
5.3 宁夏桃品种果实品质评价 |
5.4 宁夏桃品种区划结果检验 |
5.5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果树设施栽培的原理与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设施栽培原理与类型 |
1.1 果树设施栽培原理 |
1.2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种类 |
1.2.1 促成栽培技术 |
1.2.2 延迟栽培技术 |
1.2.3 促成兼延迟技术 |
2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
2.1 选择合适的品种 |
2.2 破眠技术 |
2.3 环境调控技术 |
2.3.1 温度调控技术 |
2.3.2 湿度调节技术 |
2.3.3 光照控制技术 |
2.4 冬剪技术 |
2.5 病虫害防治技术 |
(6)“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
2.7 本章小结 |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
3.7 本章小结 |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
4.1.1 水土保持林 |
4.1.2 水岸防护林 |
4.1.3 农田防护林 |
4.1.4 护村林 |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
4.2.1 用材林 |
4.2.2 特用经济林 |
4.2.3 苗圃 |
4.2.4 果园 |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
4.3.1 铁路 |
4.3.2 公路 |
4.3.3 交叉口 |
4.3.4 道路绿化 |
4.4 本章小结 |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
5.1.1 公园园林化 |
5.1.2 车站园林化 |
5.1.3 纪念地园林化 |
5.1.4 广场绿化 |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
5.2.1 居住区园林化 |
5.2.2 学校园林化 |
5.2.3 工厂园林化 |
5.3 本章小结 |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县南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水土保持技术评价 |
1.2.2 系统耦合关系 |
1.2.3 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 |
1.2.4 本研究团队(课题)相关研究进展 |
1.2.5 简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经济、社会概况 |
2.1.3 退耕还林情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水土保持技术适宜性评价 |
2.2.2 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的互馈效应 |
2.2.3 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路径分析 |
2.3 实施方案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三章 县南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适宜性评价 |
3.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分标准 |
3.2 评价模型 |
3.3 结果分析 |
3.3.1 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
3.3.2 水土保持技术评价等级确定 |
3.3.3 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综合评价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的互馈效应 |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指标的选取 |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2.1 ADF平稳性检验 |
4.2.2 滞后阶数选择 |
4.2.3 模型平稳性检验 |
4.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5 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
4.2.6 方差分解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路径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结构方程模型 |
5.1.2 数据来源 |
5.2 结果分析 |
5.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运算 |
5.2.3 模型解释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1.1 水土保持概念 |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
4.2.1 治理规划原则 |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
4.3.1 理念及目标 |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4.3.4 管理运行 |
4.3.5 绩效考核制度 |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
4.4.3 生态自然修复 |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基本情况 |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
5.4.3 主要技术措施 |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
5.4.5 分析与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附录2 |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瑞阳’和‘瑞雪’苹果在运城地区引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前言 |
1.1 苹果品种发展现状 |
1.1.1 国外苹果品种发展趋势 |
1.1.2 我国苹果品种发展趋势 |
1.1.3 我国未来苹果品种发展的目标 |
1.2 苹果引种综合评价研究 |
1.2.1 果实经济性状 |
1.2.2 生长习性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长习性调查 |
2.2.2 果实经济性状 |
2.2.3 病害抗性调查 |
2.3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习性 |
3.1.1 物候期 |
3.1.2 植物学性状 |
3.2 果实经济性状 |
3.2.1 果实外观品质 |
3.2.2 果实内在品质 |
3.3 抗逆性 |
3.3.1 对褐斑病、白粉病抗性 |
3.3.2 适应性 |
4.讨论 |
4.1 ‘瑞阳’、‘瑞雪’树体生长习性 |
4.2 ‘瑞阳’、‘瑞雪’果实品质 |
4.3 ‘瑞阳’、‘瑞雪’引种可行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面临生产压力和污染问题 |
1.1.2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 |
1.1.3 农业在园林景观中的不断发展 |
1.1.4 相关政策为农业公园发展提供支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解读 |
2.1 生态农业 |
2.1.1 概念 |
2.1.2 基本特征 |
2.1.3 发展现状 |
2.1.4 建设原则 |
2.2 都市农业 |
2.2.1 概念 |
2.2.2 基本特征 |
2.2.3 发展现状 |
2.3 都市农业公园 |
2.3.1 概念 |
2.3.2 基本特征 |
2.3.3 相关理论进展 |
2.3.4 相关实践进展 |
2.3.5 功能定位 |
2.3.6 国内都市农业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
2.4 概念整合 |
2.5 小结 |
3 相关案例分析 |
3.1 国内案例分析 |
3.1.1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扩建项目 |
3.1.2 衢州鹿鸣公园 |
3.2 亚洲国家案例分析 |
3.2.1 泰国Coro都市农业种植园 |
3.2.2 菲律宾阿纳纳斯新社区 |
3.3 欧美国家案例分析 |
3.3.1 生产性城市Fayetteville 2030城市规划愿景 |
3.3.2 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都市农业广场Lafayette Greens |
3.3.3 比利时Parckfarm都市农业公园 |
3.3.4 卡尔德斯德蒙特维蔬果园灌溉系统改造 |
3.3.5 日尔兰公园 |
3.4 小结 |
4 生态农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4.1.1 生态优先原则 |
4.1.2 突出区位地域优势 |
4.1.3 便于维护管理 |
4.1.4 人性化原则 |
4.1.5 统筹兼顾原则 |
4.1.6 美学原则 |
4.2 规划设计方法 |
4.2.1 功能组织 |
4.2.2 空间布局设计 |
4.3 规划设计策略 |
4.3.1 园区水体管理策略 |
4.3.2 生态农业管理策略 |
4.4 小结 |
5 南京市江心洲都市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5.1 规划背景与上位政策 |
5.1.1 规划建设背景 |
5.1.2 上位发展规划 |
5.1.3 洲内基础条件分析 |
5.2 场地现状分析 |
5.2.1 土地利用 |
5.2.2 现状高程 |
5.2.3 现状水系 |
5.2.4 现状交通 |
5.2.5 潜在使用人群 |
5.2.6 农业资源与产业基础 |
5.2.7 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 |
5.2.8 场地现状条件的不足 |
5.3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
5.3.1 项目定位 |
5.3.2 总体方案 |
5.3.3 功能分区 |
5.3.4 交通组织 |
5.3.5 基础设施 |
5.4 分区规划 |
5.4.1 休闲游憩区 |
5.4.2 湿地净化区 |
5.4.3 农业生产区 |
5.4.4 农业科普区 |
5.4.5 森林涵养区 |
5.4.6 连接过渡区 |
5.5 专项设计 |
5.5.1 生产专项 |
5.5.2 水体专项 |
5.5.3 水体设计 |
5.5.4 种植专项 |
5.5.5 构筑物专项 |
5.5.6 节庆设计 |
5.5.7 用地平衡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四、棚栽果树适应范围和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传统果树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与发展建议[J]. 种伟. 中国种业, 2021(10)
- [2]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研究 ——合肥市生产型果园景观的提质规划设计与实践[D]. 刘园园.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3]生态约束下青岛市崂山区乡村发展策略研究[D]. 张子榃.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4]基于GIS的宁夏6个桃品种生态适宜性区划[D]. 陈仁伟. 宁夏大学, 2021
- [5]果树设施栽培的原理与技术要点[J]. 邓云明.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02)
- [6]“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县南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评估[D]. 赵晓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瑞阳’和‘瑞雪’苹果在运城地区引种评价[D]. 李少轩.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10]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D]. 王思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