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4例(论文文献综述)
廖健明[1](2021)在《壮医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白万辉[2](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揿针联合理筋提髌手法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完善揿针结合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操作细节,评价揿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比较单纯手法治疗的优势所在。根据临床结果对髌股关节紊乱影像学指标、揿针辅助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及活动受限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为揿针治疗经筋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于望京医院门诊及住院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试验前收集两组患膝的膝关节轴位影像学数据。试验组采用揿针辅助理筋提髌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理筋提髌手法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根据3个时间观察节点: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1月后,分别观察记录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对比总体疗效。3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患侧、K-L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观测指标如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髌股关节紊乱影像学指标亦无差别(ps>0.05)。通过1月的临床治疗及随访,两组在临床评价指标比较如下:①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和治疗1月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s<0.05);在治疗2周、治疗1月时,试验组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s<0.05)。②治疗前的Lysholm评分与Insall指数、髌股指数、髌股协调角、髌股倾斜角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外侧髌股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③两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髌股关节功能均成显着负相关关系;试验组治疗效果与髌股指数、髌股协调角、髌股倾斜角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照组治疗效果与髌股倾斜角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④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差别不大,但试验组优良率高。试验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90.0%,差异无意义,两组基本一致;试验组优良率45.0%优于对照组30.0%。4研究结论4.1揿针辅助理筋提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发生;4.2髌股关节紊乱的部分影像学指标与膝关节评分具有简单相关关系,可反应髌股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髌股协调角、髌股倾斜角、髌股指数、Insall指数与膝关节评分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外侧髌股角与膝关节评分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4.3本次试验亦发现髌股倾斜角与髌股关节炎治疗效果有显着的正相关相关关系,并且其可能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黄娴[3](2021)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两者之间疗效的差异,进而推广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编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了本课题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9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推拿治疗学》),每组各45例。入组的受试者接受连续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连续治疗6天,间隔1天,每天治疗1次。采用简化Mc Gill评分量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OA)问卷表作为疗效观察指标,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上述评分差异,并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1.治疗前,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简化Mc Gill量表(PRI、VAS、PPI)以及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量表(JOA)的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症状、体征差异不对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产生影响。2.经过治疗,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20例,无效0例,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3例,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受试者疗效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采用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两者在疗效率上无明显差异。3.对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及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第一疗程后(7d)及第二疗程后(14d)的Mc Gill评分量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治疗与对照组)内的PRI、VAS、PPI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线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线、7d、14d观察到差异。4.对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及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第一疗程后(7d)及第二疗程后(14d)的JOA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治疗与对照组)内的JOA评分均高于基线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线、7天、14天观察到差异。结论:1.壮医经筋推拿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活动度。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与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症状改善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具有民族特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李涛[4](2021)在《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点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腰臀部软组织张力及痛点痛阈的改善作用,评价点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研究通过观察点穴手法对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竖脊肌、腰椎间盘组织学影响,以及对腰椎间盘内Wnt3a、β-catenin、GSK-3 β及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点穴疗法防治腰椎间退行性变的作用机理。研究一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以1:1 比例分为治疗组(点穴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法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1个月随访的时点,对两组患者ODI评分、软组织张力、痛点痛阈、VAS评分评定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基线分析,然后再对两组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每个时点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二分类资料的重复测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P<0.05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安全性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结果:1.疗程进行中,有2个病例脱落,最终86个病例进入数据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的基线情况,各评价指标治疗前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2周治疗,两组组内比较,OD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点,ODI和VAS评分较前进一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个月随访时点测评中,ODI及VAS评分的下降趋势减缓,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1个月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比治疗前要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4.对0.5kg载荷下竖脊肌、臀大肌位移值的测量显示,两处软组织位移值均呈上升趋势。两组组内比较,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点,软组织位移测量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测量所得软组织位移值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测量竖脊肌、臀大肌压痛点阈值结果显示,两组组内比较,压痛点痛阈均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间点所测得痛阈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点痛阈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2周、治疗4周、1个月随访三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0DI和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竖脊肌、臀大肌的压痛点痛阈测量结果显示,在治疗2周时点,治疗组痛点痛阈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4周时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而主体间效应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体上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痛点痛阈改善方面疗效相当。7.根据ODI评分综合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有效率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点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并有效降低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提高压痛点痛阈值。点穴与传统手法整体上疗效相当,同时具有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痛点痛阈的临床疗效。实验二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 i 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方法:1.造模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20±20g,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剩余44只大鼠接受前肢截除手术。术后大鼠单笼饲养72小时,然后转到正常鼠笼中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将双足大鼠移至特制可调高组合鼠笼中饲养。空白组不接受手术和造模,在正常鼠笼中饲养。总造模时间为5个月。在造模第5个月的最后1周,从接受造模的44只大鼠中随机抽4只大鼠,取材腰椎间盘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腰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行性改变,提示造模成功。2.干预措施在前肢截除手术后第6个月的第一天,将剩余40只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模型组、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各组根据对应干预措施开始进行干预,总干预疗程为3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点穴组干预方法:将大鼠固定后,在腰阳关、第五腰椎棘突下缘,第四、第五腰椎夹脊穴(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穴位上实施模拟点穴手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实验人员在每次干预前均在MFF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上进行训练,使点穴压力和频率保持在适当范围。假手法组干预方法:将大鼠以相同形式固定后,不施力按压,每日1次。DKK-1组干预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KK-1(0.1 μ g/100g),每日1次。3.组织学评价采用H&E染色大鼠第二至第六腰椎节段的竖脊肌组织,采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L4/5椎间盘。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各组肌肉组织和腰椎间盘的组织学改变,以Boos评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4.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影响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测量并比较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方法对该通路的影响。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如数据属正态分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性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显着性,任意两组的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 s T2检验分析。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空白组大鼠,竖脊肌肌束排列规则、有序、较紧密,肌横纹可见,胶原纤维呈均匀卷曲状,定向束状排列。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模型组、假手法组、DKK-1组竖脊肌肌细胞明显增大。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大部分大鼠的竖脊肌肌束排列显着疏松,肌横纹模糊或消失,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明显疏散、扭曲,部分甚至出现断裂、挛缩等改变。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肌束排列较规则、有序、紧密,胶原纤维呈卷曲状,部分出现疏松、扭曲等改变。2.H&E染色下,空白组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清晰,软骨终板和髓核之间的边界清晰,大量的脊索细胞存在在髓核之中。模型组腰椎间盘高度下降,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之间发现了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大量减少。假手法组中髓核明显缩小,纤维环的层状结构紊乱,大部分出现细微裂缝。点穴组部分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层状结构出现紊乱和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轻度减少。同样,在DKK-1组中,髓核皱缩,脊索细胞的数量则轻度下降,但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的结构完整,偶可见髓核和纤维环之间有小裂纹出现。以Boos评分标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平均得分显着高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腰椎间盘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3.番红固绿染色下,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增殖明显,且肥大软骨细胞显着增多。两组软骨终板番红素0染色均变浅,提示软骨终板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软骨终板细胞未见明显增殖、肥大。Boos评分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的软骨终板平均得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但点穴组和DKK-1组的Boos评分也显着低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软骨终板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4.免疫组织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内Wnt3a、β-catenin和MMP-13阳性显着表达。相反,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腰椎间盘内GSK-3 β呈弱阳性。点穴组和DKK-1组椎间盘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为弱阳性表达,但GSK-3 β则为强阳性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蛋白表达被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中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但GSK-3 β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点穴组和DKK-1组中,以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6.RT-q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 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被显着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MMP-13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显着减少。结论:点穴能改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的竖脊肌和腰椎间盘退变状态,抑制腰椎间盘内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之一。
陈风琴[5](2021)在《艾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系统评价及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艾灸治疗慢性腰痛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纳入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艾灸治疗慢性腰痛的效果。(2)通过比较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艾灸的最佳时长,以期寻找以最佳疗效为基础的艾灸操作方法,为艾灸这一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1)系统评价研究:对 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EBSCO、中国生物医学库、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1月,纳入所有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研究的选择、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采用Cochrane risk of bias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GRADE)用于检验定量分析的证据质量水平。(2)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将符合要求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艾灸15min组、艾灸30min组及艾灸45min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其余三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不同艾灸时长干预,并于干预前、干预1周及干预2周时分别对四组患者进行腰痛评估、腰椎活动度测量、功能障碍评估和腰椎功能评估;于干预2周时对四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估;不良反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结果(1)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87名患者。①腰痛:艾灸与西药[MD=-1.69,95%CI(-2.40,-0.98),p<0.00001]和艾灸与针刺[MD=-0.47,95%CI(-0.92,-0.02),p=0.04]相比时,艾灸更能显着降低疼痛评分,但艾灸与核心稳定性训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MD=-0.41,95%CI(-0.87,0.05),p=0.08];另外,艾灸联合其他干预(包括西药、按摩、针灸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痛的缓解效果均优于单独其他干预。②功能障碍:艾灸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SMD=-3.80,95%CI(-5.49,-2.11),p<0.0001]。③腰椎 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分:与其他干预方式相比,艾灸能显着提高患者的JOA评分[MD=4.10,95%CI(2.30,5.90),p<0.00001]。④生活质量:与其他干预方式相比,艾灸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MD=13.41,95%CI(9.68,17.14),p<0.00001]。该Meta分析的结果证据水平被评定为低至极低。(2)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①腰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对照组相比,艾灸15min组VAS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艾灸30min组和艾灸45min组均显着降低(p<0.05);与艾灸15min组相比,艾灸30min组和艾灸45min组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艾灸30min组与艾灸45min组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②腰椎活动度:采用MMST(Modified-Modified Schober Test)测量。与对照组相比,艾灸15min组患者的MMST无显着差异(p>0.05),而艾灸30min组与艾灸45min组的MMST均显着升高(p<0.05),而艾灸15min组、艾灸30min组和艾灸45min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③功能障碍:采用 RMDQ(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艾灸15min组、艾灸30min组与艾灸45min组患者的RMDQ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且艾灸30min组与艾灸45min组的RMDQ评分相比艾灸15min组均显着降低(p<0.05),而艾灸30min组和艾灸45min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腰椎功能:采用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艾灸15min组、艾灸30min组与艾灸45min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且艾灸30min组与艾灸45min组的JOA评分相比艾灸15min组均显着升高(p<0.05),而艾灸30min组和艾灸45min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有效率:对照组与艾灸15min组在有效率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30min组和艾灸45min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艾灸15min、艾灸30min、艾灸45min组间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⑥不良反应:艾灸45min组发现1例患者在一次艾灸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皮肤红晕,当日撤去艾灸,次日恢复正常,继续予以艾灸治疗。其他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系统评价研究:由于现有符合条件的试验样本量普遍较小,且偏倚风险较高,很难得出结论艾灸是否是治疗慢性腰痛的有效干预措施,因此未来还需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本次系统评价的结果。(2)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艾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随着艾灸时间的增加疗效也会增加,但当达到饱和灸量时,疗效将不再增加。
吴震南[6](2020)在《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SPSS20.0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按1:1比例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侧卧定点踩跷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斜扳法。两组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3周为1疗程,共观察1疗程。以基线(0周)和第3周治疗结束后为观察节点,通过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JOA、ODI%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在首次治疗完成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即时镇痛效果。结果:1.本研究最终完成病例111例,其中侧卧定点踩跷组(治疗组)56例,传统斜扳组(对照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及治疗前各项评价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2.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81.14%。两组组间分级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JOA评分: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JOA评分变化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JOA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DI%评分: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ODI%评分变化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ODI%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好。结论:1.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JOA和ODI%评分比较结果均提示,侧卧定点踩跷组和传统斜扳组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均有效,两组组间比较,侧卧定点踩跷组在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更明显。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结果表明,侧卧定点踩跷组和传统斜扳组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在首次治疗后的VAS评分中,侧卧定点踩跷组VAS评分改善更明显,而治疗3周后,侧卧定点踩跷组和传统斜扳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侧卧定点踩跷组在即时镇痛方面更优于传统斜扳组,而整体的疼痛缓解与传统斜扳组疗效相当。3.侧卧定点踩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时镇痛效果显着,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康复疗效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研究和应用。
刘宁,陈锋,闫乾,范晓茜,吴晓飞,陆佳辰[7](2020)在《基于疼痛评分的不同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15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按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指标得出较好与较差的治疗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后使用Stata软件和R软件对VA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3 050例患者,涉及15种治疗方案。治疗后VAS较好的4种治疗方案为单独中药内服、针灸+针刀组合、针刺+中药内服组合、单独针刀,较差的治疗方案为单独牵引、牵引+正骨推拿手法组合、单独针刺、单独正骨推拿手法。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独治疗可起到较佳的治疗效果,但综合治疗总体上有优势。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仍需大量设计合理、涵盖多种治疗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苏淑玲[8](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对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并拟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常规治疗。试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3周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卧床休息,术后辅助功能锻炼。术后一共随访3个月,通过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周、4周、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同时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一共纳入60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其中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2个月后复发,改行开放手术治疗,最终纳入本次研究59例,余患者均配合及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试验组29例,平均年龄为40.10±7.42岁,平均病程16.17±2.35个月,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分别为4例、15例、10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为38.60±7.96岁,平均病程15.33±2.64个月,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分为为3例、18例、9例。(2)两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1天两组内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第1天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各随访时间点内试验组VAS评分均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93.1%,90.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次课题中纳入的患者均未出现口服中药的不良反应。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在早期干预上起到积极作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能够改善早期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蒋中原[9](2020)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推拿结合火针、单纯推拿及单纯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验证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组、火针组各30例。观察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结合火针疗法,推拿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疗法,火针组干预措施为火针疗法。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1)疼痛综合评定:简化Mc Gill量表;(2)腰部活动功能评定: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3)总疗效评定:使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三组临床受试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探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临床受试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以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比较,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疼痛评定结果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减轻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部活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疗效比较:三组治疗后,观察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推拿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火针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结论:推拿和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明确效果,但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以及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或单纯火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振[10](2020)在《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五科收治的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腰突患者64例,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刘小敏教授自己创制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推拿手法(第十版推拿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房敏、宋柏林主编)分为补泻平衡手法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手法组(对照组),每组各32人,实际完成研究的人数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治疗组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但不按辨证分型治疗,两组治疗的时间、频率、周期都相同,每天2次,每次25分钟左右,7天为一个疗程周期,行两个疗程治疗。收集LDH患者治疗前后的VSA评分,JOA下腰痛评分,ODI评分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腰前屈功能、肌力及疼痛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对比,根据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统计判断。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年龄、发病时间、身高、体重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算其相应的t值所观测的P值均>0.05;在患者的性别、发病的腰椎节段进行?2检验,计算其?2值所观测的P值均>0.05。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P值都>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型进行R*C列卡方检验,得?2值=0.334,P=0.47(P>0.05),说明两组病人的证型不存在差异。2.治疗组总有效率86%,治愈12人,好转14人,未愈4人;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愈4人,好转19人,未愈7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z=-2.15,P=0.01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了疗效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SA、ODI、JOA总评分进行组内对比,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其VSA、ODI、JOA总评分都有所改善,证明补泻平衡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再将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前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其P>0.05,无组间差异,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其P<0.05,说明有统计意义,说明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组。4.JOA评分细则对比:(1)组间:两组在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日常生活动组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日常生活动作评分,经t检验,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5.ODI评分细则对比:(1)组间:两组在腰背腿疼痛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行走、久坐、站立、提物、旅游评分,日常生活自理、社会活动评分,参与性生活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腿疼痛评分,行走、久坐、站立、提物、旅游评分,日常生活自理、社会活动评分,经t检验,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参与性生活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6.腰部症状体征评分对比:(1)组间:两组在腰椎前屈功能、腰部肌力、直腿抬高的角度、腰部疼痛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负重、腰部麻木感觉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屈功能、腰部肌力、直腿抬高的角度、腰部疼痛的比较,经t检验,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负重、腰腿麻木感觉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泻平衡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2.在总体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补泻平衡手法在腰突患者的腰椎前屈功能、腰部肌力、直腿抬高的角度、腰部疼痛方面疗效更佳。
二、手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4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经筋理论”揿针联合理筋提髌手法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经筋理论的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
1 膝骨关节炎概述 |
2 经筋的实质 |
3 KOA经筋理论临床应用 |
4 KOA经筋理论现代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揿针治疗KOA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揿针结合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随机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干预方法 |
3.4 观察指标及随访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统计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5.1 疼痛评价 |
5.2 膝关节功能评价 |
5.3 髌股关节紊乱与膝关节功能、治疗效果相关性 |
5.4 髌股关节紊乱与膝痛及功能评分 |
5.5 揿针疗法 |
5.6 髌股关节炎“筋”“骨”关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临床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 |
1.7 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报告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及其计算依据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2.5 技术路线图 |
3 分组观察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临床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资料进行比较 |
4.2 治疗后两组资料比较 |
4.3 小结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3 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理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式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1 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 |
1.1.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1.2.1 卧床休息 |
1.2.2 药物治疗 |
1.2.3 物理治疗 |
1.2.4 运动疗法 |
1.2.5 手术治疗 |
1.2.6 再生疗法 |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脏腑关系 |
1.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关系 |
1.3.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筋骨的关系 |
1.4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1.4.1 中药方剂 |
1.4.2 推拿手法 |
1.4.3 针刺治疗 |
1.4.4 功法锻炼 |
1.5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
1.5.1 正常椎间盘组织的结构和成分组成 |
1.5.2 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因素 |
1.5.3 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
1.5.4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通路研究 |
1.6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
1.6.1 中药单体研究 |
1.6.2 中药复方研究 |
1.6.3 针刺 |
第二章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
2.1.4 合并用药 |
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
2.2.1 基线比较 |
2.2.2 各观察结果比较 |
2.3 讨论 |
2.3.1 疗效分析 |
2.3.2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机制探讨 |
2.3.3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
2.3.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3.5 安全性评价 |
2.4 创新点与不足 |
2.4.1 创新点 |
2.4.2 不足与展望 |
2.5 结论 |
第三章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饲养环境、条件和动物伦理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药物及试剂 |
3.2 造模及干预方法 |
3.2.1 IVDD模型造模方法 |
3.2.2 实验分组 |
3.2.3 干预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本取材 |
3.3.2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步骤 |
3.3.3 H&E染色实验步骤 |
3.3.4 番红固绿染色实验步骤 |
3.3.5 组织学评价方法 |
3.3.6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
3.3.7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3.3.8 RT-qPCR实验方法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5.1 H&E染色和番红固绿结果 |
3.5.2 免疫组化结果 |
3.5.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3.5.4 RT-qPCR检测结果 |
3.6 讨论 |
3.6.1 点穴对大鼠退行性腰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
3.6.2 点穴对大鼠竖脊肌组织的影响 |
3.6.3 点穴对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3.6.4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选择 |
3.7 创新点与不足 |
3.7.1 创新点 |
3.7.2 不足与展望 |
3.8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艾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系统评价及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概念及流行病学 |
1.2 病因病机 |
1.3 西医治疗方法 |
2 中医学对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分型 |
2.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3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3.1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理论依据 |
3.2 艾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各证型的治疗 |
3.3 艾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艾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估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特征 |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3 敏感性分析结果 |
2.4 发表偏倚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不良反应 |
2.7 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1.7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类型 |
2.2 分组 |
2.3 试验用具 |
2.4 干预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学审批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研究对象收集情况 |
4.2 一般资料 |
4.3 四组患者VAS评分的影响因素及走势研究结果 |
4.4 四组患者MMST的影响因素及走势研究结果 |
4.5 四组患者RMDQ评分的影响因素及走势研究结果 |
4.6 四组患者JOA评分的影响因素及走势研究结果 |
4.7 四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
4.8 不良反应 |
5 讨论 |
5.1 取穴依据 |
5.2 各观察指标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介绍 |
1.1.2 致病因素 |
1.1.3 分型 |
1.1.4 发病机制 |
1.1.5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认识 |
1.2.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3 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概况 |
1.3.1 踩跷法的古代文献记载 |
1.3.2 不同流派踩跷法的技术特点 |
1.3.3 踩跷法的基础研究进展 |
1.3.4 踩跷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选择标准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病例脱落(退出)标准 |
2.2 分组方法 |
2.2.1 随机分组 |
2.2.2 盲法 |
2.3 治疗方案 |
2.3.1 干预措施 |
2.4 观测指标 |
2.4.1 基本资料 |
2.4.2 观察指标 |
2.4.3 安全性评价 |
2.4.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2.6 研究结果 |
2.6.1 基线资料分析 |
2.6.2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2 疗效评价选择依据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分析 |
3.5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3.5.1 存在的问题 |
3.5.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疼痛评分的不同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2.5 单种治疗措施纳入说明 |
1.2.6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1.5.1 直接Meta分析 |
1.5.2 网状Meta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分析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直接Meta分析 |
2.5 网状Meta分析 |
2.5.1 网状证据图 |
2.5.2 不一致性检测 |
2.5.3 发表偏倚 |
2.5.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6 15种治疗方案治疗后VAS排序概率 |
3 讨论 |
(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术前检查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1 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2 两组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3 两组OD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4 改良MacNab疗效评定 |
3.5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资料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3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3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
4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腰痛原因-西医认识 |
5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腰痛原因-中医认识 |
6 桃红四物汤在术后治疗的优势 |
7 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方及方义分析 |
8 疗效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医学伦理审查申请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干预方式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中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的论述 |
3.2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及民族医治疗概述 |
4.1 推拿疗法 |
4.2 火针疗法 |
4.3 针刺疗法 |
4.4 艾灸疗法 |
4.5 拔罐疗法 |
4.6 中药外治疗法 |
4.7 中医药综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治疗前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 |
3.1.2 三组治疗前简化McGill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
3.1.3 三组治疗前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
3.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及比较 |
3.3 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比较 |
3.4 三组治疗前后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比较 |
3.5 三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
3.6 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比较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推拿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
3 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
4 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优势 |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
5.2 疼痛缓解程度和腰部活动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McGill简化量表 |
附录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治疗方法与观测指标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分析与结果 |
3.1 病人数据的基本信息分析 |
3.2 总体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A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JOA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症状和体征的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及病例脱落 |
4.讨论 |
4.1 课题背景和思路 |
4.2 当前传统推拿治疗LDH的现状 |
4.3 补泻平衡手法治疗LDH的思路 |
4.4 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手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廖健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经筋理论”揿针联合理筋提髌手法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白万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黄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D]. 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艾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系统评价及不同艾灸时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D]. 陈风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震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疼痛评分的不同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J]. 刘宁,陈锋,闫乾,范晓茜,吴晓飞,陆佳辰. 中医学报, 2020(08)
- [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淑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中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