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机械的应急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雄[1](2021)在《重型工程机械救援力量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现实状况,为切实有效提升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能力水平,消防救援队伍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重型工程机械救援力量应运而生,以适应新时代"大应急,全灾种"的救援任务。分析了建立重型工程机械救援队伍的必要性,研究重型工程机械救援力量联勤联动模式的管理机制,探索统筹谋划组织保障,科学调配重型机械装备,快速响应精准救援的方法,减少灾害事故中人员伤亡量,提高救援效率。
隋鸣,刘勇,王春英,张敬华,张瑞[2](2021)在《基于合规条件下的工程机械涂料及涂装综合成本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GB 30981—2020、GB/T 38597—2020及《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分析了工程机械用普通溶剂型涂料、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水性涂料在不同情况下VOC应满足的限值要求;从物料采购、设备投入、工艺能耗方面讨论了对上述3种涂料综合成本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具体条件和因素,并对3种涂料在物料成本、工艺成本、环保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定性比较。
张新,徐建华,陈彤,王军政,赵江波,仲军,李兰芸,韩震峰,李宏伟,李顺,赵方,訾栓紧[3](2021)在《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震、地质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救援装备成为救灾应急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围绕高机动、多功能、模块化、轻量化救援装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从快速抵达、救援处置、装备转场、协同救援及解决救援现场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对中外的救援装备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中外救援装备的特点和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现有救援装备面临挑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救援装备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同时对救援机器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中国的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和处置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鲁文华[4](2021)在《某工程机械公司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晨[5](2021)在《应急救援车辆油气悬架与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紧急快速救援各类突发灾害和自然灾害,对应急救援车辆的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车辆在高机动行驶下的稳定性成为了应急救援车辆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主动前轮转向和油气悬架作为车辆重要的底盘子系统,能够分别提高车辆的横摆稳定性和侧倾稳定性。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控制策略协调主动前轮转向和油气悬架系统是提高应急救援车辆在高速行驶下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途径。本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6YFC0802900)的资助下,立足于油气悬架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应急救援车辆为研究对象,提出油气悬架多目标优化及控制方法、主动前轮转向介入机理及控制策略、转向悬架解耦控制算法等关键理论,并依托自主研制的应急消防救援样车,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展开试验测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应急救援车辆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魔术轮胎模型以及路面输入模型,并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构建仿真模型,为后续应急救援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仿真奠定模型基础。(2)提出油气悬架多目标优化及侧倾稳定性控制方法。基于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建立路面-轮胎-悬架-车身模型,对油气悬架系统进行灵敏度分析,并基于改进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油气悬架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建立油气悬架控制系统模型,提出油气悬架系统的侧倾稳定性控制逻辑,设计基于指数趋近律的变结构滑模控制器,并通过并行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对所设计的滑模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3)提出主动前轮转向介入机制及横摆稳定性控制方法。结合双线法和横摆角速度法,构建应急救援车辆的封闭多边形相平面稳定区域,提出主动前轮转向介入机制;以跟踪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为目标,提出主动前轮转向的横摆稳定性滑模控制策略,并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车辆质心侧偏角进行状态估计。(4)提出油气悬架和主动前轮转向的解耦控制策略。构建包括侧向、横摆和侧倾三个自由度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并通过Interactor算法对车辆底盘的可逆性进行分析;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辨识车辆底盘逆系统,使应急救援车辆底盘系统解耦成两个独立的伪线性系统;设计PID与GRNN逆系统组成的复合控制策略,对车辆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进行反馈调节,实现对车辆转向悬架底盘集成系统的解耦控制。(5)对XJY18D应急消防救援样车底盘的机械系统与液压系统进行设计选型,完成样车的制造、装配和调试,并基于自主研制的样车对所提出的油气悬架控制策略、主动前轮转向控制方法、油气悬架与主动前轮转向解耦控制策略进行试验测试。本文所提出的应急救援车辆油气悬架和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策略,有助于提高应急救援车辆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提升应急救援车辆的抢险救灾效率,对于我国应急救援装备的应用与产业化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陈伟,王波,李占龙[6](2021)在《多功能救援属具与挖掘机的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机械对应急救援工作贡献巨大,但存在大型专用救援装备利用率低,无法及时运到灾害现场,以及大型通用工程机械无法快速转换成专用救援装备等问题。本文提出将大型通用工程机械装备转化为专用大型救援装备的技术思路,对主流20t级挖掘机的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多功能救援属具和快速转换平台与通用大型工程机械的系统集成,解决了在救援现场传统单一功能型属具在环境适应性、切换及时性和匹配性等问题。
杨淞麟[7](2021)在《核应急清障作业机器人工作装置的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核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涉核设施的使用和退役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而通过核机器人替代人工进入核环境进行应急处置作业,成为当前最有效的核应急处置方法。本文的研究课题来自国家“十三五”核能开发项目,目的是设计研发一种适用于核设施厂房及设备间应急清障作业的机器人工作装置,要求设计的工作装置灵活可靠,具备多种作业功能,并且操作方便。文章针对课题需求,对机器人应用环境、现有的多型清障机器人及快换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针对课题中对机器人工作装置的多功能、易操作等方面需求,设计研发了一种用于核应急清障作业的结构灵活、且能通过遥操作更换末端工具的机器人工作装置。运用了D-H参数法和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了该工作装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求出了其运动学正解和各个关节上的驱动力力矩,分析了工作装置在挖掘、夹持、破碎等工况的载荷情况。通过三维建模软件Solid Works建立了工作装置的结构模型,运用ANSYS对工作装置抓取、挖掘等作业工况的关键姿态进行了仿真分析与校核,并对破碎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振动问题做了分析。加工制造了核应急清障作业机器人工作装置的实验样机,并按照设计的预期指标,对工作装置的关键指标性能和作业能力进行了验证。文章通过建模计算、结构设计以及分析验证,设计出了符合预期指标要求的工作装置。根据设计出的工作装置结构加工出了实验样机,并根据设计要求对工作装置样机进行了功能验证。通过设计、分析和实验验证,设计出了符合要求的核应急机器人工作装置,对我国核应急技术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李阳[8](2021)在《工程机械故障检测技术及维修措施》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成为了我国工业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建筑时间的减少和成本的降低等效果,但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设备故障造成施工进度受阻,事故发生率也有一定增加,因此,对工程机械故障检测和维修显得异常重要,故本文旨在对工程机械故障检测技术及维修措施展开详细分析,以期为有效发挥工程机械的最大性能及相关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孔德龙[9](2021)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工程机械在工程施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是由于使用了多种用途的工程机械设备,而才使得工程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使用工程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往往会因施工场所限制,加之人工操作水平较低,产生各类设备问题,造成严重的施工安全隐患,如不能及时处理,将会使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影响,并且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整体稳定性。本文分析了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状,并就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王华[10](2021)在《工程机械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工程机械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决定性地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创新的基础上,工程机械设备也变得愈发繁琐,加之工程机械逐渐向科技化方向发展,使得传统的维修方法难以解决工程机械所出现的问题,也增加了工程机械的维修难度。由于诊断与维修工程机械故障问题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行业的运行与发展,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工程机械诊断与维修的重视程度,保证工程正常运行。
二、工程机械的应急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机械的应急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重型工程机械救援力量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型工程机械的作用 |
1.1 开辟通道,建立输送路线 |
1.2 疏导河道,排除次生灾害 |
1.3 清理废墟,恢复灾后秩序 |
2 重型工程机械的要求 |
2.1 适用性强 |
2.2 稳定性高 |
2.3 机动性好 |
3 救援力量的建设 |
3.1 两种模式介绍 |
3.2 湖南重型工程机械救援队建设情况 |
3.3 联勤联动模式建设要点 |
4 结语 |
(2)基于合规条件下的工程机械涂料及涂装综合成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3种涂料及其V O C标准 |
1.1 普通溶剂型涂料 |
1.2 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 |
1.3 水性涂料(不含电泳涂料) |
2 综合成本的构成 |
2.1 涂料采购成本 |
2.2 设备设施投入 |
2.3 施工工艺成本 |
2.4 废物处理成本 |
2.5 生产影响成本 |
2.6 其他成本 |
3 综合成本对比 |
3.1 物料成本对比 |
3.2 能耗成本对比 |
4 结语 |
(3)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总体研究水平、最新进展和发展预期 |
1.1.2 主要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方法及成果 |
1.2 中国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总体研究水平、最新进展和发展预期 |
1.2.2 主要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方法及成果 |
1.3 中外对比分析 |
2 现有救援装备面临挑战问题 |
(1)多功能救援平台技术。 |
(2)重载机械臂技术。 |
(3)定位导航技术。 |
(4)协同控制技术。 |
3 面向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装备的研究方向及趋势 |
4 救援机器人发展展望 |
5 结论 |
(5)应急救援车辆油气悬架与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油气悬架研究现状 |
1.2.2 主动前轮转向研究现状 |
1.2.3 油气悬架与主动前轮转向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应急救援车辆整车动力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车辆动力学模型 |
2.2.1 多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 |
2.2.2 线性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 |
2.3 轮胎模型 |
2.4 路面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急救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多目标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油气悬架系统灵敏度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
3.2.1 油气悬架系统架构 |
3.2.2 油气悬架系统灵敏度分析 |
3.2.3 油气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
3.3 基于滑模控制的油气悬架系统控制策略 |
3.3.1 油气悬架控制系统模型 |
3.3.2 油气悬架系统评价指标 |
3.3.3 油气悬架滑模控制器设计 |
3.3.4 基于并行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的控制器参数优化 |
3.4 仿真分析 |
3.4.1 油气悬架系统的参数优化仿真分析 |
3.4.2 油气悬架滑模控制器参数的优化仿真分析 |
3.4.3 油气悬架的滑模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急救援车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介入机制 |
4.3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车辆状态观测 |
4.4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 |
4.5 仿真分析 |
4.5.1 扩展卡尔曼观测器仿真分析 |
4.5.2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急救援车辆转向悬架解耦控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车辆解耦控制系统模型 |
5.3 车辆转向悬架底盘集成系统可逆性分析 |
5.4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车辆底盘逆系统辨识 |
5.5 车辆转向悬架底盘集成系统反馈解耦控制 |
5.6 仿真分析 |
5.6.1 GRNN逆系统辨识性能仿真 |
5.6.2 车辆转向悬架解耦控制性能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车试验测试 |
6.1 引言 |
6.2 应急消防救援样车研制 |
6.2.1 样车底盘机械系统设计 |
6.2.2 样车底盘液压系统设计 |
6.3 整车试验测试及分析 |
6.3.1 试验测试仪器 |
6.3.2 样车最高车速试验测试 |
6.3.3 油气悬架控制系统测试与分析 |
6.3.4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测试与分析 |
6.3.5 油气悬架与主动前轮转向解耦控制方法测试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多功能救援属具与挖掘机的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技术方案 |
3 集成方案 |
3.1 液压系统集成方案 |
3.2 控制系统集成方案 |
3.3 属具动力输出接口方案 |
4 结论 |
(7)核应急清障作业机器人工作装置的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核应急清障作业机器人工作装置研究现状 |
1.2.1 清障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2 末端工具快速更换装置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工作装置模型的建立 |
2.1 工作装置结构方案的设计 |
2.1.1 设计要求分析 |
2.1.2 工作装置的方案设计 |
2.2 工作装置运动学模型 |
2.2.1 驱动参数与关节参数的关系 |
2.2.2 工作装置正向运动学分析 |
2.3 动力学模型 |
2.3.1 模型建立 |
2.3.2 工作装置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求解 |
2.3.3 工作装置关节力矩 |
2.4 工况分析 |
2.4.1 挖掘阻力的计算方法 |
2.4.2 破碎作业过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工作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3.1 快换装置结构设计 |
3.1.1 技术指标 |
3.1.2 结构方案 |
3.1.3 对接误差校核 |
3.1.4 快换装置力学模型 |
3.2 机械臂结构设计 |
3.2.1 关键尺寸的确定及模型的建立 |
3.2.2 工作装置作业范围 |
3.2.3 液压缸选型计算 |
3.3 作业工具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有限元分析与校核 |
4.1 抓取和挖掘工况静载荷分析 |
4.1.1 模型简化 |
4.1.2 抓取工况分析结果 |
4.1.3 挖掘工况分析结果 |
4.2 快换装置静力学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分析结果 |
4.3 破碎作业的振动问题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模态分析 |
4.3.3 谐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实物样机的加工与测试 |
5.1 样机加工与装配 |
5.1.1 部件加工 |
5.1.2 工作装置装配 |
5.1.3 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设计 |
5.2 样机测试 |
5.2.1 工作装置测试实验设计 |
5.2.2 末端工具快换装置功能测试 |
5.2.3 工作装置水平负载能力测试 |
5.2.4 工作装置作业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工程机械故障检测技术及维修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机械故障检测技术 |
1.1 状态检测技术 |
1.2 分析诊断技术 |
1.3 故障诊断技术 |
2 工程机械故障维修措施 |
2.1 专业故障维修 |
2.2 应急故障维修 |
2.3 绿色维修 |
3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措施存在的问题 |
3.1 专业人才不足 |
3.2 缺乏有效的工程机械的维护策略 |
4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措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
4.1 提高相关行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4.2 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 |
4.2.1 被动维护 |
4.2.2 预防性维护 |
4.2.3 预测性维护 |
5 总结 |
(9)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概述 |
2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
2.1 工程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 |
2.2 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不专业 |
2.3 工程机械设备检修养护不科学 |
3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对策 |
3.1 强化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管理 |
3.2 规范工程机械设备的施工操作 |
3.3 做好工程机械设备检修养护的科学化措施 |
4 结语 |
(10)工程机械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机械的故障诊断探讨 |
1.1 工程机械中出现的故障 |
1.2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有效分析 |
1.3 工程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策略 |
2 工程机械的维修探讨 |
2.1 不断提升工程机械维修人员的业务能力 |
2.2 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不断完善 |
2.3 不断探索工程机械应急维修技术知识 |
2.4 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2.5 工程机械维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
2.6 加强安全管理 |
3 结束语 |
四、工程机械的应急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型工程机械救援力量建设研究[J]. 陈亚雄. 科技与创新, 2021(20)
- [2]基于合规条件下的工程机械涂料及涂装综合成本比较研究[J]. 隋鸣,刘勇,王春英,张敬华,张瑞.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21(09)
- [3]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新,徐建华,陈彤,王军政,赵江波,仲军,李兰芸,韩震峰,李宏伟,李顺,赵方,訾栓紧.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5)
- [4]某工程机械公司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鲁文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应急救援车辆油气悬架与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周晨. 吉林大学, 2021(01)
- [6]多功能救援属具与挖掘机的系统集成研究[J]. 陈伟,王波,李占龙.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1(03)
- [7]核应急清障作业机器人工作装置的设计及研究[D]. 杨淞麟.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8]工程机械故障检测技术及维修措施[J]. 李阳.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8)
- [9]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孔德龙.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5)
- [10]工程机械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探讨[J]. 王华.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