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锶资源开发利用

青海省锶资源开发利用

一、青海省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奚娴[1](2021)在《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几年,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通过开发优质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得到了持续稳步的增长,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持续增长期,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各行业的全面发展,但其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满足的背后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日渐下降,在此情形下,渴望亲近自然、渴望回归自然成为众多民众的重要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对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加之不太成熟的旅游景点管理体系,由此导致的旅游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致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探索,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条重要的路子,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想动力要素,生态旅游是“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异质性,实现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及区域振兴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摸清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也为满足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本文针对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特征,系统分析了青海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两山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了青海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青海省统计年鉴获得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比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青海省8个州市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并进行了分区,最后提出了适合不同潜力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潜力的定量计算,发现在四个潜力指标中,生态旅游产业保障潜力(0.6354)>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潜力(0.2468)>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潜力(0.1017)>生态环境潜力(0.0162)。(2)总的来说,青海省各区生态旅游产业潜力值差异较大,除西宁市之外,其余各州市综合值偏低,具体是西宁>海东>玉树>海西>海南>果洛>海北>黄南。(3)在不同的区域,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潜力、市场需求潜力、产业保障潜力和生态环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4)通过GIS与聚类分析发现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潜力在空间上分为4级。

毛爱涵,李发祥,杨思源,黄婷,郝蕊芳,李思函,于德永[2](2021)在《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科技进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清洁能源潜力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决策。本文基于模型模拟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水电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5种主要清洁能源的发电潜力及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了青海省主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数量统计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发电潜力较稳定。从空间上看,青海省西部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相对较高,东部较低;州(市)尺度上,玉树州、海西州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西宁市处于低值区;生态功能区尺度上,三江源地区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祁连山地区处于低值区。②从清洁能源结构来看,青海省水电资源潜力最为丰富,2000—2018年水电势能平均发电潜力达到2338.41亿kW·h,其次是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且在实际应用中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大。③2000—2018年青海省清洁能源潜力平均价值为1887.75亿元,未来可获得的清洁能源的经济价值将随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长。本文为青海省相关部门了解省内清洁能源的现状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制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江佩桓[3](2020)在《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中的矿产资源储藏丰富,分布广阔,是四川特有品质优异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四川盆地地下卤水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过程,需要相图的指导。利用相图,分析各种盐类的溶解变化规律和析出区域,从而有效的进行生产。本文针对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体系Li+,Na+(K+),Sr2+//Br-–H2O及相关子体系开展了多温相平衡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分别在273 K、308 K和323 K和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在323 K,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在308 K,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和KBr–Li Br–Sr Br2–H2O在323 K下的稳定相平衡进行了研究。利用分析实验测试中所得到的各体系下各组分的溶解度数据,绘制了所对应体系的等温相图。其中,鉴定共饱点平衡固相的鉴定方法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部分三元体系采用湿渣法对其固相成分进行鉴定。实验研究发现,在273 K、308 K和323 K下的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和在323 K下的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均为水合物Ⅰ型相图。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273 K下存在1个共饱点、2条单变量曲线和2个固相结晶区,结晶固相为Li Br·2H2O和Sr Br2·6H2O。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308 K和323K下的相图均包含2个共饱点,3条单变量曲线和3个单盐固相结晶区。其中,在308 K下的单盐固相结晶区为Li Br·2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在323 K下的单盐固相结晶区为Li Br·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本文对比了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相图以及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发现了Li Br对Sr Br2的盐析作用很强。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 323K相图由1个共饱点、2条单变量曲线和2个单盐固相结晶区组成,其结晶区为Li Br·H2O和Na Br。308 K下的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中没有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型Ⅱ相图,体系中存在3个共饱和点,7条单变量曲线和5个固相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 Br·2H2O,Na Br,Na Br·2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Li Br·2H2O的固相结晶区最小,表明该体系中Li Br·2H2O的溶解度最大。323 K下的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中无复盐,也无固溶体生成。体系中存在2个共饱和点,5条单变量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 Br·H2O,Na Br,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Na Br的结晶区最大,表明其溶解度最小,最容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323 K下的四元体系KBr–Li Br–Sr Br2–H2O中无复盐,也无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Ⅰ型相图。该四元体系存在2个共饱和点,5条单变量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其各固相组成分别为Li Br·H2O,KBr,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KBr的结晶区要比Li Br·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的结晶区大得多,这说明KBr的溶解度最小,最易从溶液中析出分离。

邹兴武[4](2020)在《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锶化合物在电子信息、化工、轻工、医药、陶瓷、玻璃、烟火、冶金、军事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多年来锶行业形成的是以工业碳酸锶基础原料生产为主(占行业GDP80%),下游产品生产为辅(占GDP20%)的产业格局,对功能化、高值化的研究较少。2012年后随着CRT(阴极射线显像管)的退市,工业碳酸锶产能过剩超过50%,行业内竞争压力剧增,行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致使行业急需发展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对锶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选择氢氧化锶为平台进行下游产品开发以及提升锶化合物的产品品质被认为是解决锶行业困境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条全新的高品质锶化合物产品的制备工艺路线(工业碳酸锶经煅烧、水浸、重结晶转化成氢氧化锶平台,再进一步通过结晶过程调控制备大颗粒八水氢氧化锶、颗粒状六水氯化锶、球形碳酸锶)以获得高值化和功能化的产品。本文以氢氧化锶、氯化锶、碳酸锶这三种典型锶化合物的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线浊度仪、2D成像系统、超声粒度仪、冷热台偏光显微镜等在线过程分析技术,对结晶过程的介稳区、成核动力学、晶体生长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三种锶化合物的结晶机理,并通过调控相关结晶操作条件获得了合适的粒度和形貌的目标产品,最后建立了全新的结晶调控机制,并以此指导这三种锶化合物的结晶工艺过程。具体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八水氢氧化锶介稳区及成核动力学研究:采用平衡法和动态变温法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用溶解度模型进行了关联,获得了288.15~333.15K的溶解度方程;以测定的溶解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出溶解焓变和熵变值;利用浊度系统对不同结晶操作条件下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测定,获得了介稳区宽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使用成核理论对八水氢氧化锶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拟合,获得了成核动力学方程及相关参数,并对介稳区宽度随饱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经典成核理论为基础,通过拟合建立了八水氢氧化锶纯水体系介稳区宽度的预测模型。(2)八水氢氧化锶晶体生长过程及晶种调控研究:采用冷热台偏光显微镜,考察了溶解后的自制晶种在25℃饱和溶液中的生长情况;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了初始过饱和度、降温速率、搅拌速率、养晶时间等结晶操作条件,获得了D50为455μm的八水氢氧化晶体;采用晶种加入法进一步调控八水氢氧化锶粒度,可以获得D50为1013μm的大颗粒八水氢氧化锶晶体;利用在线结晶平台(在线浊度、在线粒度、2D成像系统)对八水氢氧化锶的冷却结晶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颗粒八水氢氧化锶晶种调控机制。(3)六水氯化锶介稳区及成核动力学研究:采用平衡法和动态变温法对六水氯化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用溶解度模型进行了关联,获得了288.15~333.15K的溶解度方程;以测定的溶解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出溶解焓变和熵变;利用浊度系统对不同结晶操作条件下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测定,获得了介稳区宽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使用成核理论对六水氯化锶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拟合,获得了成核动力学方程及相关参数,并对介稳区宽度随饱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经典成核理论为基础,通过拟合建立了六水氯化锶在纯水体系介稳区宽度的预测模型。(4)六水氯化锶晶体生长过程及超声调控研究:采用冷热台偏光显微镜,考察分析纯晶种在20℃饱和溶液中的生长情况;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初始过饱和度、降温速率、搅拌速率、养晶时间等结晶操作条件,获得D50为931μm六水氯化晶体;采用超声进一步对六水氯化锶晶体粒度和形貌进行调控,通过超声作用,六水氯化锶的颗粒尺寸变小、长径比变小、形貌趋于颗粒状,优化操作条件可以获得D50为236μm左右的颗粒状六水氯化锶晶体;利用在线结晶平台(在线浊度、在线粒度、2D成像系统)对六水氯化锶的冷却结晶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颗粒状六水氯化锶超声调控机制。(5)球形碳酸锶的形貌调控研究:以八水氢氧化锶为原料,通过与二氧化碳反应结晶的方式获得碳酸锶,对不同形貌控制剂进行了筛选,其中以EDTA-2Na成球效果最好;考察了形貌剂浓度、氢氧化锶浓度、碳化通气速率、碳化温度等操作条件对球形形貌的影响情况;用EDTA-Sr替代EDTA-2Na能解决收率问题,在EDTA-Sr与溶液中Sr2+摩尔比为1:1时能获得分散性好、分布均匀的球形碳酸锶颗粒;通过对碳化过程不同时间间隔点取样,获得了碳酸锶形貌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对碳酸锶的生长机理进行探讨,提出球形碳酸锶的生长模型及成球机理。

杨森楠[5](2019)在《含锂钠铵锶体系子体系相平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地下卤水和油田卤水资源,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地区的油田卤水,具有丰富的锂、钾、氨、锶等资源,而相平衡和相图研究是盐类分离提取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开展具有该油田卤水体系特征的相平衡研究,对该地区油田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开展了含锂,钠,钾,氨,锶体系中部分四元体系及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研究,其中包括五个三元体系:NH4Cl-Li Cl-H2O(288K),Na Cl-NH4Cl-H2O(288K),NH4Cl-Sr Cl2-H2O(298K,308K,323K),Na Cl-Sr Cl2-H2O(308K)和KCl-Sr Cl2-H2O(308K);三个四元体系:Na Cl-NH4Cl-Sr Cl2-H2O(288K),Li Cl-NH4Cl-Sr Cl2-H2O(288K)和Na Cl-KCl-Sr Cl2-H2O(308K)。根据测定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三元体系和四元体系的相图。三元体系NH4Cl-Li Cl-H2O在288K时共饱点的平衡固相为NH4Cl和Li Cl·2H2O,可利用该相图实现Li Cl和NH4Cl的分离;三元体系Na Cl-NH4Cl-H2O在288K时存在固相为Na Cl和NH4Cl,液相组成为w(NH4Cl)=14.07%,w(Na Cl)=16.78%,w(H2O)=69.15%;三元体系NH4Cl-Sr Cl2-H2O在298,308,323K下时的结晶固相均为NH4Cl和Sr Cl2·6H2O,可以利用温度效应来分离NH4Cl和Sr Cl2·6H2O;三元体系Na Cl-Sr Cl2-H2O和KCl-Sr Cl2-H2O在308K时的结晶固相分别为Na Cl+Sr Cl2·6H2O和KCl+Sr Cl2·6H2O,并与288K下两体系相应相图进行了比较。以上三元体系均没有发现复盐和固溶体。四元体系Na Cl-NH4Cl-Sr Cl2-H2O在288K下的无变量点的平衡固相组成为NH4Cl+Sr Cl2·6H2O+Na Cl,结晶区固相分别是NH4Cl、Sr Cl2·6H2O和Na Cl;四元体系Li Cl-NH4Cl-Sr Cl2-H2O在288K时有两个无变量点,其中无变量点E1对应的平衡固相为:Sr Cl2·6H2O+Sr Cl2·2H2O+NH4Cl,无变量点E2对应的平衡固相为:Li Cl·2H2O+Sr Cl2·2H2O+NH4Cl;四元体系Na Cl-KCl-Sr Cl2-H2O在308K时存在的固相为KCl、Na Cl、Sr Cl2·6H2O。

陈思明[6](2018)在《天青石矿中Sr/S高效分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锶化合物在电子信息、化工、轻工、医药、陶瓷、玻璃、烟火、冶金、军事等众多领域的需求将日益加大。但目前以碳热还原法为主的天青石转化技术存在着工艺落后、反应效率低、环境污染等缺陷,严重阻碍了锶化合物的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本论文针对天青石现有转化过程的技术缺陷,通过对现有工艺中Sr/S分离机制的剖析,结合含碳球团还原强化技术和加压氧化技术,建立了全新的Sr/S分离机制,并以此为指导开发出了“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用于天青石直接转化成SrCl2过程。此外,本论文亦讨论了直接从天青石转化成Sr(OH)2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热力学模拟研究了SrSO4还原过程的条件因素对其还原产物组成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物中C/O摩尔比对SrSO4还原产物组成的影响最为严重。通过计算可知,当反应温度低于986℃时,SrSO4还原产物中仅有SrS生成。当反应温度高于986℃时,通过反应物中C/O摩尔比变化可以实现SrSO4还原产物中SrO/SrS摩尔比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SrSO4的还原机理符合歧化反应机理,且在SrSO4还原过程中无法实现Sr/S元素的有效分离。(2)研究了含碳球团技术对SrSO4还原过程的强化作用。将石墨、无烟煤和木炭与SrSO4制成含碳球团,考察了还原剂种类、反应温度、C/O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SrSO4还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无烟煤和木炭对SrSO4的还原能力强于石墨。随着反应温度和C/O摩尔比的升高,三种还原剂对SrSO4的还原能力亦不断增加。但当C/O摩尔比超过1.0时,还原剂对SrSO4的还原能力接近饱和。对石墨、无烟煤和木炭还原SrSO4的动力学参数进行的计算可知,三种还原剂还原SrSO4过程均受界面反应控制,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05.4 kJ/mol、85.9 kJ/mol和73.1 kJ/mol。(3)通过对氧化过程中S-H2O体系E-pH相图进行分析,确定SrS溶液加压氧化过程中Sr/S分离的可行性。考察了加压氧化过程中盐酸添加量、初始总硫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SrS氧化产物中的S元素分布状态的影响,进而明确了各条件因素下的Sr/S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反应环境的pH值对加压氧化过程Sr/S分离效率有较大影响,Sr/S分离在近中性环境中可达最优效果,而反应物的总硫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增大不利于Sr/S元素的分离。此外,通过对各条件因素下的S元素状态分布的研究确定了SrS溶液在加压氧化过程经过了一个Sx2-(x=2-5)中间过程,尔后x2S-再分别生成S0、SrSO3、SrSO4等物质。研究表明,加压氧化过程中SrSO3与SrSO4的生成机理有所不同:SrSO3直接来源于Sx2-离子的氧化过程,而SrSO4则来源于Sx2-进一步氧化所得的S2 O32-离子或Sx2-酸性分解所得简单S2-离子。(4)开发了新的“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应用地天青石直接转化成SrCl2中。考察了反应物中配炭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天青石中硫酸盐还原效率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在反应时间仅为9 min时,天青石中的硫酸盐还原率即可达到94.3%;考察了盐酸添加量、初始氧分压、反应固液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浸出液循环次数对天青石还原产物的S0和H2S的转化率及Sr元素的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条件优化,Sr的浸出率可达到88%以上,S0的转化率亦可达到76%以上。浸出液循环六次实验证实,浸出液循环未造成Sr和S0转化率的明显下降。同时,加压氧化过程所生成的尾气中,H2S的转化率均低于0.6%。该方法可以使目标产物的Sr/S摩尔比从原黑灰中的0.59提升至36.18。该实验结果证实了“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处理天青石过程不仅可以保证Sr/S的高效分离,还会有效地抑制反应过程中H2S的排放。(5)针对复分解工艺缺陷,将目标产物定位于可溶性的Sr(OH)2,探索了直接从天青石转化为Sr(OH)2的方法。研究初始碱浓度、反应固液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天青石Sr/S分离过程的影响规律,证实了天青石直接转化生成Sr(OH)2的可行性。在最优条件下,转化后所得产物中的Sr/S摩尔比由预处理天青石中的0.92升高到8.22,这证实了碱转化过程中Sr/S元素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经计算,该反应条件下的Sr(OH)2转化率为90.4%;通过对还原过程生成物表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的分析推测出Sr/S分离过程符合碱性溶解-解耦分离机理:在碱性体系中,预处理天青石中的Sr以Sr(OH)2形式存在于固相中,S O42-进入液相中,从而实现Sr/S的有效分离。

石海岩,苗卫良,张西营,李雯霞,唐启亮,李永寿[7](2018)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大风山天青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源属性探讨》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上新世湖相沉积中发育有我国储量最大的内陆湖相蒸发岩型天青石矿床,长期以来针对该矿床主要进行了地质勘查与开发,而对于大风山天青石矿的成矿物源及成因模式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大风山天青石矿床短轴复式背斜之北翼、轴部及南翼典型蒸发岩剖面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前人相关锶同位素数据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利用柴达木盆地内现代河流锶含量的分布特征,蒸发岩剖面的主量元素特征及岩石薄片分析等手段,对大风山天青石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柴达木盆地周缘长英质基岩长期的风化作用为湖相天青石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锶源;(2)围岩富锶碳酸盐岩显着发育的溶蚀与交代作用对天青石矿物的二次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3)高山深盆构造背景下的振荡干化作用有利于沉积物中锶的溶解迁移与富集成矿。

韩松昊,税鹏,余超,邱智垠[8](2018)在《中国锶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文中认为锶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显像管、磁性材料、烟火材料等多个领域。我国是锶资源的储量大国、产量大国、进口大国以及消费大国。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锶矿资源形势及开发现状,认为当前我国锶矿工业具有矿石品位普遍偏低、冶炼技术水平低、缺少定价话语权、自给率不足及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当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技术研发、整合中小企业、获取国外优质矿山、增强环保理念等方面优化锶矿产业结构。

唐尧[9](2015)在《世界锶(天青石)资源分布及安全保障分析》文中认为锶(天青石)主要用于制造电视显像管荧光屏玻璃,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被用于制造特种玻璃、合金、无线设备和记忆芯片等。随着国际市场对锶矿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发我国的天青石矿产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国际锶资源的发展方向是加强选矿工艺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及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建议国内相关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大加快投入,开展阶段相对易进入的墨西哥、阿根廷等国锶资源开发,为我国储备后备锶资源开发目的地。

孙艳,刘喜方,王瑞江,陈振宇,李建康,李善平,赵芝[10](2013)在《青海大风山锶矿床中天青石的成分特征》文中指出青海大风山是中国典型的陆相碳酸盐-硫酸盐沉积组合锶矿床,也是中国目前储量最大的锶矿床。文章对大风山矿床中不同产状的天青石进行了系统的电子探针测试,分析归纳了不同类型矿石中天青石的成分变化规律,发现同心圆状天青石中的SrO含量最高,其次是细纤维状、花朵状、钟乳状、假层纹状、粗纤维状天青石,隐晶质天青石含量最低。通过与江西省萍乡包公庙、宜春慈化、湖南浏阳永和海相碳酸盐沉积组合锶矿床、重庆大足、玉峡及干沟等海相碳酸盐-硫酸盐沉积组合锶矿床、云南金顶硫化物-天青石层控伴生锶矿床天青石的对比,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中天青石的特征,指出青海大风山天青石矿床成分简单,除SrSO4较高外,其余均相对较低,有利于碳酸锶的提取和回收,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

二、青海省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省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潜力
        2.1.2 生态旅游
        2.1.3 生态旅游产业
        2.1.4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两山理论
        2.2.2 旅游系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环境
    3.2 人文历史概况
    3.3 经济发展状况
    3.4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3.4.1 青海省A级景区现状
        3.4.2 青海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第四章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说明
        4.1.4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2 指标构建
        4.2.1 一级指标的构建
        4.2.2 二级指标的构建
    4.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处理
第五章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评
    5.1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及分析
        5.1.1 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潜力评价及分析
        5.1.2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潜力评价及分析
        5.1.3 生态旅游产业保障潜力评价及分析
        5.1.4 生态环境潜力评价及分析
    5.2 青海省各州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5.2.1 西宁市
        5.2.2 海东市
        5.2.3 海南州
        5.2.4 海西州
        5.2.5 海北州
        5.2.6 黄南州
        5.2.7 果洛州
        5.2.8 玉树州
    5.3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潜力综合评价和潜力分区
        5.3.1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5.3.2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分层潜力分区
        5.3.3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综合潜力分区
        5.3.4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第六章 提升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对策
    6.1 一级潜力发展区
    6.2 二级潜力发展区
    6.3 三级潜力发展区
    6.4 四级潜力发展区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清洁能源潜力评估方法
        2.2.1 水电资源潜力评估方法
        2.2.2 太阳能发电潜力评估方法
        2.2.3 风能发电资源潜力评估方法
        2.2.4 生物质能发电潜力评估方法
        2.2.5 地热能发电潜力评估方法
    2.3 清洁能源价值研究方法
        2.3.1 清洁能源发电价值
        2.3.2 清洁能源碳减排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清洁能源发电潜力
        3.1.1 水电资源潜力
        3.1.2 太阳能发电潜力
        3.1.3 风能发电潜力
        3.1.4 生物质能发电潜力
        3.1.5 地热能资源潜力
    3.2 清洁能源价值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3)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3 含锂体系研究现状
        1.3.1 锂资源概述
        1.3.2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4 含锶体系研究现状
        1.4.1 锶资源概述
        1.4.2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 含钾体系研究现状
        1.5.1 钾资源概述
        1.5.2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6 含溴体系研究现状
        1.6.1 溴资源概述
        1.6.2 含溴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经费支持
        1.7.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7.2 经费支持
    1.8 预计研究成果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分析方法
第3章 三元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
    3.1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273K稳定相平衡研究
    3.2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308K稳定相平衡研究
    3.3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3.4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在不同温度下的对比与讨论
    3.5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的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元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
    4.1 四元体系Na Br–LiBr–SrBr_2–H_2O308K稳定相平衡研究
    4.2 四元体系Na Br–LiBr–SrBr_2–H_2O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4.3 四元体系Li Br–NaBr–SrBr_2–H_2O在308K和323K相图的对比
    4.4 四元体系Li Br–KBr–Sr Br2–H_2O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锶资概况
        1.1.1 锶的存在状态
        1.1.2 天青石矿的分布
        1.1.3 中国天青石矿开采及供需现状
    1.2 锶盐行业及锶产品概述
        1.2.1 锶盐行业概述
        1.2.2 锶产品概述
    1.3 典型锶化合物工艺介绍
        1.3.1 天青石碳还原法
        1.3.2 天青石复分解法
        1.3.3 碳酸锶酸化法
        1.3.4 碳酸锶煅烧法
    1.4 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相关研究
        1.4.1 球形碳酸锶的调控研究进展
        1.4.2 抗结块氯化锶的调控研究进展
        1.4.3 大颗粒氢氧化锶的调控研究进展
    1.5 结晶相关理论
        1.5.1 溶解度与介稳区
        1.5.2 关于介稳区和成核过程关系的理论描述
        1.5.3 晶体的成核与生长
        1.5.4 晶体粒度和形貌调控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6.2 研究思路
        1.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八水氢氧化锶结晶热力学及成核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八水氢氧化锶的物相确定
        2.3.2 八水氢氧化锶溶解度数据
        2.3.3 八水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3.4 八水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熵和溶解焓
        2.3.5 八水氢氧化锶在水中介稳区实验数据
        2.3.6 搅拌速率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2.3.7 降温速率和饱和温度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2.3.8 晶种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2.3.9 成核理论对八水氢氧化锶介稳宽度分析
        2.3.10 经典成核理论模型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八水氢氧化锶晶体生长及晶种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台晶种生长情况
        3.3.2 无晶种添加过程的工艺优化
        3.3.3 晶种调控的工艺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水氯化锶结晶热力学及成核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六水氯化锶的物相确定
        4.3.2 六水氯化锶溶解度数据
        4.3.3 六水氯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4.3.4 六水氯化锶在水中的溶解熵和溶解焓
        4.3.5 六水氯化锶在水中介稳区实验数据
        4.3.6 搅拌速率对六水氯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4.3.7 降温速率和饱和温度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4.3.8 超声对六水氯化锶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4.3.9 成核理论对六水氯化锶介稳宽度分析
        4.3.10 介稳区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水氯化锶晶体生长及超声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热台生长情况
        5.3.2 无超声过程工艺优化
        5.3.3 超声对氯化锶晶体工艺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酸锶的球形形貌调控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形貌剂的选择
        6.3.2 对形貌剂浓度的优化
        6.3.3 对氢氧化锶浓度的优化
        6.3.4 对碳化通气速率的优化
        6.3.5 对碳化温度的优化
        6.3.6 EDTA-2Na做为形貌剂的优化
        6.3.7 优化工艺条件下的碳酸锶表征
        6.3.8 碳酸锶形貌的生长机理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含锂钠铵锶体系子体系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南翼山油田卤水研究现状
        1.2.1 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
        1.2.2 南翼山油田水
    1.3 国内外对油田水的综合利用与研究现状
    1.4 锂、锶、钾资源概况
        1.4.1 锂资源概况
        1.4.2 锶资源概况
        1.4.3 钾资源概况
    1.5 水盐体系研究现状
        1.5.1 含锂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2 含锶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3 含钾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装置
    2.5 离子浓度分析方法
        2.5.1 化学分析法
        2.5.2 仪器分析法
第三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3.1 三元体系NH_4Cl-Li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3.1.1 实验结果
        3.1.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2 三元体系NaCl-NH_4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3.2.1 实验结果
        3.2.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3 三元体系NH4Cl-SrCl_2-H_2O相平衡研究
        3.3.1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 298K相平衡研究
        3.3.2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3.3.3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 323K相平衡研究
        3.3.4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3.4 三元体系Na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4.3 三元体系Na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3.5 三元体系K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3.5.1 实验结果
        3.5.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5.3 三元体系K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3.6 小结
第四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4.1 四元体系NaCl-NH_4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4.1.1 体系组分测定
        4.1.2 数据处理
        4.1.3 相图绘制与分析
    4.2 四元体系LiCl-NH_4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_
        4.2.1 体系组分测定
        4.2.2 数据处理
        4.2.3 相图绘制与分析
    4.3 四元体系NaCl-K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4.3.1 体系组分测定
        4.3.2 数据处理
        4.3.3 相图绘制与分析
        4.3.4 四元体系NaCl-K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天青石矿中Sr/S高效分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锶的性质及主要用途
    1.2 世界锶资源开发现状
    1.3 锶的主要矿物
    1.4 柴达木盆地天青石矿成矿原因及矿物特点
    1.5 SrSO_4 的性质
    1.6 天青石的转化方法
        1.6.1 碳热还原法
        1.6.2 复分解法
        1.6.3 直接转化法
    1.7 S元素在还原和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历程
        1.7.1 硫酸盐的还原过程研究
        1.7.2 硫化物的氧化过程研究
    1.8 加压氧化技术简介
    1.9 含碳球团直接还原技术简介
    1.10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1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0.2 研究思路
        1.10.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rSO_4还原过程中Sr和 S元素形态变化规律解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计算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rSO_4 晶体结构特点
        2.3.2 SrSO_4 碳热还原过程热力学分析
        2.3.3 SrSO_4 碳热还原过程Sr和 S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2.3.4 SrSO_4 碳热还原过程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SO_4碳热还原过程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还原剂种类对SrSO_4还原率的影响
        3.3.2 还原温度对SrSO_4还原率的影响
        3.3.3 反应物C/O摩尔比对SrSO_4还原率的影响
        3.3.4 SrSO_4 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S氧化过程中的Sr/S分离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体SrS浸出过程中Sr和 S元素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4.3.2 SrS溶液氧化过程中Sr/S分离机理探讨
        4.3.3 SrS溶液氧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1 盐酸添加量对于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2 初始总硫浓度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3 反应温度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4 反应时间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5 加压氧化过程中硫化物氧化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青石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转化过程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天青石中杂质元素对还原和氧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5.3.1.1 杂质元素对天青石还原过程的影响分析
        5.3.1.2 杂质元素对黑灰加压氧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5.3.2 天青石含碳球团还原过程的条件优化
        5.3.2.1 反应温度对含碳球团还原效率的影响
        5.3.2.2 配炭质量比对含碳球团还原效率的影响
        5.3.2.3 还原时间对含碳球团还原效率的影响
        5.3.3 还原产物加压氧化过程中Sr/S分离效率的条件优化
        5.3.3.1 盐酸添加量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2 反应初始氧分压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3 浸出温度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4 浸出固液比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5 浸出时间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6 浸出液循环次数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7 含锶浸出液提锶过程初试
        5.3.3.8 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优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青石碱性体系直接转化过程中的Sr/S分离规律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初始NaOH浓度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2 反应温度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3 反应固液比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4 反应时间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5 天青石转化过程中Sr/S分离机理研究
        6.3.6 天青石碱性体系转化法优势分析
        6.3.7 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和碱性体系转化法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大风山天青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源属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剖面特征
    2.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岩相学特征
    3.2 主量元素分布特征
    3.3 河流Sr元素特征
4 讨论
    4.1 物源区属性及赋矿围岩性质判别
    4.2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作用
        4.2.1 成矿元素来源
        4.2.2 次生天青石矿物的富集机制
        4.2.3 天青石矿的成矿作用
5 结论

(8)中国锶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锶矿床成因类型及特点
2 锶资源现状
    2.1 世界锶资源现状
    2.2 我国锶矿资源现状
    2.3 我国锶矿勘查资金投入情况
    2.4 我国锶资源进出口情况
    2.5 中美锶资源消费对比
3 我国锶资源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4 中国锶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9)世界锶(天青石)资源分布及安全保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锶资源分布及矿床特征
2多数锶资源生产国的产量下降明显
3 2014年锶资源消费
4世界锶资源贸易量
5锶资源安全保障程度分析

四、青海省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D]. 任奚娴.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2]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及价值分析[J]. 毛爱涵,李发祥,杨思源,黄婷,郝蕊芳,李思函,于德永. 资源科学, 2021(01)
  • [3]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D]. 江佩桓.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机制研究[D]. 邹兴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5]含锂钠铵锶体系子体系相平衡研究[D]. 杨森楠.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6]天青石矿中Sr/S高效分离机制研究[D]. 陈思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01)
  • [7]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大风山天青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源属性探讨[J]. 石海岩,苗卫良,张西营,李雯霞,唐启亮,李永寿. 地质学报, 2018(08)
  • [8]中国锶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 韩松昊,税鹏,余超,邱智垠. 科技通报, 2018(01)
  • [9]世界锶(天青石)资源分布及安全保障分析[J]. 唐尧. 世界有色金属, 2015(11)
  • [10]青海大风山锶矿床中天青石的成分特征[J]. 孙艳,刘喜方,王瑞江,陈振宇,李建康,李善平,赵芝. 矿床地质, 2013(01)

标签:;  ;  ;  ;  ;  

青海省锶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