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后的中期随访(论文文献综述)
方清云[1](2021)在《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与病理、临床资料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及预防复发提供借鉴。方法:对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院消化科住院,且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229名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型、病理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纳入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在25-87岁,平均年龄为56.62±11.822岁。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108例,男女之比为1.12:1。BMI在18.5-23.9之间的患者最多,为136例。无吸烟史患者多于有吸烟史患者,无饮酒史患者多于有饮酒史患者。无胃息肉患者多于有胃息肉患者。2、本次调查中患者UA、TC、TG偏高,HDL-C、LDL-C、APOA、APOB未见明显异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的患者较多。3、此次结果显示息肉为首发的患者多于复发,息肉为多发的患者多于单发。不同息肉大小相比较,5-10mm的最多,<5mm次之,≥10mm最少。不同发病部位相比较,位于横结肠最多,乙状结肠、息肉次之,升结肠较少,降结肠最少。4、大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多为管状腺瘤,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依次减少,锯齿状腺瘤最少。5、大肠息肉患者多表现为肠道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依次减少,脾虚夹瘀证最少。6、患者不同病理分类的证型分布存在差异。管状绒毛状腺瘤以脾虚夹瘀证为主,管状腺瘤以肠道湿热证为主,锯齿状腺瘤以脾肾阳虚证为主,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腺瘤型与非腺瘤型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存在差异。腺瘤型息肉以肠道湿热证为主,非腺瘤型息肉以肝郁脾虚证为主。有绒毛与无绒毛腺瘤型患者的证型分布存在差异。有绒毛的腺瘤型息肉以脾虚夹瘀证为主,无绒毛的腺瘤型息肉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异型增生与非异型增生的腺瘤患者的证型分布不存在差异。7、男性多见于肠道湿热证,女性多见于证脾肾阳虚。有饮酒史患者表现为肠道湿热证最多,无饮酒史患者表现为脾肾阳虚证最多。不同发病部位的患者证型分布有一定差异。证型分布与年龄、BMI、吸烟史、胃息肉无明显相关性。大肠息肉患者不同证型的尿酸、血脂之间无明显差异,患者证型分布与大便隐血试验结果无明显相关性。证型分布与发病次数、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大肠息肉患者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60岁。2、大肠息肉发病次数多为首发,息肉数目一般为多发,息肉大小为5-10mm最多,好发部位为横结肠。3、此次调查患者大肠息肉病理类型多为管状腺瘤,证型以肠道湿热证最多见。4、大肠息肉病理与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管状绒毛状腺瘤以脾虚夹瘀证为主,管状腺瘤以肠道湿热证为主,锯齿状腺瘤以脾肾阳虚证为主,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证为主。5、大肠腺瘤型息肉与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腺瘤型息肉以肠道湿热证为主,非腺瘤型息肉以肝郁脾虚证为主。6、腺瘤型息肉有无绒毛与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绒毛的腺瘤型息肉以脾虚夹瘀证为主,无绒毛的腺瘤型息肉以脾肾阳虚证为主。7、大肠息肉患者证型与性别、饮酒史、发病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陈玉[2](2020)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于2011年1月—2019年1月时间段内接收的12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得到百分百缓解;没有产生大出血现象,也没有出现肠穿孔、息肉电切术后综合征等现象;110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时长最少半年,最长1年;电切息肉位置没有复发状况。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患者治疗效果较佳,术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状和复发情况,值得大力推广。
冯泽华[3](2020)在《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清肠消息颗粒经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可降低息肉复发率,但未进行规范的临床观察,因此设计该方案旨在通过观察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术后证属肠道湿热患者的复发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此方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内镜室、脾胃病科、肛肠科、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2018.12-2019.12期间就诊的92例大肠腺瘤证属肠道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在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及术后常规治疗1-3天后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在术后从恢复饮食起加服清肠消息颗粒治疗12周,生姜3片煎水冲服,每次1袋,2次/日。观察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息肉复发率、中医证候变化及安全性指标,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第6个月复查肠镜,结果显示,对照组复发率为11.63%,治疗组复发率为9.1%,合计总体复发率为10.34%,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P>0.05。针对腺瘤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与息肉复发的关系,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2.术后第6个月复查表明,就单项症状而言,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腹胀腹痛、排便不爽、便血、泄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口苦、舌苔黄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便血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综合疗效判定,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者药物使用安全性评价方面,患者在口服中药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且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均未见异常变化。结论1.连续3个月服用清肠消息颗粒于术后第6个月复查,可见无明显降低腺瘤息肉复发作用;且腺瘤息肉的复发率与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2.说明清肠消息颗粒在就改善单项症状腹胀腹痛、排便不爽、便血、泄泻、口苦、舌苔黄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清肠消息颗粒可明显改善患者综合症状,表明清肠消息颗粒就改善症状方面疗效可。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证属肠道湿热腺瘤息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田开放[4](2020)在《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以临床常见的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二藤散结胶囊对结直肠腺瘤摘除术后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为临床制定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提供简便有效的中医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及脾胃病科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结直肠腺瘤患者共72例,均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完全摘除术,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CRA)的患者,随机分为二藤散结防治组(n=36)和观察对照组(n=36)。观察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补液营养支持3天治疗后不予药物干预,二藤散结防治组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术后支持治疗,可以进食后开始用二藤散结胶囊进行预防复发和临床治疗,具体服药方法为每日三餐后2粒,服药6个月,服药完毕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价,复查肠镜结果及安全性指标。本试验期间有2例患者脱落,对完成试验的患者运用统计学软件客观评价二藤散结胶囊对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结果:(1)二藤散结防治组息肉复发率为14.28%,观察对照组息肉复发率为25.71%,经过统计学检验,P=0.232>0.05,表明无显着差异。(2)性别、有无吸烟史、年龄分布、体重指数(BMI)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说明腺瘤的复发与性别、是否有吸烟史、年龄分布、体重指数无明显关系。腺瘤病理类型、腺瘤个数、腺瘤部位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腺瘤的复发与腺瘤病理、腺瘤个数、腺瘤部位无明显关系。腺瘤大小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检验,P<0.01,说明腺瘤的复发与腺瘤大小明显有关。(3)二藤散结防治组、观察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57%、71.43%,经秩和检验得P值为0.007(<0.01),根据统计学结果显示二藤散结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4)二藤散结防治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数加减标准差为3.71±0.54,观察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数加减标准差为6.05±0.61,经统计学比较P值<0.05,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比对照组可显着改善中医症候总体积分。(5)治疗后二藤散结防治组与对照组在腹胀、纳呆、大便次数、肛门灼热积分比较中,其P值<0.05,统计学显示有意义,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腹胀、纳呆、大便次数、肛门灼热的改善优于观察对照组。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在乏力症状比较中,其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改善结直肠腺瘤术后的乏力症状更显着。两组患者的腹痛积分、大便性状积分经秩和检验得出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在治疗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的腹痛、大便性状方面无显着差别。(6)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的肝肾功在治疗前后均未见异常,两组患者的肌酐、尿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在治疗前后比较中,各项P值均>0.05,说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肌酐、尿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进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发现其各项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每位患者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现象。结论:(1)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后的复发受息肉直径的影响。(2)结直肠腺瘤术后的患者口服二藤散结胶囊后临床症状有效率可显着提高。(3)二藤散结治疗组的所有临床症状均出现好转,腹痛症状、乏力程度、大便次数、肛门灼热、大便性状出现显着的疗效,腹胀、食欲情况得到明显好转,术后单纯观察患者的乏力情况、腹胀程度仍然存在,其余症状得到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二藤散结防治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复发,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剂型方便,安全性可靠。
田璐[5](2020)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息肉是指于肠腔粘膜表面突出的肉眼可见的各种隆起,凸向肠腔,还未确定病理性质的息肉样病变。据研究报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大概在1.4%至20.4%,是大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1],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一半以上的大肠癌是由于肠道腺瘤息肉的癌变所致,因此,大肠腺瘤息肉是最多见的大肠癌癌前状态,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上升的态势,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以及生活节奏都产生显着变化,根据2017年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当前,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虽然渐趋深入,不过治疗手法上较为单一,现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应用最为广泛且最为成熟的技术,但切除息肉未能改变患者机体内环境,因而复发率及恶变率仍居高不下,这使得结直肠息肉的预防更显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列举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有关临床症状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观察表(附录二)。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西省中医院(73例),山西省人民医院(134例),山西大医院(70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20例),共297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山西省中医院(89例),山西省人民医院(86例),山西大医院(41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10例),共226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对问卷中所调查的相关危险因素各自单独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各因素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进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与生活中危险因素的联系。同时,对上述29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的汇总,对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进而对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山西地区结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结果: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风险是男性的53%;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在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着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既往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群的2.264倍,长期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2.369倍;5.纤维蔬菜的摄入,按照250g/日的标准设定,纤维蔬菜的摄入量越多,摄入频率越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越低,发病风险是摄入不足人群的32.7%;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是规律饮食人群的5.731倍。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进食陈醋越多,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越低,偶尔食用,其腺瘤性息肉发病率,为很少或不食用的42.9%,经常食用,比例可进一步降至3.7%;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湿象重于热象;第二、脾虚湿蕴证,第三、寒湿阻滞证,第四、气滞湿阻证,第五、瘀血内停证,还有少量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研究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着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长期吸烟人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高于不吸烟人群。5.足量纤维蔬菜的摄入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
李丽龙[6](2020)在《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无痛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对儿童结直肠息肉的诊治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590例患儿临床资料。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岁)及青春期(1216岁),并进行比较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研究共590例患儿,实施608次无痛结肠镜检查,男428例、女162例,男:女=2.64:1,中位年龄为5.63岁(8个月16岁),中位病程为6个月(1天10年),其中婴幼儿期77例、学龄前期295例、学龄期161例及青春期57例。590例患儿症状分别为便血511例(86.61%)、腹痛37例(6.27%)、腹泻11例(1.86%)、便秘6例(1.02%)及其他症状25例(4.24%)。385例(65.25%)患儿检出肠道病变,分别为结直肠息肉302例(78.44%)、慢性结肠炎47例(12.21%)、克罗恩病8例(2.08%)、溃疡性结肠炎5例(1.30%)及其他下消化道疾病23例(5.97%)。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结直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及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结直肠息肉在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慢性结肠炎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所占比例较高,炎症性肠病在学龄期及青春期所占比例较高。盲肠插镜率为82.40%(501/608)。302例息肉中单发息肉占88.41%、多发息肉11.59%。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共占81.46%。病理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占98.53%、黑斑息肉综合征占1.10%和炎性息肉占0.37%。590例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意外(如心跳呼吸骤停),检查结束后2例患儿出现麻醉后寒颤;302例结直肠息肉患儿其中除外9例自行脱落息肉外,293例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凝切除术,其中5例出现术中出血,2例出现术后出血,术后出现肠穿孔有2例。结论无痛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儿童下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同年龄段儿童下消化道疾病分布不同;儿童结直肠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单发多见;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岳承会[7](2020)在《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初步探讨饮食起居与大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CRP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以期在临床中指导大肠息肉的防治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采集确诊为大肠息肉(经电子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患者的基本信息、肠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填写调查表,计算得分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收集数据并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到295例CRP患者,其中男性173人,女性122人,男女比例为1.42:1,发病年龄集中在41-70岁的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为53.38±13.414岁。2.CRP患者大便性状为溏结不调(29.5%)>大便不爽(22%)>泄泻(16.9%)>便秘(15.9)>正常(15.6%),大肠息肉患者大便性状多见于溏结不调;CRP患者饮食偏好为高脂肪(18.3%)>无偏好(15.3%)>油腻(11.9%)=煎炸(11.9%)>偏辛辣(11.2%)>嗜食腌制品(8.1%)>偏甜(7.8%)>偏酸(5.8%)>偏清淡(5.4%)>偏咸(3.1%)>偏苦(1.4%),以高脂肪饮食最为多见。3.饮食节律、饮食寒热偏好、吸烟、饮酒、睡眠与大肠息肉的发生、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无统计学意义。4.CRP按山田分型分布为山田Ⅰ型(41.4%)>山田Ⅱ型(32.9%)>山田Ⅳ型(16.9%)>山田Ⅲ型(8.8%),山田Ⅳ型多见于腺瘤性息肉;按息肉个数单发性息肉241例,多发性54例,多发性息肉多见于腺瘤性息肉;241例单发息肉中,CRP好发生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回盲部。5.APs患者年龄分布在27-86岁,平均年龄为57.60±13.294岁;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分布在16-95岁,平均年龄为51.31±13.012岁;APs年龄高于非腺瘤性息肉。6.CRP患者常见的患病体质分别是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多发APs。7.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年龄、息肉个数、山田Ⅰ型、山田Ⅱ型、山田Ⅲ型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山田Ⅰ型、山田Ⅱ型、山田Ⅲ型、单发性息肉回归系数为负值,表示与腺瘤性息肉呈负相关性,年龄回归系数为正值,OR=1.033,年龄为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大肠息肉男女患病比为1.42:1,患病年龄集中在61-70岁。2.大肠息肉患者饮食以高脂肪饮食最为多见,大便性状多见于溏结不调;单发大肠息肉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3.大肠息肉的体质分布以痰湿、阳虚、气郁、气虚质多见,其中气虚、痰湿质更易发生腺瘤性息肉。4.年龄为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山田Ⅰ型、山田Ⅱ型、山田Ⅲ型、单发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呈负相关性。
熊晓杰[8](2020)在《健脾祛湿方加减预防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谷云飞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健脾祛湿方,本课题将此方用于治疗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患者,采取随机对照法,观察此方防治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疗效及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程度,分析可能与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相关的因素,以实现减少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改善临床症状为目的,为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预防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大肠腺瘤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经内镜下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术(HFEC)或粘膜切除术(EMR)或粘膜下切除术(ESD)后,均常规予抗生素静滴3d预防术后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于术后7d后加服健脾祛湿方加减中药汤剂(党参15g;生黄芪30g;茯苓10g;乌梅30g;炒苍术10g;炒黄芩10g;赤芍10g;山药15g;薏苡仁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陈皮5g;甘草3g)。湿盛,大便不爽,舌腻者,加佩兰10g;阳虚,形寒肢冷者,加肉豆蔻6g;气滞,大便不畅者,加枳实10g;水煎400ml,分2次温服,疗程为3月。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6月复查电子肠镜,观察两组复发情况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同时分析可能与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如患者性别;年龄;腺瘤的大小;数目;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瘤变程度等。研究结果于初次内镜下治疗后随访6月后复查肠镜,统计并分析显示,60例患者中复发共计22例,总复发率为36.7%。其中对照组复发15例;治疗组复发7例。复发率分别为50%、2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内镜下治疗后复发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年龄;腺瘤数目;大小;腺瘤类型;瘤变程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性别;腺瘤发病部位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p>0.05,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黏液血便;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口苦;里急后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与术前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症状评分(除黏液血便)与术前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采用健脾祛湿方加减治疗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患者,可降低大肠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黏液血便;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口苦;里急后重方面临床症状及体征,且无不良反应。将术后复发患者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率与患者年龄;腺瘤数目;大小;病理类型;瘤变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与患者性别;腺瘤发病部位无显着相关性。
陈一鸣[9](2020)在《大肠息肉复发与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临床病历资料,研究大肠息肉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筛查大肠息肉复发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并通过分析大肠息肉复发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总结其分布特点,为中医诊治大肠息肉及复发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对大肠息肉复发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搜索,拟定进行研究的相关因素;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病历资料,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得出与大肠息肉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1.在纳入研究的505例病例中发现大肠息肉复发的男性比女性多见,但大肠息肉复发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2.同型半胱氨酸数值越高的患者出现大肠息肉复发的可能性比同型半胱氨酸低值的患者高;而大便隐血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复发;3.直径≥0.5cm的大肠息肉,且在此基础上直径越大复发可能性越大;而息肉数目≥3个,数目越多复发可能性越大;4.大肠息肉的基底与息肉复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复发存在明显相关性的是无蒂息肉(X2=6.095,P=0.047);5.大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而大肠息肉复发与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的息肉更加容易复发;6.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以管状腺瘤及炎性为主,其中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与复发存在相关性;7.在大肠息肉的切除方式中选择APC切除的息肉复发的风险性更高;8.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是相关的,其中肠道湿热证以男性多见,气滞血瘀证以女性为主;9.大肠息肉复发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排便情况、吸烟史、NLR、CEA、PLR等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本研究初步发现男性、息肉直径≥0.5cm、数目多、基底为无蒂、部位在乙状结肠和(或)降结肠、病理性质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切除方式为APC等均为大肠息肉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符合上述因素越多的大肠息肉患者,越需要提高对复发的警惕性;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排便情况、吸烟史、NLR、CEA、PLR等均与大肠息肉复发无明显相关性。而在辨证论治时,需侧重对男性的肠道湿热证、女性的气滞血瘀证进行分析和治疗。
徐敏[10](2019)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试验组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可有效增强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后的中期随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后的中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大肠息肉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1 大肠息肉的病因 |
1.2 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 |
1.3 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
1.4 大肠息肉易癌变易复发 |
1.5 大肠息肉的西医治疗进展 |
2 中医对大肠息肉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2.1 病名 |
2.2 中医对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大肠息肉的中医辨证分型 |
2.4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进展 |
3 大肠息肉病理与证型的研究 |
3.1 不同地区大肠息肉病理类型分布有一定差异 |
3.2 不同地区大肠息肉证型分布存在差异 |
3.3 大肠息肉证型分布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
3.4 大肠息肉证型分布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调查表 |
2.2 数据收集 |
2.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检查结果 |
3.3 肠镜资料 |
3.4 病理与证型 |
3.5 证型与病理的关系 |
3.6 证型与临床资料的关系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资料与肠镜资料 |
3 病理分型与证型分布 |
4 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
5 证型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6 本研究对大肠息肉防治的意义分析 |
展望与不足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2)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样本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及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2.4.1 病例排除标准 |
2.4.2 病例中止标准 |
2.4.3 病例脱落标准 |
2.4.4 病例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法 |
3.1.1 实验分组 |
3.1.2 实验方案 |
3.1.3 药物及设备来源 |
3.1.4 合并用药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评价 |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3.3.2 复发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可比性分析 |
4.1.1 性别、年龄比较 |
4.1.2 腺瘤数目、大小、病理类型比较 |
4.1.3 中医症状比较 |
4.2 治疗效果 |
4.2.1 复发情况比较 |
4.2.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4.2.3 综合疗效评定 |
4.3 安全性评价 |
5.讨论 |
5.1 结果分析 |
5.1.1 大肠腺瘤发病情况分析 |
5.1.2 复发率结果分析 |
5.1.3 中医证候单项症状及综合疗效分析 |
5.2 大肠息肉研究进展 |
5.2.1 大肠息肉中医研究进展 |
5.2.2 大肠息肉术后随访时间探讨 |
5.3 关于临床所用清肠消息颗粒的研究 |
5.3.1 清肠消息颗粒的渊源 |
5.3.2 清肠消息颗粒的组方辨析 |
5.3.3 清肠消息颗粒单味药研究及现代药理分析 |
5.3.4 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可能的作用机制 |
5.4 临证体会 |
5.4.1 “上工治未病”之谋 |
5.4.2 “法相类比”之因 |
5.4.3 “标本兼治”之法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样本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结直肠腺瘤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药物的选择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学处理 |
3.7 质量控制 |
4.研究结果 |
4.1 可行性分析 |
4.1.1 一般资料可行性分析 |
4.1.2 中医症候积分基线比较 |
4.1.3 腺瘤特征基线比较 |
4.2 复发率分析 |
4.2.1 复发情况 |
4.2.2 复发率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
4.2.3 腺瘤复发与腺瘤特征的关系 |
4.3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3.1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4.3.2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4.3.3 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 |
4.4 安全性评价 |
5.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
5.1.1 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因素 |
5.1.2 结直肠腺瘤的发病机制 |
5.1.3 结直肠腺瘤术后的复发影响因素 |
5.2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
5.2.1 结直肠腺瘤的病因病机 |
5.2.2 结直肠腺瘤的证型分布 |
5.2.3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的治疗及预防 |
5.3 二藤散结胶囊的来源及药理研究 |
5.3.1 二藤散结胶囊的组方来源及方解 |
5.3.2 二藤散结胶囊中药物的作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5.4.1 肠镜复查结果分析 |
5.4.2 症候改善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结直肠腺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依据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表 |
1.8 统计方法 |
2.研究数据分析 |
2.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与性别、年龄关系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分析 |
2.4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
2.5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症状体征聚类分析结果 |
2.6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四诊症状快速聚类结果 |
3.研究结果及讨论 |
3.1 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因素调查结论 |
3.2 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调查结论 |
3.3 本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结直肠息肉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器材 |
2.2.2 药品 |
2.2.3 结肠镜检查术前准备 |
2.2.4 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
2.2.5 结肠镜检查术后 |
2.3 分析指标 |
2.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患儿结肠镜检查结果 |
3.3.1 盲肠插镜率 |
3.3.2 无痛结肠镜检查疾病检出情况 |
3.4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特征 |
3.4.1 结直肠息肉的数量 |
3.4.2 结直肠息肉的部位 |
3.4.3 结直肠息肉的大小 |
3.5 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类型 |
3.6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治疗 |
第4章 讨论 |
4.1 临床表现特征 |
4.2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特征 |
4.3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 |
4.4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及相关并发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7)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中医体质的判定标准 |
6.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患者基本信息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大肠息肉山田分型分布 |
1.4 息肉数目分布 |
1.5 大肠息肉部位分布 |
2.大肠息肉相关性分析 |
2.1 大便性状分布 |
2.2 大肠息肉与吸烟饮酒相关性 |
2.3 饮食节律、饮食寒热偏好、饮食嗜好分布 |
2.4 大肠息肉与睡眠的关系 |
2.5 大肠息肉的体质比较 |
3.腺瘤性息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健脾祛湿方加减预防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大肠腺瘤的认识 |
1.1 大肠腺瘤的病名认识 |
1.2 大肠腺瘤的病因病机 |
1.3 大肠腺瘤的中医药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大肠腺瘤的认识 |
2.1 大肠腺瘤的病因病机 |
2.2 大肠腺瘤术后复发 |
2.3 大肠腺瘤预防术后复发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方药组成 |
2.2 临床观察指标 |
2.3 复发定义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情况 |
4 安全性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大肠腺瘤术后复查结果分析 |
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3 大肠腺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
4 组方及方药分析 |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肠息肉复发与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大肠息肉复发的现代研究 |
1.1.1 大肠息肉的定义及特点 |
1.1.2 大肠息肉的发生、复发与癌变 |
1.1.3 大肠息肉的复发及相关因素 |
1.1.4 大肠息肉复发的治疗与预防 |
1.2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药研究 |
1.2.1 定义 |
1.2.2 大肠息肉复发的病因病机 |
1.2.3 大肠息肉复发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1.2.4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 |
1.2.5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病辩证分型标准 |
2.3 纳排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研究设计 |
2.4.1 拟定相关因素 |
2.4.2 预统计 |
2.4.3 主要研究的相关因素及赋值 |
2.4.4 数据录入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息肉情况 |
3.3 单因素分析 |
3.3.1 大肠息肉复发与性别的关系 |
3.3.2 大肠息肉复发与年龄的关系 |
3.3.3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数目关系 |
3.3.4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直径的关系 |
3.3.5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基底的关系 |
3.3.6 大肠息肉复发与部位的关系 |
3.3.7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病理性质的关系 |
3.3.8 大肠息肉复发与切除方式的关系 |
3.3.9 大肠息肉复发与既往疾病的关系 |
3.3.10 大肠息肉复发与恶性肿瘤家族史的关系 |
3.3.11 大肠息肉复发与排便情况的关系 |
3.3.12 大肠息肉复发与吸烟情况的关系 |
3.3.13 大肠息肉复发与检验结果的关系 |
3.4 大肠息肉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
3.5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大肠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四、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后的中期随访(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 方清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 陈玉. 世界复合医学, 2020(09)
- [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D]. 冯泽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D]. 田开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田璐.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李丽龙. 南昌大学, 2020(08)
- [7]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D]. 岳承会.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健脾祛湿方加减预防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D]. 熊晓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大肠息肉复发与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D]. 陈一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J]. 徐敏. 医疗装备, 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