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与“新石器革命”的新探索

河姆渡文化与“新石器革命”的新探索

一、河姆渡文化新探与“新石器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明[1](2021)在《万年前后“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土着文化的延续性》文中研究说明华南沿海与东南亚之间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曾是人类文化多元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跨界共同体,在全球史前史同步剧变的万年前后或"中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独具特色,土着文化的传承、延续寓于变革与创新之中,在人类文化史、区域民族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侯侃[2](2017)在《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进行的山西榆次高校园区考古项目中的小南庄墓地和聂店墓地出土的先秦时期人骨。针对这些人骨材料,结合已有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进行了古人口学、古病理学、颅骨形态学和古人种学、体型估算和行为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古人口学和古病理学的概念、方法和研究史,讨论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在一方面为研究晋中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人口情况、体型和日常行为积累一些基础成果,另一方面为我国人类骨骼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添砖加瓦。以下分章介绍本文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对人类骨骼考古学、生物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指出本文的研究理念是建立在“人类骨骼考古学”这一概念之上的。其次,认为人类骨骼考古学存在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均变论、概率论与统计学这三个方面,此外,对本学科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骨学悖论”和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简述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研究逻辑。第二章研究的材料首先介绍了山西榆次高校园区的地理位置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并对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和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而后,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埋藏学理论,对聂店组样本的骨骼保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发现骨骼的保存情况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第三章古人口学研究首先阐述了古人口学的概念和国外古人口学的研究简史,指出古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次,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对体质人类学中估计人骨样本性别、年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本文所研究的人骨材料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性别、年龄鉴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估计成人年龄中存在的困难并介绍和实践了针对此问题的一种方法“转换分析(transition analysis)”。最后,重点针对聂店组样本进行了人口学静态参数(性别与死亡年龄结构)和人口学动态参数(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首先,介绍了古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史和研究方法。第二,对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上的古病理现象进行了诊断、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对创伤、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脊柱关节病和发育异常与先天性疾病的研究。第三,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针对聂店组样本分析了生前失牙、龋病、根尖周炎、牙周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情况。第四,对聂店组样本存在的颅骨的枕部人工变形和拔除上颌右侧侧门齿的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五,对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中能体现人群饮食结构、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几项指征——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龋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聂店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生存压力相对较低、食物结构可能比较多元化、营养状况尚可。第五章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首先,对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所体现的颅骨的形态进行了分析,表明聂店组和小南庄组的颅面形态不存在明显差异;种系纯度检验表明聂店组样本可能是异种系的,而小南庄组男性可能是同种系的、女性可能是异种系的。其次,与现代人种和现代人群的对比分析表明,两组人群属于亚洲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东亚类型,其次是南亚类型,面部扁平度较大且阔面的特征却类似北亚类型,与现代华南地区人群比较接近,与北亚人群差异最大。最后,通过对比中国先秦时期的各个古人种类型和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认为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比较接近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与山西地区许多两周时期人群类似,体现了这一时期山西地区晋文化和宗周文化、戎狄和华夏族交融的现象。第六章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在体型估算方面,依据股骨最大长估算了身高,依据股骨头宽估算了体质量,依据身高和体质量估算了能反映体型的罗氏指数和达氏指数。在行为研究方面,通过对以主要的滑膜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骨骨赘病、黄韧带骨化、椎体上下表面多孔性状和施莫尔结节为代表的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和以“Marriotti方法”、“Villotte方法”、“科英布拉方法”记录得到的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对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可能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第七章结语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意义与主要不足。

蒋乐平[3](2016)在《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三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文中研究说明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概念,称之为原生阶段和续生阶段。华南类型是典型的原生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为典型的续生类型。在续生阶段中,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又处在先行发展的进步位置。

易华[4](2012)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文中指出大约5000年前西亚和中亚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大约4000年前东亚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和欧洲一样,东亚也是这个体系的边缘地区。从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作物、居住方式等来看三代文化显然是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继续,但是新出现的青铜器、金器、牛、羊、马等表明受到了中亚青铜游牧文化的明显影响。只有将东亚置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才能透视中国原史或三代史。历史记载或传说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为蛮夷之地,大禹父子在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有东夷西夷之分。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尚未有游牧与农耕之分,正是夷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夷夏结合与转换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形成独特的东亚文化传统。

韩香花[5](2010)在《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文中提出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是古代文明起源与初始发展的重要地区,手工业在中原地区文明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结合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工艺技术、手工业分工、手工业者、手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手工业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首先,对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与分期进行了分析、梳理与归纳,并根据这一序列与分期,对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石器、木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漆器、纺织、建筑和酿酒等手工业门类的发展过程、工艺技术等进行了探讨,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的发展面貌和脉络,并与周边地区的手工业进行了扼要的横向对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的特点,即连续性、包容性和重实用性。其次,探讨了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条件、发展过程和意义。农业的发展、手工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具有专业技能的手工生产者的大量出现,以及手工产品社会需求的增加,是手工业与农业发生社会分工的条件。手工业的分工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仰韶文化早期及其以前,氏族内部以自然分工为主,手工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少数手工业部门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夏代已经出现较多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商代早期一些手工业部门内部又有了进一步分工,商代晚期分工程度更高。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第三,对史前至夏商时期手工业者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古史传说,对史前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研究。史前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经历了逐渐上升并进一步分化的过程。仰韶文化早期及其以前,手工生产者与其他氏族成员的地位基本相当。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后,多数手工业者占有较多的财富,同时手工业者之间也进一步分化,少数上升为权力的拥有者。其次,运用考古材料并结合文献和甲骨卜辞的记载,对夏商时期手工业者的地位进行了研究。夏代手工业者可能延续了史前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商代手工业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手工业者队伍以下层贵族和平民为主,但也有一些工奴。第四,对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的组织管理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首先,运用聚落考古的成果,对史前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仰韶文化早期及其以前,手工生产以家族、氏族或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为单位集体生产,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家庭或家族。其次,运用考古材料、文献与甲骨卜辞的记载,对夏商时期手工业的组织与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夏商时期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工商食官”之制始于夏商时期。夏商手工业者仍以族为单位进行生产,王室设有专门的官职对手工业进行管理。第五,探讨了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手工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便利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手工业生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剩余产品的增多、贫富的分化、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礼制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加快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手工业的发展与诸文明要素的孕育、起源与发展关系密切。史前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对于青铜器、城邑、文字等文明要素的孕育和萌芽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夏商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对文明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黄淑美,伍慕仪[6](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提出

陆安[7](2005)在《大陆与港台初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来审视中文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中国大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通过评审,投入使用的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教材的多样化,打破了建国以来长期不变的“一纲一本”僵化的教材格局,为教材的个性化创造了有利的

刘诗中[8](2004)在《仙人洞里尽朝辉》文中研究说明

陈薇[9](2003)在《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文中指出木结构建筑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对于这个问题诸学者多有探讨。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稻北粟的农业大格局下,木结构和稻作文化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多种建筑构材都存在但后来选择木结构的历史缘由。提出木结构成为主流是在渐进过程中先民”对一种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选择的结果”的新解。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以新石器革命的农业为契机: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材;二、一体化发展的表征:稻作的传播途径和木构材技术普及的暗合;三、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变化的案例: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四,木构材成为土木建筑之主体:多元文化进化的结果。

高福聚[10](2002)在《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各类空间结构的出现往往都受到了自然界的启迪,自然界的创造能力常常要超越人类的设计和想象能力。利用仿生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是关于应用有关生物学知识体系去解决工程和社会问题的分支科学。生物以最少的材料,构造了坚固、美观实用的外形和生存空间的事实,确实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仿生学原理来理解、分析和发展空间结构。首次将仿生学和空间结构相结合来研究,不仅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发展进化的各种合理性,同时也注意到了其局限性;指出了建筑结构与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建筑与生命活动的标度性和建筑仿生研究的条件与限制。本文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历史考古资料,追踪了仿生学思想在人类建筑活动方面的潜意识运用、现代空间结构的原始雏形和历史发展,以及的宗教、民俗、历史、文化对于建筑结构和形式的影响;2)从形态、力学、材料、功能和施工(制造、安装)等方面,寻找仿生学在空间建筑结构领域应用的一般规律和实际例证;3)对于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在研究原则和方法中,引入了分形、拓扑、混沌和组合等现代数学的概念,提出了特征标度的概念和思想;4)展望、预测了仿生工程学在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趋势;确定了近期空间结构领域内仿生研究的重点内容,等等。

二、河姆渡文化新探与“新石器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姆渡文化新探与“新石器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1)万年前后“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土着文化的延续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二、“亚洲东南海洋地带”跨越万年前后的文化延续性
    1.华南沿海
    2.中南半岛
    3.东南亚群岛
    4.石器工艺的延续、变迁与交流
三、从土着文化延续性讨论“南岛语族”起源上的“农耕-语族理论”与族群变迁的“两层模式”
四、结语

(2)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理念
    1.2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
        1.2.2 均变论
        1.2.3 概率论与统计学
        1.2.4 骨学悖论与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1.2.5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逻辑
        1.2.6 小结
    1.3 人骨观察与记录的标准
第二章 研究的材料
    2.1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2 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与晋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2.2.1 历史沿革
        2.2.2 山西榆次地区的考古发现
        2.2.3 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
        2.3.1 山西中医学院墓地(小南庄战国墓地)
        2.3.2 山西传媒学院墓地(聂店墓地)
    2.4 人骨材料的保存情况
        2.4.1 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中的埋藏学
        2.4.2 聂店墓地人骨保存情况的分析
第三章 古人口学研究
    3.1 古人口学概况
        3.1.1 古人口学的概念
        3.1.2 国外古人口学研究简史
    3.2 对研究材料的性别、年龄的估计
        3.2.1 判断性别的方法
        3.2.2 估计年龄的方法
        3.2.3 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的性别、年龄估计
    3.3 基本的人口学静态参数研究
        3.3.1 小南庄墓地战国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
        3.3.2 聂店墓地周代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结构研究
    3.4 聂店墓地人口学动态参数的估计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3.4.1 平均死亡年龄的含义和生命表法的缺陷
        3.4.2 对人口增长情况的估计
    3.5 小结
第四章 古病理学研究
    4.1 古病理学概要
        4.1.1 古病理学的概念
        4.1.2 古病理学研究简史
        4.1.3 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骨古病理现象的统计与分析
        4.2.1 创伤
        4.2.2 骨膜炎与骨膜反应
        4.2.3 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
        4.2.4 脊柱关节病
        4.2.5 发育异常和先天性疾病
    4.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类口腔疾病的统计与分析
        4.3.1 聂店组牙齿的保存情况
        4.3.2 聂店组的生前失牙
        4.3.3 聂店组的龋病及根尖周炎
        4.3.4 聂店组的牙周病
        4.3.5 聂店组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4.3.6 小南庄组口腔疾病的统计结果
    4.4 人为因素造成的骨骼和牙齿的改变
        4.4.1 颅骨的人工变形
        4.4.2 拔牙
    4.5 讨论
        4.5.1 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衡量
        4.5.2 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的对比分析
        4.5.3 口腔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
    5.1 颅骨形态学研究
        5.1.1 非测量性状的分析
        5.1.2 测量性状的分析
        5.1.3 种系纯度检验
    5.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现代人种的对比分析
        5.2.1 与现代人种类型的对比
        5.2.2 与近现代人群的对比
    5.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其他古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5.3.1 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各人种类型的关系
        5.3.2 与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的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身高的估算
        6.2.1 方法
        6.2.2 结果
        6.2.3 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的身高对比
    6.3 体质量的估算
        6.3.1 方法
        6.3.2 结果
        6.3.3 体型指数的计算
    6.4 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
        6.4.1 方法
        6.4.2 结果
        6.4.3 讨论
    6.5 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
        6.5.1 方法
        6.5.2 结果
        6.5.3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全文内容概要
    7.2 本文的意义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聂店组、小南庄组全部个体的性别、年龄鉴定结果
附表二 聂店组采样个体的年龄估计记录
附表三 颅骨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附表四 小南庄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五 小南庄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六 聂店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七 聂店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图版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三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类型
    (一)华北类型
    (二)华南类型
    (三)长江中下游类型
二、两大阶段
    (一)原生阶段
    (二)续生阶段
    (三)上山文化在续生阶段的领先位置
三、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上山文化遗址群
    (一)栽培稻遗存的普遍发现。
    (二)水稻的收割和脱粒工具的普遍出现。

(5)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和时空范围界定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2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与分期
    2.1 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与分期
        2.1.1 前仰韶文化分期
        2.1.2 仰韶文化分期
        2.1.3 中原龙山文化分期
    2.2 夏商文化分期
        2.2.1 夏代文化分期
        2.2.2 商代文化分期
3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门类与发展状况(上)
    3.1 石器制造业
        3.1.1 史前时期的石器制造业
        3.1.2 夏商时期的石器制造业
    3.2 陶瓷制造业
        3.2.1 史前至夏商时期陶器概况
        3.2.2 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3.2.3 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制陶工艺
    3.3 制骨手工业
        3.3.1 史前时期的制骨业
        3.3.2 夏商时期的制骨业
    3.4 编织与纺织
        3.4.1 编织
        3.4.2 纺织
    3.5 建筑业
        3.5.1 史前时期的居室建筑
        3.5.2 夏商时期的宫殿建筑
4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门类与发展状况(下)
    4.1 青铜冶铸业
        4.1.1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青铜器的起源
        4.1.2 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铜器
        4.1.3 夏代青铜铸造业
        4.1.4 商代青铜铸造业
    4.2 玉器手工业
        4.2.1 史前时期的玉器
        4.2.2 夏商时期的玉器
    4.3 酿酒业
        4.3.1 酿酒的起源
        4.3.2 史前时期的酿酒业
        4.3.3 夏商时期的酿酒业
    4.4 木作业
        4.4.1 史前时期的木作业
        4.4.2 夏商时期的木作业
    4.5 漆器制作业
        4.5.1 史前时期的漆器
        4.5.2 夏商时期的漆器
    4.6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5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分工与组织管理
    5.1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5.1.1 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条件
        5.1.2 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发展过程
        5.1.3 手工业分工的意义
    5.2 手工业者
        5.2.1 史前时期的手工业者
        5.2.2 夏商时期的手工业者
    5.3 手工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
        5.3.1 史前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
        5.3.2 夏商时期手工业的生产组织管理
6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6.1 手工业发展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6.1.1 手工业发展与人类的服饰穿着
        6.1.2 手工业发展与人类的饮食生活
        6.1.3 手工业发展与人类居住
        6.1.4 手工业发展与人类交通出行
    6.2 手工业与生产力发展
        6.2.1 手工业与科学技术
        6.2.2 手工业与劳动工具
    6.3 手工业与生产关系变革
        6.3.1 史前手工业与私有财产、父系氏族家族出现和阶级分化
        6.3.2 夏商手工业与政治统治、军事战争和礼制运行
    6.4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发展与文明进程
        6.4.1 文明起源的标志与文明要素
        6.4.2 史前至夏商中原地区手工业发展与文明发展进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第一章 仿生学的历史发展与应用
    1.1 仿生学的起源
    1.2 建筑和结构仿生的原始雏形和历史发展
    1.3 建筑结构及体系的历史发展
    1.4 仿生学的定义、应用和研究
    1.5 本文对仿生学的研究和重点工作
第二章 空间结构的仿生研究
    2.1 形态仿生
    2.2 力学仿生
    2.3 材料仿生
    2.4 功能仿生
    2.5 施工仿生
第三章 仿生学的研究原则、方法和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仿生学的研究原则
    3.2 研究方法和数学工具
    3.3 研究所要注意的问题
    3.4 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3.5 近期研究的资源和重点
第四章 空间结构仿生实例分析
    4.1 形态仿生的范例及原型
    4.2 力学仿生的范例及原型
    4.3 材料仿生的范例及原型
    4.4 功能仿生的范例及原型
    4.5 施工仿生的范例及原型
第五章 仿生工程学在其他领域的研究
    5.1 军事与仿生学
    5.2 化学仿生学
    5.3 航空航天与仿生学
    5.4 工业技术与仿生学
    5.5 能源与仿生学
    5.6 材料与仿生学
    5.7 农业与仿生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河姆渡文化新探与“新石器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 [1]万年前后“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土着文化的延续性[J]. 吴春明. 南方文物, 2021(04)
  • [2]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D]. 侯侃. 吉林大学, 2017(09)
  • [3]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三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J]. 蒋乐平. 南方文物, 2016(03)
  • [4]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J]. 易华. 全球史评论, 2012(00)
  • [5]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 韩香花. 郑州大学, 2010(05)
  • [6]《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7]大陆与港台初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J]. 陆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5(Z1)
  • [8]仙人洞里尽朝辉[J]. 刘诗中. 农业考古, 2004(03)
  • [9]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J]. 陈薇. 建筑师, 2003(06)
  • [10]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D]. 高福聚. 天津大学, 2002(11)

标签:;  ;  ;  ;  ;  

河姆渡文化与“新石器革命”的新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