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

《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

一、《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0)在《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追本溯源,韧性(Resilience)是物理学领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首次将韧性概念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21世纪初期,韧性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被提出,随后,对国家韧性、社区韧性、工程系统韧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发展至今。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编撰系列丛书,详细阐述灾害韧弹性概念。目前对工程系统地震韧性的研究范畴包括建筑结构、交通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等,但研究成果普遍较少,且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供水系统地震韧性展开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及取得成果:完成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相关研究。给出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的定义,提出以本地区应采取的抗震设防烈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作为输入基准;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单体元件损伤指数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所得重要性系数,建立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进行比较;从供水系统基础参数和抗震应急措施中总结可以提升地震安全性的方法。完成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相关研究。给出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的定义,提出以本地区人力资源储备为输入基准对供水系统进行维护或维修;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单体元件功能指数模型,为了模拟震后恢复过程建立了本地区人力资源评估模型,根据单体元件的恢复时间及所需人力资源计算供水系统恢复时间,根据单体元件的损失比计算供水系统恢复费用,建立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进行比较;从供水系统基础参数和震后恢复措施及过程中总结可以提升震后可恢复性的方法。完成了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相关研究。根据灾害韧性的核心内涵,建立了基于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震后可恢复性评价的地震韧性评价体系,将供水系统地震韧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针对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这一指标进行研究,建立了震害率与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估算地震韧性4个等级下的供水服务功能正常的用户比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且可以得到相应设防烈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震后及恢复期间供水服务功能正常的用户比例。

朱战魁[2](2020)在《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供水事故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安全、平稳运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供水管道往往敷设在地下,其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目前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研究偏重于单一因素的影响,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研究较少。管道不均匀沉降和腐蚀是导致供水管道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力学性能有助于提高埋地供水管道安全事故的主动防控能力,保障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首先,从管材、管径、水压和埋深四个方面调查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现状,同时选定城市隧道施工和冲蚀空洞作为引起埋地供水管道不均匀沉降的因素。其次,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综合考虑城市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范围和双线隧道施工时地层移动的规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求解地下管线在单、双线隧道施工条件下转角、弯矩和剪力等力学响应的新方法,并且基于管道应力状态,提出了一种邻近城市隧道施工的埋地管道安全状态评价方法。接着,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以埋地钢管和球墨铸铁管两种供水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可以同时考虑周围地层对管道约束作用和管道周围冲蚀空洞的埋地供水管道全周地基弹簧模型,分析了冲蚀空洞尺寸、管径、壁厚、内压、埋深、地表荷载和土质类型等因素对管道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蚀空洞是影响埋地供水管道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冲蚀空洞长度的增大,由冲蚀空洞引起的管道纵向应力会大于环向应力,纵向应力成为管道的主控应力。管壁厚度对埋地供水管道安全性能的影响显着,在设计时适当增加管道壁厚能够有效提高管道安全性能。然后,以埋地钢质供水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含腐蚀缺陷的埋地供水管道数值分析模型,对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给出了DN300、DN600和DN1000三种管道在不同内压、温度作用和腐蚀程度下的失效空洞长度。研究表明:在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低内压管道的位移和应力增长速率较快,管道表现出与冲蚀空洞单一作用时不同的力学响应。低内压高腐蚀管道和高内压高腐蚀管道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对某园区城市市政供水管网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评价了邻近隧道施工的埋地供水管道以及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安全状态,对隧道施工和园区城市供水管网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马腾[3](2020)在《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综合管廊是在地下建造的一个隧道空间,包含多种公共管线,以及监控中心,实行统一监测与调度。城市综合管廊因其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扩大公共区域,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在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但目前对综合管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浇混凝土式综合管廊和半预制式综合管廊,对于分片预制式管廊的研究,尤其是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研究仍不完善。本文结合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的设计要求、实际工作状态和地质条件等对分片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进行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包括管廊标准断面、口部设计、模数设计及防水设计;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选择、配筋计算及ABAQUS有限元建模验算。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结构受力特征及受力薄弱区,确定可进行优化的方向,并从舱室尺寸及排布,管廊加腋、内墙板与底板连接方式、顶板结构形式变化等四个方面,分别对管廊模型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主应力、应变云图的对比分析,研究优化前后分片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受力性能变化及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四种排布方式,当管廊舱室等距布置时,边跨和中跨受力分配较均匀;当将最大舱室放置中部时,中跨受力最不合理。(2)分片装配式管廊在角隅处加设腋脚后,改善了各节点处的应力集中效应,提升了各连接节点的局部刚度,对比无腋脚时外墙板中部最大位移值减小约20%。(3)内墙板底部与底板连接由嵌入式改为钢筋埋入式后,底板连接处的主应力云图最大值覆盖区域明显增大。由于埋入钢筋的作用,增大了内墙板与底板连接的节点刚度,减小了插销处由于几何尺寸突变所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节点处主拉应力与主压应力均有所降低。(4)顶板采用叠合板形式时,荷载传递及顶板受力都较均匀,带肋钢板可分担较大的力,混凝土最大主拉应力值下降约35%,有效增大了顶板结构抗力。(5)当顶部现浇段外移时,利于施工和支模,对顶板节点以外部位受力无影响,但对顶板边部节点的拉应力影响较大。(6)拱形顶板的变形趋于平缓,最大主拉应力值下降约22%,适当的起拱有利于顶板受力。

宋鹏[4](2020)在《混凝土排水管道结构评价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混凝土排水管道评价方法大多是采用视频检测、声呐检测等直观检测方法,采集管道已发生破坏部位的影像资料,再通过主观赋予的方式,对管道的缺陷部位进行打分,最后利用这种方式得来的缺陷参数对管段的结构健康状态进行计算,对管道的工作荷载、管材的老化情况、缺陷部位的剩余强度这些管道结构状态的本质却没有提及。因此,计算求得的管道评价结果对管道是否需要结构性修复以及替换给不出可靠的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埋地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理论上会受到的荷载种类,根据现役管道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主要承受荷载,将服役中的管道视为三向受力状态,并从众多破坏准则中选取Tresca屈服准则和von Mises屈服准则作为管道的失效条件,求出工作荷载下管道应有的最小强度。(2)视素混凝土管道所用混凝土的最大抗拉强度,钢筋混凝土管道的钢筋设计强度与配筋率换算系数的乘积分别为两种管道的屈服强度,结合含各类缺陷管道的剩余强度预测模型求出其缺陷处的剩余强度。从而可以对混凝土排水管道含缺陷部位的严重情况进行客观的计算与评价。为了方便评价工作,运用MATLAB对相关计算步骤进行编程,设计出专门的计算软件,本文也给出了流程和示例。(3)分析了管道周边地下工程开挖地层而导致管道沉降这一问题,从控制地表沉降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基于管道材料许用应力与管道接口允许最大张开值的地表最大沉降值计算方法,可对管道沉降状态下的结构情况进行评价。(4)对混凝土排水管道材质老化的情况以实测弹性模量的方法进行修正,并对现有排水管道结构评价规范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宋奇叵[5](2020)在《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中分项系数指标体系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工程建设可靠度标准体系已经历了35年的探索,1984年颁布《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 68-84),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分别取值1.2和1.4的方案,完成了安全系数法向分项系数表达式的合理过渡。《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和《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也相继建立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分项系数表达式,以及相应分项系数指标体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一路一带"经济政策的推出,工程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分项系数指标体系的调整已不可避免。通过对以往工程结构可靠度发展足迹的探寻,本文提出指标体系调整的一些建议。

申大为[6](2019)在《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文中认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给排水管道的漏损使我国宝贵的水资源发生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管道工程中接头破坏十分严重以及目前混凝土管道设计规范中对管道纵向配筋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理论推导等手段对大直径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在地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纵向力学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依托离心机试验,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对承插接头的变形特点、接头数量、接头刚度、地基土刚度、荷载与接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对管道整体与局部变形的影响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较为系统地解答了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接头变形的内在机理。(2)设计了管道下方地基土为粉土的离心机试验,并对数值模型进行标定,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带接头管道在多种埋地条件下的纵向变形。研究发现,管道下方地基土土质较好但具有“空洞”与地基土土质差但沿纵向均匀的情形相比,前者对管道变形更不利,更易引起管道接头的破坏。(3)率先使用离心机试验研究了接头附近土体有“空洞”时管道整体纵向变形及管身环向与纵向内力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并采用“盐袋溶解法”模拟“空洞”,解决了三大难题,即试验前后“盐袋”可与管道外壁紧密贴合、空洞形成之前可模拟均匀地基情况、空洞形成之后空洞区域边界条件十分明确。(4)基于弹性柱壳理论推导了地表荷载作用下管道纵向弯矩的解析解。随后又通过离心机试验证明了解析解的可靠性。在解析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管道半径、管道埋深等因素对纵向内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覆土高度时为满足纵向承载力所需要的最小纵向配筋率,对工程设计提供了建议。

张海丰[7](2019)在《水泥砂浆内衬法修复混凝土重力管道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管道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和雨水管网中,在外荷载增大、地基不均匀沉降、管材质量不合格以及施工缺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管道常出现纵向裂缝、坍塌、腐蚀减薄三种结构性破坏形式。结构性破坏一方面导致管道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时刻危及上覆道路、车辆乃至行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引起管内雨污水外流进一步冲刷破坏周围土体,或引起地下水进入管道破坏周围土体并增加运营负担。业界的共识是对破损的管道进行非开挖修复,可行的方法有水泥砂浆喷涂法、穿插法、螺旋缠绕法和管片内衬法等方法。水泥砂浆喷涂法是直接采用水泥砂浆作为内衬;穿插法、螺旋缠绕法、管片内衬法是用化学管材作为内衬,然后在既有管道和内衬之间注入水泥砂浆进行填充。这几种方法面临着几个共同的且尚未解决的难题:一是修复后管道受到的土荷载以及传递至水泥砂浆内衬或注浆层上的土荷载;二是水泥砂浆内衬或注浆层与既有管道能否协调变形,也即两者是形成一个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变形;三是修复后管道的承载力以及既有管道的剩余承载力;四是如何进行水泥砂浆内衬的结构设计。鉴于此,本文通过广泛的资料调研、理论分析、解析计算、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五种方法研究了这四个关键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修复后管道的土荷载模型。根据管道从设计阶段至使用阶段再到破坏阶段土荷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产生纵向裂缝、坍塌和腐蚀减薄三种破坏形式下的既有管道土荷载模型。然后按照水泥砂浆内衬与既有管道所形成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传递至水泥砂浆内衬的土荷载模型。修复后管道受到的地表附加荷载模型仍按照新建管道模型计算。2、修复后管道的结构形式。从曲梁的受力模型出发推导了叠合曲梁所受径向应力和剪应力的计算公式,通过与界面的抗剪强度和粘结张拉强度的对比建立了修复后管道的两种结构受力模型:复合结构模型和叠合结构模型。当界面的粘结张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大于径向应力和剪应力时形成叠合结构否则形成复合结构。3、修复后管道的承载力。先后推导了直梁复合结构模型和叠合结构模型在横力弯曲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曲梁复合结构模型和叠合结构模型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直梁复合结构模型和叠合结构模型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复合结构模型的承载力按照两层结构的刚度比分担外荷载的模型计算;叠合结构模型按照变截面宽度梁模型计算,忽略二次受力的影响。4、既有管道的剩余承载力。按照产生纵向裂缝、坍塌和腐蚀三种破坏模式以及复合结构和叠合结构两种受力模型建立了既有管道的剩余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于产生纵向裂缝和坍塌的既有管道,当按照复合结构模型计算时忽略其剩余抗弯和抗压承载力,仅考虑正弯矩区的抗压承载力;当按照叠合结构计算时考虑正弯矩区域的剩余抗弯和抗压承载力,忽略负弯矩区的剩余抗弯和抗压承载力;对于腐蚀的管道,按腐蚀程度根据现有结构力学方法核算其剩余抗弯和抗压承载力。5、设计了两种强度的水泥砂浆试块在不同结构形式下的横力弯曲实验、抗压实验以及水泥砂浆与混凝土界面劈裂抗拉强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复合结构模型,水泥砂浆收缩产生的界面间隙导致上梁与下梁的共同承载力不能完全发挥,实验值约为理论值的0.60.9倍,因此对于复合结构模型建议忽略其共同承载作用,承载力取上梁与下梁各自独立承载时的最大值;对于叠合结构模型,实验采用的自然接触界面发生局部剪切滑移降低了承载力,实验值约为理论值的0.750.95倍;抗压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一致;劈裂抗拉实验表明界面的劈拉强度为0.951.86MPa,约为自身劈拉强度的0.470.73倍。6、使用ABAQUS建立了修复后管道承载力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叠合结构,当既有管道产生纵向裂缝和坍塌破坏时,正弯矩处的既有管道受压发挥了剩余承载力,负弯矩区既有管道受拉不能发挥剩余承载力,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其它位置处界面的有效粘结增加了修复后管道的承载力,可作为额外的安全储备。7、水泥砂浆内衬结构设计。根据管道的三种破坏形式和两种结构模型按照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根据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分别按照纤维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纤维混凝土结构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阶段的计算。对于产生裂缝和坍塌的既有管道,当考虑既有管道的剩余承载力时除要求限制裂缝宽度外还要求限制水泥砂浆内衬不能裂穿。本文的创新点为:(1)建立了修复后管道的土荷载模型;(2)建立了修复后管道的两种结构受力模型和承载力模型;(3)提出了混凝土管道水泥砂浆内衬结构性修复的结构设计方法。

乔丹[8](2019)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请抓紧研编和编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通知》(建标标函[2016]155号),组织开展《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研编工作。在研编过程中,需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给水技术规范,因而,对美国、日本、加拿大三个发达国家的给水技术规范进行研究,并与我国《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现行技术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外先进给水技术标准为我国即将颁布的《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提出条文修改建议。对我国现行供水法规以及技术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进行介绍,对技术规范修订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我国规范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美国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给水工程设计标准》(《Recommended Standard for Water Works》)进行对比,内容涉及规范结构、取水、泵房、输配水、水处理工艺、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检测与控制等方面;与日本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水道施设设计指针》进行对比,内容涉及水务背景介绍、取水设施、储水设施、原水输送设施、水处理设施、给水设施、配水设施、机械、电气和仪表设备与水处理配件等方面;与加拿大现行给水设计规范《市政给水、排水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标准和方针》(《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Municipal Waterworks,Wastewater and Storm Drainage Systems》,对“指针”中水厂系统指南、饮用水处理指南、饮用水处理设施设计指南、水厂系统运行指南、饮用水处理化学品指南、废物处理和处置指南、输配水指南、水质监测指南、水质记录保存和报告指南、实验室数据记录指南、设施风险评估指南、设施分类及操作员认证指南、水厂设计指南、原水供应、水处理、输配水配电电源、饮用水存储、灌水点、水系统安全与保护和设施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研究;与英国供水标准《BS EN 805:2000 Water supply-Requirements for systems and components outside buildings》,对规划布局、水源地管理、取水许可、水质、水量、输配水管道铺设以及应急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存在的差异,提出加快规范更新频率、优化规范标准体系以及增加规范内容等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的颁布提供国外给水技术参考,对《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意见与建议,以此推进我国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发展。

郝振华[9](2016)在《球墨铸铁管竖向变形计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用两种方法计算球墨铸铁管的竖向变形,并对两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由国标计算得出的管道变形率略大于按国际标准计算得出的管道变形率,计算结果偏大,更有利于管道安全。

胡晶国,陈勇,许春青,李春光,陈喆[10](2016)在《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既有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实际使用年限的调查和研究对象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可靠指标计算,为《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修订后规定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提供了依据。提出了设计构筑物顶板等构件时需提高永久作用分项系数的建议,并核算了设计使用年限提高到100年时造价的增加情况。

二、《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韧性含义的演变过程
        1.2.2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
        1.2.3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
        1.2.4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基础及关键问题
    2.1 引言
    2.2 供水系统简介
    2.3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研究基础
        2.3.1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
        2.3.2 水池震害预测
        2.3.3 水池的地震易损性矩阵
    2.4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研究基础
        2.4.1 供水管网功能失效分析方法
        2.4.2 供水系统地震破坏损失比
        2.4.3 供水系统震后恢复统计分析
    2.5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关键问题
        2.5.1 明确供水系统地震韧性概念
        2.5.2 评价模型的输入基准
        2.5.3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指标
        2.5.4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
    2.6 小结
第三章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1 引言
    3.2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定义
    3.3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等级划分
    3.4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模型
        3.4.1 评价指标
        3.4.2 重要性系数
        3.4.3 地震安全性指数
        3.4.4 评价流程
    3.5 汶川地震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5.1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基础数据与实际震害
        3.5.2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5.3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3.5.4 四川省2017年供水管网地震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1 引言
    4.2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定义
    4.3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等级划分
    4.4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
        4.4.1 评价指标
        4.4.2 人力资源评估模型
        4.4.3 恢复时间与恢复费用计算
        4.4.4 震后可恢复性指数
        4.4.5 评价流程
    4.5 汶川地震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5.1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基础数据与实际恢复情况
        4.5.2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5.3 四川省2017年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5.1 引言
    5.2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
        5.2.1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5.2.2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等级划分
    5.3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
        5.3.1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概念
        5.3.2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计算步骤
        5.3.3 震害率-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计算
        5.3.4 震害率-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关系曲线
    5.4 四川省2017年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2017年供水行业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2)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埋地供水管道事故原因
        1.3.2 隧道施工对邻近地下管线的影响研究
        1.3.3 管线渗漏水的影响研究
        1.3.4 管线腐蚀的影响研究
        1.3.5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埋地管道力学性能研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调查及管道计算参数的选定
    2.1 引言
    2.2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调查
        2.2.1 管材
        2.2.2 管径
        2.2.3 水压
        2.2.4 埋深
    2.3 埋地供水管道计算参数的选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隧道施工对邻近埋地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单线隧道影响的修正方法
        3.2.1 管-土-隧道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3.2.2 现有单线隧道施工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
        3.2.3 单线隧道影响的修正方法
        3.2.4 方法验证
    3.3 双线隧道影响的计算方法
    3.4 埋地管道安全状态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冲蚀空洞对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模型
        4.2.1 管道特性
        4.2.2 管土相互作用
        4.2.3 单元类型与边界条件
        4.2.4 荷载条件
        4.2.5 冲蚀空洞的模拟
        4.2.6 网格划分与模型收敛性
        4.2.7 模型验证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冲蚀空洞的影响
        4.3.2 管径的影响
        4.3.3 壁厚的影响
        4.3.4 内压的影响
        4.3.5 埋深的影响
        4.3.6 土质类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数值模型
        5.2.1 管道特性
        5.2.2 管土相互作用
        5.2.3 缺陷几何形状
        5.2.4 荷载条件与边界条件
        5.2.5 单元划分
        5.2.6 失效准则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腐蚀的影响
        5.3.2 内压的影响
        5.3.3 温度的影响
        5.3.4 失效空洞长度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际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隧道施工对邻近埋地供水管道的影响研究
        6.2.1 计算参数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2.3 埋地供水管道安全状态评价
    6.3 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安全状态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情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装配式综合管廊与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对比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绵阳市综合管廊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项目上位规划分析
    2.3 工程设计条件
        2.3.1 工程地质条件
        2.3.2 水文条件
    2.4 设计概要
        2.4.1 结构设计原则
        2.4.2 设计依据
        2.4.3 主要结构设计参数
        2.4.4 工程材料
3 分片预制装配式管廊设计
    3.0 设计原则及要求
    3.1 建筑设计
        3.1.1 建筑设计内容
        3.1.2 管廊标准断面、口部设计
        3.1.3 模数设计
        3.1.4 防水设计
        3.1.5 消防设计
    3.2 结构设计
        3.2.1 结构设计内容
        3.2.2 结构体系选择
        3.2.3 荷载计算
        3.2.4 配筋计算
        3.2.5 有限元结构验算
    3.3 其他设计
        3.3.1 电气设计
        3.3.2 通风设计
        3.3.3 报警系统设计
4 分片预制装配式管廊结构设计优化
    4.1 综合管廊结构影响因素的选取
    4.2 管廊舱室尺寸及排布
        4.2.1 管线种类排布对舱室尺寸的影响
        4.2.2 管线间相互作用和距离对尺寸的影响
        4.2.3 管廊尺寸及排布对结构的影响
        4.2.4 管廊舱室尺寸及排布结果比选
    4.3 管廊加腋
    4.4 内墙板底部与底板连接方式
    4.5 顶板结构形式优化
        4.5.1 顶板后浇段外移
        4.5.2 叠合式顶板
        4.5.3 拱形顶板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4)混凝土排水管道结构评价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混凝土排水管道现状
        1.2.1 我国混凝土排水管道规格型号
        1.2.2 混凝土排水管质量控制与试验方法
    1.3 城市排水管道检测技术现状
    1.4 国内外城市排水管道评价技术现状
        1.4.1 国内排水管道评价方法
        1.4.2 国外排水管道评价方法
    1.5 已有排水管道评价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服役混凝土排水管道工作荷载计算
    2.1 管道基本受力分析
    2.2 混凝土排水管道破坏准则解析
    2.3 横截面发生形变的混凝土管道受力分析
        2.3.1 混凝土管道横截面变形机理
        2.3.2 混凝土管道横截面变形对荷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役混凝土排水管道剩余强度计算
    3.1 混凝土旧管道破坏形式统计
    3.2 含裂纹缺陷混凝土旧管道剩余强度计算
    3.3 含腐蚀缺陷混凝土旧管道剩余强度计算
    3.4 基于剩余强度的混凝土管道结构评价计算软件开发
        3.4.1 MATLAB GUI介绍
        3.4.2 混凝土排水管道评价计算软件构成和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役混凝土排水管道沉降破坏分析
    4.1 弹性地基梁模型及其改进模型
    4.2 管道沉降控制标准
    4.3 周边施工对管道结构性能的影响
    4.4 埋地混凝土排水管道允许地表沉降计算
    4.5 柔性接口的混凝土排水管道竖向变形机理及计算模型
    4.6 管道接口张开值达到极限时的地表允许沉降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排水管道结构评价方法及实测强度修正
    5.1 对现有排水管道结构评定方法的改进
        5.1.1 混凝土排水管道腐蚀与破裂缺陷程度划分改进
        5.1.2 隐患结构分类
        5.1.3 沉降预测
    5.2 混凝土排水管道强度实测修正
        5.2.1 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相关性研究
        5.2.2 混凝土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5.2.3 混凝土排水管道弹性模量检测与屈服强度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中分项系数指标体系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安全可靠性体系的建立
    1.1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首部规范GBJ 69-84
    1.2 建筑工程结构概率理论为基础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建立
    1.3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现行规范GB 50069-2002、GB 50332-2002
2 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
    2.1 贮水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2.2 管道工程的结构设计
3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可靠性指标的逐步调整
4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分项系数指标体系的建议

(6)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与管道漏损现状
        1.1.2 管道管材分类
        1.1.3 钢筋混凝土管道破坏类型及统计数据
        1.1.4 现行规范对管道的纵向设计
        1.1.5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管道断面研究
        1.2.2 管道接头研究
        1.2.3 不均匀地基对管道变形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综述总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地基均匀时埋管受地表荷载影响的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离心机试验的数值模拟
        2.2.1 离心机试验简介
        2.2.2 网格划分
        2.2.3 土体本构模型
        2.2.4 模拟过程
        2.2.5 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3 参数分析
        2.3.1 管道数目对管道整体变形的影响
        2.3.2 接头橡胶圈模量与管道周边土模量的影响
        2.3.3 地表荷载相对管道接头位置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管道在多种埋地条件下的纵向变形
    3.1 引言
    3.2 离心机试验
        3.2.1 管道埋深的确定
        3.2.2 试验布置
        3.2.3 管道模型
        3.2.4 试验土性质
        3.2.5 荷载大小与加载装置
        3.2.6 测量装置
        3.2.7 试样准备与试验过程
        3.2.8 试验结果
    3.3 三维数值模拟
        3.3.1 土体本构模型
        3.3.2 反分析直剪试验
        3.3.3 网格划分
        3.3.4 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 参数分析
        3.4.1 地基土模量的影响
        3.4.2 回填土模量的影响
        3.4.3 管道垫层厚度和管道覆土高度的影响
        3.4.4 管道下方存在“空洞”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接头附近土体有“空洞”的离心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空洞”的模拟技术
    4.3 应变片布置与量测系统
    4.4 试验布置与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
        4.5.1 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
        4.5.2 管道整体变形
        4.5.3 中部接头转角
        4.5.4 环向弯矩
        4.5.5 纵向弯矩
    4.6 小结
第5章 管道纵向内力研究
    5.1 引言
        5.1.1 现行规范中管道环向的设计
        5.1.2 现行规范中管道纵向的设计
        5.1.3 混凝土管道环向破坏分析
    5.2 管道纵向内力理论分析
        5.2.1 地表荷载作用
        5.2.2 覆土自重作用
        5.2.3 管内压力作用
    5.3 离心机试验
        5.3.1 应变片布置
        5.3.2 试验布置与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
    5.4 结果讨论
        5.4.1 管道内径的影响
        5.4.2 管道埋深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离心机试验所用LVDT标定结果
附录B 地表荷载作用时管道横向位移及纵向弯矩的解析解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水泥砂浆内衬法修复混凝土重力管道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地下管道分类
        1.1.2 城市地下管道破损类型
        1.1.3 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概况
        1.1.4 非开挖修复技术对比
        1.1.5 水泥砂浆结构性修复的优势与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混凝土管道发展概况
        1.2.2 混凝土管道破坏原理
        1.2.3 管道受到的土压力
        1.2.4 内衬管与既有管道的协调变形性能
        1.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修复后管道土荷载研究
    2.1 管道新建时的土荷载
        2.1.1 Paris模型
        2.1.2 Marston模型
        2.1.3 Terzaghi模型
        2.1.4 Spangler模型
        2.1.5 Olander模型
        2.1.6 克莱恩模型
        2.1.7 Heger模型
        2.1.8 弹塑性模型
    2.2 管道使用时的土荷载
    2.3 管道破坏后的土荷载
        2.3.1 破坏类型一:产生四条纵向裂缝
        2.3.2 破坏类型二:管顶坍塌
        2.3.3 破坏类型三:管道腐蚀
    2.4 修复后的土荷载
        2.4.1 既有管道受到的土荷载
        2.4.2 水泥砂浆内衬受到的土荷载
    2.5 地表附加荷载
        2.5.1 新建管道
        2.5.2 修复后的管道
    2.6 土荷载变化对管道内力的影响
        2.6.1 Ⅱ级管
        2.6.2 Ⅲ级管
第三章 修复后管道结构受力模型理论研究
    3.1 梁模型几个相关概念
        3.1.1 相关概念
        3.1.2 概念之间的区别
        3.1.3 “二次受力”的影响
    3.2 单曲梁受力分析
        3.2.1 受力分析
        3.2.2 径向张拉应力
        3.2.3 剪应力
    3.3 叠合曲梁受力分析
        3.3.1 弯曲正应力
        3.3.2 界面径向应力
        3.3.3 界面剪应力
    3.4 算例和模量的影响
        3.4.1 算例
        3.4.2 模量的影响
        3.4.3 结构受力模型判断标准
        3.4.4 抗剪强度
        3.4.5 粘结张拉强度
        3.4.6 荷载与抗力比较
第四章 修复后管道承载力理论研究
    4.1 直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4.1.1 单梁受弯承载力
        4.1.2 复合梁受弯承载力
        4.1.3 叠合梁受弯承载力
    4.2 曲梁受弯承载力
        4.2.1 复合曲梁受弯承载力
        4.2.2 叠合曲梁受弯承载力
    4.3 轴压状态下的承载力
        4.3.1 界面平行于轴向荷载
        4.3.2 界面垂直于轴向荷载
    4.4 既有管道的剩余承载力
        4.4.1 破坏类型:纵向裂缝
        4.4.2 破坏类型:管顶坍塌
        4.4.3 破坏类型:腐蚀减薄
第五章 修复后管道承载力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原理
        5.1.2 实验设备和材料
        5.1.3 实验步骤
        5.1.4 劈裂抗拉实验组别设计
        5.1.5 横力弯曲实验组别设计
        5.1.6 抗压实验组别设计
    5.2 界面劈裂抗拉实验结果分析
        5.2.1 组别(1)~(4)
        5.2.2 组别(6)、(10)
        5.2.3 组别(8)、(12)
        5.2.4 组别(5)、(7)
        5.2.5 组别(9)、(11)
        5.2.6 实验结果分析
    5.3 横力弯曲实验结果分析
        5.3.1 组别(1)~(2)
        5.3.2 组别(3)~(4)
        5.3.3 组别(1)~组别(4)结果分析
        5.3.4 组别(5)
        5.3.5 组别(6)
        5.3.6 组别(7)
        5.3.7 组别(8)
        5.3.8 组别(9)
        5.3.9 组别(10)
        5.3.10 组别(11)
        5.3.11 组别(12)
    5.4 砂浆抗压实验结果分析
    5.5 实验研究总结
第六章 修复后管道承载力数值模拟研究
    6.1 参数设置
        6.1.1 ABAQUS参数设置
        6.1.2 混凝土材料参数
        6.1.3 钢筋材料参数
    6.2 模型验证
    6.3 纵向裂缝破坏模式下的修复模拟研究
    6.4 坍塌破坏模式下的修复模拟研究
    6.5 数值模拟研究结论
第七章 水泥砂浆内衬修复结构设计理论研究
    7.1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7.2 管道上的作用及其效应
        7.2.1 作用
        7.2.2 作用效应系数计算
    7.3 内衬壁厚及配筋计算
        7.3.1 纤维混凝土内衬
        7.3.2 钢筋纤维混凝土内衬
        7.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7.3.4 叠合式受弯构件
    7.4 结构设计流程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内力系数计算公式

(8)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我国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2.1 我国供水法规和规范发展历程
    2.2 我国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2.2.1 我国供水法规概述
        2.2.2 我国给水技术规范概述
3 中美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3.1 美国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3.1.1 美国供水法规概述
        3.1.2 美国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3.2 中美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3.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3.2.2 取水
        3.2.3 泵房
        3.2.4 输配水
        3.2.5 水厂总体设计
        3.2.6 水处理工艺
        3.2.7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3.2.8 检测与控制
    3.3 小结
4. 中日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4.1 日本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4.1.1 日本供水法规概述
        4.1.2 日本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4.2 中日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4.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4.2.2 设计水量
        4.2.3 取水
        4.2.4 泵房
        4.2.5 输配水
        4.2.6 水厂总体设计
        4.2.7 水处理工艺
        4.2.8 检测与控制
        4.2.9 应急
    4.3 小结
5. 中加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5.1 加拿大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概述
        5.1.1 加拿大供水法规概述
        5.1.2 加拿大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5.2 中加拿大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5.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5.2.2 水质标准
        5.2.3 泵房
        5.2.4 输配水
        5.2.5 水处理工艺
        5.2.6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5.2.7 监测与控制
        5.2.8 设施风险评估
    5.3 小结
6. 中英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6.1 英国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概述
        6.1.1 英国供水法规概述
        6.1.2 英国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6.2 中英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6.2.1 规划布局
        6.2.2 水源地管理
        6.2.3 取水许可
        6.2.4 水质
        6.2.5 水量
        6.2.6 输配水管道铺设
        6.2.7 应急
    6.3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室外给水项目工程规范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球墨铸铁管竖向变形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按ISO 10803—2011《球墨铸铁管设计方法》进行计算
    1.1 计算公式
    1.2 计算结果
2 按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
    2.1 计算公式
    2.2 计算结果
3 公式对比分析
4 计算结果分析
5 结语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特点
2 国内、外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介绍
    2.1 国际标准
    2.2 国内标准
3 既有工程实例调查
    3.1 调查情况
    3.2 调查结果分析
4 研究对象的可靠指标与增加造价核算
    4.1可靠指标核算方法
    4.2设计使用年限提高到100年时增加造价的核算方法
    4.3核算内容
    4.4 核算工况
    4.5 核算结果
        1.水池悬臂板
        2.双向板壁板
        3.地下式清水池
    4.6 研究对象核算结果分析
5 影响设计使用年限的几个重要因素
    5.1 施工质量控制和要求
    5.2 工艺处理方法的影响
    5.3 维护管理制度的建立
6 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建议
7 结论

四、《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D]. 李倩.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2]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D]. 朱战魁. 天津大学, 2020(02)
  • [3]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为例[D]. 马腾.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混凝土排水管道结构评价理论研究[D]. 宋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中分项系数指标体系的建议[J]. 宋奇叵. 特种结构, 2020(01)
  • [6]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D]. 申大为. 清华大学, 2019
  • [7]水泥砂浆内衬法修复混凝土重力管道理论与实验研究[D]. 张海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D]. 乔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球墨铸铁管竖向变形计算分析[J]. 郝振华.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6(05)
  •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探讨[J]. 胡晶国,陈勇,许春青,李春光,陈喆. 特种结构, 2016(04)

标签:;  ;  ;  ;  ;  

《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