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化钆与L-丙氨酸和甘氨酸三元固态配合物的合成及热化学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康[1](2020)在《稀土(Eu、Tb)辛酰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生物酶等有机物的基础结构单元,是在生物体内大量存在的一类无毒、无污染的生物配体。稀土元素自从1788年在瑞典被发现后已广泛应用在荧光材料、电光源材料、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磁致冷材料等很多方面。稀土离子(Eu3+、Tb3+等)电子结构及成键特征使其具有配位数高且结合多变等优点,因而发光效率低的稀土离子与高吸光系数的氨基酸有机配体结合形成稀土配合物后能显示出Antenna效应,可以改变稀土离子及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生物作用及远期效应,还可以显着的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光、电、磁等特性。近年来稀土及过渡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以稀土氨基酸配合物为例,目前已具有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13种氨基酸与稀土离子结合形成的多样化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稀土氨基酸配合物已在很多研究领域里受到关注,应用比较广泛。因此,本论文中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以一系列新型的辛酰氨基酸配体和稀土辛酰氨基酸配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了不同类型配体的功能特性及进一步解明了稀土辛酰氨基酸配合物因官能团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功能特性。本文主要分成4章简述。(1)第一章主要是对有关氨基酸系列稀土配合物文献报道的综述。(2)第二章基于前人阐述的功能导向的设计理念,以溶液中化学反应方法制备辛酰丙氨酸(H(oct-ala)),辛酰苯丙氨酸(H(oct-phe))以及辛酰丝氨酸((H(oct-ser))三种氨基酸配体。使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仪、XRD、DSC、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系统的考察了不同官能团对化合物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分析发现辛酰苯丙氨酸是一种溶解性很好并且具有液晶性能的化合物,另外两种化合物的结晶性能比较好。利用其较好溶解性的氨基酸化合物可以应用在食品、药物、化妆品系列等多种领域。(3)第三章用溶液化学反应方法制备了铽辛酰苯丙氨酸(Tb(oct-phe)3·H2O)及铕辛酰苯丙氨酸(Eu(oct-phe)3·H2O)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UV-Vis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等测试及紫外灯照射观察,系统的考察了不同稀土离子对配合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初步研究发现稀土(Eu、Tb)辛酰苯丙氨基酸配合物有良好的发光性能。(4)第四章对论文总结并从实验,理论角度,功能应用角度展望研制开发最佳的氨基酸系列稀土配合物。
阮方毅[2](2019)在《稀土氨基酸类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中,许多专家学者更加重视对液态复合肥的研究,来弥补固态复合肥不易吸收与效果不佳的特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瓜果蔬菜以及花卉、药材等农作物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这带动了大棚种植与无土栽培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叶面肥的质量与产量。多样化的有机络合物能够大幅度提高多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新型的液态复合肥里新增的稀土元素,可以进一步优化叶面肥的质量。根据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可知:镧、铈等轻稀土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促进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提升农作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果,增加干物质的积累。还具备增强作物对病菌与干旱的抵抗能力,进而实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La3+和Ce3+与L-蛋氨酸和甘氨酸合成了两种三元配合物,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RE(Met)(Gly)3Cl3·3H2O;通过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镧(III)、铈(III)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均高于其相应的氯化物,其中镧高出3.5倍,铈高出5倍。(2)以氮、磷、钾、镁、钙、硫、锌等元素和稀土氨基酸配合物为原料,并用EDTA与柠檬酸作为螯合剂,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在温度为40℃下,反应0.5 h,并控制pH值在5.5左右。最终生产出的叶面肥能够满足国家要求,并含有钙、镁、硫中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等。经过分析后得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约为7.0%,中微量元素约为11.0%,稀土元素约为0.6%,氨基酸约为12.4%。(3)研究了生长季节喷施0.01 mg·L-1,0.1 mg·L-1和1 mg·L-11 3个浓度的稀土复合叶面肥对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叶绿素快速荧光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稀土叶面肥对苹果叶片的促进作用和改善果实质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0.011 mg·L-1稀土复合叶面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瞬时羧化效率(Pn/Ci),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光合性能指数(PIABS),PSⅡ光化学电子传递效率(PET),同时可以缓解叶片光合午休的影响,此外还能改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等指标。以上结果表明,喷施稀土复合叶面肥可以明显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能量转化效率,并最终提高果实品质。
张鹏飞[3](2014)在《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吲哚-2,3-二酮(2,3-indolinedione),又名靛红,是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及人体的具有活性的天然内源性化合物,也是许多药物的重要合成原料之一,吲哚-2,3-二酮可用来合成国产传统抗肿瘤药物——靛玉红,同时也具有抗细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抗癌、预警帕金森病及调节脑内激素的平衡等重要生物活性。自上世纪以来,癌症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寻找效果好、副作用低的抗癌药物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许多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将吲哚-2,3-二酮应用于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对开发更高药效的抗癌新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吲哚-2,3-二酮类衍生物具有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及希夫碱配合物也有很多的奇特性质,本文选择不同结构的氨基化合物与海洋活性小分子吲哚-2,3-二酮合成了六个系列希夫碱配体,将这些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三十二种未见报道的希夫碱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推测其可能的配位方式和化学结构;并对配体和部分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培养得到了四个化合物的单晶,其中两个为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了单晶的精细结构并讨论了其量子化学计算。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氨基-4-甲基苯酚配体C15H11N2O2(简写为HL1)及其六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1(CH3COO)· H2O](M=Cu、Zn、Ni、Mn、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2)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体C15H11N2O2(简写为HL2)及其六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2(CH3COO)]·2H2O (M=Cu、Zn、Ni、Mn、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3)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配体C15H11O3N2(简写为HL3)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3(CH3COO)]· H2O (M=Cu、Zn、Ni、Mn、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4)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对氨基水杨酸配体C15H9O4N2(简写为HL4)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4(CH3COO)]·3H2O (M=Cu、Zn、Ni、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5)5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L-苯丙氨酸的配体C17H13O3N2(简写为HL)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5(CH3COO)]·3H2O (M=Cu、Zn、Co)5;[ML(CH3COO)]·2H2O (M=Ni、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6)吲哚-2.3-二酮缩L-6色氨酸配体C19H14O3N3(HL)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6(CH3COO)]·2H2O(M=Cu、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ML6(CH3COO)]·3H2O (M=Ni,Zn,均为二价金属离子)。(7)利用Achar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积分法,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反应机理、热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其结果如下:配合物CuL(CH3COO)· 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972.04kJ·mol-1, lnA=197.51,r=0.9989≠,△S=54.57J·mol-1·K-1,△G≠=940.84kJ·mol-1;配合物[CdL(CH3COO)]·2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是: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255.52kJ/mol,lnA=45.98,r=0.9995≠,△S=12.68J/mol·K≠,△G=248.04kJ/mol;配合物[CuL3(CH3COO)]· H2O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α)2,其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α)2-1,E=362.30kJ·mol, lnA=69.84≠,r=0.9995,△S=19.28J·mol-1·K-1,△G≠=351.19kJ·mol-1。[ZnL5(CH3COO)]·3H2O、[CoL4(CH3COO)]·3H2O和[CuL6(CH3COO)]·2H2O的热分析数据略。(8)测定了希夫碱配体及其部分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了其荧光1性质。结果表明:[NiL(CH3COO)·H2O]1、[CdL(CH3COO)·H2O]、[CuL2(CH3COO)]·2H22O、[ZnL(CH3COO)]·2H2O[NiL2(CH3COO)]·2H2O2、[CdL(CH3COO)]·2H2O、[CuL3(CH3COO)]· H2O、[ZnL3(CH3COO)]· H2O、[CuL4(CH3COO)]·3H2O、[ZnL4(CH3COO)]·3H2O、[CoL4(CH43COO)]·3H2O、[CdL(CH3COO)]·3H2O、[NiL5(CH3COO)]·2H2O、[ZnL6(CH3COO)]·3H2O、[CoL6(CH3COO)]·3H2O的荧光性质较好。与配体相比,部分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激发峰和发射峰位置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9)合成了四个化合物晶体,分别为:吲哚-2,3-二酮缩2-氨基-4-甲基苯1酚(a同HL)、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b同HL2)、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c)和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d)。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a和b的结构类似,为希夫碱晶体;化合物c和d的结构类似,并且c和d发生了质子转移变成了其互变异构体,质子由吡唑酮环上的N原子转移到了希夫碱C=N双键上的N原子上,而不是预想得到的希夫碱。晶体结构测试表明:配体a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化学式为:C15H11N2O2,晶胞参数为a=12.6211(11),b=8.7100(7),c=11.2835(10),α=90,β=90.7800(10),γ=90,V=1240.28(18)3,F(000)=528,Dc=1.351g/cm3。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 R1=0.0391,wR2=0.0919和R1=0.0699,wR2=0.1135;晶体c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化学式为:C15H11N2O2,晶胞参数为a=8.8111(9),b=11.4716(12),c=11.4947(14),α=115.376(2),β=99.5470(10),γ=97.6320(10),V=1007.74(19)3,F(000)=420,Dc=1.316g/cm3。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 R1=0.0643,wR2=0.1479和R1=0.1068,wR2=0.1833;晶体b和晶体d数据略。运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希夫碱前线轨道的能量和分布、分子静电势(MEP)、自然键轨道NBO电荷分布和稳定化能E2分析,探索分子轨道与活性的关系,对分子可能的活性位点进行了预测。(10)以蛋白酶体为靶点,对合成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对金属配合物采用MTT比色法进行初步筛选,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情况。发现其中三种配合物[CdL3(CH3COO)]·H2O(C1)、[CoL4(CH3COO)]·3H2O(C3)和[ZnL6(CH3COO)]·3H2O(C5)对于人体乳腺癌细胞的增值较好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化学结构和抗癌活性的关系,本论文选取了与上述三2种配合物结构相近的配合物CdL(CH3COO)·2H2O(C2)、CoL2(CH3COO)·2H2O(C4)和[ZnL5(CH3COO)·3H2O(C6),研究了以上六种配合物对于类糜蛋白酶体(CT-like)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C1、C3和C5是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来抑制人体乳腺癌细胞的恶性增值。同时本文研究了其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初步探讨了金属配合物化学结构及抗癌活性之间关系,提出了含有苯环与吸电子官能团相连的希夫碱配合物可能具有优异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的猜测,对于设计合成新型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朱瑶瑶[4](2014)在《谷胱甘肽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缩合而成含有巯基的小分子三肽,属于氨基酸衍生物的一种,在动植物体内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它的金属配合物由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研究正广泛应用于分子细胞学、药物化学、临床医学等领域。谷胱甘肽分子中的氨基可与含羰基的化合物形成希夫碱,此类希夫碱较氨基酸类希夫碱有更多的活性位点,且肽键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新型小分子肽类希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分子结构及生物活性对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三种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与谷胱甘肽缩合得到希夫碱溶液,并将希夫碱配体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20多种未见报道的希夫碱金属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希夫碱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推测其可能的组成和结构。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部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研究了谷胱甘肽希夫碱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主要进行的工作如下:(1)合成了五种谷胱甘肽缩林香草醛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方法推测其组成为:Cu2[(C18H23N3O8S)(H2O)2(CH3O)],Cd2[(C18H23N3O8S)(H2O)2(CH3O)]·2H2O,Mn2[(C18H23N3O8S)(H2O)2(CH3O)]·2H2O,Zn2(C18H23N3O8S)(H2O)2(CH3O)]·2H2O, Ni2[(C18H23N3O8S)(H2O)2(CH3O)]。并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荧光性能的研究,发现,配合物Cu2[(C18H23N3O8S)(H2O)2(CH3O)]具有较好的荧光活性。(2)合成了五种谷胱甘肽缩2-羟基-1-萘甲醛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得到了多种配合物的粉末,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方法推测其组成为:Cu2[(C21H21N3O7S)(H2O)2(CH3O)2]、Zn2[(C21H21N3O7S)(H2O)2(CH3O)2]、Cr2[(C21H21N3O7S)(H2O)2(CH3O)2]、Co2[(C21H21N3O7S)(H2O)2(CH3O)2]、Ni2[(C21H21N3O7S)(H2O)2(CH3O)2]。并对合成的配合物Cu2[(C21H21N3O7S)(H2O)2(CH3O)2]进行了荧光性能的研究,研究发现该配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活性。(3)合成了五种谷胱甘肽缩香兰素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得到了多种配合物的粉末,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推测了其组成为:Cu2[(C18H20N3O8S)(H2O)2(CH3O)2],Zn2[(C18H20N3O8S)(H2O)2(CH3O)2],Ni2[(C18H20N3O8S)(H2O)2(CH3O)2],Cd2[(C18H20N3O8S)(H2O)2(CH3O)2],Co2[(C18H20N3O8S)(H2O)2(CH3O)2]。并对合成的配合物Cd2[(C18H20N3O8S)(H2O)2(CH3O)2]进行了荧光性能的研究,研究发现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荧光活性。(4)合成了一系列谷胱甘肽缩林香草醛希夫碱-1,10-邻菲罗啉过渡金属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推测了其组成为:Cu2(C18H23N3O8S)(C12H8N2)2,Cr2(C18H23N3O8S)(C12H8N2)2,Ni2(C18H23N3O8S)(C12H8N2)2,Zn2(C18H23N3O8S)(C12H8N2)2,Co2(C18H23N3O8S)(C12H8N2)2,Mn2(C18H23N3O8S)(C12H8N2)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粘度法和EB-DNA荧光猝灭发对配合物Cu2[(C18H23N3O8S)(H2O)2(CH3O)]与CT-DNA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为插入作用。(6)采用MTT法对合成的多种配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筛选出对乳腺癌细胞MDA MB231抑制性较好的Cu(II)的谷胱甘肽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合物Cu2[(C18H23N3O8S)(H2O)2(CH3O)]和Cu2(C18H23N3O8S)(C12H8N2)2。选取抗肿瘤活性较好的三元配合物进行进一步的抗肿瘤机理研究,探究了其对糜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可抑制MDA MB231乳腺癌细胞蛋白酶体活性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配合物的浓度以及作用时间与抑制效果成正比。三元铜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大于相应的二元铜配合物,可能与第二配体1,10-邻菲罗啉的加入改变了其结构有关。
刘信玉[5](2010)在《2-氨基-5-甲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希夫碱配合物以其多样的结构和广泛的用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类配合物在催化、生物活性及功能材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合成新的希夫碱配体和配合物,研究其性质和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未见报道的2个系列12种新型希夫碱配合物,并得到了三个希夫碱配体的单晶。这些配合物以过渡金属(Ⅱ)和稀土金属(Ⅲ)为中心离子,以2-氨基-5-甲基吡啶缩邻香草醛、2-氨基-5-甲基吡啶缩2-羟基-1-萘醛为配体合成的。采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热分析和摩尔电导率等分析方法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体的结构,推测了配合物可能的结构,对配体和部分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同时对配体和部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1)合成了2-氨基-5-甲基吡啶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及其相对应的7种金属配合物,得到了配体的单晶。配体分子式为C]4H14N2O2,式量242.27,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晶胞参数为:a=11.5995(6)A,α=90.000(5)°,b:4.9546(2)A,β=117.609(4)°,c=23.9983(12)A,γ=90.000(5)。,V=1222.15(10)A3,Z=4,F(000)=512,Dc=1.317 Mg/m3,μ=0.090 mm-1。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R1=0.0609,wR2=0.1728和R1=0.0911,wR2=0.1985。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二聚体,使整个分子更稳定。7种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LnL1(NO3)(H2O)]NO3·H2O(Ln=La,Pr,Sm);[NiL1(CH3COO)(CH3OH)]·H2O;[CoL1(CH3OH)]CH3COO·H2O;[CuL1(CH3COO)(CH3OH)];[ZnL1(CH3COO) (CH3OH)];所合成的配合物均为有色、粉末状固体,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配体中C=N上的N原子、吡啶环上的N原子,酚羟基上的O原子均参与了配位,配合物中醋酸根、硝酸根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水参与配位或以结晶形式存在。(2)合成了2-氨基-5-甲基吡啶缩2-羟基-1-萘醛希夫碱配体及其相对应的5种金属配合物,得到了配体的单晶。配体分子式为C17H14N2O,式量261.29,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晶胞参数为a=4.8703(2)A,α=90.000(5)°,b=9.5525(5)A,β=98.353(2)°,c=14.0804(6))A,γ=90.000(5)°,V=648.12(5)A3,Z=2,F000)=274,Dc=1.339 Mg/m3,μ=0.085 mm-1.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R1=0.0419,wR2=0.1094和R1=0.0562,wR2=0.1196。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Z”字型一维链结构,使整个分子更稳定。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OL2(CH3COO)(H2O)];[ZnL2(CH3COO)(H2O)];[CuL2(CH3COO)(H2O)]·H2O;[NiL2(CH3COO)(H2O)]·H2O;[CdL2(CH3COO)(H2O)]·H2O.所合成的配合物均为有色、粉末状固体,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配体中C=N上的N原子、吡啶环上的N原子,酚羟基上的O原子均参与了配位,配合物中醋酸根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水参与配位或以结晶形式存在。(3)合成了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L),并得到其单晶。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分子式为C3OH28N6O2,M=504.58.晶胞参数为a=6.1375(1)A,α=90.000(5)°,b=24.6571(4)A,β=94.781(1)°,c=17.7487(3)A,γ=90.000(5)°,V=2676.62(8)A3,Z=4,F(000)=1064,Dc=1.252 Mg/m3,μ=0.081 mm-1.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R1=0.0463,wR2=0.1153和R1=0.0788,wR2=0.1323。运用ADF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阿姆斯特丹密度泛函理论,在GGA:BLYP/DZ基组水平上对分子进行能量、结构优化及频率的计算,并在优化构型基础上探讨了分子轨道能级、电荷布居分析,用前沿轨道理论(HOMO、LUMO轨道)揭示了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化学活性部位。(4)对配体及其部分配合物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配体HL1和HL2及配合物[LaL1(NO3)(H2O)]NO3·H2O、[CuL2(CH3COO)(H2O)]·H2O都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其荧光光谱的激发峰和发射峰λex/λem分别为:291nm/379 nm.291nm/390 nm:329 nm/390 nm.261 nm/368 nm;301nm/368 nm.281 nm/400 nm;338 nm/400 nm:389 nm/400 nm.与配体相比,相应的配合物激发峰和发射峰个数及位置均发生了变化,荧光强度也增强。(5)利用Achar的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的积分法计算程序,分别对30种热分解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拟合,对部分配合物某步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到了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S≠和活化吉布斯函数△G≠。结果如下:配合物[Ni.L1(CH3C00)(CH30H)].H20第3步热分解反应的机理为一级反应方程,其反应动力学函数为:f(α)=1/2(1-α)[-ln(1-α)]-1,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xp(-E/RT)f(α)=Aexp(-E/RT)1/2(1-α)[-ln(1-α)]-1,E=554.89 kJ·mol-1, lnA=117.52,r=0.9950,△S≠=727.3 J·mol-1·K-1,△G≠=167.2 kJ·mol-1。配合物[CuL2(CH3COO)(H2O)]·H2O第3步热分解反应的机理为一级反应,其反应动力学函数为:f(α)=1/2(1-α)[-ln(1-α)]-1,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 exp(-E/RT)f(α)=A exp(-E/RT) 1/2(1-α)[-ln(1-α)]-1,E=507.85 kJ·mol-1 lnA=102.26,r=0.9196,△S≠=600.6 J·mol-1·K-1,△G≠=191.9 kJ·mol-1。(6)采用牛津杯抑菌圈法对希夫碱配体及其部分金属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供测试的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均与浓度正相关,其中配体HL’和配合物[CoL1(CH3OH)]CH3COO·H2O具有广谱抑菌活性,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相应的配体,说明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对细菌的生长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肖艳[6](2009)在《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铜(Ⅱ)、铂(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氨基酸是生物体内微量金属元素的重要配体,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在医学、催化、分析化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有关希夫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报道,但是关于氨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活性及细胞凋亡诱导性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设计和合成不同的氨基酸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结构、性质及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特别是氨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顺铂是治疗癌症的常用药物,但是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大而限制了使用。研究铂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及细胞凋亡诱导性的作用,可以为铂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理及其毒副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文设计和合成新的氨基酸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对其进行表征,推断出其可能的结构,对部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深入研究了氨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及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以有机铜配合物NC-CuCl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其抗肿瘤作用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选用L-天冬酰胺和L-谷氨酰胺为母体,同含有亲水基的邻香草醛缩合,得到两种希夫碱配体,使其与过渡金属反应得到10种金属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分析、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分析手段对配体及金属配合物进行表征。L-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HL1Li·2H2O,[Zn(LiL1)(CH3COO)(H2O)3], [CuL1(H2O)3], [Mn(LiL1) (CH3COO)(H2O)3],[Co(LiL1)(CH3COO)(H2O)3], [Ni(LiL1)(CH3COO)(H2O)]·2H2O。L-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HL2Li·H2O, [Zn2(L2)2(CH3COOH)(H2O)2]·(H2O)(CH3OH), [Cu3(L2)2(CH3COO)2 (H2O)]·2H2O, [Mn3(L2)2(CH3COO)2(CH3COOH)2]·3H2O,[Co2(L2)2(CH3COOH) (H2O)2]·(H2O)(CH3OH), [Ni3(L2)2(CH3COO)2]·5H2O。对金属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研究其热分解过程和热分解机理,结果如下:L-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锰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 1/3(1-α)[-ln(1-α)]-2,热分解速率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1/3 (1-α)[-ln(1-α)]-2。其它的L-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第一步或第二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均为:f(α)=1/4(1-α)[-ln(1-α)]-3,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均为:dα/dt = A·e-E/RT·f(α) = A·e-E/RT·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同时也得到了配合物某步的热分解相应的动力学参数(E, A)及活化熵变△S≠和活化吉布斯自由能变△G≠。采用抑菌圈法对L-天冬酰胺和L-谷氨酰胺希夫碱配体及其部分金属配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研究表明所供测试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均与浓度正相关;配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相应的配体,其中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镍配合物(#2)和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铜配合物(#8)的抑菌效果较好,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分别是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铜配合物(#8)、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钴配合物(#7)、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镍配合物(#2)和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镍配合物(#2)。配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相应的配体,说明配合物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对细菌的生长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用溴化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MTT)法对所合成的12种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筛选出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铜配合物(GVC)。对GVC的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GVC对乳腺癌MDA-MB-231及血癌Jurkat T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该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且这种作用与GVC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更重要的发现是GVC能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对恶性乳腺癌细胞MCF 10DCIS.com有较强细胞毒性,对正常乳腺细胞MCF 10A毒性较小。GVC对乳腺癌MDA-MB-231和血癌Jurkat T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说明GVC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对恶性乳腺癌细胞MCF 10DCIS.com和正常乳腺细胞MCF 10A的选择性凋亡诱导作用,说明了GVC具有很好的抗肿瘤选择性。以有机铜配合物NC-CuCl为模型化合物,用Image-iTTM活细胞ROS测试法研究了有机铜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有机铜配合物对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铜离子和蛋白酶体的键合作用,通过对细胞内蛋白酶体活性的抑制,进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ROS的产生参与了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不是主要原因。研究了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它们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与其使用浓度正相关,其半数抑制率IC50值均小于6μM;用MTT法考察了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比顺铂具有使用浓度更低、抑制活性更好的特性,其半数抑制率IC50值均小于10μM。对这四种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的深入研究发现: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均有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此项研究为深入研究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合成了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并得到其单晶。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化学式为C30H28N6O2,M = 504.58。晶胞参数为:a = 6.0710(2)(?),b = 22.2948(7) (?),c = 9.8712(3) (?),α= 90o,β= 95.147(2)°,γ= 90°,Z = 2,V = 1330.70(7) (?)3,T = 293(2) K,Dc = 1.259mg/m3,R1 = 0.0494,wR2 = 0.1361 for I>2σ(I),F(000) = 532。分子晶体结构显示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的分子不是二维共平面的,而是向三维空间伸展。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使分子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的晶体结构进行优化,在稳定几何构型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各分子片富含电子的氮氧原子对前沿轨道的贡献和NBO电荷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此化合物部分键长、键角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由计算可知该配体与金属或其他分子作用时,N(31)、N(64)、O(33)和O(66)这4个原子是化学活性部位,可以发生各种有机反应及与金属离子配位。对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配体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结果如下:其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 3/2(1-α)4/3[1/(1-α)1/3-1]-1,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3/2(1-α)4/3[1/(1-α)1/3-1]-1,E = 1248 kJ/mol,lnA = 235.1,r = 0.9799,ΔS≠= 1888 J/mol·K,ΔG≠= 86.14 kJ/mol。
张霞[7](2009)在《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被证明具有抗癌、抑菌、与DNA相互作用等生物活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有关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报道,但是关于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是真核细胞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特异性阻断UPP通路,可以显着的影响许多负责细胞周期和肿瘤生长的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P53、Bax、IκB等的降解,继而影响到多个细胞内过程,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因此,蛋白酶体抑制剂则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论文正是在蛋白酶体抑制剂研究的基础,合成了一系列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对其进行了表征,用MTT法及台盼兰(Trypan Blue)染色法筛选出几种抗肿瘤性能良好的铜、锌配合物,对这些高活性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该类希夫碱配合物的生物靶标为蛋白酶体。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11种牛磺酸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探讨其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铜配合物均可抑制26S蛋白酶体的活性,MTT法筛选出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较好抑制能力的配合物-牛磺酸缩水杨醛铜邻菲咯啉的三元配合物(Y6),考察了Y6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方式,半抑制率IC50约为12μM;Y6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实验表明,此配合物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内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Y6作用于白血病细胞Jurkat T,台盼兰染色法表明此配合物对白血病细胞的致死率呈浓度依赖方式,且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抑制白血病细胞Jurkat T内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Y6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白血病细胞Jurkat T的蛋白酶体诱导能力及凋亡诱导方式相似,证明了其抗肿瘤广谱性。(2)合成了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体(KL)及其它的5种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及热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L (CH3COO)(CH3OH)]·2H2O、[ZnL (CH3COO)(CH3OH)]·H2O、[CdL (CH3COO) (CH3OH)]·H2O、[La LNO3] NO3·H2O、[SmLNO3] NO3·H2O。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的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S≠和活化吉布斯函数△G≠,结果如下:[CuL (CH3COO)(CH3OH)]·2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3A·e-E/RT (1-α)[-ln(1-α)]-2,E = 327.03 kJ/mol,lnA =55.24,r = 0.9952,△S≠=-209.48J/mol·K,△G≠=112.58 kJ/mol。[ZnL (CH3COO)(CH3OH)]·H2O的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 ,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3A·e-E/RT (1-α)[-ln(1-α)]-2,E = 471.70 kJ/mol,lnA =82.58,r = 0.968,△S≠=-436.19 J/mol·K,△G≠=-220.45 kJ/mol。[SmLNO3] NO3·H2O的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 f (α)= 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4(1-α)[-ln(1-α)]-3A·e-E/RT,E = 295.98 kJ/mol,lnA =88.68,r = 0.9899,△S≠=-486.68 J/mol·K,△G≠=-21.95 kJ/mol。对配体KL和部分配合物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配体KL的激发和发射峰λex/λem为286nm/505 nm ,配合物[CuL (CH3COO)(CH3OH)]·2H2O、[ZnL(CH3COO)]·H2O、[LaLNO3] NO3·H2O的激发和发射峰λex/λem分别为373nm/444 nm、285nm/500 nm、375nm/478nm,与配体相比较,[CuL(CH3COO) (CH3 OH)]·2H2O配合物形成后,荧光强度、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均产生了变化,尤其是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ZnL(CH3COO)]·H2O、[La LNO3] NO3·H2O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均未产生大的变化,荧光性质与配体较相似。(3)利用合成的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体KL及其铜配合物[CuL (CH3COO)(CH3OH)]·2H2O(Z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内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此铜配合物可以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机理与牛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Y6相似。(4)合成了邻苯二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B2及邻苯二胺缩水杨醛希夫碱配体B7,分别将B2、B7溶液与铜盐或锌盐溶液混合得到几种配合物混合溶液。分别用各混合物溶液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白血病细胞Jurkat T,详细考察了其对两种肿瘤细胞的蛋白酶体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u(Ⅱ)、Zn(Ⅱ)混合液均能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u(Ⅱ)混合液的作用能力较Zn(Ⅱ)混合液稍强,但是二者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机理相似,都是钙蛋白酶参与的结果,这与Y6及Z1配合物诱导细胞凋亡机理不同。同时比较了不同结构的配体B2、B7形成的铜混合液对白血病细胞Jurkat T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能力及细胞凋亡的诱导能力,探讨了配体结构对配位能力的影响。(5)比较了Cu(I)和Cu(II)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价态的铜均可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但Cu(I)较Cu(II)抑制作用稍强;纯化的20S蛋白酶体将Cu(II)还原为Cu(I);DMSO和乙醇等羟基自由基抑制剂部分的保护纯化的20S蛋白酶体活性被CuCl2抑制;NC-铜混合物处理MDA-MB-231细胞后,在细胞内有活性氧簇(ROS)产生,铜氧化还原产生ROS可能是铜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6)合成了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希夫碱配体,并得到了其单晶。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获得的单晶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稳定构型的总能量、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原子自然电荷布居、自然键轨道(NBO)及稳定化能等。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并用此模型预测出该标题化合物的化学活性位点可能为N(28), O(29)和O(31)这3个原子,这些活性位点易于发生某些有机反应或与金属离子配位,量子化学计算为设计合成配合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何连花[8](2009)在《2,6-二氨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希夫碱配合物在生物、催化、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成为当前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合成新的希夫碱配体和配合物,研究其性质和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6-二氨基吡啶(DAPD)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染料和化学发光试剂,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化学分析领域,但是对2,6-二氨基吡啶的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本文选择结构各异的醛类化合物与2,6-二氨基吡啶缩合成希夫碱,继而与过渡金属离子Cu(Ⅱ)、Cd(Ⅱ)、Zn(Ⅱ)、Ni(Ⅱ)、Mn(Ⅱ)、Co(Ⅱ)反应,合成了未见报道的3个系列15种2,6-二氨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和摩尔电导率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其可能的结构,对配体和具有荧光的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同时对部分配合物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及对DNA的插入作用进行了研究。2,6-二氨基吡啶缩水杨醛(H2L1)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组成为:[Cu(HL1)(CH3COO)]·H2O; [CoCHL1)(CH3COO)]·H2O; [Mn(HL1)(CH3COO)]·H2O; [Cd(HL1)(CH3COO)]·H2O; [Ni(HL1)(CH3COO)]·H2O; [Zn(HL1)(CH3COO)]·H2O。2,6-二氨基吡啶缩香草醛(H2L2)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组成为:[Cu(HL2)(CH3COO)]·H2O; [Co(HL2)(CH3COO)]·H2O; [Mn(HL2)(CH3COO)]·H2O;[Zn(HL2)(CH3COO)]·H2O; [Cd(HL2)(CH3COO)]·H2O.2,6-二氨基吡啶缩苯甲醛(L3)、8-羟基喹啉(HL4)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混配配合物组成为[NiL3L4(CH3COO)]·H2O; [CdL3L4(CH3COO)]·H2O; [CoL3L4(CH3COO)]·H2O;[ZnL3L4(CH3COO)]·H2O。所合成的配合物均为有色、粉末状固体,室温下在空气中化学性质稳定。配体中的C=N上的氮原子、苯环酚羟基上的氧原子、苯甲氧基上的氧原子均参加了配位,配合物中的醋酸根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配合物中存在水分子,它们以结晶形式存在。利用Achar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积分法,设计了数据处理程序,分别对30种热分解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拟合,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这些配合物的某步热分解反应机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其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方程,求出了活化熵△lS=i和活化吉布斯函数△G≠,结果如下:配合物[Co(HL1)(CH3COO)]·H2O第(2)步热分解反应的机理为三维扩散方程,其反应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 exp(-E/RT)f(α)=A exp(-E/RT)1/3(1-α)[-ln(1-α)]-2 , E=449.49 kJ/mol,lnA=74.19, r=0.9986,△S≠=468.66 J/mol·K,△G≠=139:24 kJ/mol。配合物[Cu(HL2)(CH3COO)]·H2O第(3)步热分解反应的机理为三维扩散方程,其反应动力学函数为:f(α)=3/2(1-α)2/3[1-(1-α)1/3]-1,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xp(-E/RT)f(α)=Aexp(-E/RT)3/2(1-α)2/3[1-(1-α)1/3]-1, E=760.29kJ/mol, lnA=148.37, r=0.9929,△S≠=983.05 J/mol·K,△G≠=185.99kJ/mol。配合物[CdL3L4(CH3COO)]·H2O第(3)步热分解反应的机理为成核与生长方程,其反应动力学函数为:f(α)=2(1-α)[1-ln(1-α)]1/2,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xp(-E/RT)f(α)=Aexp(-E/RT)2(1-α)[1-ln(1-α)]1/2, E=366.78 kJ/mol, lnA=44.43, r=0.9946,△S≠=141.84 J/mol·K,△G≠=260.85 kJ/mol。对配体及其部分配合物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配合物[Ni(HL1)(CH3COO)]·H2O、[Zn(HL2)(CH3COO)]·H2O及[CdL3L4(CH3COO)]·H2O溶液荧光光谱的激发峰和发射峰λex/λem分别为528nm/530nm;367nm/368 nm;488nm/490 nm。与配体相比,相应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Ni(HL1)(CH3COO)]·H2O、[Zn(HL2)(CH3COO)]·H2O配合物激发峰和发射峰的位置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CdL3L4(CH3COO)]·H2O与配体相似。采用荧光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对配合物[Cu(HL1)(CH3COO)]·H2O和[CdL3L4(CH3COO)]·H2O进行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与DNA的相互作用等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后,使配合物-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大大增强,推测配合物与DNA发生了类似EB的插入作用;配合物的插入能力与配合物浓度正相关。配合物[Cu(HL1)(CH3COO)]·H20对O2-·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率与浓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经直线方程拟合,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97%。
张海燕[9](2008)在《钐芳香族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合成了以苯甲酸及其衍生物为第一配体,2,2’-联吡啶为第二配体的14种钐的三元配合物,分别为:[Sm(BA)3bipy]2、[Sm(p-MBA)3bipy]2、[Sm(o-MOBA)3bipy]2·H2O、[Sm(m-MOBA)3bipy]2·H2O、[Sm(p-MOBA)3bipy]2·(C2H5OH)2、[Sm(o-ClBA)3bipy]2·2H2O、[Sm(m-ClBA)3bipy]2·4H2O、[Sm(p-ClBA)3bipy·H2O]2、[Sm(2,4-DClBA)3bipy]2、[Sm(o-BrBA)3bipy]2·2H2O、[Sm(m-BrBA)3bipy]2·3H2O、[Sm(p-BrBA)3bipy·H2O]2·H2O、[Sm(o-NBA)3bipy]2·2H2O、[Sm(p-NBA)3bipy]2·2H2O,同时又合成了以苯甲酸衍生物为第一配体及1,10-邻菲罗啉和2,2’-联吡啶为中性配体5种钐的四元配合物,分别是: Sm2(m-MOBA)6(phen)(bipy)(H2O)、Sm2(p-MOBA)6(phen)(bipy)(H2O)、Sm2(o-MBA)6(bipy)(phen)、Sm2(m-MBA)6(bipy)(phen)、Sm2(p-MBA)6(bipy)(phen)。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分析等手段对以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4个三元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别是:[Sm(BA)3bipy]2、[Sm(p-ClBA)3bipy·H2O]2、[Sm(p-MOBA)3bipy]2·(C2H5OH)2和[Sm(p-BrBA)3bipy·H2O]2·H2O。它们都是以双核分子的形式存在。羧基基团与钐离子的配位方式各有不同,主要包括四种:(1)单齿配位;(2)双齿螯合配位;(3)桥联双齿配位;(4)桥联三齿配位。[Sm(BA)3bipy]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位数是8,中心钐的配位环境为三角十二面体;[Sm(p-MOBA)3bipy]2·(C2H5OH)2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位数为9,中心钐的配位环境为三帽三棱柱体;[Sm(p-ClBA)3bipy·H2O]2和[Sm(p-BrBA)3bipy·H2O]2·H2O都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位数为8,中心钐的配位环境都为双帽三棱柱体。用TG-DTG和IR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采用我们提出的改进的双等双步法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非等温动力学的研究。依据TG-DTG曲线,确定了配合物[Sm(BA)3bipy]2、[Sm(p-MOBA)3bipy]2·(C2H5OH)2、Sm2(m-MBA)6(bipy)(phen)、Sm2(p-MBA)6(bipy)(phen)、[Sm(2,4-DClBA)3bipy]2和[Sm(p-MBA)3bipy]2第一步热分解过程和配合物[Sm(o-MOBA)3bipy]2·H2O、[Sm(p-ClBA)3bipy·H2O]2、[Sm(o-BrBA)3bipy]2·2H2O、[Sm(o-NBA)3bipy]2?2H2O和[Sm(m-MOBA)3bipy]2·H2O第二步热分解过程的机理函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同时计算了热力学参数(ΔH≠,△G≠和ΔS≠)。同时还确定了[Sm(BA)3bipy]2、[Sm(p-MBA)3bipy]2、Sm2(o-MBA)6(bipy)(phen)、Sm2(m-MBA)6(bipy)(phen)和Sm2(p-MBA)6(bipy)(phen)五种不含结晶水的配合物当失重为10%时的寿命方程。比较了各系列配合物的热稳定性,为寻找稳定性较高的稀土配合物功能材料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袁厚群[10](2007)在《含有杂环配体的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在常温反应条件和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四种含氮杂环芳香配体的稀土三元配合物和三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进行了表征,并用X-Ray测定了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详细分析了各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并对其中5种配合物的主要热分解阶段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这七种配合物的分子式如下:(1) [Sm2(phen)2 (CH3COO)4(NO3)2](2) [Nd2(phen)2(CH3COO)4(NO3)2](3) [Eu(phen)2(NO3)3](4) [Ho(phen)2(NO3)3](5) [V6O12(phen)4(CH3O)4]·4H2O(6) [Cu(H2B(pz)2)2](7) [Ni(H2B(pz)2)2]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的第一阶段的热分解反应和配合物3的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均符合第6号机理函数,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均可表示为dα/dT = 4A/βe-E/RT(1-α)1/2[1- (1-α)1/2]1/2。对应的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45.06, 196.70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lnA = 26.95, 34.31。配合物2的第一阶段的热分解反应和配合物4的第二阶段的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均符合第23号机理函数,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均可表示为dα/dT = (A/β)e-E/RT。相对应的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71.72, 256.81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lnA = 52.00, 45.58。配合物7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分别符合第3号和第17号机理函数,对应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表示为dα/dT = 3(A/β)e-E/RT[(1-α)-1/3-1]1/2, dα/dT = 2(A/β)e-E/RT(1-α)1/2,对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60.87, 176.27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lnA = 65.65, 37.11。
二、氯化钆与L-丙氨酸和甘氨酸三元固态配合物的合成及热化学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化钆与L-丙氨酸和甘氨酸三元固态配合物的合成及热化学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Eu、Tb)辛酰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制备条件 |
1.3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
1.3.1 铕二元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
1.3.2 铕三元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
1.4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常用表征方法 |
1.4.1 元素分析 |
1.4.2 摩尔电导分析 |
1.4.3 热化学测量 |
1.4.4 红外光谱 |
1.4.5 核磁共振 |
1.4.6 微观形貌分析 |
1.4.7 X射线粉末衍射 |
1.4.8 偏光显微镜的观察 |
1.4.9 UV-Vis吸收光谱的分析 |
1.4.10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
1.5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
1.5.1 热化学性能的研究 |
1.5.2 配合物结构的研究 |
1.5.3 农业及养殖业的应用 |
1.5.4 医学及生物学的应用 |
1.5.5 发光性能的研究 |
1.6 本章小结 |
2 辛酰类氨基酸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剂及配体的合成过程 |
2.3 测试仪器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1H NMR结果分析 |
2.4.2 溶解性分析 |
2.4.3 FT-IR分析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
2.4.5 化合物热性质分析 |
2.4.6 表面形貌的分析 |
2.4.7 偏光显微镜的观察 |
2.5 本章小结 |
3 稀土(Eu、Tb)辛酰苯丙氨酸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剂及配合物的合成过程 |
3.3 测试仪器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T-IR分析 |
3.4.2 元素分析 |
3.4.3 X射线衍射分析 |
3.4.4 吸收光谱分析 |
3.4.5 紫外灯照射分析 |
3.4.6 发射光谱 |
3.5 本章小结 |
4 全文的总结及展望 |
4.1 全文的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稀土氨基酸类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稀土在农业中的作用 |
1.1.1 稀土及其配合物对作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
1.1.2 稀土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1.1.3 稀土对作物逆境胁迫的影响 |
1.1.4 稀土对减轻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
1.2 氨基酸在农业中的作用 |
1.2.1 氨基酸在作物上的应用 |
1.2.2 氨基酸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氨基酸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 叶面肥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
1.3.1 叶面肥的特点与吸收机理 |
1.3.2 叶面肥的发展趋势 |
1.3.3 叶面肥的优点和不足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稀土氨基酸配合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配合物的合成 |
2.4 配合物的表征与分析 |
2.4.1 稀土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2.4.2 稀土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3 稀土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
2.4.4 稀土配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2.4.5 稀土配合物的核磁共振分析 |
2.4.6 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2.5 配合物的表征结果分析 |
2.5.1 元素分析 |
2.5.2 热重分析 |
2.5.3 红外光谱分析 |
2.5.4 X射线衍射分析 |
2.5.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5.6 荧光光谱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稀土复合叶面肥的制备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稀土复合叶面肥的原料选择 |
3.2.1 营养元素的选择 |
3.2.2 螯合剂的选择 |
3.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3.3 实验部分 |
3.3.1 试剂与仪器 |
3.3.2 螯合剂及螯合反应原理 |
3.3.3 复合叶面肥的制备 |
3.3.4 制备流程 |
3.3.5 叶面肥稳定性正交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叶面肥制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螯合剂的影响 |
3.4.3 螯合时间和螯合温度的影响 |
3.4.4 溶液pH值的影响 |
3.4.5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3.4.6 复合叶面肥的性能检测及分析 |
3.4.7 复合叶面肥的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稀土复合叶面肥对苹果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项目测定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喷施叶面肥对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喷施叶面肥对苹果叶片光合效率的影响 |
4.3.3 喷施叶面肥对苹果叶片叶绿素快速荧光的影响 |
4.3.4 喷施叶面肥对苹果叶片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影响 |
4.3.5 喷施叶面肥对苹果叶片长势和果实质量的影响 |
4.3.6 喷施叶面肥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配位化学研究概述 |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
1.2.1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
1.2.2.1 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 |
1.2.2.2 催化领域方面的应用 |
1.2.2.3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2.2.4 光致变色领域的应用 |
1.2.2.5 腐蚀领域的应用 |
1.3 吲哚—2,3—二酮(靛红)及其希夫碱配合物概述 |
1.4 蛋白酶体抑制剂概述 |
1.4.1 泛素结构 |
1.4.2 蛋白酶体结构 |
1.4.3 蛋白酶体功能与应用 |
1.4.4 蛋白酶体抑制剂分类 |
1.4.5 蛋白酶体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 2-氨基-4-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2.2.3 靛红缩2-氨基-4-甲基苯酚配体(HL~1)的合成 |
2.2.4 配合物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元素分析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2.3.3 紫外光谱分析 |
2.3.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2.3.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2.3.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2.4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化学试剂 |
3.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3.1.3 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希夫碱配体(HL~2)的合成 |
3.1.4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元素分析 |
3.2.2 红外光谱分析 |
3.2.3 紫外光谱分析 |
3.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3.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3.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化学试剂 |
4.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4.1.3 吲哚-2,3-二酮缩2-甲氧基-5-3氨基苯酚希夫碱配体(HL~3)的合成61 |
4.1.4 配合物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4.2.3 紫外光谱分析 |
4.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4.2.5 配合物[CuL~(3)(CH_(3)COO)] · H_(2)O的热分析 |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4.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对氨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化学试剂 |
5.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
5.1.3 吲哚-2,3-二酮缩对氨基水杨酸希夫碱配体(HL~4)的合成 |
5.1.4 配合物的合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元素分析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5.2.3 紫外光谱分析 |
5.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5.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5.2.7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5.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苯丙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化学试剂 |
6.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
6.1.3 吲哚-2.3-5二酮缩苯丙氨酸希夫碱配体(HL~5)的合成 |
6.1.4 配合物的合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元素分析 |
6.2.2 红外光谱分析 |
6.2.3 紫外光谱分析 |
6.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6.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6.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6.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L-色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7.1 实验部分 |
7.1.1 化学试剂 |
7.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
7.1.3 6 吲哚-2,3-二酮缩L-色氨酸希夫碱配体(HL~6)的合成 |
7.1.4 配合物的合成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元素分析 |
7.2.2 红外光谱分析 |
7.2.3 紫外光谱分析 |
7.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7.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7.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7.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氨基苯酚类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 |
引言 |
8.1 实验部分 |
8.1.1 实验试剂 |
8.1.2 实验仪器 |
8.1.3 希夫碱配体的合成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元素分析 |
8.2.2 单晶结构测定 |
8.2.3 量子化学计算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配合物抗癌活性研究 |
引言 |
9.1 实验部分 |
9.1.1 实验试剂 |
9.1.2 实验仪器 |
9.1.3 所需吲哚-2,3-二酮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
9.1.4 主要溶液配制 |
9.1.5 试验方法和步骤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希夫碱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 |
9.2.2 希夫碱配合物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
9.2.3 配合物C1, C2对人乳腺癌细胞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诱导其凋亡作用 |
9.2.4 配合物C3, C4对人乳腺癌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9.2.5 配合物C5, C6对MDA-MB-231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9.2.6 结论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谷胱甘肽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1.2 希夫碱配合物概述 |
1.3 小肽分子----谷胱甘肽配合物概述 |
1.4 配合物与 DNA 的相互作用研究 |
1.4.1 配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方式 |
1.4.2 配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1.5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1.5.1 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
1.5.2 细胞凋亡 |
1.5.3 蛋白酶体概述 |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7.1 配合物的合成 |
1.7.2 配合物的表征 |
1.7.3 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谷胱甘肽缩邻香草醛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DNA 活性研究 |
前言 |
2.0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2.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2.1.3 配合物的合成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元素分析 |
2.2.2 红外光谱分析 |
2.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2.4 核磁分析 |
2.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2.2.6 配合物的可能结构 |
2.3 荧光光谱分析 |
2.4 配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分析 |
2.4.1 实验部分 |
2.4.2 配合物与 DNA 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 结语 |
第三章 谷胱甘肽缩2-羟基-1-萘甲醛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活性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化学试剂 |
3.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3.1.3 配合物的合成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元素分析 |
3.2.2 红外光谱分析 |
3.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2.4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3 荧光光谱分析 |
3.4 结语 |
第四章 谷胱甘肽缩香兰素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活性研究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化学试剂 |
4.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4.1.3 配合物的合成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4.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2.4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4.3 配合物的荧光分析 |
4.4 结语 |
第五章 谷胱甘肽类三元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癌活性研究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化学试剂 |
5.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5.1.3 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
5.1.4 抗肿瘤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
5.1.5 抗肿瘤活性的测试方法和步骤 |
5.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2.1 元素分析 |
5.2.2 红外光谱 |
5.2.3 核磁分析 |
5.2.4 热重分析 |
5.2.5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5.2.6 不同浓度谷胱甘肽缩林香草醛-Cu-1,10-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 MDA MB 231 中蛋白酶体 CT 活性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
5.3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5)2-氨基-5-甲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1.2 希夫碱配合物概述及合成方法 |
1.2.1 希夫碱的合成反应机理 |
1.2.2 希夫碱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
1.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3.1 生物活性研究 |
1.3.2 载氧活性研究 |
1.3.3 催化活性研究 |
1.3.4 分析化学研究 |
1.3.5 功能材料研究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方法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2-氨基-5-甲基吡啶缩邻香草醛类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 |
引言 |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2.1.1 热重法 |
2.1.2 热分解微分和积分形式的动力学函数理论推导 |
2.2 2-氨基-5-甲基吡啶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的合成及晶体结构测定 |
2.2.1 实验部分 |
2.2.2 晶体结构测定 |
2.3 2-氨基-5-甲基吡啶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3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2.4 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2.4.1 配体HL~1的荧光光谱分析 |
2.4.2 配合物[CuL~1(CH_3COO)(CH_3OH)]的荧光光谱分析 |
2.4.3 配合物[LaL~1(NO_3)(H_2O)]NO_3·H_2O的荧光光谱分析 |
2.5 结语 |
第三章 2-氨基-5-甲基吡啶缩2-羟基-1-萘醛类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 |
引言 |
3.1 2-氨基-5-甲基吡啶缩2-羟基-1-萘醛希夫碱配体的合成及晶体结构测定 |
3.1.1 实验部分 |
3.1.2 晶体结构测定 |
3.2 2-氨基-5-甲基吡啶缩2-羟基-1-萘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2.1 实验部分 |
3.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3.3 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3.3.1 配体HL~2的荧光光谱分析 |
3.3.2 配合物[CuL~2(CH_3COO)(H_2O)]·H_2O的荧光光谱分析 |
3.3.3 配合物[NiL~2(CH_3COO)(H_2O)]·H_2O的荧光光谱分析 |
3.4 结语 |
第四章 4-氨基安替比林缩间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化学试剂 |
4.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4.1.3 4-氨基安替比林缩间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单晶的制备 |
4.1.4 4-氨基安替比林缩间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单晶结构描述 |
4.1.5 4-氨基安替比林缩间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单晶结构解析 |
4.2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 |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
4.3.2 Mulliken布局分析 |
4.3.3 前沿轨道能量分析 |
4.4 结语 |
第五章 2-氨基-5-甲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抑菌活性的初探 |
引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菌种 |
5.1.4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
5.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
5.2.3 化合物抑菌活性讨论 |
5.3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铜(Ⅱ)、铂(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21 世纪的配位化学 |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
1.3 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意义和应用 |
1.4 蛋白酶体抑制剂概述 |
1.5 细胞凋亡概述 |
1.6 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类氨基酸概述 |
1.7 铂类抗癌药物概述 |
1.8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
1.9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0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L-天冬酰胺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 |
2.2.2 仪器 |
2.2.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2.3.2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2.3.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2.3.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2.3.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2.4 结语 |
第三章 L-谷氨酰胺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3.2.2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3.2.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3.2.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3.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3 结语 |
第四章 L-天冬酰胺和 L-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及实验细胞 |
4.1.2 仪器 |
4.1.3 生物活性测定实验方法及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抗菌实验结果 |
4.2.2 抗肿瘤实验结果 |
4.2.3 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结果 |
4.3 结语 |
第五章 苯基吡啶铂类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及实验细胞 |
5.1.2 实验仪器 |
5.1.3 抗肿瘤活性测定的实验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纯化的 20S 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
5.2.2 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5.2.3 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细胞MDA-MB-231 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
5.3 结语 |
第六章 4-氨基安替比林类双希夫碱的合成、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
前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 |
6.1.2 仪器 |
6.1.3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合成 |
6.2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晶体结构测试和分析 |
6.2.1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晶体结构解析 |
6.3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 |
6.4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计算结果与讨论 |
6.4.1 平衡几何结构 |
6.4.2 电子布居分析及前沿轨道能量 |
6.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6.6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希夫碱(Schiff Base)配合物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
1.2 希夫碱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
1.2.1 希夫碱的缩合合成反应机理 |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 |
1.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1 生物活性研究 |
1.3.2 催化活性研究 |
1.3.3 载氧活性研究 |
1.3.4 功能材料特性研究 |
1.3.5 其它性能研究 |
1.4 希夫碱配合物应用的局限性 |
1.5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5.1 泛素-蛋白酶体概述 |
1.5.2 蛋白酶体的结构 |
1.5.3 泛素-蛋白酶体作用机制 |
1.5.4 蛋白酶体抑制剂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及荧光发生的基本原理 |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2.1.1 微积分动力学函数推导 |
2.1.2 反应机理的推导 |
2.2 荧光发生的原理 |
2.2.1 分子的激发态 |
2.2.2 分子的去活化过程 |
2.2.3 荧光两个必要条件 |
2.2.4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2.2.5 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及其相互关系 |
第三章 牛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实验细胞 |
3.1.4 牛磺酸希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3.1.5 主要溶液配制 |
3.1.6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希夫碱配合物对26S 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
3.2.2 希夫碱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3.2.3 Y6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3.2.4 Y6 对白血病细胞Jurkat T 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 |
4.1.2 仪器和测试条件 |
4.1.3 配体(KL)的合成 |
4.1.4 配合物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4.2.3 配合物的热分析 |
4.2.4 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率及一般性质 |
4.2.5 紫外光谱分析 |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4.2.7 荧光光谱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铜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1.3 实验细胞 |
5.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不同浓度Z1、Z9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抑制作用 |
5.2.2 不同浓度Z1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中类糜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 |
5.2.3 不同浓度Z1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凋亡的诱导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邻苯二胺类双希夫碱铜、锌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 |
6.1.2 仪器 |
6.1.3 实验细胞 |
6.1.4 配体的合成 |
6.1.5 混合液的制备 |
6.1.6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邻香草醛缩邻苯二胺希夫碱(B2)Cu(Ⅱ)、Zn(Ⅱ)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 |
6.2.2 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希夫碱(B7)Cu(Ⅱ)、Zn(Ⅱ)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 |
6.2.3 构效关系初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属铜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可能的机理探讨 |
前言 |
7.1 实验部分 |
7.1.1 试剂 |
7.1.2 仪器 |
7.1.3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Cu(I) 和Cu(II) 对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作用 |
7.2.2 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对CuCl_2 的还原作用 |
7.2.3 羟基自由基抑制剂对CuCl_2 抑制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活性的保护作用 |
7.2.4 铜配合物处理细胞后细胞内的活性氧(ROS)的检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2-氨基苯并噻唑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 |
前言 |
8.1 实验部分 |
8.1.1 试剂 |
8.1.2 仪器 |
8.1.3 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的合成及其单晶的制备 |
8.1.4 2-(2-羟基3 甲氧基苯基)-氨基苯并噻唑的单晶结构描述 |
8.1.5 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的单晶结构解析 |
8.2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 |
8.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8.3.1 平衡几何结构 |
8.3.2 分子总能量及前沿轨道能量分析 |
8.3.3 电荷布居分析 |
8.3.4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
9.1 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8)2,6-二氨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希夫碱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
1.2.1.1 希夫碱的合成反应机理 |
1.2.1.2 直接合成法 |
1.2.1.3 分步合成法 |
1.2.1.4 模板合成法 |
1.2.1.5 逐滴合成法 |
1.2.1.6 水热合成法 |
1.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
1.3.1 生物活性 |
1.3.2 电化学性能和腐蚀方面的应用 |
1.3.3 催化活性 |
1.3.4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3.5 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2.1 热重法(TG法) |
2.2 热分解微分和积分形式的动力学函数理论推导 |
2.2.1 积分法和微分法 |
2.2.2 反应机理的推导 |
第三章 2,6-二氨基吡啶缩水杨醛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化学试剂 |
3.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3.1.3 配体的合成 |
3.1.4 配合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元素分析 |
3.2.2 红外光谱分析 |
3.2.3 紫外光谱分析 |
3.2.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3.2.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3.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3 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3.3.1 配体H_2L~1的荧光光谱 |
3.3.2 [Ni(HL~1)(CH_3COO)]·H_2O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3.4 结语 |
第四章 2,6-二氨基吡啶缩香草醛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1 实验部分 |
4.1.1 化学试剂 |
4.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4.1.3 配体的合成 |
4.1.4 配合物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4.2.3 紫外光谱分析 |
4.2.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4.2.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4.3 荧光光谱 |
4.3.1 配体H_2L~2的荧光光谱 |
4.3.2 [Zn(HL~2)(CH_3COO)]·H_2O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4.4 结语 |
第五章 2,6-二氨基吡啶缩苯甲醛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5.1 实验部分 |
5.1.1 化学试剂 |
5.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
5.1.3 配体的合成 |
5.1.4 配合物的合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元素分析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5.2.3 紫外光谱分析 |
5.2.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5.2.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5.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5.3 荧光光谱 |
5.3.1 配体L~3的荧光光谱 |
5.3.2 配合物[CdL~3L~4(CH_3COO)]·H_2O的荧光光谱 |
5.4 结语 |
第六章 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
6.1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6.1.1 实验部分 |
6.1.1.1 仪器与试剂 |
6.1.1.2 实验方法 |
6.1.2 结果与讨论 |
6.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研究 |
6.2.1 实验部分 |
6.2.1.1 仪器与试剂 |
6.2.1.2 实验方法 |
6.2.2 结果与讨论 |
6.3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钐芳香族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羧酸类配合物的性能研究 |
1.1.1 发光特性 |
1.1.2 热分解 |
1.1.3 磁性 |
1.2 稀土羧酸配合物单晶的培养 |
1.3 稀土芳香羧酸类配合物的配位方式 |
1.4 热分析动力学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1.4.2 动力学处理方法 |
1.5 选题思路 |
第二章 联吡啶与苯甲酸钐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分解机理和非等温动力学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2.1.2 配合物的合成 |
2.1.3 晶体结构的测定 |
2.1.4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 |
2.2.2 红外吸收光谱 |
2.2.3 紫外吸收光谱 |
2.2.4 晶体结构的描述 |
2.2.5 热分解过程 |
2.2.6 非等温动力学 |
2.2.7 配合物的寿命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对甲基苯甲酸,联吡啶钐配合物的合成,热分解机理和非等温动力学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3.1.2 配合物的合成 |
3.1.3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 |
3.2.2 红外吸收光谱 |
3.2.3 紫外吸收光谱 |
3.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3.2.5 热分解机理 |
3.2.6 非等温动力学 |
3.2.7 配合物[Sm(p-MBA)_3bipy]_2 的寿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邻、间、对甲氧基苯甲酸,联吡啶钐配合物的合成,热分解机理和非等温动力学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4.1.2 配合物的合成 |
4.1.3 配合物[Sm(p-MOBA)_3bipy]_2·2C_2H_5OH 的晶体结构的测定 |
4.1.4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 |
4.2.2 红外吸收光谱 |
4.2.3 紫外吸收光谱 |
4.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4.2.5 配合物[Sm(p-MOBA)_3bipy]_2·(C_2H_5OH)_2 的晶体结构的描述 |
4.2.6 热分解机理 |
4.2.7 非等温动力学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苯甲酸,联吡啶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分解机理和非等温动力学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5.1.2 配合物的合成 |
5.1.3 单晶衍射数据采集 |
5.1.4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 |
5.2.2 红外吸收光谱 |
5.2.3 紫外吸收光谱 |
5.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5.2.5 配合物[Sm(p-ClBA)_3bipy·H_2O]_2 的晶体结构的描述 |
5.2.6 热分解机理 |
5.2.7 非等温动力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邻、间、对溴苯甲酸,联吡啶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分解机理和非等温动力学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6.1.2 配合物的合成 |
6.1.3 晶体结构的测定 |
6.1.4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 |
6.2.2 红外吸收光谱 |
6.2.3 紫外吸收光谱 |
6.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6.2.5 配合物[Sm(p-BrBA)_3bipy·H_2O]2·H_2O 的晶体结构的描述 |
6.2.6 热分解机理 |
6.2.7 非等温动力学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邻、对硝基苯甲酸,联吡啶钐配合物的合成,热分解机理和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
7.1 实验部分 |
7.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7.1.2 配合物的合成 |
7.1.3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 |
7.2.2 红外吸收光谱 |
7.2.3 紫外吸收光谱 |
7.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7.2.5 热分解机理 |
7.2.6 非等温动力学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间、对甲氧基苯甲酸及联吡啶和邻菲罗啉钐四元配合物的合成, 热分解机理 |
8.1 实验部分 |
8.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8.1.2 配合物的合成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 |
8.2.2 红外吸收光谱 |
8.2.3 紫外吸收光谱 |
8.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8.2.5 热分解机理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邻、间、对甲基苯甲酸及联吡啶和邻菲罗啉钐四元配合物的合成, 热分解机理和非等温动力学 |
9.1 实验部分 |
9.1.1 试剂,仪器及实验条件 |
9.1.2 配合物的合成 |
9.1.3 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 |
9.2.2 红外吸收光谱 |
9.2.3 紫外吸收光谱 |
9.2.4 X 射线粉末衍射 |
9.2.5 热分解机理 |
9.2.6 非等温动力学 |
9.2.7 配合物的寿命 |
9.3 本章小节 |
第十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续) |
(10)含有杂环配体的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稀土-1,10-菲啰啉配合物的生物学意义及文献综述 |
1.1.1 稀土元素的生物效应 |
1.1.2 1,10-菲啰啉的生物作用 |
1.1.3 混配配合物的生物意义 |
1.1.4 1,10-菲啰啉与稀土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
1.2 热分析综述及稀土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概况 |
1.2.1 热分析方法简介 |
1.2.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简介 |
1.2.3 热分析动力学基本原理 |
1.2.4 热分析动力学基本方法 |
1.2.5 热分析动力学新进展 |
1.2.6 稀土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成果 |
1.4 展望 |
第二章 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配合物的合成 |
2.3 配合物的热分析测定 |
2.4 配合物的合成及物理性质的讨论 |
2.4.1 配合物1, 2 的合成与性质的讨论 |
2.4.2 配合物3, 4 的合成与性质的讨论 |
2.4.3 配合物5 的合成与性质的讨论 |
2.4.4 配合物6, 7 的合成与性质的讨论 |
2.5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讨论 |
2.6 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讨论 |
2.6.1 配合物1 的荧光光谱讨论 |
2.6.2 配合物3 的荧光光谱讨论 |
第三章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3.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3.1.1 配合物1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1.2 配合物2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1.3 配合物3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1.4 配合物4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1.5 配合物5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1.6 配合物6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1.7 配合物7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2 配合物晶体结构的描述 |
3.2.1 配合物1 的晶体结构描述 |
3.2.2 配合物2 的晶体结构描述 |
3.2.3 配合物3 的晶体结构描述 |
3.2.4 配合物4 的晶体结构描述 |
3.2.5 配合物5 的晶体结构描述 |
3.2.6 配合物6 的晶体结构描述 |
3.2.7 配合物7 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四章 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1 配合物1 的热分解过程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1.1 配合物1 的热分解过程 |
4.1.2 配合物1 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2 配合物2 的热分解过程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2.1 配合物2 的热分解过程 |
4.2.2 配合物2 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3 配合物3 的热分解过程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3.1 配合物3 的热分解过程 |
4.3.2 配合物3 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4 配合物4 的热分解过程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4.1 配合物4 的热分解过程 |
4.4.2 配合物4 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5 配合物5 的热分解过程 |
4.6 配合物6 的热分解过程 |
4.7 配合物7 的热分解过程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7.1 配合物7 的热分解过程 |
4.7.2 配合物7 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氯化钆与L-丙氨酸和甘氨酸三元固态配合物的合成及热化学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Eu、Tb)辛酰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晋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稀土氨基酸类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阮方毅.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 [3]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张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4]谷胱甘肽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朱瑶瑶.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5]2-氨基-5-甲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信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6]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铜(Ⅱ)、铂(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 肖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7]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2,6-二氨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 何连花.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9]钐芳香族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 张海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 [10]含有杂环配体的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D]. 袁厚群.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