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并发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1例(论文文献综述)
舒悔改[1](2021)在《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高体质指数人群在不断增加,与高体质指数伴随而来的近端胃癌患者也在逐渐增加。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依旧是治疗近端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既往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行全胃根治性切除时,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往往需要扩大切口甚至是开腹手术,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目前,微创技术是胃癌手术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一些微创外科技术如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及手辅助3D腹腔镜等被广泛应用于胃癌手术中。由于手辅助3D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自身的某些特性,在狭小空间里进行手术操作有其独特的优势,比较适合高体质指数人群。两者均具备与腹腔镜相同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但手辅助3D腹腔镜技术费用更低,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研究将比较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安全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探讨手辅助3D腹腔镜技术在高体质指数人群中优势及其发展前景。方法:选取从2016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计44例,按照进行的手术方式分为手辅助组和机器人组,各22例。其中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为机器人组,接受手辅助3D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为手辅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淋巴结阳性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总数、TNM分期﹑手术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患者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再手术率,死亡率等。将所有临床资料及相关数据记录在数据库中。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电话或门诊的方式,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15个月并统计术后1年总生存率,主要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或者随访结束。采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高体质指数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辅助组的住院总费用(61542±13313)低于机器人组(70548±96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腹部切口长度为(6.86±0.56)cm略长于机器人组腹部切口长度为(5.95±1.33)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207±30)min,手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224±30min),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91±10.20)枚,机器人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0.59±17.07)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中失血量为(113±33)ml,机器人组术中失血量为(106±25)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14±0.48)天,机器人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09±0.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0.09±6.38)天,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68±1.64)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总住院时间为(16.73±8.67)天,机器人组总住院时间为(14.77±2.7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为(4.15±0.49)天,机器人组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为(4.09±0.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阳性发生率、术后化疗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并发症有3例,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一例。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腹腔感染。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5个月,手辅助组与机器人组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高体质指数患者,手辅助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以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胃根治性切除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相比,学习曲线更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基层医院推广。
李述源[2](2021)在《关于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相比D2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初步探索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开展的314例腹腔镜中上部胃癌D2根治术患者。根据是否行胰后入路脾门淋巴结清扫分为D2+10组(n=77)和D2组(n=23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2匹配,分析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D2+10组根据脾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阴性组(n=69)和阳性组(n=8),针对Borrmann分型、p T分期、p TNM分期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最后纳入203例患者,其中D2+10组72例(n=72),D2组131例(n=131)。其中胃癌Ⅰ期53例,Ⅱ期44例,Ⅲ期106例,占52.2%。配比后两组在性别、年龄、BMI、p T分期、p N分期、p 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配比后,D2+10组(n=77)淋巴结清扫数目中位数为48枚,多于D2组(P<0.05),手术时间较D2组更长(P<0.05),在术中总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转移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并发症上,两组在脾血管出血、胰腺损伤、脾损伤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配比后D2+10组术后总并发症10例(13.9%),相比D2组在吻合口出血、腹腔出血、吻合口瘘、乳糜瘘、十二指肠残端瘘、肠梗阻、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7例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中,p T1期中上部胃癌11例,进展期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12.1%。No.10阳性组8例,其中肿瘤位于小弯侧6例,Borrmann分型Ⅲ-Ⅳ型7例,p T分期均为p T3-4期,p TNM分期方面ⅢB期5例,ⅢC期3例。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OR:17.150,95%CI:1.980-148.542)。结论:在中上部胃癌中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腹腔镜下标准D2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延长,但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是安全、可行的。脾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Borrmann分型多为Ⅲ-Ⅳ型。
张意男[3](2021)在《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对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患者分别采取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及开腹胃癌根治术的早期恢复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及可行性情况。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属于老年胃癌患者(年龄≥65周岁),并且在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相关手术治疗,统计手术患者的数量共有84人,其中男性患者48人,女性患者36人。按照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共42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17人。另一组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共42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19人。前者作为研究组(腹腔镜组),后者作为对照组(开腹组)。两组患者的术者均为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统计相关手术指标、术后肛门恢复通气时间、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情况、术后腹腔感染情况、术后发生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以及术后疼痛等情况等,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统计各项相关数据,腹腔镜组胃癌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5.35±29.26)ml;手术时间为(201.91±34.65)min;肛门恢复通气时间为(3.48±0.26)d;术后住院时间为(8.51±0.29)d;而开腹组胃癌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4.25±41.39)ml;手术时间为(245.61±36.72)min;肛门恢复通气时间为(4.75±1.09)d;术后住院时间为(14.06±0.46)d。两组相对应项目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对比淋巴结清扫情况,腹腔镜组平均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46±8.21)枚,所清扫淋巴结中阳性数目为(2.59±1.06)枚,开腹组平均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2.72±7.35)枚,所清扫淋巴结中阳性淋巴结数为(2.75±1.66)枚,分别对比两组手术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情况评分方面,腹腔镜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后2h、12h和24h三个时间段进行评分,结果分别为(3.25±0.49)分、(2.13±0.26)分、(1.12±0.21)分,而开腹组在上述各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分别为(5.93±0.84)分、(4.16±0.97)分、(3.26±0.32)分,各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相对于开腹组16.67%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在手术根治性与手术安全性等方面与开服胃癌根治术具有着相同的效果,在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优于开腹胃癌根治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林填[4](2021)在《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早期中下部胃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CLDG)已是标准治疗;随着微创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educed-port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RPLDG)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外科医师和患者接受,但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论文将分成三个章节探讨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的安全性、术后恢复及美容评分,为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第一章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回顾性单臂研究方法:利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自主研发的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操作平台,设计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进行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30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97.8±46.9)min,术中出血量为30(31.25)ml,淋巴结检出数目为(38.7±14.1)枚,增加戳孔率为3.3%(1/30),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5.3±18.9)h,首次进食半流质饮食时间为(87.6±35.6)h,拔除引流管时间为(101.8±58.0)h;80.0%(24/30)的患者不需要追加使用镇痛药物,术后住院时间为(6.1±2.1)d。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为16.7%(5/30),分别为腹腔出血、淋巴漏和肠梗阻各1例以及腹腔感染2例。全组患者术后美容评分(22.1±1.3)分,96.7%(29/30)的患者美容评分18~24分。结论:对于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团队,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对于高度选择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疼痛及美容具有潜在获益。第二章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1601例连续患者临床数据,其中1503例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CLDG),98例行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PLDG),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用于均衡组间混杂因素,选取3个协变量进行1:1(卡钳值0.01)匹配(性别、BMI、TNM分期),最终96例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病例成功和96例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病例成功匹配,比较两组间的手术相关指标及其安全性。结果: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手术时间[(194.3±51.2)min 比(198.4±46.7)min,t=-0.576,p=0.565]和淋巴结检出数目[(39.3±15.0)枚比(36.3±22.3)枚,t=-1.107,p=0.2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少[(37.8±33.8)ml比(95.4±98.8)ml,t=5.409,p<0.00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术后恢复总体优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首次恢复排气时间:(2.1±0.7)天比(2.7±1.0)天,t=-4.548,p<0.001;首次恢复全流食时间:(2.9±1.8)天比(3.8±2.3)天,t=-2.883,p=0.004;首次恢复半流食时间:(4.7±2.7)天比(5.4±1.7)天,t=-2.143,p=0.033;术后住院时间:(7.3±3.8)天比(9.3±5.3)天,t=0.157,p=0.004],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7.7%(17/96)比17.7%(17/96)χ2=0.001,p=1.000])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χ 2=-1.148,p=0.251)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其安全性相当,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第三章减孔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I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研究对象:18岁到75岁确诊胃癌病例,肿瘤位于胃中下部,术前临床分期为ⅠA(T1N0)或ⅠB期(T1N1,T2N0),预计需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前ECOG体力状态评分0-1,术前ASA评分Ⅰ-Ⅱ。研究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验证对照与分组:A组(实验组):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组B组(对照组):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组样本量:本研究为非劣效性验证,以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本中心统计数据统计的既往传统5孔法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减孔(两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检验水准取0.05,检验效能设为0.8,非劣性界值d为10%,采用平衡设计,经计算得每组样本量为120例,共需病例数240例。随机化: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术者经验、ASA ≥Ⅲ、恶性肿瘤,并结合我们初步实施手术的经验,肿瘤大小也会影响手术操作。由于本研究均是纳入癌症患者,且手术均由相同手术团队完成,因此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化,考虑的控制因素为年龄、ASA评分、肿瘤直径。主要研究终点: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天内)次要研究终点:5年生存率手术学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学指标(病灶大小、远近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R0切除率)增加戳孔、中转率再返院率(术后30天)术后早期恢复过程: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恢复全流饮食时间、恢复半流饮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
沈帅[5](2020)在《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CA)所形成的分支,CA的主要分支包括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LGA)和脾动脉(Splenic artery,SA),存在很多变异和侧支。而胃周淋巴结的命名以胃周动脉为主的解剖位置为原则,淋巴结清扫则主要按动脉走行进行。术前评估胃周动脉的变异类型对于计划和实施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手术医师视野比较局限和不能直接触碰手术区的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三维重建来观察胃周动脉的情况,并建立一种新型的胃周动脉分型并讨论它对腹腔镜/机器人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的6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43名患者在术前行CTA评估胃周动脉。根据获得的重建后的CTA图像对胃周动脉进行分型,并统计各类型发生概率。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减少偏倚,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术后并发症情况、30天再入院率、30天内死亡率及术后2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结果:胃周动脉可分为七种类型。I型,CA发出LGA、SA及CHA(294/343,85.7%);II型,CHA与SA共干,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发出LGA(8/343,2.3%);III型,CHA与LGA共干,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发出SA(2/343,0.6%);IV型,CA与SMA共干(5/343,1.5%);V型,SMA发出CHA,SA与LGA共干(11/343,3.2%);VI型,LGA发出迷走肝左动脉(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ALHA),包括副肝左动脉(accessory Left hepatic artery,acc.LHA)和替代肝左动脉(replaced Left hepatic artery,rep.LHA)(21/343,6.1%);VII型,LGA发出CHA(2/343,0.6%)。其中,IV、V、VI、VII型存在术中血管损伤的潜在风险,称为高风险分型。CTA组中检取的淋巴结数量显着高于非CTA组(33.6±12.2枚vs 31.2±13.8枚,P=0.033),并且CT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血管损伤和住院花费明显少于非CTA组(192.8±37.3min vs 207.4±42.5min,72.5±66.4 ml vs 93.5±88.4ml,0.4%vs 3.2%,88265.3±25726.1元vs 96591.4±31410.9元,P<0.05)。CTA组的2年OS高于非CTA组,但无显着差异(86.3%vs 84.1%,P=0.268)。值得注意的是,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0的患者中,CTA组的淋巴结检取数目更多且血管损伤更少(32.2±10.7枚vs 28.7±13.1枚,0.8%vs 6.0%,P<0.05),这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此外,CTA组较非CT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6±5.3d vs 11.5±10.3d,P=0.008)。CTA组的2年OS较非CTA组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92.4%vs 87.4%,P=0.212)。结论:我们建立了新的胃周动脉分型。术前CTA评估胃周动脉的类型可以改善患者的近期临床结局,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程元光,文刚,汪毅,何磊,沈阳,李瑞,丁丁,汪贯龙,孟翔凌[6](2019)在《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用于远端胃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清扫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远端胃癌病人88例,随机分为3组行胃癌根治术(D2+经不同手术入路行第12组淋巴结清扫),其中前入路组30例,后入路组26例,右侧入路组32例。针对3组病人的第12组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第12组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入路组术中第12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其他2组(P<0.05~P<0.01),后入路组术中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后入路法在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清扫中清扫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鞠坤[7](2019)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民众的健康。虽然放疗、化疗在治疗胃癌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但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其中D2淋巴结清扫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手术规范。但是,由于胃的手术操作复杂、淋巴清扫范围较大,加上大部分患者高龄、营养发育不良、一般情况较差,导致术后并发症比较常见。胰瘘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术后大出血、腹腔感染和二次手术。因此,胃癌术后胰瘘的预防和治疗是外科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为我们围手术期合理管理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降低胰瘘的发生率。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病例396例,根据临床经验和查阅文献,本研究纳入以下指标:年龄、性别、内脏脂肪面积、BMI、术前一般情况(如腹部手术病史、有无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入路、TNM分期、术后第1-2天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术后第2-4天白蛋白水平。根据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后胰瘘组和非胰瘘组。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共收集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例39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21例发生术后胰瘘。所有患者通过充分引流、禁饮食和胃肠减压、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抗感染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措施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2=1.017,P=0.313)、年龄(t=0.726,P=0.468)、腹部手术史(?2=0.026,P=0.872)、糖尿病史(?2=2.080,P=0.149)、手术入路(?2=0.001,P=0.980)、手术方式(?2=0.139,P=0.710)、病理分期(?2=1.385,P=0.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脏脂肪面积(?2=6.879,P=0.009)、BMI(t=8.272,P=0.024)、手术时间(t=2.253,P=0.025)、淋巴结清扫数目(t=3.493,P=0.001)和术后第2-4天白蛋白(t=-2.485,P=0.013)差异与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有关(P<0.05)。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面积(OR=1.920,P=0.003)、BMI(OR=2.020,P=0.024)、淋巴结清扫数目(OR=1.863,P=0.022)、手术时间(OR=3.726,P=0.010)、术后第2-4天血清白蛋白降低(OR=0.808,P=0.018)均是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高BMI、内脏脂肪面积大、淋巴结清扫数目多、手术时间延长、术后第2-4天血清白蛋白降低都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术后动态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有助于早期预测和诊断胰瘘。通畅引流、禁饮食、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选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滴水双套管可有效治疗胃癌术后胰瘘。
杨菲菲,马悦,赵新湘,谭军,郝金钢[8](2017)在《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的MRI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十二指肠韧带(HDL)的正常解剖及原发于HDL病变的磁共振(MRI)表现,评价原发于HDL病变MRI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药物(抗结核)或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原发病变11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11例均为良性病变,其中淋巴结结核3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2例,单纯囊肿2例.其中1例予抗结核治疗9个月后复查病变减少.另10例手术均完整切除,随访3月至5 a未见复发.结论 MRI对诊断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有良好的定位诊断价值,其多方位成像对鉴别该区域来源于胆道、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的其他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MRI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助于病变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周宁新,陈军周,刘全达,张效东,张涛,陈泽峰[9](2011)在《“达芬奇”机器人普通外科手术180例:中国单中心报道》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普通外科手术18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了180例普外科手术,对病例的分布、手术过程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71例患者在全机器人下完成手术,9例中转开腹手助完成,中转率为5.0%(9/180)。行肝门部手术63例,包括肝门部胆管癌手术36例,胆囊癌手术10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手术12例和医源性胆管损伤手术5例;胰腺手术44例,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6例,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胰腺假性囊肿-空肠吻合术1例和姑息性手术20例;肝脏手术19例;胃肠手术12例;其他手术42例,包括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脾脏切除术等。10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均在全机器人下顺利完成急诊手术,术后感染症状得以控制,休克很快纠正,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7%(12/180);死亡2例,死亡率为1.1%(2/180)。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以独立完成各种类型普通外科手术,尤其是复杂疑难的肝胆胰手术,拓展了腹腔镜外科的手术适应证,推动了微创外科的进程。
徐敏,董鹏,孙永红,李进,辛顺宝[10](2010)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CT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病例, 着重观察小网膜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 (1)肝胃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 均表现为均匀强化, 并部分融合;增大淋巴结包绕胃小弯侧血管弓2例;(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 并部分融合;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19例(95%), 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合并坏死1例(5%)。包绕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动脉6例。(3)肝食管韧带和肝膈韧带淋巴结增大分别为13例和6例, 均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解剖细节及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二、胃癌并发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并发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手术方法 |
2.3.1 手辅助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步骤 |
2.3.2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步骤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
3.2 术后并发症对比 |
3.3 生存时间对比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关于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的收集 |
2.手术步骤 |
3.纳入变量及定义 |
4.术后随访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基线资料分析 |
2.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 |
3.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分析 |
4.脾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
5.胃周淋巴结分组与脾门淋巴结转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中上部胃癌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胃癌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及开腹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回顾性单臂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减孔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Ⅰ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标准化操作规程(SOP) |
4. 研究终点(End point)及相关结果判定的定义 |
5. 统计分析 |
6. 数据管理 |
7.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
8. 伦理学事项 |
全文总结 |
综述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知情同意声明 |
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EORTC QLQ-LC13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EORTC QLQ-ST022问卷中文版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方案 |
2 影像学技术与分析 |
2.1 检查方法 |
2.2 图像处理 |
3 手术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1 胃周动脉的分型及概率 |
2 临床病理学资料 |
3 临床结局 |
第三章 讨论 |
1 相关研究背景 |
2 胃周动脉高风险分型的提出依据及意义 |
3 临床结局的探讨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6)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3.1 前入路 |
1.3.2 后入路 |
1.3.3 右侧入路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
2.2 3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2.3 3组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7)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入组标准 |
2 围手术期及手术 |
2.1 围手术期处理 |
2.2 手术方式 |
2.3 手术步骤 |
2.4 术后处理 |
3 胰瘘诊断标准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2.1 患者基本指标 |
2.2 手术因素 |
2.3 病理分期 |
2.4 术后因素 |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讨论 |
1 胃癌术后胰瘘 |
1.1 胰瘘的定义 |
1.2 术后胰瘘分级标准 |
2 影响胃癌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白蛋白水平 |
2.4 手术时间 |
2.5 BMI |
2.6 术后第1-2 天引流液淀粉酶含量 |
3 胰瘘的治疗 |
结论 |
本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8)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手术及病理结果 |
3 讨论 |
3.1 MRI影像特征 |
3.1.1 定位诊断 |
3.1.2 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
3.2 MRI的价值 |
3.3 肝十二指肠韧带区病变的治疗与预后 |
(9)“达芬奇”机器人普通外科手术180例:中国单中心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肝脏疾病 |
2.2 胆管恶性疾病 |
2.3 胆管良性疾病 |
2.4 胰腺疾病 |
2.5 胃肠及其他疾病 |
3 讨论 |
四、胃癌并发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比较[D]. 舒悔改. 南昌大学, 2021(01)
- [2]关于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述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对比性研究[D]. 张意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林填.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D]. 沈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6]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程元光,文刚,汪毅,何磊,沈阳,李瑞,丁丁,汪贯龙,孟翔凌.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06)
- [7]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D]. 鞠坤. 青岛大学, 2019(02)
- [8]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的MRI诊断[J]. 杨菲菲,马悦,赵新湘,谭军,郝金钢.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9]“达芬奇”机器人普通外科手术180例:中国单中心报道[J]. 周宁新,陈军周,刘全达,张效东,张涛,陈泽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07)
- [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CT特征[J]. 徐敏,董鹏,孙永红,李进,辛顺宝. 解剖与临床,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