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车轮功率的计算

自行车车轮功率的计算

一、Computation of bicycle wheel power(论文文献综述)

彭椿皓[1](2021)在《自行车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的提出,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典型,体现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潜能和社会需求。与自动驾驶汽车相比,自行车更加灵活,可以自由通过街巷、狭窄道路或其他汽车不易通过的地方。在绿色出行理念逐渐兴起的背景下,自行车的自动驾驶不仅可以带来高效、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同样为环境、社会、人类健康带来益处。实现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对于交通出行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实现自行车的自平衡是实现自行车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目前在自行车自平衡的领域存在一系列问题,距离自行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灵活自动驾驶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针对目前在自行车自动驾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现有的自平衡理论对自行车自动驾驶的实现系统进行了研究。针对于自行车自动驾驶过程中的控制问题,从自行车自动驾驶控制器的速度适应性入手,设计了基于专家经验的模糊PID控制器;从控制器的动态响应入手,设计了自行车车身倾角和车把转角的双位置环控制器。为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搭建了自行车自动驾驶实验系统,并在该实验系统上进行了实验验证,最终实现了自行车的匀速直线与匀速圆周自动驾驶,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控制器的有效性,达到了研究目的。

刘一尘[2](2021)在《基于参数化建模的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也向着安全、节能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汽车外流场空气动力学中,车轮作为外流场唯一做旋转运动的主要部件,会对其周围的流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单独研究车轮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即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无论是对车辆周围流场结构及气动力研究,还是作为整车车轮区域流场的先导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商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STAR-CCM+,并引入参数化思想和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开展旋转独立车轮气动力及流场结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各种车轮旋转仿真方法的异同,并基于Fackrell A2经典独立车轮风洞试验数据,进行旋转独立车轮仿真方法精确性的验证,并开展基于DES的瞬态仿真方法与常用的稳态RANS仿真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1)滑移网格/MRF与旋转壁面边界条件组成的车轮混合旋转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地面接触与车轮旋转;(2)在气动阻力系数上,考虑试验误差,DES方法得到的时均值和稳态RANS方法均具备较高仿真精度,但稳态RANS方法精度略高;(3)在对称面圆周压力系数分布上,DES方法提升了车轮上部分离区的压力预测能力;(4)在尾流分离区截面总压等值线上,DES方法获得的时均流场总压等值线与稳态RANS方法得到的较为接近,近车轮侧的总压等值线总体误差很小,误差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5)DES方法可以准确预测车轮上部涡脱频率与近地面涡系结构发展,而稳态RANS方法不具备预测能力。综上所述,本文使用的DES方法及车轮混合旋转方法适用于进行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其次,基于参数化建模思想、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和确定的车轮旋转仿真方法,对车轮几何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简化建模方法,分别完成独立车轮自动参数化建模、自动几何前处理及CFD软件仿真自动设置三个部分的开发。特别的,对具有扇叶造型轮辐(即轮辐截面具有倾角)的车轮有很强的兼容能力。基于Python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将上述流程合并,开发专用于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的流程自动化平台Iso Tire CFD,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使用该平台进行独立旋转车轮气动特性研究,最高可减少69.7%的时间消耗和88.9%的步骤数。然后,基于Iso Tire CFD平台,以某款五辐式赛车车轮作为Baseline车轮,在27.78m/s的恒定速度下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Baseline车轮流场特点可分为车轮上部气流分离、轮肩涡系结构、近地面涡系结构和轮边涡系结构,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2)去除盘式制动器后,时均气动力均有小幅下降,盘式制动器阻碍了自由流侧和轮辐侧的气流交换过程;(3)基于Baseline车轮,以轮辐倾角和轮辐覆盖面积作为参数研究对象,发现轮辐倾角对独立车轮周围流场具有角度控制作用,但对于轮辋腔内部的气流输运范围主要限于车轮后部;正向轮辐倾角车轮的时均气动阻力和时均旋转轴气动力矩均较大,而时均气动升力则有所下降;轮辐覆盖面积改变时,流场和时均气动力变化相对不明显;(4)考虑变量交互效应,提出一种考虑时均气动阻力和时均气动升力的归一化综合气动力系数构建方法,并将其作为目标函数,基于表面中心的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对上述两参数构建二阶响应面;对响应面方程各项进行贡献率计算,发现轮辐倾角对独立车轮归一化综合气动力系数影响最大。最后,在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中引入基于本征正交分解(POD)的流场降阶模型分析方法,将不同轮辐倾角独立车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正向轮辐倾角车轮、负向轮辐倾角车轮及Baseline车轮的仿真数据开展瞬态气动力及车轮附近七个典型二维截面的POD降阶模型构建。结果表明:(1)各车轮瞬态气动力频率范围可以与典型二维截面的降阶模型主模态系数主频率范围保持一致,证明二维截面的选取具有代表性;(2)独立车轮周围的典型二维流场主模态系数频率可分解为3至8Hz低频区间、19至33Hz中频区间和68.25Hz的高频区间,但不同轮辐倾角车轮具有的频率区间不同,轮辐倾角可以改变典型二维截面的降阶模型主模态系数和车轮瞬态气动力的主频率;(3)相对于Baseline车轮,无论何种轮辐倾角,轮辋腔内部的流动结构均由剪切层流动控制改变为轮辐周期性旋转运动控制,即其对应的模态系数主频率为轮辐周期性旋转运动周期频率68.25Hz,但不同倾角对轮辋腔内流场的影响范围不同。

何浩瀚[3](2021)在《基于KNN/PVDF的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便携式、可穿戴、可植入式电子器件在医学监控、人机互动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应用。机械能广泛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甚至生物体内,而压电能量收集器是一种可以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机电转换器件,因此可以利用压电能量收集器采集可持续的机械能为便携式、可穿戴、可植入电子器件供供电能。要适应这些电子器件复杂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压电能量收集器具有柔性。而采用具有柔性的复合压电材料制备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具有质量轻、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等优点。因此本论文围绕基于铌酸钾钠(KNN)作为压电填充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柔性基底,构建了利用热压法制备的PVDF/KNN+PVDF/PVDF(PKP)和PVDF/Ag-KNN/PVDF(PAKP)两种三层复合柔性薄膜,研究了KNN的加入对极化前后PKP复合薄膜中PVDF的β相形成的影响;研究了Ag的加入对Ag-KNN+PVDF复合薄膜中电场分布的影响,及对PVDF中β相形成的影响;研究了不同KNN含量对P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压电输出性能的影响,及不同Ag含量对P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压电输出性能影响。所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热压法制备的PKP复合薄膜中PVDF的β相相对含量,随着KNN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且极化可以诱导更多β相的形成,在KNN含量为20 wt%时达到最大为54.6%。通过对纯PVDF及不同KNN含量的P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压电输出性能测试,表明KNN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压电输出性能,且当中间层KNN含量为20 wt%时的PKP(P-20%K-P)复合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输出最大,其中开路电压输出为4.47 V,短路电流输出为42.14 n A,且输出功率在外接负载电阻为80Ω时达到最大为92.17 n W。当器件在3000次循环测试过程中输出的电压信号没有出现衰减,证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使用P-20%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采集手臂在不同弯曲角度下,器件输出电压信号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手臂弯曲角度的增大,P-20%K-P复合柔性能量收集器的电压输出随之增大,说明具该器件有一定的角度分辨能力。同时使用该器件作为传感器记录人体在行走和慢跑情况下的步数,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计步功能。(2)通过光还原方法制备出了不同Ag含量的Ag-KNN样品。其次通过COMSOL多物理场仿真发现,极化过程中Ag与KNN复合可增强复合薄膜中的电场分布。在AgKNN含量为20%时的PAKP复合薄膜中,随着Ag含量的增加,PAKP复合薄膜中PVDF的β相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Ag含量为1 mol%时时达到最大为58.8%。利用铁电参数测试仪对不同Ag含量的PAKP复合薄膜进行了漏电流和电滞回线表征,结果显示在髙电场下Ag的加入可以使复合薄膜的漏电流增大,且少量的Ag可以增加复合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当Ag含量超过1 mol%时,复合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开始减小。通过对P-20%K-P,在Ag-KNN含量为20%时不同Ag含量的P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压电输出性能测试,表明Ag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柔性能量收集器的压电输出性能,且当Ag在Ag-KNN中含量为1 mol%时PAKP(P-1%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输出最大,其中电压输出为6.39 V,电流输出为48.93 n A,且输出功率在外接负载电阻为80Ω时达到最大为150.54 n W。当器件在3000次循环测试过程中输出的电压信号没有出现衰减,证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使用P-1%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收集自行车在运动时带动器件振动产生的压电信号。结果显示在自行车慢速运动的情况下,P-1%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可以在200秒内将220 n F瓷片电容的电压充电至1.2 V。另外将P-1%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作为传感器,测量了自行车在一定时间内匀速运动情况下的行驶路程,证明该器件在测量自行车行驶路程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李小华[4](2019)在《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多通道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研究》文中指出虚拟现实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正在与各个领域逐渐融合,在体育运动领域,虚拟现实沉浸式的运动体验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参与其中。而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运动,多感官通道的设计与用户的沉浸感、眩晕感等用户体验因素紧密相关,需要对多感官通道进行合理分析和设计。针对虚拟现实运动情境下的多感官通道设计及其用户体验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现实中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设计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重点对多感官通道在虚拟现实中的特性进行了梳理归纳,提出了视觉、听觉和触觉通道的设计原则,作为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了对虚拟现实运动情境下的用户体验进行评估,提出了适用于虚拟现实运动体验评估的模型框架,为分析多感官通道对运动体验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评估方法。以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多感官通道交互设计为例,展开课题的具体研究,采用数据挖掘、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方法,了解用户对传统健身车运动的情感倾向特征,发现用户在使用健身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验上的不足,挖掘用户对虚拟现实健身车的功能需求,分析得出多感官通道在实现功能需求上的设计要点。根据功能需求建立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信息架构,结合骑行行为分析对其中的交互流程进行了梳理,应用提出的多感官通道设计原则,对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通道进行了设计。应用Unity3D引擎和传感器技术设计和实现了虚拟现实健身车原型系统,重点实现了提出的多感官通道设计方法。基于原型系统展开了实验研究,采用生理反馈仪、脚踏式功率计实时记录被试心电图和功率数据,分析了视觉、听觉和气流触觉通道对用户体验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虚拟现实健身车原型系统的总体用户体验良好,具备视觉、听觉与气流触觉的多感官通道反馈方式,能够提升用户的存在感、提高情感沉浸和减少不安感。满足了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中对多感官通道的设计要求,也验证了所提出的多通道交互方式的可行性。

蔡琛辉,刘锡宁,闫鑫,周明路,刘孟强,陈晓平[5](2017)在《一种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机械创新设计方法,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中空硬导管、橡胶滚轮、弹簧、铰链等配件,能为个人通讯设备和自行车车灯提供简便稳定、更为环保的电力,解决了骑行者长途骑行用电设备的电量补充问题,体现低碳环保的创新设计理念。

胥超[6](2016)在《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司法鉴定的需要,在大型电动自行车检测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检测平台。课题内容是对电动自行车的功率、速度、轴重进行实时测量,通过无线通讯,实时显示检测结果。以整台套设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提出了改进方法,结合使用方提出的功能需求,完成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检测时的功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检测平台的使用功能是否实现。控制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能够稳定、准确地控制检测平台工作,检测所得的数据高效、精确。电动自行车性能检测技术是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控制的关键。本文中采用理论研究,并结合了真车检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无线通讯的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成果对电动自行车的性能检测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及工业应用价值。根据国标DB33/572-2005中对电动自行车各项关键性能指标的要求,对电动白行车检测系统测试平台进行了三维设计并开发了其控制系统。在室内检测平台的基础上,简化了机械结构。建立了电动自行车的机械惯量在检测系统测试平台上模拟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了真车检测试验,应用于实际检测中。开发了基于无线通讯的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的软件平台。利用VB .NET语言编写控制算法的人机交互界面软件,通过AVR单片机开发的电路板将控制算法应用于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中,完成了对电惯量的控制。完成了检测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开发,并进行了真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的电动自行车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能够很好的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响应速度快,准确性高,控制效果良好,并且车速控制容易,能够满足电动自行车各项关键性能指标检测的实际需要。

闫俊伢[7](2015)在《一种基于切割磁感线的自行车发电装置设计》文中认为设计了一种基于切割磁感线的自行车发电装置.在自行车车轮的辐条上加装一圈强磁铁,强磁铁外侧设有线圈,线圈通过二极管整流桥与稳压模块相连,稳压模块与移动电源相连,移动电源通过放电电路与用电设备相连.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通过切割磁感线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再经过整流和稳压模块形成稳定的电压,储存在移动电源中,随时给其他用电设备充电,实现了能量的利用和转换.

阮长久[8](2015)在《高中物理发电问题归类》文中指出电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发电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因此在高三的各地模拟试卷中大量出现,也是高考的重要出题知识点,发电问题是考察学生对物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应用,以及建立物理相关模型的能力,能较好的考察高中学生的物理能力,本专题归纳了高中物理发电问题,希望能对参加高考以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学生有帮助.

雷三林[9](2013)在《一组“自行车问题”赏析》文中指出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是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的一大特点.试题力求突出物理问题的真实性,让考生在理想模型和真实事物之间甄别,着力考查学生对问题本质特征的认识和应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2012年浙江高考理综卷第25题就是一道以自行车为素材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类试题既能充分体现新

费凯成,汪木兰,陈巍[10](2011)在《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太阳能LED自行车显示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太阳能LED自行车显示系统的硬件构成、主要部件和器件的选型原则及系统的软件框架。在MSP430单片机系统控制下,4条LED灯条实现文字,图片的稳定显示,并且配合传感器可以进行车速检测,稳定显示等作用。整个系统充分利用了LED寿命长、光效高、无辐射与低功耗的特点,最大程度地简化了硬件电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可靠性。

二、Computation of bicycle wheel pow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putation of bicycle wheel power(论文提纲范文)

(1)自行车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自行车自平衡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行车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自行车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自行车自平衡相关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常规尺寸自行车实验模型的自平衡系统
        1.3.2 常规尺寸自行车的自平衡系统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自行车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动力学分析
        2.2.1 分析对象说明及其配置描述
        2.2.2 建立动力学方程
    2.3 自行车系统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行车自动驾驶系统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3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现
    3.4 双位置环控制器设计
    3.5 轨迹跟踪控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行车自动驾驶实验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自行车自动驾驶实验系统硬件设计
        4.2.1 驱动系统设计
        4.2.2 检测系统设计
        4.2.3 通信系统设计
        4.2.4 控制系统设计
        4.2.5 其他组成部分设计
    4.3 自行车自动驾驶实验系统软件设计
        4.3.1 运动控制平台的选择及软件框架设定
        4.3.2 软件界面及功能设计
        4.3.3 移动控制端的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流程设计
    5.3 实验结果描述与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参数化建模的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
    2.1 基本控制方程
        2.1.1 通用形式控制方程
        2.1.2 质量守恒方程
        2.1.3 动量守恒方程
        2.1.4 能量守恒方程
        2.1.5 瞬态计算方法
    2.2 车轮旋转仿真方法
    2.3 车轮旋转仿真方法验证过程
        2.3.1 仿真工况设定
        2.3.2 试验对标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独立车轮快速气动分析平台开发
    3.1 独立车轮参数化设计方法
        3.1.1 实际车轮的设计
        3.1.2 车轮简化原则与参数提取
    3.2 独立车轮参数化自动建模过程开发
        3.2.1 参数化设计方法
        3.2.2 CAD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3.2.3 独立车轮及计算域建模流程自动化设计
        3.2.4 独立车轮几何模型实例
    3.3 独立车轮自动前处理过程开发
        3.3.1 前处理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3.3.2 前处理流程自动化设计
    3.4 独立车轮自动CFD数值计算过程开发
        3.4.1 CFD计算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3.4.2 数值计算流程自动化设计
    3.5 IsoTireCFD独立车轮快速气动仿真平台开发
        3.5.1 平台架构
        3.5.2 界面及交互设计
    3.6 平台效率测试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独立车轮气动分析及参数研究
    4.1 Baseline独立车轮几何建模及网格无关性
        4.1.1 Baseline独立车轮几何建模
        4.1.2 气动分析设置及网格无关性
    4.2 Baseline独立车轮气动分析
        4.2.1 气动力及气动力系数
        4.2.2 车轮外部涡系结构
        4.2.3 轮辋腔内部流场结构
        4.2.4 总压等值面分析
    4.3 独立车轮参数研究
        4.3.1 有/无盘式制动器对流场结构的影响
        4.3.2 轮辐倾角对流场结构的影响
        4.3.3 轮辐覆盖面积对流场结构的影响
    4.4 基于FC-CCD的归一化综合气动力系数响应面模型
        4.4.1 原始数据及数据归一化
        4.4.2 独立车轮综合气动力系数构建
        4.4.3 二阶响应面模型构建及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POD的独立车轮瞬态流场研究
    5.1 基于POD的降阶模型理论基础
    5.2 采样参数选取
    5.3 车轮瞬态气动力分析
        5.3.1 Baseline车轮瞬态气动力特性
        5.3.2 A15C车轮瞬态气动力特性
        5.3.3 A-15C车轮瞬态气动力特性
    5.4 独立车轮附近流场POD降阶模型分析
        5.4.1 模态能量收敛性判断
        5.4.2 尾流分离区POD降阶模型
        5.4.3 轮辋腔内部POD降阶模型
        5.4.4 车轮外侧POD降阶模型
        5.4.5 独立车轮POD降阶模型分析结论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KNN/PVDF的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电效应概述
    1.3 压电材料简介
        1.3.1 铌酸钾钠无铅压电材料
        1.3.2 聚偏氟乙烯的结构与压电性
    1.4 压电能量收集器工作原理
    1.5 柔性能量收集器的研究进展
        1.5.1 借助柔性衬底的压电能量收集器
        1.5.2 柔性复合压电能量收集器
        1.5.3 柔性能量收集器的功能化应用
    1.6 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的制备和器件的组装及其表征方法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样品的制备
        2.2.1 KNN的制备
        2.2.2 Ag-KNN的制备
    2.3 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制备工艺与过程
        2.3.1 PKP复合柔性能量收集器的制备
        2.3.2 PAKP复合柔性能量收集器的制备
    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第3章 P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
    3.1 引言
    3.2 KNN颗粒的形貌及结构
    3.3 不同KNN含量的PKP复合薄膜表征
    3.4 不同KNN含量的P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输出特性
    3.5 P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AKP复合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
    4.1 引言
    4.2 Ag对复合薄膜中电场分布影响
    4.3 Ag-KNN颗粒的形貌及结构
    4.4 不同Ag含量的PAKP复合薄膜表征
    4.5 不同Ag含量的PAKP复合柔性能量收集器的输出特性
    4.6 PAKP复合柔性能量收集器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多通道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虚拟现实健身车研究
        1.3.2 多感官通道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虚拟现实健身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 多感官通道的设计研究
        2.1.1 视觉通道
        2.1.2 听觉通道
        2.1.3 触觉通道
    2.2 虚拟现实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3 虚拟现实运动中的用户体验评估
        2.3.1 速度感知理论研究
        2.3.2 虚拟现实运动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需求与功能分析
    3.1 目标用户
    3.2 用户调研
        3.2.1 情感分析
        3.2.2 问卷调查
        3.2.3 用户访谈
    3.3 用户画像
        3.3.1 主要用户画像
        3.3.2 次要用户画像
    3.4 总体功能分析和设计构想
        3.4.1 总体功能分析
        3.4.2 设计构想
    3.5 交互设计要点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多通道交互设计
    4.1 软件信息架构
    4.2 多通道交互流程设计
    4.3 视觉通道设计
        4.3.1 视角设置
        4.3.2 交互页面设计
    4.4 听觉通道设计
        4.4.1 需求梳理
        4.4.2 素材准备和编辑
        4.4.3 音频整合
    4.5 触觉通道设计
        4.5.1 触觉输入设计
        4.5.2 触觉输出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现实健身车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
    5.2 主要功能介绍
    5.3 功能模块实现
        5.3.1 传感控制模块
        5.3.2 运动控制模块
        5.3.3 游戏场景搭建
        5.3.4 虚拟化身实现
        5.3.5 骑行阻力设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现实健身车多通道交互实验评估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2.1 自变量和因变量
        6.2.2 被试分组
        6.2.3 实验环境和设备
    6.3 实验过程和数据收集
        6.3.1 实验过程
        6.3.2 实验数据收集
    6.4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6.4.1 存在感
        6.4.2 晕动症
        6.4.3 功率输出
        6.4.4 情感体验
        6.4.5 可用性
    6.5 结果讨论及建议
        6.5.1 实验结果
        6.5.2 讨论与建议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一种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创新过程
    1.1 设计背景
    1.2 现有发电装置功能综合分析
    1.3 新型发电装置性能要求
2 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设计流程
3 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设计方案
    3.1 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组成
        3.1.1 夹持机构
        3.1.2 贴紧机构
        3.1.3 发电装置
    3.2 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发电原理
    3.3 最终方案确定
4 样品与性能测试
    4.1 发电性能试验
    4.2 发电效能试验
    4.3 发电装置主要参数
5 结论

(6)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电动自行车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
        1.2.1 电动自行车整车检测的发展
        1.2.2 电动自行车整车检测技术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在检测平台上的运动模拟实现
    2.1 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
        2.1.1 滚动阻力
        2.1.2 加速阻力
    2.2 电动自行车力学性能分析及模拟
        2.2.1 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
        2.2.2 行驶阻力模拟
    2.3 电动自行车的动能分析
        2.3.1 路驶条件下的动能
        2.3.2 测试平台上的动能分析
    2.4 电动自行车驱动轮的动态特性
        2.4.1 路驶条件下驱动轮的动态特性
        2.4.2 测试平台上驱动轮的动态特性
        2.4.3 模拟惯量的数学模型
    2.5 电动自行车检测功率的计算方法
        2.5.1 电动自行车的能量转化
        2.5.2 实验法求参数
第三章 检测系统的组成及控制方法
    3.1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
        3.2.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3.2.2 滚筒表面处理影响因素分析
    3.3 无线通讯网络应用
        3.3.1 无线通讯技术的介绍
        3.3.2 Wi-Fi无线通讯技术实现
        3.3.3 无线通讯技术在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3.4 测控模块的组成
    3.5 充电模块的设计
    3.6 供电模块的设计
    3.7 测试电路板模块的设计及信号采集
        3.7.1 压力传感器信号的采集
        3.7.2 发电机电流采集
    3.8 驱动器模块的应用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4.1 系统初始化程序
    4.2 无线通讯模块程序编写
    4.3 VB.NET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通信
    4.4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5 试验过程与结果处理
        4.5.1 试验过程
        4.5.2 结果处理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一种基于切割磁感线的自行车发电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功能分析
    1.1自行车发电方式
    1.2充放电装置
    1.3发电效率分析
2系统硬件设计
    2.1发电模块
    2.2整流模块
    2.3稳压模块
3实验结果分析

(8)高中物理发电问题归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力发电
二、潮汐发电
三、风力发电
四、太阳能发电
五、磁流体发电
六、自行车发电
七、太空发电

(9)一组“自行车问题”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行车与摩擦力
2 自行车与圆周运动
3 自行车与圆周运动、交流发电机
4 自行车与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
5 自行车与理想气体实验定律
6 自行车与电功率、机械功率
7 自行车与电磁感应、电路

(10)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太阳能LED自行车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自行车LED显示系统简介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电源设计
    2.2 系统主控芯片
    2.3 LED灯条设计
    2.4 传感器设计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主程序软件设计
    3.2 灯条显示子程序
    3.3 显示校正子程序
4. 结束语

四、Computation of bicycle wheel power(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行车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彭椿皓. 山东大学, 2021(09)
  • [2]基于参数化建模的旋转独立车轮气动特性研究[D]. 刘一尘.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KNN/PVDF的柔性压电能量收集器的性能研究[D]. 何浩瀚. 湖北大学, 2021(01)
  • [4]虚拟现实健身车系统的多通道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研究[D]. 李小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一种新型摩擦轮自行车发电装置的创新设计研究[J]. 蔡琛辉,刘锡宁,闫鑫,周明路,刘孟强,陈晓平.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7(03)
  • [6]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开发[D]. 胥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7]一种基于切割磁感线的自行车发电装置设计[J]. 闫俊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5(05)
  • [8]高中物理发电问题归类[J]. 阮长久.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5(09)
  • [9]一组“自行车问题”赏析[J]. 雷三林. 物理教师, 2013(04)
  • [10]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太阳能LED自行车显示系统设计[J]. 费凯成,汪木兰,陈巍.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22)

标签:;  ;  ;  

自行车车轮功率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