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登苗:对世纪之交学风问题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男[1](2019)在《民初山西儒学发展研究 ——以宗圣会、洗心社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民国肇建,伴随着国家政治上的巨大变动,作为传统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亦随之丧失了独尊地位。为拯救国民信仰危机,重塑儒学权威,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致力于复兴儒学,成立了诸多尊孔团体,他们都在儒学的复兴之路上探索着,努力地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为儒学争得一席之地。目前学界对于民初尊孔团体及儒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京中央孔教会组织及孔教会的儒学践行活动研究,而对于地方尊孔组织的研究也仅限于各地方机构组织发展,总体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考察。当然,其中不乏因多数地方尊孔团体规模较小,存在时间短且多附属于孔教会等因素。而山西在民初的两大尊孔组织与此不同,宗圣会自产生即带有“独立性”,期间虽一度附属于孔教会,为国教运动摇旗呐喊。但在1917年全国孔教组织陷入低潮后,在其基础上很快衍生出洗心社这一组织,并且在山西地方继续践行着儒学复兴的任务,并且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基层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主要是溯源历史时期山西儒学的发展概况,继而论述近代的儒学危机及山西部分人士为应对此危机的反应,即成立尊孔团体宗圣会及洗心社,以及对两组织的相关介绍。第二部分是考察宗圣会的系列活动,总结其儒学“重构”活动,分两条路线:一条是上行路线,即在与北京中央孔教会的互动中,在为国教运动辩护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儒学宗教化、儒学政治化的“重塑”过程;另一条是下行路线,即与山西地方的互动,主要是从事一些儒学推广活动,其内容虽不系统,却值得关注。第三部分是在宗圣会陷入低潮后,洗心社对于儒学的“再构”过程。主要是阎锡山为服务于“用民政治”而进行的一系列儒学改造。此期主要是围绕儒学的爱国化和儒学的社会化改造,使儒学真正的在社会基层中发挥效力。最后,在余论部分,首先略论儒学在山西的发展路径,即洗心社走出了一条能够为基层社会服务的儒学社会化、世俗化路径。其次是简要的谈论儒学的“去政治化”问题,其中心是探讨如何能够实现儒学向普通大众靠拢,如何发掘儒学的最大效力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
杨禾丰[2](2008)在《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文中指出圣约翰大学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创办于上海西郊,起初叫圣约翰书院,1906年在美国注册升级为大学。圣约翰大学的卜舫济接任校长后,突飞猛进地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全国着名教会大学,吸引众多富商官宦子弟入学。作为一所西方背景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校园生活具有浓重的西洋色彩。本文作者对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产生了兴趣,仔细阅读有关约大的档案资料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的校史写作中视为重要的事件:如校园建筑的增加、学制的变更、学潮的突发、校庆典礼、政权鼎革,对校园日常生活的改变非常微弱。校园生活在圣约翰大学的历史上表现出强劲的韧性,也就是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貌似重大的事件其实并不重要,风浪过后校园内还是一如既往地运转,但漫长的立案问题却给校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于是本人萌发了从约大校园生活的变迁来重新书写校史的意愿。本文的论述即由此展开,详细描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课余生活、校园组织,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考察很有争议的宗教教育实际效果问题。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校园生活的具体描述,而是希望把它作为分析历史的工具,对约大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做出新的解释,以弥补和修改主流叙述的既定模式。第三章六三学潮的研究,从日常组织和生活规律探讨学潮借助哪些日常结构迅速爆发,分析学潮的远因是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个人恩怨、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中西教员之间的不平等待遇等。并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探讨学潮的最终走向及其结果。第四章主要讲述持续20年之久的立案问题对圣约翰大学悠久传统的形塑作用,亦即政治权力对校园生活的介入。最后一部分有关校友组织的内容,它是校园生活的延伸,毕业生通过校友组织与校内生活互动互利,成为圣约翰大学不可多得的外围保护屏,校友们在解决校内问题上发挥作用。
张莉莉[3](2007)在《学术出版者控制不力问题的反思——站在反学术失范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由出版社、专业期刊社、学报、报纸四元结构产出的数量庞大的学术信息中,精华性、确有价值的信息并非全部,低水平重复型、剽窃抄袭型、整合拼凑型信息不在少数,这说明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发挥得未尽正常。导致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出版者的自身因素及“前规范”标准核心内容的缺失,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制定全面、实用的“前规范”标准,是强化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的有效途径。
沈登苗[4](2003)在《论学术抄袭与当前的浮躁学风问题——兼谈如何进一步开展学术批评》文中提出学术批评的重心应由当前的以揭露、批判抄袭剽窃的个案为主,转移到以检讨、反思、整治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互抬桥子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浮躁上来;把学术批评的强音由当今的“学术打假”、“反学术腐败”,改换成“提倡学术规范,反对学术浮躁、学术泡沫”;把学术批评的个人见义勇为的“傻瓜的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各级学术主管部门已到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时候了。
沈登苗[5](2001)在《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兼论世纪之交的学风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二、沈登苗:对世纪之交学风问题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登苗:对世纪之交学风问题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民初山西儒学发展研究 ——以宗圣会、洗心社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界定 |
第一章 山西儒学发展概况 |
一、近代以前山西儒学的发展概况 |
二、民初的社会乱象与儒学危机 |
三、民初山西主要儒学团体简介 |
(一)儒学团体的思想基础 |
(二)儒学团体的组织机构及演变 |
第二章 宗圣会对儒学的重构 |
一、民初山西儒学与国教运动互动的理论构建 |
(一)纳儒入教——儒学的“宗教化” |
(二)儒学“政治化”的“重塑” |
二、宗圣会对儒学“道德主义”的践行 |
(一)宗圣会的儒学教育理念 |
(二)推进儒学教育的措施 |
三、儒学“政治化”的再次解体 |
第三章 洗心社对儒学的再构 |
一、阎锡山村政建设的逻辑思路——从“安民政治”到“用民政治” |
二、“用民政治”指导下的儒学再构 |
(一)洗心社改造国民性的理论构建 |
(二)儒学的爱国化改造 |
(三)儒学的平民化、社会化改造 |
三、洗心社构筑儒学的践行活动 |
(一)于来复日集社及演讲活动 |
(二)宣传政府政策主张 |
(三)其他活动 |
余论儒学在山西的近代化发展 |
一、儒学在山西的发展路径 |
二、儒学“去政治化”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文献回顾 |
二 作为分析工具的日常生活史 |
三 所用史料 |
第二章 鼎盛时期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 |
第一节 圣约翰大学的日常生活 |
一 圣约翰大学的作息规律 |
二 学生衣食住行的消费 |
三 学生的喜怒哀乐 |
第二节 校园组织与学生的交际网络 |
一 同乡关系 |
二 社团活动与学生分层 |
三 体育比赛与圣约翰意识 |
四 圣约翰大学的独特传统 |
第三节 基督教信仰与人伦教育 |
一 日常生活化的基督教教育 |
1 教学生活中的宗教活动 |
2 课外生活中的宗教教育 |
3 与传教士的私人往来 |
4 宗教节日与作息规律 |
5 慈善活动 |
二 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实况 |
1 标准的基督徒 |
2 名分上的基督徒 |
3 隐形基督徒 |
三 宗教信仰、实践与校园政治 |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与圣约翰大学校园生活 |
第一节 日常组织与突发事件 |
第二节 革命众生相 |
第三节 生存需求与舆论之战 |
第四节 集体记忆的形成与膨胀 |
第五节 两所大学校园氛围之比较 |
结论 |
第四章 立案问题与教学生活的改变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圣约翰大学的反应 |
一 党化教育与学校拒绝立案 |
二 条例在地方上的落实 |
三 圣约翰大学的对策 |
四 美国圣公会与国民政府 |
第二节 政府的惩戒方式及其对约大影响 |
一 立案的惩戒条例 |
二 政府的内部状况 |
三 约大内部的矛盾 |
四 社会力量推动立案及约大的窘境 |
五 立案问题与日常生活的改变 |
第三节 立案的进展与约大内部变迁 |
一 1931年的正式申请立案和被拒绝 |
二、约大积极落实政府规定 |
三 财政危机约大主动申请 |
四 30年代约大校园变迁 |
五 政府全然退让 约大拒不合作 |
第四节 圣约翰大学不立案可能性分析 |
一 传教士的不懈努力 |
二 校友对母校的支持 |
三 学生对学校的维护 |
结论: 政治事件与校园生活 |
第五章 圣约翰大学校园生活的延伸—校友组织 |
一 校友会组织和母校对毕业生的关注 |
二 毕业生之社会影响力 |
三 校友对母校支持 |
参考书目 |
后记 |
(3)学术出版者控制不力问题的反思——站在反学术失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出版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控制职能弱化 |
1. 陷入以作者层次作为重要取舍标准的误区 |
2. 信息不对称[7]对实施鉴别判断形成影响 |
二、“前规范”标准核心内容的缺失导致控制职能弱化 |
三、强化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的途径 |
(4)论学术抄袭与当前的浮躁学风问题——兼谈如何进一步开展学术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此“江南”不是彼“江南” |
三、组装拼凑,漏洞百出 |
四、比抄袭更令人担忧的…… |
五、学术批评的重心和“职能部门”的转型 |
四、沈登苗:对世纪之交学风问题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初山西儒学发展研究 ——以宗圣会、洗心社为中心的考察[D]. 王倩男. 山西大学, 2019(02)
- [2]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D]. 杨禾丰. 复旦大学, 2008(04)
- [3]学术出版者控制不力问题的反思——站在反学术失范的视角[J]. 张莉莉. 东岳论丛, 2007(01)
- [4]论学术抄袭与当前的浮躁学风问题——兼谈如何进一步开展学术批评[J]. 沈登苗. 云梦学刊, 2003(05)
- [5]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兼论世纪之交的学风问题[J]. 沈登苗. 社会科学论坛, 2001(11)
标签:圣约翰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