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石榴石橄榄岩和石榴石二氧岩飞地的温压条件

西秦岭石榴石橄榄岩和石榴石二氧岩飞地的温压条件

一、西秦岭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岩包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邹孝文[1](2021)在《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对东北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及其捕获的地幔橄榄岩的研究成果,讨论诺敏河碧玄岩的岩石成因以及源区特征等科学问题。诺敏河地区火山岩形成于早更新世(2.3~0.76 Ma),中更新世(0.71~0.58 Ma),晚更新世-全新世(0.13 Ma)3个时期,主要岩石类型为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不同时期火山岩具有基本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钾(2.42~4.35 wt.%)、富碱(5.65~8.76wt.%)、贫硅(44.21~48.77 wt.%)、富镁(7.80~11.28 wt.%),K2O富存于火山玻璃中,未见富钾矿物相存在;根据TAS和CIPW标准矿物分类方案最终将本套钾质火山岩定名为碧玄岩;样品具有OIB型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形式,微量元素富集Ba、Rb及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Th、U、Zr、Hf等,并且富集Sr-Nd-Hf同位素组分(87Sr/86Sr=0.7048~0.7049、εNd=-1.73~-1.94、εHf=2.2~2.9)。因其与小古里河及五大连池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故将三处火山岩合称为“东北钾质火山岩带”。碧玄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浆形成后未受到明显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的影响。利用KAl Si O4-2Mg Si O4-2Si O2-2H2O体系估算岩浆熔融的平衡压力为3.2~4.1 GPa,对应起源深度为96~123 km,处于岩石圈地幔底部。碧玄质岩浆来源于含金云母石榴石相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并伴有少量单斜辉石脉体熔融组分的参与。同位素混合模拟计算显示岩浆中方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组分占比约60%~70%,而二辉橄榄岩熔融产生的熔体占比为30%~40%;因少量单斜辉石脉为流体交代成因,且与方辉橄榄岩具有相同的同位素组成,而未在模拟中体现。对比钾质火山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源岩中方辉橄榄岩代表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留,古老地幔物质形成后不久就经历了富钾-富钛-富铁含水流体/熔体的交代富集,本次改造在地幔岩中形成大量金云母脉及少量单斜辉石脉。二辉橄榄岩代表中-新生代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幔将古老地幔裹挟其中,并共同经历了硅酸盐流体/熔体的交代改造。东北钾质火山岩带的研究证实兴蒙造山带内存在与古老地壳时代相应的古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碎片,他们代表大陆岩石圈的残留,可能是西伯利亚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及东冈瓦纳的边缘肢解出来的碎片,然后漂移保留在造山带内。

余阳,张宝华,刘永刚[2](2021)在《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学和大地电磁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广泛存在低速高导异常.本文首次较系统地梳理了前人针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开展的地震学和大地电磁观测结果以及岩石矿物波速和电导率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建立了岩石波速、电导率随深度变化的模型,探究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低速高导异常的可能成因以及形成的基本条件.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低速高导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有:含水矿物模型、部分熔融模型、高电导矿物模型、各向异性模型、含盐流体模型和名义无水矿物模型等.我们认为普遍低热流的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层和高导异常可能与波速各向异性明显的成岩矿物有关,高导异常可能与电性各向异性明显的成岩矿物有关.普遍高热流的苏鲁造山带中上地壳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和波速各向异性较大的成岩矿物有关,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可能是高压变质岩中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结果;而下地壳的高导异常可能与含水矿物脱水以及名义无水矿物中的结构水有关.以上结论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物质组成、地质作用以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李超[3](2021)在《华北东南缘蚌埠隆起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岩浆岩作为探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的探针以及成矿物质的载体,对其形成时代、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源区位置、岩浆性质进行探索可以为区域成岩成矿机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区域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文选择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区内的荆山、老山、蚂蚁山、东芦山、西芦山、曹山、锥山、淮光岩体以及大巩山和江山金矿区中与金成矿相关的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和全岩Sr-Nd-Pb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以及锆石、磷灰石、角闪石、黄铁矿化学成分研究,旨在(1)确定各阶段岩浆岩的类型、形成时代、源区位置、岩石成因、部分熔融条件、岩浆过程以及构造背景;(2)探索白垩纪不同类型岩浆岩与同期金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识别出与成矿相关岩浆岩;(3)确定与成矿相关岩浆岩在金成矿过程所扮演的角色;(4)与胶北隆起同期岩浆岩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之间的关系。蚌埠隆起晚侏罗世淡色花岗岩常与淡色细晶岩以及伟晶岩相伴生,具有高硅、高碱、高铝、低铁、镁、钛氧化物含量,高的分异指数、低的Zr/Hf和Nb/Ta比值、低的石英氧同位素组成、并且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四分组效应,表明其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此外,结合新元古代-晚三叠世的继承锆石的存在、较低的岩浆锆石钛饱和结晶温度、低的石英氧同位素和放射性Pb同位素比值以及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蚌埠淡色花岗岩是由三叠纪俯冲至蚌埠地区之下的北大别片麻岩,发生水致部分熔融后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之后形成的。蚌埠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形成于115~130Ma,主要由埃达克质花岗岩和少量基性脉岩组成。此阶段岩浆岩与金矿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其中埃达克质花岗岩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未显示Eu异常,并且其具有高Sr、低Y和Yb含量、低的Mg#值、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Sr–Nd–Pb–Hf同位素组成,表明蚌埠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起源于华南或/和华北板块加厚下地壳。此外,根据锆石和磷灰石矿物化学成分反映,这些埃达克质花岗岩浆具有相对较高的挥发分含量和氧化性,这种特点有利于金的运输与富集。蚌埠早白垩世早期的基性岩具有低硅高镁的特点,并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以及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低的Sr-Nd同位素组成以及变化的放射性Pb同位素比值,暗示这些基性岩起源于被俯冲华南板块地壳物质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此外,磷灰石和角闪石矿物化学成分反映基性岩浆具有高氧逸度和高含水量,这种性质为成矿物质的源区活化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蚌埠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形成于109~114 Ma,分布广泛,以普通钙碱性花岗岩为主。在野外未见其与金矿体有紧密的时空关系。与前两阶段花岗岩相比,本阶段花岗岩具有低Sr、高Y和Yb含量、低的Sr/Y、(La/Yb)N和(Dy/Yb)N比值以及具有Eu负异常。此外,此阶段岩石中没有发现新元古代继承锆石,结合它们负的Nb-Ta异常、高的Nb/La比值以及均一的Sr-Nd-Pb-Hf同位素组成、较为古老的两阶段Hf-Nd模式年龄,表明它们起源于华北克拉通的中下地壳,而不是加厚地壳。通过对比蚌埠隆起与胶北隆起中生代同期成岩成矿作用,基于区域中生代构造演化格架,本文认为蚌埠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与华南板块和古西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崎板块)的俯冲均有重要联系。中三叠世时期,华南板块呈低角度长距离向北俯冲至华北板块下方,致使华南上地壳含金岩系被携带至华北板块深部。中侏罗世时期,伊泽奈崎板块向西俯冲至华北克拉通东部,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降低了其稳定性。随后,在晚侏罗世,伊泽奈崎板块俯冲方向缓慢向西北偏转,触发了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直至早白垩世早期,伊泽奈崎板块俯冲方向继续沿顺时针方向偏转,但俯冲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导致正在俯冲的板块发生回撤,造成沿郯庐断裂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拉张。强烈的拉张运动不仅触发了岩石圈地幔和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分别产生了基性和埃达克质熔体,而且还造成郯庐断裂带发生了走滑运动形成了大量NNE走向的次级断裂。华南板块上地壳物质属性的岩浆将部分成矿物质携带至地壳深度,流体将其运送至走向平缓的次级断裂中富集,从而形成金矿床。随后,岩石圈进一步失稳发生减薄,区域热异常触发了减薄后的华北板块下地壳物质发生了部分熔融,产生了普通的钙碱性花岗质岩浆。

靳启祯[4](2021)在《Mg同位素制约俯冲带物质再循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地球各重要地质储库的Mg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范围的研究有非常好的进展,关于地质过程中分馏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Mg同位素被认为可以作为良好的再循环物质示踪剂。表生和生物作用相关的各个地质储库,具有非常大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而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储库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极小,平均值也接近正常地幔组成(-0.25±0.07‰)。在高温地质过程,如部分熔融、结晶演化和变质脱水过程,岩石的全岩Mg同位素通常不易发生可观测到的分馏。因此一旦地表样品俯冲进入地幔深部,则其异常的Mg同位素组成特征很可能会导致地幔局部Mg同位素的不均一,且可以被岩浆岩继承并带至地表。由于俯冲带是地表物质再循环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俯冲相关的岩浆岩的Mg同位素来研究地表物质的再循环以及俯冲过程中Mg同位素分馏机理,但这两种岩石类型的Mg同位素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首先,产自中国东部的<110 Ma玄武岩普遍具有比正常地幔更轻的Mg和更重的Zn同位素组成,大多数研究认为玄武岩地幔源区存在古太平洋板片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但是碳酸盐沉积物并非俯冲沉积物中主要组分,蚀变洋壳和其他沉积物类型的影响却很少被探讨。其次,全球范围的弧岩浆岩普遍具有相对地幔值更重的Mg同位素组成,与大洋玄武岩明显不同。之前的研究认为重Mg同位素可能来自于俯冲沉积物或者蚀变洋壳脱水流体。但是考虑到地幔楔流体作用复杂,用弧岩浆岩反推出来的结果并不令人信服。因此,为了解决这样两个问题,我们做了如下工作。针对中国东部玄武岩成因问题,我们选择华南陆块江苏、浙江、福建3省份、6个火山区、11座火山的共50个新生代(27-1.2Ma)玄武岩,开展了Mg-Zn-Sr-Nd同位素的联合示踪研究。这些玄武岩可分为高CaO碧玄岩、低CaO碧玄岩、粗面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δ26Mg=-0.29‰~-0.46‰,δ66Zn=0.27‰~0.50‰,87Sr/86Sr=0.703233~0.704175,εNd=3.8~8.0),反映了玄武岩地幔源区显着的不均一性。高CaO碧玄岩和部分粗面玄武岩具有较高的Ca/Al和δ66Zn,较低的Hf/Hf*和δ26Mg,以及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与板片来源碳酸盐和地幔反应形成的碳酸盐化地幔产生的熔体一致。低CaO碧玄岩、一些粗面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具有低Ca/Al和δ26Mg、高Hf/Hf*和δ66Zn,以及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这些特征与再循环的碳酸盐化榴辉岩而非碳酸盐沉积物有关,这一推测和δ26Mg、δ66Zn与Zn/Fe值之间相关性指示的结果是一致的。此外,结合已发表的数据后发现,还有一些玄武岩具有高Ba/Th比值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这很可能体现了硅质沉积物的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源区存在沉积碳酸盐、硅质沉积物以及碳酸盐化榴辉岩等多种再循环组分,这些组分不同的相对贡献比例是控制玄武岩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了更直接研究弧下深度板片来源流体-地幔楔相互作用中Mg同位素分馏行为,我们选择了一套代表弧下地幔楔-俯冲板片界面交代原岩和产物的大别山造山带毛屋地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和石榴石单斜辉石岩样品开展系统的Mg和Si同位素研究。这些样品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极大(δ26Mg=-1.91‰~+1.25‰),且具有明显的岩性相关性。纯橄岩作为辉石岩的原岩,具有最高的MgO含量和与正常地幔一致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28‰~-0.22‰)。两种斜方辉石岩具有所有样品中最大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具有显着高于正常地幔的δ26Mg值(-0.12‰~+1.25‰),而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的δ26Mg(-1.91‰~-0.38‰)均低于正常地幔,方辉橄榄岩(0.02‰~0.54‰)则介于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和纯橄岩之间。尽管辉石岩的Mg同位素具有非常大的变化范围,但是其Si同位素组成均一(δ30Si=-0.32 ± 0.09‰),且和正常地幔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我们认为Mg同位素变化可以用三个阶段的弧下地幔楔交代作用来解释。在第一个阶段,纯橄岩和富溶剂的超临界流体发生强烈的反应从而生成石榴石单斜辉石岩,具有高CaO、FeOT、TiO2和Al2O3含量和最低的MgO含量,显示了强烈的交代特征。δ26Mg和MgO、CaO含量分别为正、负相关关系,说明Mg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富Mg碳酸盐在交代过程中的贡献。两种斜方辉石岩是第二个阶段的产物,矿物学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石榴石在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阶段大量生成。第二阶段持续升高的δ26Mg无法来自俯冲带流体的加入和淋洗作用。样品的Mg-Si同位素间并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可以很好排除辉石岩-流体间热扩散或者化学扩散效应的影响。斜方辉石-石榴石间的Mg同位素分馏值(Δ26Mgopx-Grt=0.83‰~2.58‰)超出理论的矿物间平衡Mg同位素分馏值(Δ26Mgopx-pyrope=1.14‰),表明矿物间不平衡可能对全岩Mg同位素造成影响。δ26Mg和Al2O3、FeOT间的负相关关系,和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极高的La/Yb比值都表明石榴石的大量结晶是全岩δ26Mg升高的主要原因,石榴石和斜方辉石之间的同位素不平衡则很可能加剧了这一趋势。第三个阶段是橄榄岩隐性交代阶段,纯橄岩具有最低的SiO2、A12O3、CaO和Na2O含量,但是强烈富集Rb、Ba、U和Pb元素,且具有极高的Ba/Th 比值(309~2043),前人对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交代残余流体中显着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可以认为这一阶段交代残余流体继承了前一阶段残余流体的重Mg同位素异常。因此我们认为,水岩相互作用后的残余流体有能力带着重Mg同位素向上迁移到弧岩浆地幔源区,并对弧岩浆岩提供了重Mg同位素异常的信号。这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造成弧岩浆岩重Mg同位素异常的新机制。

薛昊日[5](2020)在《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区域,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这些岩体中孕育着一批铜镍硫化物矿床,其中红旗岭、赤柏松等大中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的发现,奠定了吉林省镍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国家镍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吉林省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中并无重大找矿突破,这表明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程度上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成岩成矿岩体年代学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作用等,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严重制约着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现代成矿理论为基础,野外勘查调研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综合分析研究典型矿床,通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为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系统的总结了吉林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古元古代辽吉洋构造演化,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构造域的发展与演化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2.通过地质学及年代学研究,将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5个阶段:(1)新太古代晚期(25892398Ma),代表岩体有荏田6号、9号岩体,小陈木沟含矿岩体,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闭合后的造山伸展环境是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形成的主要地球动力学背景;(2)古元古代中期(22371820Ma),代表岩体有赤柏松1号岩体,形成于辽吉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3)中元古代中期(1200Ma),代表岩体有汉阳沟岩体,其所在的龙岗地块在中元古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时限相对应;(4)中晚三叠世(245206Ma),代表岩体有漂河川4、5号岩体、长仁-獐项5、6、11号岩体、西北岔115号岩体以及石人沟含矿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5)早侏罗世(191175Ma),代表岩体有福洞15、26号岩体,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下弧后伸展环境的产物。3.通过对吉林地区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认为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原生岩浆起源于受地壳混染或流体交代的亏损型地幔,在熔融期重力分异作用明显,矿石中存在的角砾,代表其形成于动荡的岩浆环境之中,通过年代学研究,该矿床为全国最古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2589±10 Ma)。对成矿时代争议较大的赤柏松铜镍矿进行矿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确定该矿床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237±62 Ma),属于熔离-贯入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对红旗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石人沟开展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时间应起于245Ma,止于206Ma。其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硅、低钛、高镁、贫碱、低∑REE的特征,富集LILE、亏损HFSE,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岩浆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部分源区遭受富集地幔混染。S主要来自于上地幔,原始岩浆来源于原始地幔10%20%的部分熔融,深部熔离作用导致铂族元素亏损,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成度地壳物质的混染。4.通过对早侏罗世福洞岩群进行成矿潜力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熔融比例太小,硫化物在源区发生熔离,无法在地壳聚集成矿。5.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具有很强的成矿专属性,表现在(1)含矿岩体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2)分异充分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有利于成矿,辉石岩相是主要的含矿岩相,橄辉岩、辉橄岩、苏长岩次之,辉长岩一般不含矿;(3)含矿岩石发育贵橄榄石和古铜辉石,Fo≈En,镁铁质岩m/f值介于0.52,超镁铁质岩m/f值介于26之间,对成矿非常有利;(4)含矿岩相具有高镁、低硅、低钙、低∑REE,富集LILE、亏损HFSE的特征,Cr、Co和Ni含量较高;(5)地幔源区发生较大比例的部分熔融,达到高镁玄武质或苦橄质玄武岩浆的范畴。6.在判别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建立,对各个时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矿与找矿潜力作出客观评价,认为中-晚三叠世是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重要的成矿期,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数量较多,岩体分异程度高,岩相复杂,含矿率高,找矿潜力最大;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自北向南展布,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与中—晚三叠世岩体相似,形成于大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同样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新太古代晚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由于岩体形成时代古老,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变化过程,对矿体的保存条件要求苛刻,找矿难度较大;中元古代中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分异程度较差,矿化程度较弱,国内同一时期形成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较少,该期的成矿潜力不清,在勘查中每个岩体要结合岩体形态、分异程度、侵位深度和矿化特征等具体分析;早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兴蒙造山带东段零星分布,岩相相对单一,绝大部分为辉长岩(脉),岩体的矿化较弱,因其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比例太小,导致大量硫化物滞留在地幔而无法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硫不饱和原始岩浆,因而不具找矿潜力。

杨文健,于红梅,赵波,陈正全,白翔[6](2020)在《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文中研究说明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岩岛,其火山活动表现出多期、多旋回和多喷发中心的特征,但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对涠洲岛玄武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研究,以揭示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涠洲岛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在岩浆上升过程,几乎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a/Yb)N=14.42~28.64),Nb、Ta明显正异常,显示出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特征。Sr-Nd-Pb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均一,且呈现出亏损地幔端元(DM)与富集地幔端元(EM2)的二元混合趋势。其中,EM2端元可能源于海南地幔柱。Sr/Sr*(1.21~2.36)和Eu/Eu*(1.01~1.11)正异常,指示源区存在再循环辉长岩洋壳组分。结合已有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得出南海及周缘地区的晚新生代玄武岩的形成受控于海南地幔柱。伴随着海南地幔柱的上升,再循环的辉长岩洋壳经部分熔融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生成石榴石辉石岩(贫硅辉石岩),石榴石辉石岩和未反应的地幔橄榄岩混合部分熔融形成涠洲岛玄武岩。

杨文健[7](2020)在《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特征及岩浆成因》文中研究说明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岛,其火山活动具有多期、多旋回和多喷发中心的特征,但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对涠洲岛玄武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研究,并与整个南海及周缘地区的晚新生代玄武岩进行对比,以揭示涠洲岛玄武岩的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机制,并试图对南海以及周缘地区的晚新生代玄武岩成因提供重要信息和约束条件。涠洲岛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上呈现出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强烈分馏(ΣLREE/ΣHREE=7.92~12.22,(La/Yb)N=14.42~28.64)。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呈现Nb、Ta明显正异常,以及明显区别于大陆地壳的高Nb/U和低(La/Nb)N、(Th/Nb)N比值,暗示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几乎未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全岩Sr-Nd-Pb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均一,87Sr/86Sr=0.703492~0.703741,143Nd/144Nd=0.512914~0.512977,Pb同位素比值为208Pb/204Pb=38.5574~38.9179,207Pb/204Pb=15.55871~15.6525,206Pb/204Pb=18.4361~18.7327。涠洲岛玄武岩显示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地幔端元组成呈现亏损地幔(DMM)与富集地幔(EM2)的二元混合趋势,并且DMM和EM2可能均来源于海南地幔柱。微量元素模拟结果以及与夏威夷玄武岩相似的全岩Ca O含量、Fe OT/Mn O比值和橄榄石Ni O含量,指示涠洲岛玄武岩可能源于混合的地幔橄榄岩和石榴石辉石岩部分熔融。Sr(Sr/Sr*=1.21~2.36)和Eu(Eu/Eu*=1.01~1.11)正异常,指示源区存在再循环辉长岩洋壳组分。结合已有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得出南海及周缘地区的晚新生代玄武岩的形成受控于海南地幔柱,伴随着海南地幔柱的上升,再循环的辉长岩洋壳组分经部分熔融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生成石榴石辉石岩(贫硅辉石岩),最终石榴石辉石岩和未反应的地幔橄榄岩混合部分熔融形成涠洲岛玄武岩。

刘劲鸿[8](2020)在《吉林蛟河上地幔岩碎块内熔融微区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吉林蛟河地幔岩碎块是被碱性橄榄玄武岩岩浆喷发携带至地壳浅部或地表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中地幔岩碎块含量40%~55%,局部达60%以上;碎块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以5~10cm居多,大者达20~35cm,故定名为地幔岩集块熔岩(岩流)。地幔岩碎块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尖晶石斜辉橄榄岩碎块为主,纯橄榄岩次之,未发现石榴石橄榄岩;胶结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岩浆。本次研究发现地幔岩内存在丰富的、不同成分和形态的熔融微区。熔融微区类型以其形状可分为滴状、扇状、球状、不规则状、短脉状和环边状,以其特征新生矿物分为OL型、K型、Na+Chl型、PL型、OL+SP型、C+SP型和SP+Chl+Ser型。熔融微区结构为玻基间隐结构或放射状结构;矿物呈骸晶状、中空为玻璃质;残余玻璃脱玻化,产生少量针状和不透明黑色雏晶。熔融微区的形状、结构、物质组成及矿物结晶等特征具有标型性,表征这些熔融体是在上地幔深度保存的幔源岩熔融交代的产物,幔源结晶岩是固相残留。该幔源岩经历强火山喷发使其发生爆炸的地质事件,导致K、Na、Al、Ca易熔组分和H2O、CO2等挥发分开始熔融和气体释放,营造快速固化结晶和淬火的环境。这些少量的熔融物择优占据矿物间隙、裂隙、位错或晶体缺陷处汇聚并熔融交代相邻矿物,不断扩展空间,遂形成滴状等特征形状的"微区"。由于熔融程度不同,产生的熔融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晶程度也有差异,所代表的初始岩浆性质也不一样,可以是超基性或碱性橄榄玄武质,抑或碧玄岩质岩浆。从检测出的这些信息证实,蛟河地幔岩是被不一致熔融抽取后的地幔残留,即岩石圈地幔。

张书凯[9](2020)在《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胡家林石榴单斜辉石岩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日照胡家林地区位于苏鲁超高压造山带中部,石榴石-单斜辉石岩暴露在超镁铁质岩体上部,蛇纹石化纯橄岩位于它的下部,其围岩为花岗质片麻岩。根据石榴石的晶型特征,可将石榴石-单斜辉石岩划分为三种类型:等粒石榴石、残碎斑状石榴石和巨晶石榴石-单斜辉石岩。石榴石-单斜辉石岩具有向上凸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案,明显的Pb正异常以及高场强元素(例如Nb,Zr和Ti)的相对亏损,表明地幔源原岩被流体交代作用叠加。岩相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胡家林石榴石-单斜辉石的演化阶段如下:第一阶段:岩浆原岩的形成;第二阶段:伴随俯冲形成巨晶石榴石-单斜辉石岩;第三阶段:在大约215.0±5.7 Ma的初始折返阶段时期,形成具有石榴石+单斜辉石+钛铁矿+斜硅镁石矿物组合的残碎斑状或等粒状石榴石-单斜辉石岩;第四阶段:在206 Ma时期与斜绿泥石和韭闪石等含水矿物结晶相关的逐渐冷却和减压;第五阶段:在180-174 Ma时经历晚期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石榴石+单斜辉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钛铁矿的矿物组合,与剪切-拉伸裂缝或孔隙中的流体活动有关。峰期变质的P-T条件估计为4.5±0.5 GPa和800±50℃。在折返和降温过程中,记录了 1.0 GPa和710±30℃的退变质条件。从早期高铝单斜辉石到石榴石和后期透辉石的矿矿物转变分别记录了俯冲和折返期间的矿物变质演化。锆石U-Pb年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胡家林石榴石-单斜辉石岩样品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817±40Ma和215±5.7Ma。1817±40Ma的古元古代年龄与华北克拉通地区广泛的岩浆和变质事件相吻合,可能代表其原岩的形成年代。215±5.7Ma则记录了胡家林石榴石-单斜辉石岩的变质年龄。

李昕[10](2020)在《泰国玄武岩中和次生矿床中石榴石、红宝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东南部占它武里-达叻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往往含有丰富的深源包体,与该地区的刚玉产出密切相关,其周围同时常见石榴石、辉石等巨晶矿物,深源包体及巨晶矿物可提供研究深部作用的直接样本。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集中围绕刚玉进行,而对于其他巨晶矿物的研究相对较少,系统地对该地区的玄武岩、其中携带的捕虏体和巨晶矿物以及次生矿床中宝石的研究可帮助探讨附近的岩浆活动及其演化过程。泰国占它武里-达叻地区中分布着三个南北走向与刚玉产出相关的碱性玄武岩露头。本文研究的占它武里和达叻府的玄武岩均包含大量的深源包体,后者同时发现了刚玉和镁铝榴石等巨晶矿物。占他武里府Bang Kacha地区的玄武岩整体暗绿灰色。斑晶以橄榄石为主,基质为间粒-间隐结构,由斜长石、橄榄石和少量辉石组成。镜下可见大量捕虏晶,相对斑晶而言粒度通常较大,带有不同程度的溶蚀及与岩浆反应的现象,如橄榄石的环带结构、尖晶石的黑色反应带及斜方辉石的复杂反应边。达叻府Nong Bon地区的玄武岩含有大量气孔。斑晶以橄榄石为主;基质为玻基斑状结构,主要由单斜辉石微晶以及钛铁氧化物的副矿物组成。其中的深源包体包括含刚玉的铁镁质捕虏体、地幔成因的橄榄石捕虏晶等。巨晶矿物包括大量分布的黑色单斜辉石和粒度较大的褐红色镁铝榴石,在巨晶周围存在与寄主玄武岩浆反应形成的反应边:肉眼观察为淡黄色“壳”,放大可见辉石巨晶周围为筛状边、石榴石接触边界呈现两层反应结构。Nong Bon地区玄武岩中石榴石巨晶与次生矿床中石榴石化学成分特征相似,各氧化物的区别不明显,都属于富铁的镁铝榴石,但与东部Bo Rai地区捕虏体中石榴石、刚玉中石榴石包裹体的成分均有所差异。石榴石巨晶与次生矿床中石榴石的宝石学特征、谱学特征相似,均符合镁铝榴石的特征。次生矿床中红宝石多为深紫-褐红色,内部含有丰富的包裹体,红宝石与包裹体同铁镁质麻粒岩捕虏体中对应矿物的成分特征相似,但石榴石包裹体区别于石榴石巨晶,表明石榴石巨晶与刚玉的形成无直接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西秦岭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岩包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秦岭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岩包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研究现状
        1.1.2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特征
        1.1.3 选题的科学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2.3 研究方法
        1.2.4 路线设计
        1.2.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兴蒙造山带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
        2.2.1 古生界
        2.2.2 中生界
        2.2.3 新生界
    2.3 区域侵入岩
        2.3.1 中元古代侵入杂岩
        2.3.2 古生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地质构造
第3章 诺敏河地区钾质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1 诺敏河新生代火山地质特征
    3.2 诺敏河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3 钾元素的赋存状态
第4章 诺敏河地区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处理
        4.1.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4.1.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4.1.4 全岩Sr-Nd-Hf同位素
    4.2 火山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Sr-Nd-Hf同位素特征
第5章 讨论
    5.1 钾质火山岩类型
    5.2 原生岩浆
        5.2.1 同化混染作用
        5.2.2 分离结晶作用
    5.3 地幔源区特征
        5.3.1 源区岩石组成
        5.3.2 岩浆来源深度
    5.4 交代作用类型及时间
    5.5 诺敏河碧玄岩的成因模式及研究意义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球物理勘探结果
    1.1 速度结构
    1.2 电性结构
2 大别苏鲁地区矿物岩石物性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
    2.1 波速测量
    2.2 电导率测量
3 大别苏鲁造山带低速高导异常成因
    3.1 大别苏鲁造山带低速异常成因
        (1)含水矿物模型
        (2)部分熔融模型
        (3)各向异性模型
        (4)退变质模型
    3.2 大别苏鲁造山带高导异常成因
        (1)含水矿物模型
        (2)部分熔融模型
        (3)高电导矿物模型
        (4)各向异性模型
        (5)含盐流体模型
        (6)名义无水矿物模型
4 结论与展望

(3)华北东南缘蚌埠隆起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淡色花岗岩研究现状
        1.1.2 埃达克岩研究现状
        1.1.3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晚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
        1.1.4 蚌埠隆起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性成果概述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蚌埠隆起地质概况
    2.2 主要岩体地质特征
    2.3 典型矿床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测试方法
        3.2.1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
        3.2.2 矿物成分分析
        3.2.3 全岩Sr-Nd-Pb同位素
        3.2.4 锆石LA-ICP-MSU-Pb定年
        3.2.5 锆石原位 LA-MC-ICPMS Lu-Hf 同位素
        3.2.6 石英原位SIMSO同位素
第四章 晚侏罗世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1 岩相学特征
    4.2 地球化学特征
    4.3 蚌埠淡色花岗岩的侵位时间
    4.4 岩石类型及岩石成因
    4.5 构造指示
    4.6 小结
第五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
    5.1 岩相学特征
    5.2 地球化学特征
    5.3 成岩成矿时空格架
    5.4 岩石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
    5.5 对于岩石圈减薄的启示
    5.6 小结
第六章 早白垩世基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
    6.1 岩相学特征
    6.2 地球化学特征
    6.3 岩石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
    6.4 板块俯冲在蚌埠地区成岩成矿所扮演的角色
    6.5 小结
第七章 蚌埠隆起和胶北隆起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对比
    7.1 中生代岩浆岩与金矿床时空分布
    7.2 中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7.3 讨论
    7.4 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模型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图
附表

(4)Mg同位素制约俯冲带物质再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镁元素基本性质
    1.2 镁同位素地球化学
        1.2.1 镁同位素及其表达方式
        1.2.2 不同地质储库的镁同位素特征
        1.2.3 高温地质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
    1.3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小结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分析方法介绍
    2.1 镁同位素分析方法介绍
        2.1.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1.2 岩石样品的溶解
        2.1.3 化学纯化流程
        2.1.4 质谱测试
        2.1.5 测试结果
    2.2 锌同位素分析方法
        2.2.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2.2 样品溶解和化学纯化流程
        2.2.3 稀释剂的选择和质谱测试
        2.2.4 测试结果
    2.3 硅同位素分析方法
        2.3.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3.2 样品溶解和化学纯化流程
        2.3.3 质谱测试和数据结果
    2.4 主量和微量元素
    2.5 锶和钕同位素
    2.6 小结
第3章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镁-锌同位素研究
    3.1 引言
    3.2 地质背景和样品介绍
    3.3 结果
        3.3.1 主量和微量元素
        3.3.2 锶、钕、镁和锌同位素
    3.4 讨论
        3.4.1 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
        3.4.2 地幔中的大洋组分
        3.4.3 对板内玄武岩形成的指示意义
    3.5 小结
第4章 不平衡石榴石控制的极端Mg同位素分馏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
    4.3 样品介绍
    4.4 数据结果
        4.4.1 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4.4.2 镁和硅同位素
    4.5 讨论
        4.5.1 流体性质和交代过程
        4.5.2 阶段一:石榴石单斜辉石岩
        4.5.3 阶段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
        4.5.4 阶段三:橄榄岩隐性交代
        4.5.5 对弧岩浆形成的指示意义
    4.6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2 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1.3.3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实验测试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伊通—舒兰断裂
        2.3.2 辉发河—古洞河断裂
        2.3.3 敦化-密山断裂
        2.3.4 集安—两江断裂
    2.4 区域侵入岩
        2.4.1 太古宙
        2.4.2 元古代
        2.4.3 古生代
        2.4.4 中生代
        2.4.5 新生代
    2.5 区域变质岩
        2.5.1 新太古代
        2.5.2 古元古代
        2.5.3 新元古代
        2.5.4 早古生代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发展
        3.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核演化发展过程
        3.1.2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与演化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大地构造属性
        3.2.2 “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3.3.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3.2 年代学与Hf同位素特征
        3.3.3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3.3.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
        3.4.1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4.2 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
    3.5 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
        3.5.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5.2 年代学特征
        3.5.3 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3.5.5 成岩构造背景
    3.6 吉林地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相关的构造演化史
第4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典型矿床研究
    4.1 吉林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
    4.2 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
        4.2.1 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
        4.2.2 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
        4.2.3 中-晚三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床
        4.2.4 早侏罗世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5.1 区域成矿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5.2 成矿规律
        5.2.1 时空分布规律
        5.2.2 矿化富集规律
    5.3 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5.3.1 找矿潜力评价
        5.3.2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3.3 全岩同位素特征
4 讨论
    4.1 岩浆演化过程
        4.1.1 地壳混染情况
        4.1.2 岩浆结晶分异
    4.2 地幔源区特征
        4.2.1 源区岩石学特征
        4.2.2 地幔端元组成
    4.3 岩浆成因模型
5 结论

(7)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特征及岩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南地幔柱研究现状
        1.2.2 南海及周缘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研究现状
        1.2.3 涠洲岛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涠洲岛火山地质特征与样品采集
    2.1 火山地质特征
        2.1.1 横路山火山
        2.1.2 横岭山火山
        2.1.3 南湾火山
        2.1.4 大岭火山
        2.1.5 钻孔火山岩特征
    2.2 样品采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3.2.2 全岩主量元素含量分析
        3.2.3 全岩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2.4 全岩Sr-Nd-Pb同位素比值分析
第4章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测试结果
    4.1 岩相学特征
    4.2 矿物学特征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幔源区特征及岩浆成因
    5.1 地壳物质混染
    5.2 岩浆结晶分异
    5.3 源区岩石学特征
    5.4 地幔端元组成
    5.5 岩浆成因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吉林蛟河上地幔岩碎块内熔融微区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蛟河地幔岩碎块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
    1.1 构造
    1.2 火山岩喷发层序
2 地幔岩碎块的岩石类型及矿物学特征
    2.1 地幔岩碎块的岩石类型
    2.2 地幔岩碎块的矿物学特征
3 熔融微区类型及其矿物学特征
    3.1 浆胞
    3.2 海绵边
    3.3 尖晶石混浊化
4 浆胞新生产物及其类型判定
    4.1 浆胞新生产物定名
    4.2 浆胞新生产物组合
    4.3 海绵边熔融物矿物类型
5 熔融微区记录的上地幔信息
6 认识与讨论
    6.1 几点认识
    6.2 讨论

(9)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胡家林石榴单斜辉石岩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题目来源、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2 地质概况
    2.1 苏鲁大别造山带地质概况
    2.2 胡家林地区野外地质特征
3 岩石矿物学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2 矿物学特征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
    4.2 稀土和微量元素
5 地质年代学分析
6 变质演化和地质意义讨论
    6.1 石榴石-单斜辉石岩的变质P-T演化
    6.2 石榴石-单斜辉石岩原岩及成因讨论
    6.3 石榴石-单斜辉石岩年代学和构造意义讨论
7 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泰国玄武岩中和次生矿床中石榴石、红宝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分析方法
        1.3.3 工作量统计
2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C-T地区玄武岩特征
    2.3 泰国宝石矿床概况
3 寄主玄武岩的岩石学特征
    3.1 占他武里地区玄武岩特征
        3.1.1 占他武里地区玄武岩岩石学特征
        3.1.2 玄武岩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
        3.1.3 小结
    3.2 达叻地区寄主玄武岩特征
        3.2.1 达叻地区玄武岩岩石学特征
        3.2.2 玄武岩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
        3.2.3 小结
4 石榴石巨晶的矿物学特征
    4.1 石榴石族概述
        4.1.1 石榴石族矿物学概述
        4.1.2 石榴石族矿物的成因
    4.2 石榴石巨晶的特征分析
        4.2.1 石榴石巨晶的宝石学特征
        4.2.2 石榴石巨晶与寄主岩的接触关系
    4.3 石榴石巨晶的化学成分特征
        4.3.1 石榴石巨晶的化学成分
        4.3.2 与C-T地区其他类型石榴石对比
    4.4 石榴石巨晶的谱学特征
        4.4.1 石榴石巨晶的红外光谱特征
        4.4.2 石榴石巨晶的拉曼光谱特征
    4.5 小结
5 次生矿床中石榴石的宝石学特征
    5.1 石榴石颗粒的宝石学特征
        5.1.1 石榴石颗粒的基本特征
        5.1.2 石榴石颗粒的包裹体特征
        5.1.3 石榴石颗粒的化学成分特征
    5.2 石榴石颗粒的谱学特征
        5.2.1 石榴石颗粒的红外光谱特征
        5.2.2 石榴石颗粒的拉曼光谱特征
    5.3 小结
6 次生矿床中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
    6.1 红宝石颗粒的宝石学特征
        6.1.1 红宝石颗粒的基本特征
        6.1.2 红宝石颗粒的包裹体特征
        6.1.3 红宝石颗粒的化学成分特征
    6.2 红宝石颗粒的谱学特征
        6.2.1 红宝石颗粒的红外光谱特征
        6.2.2 红宝石颗粒的拉曼光谱特征
    6.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四、西秦岭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岩包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邹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壳内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J]. 余阳,张宝华,刘永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
  • [3]华北东南缘蚌埠隆起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机制[D]. 李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Mg同位素制约俯冲带物质再循环[D]. 靳启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薛昊日. 吉林大学, 2020(01)
  • [6]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J]. 杨文健,于红梅,赵波,陈正全,白翔. 岩石学报, 2020(07)
  • [7]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特征及岩浆成因[D]. 杨文健.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8]吉林蛟河上地幔岩碎块内熔融微区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J]. 刘劲鸿. 地学前缘, 2020(05)
  • [9]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胡家林石榴单斜辉石岩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 张书凯.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10]泰国玄武岩中和次生矿床中石榴石、红宝石的研究[D]. 李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标签:;  ;  ;  ;  ;  

西秦岭石榴石橄榄岩和石榴石二氧岩飞地的温压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