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任万里[1](2021)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以来收治的39例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手术的临床病例,探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9例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病例,其病理类型(根据术后病理检验)包括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1级)、骨母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收集所有患者的原始病历,通过影像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病变部位X线、CT平扫MRI平扫+强化、PET-CT、ECT全身骨扫描等)、住院病历资料(包含病史、入院查体、手术记录、住院期间用药等),对患者在院期间的治疗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资料进行回访,采集患者术后信息(后续治疗、复发与否、复发时间)。以患者的年龄、病变节段、肿瘤长径、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间室内/间室外)、是否行术前局部动脉栓塞、手术方式、手术入路、输血量、双磷酸盐及地诺塞麦使用情况、术后放疗等方面作为术后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随访14-166个月,平均随访56.04±24.6个月,13例复发,复发率为33.3%。X2检验示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是否侵袭至间室外)、围术期同种异体红细胞输血量、术后放疗与复发率相关。但病例的年龄,发病节段,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与最终的结果没有显着相关性,对于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亚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地诺单抗或二磷酸盐类药物与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无显着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nekingⅢ期(肿瘤侵袭至间室外)与肿瘤术后复发率呈显着相关性。结论:肿瘤Tomita分型(侵犯椎管或椎旁)、侵袭至间室外、围术期大量输血、术后未放疗等因素可导致脊柱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升高,而且侵袭至间室外是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选择具有足够安全边界的肿瘤切除方式及必要的术后综合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而放疗是影响脊柱软骨肉瘤(1级)、骨巨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最终建议对病变累及椎管或椎旁的间室外原发性侵袭性脊柱肿瘤,情况允许时尽量行Enbloc手术切除,或行术后放疗(动脉瘤样骨囊肿除外),并采用术前行造影栓塞和术前备自体血等方法,尽可能减少同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以降低术后复发几率。此外,对于行刮除术的患者,必要时使用射频消融等手段进行病灶边缘的灭活。
陈雨薇[2](2021)在《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原发性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共73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共73病灶)。包括良性骨肿瘤16例,恶性骨肿瘤29例,肿瘤样病变28例。良性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0例,骨软骨瘤6例;恶性骨肿瘤包括软骨肉瘤11例,骨肉瘤12例,脊索瘤6例;肿瘤样病变包括单纯性骨囊肿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7例,骨包虫11例。进行CT常规征象评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肿瘤生长情况、瘤内钙化类型。选取每例病灶的最大层面应用纹理分析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提取一阶纹理参数直方图。主观CT征象为计量资料,用Rx C列联表的卡方检验。纹理特征参数为计数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t检验),对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T征象中,病灶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瘤内钙化类型、肿瘤生长情况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在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理分析参数中,Pere.10%与Pere.99%分别在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e.10%与Pere.99%联合诊断骨盆恶性肿瘤与肿瘤样变、骨盆良性肿瘤与肿瘤样变的AUC值分别为0.638、0.795,其余纹理参数值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传统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可以有效提高骨盆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效率及准确性。
王桐,贾惠军,董博,杨锋,袁普卫,康武林,李晓伟,刘德玉[3](2020)在《左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膨胀性、出血性、多房性囊肿,为良性单发性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常以疼痛就诊。笔者查阅文献发现近10年来少见有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报道。近期1例左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采用了跟骨病灶刮除+取髂骨植骨手术治疗,通过这一案例得出了以下结论: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率低,临床易误诊,病理学检查为其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可在其确诊前提供更高的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带或不带植骨的刮除术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病术后易复发,因此术后定期随诊显得异常重要,这对成功治疗本病有着极大的意义。
陈杨余,林达,邱乾德[4](2019)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ABC患者的X线、CT和MRI影像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0~55岁,中位数23.5岁;均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8例表现为局部肿胀或有包块,15例表现为邻近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0例有明确外伤史;5例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2例行X线和CT检查,7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行X线、CT和MRI检查。病程12 d至4年,中位数2年7个月。分析病变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结果:ABC位于长骨28例、扁短骨7例、不规则骨1例,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15例、偏心型15例和骨旁型6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其中界限清楚16例、界限不清1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7例,斑点状钙化3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8例、局部骨壳断缺3例、轻度骨膜反应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6例,累及关节面4例,有软组织肿块2例。CT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破坏区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呈蜂房样低密度15例;病灶内见液-液面11例,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5例,斑点状钙化2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2例、骨壳断缺10例、轻度骨膜反应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累及关节面5例,有软组织肿块10例。5例行CT增强后见囊壁、分隔及软组织密度带呈中度甚至显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MRI检查能见病灶的内部结构,囊状病灶中央均充满液体,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在T1WI上呈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累及关节面3例,局部软组织信号影7例。3例行MRI增强后见囊壁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ABC首选的、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度有限;而CT和MRI检查对病灶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有突出优势,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崔久法[5](2018)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岛与钙化双能量CT成像参数,探讨双能量CT成像用于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资料、受检部位内含骨岛或钙化的患者。20例骨岛、20例钙化共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5.30±20.56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图像经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使用GSI后处理软件,在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分析归纳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骨岛与钙化之间的差异性。结果: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不存在显着异常值,同时方差齐。骨岛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20.49±4.41)低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30.86±2.77)。统计学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8.906,p=0.000)。骨岛的有效原子序数(11.09±1.21)低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12.73±0.8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5.035,p=0.000)。结论:双能量CT成像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可用于鉴别骨岛和钙化。第二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骨肿瘤根据组织起源分为软骨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造血系统肿瘤、富含破骨巨细胞的肿瘤、脊索组织肿瘤、血管肿瘤、肌源性肿瘤、脂肪源性肿瘤、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杂类肿瘤共十二类肿瘤。骨肿瘤如此多的类别,影像征象的重叠给影像学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早期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骨肿瘤可产生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临床工作中通过对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可判断肿瘤的起源,前者代表骨源性肿瘤,后者代表软骨源性肿瘤,进而缩小肿瘤的鉴别诊断范围。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包括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最佳ke V下的平均CT值、有效原子序数,在痛风石的诊断、尿路结石成分的分析方面已有很好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22例骨源性肿瘤和20例软骨源性肿瘤进行研究,对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两组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70ke V下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旨在研究双能量CT成像的定量分析能否准确鉴别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进而判断肿瘤的组织学起源,以求为临床提供一种更加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共42例,包括22例骨源性肿瘤、20例软骨源性肿瘤。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宝石能谱CT,GE Discovery HD 750,Milwaukee,Wisconsin,USA)资料,且骨肿瘤内均含瘤骨和瘤软骨钙化。22例骨源性肿瘤中,骨样骨瘤2例、骨母细胞瘤4例、普通型骨肉瘤16例;20例软骨源性肿瘤中,内生软骨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5例。42例骨肿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39.40±21.76岁。22例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30.55±17.75岁;软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49.15±21.97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数据经由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GE,AW4.4),通过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宝石能谱成像)后处理软件,在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骨关节影像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析归纳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性。骨肿瘤瘤骨及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对瘤骨与瘤软骨钙化鉴别的诊断效能采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感受性)曲线下AUC(Area Under the Curve,曲线下面积)判断,并取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2例骨肿瘤,能谱曲线形态均呈衰减型,即单能量CT值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低。42例骨肿瘤,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52±7.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225,P<0.01)。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22.31±8.00,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76,P>0.05)。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4.66±2.23、3.57±1.77,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1.736,P>0.05)。瘤骨组22例中,瘤骨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48±6.94,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399,P<0.01)。瘤骨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4.66±2.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00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4.66±2.23,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466,P<0.01)。瘤软骨钙化组20例中,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22.31±8.00,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90,P>0.05)。瘤软骨钙化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3.57±1.77,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37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31±8.00、3.57±1.77,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0.217,P<0.01)。通过GSI Viewer软件的Optimal-CNR模式,获得最佳单能量70ke V下瘤骨、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瘤骨的平均CT值为580.67±319.54HU,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为1101.84±407.65HU,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663,P<0.01)。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89.38±404.50HU、1156.59±373.54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58,P>0.05)。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214.76±127.06HU、186.18±83.09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645,P>0.05)。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08.70±410.90HU,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4.75±45.41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3.385,P<0.01)。瘤骨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365.91±324.27HU,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975.67±442.65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125,P<0.01)。42例骨肿瘤,瘤骨(n=22)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0.21±1.43,瘤软骨钙化(n=20)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2.83±1.21,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6.359,P<0.01)。双能量CT成像技术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100%;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80%;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80%;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95%;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结论: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能谱曲线均为衰减型。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70ke V下骨肿瘤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无统计学差异。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差大于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平均CT值差,瘤骨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小于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另外,综合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松质、骨皮质的衰减型能谱曲线相互平行的特点,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可反映能谱曲线相互之间的距离,即瘤骨的能谱曲线相对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距离骨松质更近、距离骨皮质更远。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曲线下面积在0.9以上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单纯有效原子序数,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一定准确性。其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诊断准确性最高。综上所述,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能够用于鉴别骨肿瘤的瘤骨与瘤软骨钙化。
刘凯,麻增林,冯莉莉,张骞,周红悦,吴刚[6](2018)在《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少见瘤样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3例骨盆ABC患者的X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发生于坐骨5例,髂骨4例,骶骨3例,耻骨1例。13例患者均行骨盆X线平片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 X表现:8例病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平片骨包壳连续,而CT上显示3例骨包壳不完整。9例病灶可见条状骨嵴及硬化缘。CT表现:10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区,10例出现粗细不等条状分隔和骨嵴,3例突破骨包壳形成软组织肿块,8例出现液液平面,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CT显示骶骨直径约2 cm病灶但在X线平片未见异常。MRI表现:9例病灶呈分叶状膨胀性生长,7例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T2WI)上可见病灶周边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号环及分隔,8例T2WI上出现液平面,3例病灶骨包壳不连续出现软组织肿块,2例累及骶髂关节,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7例病灶显示囊壁和分隔呈明显强化,其中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呈"蜂窝状"改变。结论综合临床表现与X线、CT、MRI表现可提高骨盆AB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刘美兰,杜兆峰[7](2018)在《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附一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影像诊断要点。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1例患者均施行CT及MRI扫描检查。结果 1例患者经CT扫描可见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或骨壳不完整),CT典型特征为骨囊肿与原发灶的边界不够清晰,密度欠均匀,包含原发灶区域(实性)及继发较薄;MRI影像学表现为T1WI和T2WI扫描提示病灶边缘存在低信号(呈不完整性),骨囊肿主体T1WI扫描提示存在低或中高信号,T2WI扫描有不均匀的高信号;MRI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囊壁及灶内呈分隔强化,囊性处并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主体(原发骨巨细胞瘤)经T1WI扫描提示有中和低信号,T2WI扫描提示明显低、中、高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CT、MRI影像学表现都具有特征性,而其中MRI在鉴别原发灶及继发病灶方面较CT更具优势,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本病确诊率。
顾庆陟,高兴,陶开亮,王俊江,田征[8](2018)在《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医院于20132017年期间收住治疗6例经骨科、影像科及病理科共同诊断治疗的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患者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3.3岁;左侧股骨远端4例,右侧股骨远端2例。1例患者因病变瘤体巨大采用双切口,余患者均采用病变部位正中切口,均采用延病变瘤体基底部完整切除肿瘤、瘤腔灭活术。6例患者均未值骨或用钢板固定。结果 患者X线及CT检查均可见囊状溶骨性改变,病变位于皮质或骨膜下未侵及髓腔,病变部位呈"蜂窝状"改变。MRI可见混杂信号的囊性改变,可见液液平面。本组病例中5例患者术中出血约100ml,1例患者肿瘤巨大术中出血约2000ml,术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0min。患者术后回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ABC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上罕见。因其未侵及髓腔,故手术时可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后,沿瘤体基底部完整剥除病变组织,且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复发率较低。
吴海声,王建[9](2017)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平片显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2例,膨胀性骨皮质呈线样包壳者5例;CT显示囊内骨性间隔5例,密度不均且呈多囊性,病变大部分为液性低密度区者4例;MR T2WI示病灶内信号不均呈海绵状液性信号者5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CT、MRI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三者结合可显着提升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术前诊断率。
许晶,庄雄杰,李英丽,饶明月[10](2017)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和MRI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给予CT和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CT检查在类圆形、分叶形及骨膜反应的诊断率分别为50.9%、49.1%及5.5%,MRI检查在类圆形、分叶形及骨膜反应的诊断率分别为36.4%、63.6%及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方法在囊腔低于5个、510个、11个以上和液-液平面低于5个、510个、11个以上及病理骨折诊断率分别为19.1%、24.5%、56.4%、20.9%、51.8%、27.3%及2.7%,MRI检查方法在囊腔低于5个、510个、11个以上和液-液平面低于5个、510个、11个以上及病理骨折诊断率分别为27.3%、0.0%、72.7%、20.0%、27.3%、52.7%及9.1%,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诊断原发病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为84.6%,MRI诊断原发病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为80.7%,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检查方法在诊断原发动脉肿瘤样骨囊肿中有着比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MRI检查在诊断为小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二、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检查方法 |
3 图像选择与评估 |
3.1 图像选择 |
3.2 CT主观征象评估 |
3.3 提取纹理特征参数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传统影像与纹理分析对肿瘤诊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左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4)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 法 |
2.1 检查方法 |
2.1.1 X线检查方法 |
2.1.2 CT检查方法 |
2.1.3 MRI检查方法 |
2.2 诊断方法 |
3 结 果 |
3.1 病变部位 |
3.2 影像学检查结果 |
3.2.1 X线检查结果 |
3.2.2 CT检查结果 |
3.2.3 MRI检查结果 |
4 讨 论 |
(5)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
abstract1 |
摘要2 |
Abstract2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3 图像后处理 |
3.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
3.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
4 统计学分析 |
4.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
4.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
结果 |
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
2 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3 图像后处理 |
3.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
3.2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
4 统计学分析 |
4.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
4.2 70 keV单能量成像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 |
4.3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
4.4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结果 |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
2 70keV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平均CT值差 |
3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
4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讨论 |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病理生理学 |
2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及其对骨肿瘤诊断的价值 |
3 普通CT检查用于骨肿瘤影像诊断的发展及影像学对比 |
4 双能量CT检查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
5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用于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
5.1 能谱CT曲线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
5.2 有效原子序数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ABC临床与病理 |
3.2 ABC影像学比较 |
3.3 发生于骨盆ABC需与以下病变进行鉴别 |
(7)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附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检查方法: |
1.3 观察内容 |
2 结果 |
2.1 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临床资料 |
2.2 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影像学表现 |
2.3 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影像学表现 |
2.4 影像学图像分析与处理见图1-5。 |
3 讨论 |
(8)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平片表现 |
2.2 CT表现 |
2.3 MRI表现 |
3 讨论 |
(10)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检查 |
1.2.3 数据分析 |
1.3 评估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CT和MRI检查影像学表现的比较 |
2.2 CT和MRI诊断原发病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
3 讨论 |
四、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D]. 任万里. 山东大学, 2021(09)
- [2]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D]. 陈雨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左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J]. 王桐,贾惠军,董博,杨锋,袁普卫,康武林,李晓伟,刘德玉. 中国医药导报, 2020(23)
- [4]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J]. 陈杨余,林达,邱乾德. 中医正骨, 2019(07)
- [5]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 崔久法. 青岛大学, 2018(07)
- [6]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J]. 刘凯,麻增林,冯莉莉,张骞,周红悦,吴刚. 医学综述, 2018(21)
- [7]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附一例报告[J]. 刘美兰,杜兆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10)
- [8]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 顾庆陟,高兴,陶开亮,王俊江,田征. 医学研究杂志, 2018(04)
- [9]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分析[J]. 吴海声,王建.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06)
- [10]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研究[J]. 许晶,庄雄杰,李英丽,饶明月. 中外医疗, 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