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GABA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进[1](2020)在《Ankyrin-G介导的蛋白复合物在神经细胞极性维持和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机制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细胞是一类高度极化的细胞,由接收信号的树突、胞体和传输信号的轴突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构成了树突、胞体、轴突不同的形态和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神经细胞轴突起始段(AIS)是神经细胞轴突近端靠近胞体的特定膜结构区域,富集了大量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 channe1)、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CNQ2/3)、细胞粘附分子(Nfasc、NrCAM等)及多种支架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是神经细胞整合胞体和树突的输入信号,调控和产生动作电位的重要位点。Ankyrin-G作为一类支架蛋白特异性定位在AIS,被称为AIS的标志物。它能将多种离子通道,细胞粘附分子等锚定在细胞膜上,从而保持AIS的完整与稳定。轴突起始段特殊的定位使其也起到特异性分子筛的作用,通过选择性的调控进入轴突的蛋白和特定细胞器,从而维持神经细胞轴突-树突的极性,然而这一选择性调控物质进出轴突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同时,GABAA受体在轴突起始段也有大量分布,轴突起始段是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源头,GABAA受体作为一个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受体定位轴突起始段,提供抑制性信号来调节动作电位的产生,对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Ankyrin-G对轴突起始段GABAA受体的稳定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理还不明确。神经极性的破坏和神经信号传递的功能失调与多种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研究Ankyrin-G及其介导的蛋白复合物在神经细胞极性维持和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功能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Ndel1是细胞内重要分子马达Dynein复合物的调控蛋白。此前研究表明Ndel1在神经细胞发育分化的早期经历了一个从胞体内中心粒周围转移到轴突起始段的重定位过程。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体外生化实验确定了 Ndel的轴突起始段定位依赖于与Ankyrin-G的直接结合,并利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ITC)确定了两个蛋白能够结合的最小区域。我们进一步发现Ankyrin-G结合Ndel1的比例为1:2,同Ndel1在体内以二聚体来行使功能的现象相吻合。随后我们发现Ankyrin-G的同源蛋白Ankyrin-B以相似的性质结合Ndel 1,并解析了 Ankyrin-B/Ndel1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确定了 Ankyrin-G和Ankyrin-B结合Ndel1的分子机理主要是通过六个不同层面的疏水相互作用所介导。在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Ankyrin-G之后,Ndel1也失去了 AIS的特异性定位回补野生型Ankyrin-G后,Ndel1又重新定位到AIS,提示Ndel1特异性定位到AIS依赖于其与Ankyrin-G的相互作用。我们根据生化及结构信息设计了一段Ankyrin-G来源的特异性结合Ndel1的短肽,将此短肽转入小鼠海马神经元中后,发现其在胞体聚集,并将原本定位在AIS的Ndel1全都拉回到胞体,并且转入此短肽后,原本特异性定位在胞体和树突的蛋白(如TfR,GluR1和CAR)则能通过AIS进入到轴突。这一发现揭示了 Ankyrin-G/Ndel1复合物在神经轴突起始段做为一个特异性分子筛能选择性的阻止原本不属于轴突的货物进入轴突,从而维持神经细胞的极性,并提示Ndel1/Ankyrin-B复合物可能调控货物在远端轴突的运输。此前有研究表明,GABARAP通过直接结合GABAA受体的γ2亚基来稳定细胞膜表面的GABAA受体,而Ankyrin-G又能直接结合GABARAP,这提示我们Ankyrin-G可能通过GABARAP来稳定细胞膜表面的GABAA受体。在此研究中,我们通过生化试验发现GABARAP能直接结合GABAA受体的γ2亚基的胞内loop上一段18个氨基酸的序列,随后解析的GABAA受体γ2/GABARAPL1复合物晶体结构表明GABARAP特异性识别LIR motif是介导GABAA受体γ2亚基与GABARAP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而GABARAP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结合Ankyrin-G,这说明GABAA受体γ2亚基和Ankyrin-G不可能同时结合GABARAP。我们通过在HEK-293细胞中过表达GABAA受体和GABARAP并通过电生理检测发现GABARAP能明显促进GABAA受体向细胞膜转运。最后我们通过病毒载体过表达Ankyrin-G上超强并特异性结合GABARAP的短肽打破小鼠体内GABAA受体/GABARAP之间的结合,发现小鼠锥体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振幅明显降低,这表明打破GABARAP与GABAA受体结合的确会影响GABA能神经元信号传递,其原因很大可能是降低了 GABAA受体向细胞膜上的转运,这也提示我们Ankyrin-G在细胞膜下通过竞争性结合GABARAP来释放GABAA受体,从而维持细胞膜上GABAA受体的动态平衡。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多种生物学方法,围绕Ankyrin-G介导的蛋白复合物在神经细胞轴突起始段处的具体功能展开细致研究,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了 Ankyrin-G/Ndel1 复合物和 GABAA 受体/GABARAPL1 复合物的分子作用机制,为进 一步理解神经细胞极性维持和神经信号传递奠定了结构和功能基础,也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和分子靶点。
张蕾[2](2019)在《Brn4在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和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Brn4在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脑转录因子4(Brain4,Brn4)又称为POU3F4,与Brn1、Brn2同属于转录因子POU蛋白家族。已有研究表明,Brn4可以促进成年大鼠海马内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神经元分化,在此过程中,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 family zinc finger protein 1,Gli1)和C-末端结合蛋白2(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 2,Ct BP2)等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提示Gli1及Ct BP2等基因有可能参与Brn4对NSCs分化的调控。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l cells,RGCs)属于哺乳动物发育早期的NSCs,Brn4能否在胚胎期对RGCs的分化也起到调控作用,目前还不明确。目的探讨Brn4在大鼠胚胎大脑皮质RGCs分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从14 d 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获取RG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传代,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GCs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确定其纯度;2.Brn4过表达慢病毒感染RGCs,将细胞置于诱导分化液中培养7 d后,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蛋白印迹实验检测Gli1和Ct BP2的表达量,探讨Brn4对RGCs中Gli1和Ct BP2的作用;3.Gli1过表达慢病毒及其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 RNA)干扰慢病毒分别感染RGCs,经诱导分化后,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明确Gli1对RGCs分化的影响;同时,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Ct BP2,推测Gli1能否作用于Ct BP2;4.Ct BP2过表达慢病毒及其sh RNA干扰慢病毒分别感染RGCs,经诱导分化后,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GCs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情况,并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Gli1,推测Ct BP2对Gli1的作用。结果1.从14 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获得的细胞,RGCs标记物脑脂结合蛋白(Brain lipid binding protein,BLBP)、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波形蛋白(Vimentin)、巢蛋白(Nestin)均大量表达,少量细胞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几乎没有细胞表达早期神经元标记物?-微管蛋白III(β-Tubulin III,Tuj1)和成熟神经元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提示所培养细胞主要为RGCs,纯度约90%,可用于后续实验;2.RGCs在过表达Brn4并经诱导分化后,Tuj1和MAP2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高,GFAP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同时,Gli1阳性细胞比例及表达量明显增高,Ct BP2阳性细胞比例及表达量则下降显着;3.过表达Gli1后,RGCs中Tuj1和MAP2阳性细胞比例增高,GFAP阳性细胞比例降低,Gli1表达干扰后,结果则相反;无论过表达还是干扰Gli1,Ct BP2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4.过表达Ct BP2后,RGCs中Tuj1和MAP2阳性细胞比例降低,GFAP阳性细胞比例增高,而在Ct BP2表达干扰后,结果则相反;无论过表达还是干扰Ct BP2,均未能明显改变Gli1的表达。第二部分Brn4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Brn4能否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重编程。方法1.体外培养新生1 d SD大鼠大脑皮质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S100β,明确所培养细胞的纯度;用携带人神经母细胞特异性转移因子(Achaete-scutehomolog 1,Ascl1)基因或人Brn4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单独或联合感染星形胶质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神经元标记物Tuj1和MAP2,明确Brn4是否可以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重编程;2.将携带人核受体相关因子1(Nuclear receptor-related factor 1,Nurr1)基因的慢病毒、携带人Ascl1基因的慢病毒及携带人Brn4基因的慢病毒按不同组合(空白对照组、阴性病毒对照组、Ascl1+Nurr1组、Ascl1+Nurr1+Brn4组)分别感染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探讨Brn4能否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转分化。结果1.从新生1 d SD大鼠大脑皮质获得并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S100β阳性细胞比例均达95%以上,说明所获细胞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实验;2.单独感染Ascl1过表达慢病毒,有部分细胞可表达Tuj1,但MAP2未能检测出;单独感染Brn4过表达慢病毒,Tuj1和MAP2均未检出;联合感染这两种慢病毒,可检测出Tuj1和MAP2,与各对照组和单独感染Ascl1组之间有显着差异;3.Ascl1与Nurr1双病毒联合感染细胞,或Ascl1、Nurr1与Brn4三病毒联合感染细胞,经诱导分化28 d后,三病毒感染组比双病毒感染组TH阳性细胞显着增多,且细胞有明显的突起,但各组均未能检测出DAT阳性细胞。结论1.Brn4能促进RGCs向神经元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Gli1表达增多,Ct BP2表达减少;2.Gli1过表达或Ct BP2表达抑制,均能促进RGCs向神经元分化;3.Brn4可通过激活Gli1和抑制Ct BP2这两条途径来促进RGCs向神经元分化,但这两条途径应为独立作用,不存在相互影响;4.在联合使用转录因子Ascl1的条件下,Brn4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重编程,而单独使用Brn4则不能出现这种转分化;5.Brn4能促进Ascl1和Nurr1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向TH阳性细胞方向重编程,但DAT表达却为阴性,说明诱导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还不能成熟。
夏强强[3](2018)在《Neuroligin影响神经元突触亚群形成及自闭症中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发育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突触作为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保证了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行,而Neuroligin(NL)是位于神经元突触后膜,能够介导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分化、调节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发育与平衡的一类细胞粘附分子。NL不同亚型蛋白对神经元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存在不同调节。之前的报道已经提示我们易感基因调节突触形成并因此影响了 E/I平衡,并且NL3 R451C基因敲入(NL3 R451C KI)自闭症小鼠模型存在着皮层中间神经元的损伤。NLGN基因缺失,敲入或变异基因替代等的小鼠模型,尤其是自闭症相关小鼠模型出现社交能力减弱,学习与记忆能力减退及强迫症相关表型,这与人类自闭症症状相似,且自闭症小鼠的皮层神经元存在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比例的改变,同时伴有NMDA受体亚单位组成的改变。目的:本文旨在探索NL不同亚型蛋白在神经元上的分布与功能,并探索这些蛋白对于不同类型神经元的突触发育是否存在不同的调节作用,是否对维持突触比例平衡存在维持作用,并进一步探索NLGN基因突变的自闭症模型小鼠中哪些脑区存在功能性障碍,这些脑区的神经元形态和突触发育的状况是否异常,为进一步阐释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上突触发育和比例平衡的调节机制提供证据,并且为更加精细地调控NL在神经元中的表达以研究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和治疗自闭症提供方向。方法:我们利用慢病毒感染神经元表达NL特异性shRNA以干扰Neuroligin表达来探索敲减NL对于不同类型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发育的影响;利用c-Fos活性标记抗体来探索NL3 R451C基因敲入(knock in,KI)自闭症模型小鼠社交趋新缺陷的关键脑区;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图像三维重构处理软件来分析NL3 R451C KI自闭症模型小鼠发育异常脑区的神经元形态学、突触蛋白分布、突触形态发育等方面的变化;利用体外培养NL3 R451C KI自闭症模型小鼠神经元的技术和图像处理软件来分析神经元形态学、突触蛋白分布及突触形态发育等方面的变化;利用药理学方式尝试拯救这种小鼠的社会行为学缺失。结果:敲减NL1表达以后,在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都有兴奋性突触密度的显着性下降,在中间神经元中有抑制性突触密度的显着性下降,而在锥体神经元中则没有显着性下降;敲减NL2表达以后,在锥体神经元中存在兴奋性突触密度的显着性下降,在中间神经元里面的减少则没有显着性,抑制性突触密度在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里面都有显着性下降;敲减NL3以后,在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都存在兴奋性突触密度的显着性下降,并且在中间神经元上的下降更为剧烈,抑制性突触密度在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都没有显着性的变化。与野生型相比,NL3 R451C KI小鼠的前额叶皮层脑区在三厢行为学的社交趋新阶段存在c-Fos激活细胞数的下降,并且该脑区的皮层神经元表现出过度发育,突触后蛋白数量改变,形态发生变化,NMDA受体亚单位数量减少,且相关电生理指标发生变化。该种小鼠的行为学缺陷、突触数量及c-Fos激活状态可通过腹腔注射DCS实现拯救。结论:Neuroligin蛋白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对不同神经元类型的突触发育过程进行调节改变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比例以改变神经元的功能,自闭症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兴奋性-抑制性平衡的紊乱,我们发现,Neuroligin蛋白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对不同神经元类型的突触发育过程进行调节来改变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的平衡来改变神经元的功能,这对于寻找自闭症的成因与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我们发现DCS能够恢复KI小鼠在社交趋新阶段的能力缺失,并且DCS能恢复KI小鼠前额叶皮层在社交趋新阶段的c-Fos阳性细胞激活数。PV中间神经元对小鼠三厢行为学中的社交趋新阶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调控作用,特异性激活或抑制前额叶皮层中的PV中间神经元能显着地改变小鼠的社交趋新能力,并显着地改变c-Fos细胞激活的数量。
苏学文[4](2017)在《咪康唑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发育分化和髓鞘形成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是儿童脑瘫和智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无特效疗法。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天然的成髓鞘细胞,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OPC给髓鞘再生带来了希望,但目前仍存在一个瓶颈问题—OPC移植到WMD模型大鼠脑内后分化与髓鞘再生困难严重限制了其快速走向临床应用。多项动物试验证实尽管移植的OPC能够迁移至损伤区域并长期存活,但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而是保持在前体细胞阶段。因此,良好的体内分化及髓鞘再生是实现高效髓鞘再生能力的必要保障。目的:1、研究咪康唑对早产儿WMD模型大鼠胼胝体部髓鞘的保护作用;2、探讨咪康唑对早产儿WM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3、研究咪康唑促进OPC分化和髓鞘形成的机制研究。4、探讨咪康唑对体外培养人OPC的影响;方法:1、选择新生3日龄SD大鼠,采用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缺氧80分钟的方法制作早产儿WMD模型。采用咪康唑腹腔注射治疗早产儿WMD模型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模型进行鉴定,同时,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脑白质MBP的量,超微结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的改变;2、于生后28天,悬吊试验、斜坡试验及旷场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检测;3、Western blot法检测体内外环境下ERK和p-ERK的表达量;4、从人胚胎脑组织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诱导分化为OPC。显微镜下观察OPC的细胞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咪康唑和磷酸化抑制剂分别干预体外培养的OPC,然后通过CCK-8法检测咪康唑是否具有促进OPC生长增殖的作用,MBP/CC1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咪康唑是否可以诱导OPC分化为成熟的OL。结果 1、HE染色和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我们成功建立了早产儿WMD模型;经咪康唑治疗后,胼胝体部MBP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且缺血缺氧所致的髓鞘脱失和髓鞘厚度降低得到明显改善;2、咪康唑干预组悬吊试验、斜坡试验及旷场试验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证实咪康唑显着增加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而磷酸化抑制剂则降低其表达水平;4、我们成功将NSC诱导分化为OPC。OPC胞体呈椭圆形或圆形,具有典型的双极突起,少数呈三极突起;细胞表达Sox10,PDGFα,04,GAIC阳性;咪康唑不仅促进OPC的生长增殖,而且提高了OPC的细胞纯度;然而,MBP/CC1染色未发现OPC分化为OL。结论:咪康唑通过促进髓鞘的形成保护缺血缺氧诱导的早产儿WMD。
刘侃[5](2017)在《基于ERK1/2信号通路探讨肾脑复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后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细胞实验:基于ERK1/2信号通路探讨肾脑复元汤对OGD干预后体外培养的胎鼠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动物实验:基于ERK1/2信号通路探讨肾脑复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NSCs增殖及神经元向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取孕14天胎鼠大脑皮层培养NSCs,OGD干预模拟脑缺血环境,增殖实验中采用含10uM BrdU增殖培养基干预24h,分化实验采用分化培养基干预7天,各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抑制剂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免疫荧光检测BrdU、MAP-2、GFAP阳性细胞计数,Western blot检测MAP-2、GFAP、p-ERK1/2蛋白表达。2.动物实验: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抑制剂组,MCAO术模拟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评定脑组织修复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及侧脑室下区Nestin及MAP-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ERK1/2蛋白表达。结果:1.细胞实验:(1)CCK-8结果显示:中药组在OGD干预后24h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NSCs增殖实验:中药组BrdU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比率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3)增殖实验Western bolt检测显示:中药组p-ERK1/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NSCs分化实验:中药组MAP-2免疫荧光标记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GFAP免疫荧光标记阳性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分化实验Western bolt检测显示:中药组MAP-2、p-ERK1/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GFAP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动物实验:(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CAO术后3天、7天、14天,中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及抑制剂组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2)脑梗死体积:中药组术后3天、7天、14天脑梗死体积均小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3)内源性NSCs增殖:中药组各时间点海马区及侧脑室下区Nestin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神经元向分化:中药组各时间点海马区及侧脑室下区MAP-2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p-ERK1/2蛋白表达:中药组术后3天、7天、14天p-ERK1/2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及抑制剂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肾脑复元汤通过调控ERK1/2信号通路,促进体外培养胎鼠NSCs增殖及神经元向分化,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向分化。2、肾脑复元汤通过调控ERK1/2信号通路,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及神经元向分化,起到脑保护作用。
焦慧凤[6](2016)在《TMEM108和ErbB4在突触发育和突触传递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疾病,表现为大脑基本功能(如感觉、情绪、判断力等)异常,出现幻听、思维混乱、缺乏快感及认知功能障碍。由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神经信息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紊乱,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征之一。神经调节素1(Neuregulin 1,NRG1)及其受体类表皮生长因子4(ErbB4)是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目前已知NRG1/ErbB4信号通路通过调控大脑皮质神经元迁移、分化和突触整合等过程,参与大脑皮质内的信息传递和脑高级功能,但该信号通路如何调控大脑皮质神经环路的发生发育及其内在机制却不甚清楚。已知ErbB4特异性表达在中间神经元中。一般认为,全长NRG1剪切生成活性NRG1配体,结合ErbB4并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及其胞内下游信号通路,调控突触传递和神经系统发育。本文以ErbB4为研究靶点,探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ErbB4是否调控大脑皮质中不同类型突触的形成?这些调控作用是否依赖ErbB4激酶活性?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本文第一部分利用ErbB4基因敲除小鼠、ErbB4报告基因小鼠和ErbB4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基因突变(T796G-ErbB4)小鼠,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及分子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在体内体外详细地研究了ErbB4对小鼠大脑皮质不同类型突触发生发育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敲除ErbB4,不影响锥体神经元上兴奋性突触发育,也不影响中间神经元上抑制性突触发育。2)敲除ErbB4,显着抑制GABA能中间神经元上兴奋性突触,及其锥体神经元上抑制性突触的发育。3)Erb B抑制剂AG1487和PD158780广泛影响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发生。4)利用1NMPP1特异性抑制ErbB4酪氨酸激酶,显着抑制GABA能中间神经元上兴奋性突触形成,但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上抑制性突触的发育不受影响。提示锥体神经元上抑制性突触的发育机制受ErbB4蛋白调控,但不依赖受体激酶活性。以上结果从突触角度,研究了ErbB4及其激酶活性调控大脑皮质内多种类型突触的发生发育。我们发现ErbB4对不同类型突触发生和成熟的调控机制不同。提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质内,存在于中间神经元上ErbB4通过多种不同调节方式,精密地调控锥体神经元的活动,参与大脑皮质内神经信息的传递和整合。这些结果从突触水平上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学依据,也为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疾病的临床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精神分裂症受遗传、心理和环境等影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精神分裂症与多基因细小突变协同作用相关。TMEM108,编码跨膜蛋白108(TMEM108),也是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之一。然而,我们对TMEM108却知之甚少。本文第二部分利用TMEM108基因敲除Lac Z基因敲入小鼠(TMEM108-/-)对TMEM108在小鼠大脑中的表达分布和功能做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TMEM108集中表达在大脑海马齿状回,并受发育调控;2)TMEM108-/-小鼠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成熟树突棘数量减少;3)TMEM108-/-小鼠齿状回的突触传递受损,且颗粒细胞m EPSCs的幅度减小,主要是由于AMPA受体介导的电流减少;4)TMEM108可与AMPA受体亚基Glu A2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在膜上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TMEM108可调控海马齿状回兴奋性突触的成熟和功能,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
陈艳花[7](2012)在《补肾对超排卵周期颗粒细胞GDNF、GFRα-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超排卵周期颗粒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GDNF家族特异性受体α-1(GDNF familyreceptor α-1,GFRα-1)的影响,从卵母细胞生殖泡裂解、第一极体的排出及其成熟旁分泌调节的角度,探讨补肾改善卵母细胞质量,提高控制性超排卵妊娠结局的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80例因输卵管因素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二至天癸颗粒联合促性腺激素(Gn),40个周期)和对照组40例(安慰剂颗粒联合Gn,40个周期)。采用IVF-ET治疗中目前常规应用的控制性超排卵方案,治疗组在IVF治疗周期加用二至天癸颗粒;对照组则加用安慰剂颗粒。观察临床肾虚证候积分变化情况,Gn用量及用药天数,取卵数、优质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颗粒细胞GDNF、GFR α-1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行颗粒细胞体外培养24h、48h后观察E2、P的分泌情况以了解颗粒细胞的分泌功能。实验研究:将165只8-9周龄、健康昆明种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法分为空白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5只。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控制性超排卵,连续灌胃给药(治疗组用二至天癸颗粒,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又各分为1、2两组。1组50只脱颈处死小鼠,取生发泡(GV)期裸卵(DOs),观察生殖泡破裂(GVBD)和第一极体(PB1)释放;之后成熟卵母细胞行GDNF、GFR α-1mRNA的表达检测;2组各5只雌雄鼠合笼饲养,取受精卵,观察卵裂率、成胚率。结果:临床研究:治疗组患者肾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Gn用量及用药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单个卵雌激素(E2/卵泡)水平高于对照组,优质卵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颗粒细胞培养24h、48h生长情况,培养24h、48h后收集的培养液E2、P检测及颗粒细胞GDNF、GFR α-1mRNA表达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治疗组GV期卵母细胞GVBD率、PB1排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受精卵卵裂率及成胚率比较,对照组低于空白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卵母细胞GFR α-1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获得与既往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相同的临床妊娠率(54%左右)。在IVF-ET治疗周期,应用补肾中药可明显改善患者肾虚症状,减少Gn用量,提高优质卵率、优质胚胎率,进而改善临床妊娠率,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2.补肾中药提高颗粒细胞GDNF、GFRα-1mRNA的表达,改善颗粒细胞分泌功能,这可能是补肾中药改善IVF结局的机制之一。3.补肾中药促进小鼠GV期卵母细胞生殖泡的破裂(GVBD)和第一极体(PB1)的排出;提高小鼠卵母细胞GFRα-1mRNA的表达,并改善了小鼠受精卵的卵裂、形成囊胚的能力。推断:补肾中药提高颗粒细胞GDNF、GFRα-1mRNA的表达,提高小鼠卵母细胞GFRα-1mRNA的表达,促进卵母细胞GVBD和PB1的排出,从而改善了卵母细胞成熟度,提高卵细胞质量,从而提高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率。这可能又是补肾中药改善IVF结局的机制之一。
里健[8](2010)在《无镁损伤和苯巴比妥干预对发育皮层神经元GABAAR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无镁损伤对发育中皮层神经元GABAARα1和γ2亚单位的影响目的研究无镁损伤对体外培养发育中皮层神经元GABAARα1和γ2亚单位表达以及神经细胞膜离子电流强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原代培养胚胎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无镁诱导的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细胞外液组(CTL组)和无镁细胞外液组(INJ组)。神经元在上述2种液体中孵育3h,然后恢复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在无镁损害后1、7及12d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实时定量PCR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ARα1,和γ2亚单位蛋白和mRNA表达及K+、Ca2+膜电流的变化。结果与CTL组相比较,在各时间点INJ组MTT代谢率无显着性差异。与CTL组相比较,INJ组损伤后1d时,GABAARα1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在损伤后7d时,GABAARγ2 mRNA显着增高(P<0.05)。与CTL组相比较,INJ组在无镁损伤后12d时GABAARα1,阳性细胞率显着下降(P<0.05);损伤后7d时,GABAARγ2阳性细胞率显着下降,损伤12d时显着升高(P<0.05)。与CTL组相比较,INJ组无镁损伤后7d、12d时GABAARα1,蛋白免疫化学累积光密度(AOD)显着降低(P<0.05);损伤后1d和7d时,GABAARγ2蛋白免疫化学AOD显着降低,损伤后12d时显着增高(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K+、Ca2+膜电流强度逐渐降低;无镁损伤后7d和12d时,INJ组K+和Ca2+膜电流较CTL组显着增高(P<0.05)。结论早期无镁细胞外液处理可以诱导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ARα1亚单位表达后期下调;GABAARγ2亚单位早期下调,后期上调;GABAARγ2亚单位的变化早于α1亚单位。同时伴有K+、Ca2+膜离子电流增加。第二部分苯巴比妥对无镁诱导发育中神经元改变的影响目的研究GABAR激动剂苯巴比妥(PB)对正常和无镁损害的体外培养发育中皮层神经元GABARα1和γ2亚单位表达以及神经元细胞膜离子电流强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原代培养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无镁损伤模型,在培养基中加入PB,3d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INJ+PB组),以CTL组作为阴性对照组,以PB加入CTL组作为阳性对照组(CTL+PB组)。在无镁损害后1、7及12d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实时定量PCR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ARα1和γ2业单位蛋白和mRNA表达及K+、Ca2+膜电流的变化。结果加入PB干预后,在无镁损伤后7d时,CTL+PB组和INJ+PB组较CTL组及INJ组MTT代谢率均显着降低(P<0.05));在无镁损伤后12d时,CTL+PB组和INJ+PB组较CTL组MTT代谢率显着降低(P<0.05)。无镁损伤后1d时,INJ+PB组和CTL+PB组GABAARα1 mRNA表达均较CTL组显着降低(P<0.05),损伤后7d时CTL+PB组较CTL组和INJ+PB组显着降低(P<0.05);损伤后7d、12d时CTL+PB组GABAARγ2 mRNA较CTL组和](?)NJ+PB组均显着增高(P<0.05)。INJ+PB组和CTL+PB组与CTL组相比较,无镁损伤后12d时,GABAARα1亚单位阳性细胞率显着下降(P<0.05),损伤后7d、12d时GABAARα1亚单位免疫化学AOD显着下降(P<0.05); INJ+PB组与CTL组和CTL+PB组相比较,损伤后7d时GABAARγ2阳性细胞率显着下降,损伤后12d时显着升高(P<0.05)。INJ+PB组和CTL+PB组与CTL组相比较,损伤后1d和7d时GABAARγ2蛋白免疫化学AOD显着减低,损伤后12d时显着增高(P<0.05)。神经元细胞膜钾电流强度在损伤后1d时,CTL+PB组和INJ+PB组较CTL组显着性降低(P<0.05);损伤后7d和12d时,INJ组较其他三组显着性增高(P<0.05);损伤后12d时,CTL+PB较CTL组显着性降低(P<0.05)。在损伤后7d和12d时,INJ组和INJ+PB组钙电流强度明显高于CTL组(P<0.05)。结论GABA受体激动剂PB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神经元正常表达GABAARα1、γ2亚单位及离子通道电流,不能对无镁损伤后所产生的异常有所恢复。第三部分siRNA沉默GABAARα1亚单位表达对发育中皮层神经元的影响目的: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GABAARα1,亚单位表达,研究体外培养神经元存活及神经元细胞膜离子电流强度的变化。方法:应用OligoEngine RNAi软件设计针对大鼠GABAARα1,亚单位基因3’端非编码区的siRNA,再据每条siRNA合成2对互补的含siRNA正义链和反义链的DNA模板,以一条无关荧光标记的RNA序列作为阳性对照。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更换新鲜DMEM+10%FBS的培养基后24 h进行转染。转染后72h时,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GABAARα1亚单位表达变化;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转染神经元存活率;应用膜片钳方法测定RNAi抑制GABAARα1亚单位表达后,对体外培养神经元钾离子膜电流和钙离子膜电流影响。结果: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转染后72小时GABAARα1亚单位mRNA和蛋白表达在阴性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RNAi组中GABAARα1亚单位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锥虫蓝染色方法显示转染后神经元存活率在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χ2=5.444;P>0.05)。RNAi组转染细胞的钾离子和钙离子膜电流强度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P<0.001)。结论:GABAARα1亚单位表达受抑制后对神经元存活无显着影响,直接降低神经元细胞钾离子和钙离子膜电流。
冷水龙,龙大宏,洪乐鹏,叶秉坤,谢瑶[9](2004)在《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GABA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文中指出为探讨neurturin(NRTN)、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大鼠海马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neurturin和NGF对体外培养海马的γ氨基丁酸能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显示:培养4d时,NRTN组的γ氨基丁酸能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突起数、胞体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NGF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NGF+NRTN组突起数多于NRTN组(P<0.05);培养8 d时,NRTN组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NGF+NRTN组突起数仍多于NRTN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γ氨基丁酸能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有营养作用,但NGF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γ氨基丁酸能阳性神经元无神经营养作用;neurturin和NGF的联合应用并不比单独使用neurturin好。
宋岳涛[10](2004)在《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对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和抗呆Ⅰ号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规律和发生机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角度来研究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一个功能整体,应把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缺血预适应已受到人们的关注,认为它是机体的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在这种脑缺血预适应中神经元发生缺血耐受现象,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从实验的角度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关系和中药的干预作用。由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为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所以本实验研究了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和中药抗呆I号的影响,旨在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脑缺血预适应的发生机理及其变化规律,并为中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新药研发提供更为科学和实用的实验依据。 本实验以离体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以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实验条件,主要采用生化检测手段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培养神经元活性、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受损神经元的作用和抗呆I号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造成了培养神经元的损伤: 表现为:(1)受损神经元的活性降低,细胞存活率下降;(2)细胞培养液 LDH 的漏出率明显提高;(3)细胞死亡率显着上升;(4)NOS染色强阳性细胞数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早期明显增多。 提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造成了培养神经元的损伤,其损伤的原因可能是:(1)神经元线粒体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2)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膜通透性改变引发破坏性的生化级联反应;(3)NO 及其衍生的毒性自由基产生增多,造成对神经元的毒性损伤。2.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造成了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 表现为:(1)受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降低,存活率下降;(2)受损星形胶质细胞分泌总体蛋白质的能力减弱。 提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造成了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3.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使受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分:(1)细胞损伤期:从缺血开始至再灌注3h末;(2)功能代偿期:从再灌注3h末至再灌注18h末;(3)功能低下期:从再灌注18h末至再灌注36h末;(4)功能恢复期:从再灌注36h 末至再灌注72h 末。4.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使星形胶质细胞分泌下列因子的能力增强,表达高峰分别为:(1)BDNF:再灌注36h末;(2)GDNF:再灌注3h末至再灌注18h末;(3)bFGF:再灌注3h末;(4)HSP70:再灌注48h末;(5)IL-6:从再灌注18h末至再灌注24h末。<WP=6>-2- 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对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和抗呆Ⅰ号的影响5.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具有很强的营养活性: 表现为:(1)ACM 对受损神经元发挥其最大生物学效应的浓度为1:5;(2)再灌注18h后收集的ACM具有最高的营养活性;(3)ACM能使受损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细胞培养液LDH 的漏出率和NOS 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着降低;(4)ACM 可明显增强受损神经元 NSE、bFGF 的受体(bFGF-R)和 bcl-2 的表达,降低受损神经元 bax和caspase-3的表达。 提示:(1)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受损神经元具有很强的营养活性,从而推测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预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bFGF-R的表达和bFGF的表达呈同步化,推测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和其受体的表达呈同步化,从而发挥其最大的生物学效应。6.抗呆Ⅰ号对受损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具有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为:(1)对受损神经元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可提高受损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降低细胞培养液LDH的漏出率、细胞死亡率和NOS染色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2)对受损的星形胶质细胞也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可提高其活性、存活率以及培养液蛋白质的含量;(3)能增强受损星形胶质细胞分泌BDNF、GDNF、bFGF、HSP和IL-6的能力;(4)可明显增强受损神经元对NSE、bFGF的受体(bFGF-R)和bcl-2的表达,降低受损神经元对bax和caspase-3的表达;(5)抗呆I号可通过星形胶质细胞间接地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因为在多数实验组中经抗呆I号作用的ACM(ACMK)的作用远大于ACM与抗呆I号联合应用(ACM+K)的作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 提示:(1)中药抗呆Ⅰ号可能通过防止神经元的氧化磷酸化脱偶联而保护线粒体,防止脂质过氧化及通透性增加而保护细胞膜,抑制 NOS 活性的反应性增强而防止 NO 及其衍生的毒性自由基的损伤等途径而发挥对神经元的直接保护作用;(2)对受损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能增强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及应激反应蛋白的能力,从而间接地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元;(3)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抗凋亡作用。 综上所述,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使培养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造成损伤,在这种损伤条件下,机体会启动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使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具?
二、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GABA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GABA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Ankyrin-G介导的蛋白复合物在神经细胞极性维持和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机制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神经元极性的建立与维持 |
1.2 轴突起始段(axon initial segment, AIS) |
1.2.1 轴突起始段的结构组成 |
1.2.2 轴突起始段的功能 |
1.2.3 轴突起始段蛋白异常与多种神经疾病相关 |
1.3 Ankyrin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
1.3.1 Ankyrin家族蛋白的结构域组成 |
1.3.2 Ankyrin家族蛋白的功能 |
1.3.3 神经细胞中的Ankyrin家族蛋白 |
1.4 Nde1/Ndel1基因的发现及其结构特征 |
1.5 Nde1/Ndel1基因的功能及其功能缺失相关的疾病 |
1.6 Ankyrin-G/Ndel1复合物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GABAA受体的组成与功能 |
1.8 神经细胞轴突起始段处的GABAA受体 |
1.9 Ankyrin-G对调节GABAA受体的细胞膜稳定至关重要 |
1.10 Ankyrin-G对GABARAP/GABAA受体复合物功能调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细菌种类及来源 |
2.1.2 质粒 |
2.1.3 分子克隆相关试剂 |
2.1.4 蛋白纯化柱 |
2.1.5 晶体筛选试剂盒 |
2.1.6 抗体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子克隆 |
2.3.2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3.3 蛋白相互作用的生化验证-ITC |
2.3.4 蛋白相互作用的生化验证-FPLC |
2.3.5 蛋白相互作用的生化验证-FPLC-SLS |
2.3.6 蛋白相互作用的生化验证-GST pull-down |
2.3.7 圆二色谱 |
2.3.8 蛋白晶体的初筛 |
2.3.9 蛋白晶体的优化 |
2.3.10 晶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2.3.11 晶体结构解析和优化 |
2.3.12 定点突变 |
2.3.13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 |
2.3.14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磷酸钙转染 |
2.3.15 shRNA敲低 |
2.3.16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固定染色 |
2.3.17 荧光显微镜成像和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AnkG/Ndel1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神经极性维持中的功能 |
3.1 引言 |
3.2 AnkG与Ndel/Ndel1相互作用的生化分析 |
3.2.1 AnkG与Ndel相互作用最小区域的界定 |
3.2.2 AnkG-NIR与Ndel-CT-CC的结合分子比为1:2 |
3.2.3 AnkG-NIR同样能结合Ndel1并且结合分子比同样为1:2 |
3.2.4 AnkB结合Ndel/Ndel1并且结合分子比同样为1:2 |
3.3 AnkB-NIR/Ndel1 CT-C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
3.3.1 AnkB-NIR/Ndel1 CT-CC复合物晶体的筛选、衍射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 |
3.3.2 AnkB-NIR/Ndel1 CT-CC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 |
3.3.3 AnkB NIR/Ndel1-CT-CC复合物相互作用界面分析 |
3.3.4 Ndel1 CT-CC的结合能诱导AnkB-NIR二级结构的转变 |
3.4 AnkG /Ndel1和AnkG /Ndel复合物在轴突起始段(AIS)调控物质选择性进入轴突 |
3.4.1 Ndel/Ndel1特异性聚集在海马神经元的轴突起始段(AIS) |
3.4.2 Ndel/Ndel1在轴突起始段的特异性聚集依赖其与AnkG的相互作用 |
3.4.3 AnkG/Ndel和AnkG/Ndel1复合物在轴突起始段处调控物质选择性进入轴突 |
3.5 讨论 |
第四章 GABARAP/GABA_A受体复合物的结构解析及AnkG/GABARAP/GABA_A受体在神经信号传递中的功能机制 |
4.1 引言 |
4.2 GABA_A受体γ2亚基与GABARAP相互作用的生化分析 |
4.2.1 GABA_A受体γ2亚基与GABARAP相互作用最小区域的界定 |
4.2.2 GABA_A受体γ2亚基特异性结合GABARAP和GABARAPL1而不结合Atg8家族中其他成员蛋白 |
4.3 GABARAPL1/γ2 398-415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
4.3.1 GABARAPL1/γ2 398-415复合物晶体的筛选、衍射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 |
4.3.2 GABARAPL1/γ2 398-415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 |
4.3.3 GABARAPL1/γ2 398-415复合物相互作用界面分析 |
4.3.4 GABA_A受体γ2 398-415结合AP2的能力要强于其结合GABARAP |
4.3.5 GABA_A受体γ2 398-415上酪氨酸磷酸化调节其与GABARAP和AP2的结合 |
4.4 GABARAP促进GABA_A受体向细胞膜上转运(此部分由中科大熊伟教授实验室合作完成) |
4.4.1 GABARAP能增加细胞膜上GABA_A受体的水平 |
4.4.2 GABARAP与GABA_A受体的相互作用对GABA能神经元信号的传递至关重要 |
4.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
(2)Brn4在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和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Brn4在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实验一 Brn4对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Brn4 对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Gli1和Ct B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Gli1对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四 CtBP2对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五 Gli1和Ct BP2 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探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rn4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 |
实验一 Brn4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重编程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Brn4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重编程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神经胶质细胞重编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Neuroligin影响神经元突触亚群形成及自闭症中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发育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1.引言(绪论)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 讨论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Neuroligin相关小鼠模型的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咪康唑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发育分化和髓鞘形成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咪康唑对WMD模型大鼠胼胝体髓鞘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咪康唑对WM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咪康唑对OPC髓鞘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探讨咪康唑对体外培养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基于ERK1/2信号通路探讨肾脑复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后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及传代方法的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细胞培养观察 |
3.2 NSCs特异性抗原(Nestin)鉴定 |
3.3 NSCs增殖能力鉴定 |
3.4 NSCs分化能力鉴定 |
4.附图 |
5.讨论 |
5.1 NSCs的概述 |
5.2 NSCs的培养及传代方法 |
5.3 NSCs体外培养的影响因素 |
5.4 标志性蛋白的表达 |
5.5 本部分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肾脑复元汤对体外培养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CCK-8 法检测NSCs增殖活力 |
3.2 免疫荧光检测NSCs球 BrdU阳性细胞比率 |
3.3 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实验中p-ERK1/2 蛋白表达 |
3.4 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 |
3.5 Western blot检测分化实验中MAP-2、GFAP及 p-ERK1/2 表达 |
4.附图 |
5.讨论 |
5.1 缺血性中风的危害性 |
5.2 脑缺血损伤的机制 |
5.3 NSCs的发现与认识 |
5.4 NSCs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 |
5.5 中医药对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
5.6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5.7 中风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的探讨 |
5.8 肾脑复元汤的研究基础及组方理论 |
5.9 本部分实验的结果讨论 |
第三部分 :肾脑复元汤对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3.2 脑梗死体积比较 |
3.3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比较 |
3.4 内源性NSCs向神经元分化比较 |
3.5 脑组织p-ERK1/2 蛋白表达比较 |
4.附图 |
5.讨论 |
5.1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内NSCs的增殖与分化 |
5.2 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因素 |
5.3 缺血性中风对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
5.4 ERK1/2 信号通路概述 |
5.5 缺血性中风对ERK1/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5.6 ERK1/2 信号通路对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
5.7 本部分实验的结果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ERK信号通路对缺血性中风的影响的利与弊 |
参考文献 |
(6)TMEM108和ErbB4在突触发育和突触传递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ERBB4调节皮质神经元突触的发生发育 |
1.1 绪论 |
1.1.1 精神分裂症 |
1.1.2 NRGs |
1.1.3 ErbBs |
1.1.4 NRG1/ErbB4 |
1.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实验器材 |
1.2.3 实验药品和试剂 |
1.2.4 小鼠基因型鉴定 |
1.2.5 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体外培养 |
1.2.6 HEK293细胞系的培养 |
1.2.7 质粒扩增和抽提 |
1.2.8 转染 |
1.2.9 免疫细胞化学 |
1.2.10 免疫印迹(Western-blot)的实验方法 |
1.2.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ErbB4在皮层神经元突触发生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
1.3.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487和PD158780对神经元间突触的影响 |
1.3.3 ErbB4激酶活性在皮层神经元突触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3.4 体外培养神经元中突触的蛋白水平 |
1.4 讨论 |
1.4.1 ErbB4与兴奋性突触 |
1.4.2 ErbB4与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突触 |
1.4.3 ErbB4与锥体神经元抑制型突触 |
1.5 结论 |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TMEM108对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棘和AMPA受体亚基GLUA2的调节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器材 |
2.2.3 实验试剂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TMEM108高表达在海马齿状回,受大脑发育调控 |
2.3.2 TMEM108调节齿状回神经元突触成熟 |
2.3.3 TMEM108-/-小鼠齿状回兴奋性突触传递受损和AMPA受体依赖电流减小 |
2.3.4 缺失TMEM108,AMPA受体Glu A2在突触后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表达减少 |
2.3.5 TMEM108与Glu A2相互作用,并部分共定位于神经元膜表面 |
2.4 讨论 |
2.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补肾对超排卵周期颗粒细胞GDNF、GFRα-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补肾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 |
(一)补肾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二)补肾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二、卵母细胞成熟的研究进展 |
(一)卵母细胞成熟 |
(二)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应答 |
三、生殖中 GDNF、GFRA-1 研究进展 |
(一)GDNF、GFRα-1、Ret/MAPK 级联反应途径 |
(二)GDNF、GFRα-1 的非 Ret 依赖途径 |
(三)GDNF、GFRα-1 与 cyclinBl 蛋白 |
(四)GDNF 直接作用于卵母细胞 |
(五)LH、FSH 与 GDNF |
(六)GDNF 与睾丸、卵泡发育、囊胚期胚胎 |
四、导师前期研究成果 |
(一)降调节后机体表现为肾虚证的建立 |
(二)前期研究成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IVF-ET 周期前患者准备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病例分组 |
(二)药物、仪器及试剂 |
(三)方法与步骤 |
(四)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分析 |
三、一般资料 |
(一)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见表 3) |
(二)两组患者病程比较(见表 4) |
(三)两组患者病史比较(见表 5)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肾虚证候积分比较(见表 6)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础激素水平比较(见表 7) |
四、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虚证候积分变化比较(见表 8) |
(二)两组患者 Gn 用药支数及天数比较(见表 9) |
(三)两组患者 HCG 注射日 E2水平及 E2/卵子比较(见表 10) |
(四)两组患者取卵数、优质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见表 11) |
(五)两组患者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见表 12) |
(六)颗粒细胞培养 24h、48h 生长情况 |
(七)颗粒细胞培养 24h、48h 后收集的培养液 E2、P 检测(见表 13) |
(八)颗粒细胞 GDNF、GFR -lmRNA 表达(见表 14 及图 2) |
(九)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患者 GDNF、GFR -lmRNA 表达比较比较(见表 15) |
(十)颗粒细胞 GDNF、GFR -lmRNA 表达与 E2/卵子之间相关性(见图 3) |
(十一)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药物及剂量 |
(三)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分组与给药 |
(二)标本获取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一)三组小鼠的一般状态 |
(二)三组小鼠的动情周期观察 |
(三)三组小鼠 GV 期卵母细胞 GVBD 率比较(见表 16) |
(四)三组 GV 期卵母细胞 PB1 排出率比较(见表 17) |
(五)三组小鼠受精卵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比较(见表 18) |
(六)三组小鼠卵母细胞 GDNF、GFR -l mRNA 表达(见表 19 及图 4)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肾主生殖”理论与颗粒细胞 GDNF、GFR -L |
(一)“肾主生殖”经典理论探讨 |
(二)现代医家对“肾主生殖”理论的研究 |
(三)从生殖医学角度认识“肾主生殖”理论 |
(四)颗粒细胞 GDNF、GFR -l 的表达影响卵母细胞成熟过程 |
二、“肾主生殖”与卵母细胞成熟的旁分泌 |
三、补肾之二至天癸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研究 |
(一)二至天癸颗粒立法分析—补肾调冲 |
(二)二至天癸颗粒组方用药分析 |
(三)二至天癸颗粒药物药理研究 |
四、补肾中药二至天癸颗粒改善 IVF 疗效的研究结果分析 |
(一)补肾中药改善肾虚不孕患者 IVF 结局的临床资料分析 |
(二)补肾中药改善小鼠 GV 期卵母细胞 GVBD、PB1 排出及提高小鼠卵母细胞GFR -lmRNA 表达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8)无镁损伤和苯巴比妥干预对发育皮层神经元GABAAR亚单位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无镁损伤对发育中皮层神经元GABAARα1和γ2亚单位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苯巴比妥对无镁诱导发育中神经元改变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siRNA沉默GABA_AR α1亚单位表达对发育中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对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和抗呆Ⅰ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 文 缩 略 语 |
综述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1 概述 |
2 脑缺血再灌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
3 发病机制 |
4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脑的功能、形态及代谢变化 |
5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方法 |
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和预适应 |
参 考 文 献 |
综述二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1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及其信号传导受体 |
2 脑缺血再灌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
3 脑缺血再灌注诱导 NTFs 表达的可能机制 |
4 NTFs 保护神经元抵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性机制 |
5 NTFs 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前景、问题及设想 |
参 考 文 献 |
综述三 天麻现代研究概况 |
参 考 文 献 |
综述四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作用 |
1 生理性作用 |
2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实 验 研 究 |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对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抗呆I号的保护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第二部分 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及抗呆I号的影响 |
实验一:体外模拟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变化的作用和抗呆I号的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实验二 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和抗呆I号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第三部分 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影响 |
实验一: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正常和受损神经元发挥最大生物学效应浓度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实验二: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营养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实验三: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正常和受损神经元发挥最大生物学效应浓度的研究 |
实验四: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和抗呆I号的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实验五: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分泌功能的作用和抗呆I号的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实 验 结 论 |
附 图 |
本论文创新点 |
致 谢 |
个 人 简 历 |
四、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GABA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Ankyrin-G介导的蛋白复合物在神经细胞极性维持和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机制与功能研究[D]. 叶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Brn4在大鼠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化和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D]. 张蕾. 苏州大学, 2019(06)
- [3]Neuroligin影响神经元突触亚群形成及自闭症中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发育的作用研究[D]. 夏强强. 浙江大学, 2018(03)
- [4]咪康唑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发育分化和髓鞘形成及其机制探讨[D]. 苏学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6)
- [5]基于ERK1/2信号通路探讨肾脑复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后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刘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TMEM108和ErbB4在突触发育和突触传递中的作用[D]. 焦慧凤. 南昌大学, 2016(04)
- [7]补肾对超排卵周期颗粒细胞GDNF、GFRα-1表达的影响[D]. 陈艳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8]无镁损伤和苯巴比妥干预对发育皮层神经元GABAAR亚单位表达的影响[D]. 里健. 中南大学, 2010(01)
- [9]Neurturin对体外培养的GABA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J]. 冷水龙,龙大宏,洪乐鹏,叶秉坤,谢瑶.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4(06)
- [10]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对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和抗呆Ⅰ号的影响[D]. 宋岳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