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的正弦波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江锋[1](2020)在《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目标检测与信号处理》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基于毫米波近程探测技术,依托于相关的工程项目,主要研究和设计了线性调频连续波体制(Linear 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LFMCW)的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包括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实时信号处理算法研究、软硬件实现、系统调试和实验验证等几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LFMCW近程探测系统的测距测速原理,结合系统的应用需求对本课题的LFMCW近程探测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选择和确定,为后续的算法研究与软硬件设计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2)介绍了LFMCW近程探测系统的差频信号处理流程,针对变周期三角波调制的LFMCW近程探测系统利用容差函数进行多目标配对时存在的算法计算量大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先验信息压缩匹配空间的多目标配对改进算法,显着降低了多目标配对的复杂度;然后在恒虚警处理算法中,针对两个滑窗内都存在干扰目标时,可变性指示恒虚警检测器(Variability Index CFAR,VI-CFAR)的检测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通过加入有序统计最小选择(Ordered Statistic with Smallest Option CFAR,OSSO-CFAR)算法对它进行改进,使其在干扰目标随机分布的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好的检测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将比值校正法与复调制细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使其具有更高的频率识别精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探测精度;分别在单目标以及多目标的情况下对探测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设计了近程探测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电路,围绕系统硬件的总体结构阐述了DSP系统电路,PLL电路,数据采集电路等相关模块芯片的选型以及性能特点,并给出了相应的电路原理图。(4)完成了近程探测系统软硬件的联试联调,通过对信号的采样与频谱分析对系统的整体以及中间数据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在外场对实验样机进行了模拟测试,并对实测性能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硬件设计及信号处理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达到了探测系统的整体性能指标要求。
李少军[2](2020)在《宽带通信中的超高速数据转换器研究》文中认为宽带通信在精确定位、跟踪、军用合成孔径雷达(SAR)、脉冲多普勒雷达以及个人区域网络(PAN)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连接模拟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数据转换器性能往往是宽带通信中的关键因素,大带宽的信号意味着数据转换器需要更高的采样率,处理更大带宽的信号,即宽带通信需要超高速工作的数据转换器。作为数据转换器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超高速跟踪保持放大器THA、模数转换器ADC以及数模转换器DAC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从实现超高速数据转换器的半导体工艺来看,相比其他工艺,在相同尺寸下,InP DHBT具有更高的饱和电子漂移速度、更小的基区渡越时间、更小的基区电阻以及更大的基极-集电极反向击穿电压,InP DHBT器件这些超高频特性,使得它可在超高速数据转换器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并作为其他工艺不足的一种补充。本论文从超高速电路技术的角度出发,对>10-Gsps采样率的超高速数据转换器,包括THA、ADC以及DAC进行了研究,基于InP DHBT工艺设计并研制了三款超高速THA芯片,根据THA的仿真和测试结果对超高速InP DHBT ADC的设计展开了研究,论文的最后还给出了一款基于InP DHBT工艺的超高速DAC原形芯片设计与实现,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三款超高速THA的设计,基于InP DHBT工艺分别设计并实现了24-Gsps、40-Gsps以及64-Gsps三款超高采样率的THA芯片。分析了超高速THA的开环结构以及THA在工作时的采样限制,为了满足超宽带通信的大带宽要求,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发射极阻容退化技术用于24-Gsps的宽带THA芯片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芯片实现了22.3 GHz跟踪带宽的宽带性能;为了实现超高速数据转换器的高线性度要求,本论文使用了一种Vbe调制补偿的线性化技术并提出BE结二极管替换SEF作为采样开关的方法,设计并研制出40-Gsps超高速的第二款THA芯片,测试结果表明该THA芯片实现了SFDR>39.4 d B,THD<-32.7d Bc的高线性度性能以及21.8 GHz的小信号跟踪带宽;而第三款64-Gsps THA则使用了有源电感峰化技术实现了超宽带超高采样率的性能,在40-Gsps THA的研制基础上,根据InP DHBT中BC结特有的高速且大反向击穿电压特性,提出使用BC结二极管替换BE结二极管作为采样开关,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该64-Gsps THA具有高达67GHz的小信号跟踪带宽以及THD<-26 d Bc的性能。本论文研制的三款THA芯片与国际上先进工作相比,它们具有更高的BW/fT比率,即具有更高的带宽利用率,非常适合用于超宽带通信的应用中。同时作为各自的亮点,其中24-Gsps THA实现了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面积,40-Gsps THA实现了更高的线性度,64-Gsps THA则表现出更大的带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先进水平。(2)基于超高速THA的设计与测试结果,使用InP DHBT工艺研究并设计了一款单路16-Gsps,3-bit的Flash ADC芯片。给出了表征ADC性能的指标参数,分析了超高速Flash ADC的非理想效应,对ADC展开了研究和设计,该ADC包含了本论文所研制的24-Gsps THA电路、参考电阻网络、预放大器和比较器阵列、异或门和ROM电路组成的数字编码器,详细分析了比较器的非理想效应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为了缓解数字输出的时序问题并匹配50?负载,该ADC片上集成了一级输出DFF缓存和输出驱动电路。同时为了改善信号完整性,满足片上ADC严格的时序要求,本论文对整体时钟网络进行了端接匹配处理和电磁场仿真优化,有效地抑制了时钟远端的差分反射和共模干扰。仿真结果表明该ADC实现了16-Gsps的超高采样率性能,在7.9 GHz接近奈奎斯特频率输入下的THD<-25.6 d Bc,实现了一款单路超高速的3-bit ADC芯片设计,展示了本论文设计的THA在ADC应用中的可行性。(3)使用InP DHBT工艺研制了一款超高速30-Gsps,3-bit的DAC原形芯片。本论文给出了表征DAC性能的指标参数,分析了R-2R电流舵DAC的架构和非理想效应,使用集电极R-2R电流舵结构对高速DAC进行了设计和验证工作,分析了双采样技术的原理,提出将其用于本论文DAC的设计中来缓解时序偏移问题,使得实现30-Gsps采样率的DAC仅需要15 GHz的时钟频率;基于蒙特卡洛仿真分析了尾电流源和R-2R失配效应对DAC静态线性度的影响,并给出所使用元器件的精度要求;对版图的时钟网络路径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以保证时序对准。为方便测试,本论文还设计了用于测试该DAC的PCB板,详细给出了该DAC的测试方案和测试系统,使用四通道脉冲码型发生器(PPG)为该DAC提供数字正弦码流输入,测试结果表明该DAC可实现30-Gsps的采样率以及3-bit的数模转换功能,其中根据3-bit的输出波形,粗略估计低频下的DNL和INL绝对值均小于0.5 LSB,同时该DAC还表现出在第一奈奎斯特区间内的最好31.5 d B的SFDR动态性能,从而验证了该DAC原形芯片功能的正确性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周念[3](2020)在《两种电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研制》文中指出电磁传感器是把被测物理量转换为感应电动势的一种传感器,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大,同时不需要特别维护,在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广泛。本文以电磁流量传感器和平面电磁传感器为研究对象,研究测量系统硬件设计方法。电磁流量传感器因其不受流体密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且管道内无阻流及活动部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计量场合。电磁流量计输出信号幅值微弱,在实际工况下易受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信噪比低而难以拾取。针对电磁流量传感器输出信号特征,提出高精度、低噪声的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设计方案,采用前级仪用放大电路实现阻抗变换和幅值放大;根据流量信号频率范围设计两级四阶巴特沃斯抗混叠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噪声信号;基于24位Σ-Δ型ADC设计高精度采样电路。提出电磁流量计电导率测量方案,可与流量测量同步进行而互不影响,采用基于能量衰减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实现管道内被测流体的电导率测量和空管侦测功能。最后对研制的电磁流量计变送器进行水流量标定实验和电导率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电磁流量计在流速为0.5m/s~5.0 m/s的范围内,相对误差最大为0.136%,重复性最大为0.044%,系统精度等级优于0.3级;电导率测量系统在电导率为100μS/cm~3000μS/cm的范围内满足3%的测量精度。平面电磁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大、可快速扫描检测等特点,多应用于医疗、生态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针对平面电磁无损检测系统对多通道高速信号同时采集、数据实时处理的要求,设计基于FPGA+DSP的双核处理器方案搭建数字信号处理系统。DSP作为主控制器,负责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数据通信,FPGA作为从控制器,主要实现时序的产生和控制、算法部分的处理等。设计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高频正弦激励产生方案,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频率可调的特点。设计高精度、低噪声的高速信号调理和采集电路,包括全差分放大电路、无源抗混叠滤波电路和高速数据采集与转换电路等,能够实时实现多通道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转换。
许伟[4](2020)在《基于涡街电磁感应原理的钠中气泡探测器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快堆核电站中的蒸汽发生器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的恶劣条件下,可能会产生裂纹。这会导致高压蒸汽喷射到高温液态金属钠中,引起剧烈的钠水反应。钠水反应的生成物会腐蚀裂纹,同时反应过程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又会加剧钠水反应的进行。这样的恶性循环,将造成严重的核安全事故。所以,必须时刻检测蒸汽发生器是否出现了泄漏,以保证快堆核电站的安全。为此本文研究一种基于涡街电磁感应原理的钠中气泡探测器,具体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和设计钠中气泡探测器的传感器,分析其工作原理。研制了钠中气泡探测器的硬件电路系统。进行钠中气泡探测实验,采集不同钠流量下、不同注气流量时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提出采用水代替液态金属钠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案,进行水中气泡探测实验,为研究钠中气泡探测的信号处理方法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2)从幅值的角度出发研究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由水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出发,提出采用极值反映信号幅值的变化,把研究气泡对信号幅值的影响转换成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极值的影响,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信号的极值进行建模。根据水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统计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峰峰值标准差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3)从信号波形的角度出发研究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由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出发,把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转换成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波形变化规律的影响。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相邻两个周期信号的相似程度会受到气泡的影响,因此,采用相关系数识别相邻两个周期信号的相似程度。分别计算不同注气流量下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相关系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建模分析。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相关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4)从频域的角度出发研究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由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出发,把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转换成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于钠中含有气泡的情况,选用不同时间长度的信号计算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时,频率变化范围差异比较明显。定义了频率波动系数的概念,建立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周期个数和频率波动系数的关系曲线模型,可以方便地确定计算频率波动系数所需使用的信号周期个数,以突显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波动系数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频率波动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5)从信号组成成分的角度出发研究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由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出发,把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转换成研究气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组成成分的影响。定义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基线,用于反应气泡噪声信号,这样,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模型就可以看作是由流量信号和气泡噪声信号组成。当钠中不含气泡时,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近似为流量信号。当钠中有气泡时,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中的气泡噪声信号会随着注气流量的增大而更明显。所以,流量信号在传感器输出信号中所占的比重的会随着钠中气泡含量的增多而减小。因此,研究了气泡噪声信号的提取,定义了传感器输出信号能量比值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能量比值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6)分别把基于峰峰值标准差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和基于相关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在基于DSP的钠中气泡探测器的变送器上实时实现,形成完整的实验样机,进行实时验证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两者可检测的钠中最小注气流量为0.66L/min,即可探测蒸汽发生器中水的最小泄漏速率为0.1g/s。分别研究了基于频率波动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和基于能量比值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的实时实现方案,并对实时实现方案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两者可检测的钠中最小注气流量也为0.66L/min,即可探测蒸汽发生器中水的最小泄漏速率也为0.1g/s。
王倩[5](2019)在《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信号的数字化及分析处理技术是数字音乐技术的核心,论文研究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旨在设计一个系统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论文针对音乐学习及创作的实际需求对音乐信号及其分析处理的建模与仿真、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展开研究,为自动编曲、自动记谱等研究打下了基础。论文首先研究音乐信号及其分析处理算法的建模与仿真,以钢琴为研究素材结合乐音的四大要素,分析并提取钢琴音符的特征参数,建立单音符信号及乐谱信号的数学模型。研究单音符识别算法,提取信号的梅尔频率倒谱系数,改进DTW算法实现单音符识别。在单音符算法实现的基础上,结合基于能熵比的音符时值分割方法,将乐谱分割成单音符序列实现乐谱识别。论文接着研究音乐合成算法并进行仿真,运用前述音乐信号产生算法结合乐谱进行仿真产生音乐序列信号,然后将其转换为可供播放的数据格式,实现单音符及连续音符的音乐信号再现。在完成音乐信号建模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F609的DSP器件系统软硬件设计。论文首先设计系统的整体硬件结构,按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模块进行电路设计,并针对系统硬件的主要模块即音频采集模块、音频播放模块、存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其中采用音频编解码器SSM2603将音频采集模块与播放模块融为一体。系统软件设计是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算法实现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算法、特征参数提取算法,识别算法和音乐合成算法等,这些算法程序由前述的算法仿真程序移植而来。最后,对DSP系统进行测试分析,主要包括模块测试、系统整体功能测试以及识别率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包括音频线输出测试、音频采集模块测试、识别算法测试。在模块测试无误的基础上,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工作情况。采用多组已知乐谱数据进行识别率测试,将识别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较,判断系统识别性能。测试数据显示,论文设计的DSP嵌入式系统对连续音符的识别率达到了93%。有关音乐合成算法的测试则选用多人评判的方式,经确认该算法取得了很好的钢琴合成效果。
郑毅,郑苹[6](2017)在《结合Simulink的信号与系统仿真教学》文中指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号处理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把Simulink可视化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直观地展示了Simulink在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离散线性系统仿真及数字滤波方面的典型应用.这种结合Simulink的可视化仿真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号处理与系统分析的综合能力.
王恒兵[7](2015)在《基于DSP的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谷物联合收割机边作业边实时获取流量信息是获取作物产量分布信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TMS320F2812芯片为微处理器开发了数据处理系统。测产系统离不开谷物流量传感器这一核心部件,可是振动干扰对其获取信号的影响显着。本文以约翰迪尔-3080A联合收割机为载体安装双平行梁结构的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作为试验平台,针对振动干扰对其测产精度的影响,从数据处理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以TMS320F2812为主芯片,设计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包括信号调理电路、最小系统电路、外扩存储器电路、串口通讯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实现了微弱信号的放大和偏移;最小系统电路实现了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外扩存储器电路实现了数据和代码存储容量的扩大;串口通讯电路实现了下位机向上位机发送反映流量信息的数据处理结果。(2)以TMS320F2812为主芯片,设计数据处理系统的软件,包括DSP芯片的初始化程序、ADC模块采样程序、数据处理程序、串口通讯程序,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最终将结果显示在上位机上。(3)进行了双平行梁结构流量传感器振动干扰消除研究。利用MATLAB获取滤波系数,对两个平行梁的输出信号进行了 80Hz的低通滤波,采用自适应干扰对消算法,对两个平行梁的输出信号进行了自适应干扰对消。试验结果表明,00位置收割机进行最大幅度振动的状态下,数据处理结果为0.0022V,验证了振动干扰消除方法的有效性。
王健[8](2013)在《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是一种工作在操作人员视野之外的推土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无线视频传输采集工作视野,利用实时三维动态仿真了解工作状态,然后通过无线遥控系统控制其完成工作。本课题是在山东理工大学特种车辆设计和控制技术研究所研发出的无线遥控履带式推土机的基础上,对无线遥控推土机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在分析现有常规推土机和短距离无线遥控推土机的基础上,提出一款基于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的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平台的设计。通过分析某推土机的操控系统,结合超视距无线遥控工作环境要求,提出了无线遥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开发出一款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平台。2、超视距无线遥控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通过差分输入模拟信号,实现了控制信号准确采集;将USB接口与LCD显示屏连接实现了控制信号的显示;利用PCI总线接口实现了DSP系统和无线网络的通信。3、DSP系统PCB板的设计和信号完整性仿真。进行原理图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模混合信号仿真;最终实现了PCB板的设计以及对其进行了信号完整性分析。4、超视距无线遥控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本论文基于DSP系统,对主控制流程、AD模块、USB接口和PCI接口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本文设计的超视距无线控制系统,能够实现16路控制信号(8路模拟信号、8路数字信号)的采集、运算和传输。整个控制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完成主从两端的通信,从而实现对推土机超视距遥控。
张扬[9](2012)在《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的情况下会感到疲劳,此时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下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疲劳驾驶已经成为与酒后驾驶同样受到广泛关注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中提出了一套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解决方案,完成了从电极设计制作到该系统适合实时的,长时间的状态监测。依据容性耦合原理,该系统采用了一种非接触式的心电信号测量电极。根据信号的频率特性及噪声特性,设计了并制作了与电极配套的心电信号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两级放大、三级滤波”的结构布局,对非接触电极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初步的去噪及放大。使用示波器观察,经心电放大器调理后的信号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心电波形。在心电放大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心电信号去噪和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IIR数字滤波及心电信号R波位置检测两部分。算法在Matlab中设计完成并使用Matlab定点工具箱评估性能,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TMS320VC5509A开发了一套脱离计算机的实时监测系统的基本框架。借助芯片级支持库(Chip Support Library)及标准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库(DSP Library)将Matlab中设计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移植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平台上。通过TI DSP的实时数据交换技术(RTDX)及Matlab的CCS软件支持插件搭建了DSP与Matlab联合调试和实时通信环境,完成了DSP平台上算法的Matlab联合调试,测试结果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胡祥胜[10](2012)在《基于DSP的油路磨粒检测系统信号处理模块设计》文中认为在各种机械设备中,由于在运转的过程中各种部件之间会摩擦从而导致磨损,随着时间的增长,摩损程度也越来越大,要是对这些磨损情况不了解可能会导致机器损毁等各种不可预料的事故发生。导致机械设备零件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腐蚀、磨损以及疲劳,其中磨损导致的占了八成左右。多数的检测和维修都是在机械设备出现了问题而不能继续工作后再对其进行维修处理,这样就影响了机器的效率,设备安全也不能保障。所以现在研究故障检测主要是研究预知性检测及维修,即在设备出现故障初期就被检测出来,然后对其进行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加以维修,这样就提高了硬件设备的安全性从而延长了其工作寿命,也提高了效率。本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对机械设备油路里面的磨粒进行在线检测,实时的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报告。本文主要介绍了磨粒检测系统的后端信号处理系统,此系统是以ADI公司的ADSP-BF531为核心,外围电路包括模数转换电路、电平转换电路、通信电路及其它外围电路。软件部份设计主要是针对前端模拟信号做出处理,得出油道中磨粒的特性与其产生的信号之间的关系。这些特性包括颗粒的大小、磁性以及数目等,最后通过液晶显示器把磨粒特性信息呈现给用户。在此设计中关键部分是找到信号与颗粒特性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中运用了很多的算法处理,本文对此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系统在多次试验后对颗粒的特性做出准确的判断,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了设计的需求。
二、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的正弦波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的正弦波发生器(论文提纲范文)
(1)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目标检测与信号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毫米波近程探测技术 |
1.2.2 毫米波应用发展概况 |
1.2.3 毫米波雷达的信号处理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
2 LFMCW近程探测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 |
2.1 LFMCW近程探测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1 射频前端系统设计 |
2.1.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2.2 对称三角波LFMCW近程探测系统测距测速原理 |
2.3 系统相关参数选择 |
2.3.1 调制带宽B |
2.3.2 调制周期T_m |
2.3.3 发射功率P_t |
2.4 LFMCW近程探测系统测量性能的影响因素 |
2.4.1 VCO非线性度对测量分辨率的影响 |
2.4.2 栅栏现象对频谱分析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LFMCW近程探测系统差频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
3.1 传统三角波LFMCW近程探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3.1.1 传统三角波多目标配对存在的问题 |
3.1.2 变周期三角波容差函数配对算法 |
3.1.3 变周期三角波多目标配对改进算法 |
3.2 恒虚警处理 |
3.2.1 均值类CFAR检测器 |
3.2.2 有序统计类CFAR检测器 |
3.2.3 VI-CFAR检测器原理 |
3.2.4 改进VI-CFAR检测器原理 |
3.2.5 改进VI-CFAR检测器性能分析 |
3.3 频谱校正与细化 |
3.3.1 离散频谱单频率校正 |
3.3.2 密集频率频谱细化 |
3.3.3 离散频谱自动校正 |
3.4 系统性能分析 |
3.4.1 空间复杂度分析 |
3.4.2 时间复杂度分析 |
3.5 系统仿真分析 |
3.5.1 单目标仿真分析 |
3.5.2 多目标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信号处理器模块的总体设计 |
4.2 DSP系统电路的设计 |
4.2.1 DSP芯片的选择 |
4.2.2 电源电路 |
4.2.3 复位电路 |
4.2.4 时钟电路 |
4.2.5 JATG仿真接口电路 |
4.2.6 DSP存储器的扩展 |
4.3 PLL电路模块的设计 |
4.3.1 调制信号发生模块的设计 |
4.3.2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
4.3.3 压控振荡器的设计 |
4.4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4.4.1 ADC的设计 |
4.4.2 FIFO的设计 |
4.5 硬件电路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调制信号模块功能调试 |
5.2 信号采样与频谱分析实验 |
5.2.1 中频信号采集 |
5.2.2 频谱分析 |
5.2.3 上位机显示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
附录B:部分核心代码 |
(2)宽带通信中的超高速数据转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宽带通信中的超高速数据转换器应用 |
1.2 超高速数据转换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超高速数据转换器中的关键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InP DHBT超高速数据转换器原理 |
2.1 InP DHBT器件工艺和基本电路形式 |
2.2 超高速跟踪保持放大器 (THA) |
2.2.1 THA性能指标 |
2.2.2 高速THA电路拓扑 |
2.3 快闪型模数转换器(Flash ADC) |
2.3.1 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
2.3.2 Flash ADC的非理想效应 |
2.4 电流舵型数模转换器(CS DAC) |
2.4.1 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
2.4.2 CS DAC的非理想效应 |
2.5 小结 |
第三章 超高速THA中的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 |
3.1 THA整体架构 |
3.2 24-Gsps的带宽增强型THA设计 |
3.2.1 阻容退化带宽增强技术 |
3.2.2 宽带THA电路设计 |
3.3 40-Gsps的高线性度THA设计 |
3.3.1 Vbe调制非线性分析 |
3.3.2 高线性度THA电路设计 |
3.4 64-Gsps的超宽带THA设计 |
3.4.1 有源电感峰化技术 |
3.4.2 超宽带THA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超高速THA电路测试与分析 |
4.1 THA电路测试系统和平台 |
4.2 THA-24芯片测试与分析 |
4.3 THA-40芯片测试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超高速ADC和DAC电路设计研究 |
5.1 超高速ADC电路设计考虑 |
5.1.1 关键电路设计 |
5.1.2 信号完整性问题改善 |
5.1.3 时钟分配网络设计与优化 |
5.1.4 版图总体优化和仿真 |
5.2 超高速DAC电路设计 |
5.2.1 超高速电路中的双采样技术 |
5.2.2 关键电路设计 |
5.2.3 版图布局优化与仿真 |
5.2.4 DAC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两种电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磁流量计 |
1.2 平面电磁无损检测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磁流量计测量系统研究 |
1.3.2 平面电磁无损检测系统研究 |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磁传感器输出信号分析 |
2.1 电磁信号共性分析 |
2.1.1 信号特征分析 |
2.1.2 干扰信号特征分析 |
2.2 电磁流量计信号特征 |
2.3 平面电磁传感器输出信号特征 |
第三章 电磁流量计信号处理系统研制 |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1 需求分析与技术指标 |
3.1.2 系统方案设计 |
3.2 信号调理模块 |
3.2.1 前置仪用放大电路 |
3.2.2 偏置调整电路 |
3.2.3 滤波电路 |
3.2.4 模数转换电路 |
3.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
3.3.1 DSP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3.2 RS485通讯电路 |
3.4 电导率测量模块 |
3.4.1 电导率测量原理 |
3.4.2 电导率测量电路 |
第四章 电磁流量计系统测试与实验 |
4.1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
4.1.1 ADC采样有效位数测试 |
4.1.2 滤波器幅频响应 |
4.1.3 调理电路精度测试 |
4.2 流量计系统实验 |
4.2.1 电导率测量实验 |
4.2.2 水流量标定实验 |
第五章 平面电磁无损检测系统硬件研制 |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5.1.1 需求分析与设计指标 |
5.1.2 系统设计方案 |
5.2 高频激励信号电路设计 |
5.3 检测信号调理与采集模块 |
5.3.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5.3.2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5.4 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模块 |
5.4.1 FPGA系统设计 |
5.4.2 DSP系统和通信电路设计 |
5.5 电源管理模块 |
5.5.1 模拟电源 |
5.5.2 数字电源 |
5.6 PCB设计 |
5.6.1 叠层设计 |
5.6.2 布局布线设计与内电层分割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基于涡街电磁感应原理的钠中气泡探测器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探测蒸汽发生器泄漏技术研究概况 |
1.2.1 氢浓度检测泄漏技术 |
1.2.2 声学检测泄漏技术 |
1.2.3 电磁学检测泄漏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钠/水中气泡探测数据采集实验 |
2.1 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 |
2.1.1 导电液体的等效电路模型 |
2.1.2 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
2.1.3 钠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2 钠中气泡探测器变送器 |
2.3 钠中气泡探测实验装置 |
2.3.1 钠回路系统 |
2.3.2 注气设备 |
2.3.3 数据采集系统 |
2.4 钠中气泡探测数据采集实验 |
2.4.1 注气流量的确定 |
2.4.2 数据采集实验步骤 |
2.4.3 数据采集实验结果 |
2.5 水中气泡探测实验 |
2.5.1 实验装置 |
2.5.2 水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 |
2.5.3 水中气泡探测器变送器 |
2.5.4 水流量检定实验 |
2.6 水中气泡探测数据采集实验 |
2.6.1 注气流量的确定 |
2.6.2 数据采集实验步骤 |
2.6.3 数据采集实验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峰峰值标准差的钠中气泡探测方法 |
3.1 水中气泡探测器传感器输出信号分析 |
3.1.1 极值与气泡的关系 |
3.1.2 极值的统计学规律 |
3.1.3 极值标准差与注气流量的关系 |
3.2 基于峰峰值标准差的水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 |
3.2.1 峰峰值的含义 |
3.2.2 算法的步骤 |
3.2.3 算法的验证 |
3.3 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实时实现 |
3.3.1 阈值的选取 |
3.3.2 DSP实现 |
3.4 钠中气泡探测验证实验 |
3.4.1 验证样机的实验步骤 |
3.4.2 验证结果 |
3.5 算法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结果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相关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方法 |
4.1 气泡对信号波形的影响 |
4.2 采用相关系数判断信号之间的相似程度 |
4.2.1 相关系数的引入 |
4.2.2 相关系数的分布特点 |
4.3 基于相关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 |
4.3.1 算法的步骤 |
4.3.2 算法的验证 |
4.3.3 阈值的选取 |
4.4 DSP实现 |
4.5 钠中气泡探测验证实验 |
4.5.1 验证样机的实验步骤 |
4.5.2 验证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频率波动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方法 |
5.1 气泡对频率计算的影响 |
5.2 选择计算频率的数据点数的方法 |
5.3 频率波动系数 |
5.4 频率波动系数与周期个数的关系 |
5.5 基于频率波动系数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 |
5.6 算法的实时实现方案 |
5.6.1 方案的研究 |
5.6.2 方案的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能量比值的钠中气泡检测方法 |
6.1 传感器输出信号模型 |
6.2 气泡噪声信号提取 |
6.2.1 基线和气泡噪声信号 |
6.2.2 包络线的计算 |
6.3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能量比值 |
6.4 基于能量比值的钠中气泡探测信号处理方法 |
6.4.1 算法的步骤 |
6.4.2 算法的验证 |
6.4.3 阈值的选取 |
6.5 算法的实时实现方案研究 |
6.5.1 方案的研究 |
6.5.2 方案的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1 合作单位对我们研制样机实验结果的评价 |
(5)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音乐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
1.2.2 音乐合成技术发展现状 |
1.2.3 DSP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音乐特征分析及钢琴音符建模 |
2.1 音乐特征分析 |
2.2 钢琴发声原理 |
2.3 信号预处理 |
2.3.1 预加重 |
2.3.2 加窗分帧 |
2.3.3 端点检测 |
2.4 短时傅里叶变换 |
2.5 音符数学模型研究 |
2.5.1 音符时域包络建模 |
2.5.2 音符谱分析 |
2.5.3 音符数学模型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atlab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合成算法设计与仿真 |
3.1 特征参数提取 |
3.1.1 线性预测倒谱系数LPCC |
3.1.2 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 |
3.2 基于动态时间归整的单音符识别算法 |
3.2.1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原理 |
3.2.2 DTW算法改进 |
3.3 音符时值分割及多音符识别 |
3.3.1 基于能熵比的音符分割算法 |
3.3.2 基于高频内容的音符分割算法 |
3.3.3 多音符识别算法仿真 |
3.4 音乐信号再现技术的建模与仿真 |
3.4.1 基于正弦波的钢琴乐音合成 |
3.4.2 包络函数应用 |
3.5 GUI操作界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P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再现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2 DSP选型及主控制器介绍 |
4.3 基础电路设计 |
4.3.1 时钟电路 |
4.3.2 电源电路 |
4.3.3 复位电路 |
4.4 音频采集与播放模块 |
4.4.1 SSM3603 工作原理 |
4.4.2 SSM2603 音频输入 |
4.4.3 SSM2603 音频输出 |
4.4.4 采样频率设置 |
4.4.5 通信协议 |
4.5 存储模块 |
4.5.1 Flash存储器 |
4.5.2 DDR2 SDRAM存储 |
4.6 人机交互模块 |
4.6.1 键盘控制模块 |
4.6.2 显示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SP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再现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5.2 DSP系统初始化设计 |
5.2.1 电源和时钟初始化 |
5.2.2 TWI和 SSM2603 初始化 |
5.2.3 DDR2 SDRAM初始化 |
5.2.4 LCD初始化 |
5.2.5 矩阵键盘初始化 |
5.3 音频数据采集 |
5.4 预处理 |
5.5 特征提取 |
5.6 模式识别 |
5.7 钢琴音乐再现 |
5.7.1 音频格式简介 |
5.7.2 数字音乐合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模块测试 |
6.1.1 音频线输出测试 |
6.1.2 音频信号采集测试 |
6.1.3 音符识别算法测试 |
6.2 系统测试 |
6.3 识别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DSP的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产量监测系统振动干扰噪声消除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振动干扰噪声消除方法研究现状 |
1.2.2 产量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处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谷物联合收割机测产试验平台 |
2.2 数据处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实现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3 DSP最小系统设计 |
3.3.1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3.2 时钟电路的设计 |
3.3.3 复位电路的设计 |
3.3.4 JTAG下载口电路的设计 |
3.4 ADC模块设计 |
3.5 F2812与外扩存储器的接口设计 |
3.6 F2812与RS232接口的设计 |
3.7 整体电路图和硬件实物图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DSP开发环境CCS简介 |
4.2 软件总体设计流程 |
4.3 软件程序设计 |
4.3.1 F2812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2 ADC模块采样程序设计 |
4.3.3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3.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4 程序预调试 |
4.4.1 采集已知的标准正弦波信号 |
4.4.2 采集手动施加的振动信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试验准备 |
5.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工业遥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2.1 遥控机械的研究概述 |
1.2.2 工业遥控发展现状 |
1.2.3 工业遥控的应用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
1.3.2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台设计 |
2.1 引言 |
2.2 常规推土机控制平台 |
2.2.1 油门、变速和转向控制 |
2.2.2 制动和发动机转速控制 |
2.2.3 铲刀控制 |
2.3 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系统设计 |
2.3.1 方向控制设计 |
2.3.2 挡位控制设计 |
2.3.3 油门控制设计 |
2.3.4 铲刀控制设计 |
2.3.5 紧急制动设计 |
2.4 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系统台模块布置 |
2.5 视频呈现设计 |
2.5.1 视频传输原理 |
2.5.2 视频呈现设计 |
2.6 三维动态仿真系统设计 |
2.6.1 三维实时动态仿真原理 |
2.6.2 三维实时动态仿真过程 |
2.7 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台人机交换界面 |
2.8 基于平面拼接技术的超视距控制台布置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SP的遥控系统的电路设计 |
3.1 引言 |
3.2 超视距遥控系统CPU的选取 |
3.2.1 CPU处理器类型的选取 |
3.2.2 DSP芯片的选取 |
3.2.3 TMS320C6713 DSP芯片的介绍 |
3.3 超视距遥控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3.4 A/D模块电路设计 |
3.4.1 差分输入电路设计 |
3.4.2 滤波电路设计 |
3.4.3 ADS1158整体电路设计 |
3.5 DSP系统外围电路设计 |
3.5.1 电源电路设计 |
3.5.2 电压监控与复位电路设计 |
3.5.3 JTAG接口设计 |
3.5.4 时钟发生电路设计 |
3.5.5 EMIF接口设计 |
3.5.6 FLASH和SDRAM电路设计 |
3.6 CPLD电路设计 |
3.7 USB和WLAN接口电路设计 |
3.7.1 USB接口设计 |
3.7.2 WLAN接口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P的遥控系统的PCB板设计和仿真 |
4.1 引言 |
4.2 原理图设计 |
4.3 原理图的仿真 |
4.3.1 SPICE模型建立 |
4.3.2 原理图仿真 |
4.4 PCB板的制作 |
4.5 PCB板信号完整性分析 |
4.5.1 对于信号反射的仿真 |
4.5.2 对串扰的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SP的遥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主程序设计 |
5.2.1 系统初始化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 |
5.2.2 主程序流程图 |
5.3 A/D模块软件设计 |
5.3.1 C6713_ADS1158软件设计 |
5.3.2 转向控制程序设计 |
5.4 USB接口程序设计 |
5.5 PCI接口程序设计 |
5.6 软件系统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平台 |
附录2: AD转换模块电 |
附录3:CPLD电路 |
附录4:USB接口电路 |
附录5:PCI接口电路 |
附录6:PCB板 |
(9)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简要介绍 |
1.3.1 心电信号采集系统概述 |
1.3.2 A/D转换器及DSP硬件系统 |
1.3.3 信号处理算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心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
2.1 心电信号的基本特征 |
2.1.1 心电信号产生机理 |
2.1.2 心电信号的特点 |
2.2 心电采集系统结构及功能 |
2.2.1 非接触式电极 |
2.2.2 电压跟随电路 |
2.2.3 初级放大器 |
2.2.4 低通滤波器组 |
2.2.5 高通滤波器组 |
2.2.6 主放大电路 |
2.2.7 50Hz陷波电路 |
2.2.8 电平平移电路 |
2.2.9 电源模块 |
2.3 本章总结 |
第3章 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的仿真、制作及调试 |
3.1 电路原理和功能仿真 |
3.1.1 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介绍 |
3.1.2 心电放大器的电路仿真 |
3.2 电路板制作与调试 |
3.2.1 电路板制作与调试 |
3.2.2 PCB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及调试 |
3.3 本章总结 |
第4章 心电信号处理系统的DSP算法设计 |
4.1 衡量疲劳程度的心电指标 |
4.2 时域分析主要涉及的算法 |
4.2.1 数字滤波 |
4.2.2 R波波峰检测算法 |
4.3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及量化 |
4.3.1 FDATool的主要功能 |
4.3.2 IIR滤波器的设计 |
4.4 R波检测算法 |
4.5 算法在Matlab中的验证 |
4.6 本章总结 |
第5章 DSP系统开发与算法移植 |
5.1 TMS320VC5509平台简介 |
5.2 DSP软件系统开发 |
5.2.1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5.2.2 系统开发 |
5.2.3 CMD文件编写 |
5.3 DSP算法移植 |
5.3.1 滤波器算法移植 |
5.3.2 R波检测算法移植 |
5.4 DSP程序在Matlab环境中的联合调试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等项 |
(10)基于DSP的油路磨粒检测系统信号处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路磨粒检测系统概述 |
1.2 油路磨粒监测系统的研究意义 |
1.2.1 增加设备的安全性 |
1.2.2 实现设备监测和预知性维修 |
1.2.3 减少设备维修延长使用寿命 |
1.3 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4 DSP 器件的特点 |
1.4.1 高精度的运算处理能力 |
1.4.2 灵活性高 |
1.4.3 可靠性强 |
1.4.4 低功耗设计 |
1.5 模块设计中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油路磨粒监测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总体设计 |
2.1 信号处理系统总体方案 |
2.2 信号处理模块的工作流程 |
2.3 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
2.4 小结 |
第三章 DSP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DSP 系统总体设计 |
3.2 AD 转换电路的设计 |
3.2.1 AD 的选型 |
3.2.2 AD 转换电路 |
3.2.3 数字信号的电平转换 |
3.3 DSP 电路设计 |
3.3.1 DSP 芯片的选取 |
3.3.2 晶振电路 |
3.3.3 FLASH 和内存 |
3.4 通信电路 |
3.5 复位电路 |
3.6 电源接口电路设计 |
3.7 仿真器介绍 |
3.8 显示模块硬件电路 |
3.9 小结 |
第四章 DSP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方案 |
4.1.1 总体流程 |
4.1.2 检测部分流程 |
4.2 软件开发工具及流程 |
4.2.1 Source Insight 介绍 |
4.2.2 Visual DSP++程序开发流程 |
4.3 系统初始化设置 |
4.3.1 系统总体初始化 |
4.4 信号采集部分的设计 |
4.4.1 采样时钟的产生以及采样频率的确定 |
4.4.2 采样数据的传输及存储方式 |
4.5 信号处理部分的设计 |
4.5.1 数字滤波算法 |
4.5.2 颗粒信号的检测算法 |
4.5.3 颗粒分类以及尺寸大小归类 |
4.6 程序优化方法 |
4.6.1 对数据存储的优化 |
4.6.2 滤波算法优化 |
4.7 FLASH 驱动程序 |
4.7.1 程序烧写驱动 |
4.7.2 Flash 中数据存储的驱动 |
4.8 液晶显示控制程序 |
4.9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数据结果 |
5.1 DSP 系统硬件调试 |
5.2 DSP 系统软件调试 |
5.2.1 数据存储的连续性调试 |
5.3 实验数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四、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的正弦波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目标检测与信号处理[D]. 江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宽带通信中的超高速数据转换器研究[D]. 李少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两种电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研制[D]. 周念.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涡街电磁感应原理的钠中气泡探测器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系统研制[D]. 许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D]. 王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结合Simulink的信号与系统仿真教学[J]. 郑毅,郑苹. 高师理科学刊, 2017(09)
- [7]基于DSP的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开发[D]. 王恒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超视距无线遥控推土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王健. 山东理工大学, 2013(S2)
- [9]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研究[D]. 张扬. 东北大学, 2012(05)
- [10]基于DSP的油路磨粒检测系统信号处理模块设计[D]. 胡祥胜.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标签:信号处理论文; dsp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