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过程管理的过程建模理论及支撑软件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畅,秦逸,余萍,曹春,吕建[1](2020)在《可成长软件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从范型到跨越》文中研究说明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应用模式正不断加速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并对软件系统的自适应和持续演化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探索了面临软硬件环境及外部资源不断变迁挑战下的可成长网构软件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从软件可成长性问题的由来,至可成长性概念的内涵和可成长软件的范型机理,在开放环境感知与自适应、无缝演化和过程演进,以及演化质量评估方法和保障机制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可成长软件的技术挑战并介绍了当前的技术进展,以支撑软件系统在不断成长视角下的长期生存.
冯亚军,王英兴,彭思勇,周一蛟[2](2020)在《预警指挥教学平台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预警指挥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满足教学需要,按照指挥教学"四步法"和"理实一体"组训要求,分析了理论教学、战例研究、想定作业等教学模式对教学平台的功能需求,按照一体化模块式设计思想提出了包括系统层、应用层、功能层和数据资源层的平台总体框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预警指挥平台建设提供了参考.
吴磊[3](2019)在《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潜艇作战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潜艇具有良好的行动隐蔽性、攻击突然性和作战方式多样性,是水下作战的战略性武器,在海战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装于潜艇平台的作战系统是整个潜艇的控制中枢,其功能十分庞大、组成结构复杂、高新技术运用多、信息化程度高,给潜艇的研制生产、人员训练、作战效能评估带来诸多难题。军事仿真技术是用于国防和军事领域的仿真技术,在潜艇作战系统仿真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高层体系结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是一种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军事仿真架构,本文对基于HLA的潜艇作战仿真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针对仿真系统平台如何搭建的问题,对构建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潜艇作战系统的仿真需求,制定了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对联邦对象的对象类、接口服务、交互类以及参数进行了设计。针对如何开发联邦成员的问题,分析了军事仿真建模方法的特点,研究了潜艇作战各阶段仿真模型的建立。在分析潜艇作战决策过程的前提下,建立了基于随机Petri网的智能化作战决策模型。建立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效能评估模型。针对仿真系统如何实现并正常运行的问题,对仿真系统的运行流程进行了研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研究了仿真系统的实现过程,以单艘潜艇发射声自导鱼雷攻击水面舰艇为作战想定运行了仿真系统并分析了仿真运行结果。
朱春阳[4](2019)在《基于KBE的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施工升降机作为一种垂直运输人员、物料和设备的大型建筑机械,广泛应用在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场合。多年来,经过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施工升降机获得了飞跃式发展,在结构创新、系统控制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日趋完善。但是,施工升降机在设计、制造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不易克服的难题,如设计周期长、结构自重大、设计资料混乱、无法有效管理和再利用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节省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降低用户使用过程中投入的资源,采用先进的技术研发专用于施工升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的应用软件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21世纪工业产品生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将CAD与CAE技术紧密集成、协同工作,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先进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知识工程技术以其知识驱动设计的优势,逐渐被高新技术企业所引进。针对上述施工升降机设计中的问题,本文以KBE技术和CAD/CAE集成技术为基础,研究并开发基于KBE的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实现以知识驱动设计,提高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大幅度节约人力资源等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施工升降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载荷计算,并给出主要结构件在危险工况下的载荷组合,为系统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了KBE系统中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方法,并分别研究了其在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知识驱动设计;3.分析了系统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选用SolidWorks和ANSYS作为系统支撑软件,分别研究了其自动化参数建模及装配技术、自动化参数有限元分析技术和各自的集成方式,为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方法依据。基于.net平台和支撑软件实现系统各模块功能。通过实例应用证明,本文开发的CAD/CAE系统实现了知识驱动的施工升降机自动建模及分析功能,大大提高了施工升降机设计效率,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王紫媛[5](2019)在《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及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施工升降机械工作运行过程中,施工升降机械基础直接承担来自其传递下来的载荷,在施工安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和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为了坚持安全发展,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对基础设置形式以及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基础进行计算校核时,目前常采用的试验和解析计算方法存在着设计周期长,可靠性差,经济性低及过于依赖个人经验等问题。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中合理模拟基础分析,研发专用的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系统,能够为广大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在基础设计计算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施工升降机械在不同工况时基础的类型和形式,研究天然地基基础和回顶组合基础的类型和结构,结合工程分析软件二次开发技术,提取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特征参数,为工程仿真分析和系统构建奠定基础。2.研究混凝土和钢筋的非线性材料性能,确定基础常用混凝土材料和钢筋材料的本构模型,利用数值计算软件求解其应力-应变曲线参数值,研究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合理仿真混凝土基础结构的模型和材料模拟方式。3.分析确定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计算方法,基于影响支撑体系承载力较大因素的半刚性连接特性,研究直角扣件的弯矩-转角间的非线性关系,获取不同拧紧力矩下扣件的初始刚度,确定分析模型的假设条件以及节点处理方式。4.分析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系统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和分析流程,研究基于Win32 API调用外部程序法和获取信息功能,使系统成功调用支撑软件,研究基于Socket通信技术的系统间数据交流,确定系统为三层架构,基于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及相关支撑软件,设计实现系统的各模块功能。通过具体应用证明,本文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合理模拟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分析计算,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研究成果为提高施工安全计算数字化水平起到借鉴、指导作用,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李明超[6](2020)在《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近几年正处于国家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而能源消耗日益增长,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先进的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的缺失成为了我国工业经济进一步飞速发展的制约因素。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凸显了工业软件的战略意义,“中国制造”亟须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仿真软件是工业生产实现高度智能化的重要基石,而我国能源领域相关自主研发的仿真软件一直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本文在以上背景下,对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进行了自主研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电厂热力系统建模仿真软件的研发,本文软件基于机理实现热力系统常用设备的泛化通用型部件模块的开发,包括汽机、凝汽器、给水加热器、除氧器、过热器、省煤器、蒸发器、水泵、管道、三通等,每个模块具有清晰的物理边界,以及相对独立的数学模型。本文软件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通过模块化建模的方法来搭建电厂热力系统模型。使用流模块的设计来构建实际热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最终实现热力系统的模块化建模方法。模块化的建模方法按分层结构来组织系统模型,可重用性好,可扩充性好,且单个模块的相对数学独立性保证了系统模型的高可靠性。软件构成的系统模型是一个以设备模块为点,流模块为边的图结构,通过深度优先搜索完成各模块的遍历,构成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求解其实质是各个模块数学模型的联合求解,通过软件的高性能求解器进行解算进而得到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使用本文软件对某多抽汽方案的热电联产机组进行了建模,并对其热电特性做了研究。首先通过本文软件对照建模对象的设计数据进行了建模,并进行误差校核分析,仿真误差控制在研究可接受范围内。基于校核的设计模型,对该热电联产机组进行衍生工况建模工作。基于衍生工况的仿真数据对该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特性做了分析研究。其仿真结果显示多抽汽方案的热电联产机组可以在定负荷运行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热电解耦,可以避免因机组变负荷运行带来的损耗,同时仿真结果也说明了本文软件的高可靠性。
刘亚飞[7](2017)在《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施工升降机作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关键大型设备,被用于垂直运输建筑材料、人员和施工设备。多年来通过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施工升降机已经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在结构、电控和安全等技术上都日臻完善。但是,施工升降机在设计、制造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如设计周期长、吊笼自重大等。为解决这些难题,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发专用于施工升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的应用软件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作为当前热门技术,在现代产品设计技术发展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将CAD与CAE紧密集成、协同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具有先进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将CAD/CAE集成技术应用于施工升降机设计过程对提高施工升降机的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研发成本,合理利用开发资源,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以及进一步优化其结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施工升降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载荷计算,包括静载荷、额定载重量、风载荷等,并给出主要结构件在不同工况下的载荷组合,为施工升降机的结构分析计算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了自动化参数建模及装配技术、自动化参数有限元分析技术、自动化生成分析报告等关键技术;选用SolidWorks、ANSYS、Word作为系统支撑软件,分别研究了其二次开发方法和集成方式。其中,为实现ANSYS与系统的完美集成,创新性地提出基于Socket和Windows API的二次开发方法。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方法依据。3.分析了系统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了系统功能设计和架构设计;确定了系统架构为三层架构,使用反射工厂设计模式实现系统的扩展性和开放性,并基于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以及SolidWorks、ANSYS、Word支撑软件,实现系统各模块功能。通过具体应用证明,本文开发的结构分析计算系统实现了施工升降机建模、分析及报告生成功能,大大提高了施工升降机设计效率,。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李刚[8](2014)在《蒙特卡罗粒子输运的组合几何区域分解并行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科学实验被公认为并列的三大科学研究方法。在核反应堆设计、临界安全分析及屏蔽问题的粒子输运数值模拟中,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方法,简称MC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它基于组合几何建模,具有几何仿真能力强、物理建模完善、对粒子能量和飞行角度等近似程度小、同时对问题维度不敏感等特点,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进行蒙特卡罗输运模拟的粒子之间相互独立,因此一般都采用粒子并行方式进行并行计算,每个处理器核上需要存储整个模型的几何单元和计数量。然而,随着粒子输运数值模拟的不断深入,物理建模日益完善和精细,导致模型几何规模急剧上升,对计算机的存储和速度提出了巨大挑战。核反应堆精细模型的堆芯几何单元多达数百万乃至上千万,计数量更是高达上亿,远远超过单处理器核的内存存储量,使得传统粒子并行方式的蒙特卡罗程序无法模拟。本文立足核反应堆安全分析中的全堆芯pin-by-pin精细模型的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问题,结合新型多核并行机的体系结构特点,以计算组合几何单元数达到千万量级以上、计数存储量达到十亿量级的超大规模模型为目标,研究蒙特卡罗粒子输运区域分解并行计算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设计了基于树结构的高效区域剖分算法和区域影像区构造算法,分解几何单元及计数存储量到多个处理器上,兼顾负载平衡,解决了内存存储问题;结合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的特点,面向粒子在区域间的高效传递,设计并实现了高效的非规则数据通信算法,以支持异步粒子输运;将区域分解并行算法与传统的粒子并行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大规模两级耦合并行计算,解决了区域分解并行可扩展性等关键问题;同时研究并实现了层次式的多级并行随机数派生方法,确保串并行计算结果一致。并集成研究成果到蒙特卡罗粒子输运支撑软件框架JCOGIN上。其次,针对基于JCOGIN框架研发蒙特卡罗中子光子耦合输运程序JMCT的需求,进行了在并行框架下的软件实现研究,根据中子、光子两种粒子在输运模拟中的特点,凝结数学上的共性,支持物理上的个性,设计了处理粒子位置移动的输运模块和封装粒子物理过程的物理模块(分为中子物理模块和光子物理模块),实现了数学与物理的分离。进一步在物理模块中,根据核反应截面数据特性,设计了连续能量点截面物理模块的数据结构,分为参数类和碰撞类,实现了数据与操作的分离。其中参数类分层次存储了各种截面数据,碰撞类则根据粒子能量插值计算各种相应截面,并严格遵循碰撞物理过程实现各种抽样处理。将研究成果在JMCT程序上实现,并采用多个国际基准模型和考核模型进行了全方面的验证和确认。最后,基于大亚湾核电站的压水堆全堆芯pin-by-pin精细模型,开展了蒙特卡罗粒子输运区域分解并行计算的实际应用。针对几何单元从几十万到千万的两种类型的全堆芯pin-by-pin模型,实现了多种剖分方式的区域分解并行计算,以及区域分解与粒子并行耦合的两级并行计算对该模型的临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分解并行算法的模拟结果正确,且降低了单处理器核的内存需求,能够模拟单纯粒子并行无法模拟的超大规模模型,解决了蒙特卡罗粒子输运面临的内存挑战,同时能够确保串并行结果一致。对于几何单元过千万、采用49群能量分群计数的256层全堆芯pin-by-pin模型,仅计数存储量就超过12G,远超过单核内存,仅依靠粒子并行无法进行模拟,现采用区域分解并行算法对整个模型和计数进行八剖分,实现了对该模型的模拟。针对多种区域剖分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并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区域分解并行算法与粒子并行相结合的两级并行的并行效率和可扩展性非常好,处理器核数最多达10240个,模拟粒子数达800亿,8192核并行效率可达到50%以上。
谢毅[9](2011)在《基于独立队列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以过程为中心(Process Centered)的各种先进制造/管理模式及过程意识信息系统(Process Aware Information System)的广泛应用,业务过程建模和优化已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675210)和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09C31036),对业务过程调度优化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介绍了业务过程调度优化相关概念,阐述了论文研究的问题、对象和假设,对业务过程调度优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目标、意义、主要内容及论文的体系结构。第二章研究了面向调度执行的业务过程建模方法。基于WfMC定义的过程参考模型,分析了业务过程的调度执行模式,形式化业务过程模型,增加一些业务过程调度执行性能分析和优化所需的信息。基于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构建了确保业务过程模型具有正确良好逻辑结构的3个基本规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判断检验算法;定义了期望执行率以及给出了其计算方法。建立的面向调度执行的具有正确良好结构的结构化扩展业务过程模型为后续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研究了业务过程任务分配优化方法。根据第二章建立的结构化扩展业务过程模型,采用独立队列模式,基于最优化生产技术和M/Hr/1排队系统理论建立了业务过程最大生产能力和执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构建了任务分配优化的数学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求解算法,获得了面向生产能力最大化和执行时间最小化的过程任务随机分配优化方案,实现了基于全局的任务分配优化,然后设计了任务的动态再分配策略以改善基于独立队列的任务分配方法所固有的延迟调度缺点,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仿真实验中,针对建立业务过程仿真模型需要较高的技巧、仿真模型质量容易受建模者主观因素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PSS的业务过程仿真模型的自动生成方法,减少了业务过程仿真建模的工作量、提高了业务过程仿真模型的质量。第四章进行了支撑软件系统开发和实例应用研究。首先进行了支撑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分析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库概念模型,提出了业务过程模型的相似性算法,建立了支撑软件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设计了各功能模块实现的关键核心算法,实现了系统原型。然后,对锅炉制造企业的某型号燃煤式蒸汽锅炉的炉胆制造过程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理论方法及其支撑软件系统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五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韩东辉[10](2007)在《基于产品平台与公理化理论的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建模与支撑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激烈的竞争和多样化小批量的客户需求及企业资源的局限性,使得企业产品研发的外协需求增加,供应商、客户等资源在产品研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合理规划和利用企业内外各种资源成为产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跨企业的设计信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系统化管理成了竞争的核心。产品协同开发链为这种开发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首先分析了产品协同开发链的概念、特征及系统需求,提出了产品协同开发链建模的三维模型,进而以产品平台为核心,基于公理化理论实现了信息域、任务域、资源域、过程域之间的映射建模方法。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建模及优化为实现产品快速开发,降低成本,提高定制化和创新程度及进行各项分析和决策活动提供了支持和指导框架。跨企业产品平台的构建与资源优化是产品协同开发链实施的核心,也是产品协同开发链实施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平台元素粒度大小和粒度约束识别决定了产品族的通用性和可配置性。外协资源的增加使得模块划分的影响因素需要重新规类划分:一类是设计相关性因素,另一类是制造相关性因素。通过考虑设计与制造相关性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划分的交互式模块规划设计模型,并用评估算法得到最优模块化产品族,然后根据模块分析矩阵得到跨企业的产品平台。根据上述的分析与研究,基于中国机床行业现状分析,给出了机床产品平台构建的实例。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根据企业产品开发的需求确定其合适的参与时机和参与程度,是跨企业产品协同开发中供应商选择的关键问题。产品结构特征、企业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的分类及其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供应商参与时机和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产品协同开发中供应商选择的特点,给出了产品创新程度、零部件以及所需参与供应商的定义,提出基于“之”字映射的产品/供应商定义模型和算法。在综合考虑物料供应和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上,从供应商满足和超越客户需求能力、参与开发风险及可信度四个方面定义了满意度、柔性度、风险度和信任度指标模型,并提出了供应商选择的过程模型和方法。然后给出了客车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的实例。最后根据公理化理论建立的框架及流程分析,给出了具有三层结构的CDPC集成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基于ASP、SQL-Server开发了产品协同开发链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原型,为有效的解决研发中分布式资源的部署和应用提供了统一协调的协同工作平台。产品协同开发链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产品协同开发链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持。
二、面向过程管理的过程建模理论及支撑软件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过程管理的过程建模理论及支撑软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可成长软件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从范型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软件的可成长性 |
2.1 软件可成长性问题的由来 |
2.2 软件可成长性概念的内涵和范畴 |
3 可成长网构软件理论方法初探 |
3.1 网构软件理论方法发展的新阶段 |
3.2 实现可成长网构软件的可能途径 |
3.3 可成长网构软件的范型机理 |
3.4 可成长网构软件的构建思路和技术挑战 |
4 支撑软件可成长性的关键技术 |
4.1 软件可成长性关键技术及其支撑角色 |
4.2 赋能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
4.2.1 开放环境感知与自适应方法和技术 |
4.2.2 软件无缝演化和过程演进支撑技术 |
4.2.3 软件演化质量评估方法和保障机制 |
4.3 外围关键支撑的研究进展 |
4.3.1 软件静态分析和模型生成 |
4.3.2 软件动态检测和智能决策 |
4.3.3 软件应用探索和安全验证 |
5 可成长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集成应用 |
6 结束语 |
(2)预警指挥教学平台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预警指挥教学平台建设的原则 |
2 预警指挥教学平台功能需求 |
3 预警指挥教学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3.1 体系结构设计 |
3.2 建设内容 |
3.3 教学组训流程 |
4 关键技术及难点 |
5 结束语 |
(3)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潜艇作战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关键技术分析 |
2.1 引言 |
2.2 军事仿真技术 |
2.3 高层体系结构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潜艇作战仿真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潜艇作战仿真系统功能需求 |
3.3 潜艇作战仿真系统框架 |
3.4 联邦对象 |
3.5 联邦接口服务 |
3.6 本章小结 |
4 潜艇作战仿真建模研究 |
4.1 引言 |
4.2 声呐探测 |
4.3 跟踪机动 |
4.4 指控解算 |
4.5 作战决策 |
4.6 鱼雷攻击 |
4.7 综合效能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5 仿真系统实现和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仿真流程 |
5.3 系统硬件实现 |
5.4 系统软件实现 |
5.5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需要改进和深入的地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KBE的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施工升降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CAD/CAE集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KBE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论文章节安排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施工升降机组成与相关设计知识 |
2.1 施工升降机组成 |
2.1.1 主体钢结构 |
2.1.2 传动系统 |
2.1.3 安全装置 |
2.2 施工升降机设计计算 |
2.2.1 计算载荷 |
2.2.2 主要结构件受载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BE技术及其在施工升降机设计系统中的应用 |
3.1 知识获取 |
3.2 知识表示 |
3.3 知识推理 |
3.4 知识工程在施工升降机设计系统中的应用 |
3.4.1 施工升降机知识库的构建方案 |
3.4.2 施工升降机知识库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开发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流程设计 |
4.2.3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4.3.1 SolidWorks二次开发及集成技术 |
4.3.2 ANSYS二次开发及集成技术 |
4.3.3 系统集成技术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系统架构实现 |
4.4.2 人机交互设计 |
4.4.3 建模模块详细设计 |
4.4.4 分析模块详细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应用实例 |
5.1 三维建模 |
5.2 有限元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
5.2.2 加载与求解 |
5.2.3 分析结果显示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及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升降机械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基础工程及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
1.2.3 工程分析计算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结构分析 |
2.1 施工升降机械基础结构 |
2.1.1 施工升降机械类型及结构 |
2.1.2 施工升降机械的基础类型及形式 |
2.1.3 基础结构的主要参数 |
2.2 基础结构分析技术 |
2.2.1 有限元分析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2.2.2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 |
2.2.3 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2.3 基础结构的特征参数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模型研究 |
3.1 混凝土基础材料性能分析 |
3.1.1 混凝土材料性能分析 |
3.1.2 钢筋材料性能分析 |
3.2 混凝土基础工程分析模型研究 |
3.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模型 |
3.2.2 工程分析建模研究 |
3.3 回顶组合基础分析方法研究 |
3.3.1 支撑体系计算方法 |
3.3.2 半刚性连接特性模拟 |
3.4 回顶组合基础工程分析模型研究 |
3.4.1 回顶支撑模型假设条件 |
3.4.2 工程分析建模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系统研究与开发 |
4.1 系统分析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用例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模型设计 |
4.2.2 系统开发架构设计 |
4.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4.3.1 软件接口技术研究 |
4.3.2 系统参数传递技术研究 |
4.4 系统分层详细设计与实现 |
4.4.1 界面交互层 |
4.4.2 业务逻辑层 |
4.4.3 软件支撑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系统应用实例 |
5.1 回顶支撑组合基础实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有限元分析模拟 |
5.1.3 结果分析 |
5.2 混凝土基础实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有限元分析模拟 |
5.2.3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电厂热力系统建模仿真技术 |
1.2.1 系统、模型与仿真 |
1.2.2 面向对象建模 |
1.2.3 基于建模仿真技术的电厂仿真机 |
1.2.4 数字时代的建模仿真-数字孪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系统建模仿真支撑软件研究 |
1.3.2 国内系统建模仿真支撑软件研究 |
1.3.3 电厂热力系统建模仿真软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数学模型开发 |
2.1 电厂稳态热力系统数学基本方程 |
2.2 热力系统部件模块数学模型开发 |
2.2.1 汽机(级) |
2.2.2 凝汽器 |
2.2.3 给水换热器 |
2.2.4 除氧器 |
2.2.5 管道 |
2.2.6 泵 |
2.3 汽水流模块 |
2.3.1 IAPWS-IF97 公式 |
2.3.2 汽水流模块的状态计算 |
2.4 电厂热力系统仿真算法 |
2.4.1 系统非线性方程组的建立与仿真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块化建模仿真软件开发 |
3.1 模块化建模方法 |
3.1.1 模块化建模的定义与特点 |
3.1.2 模块化建模的关键技术 |
3.2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系统架构 |
3.3 仿真软件的模块化建模方法 |
3.3.1 电厂热力系统模块划分 |
3.3.2 热力系统流模块设计 |
3.3.3 图结构与模块间的数据交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供热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热电特性研究 |
4.1 某多供热抽汽方案热电联产机组 |
4.2 建模与仿真结果验证 |
4.2.1 机组蒸汽循环建模 |
4.2.2 模型仿真结果校核 |
4.2.3 同类软件仿真结果对比 |
4.3 基于仿真结果的热电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施工升降机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施工升降机研究现状 |
1.2.2 CAD/CAE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施工升降机组成与设计计算 |
2.1 施工升降机组成 |
2.1.1 导轨架 |
2.1.2 附墙架 |
2.1.3 吊笼 |
2.1.4 外笼 |
2.1.5 传动机构 |
2.2 施工升降机设计计算 |
2.2.1 计算载荷 |
2.2.2 导轨架强度计算载荷组合 |
2.2.3 吊笼强度计算载荷组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3.1 自动化参数建模及装配技术 |
3.1.1 自动化参数建模方法 |
3.1.2 自动化装配方法 |
3.1.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 |
3.1.4 SolidWorks API对象模型 |
3.2 自动化参数有限元分析技术 |
3.2.1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2 ANSYS常见二次开发技术 |
3.2.3 基于Socket和Windows API的ANSYS二次开发 |
3.3 自动化生成分析报告技术 |
3.3.1 自动化生成分析报告方法 |
3.3.2 Word二次开发技术 |
3.3.3 Word API对象模型 |
3.4 系统集成技术 |
3.4.1 数据传递方法 |
3.4.2 集成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 |
4.0 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三层架构 |
4.2.2 反射工厂设计模式 |
4.3 系统架构实现 |
4.3.1 三层架构实现 |
4.3.2 反射工厂设计模式实现 |
4.4 表现层实现 |
4.5 领域层实现 |
4.6 支撑软件控制层实现 |
4.6.1 建模模块功能实现 |
4.6.2 分析模块功能实现 |
4.6.3 报告模块功能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应用实例 |
5.1 系统运行环境与系统设置 |
5.2 三维建模 |
5.3 有限元分析 |
5.3.1 创建有限元模型 |
5.3.2 加载与求解 |
5.3.3 显示主要分析结果 |
5.4 分析报告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蒙特卡罗粒子输运的组合几何区域分解并行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背景 |
1.1.1 物理精细建模带来存储的挑战 |
1.1.2 计算机体系结构带来效率的挑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JCOGIN框架简介 |
1.5 JMCT程序简介 |
第二章 基于树结构的区域剖分算法 |
2.1 区域剖分基本思想 |
2.2 组合几何区域剖分算法 |
2.2.1 管理组合几何单元的树结构 |
2.2.2 剖分结点 |
2.2.3 几何体的包围盒 |
2.2.4 长方体相交比例算法 |
2.2.5 影像几何单元 |
2.2.6 区域剖分三大特点 |
2.3 区域剖分测试 |
2.4 负载平衡研究 |
第三章 异步粒子输运算法 |
3.1 研究背景 |
3.2 异步粒子通信 |
3.2.1 基本概念 |
3.2.2 点对点的发送和接收 |
3.2.3 异步输运结束条件 |
3.2.4 异步粒子输运算法 |
3.3 两级耦合并行 |
3.4 多级并行随机数衍生方法 |
3.4.1 针对粒子并行的分段法 |
3.4.2 针对区域分解并行的衍生法 |
3.5 区域分解并行计算对统计误差的低估效应 |
第四章 支撑软件框架下的应用程序实现研究 |
4.1 支撑软件框架思路 |
4.2 中子输运问题的蒙特卡罗计算方法分析 |
4.3 基于框架的输运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中子连续能量点截面物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截面参数数据结构设计 |
4.4.2 层次化碰撞抽样过程 |
4.4.3 截面参数由支撑软件框架进行广播 |
4.5 个性计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计数类型分类 |
4.5.2 延时累加算法 |
4.5.3 计数数据由支撑软件框架进行求和归约 |
4.6 应用程序实现与测试 |
4.6.1 简单几何模型 |
4.6.2 复杂几何模型 |
4.6.3 铀柱阵列基准模型 |
4.6.4 H-M基准模型 |
4.6.5 性能分析 |
第五章 区域分解并行算法应用 |
5.1 大亚湾核反应堆全堆芯PIN-BY-PIN组件模型 |
5.1.1 pin-by-pin组件 |
5.1.2 仅燃料棒纵向分层的A模型 |
5.1.3 组件整体纵向分层的B模型 |
5.2 区域分解并行计算功能测试 |
5.2.1 计算结果正确性 |
5.2.2 串并行结果一致性 |
5.2.3 相对误差的低估效应 |
5.2.4 单核内存需求量考核 |
5.2.5 大规模模型的模拟计算 |
5.3 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性能测试 |
5.3.1 并行效率 |
5.3.2 区域剖分负载平衡分析 |
5.3.3 区域剖分方式 |
5.3.4 发送缓存区容量和检查粒子接收周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图表索引 |
(9)基于独立队列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业务过程调度优化概述 |
1.2.1 基本概念和术语 |
1.2.2 业务过程的分类 |
1.3 研究的问题、对象与假设 |
1.4 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1 过程建模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2 过程优化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及论文体系结构 |
1.5.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论文体系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面向调度执行的结构化扩展业务过程模型 |
2.1 引言 |
2.2 业务过程调度执行的两种模式 |
2.2.1 独立队列模式和共享队列模式 |
2.2.2 两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
2.3 基于独立队列的结构化扩展业务过程模型 |
2.3.1 业务过程模型的扩展及其形式化 |
2.3.2 业务过程模型中描述活动之间逻辑控制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型结构 |
2.3.3 结构化业务过程模型的构建规则及其检验算法 |
2.3.4 期望执行率的定义及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独立队列的业务过程任务动态随机分配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OPT思想的面向处理能力最大化的业务过程任务随机分配优化 |
3.2.1 最优化生产技术(OPT)概述 |
3.2.2 业务过程最大处理能力计算 |
3.2.3 面向处理能力最大化的业务过程任务随机分配优化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
3.3 基于排队论的面向执行时间最小化的业务过程任务随机分配优化 |
3.3.1 M/Hr/1排队系统 |
3.3.2 基于M/Hr/1的业务过程执行时间计算 |
3.3.3 面向执行时间最小化的业务过程任务随机分配优化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
3.4 业务过程任务动态再分配策略 |
3.5 仿真实验 |
3.5.1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
3.5.2 仿真实验中各种调度策略的任务分配方案求解 |
3.5.3 仿真模型的自动生成 |
3.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集成建模仿真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支撑软件系统开发和实例应用 |
4.1 引言 |
4.2 集成建模仿真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支撑软件系统开发 |
4.2.1 需求分析 |
4.2.2 数据分析设计 |
4.2.3 功能分析设计 |
4.3 实例应用 |
4.3.1 实例应用背景 |
4.3.2 炉胆制造过程建模 |
4.3.3 基于独立队列的任务随机分配优化 |
4.3.4 实例应用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产品平台与公理化理论的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建模与支撑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产品协同开发链的提出 |
1.1.1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规模定制 |
1.1.2 实施大规模定制面临的挑战 |
1.1.3 供应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
1.1.4 从物料供应链到产品协同开发链 |
1.2 产品协同开发链的概念与特点 |
1.3 产品协同开发链的相关研究 |
1.3.1 面向业务集成环境的产品协同开发研究现状 |
1.3.2 基于资源优化的产品协同开发研究现状 |
1.4 课题产生背景和来源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建模与实施关键技术研究 |
2.1 产品协同开发链实现的数学建模 |
2.1.1 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的数学描述 |
2.1.2 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数学建模 |
2.2 系统建模方法及工具 |
2.2.1 公理化设计 |
2.2.2 协同学简介 |
2.2.3 IDEF建模方法分析 |
2.3 基于产品平台和公理化理论的系统建模与实施 |
2.3.1 基于产品平台的项目型产品协同开发链三维建模体系 |
2.3.2 基于公理化理论的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构建与实现 |
2.4 产品协同开发链实施的关键技术 |
2.5 产品协同开发链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决策 |
2.5.1 基于平台的系统级决策 |
2.5.2 基于产品结构的产品级决策 |
2.5.3 产品协同开发链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机制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供应商资源聚类分析的跨企业产品平台构建 |
3.1 产品协同开发链中产品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3.2 影响产品平台构建的因素分析 |
3.3 面向跨企业产品协同开发的产品平台与产品族规划设计 |
3.3.1 面向跨企业产品协同开发的产品平台与产品族规划过程 |
3.3.2 跨企业产品协同开发的产品平台构建方法 |
3.3.3 产品平台构建相关算法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品协同开发链中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
4.1 新产品协同开发链中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特点 |
4.2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评估指标的构建 |
4.3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流程 |
4.3.1 产品结构与供应商定义 |
4.3.2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模块 |
4.3.3 评估向量修正模块 |
4.4 选择与评估算法 |
4.4.1 产品结构创新程度以及供应商定义 |
4.4.2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的算法 |
4.5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协同开发的过程管理 |
4.6 实例分析 |
4.6.1 供应商初选 |
4.6.2 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 |
4.6.3 评估值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品协同开发链集成管理支撑软件开发 |
5.1 系统功能需求 |
5.1.1 总体需求 |
5.1.2 功能需求 |
5.2 总体设计 |
5.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5.2.2 系统整体流程 |
5.3 功能设计 |
5.3.1 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功能设计 |
5.3.2 用户管理功能设计 |
5.3.3 项目管理功能设计 |
5.3.4 客户需求分析模块功能设计 |
5.3.5 面向新产品协同开发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功能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系统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结果 |
四、面向过程管理的过程建模理论及支撑软件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成长软件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从范型到跨越[J]. 许畅,秦逸,余萍,曹春,吕建.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20(11)
- [2]预警指挥教学平台一体化设计研究[J]. 冯亚军,王英兴,彭思勇,周一蛟.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20(01)
- [3]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潜艇作战仿真系统研究[D]. 吴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基于KBE的施工升降机CAD/CAE系统研究与开发[D]. 朱春阳. 长安大学, 2019(01)
- [5]施工升降机械基础工程分析及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紫媛. 长安大学, 2019(01)
- [6]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开发及应用[D]. 李明超. 浙江大学, 2020(08)
- [7]施工升降机结构分析计算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亚飞. 长安大学, 2017(02)
- [8]蒙特卡罗粒子输运的组合几何区域分解并行算法研究与应用[D]. 李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4(03)
- [9]基于独立队列的业务过程调度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谢毅. 浙江大学, 2011(07)
- [10]基于产品平台与公理化理论的产品协同开发链系统建模与支撑软件开发[D]. 韩东辉. 厦门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