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印清刻墨印彩绘本《耕织图诗》跋(论文文献综述)
宋蕊[1](2021)在《清代人物版画图谱《刘源敬绘凌烟阁》研究》文中提出
韩淑举[2](2018)在《锲而不舍 天道酬勤——访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先生》文中研究指明韩淑举(以下简称韩):李先生,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为人所熟知的版本目录学家,但您的成长过程,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却为人所不知或少知。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李致忠先生(以下简称李):1938年农历3月初十,即公历4月10日,我出生在北京昌平县八仙庄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46年春节后,父亲送我到本村一家私塾入学读书。那时上学没有书包,抱着一个用过的木制空饽饽匣子,里边放一本《百家
王祝昕[3](201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图像叙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像”作为一种叙事路径,其生成和流变背后隐含着知识的形塑与传播。因此,对图像的构成要素、表达手法与意涵隐喻的探究,是一种还原结构(structure)图像知识与信息原初形态的一种手段。基于此种回溯,才可以分析塑造图像的知识谱系其意涵为何,意图为何,进而讨论应如何运用何种更为有效的表达手法与叙事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图像”这一传播媒介的作用,以兑现其创作意图。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便是基于上述命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走向,关系到“两个一百年”伟大构想能否如期得以落实。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尚停留在依靠各种传媒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讲座、报告等方式。其内容专业,方向明确,意义深刻,然而这样一种流于表面的宣传与传播,往往是附着于某种疾风暴雨式的运动或动员,其本身缺少一定伦理意涵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形态的解构、反思与重构,探讨一种通过图像叙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可能。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厘清叙事及图像叙事的相关概念,包括叙事、图像叙事、影像叙事,而后探讨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汇通与共文;第二部分,阐述语图共文是中国传统叙事方式并探讨语图共文的方式,同时阐明语图共文叙事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清语图共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第三部分,探讨运用图像叙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诠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和影像叙事的载体和路径,并对其播中体现出的叙事艺术进行总结。
丁海斌[4](2016)在《清代“官科技”体系中的高层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有一个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官科技"群体。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包括:皇帝、中央高官、地方封疆大臣和高级宗教人士等。清代皇帝中的开国之君、"旷世圣祖"、平庸与救亡之主等,出于不同的动机和个人兴趣,关心、组织官方的科技活动;一些中央高官和封疆大臣是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主体,他们包括官方工业管理者、学士儒官、治河理槽者、承担临时性特殊科技任务者、其他职业相关者和个人爱好者等,他们基于职务需要、忠君爱国思想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需要,从事一些科学技术活动,是推动清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清代宗教组织由于被纳入国家体制,其中少量宗教领导者因从事一定的科技活动而成为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成员。清代高层"官科技"群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科技"群体的一些重要特征,对它的研究具有较为广泛的学术意义。
张晓蕾[5](2015)在《中国古代耕织图诗研究》文中认为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书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用绘画来表现农业生活的图画,而耕织图诗则是一种专门针对耕织图的题咏、唱和之作。自南宋楼璹耕织图诗以后,耕织图诗就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直至在清代达到繁盛。耕织图诗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其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耕织图以及耕织图诗的起源和发展,其余四章分别按朝代顺序论述耕织图诗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南宋之前的农业生活图画非常分散,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却是后代耕织图的渊源所在。直至南宋楼璹,其《耕织图》组图的出现标志着耕织图形成完整的系统,在其影响之下,后代耕织图层出不穷。我国耕织图诗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宋代诗歌、绘画艺术和题画诗的繁荣,都为耕织图诗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南宋楼璹耕织图诗是我国最早的耕织图诗组诗,也是首次出现的以耕、织来命名诗歌的题画诗。楼诗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地区耕织过程全貌,细致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江浙一带的民风习俗。元明两代耕织图诗继续发展,耕织图诗组诗以及题咏、唱和之作不断增加,其中元代赵孟頫的耕织图诗奉懿旨而作,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同时又流露出诗人深切地悯农情感。而明代最重要的耕织图诗乃邝璠《<便民图纂>农务女红图》题竹枝词,其诗歌采用江浙地区流行的竹枝词形式,通俗易懂。清代是耕织图诗的繁荣期,在数量上,这一时期耕织图诗超过之前所有朝代的总和;在题材上,则出现了前代未曾出现过的棉花图诗、蚕桑图诗、橡茧图诗。这一时期耕织图诗主要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康熙、乾隆皇帝为代表的御制耕织图诗,二是以钱陈群、何太青为代表的文人耕织图诗。前者多是统治者劝课农桑之作,后者多是文人唱和奉制之作。
冯力[6](2012)在《图解历史、图示生活、图画艺术 ——南宋楼璹《耕织图》研究》文中认为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即有反映原始农业生产、生活的岩画出现,其后在先秦器物彩绘、两汉画像砖石、魏晋墓室壁画、唐宋石窟壁画中,均绘有大量展示农耕、采桑、丝织等内容的图像。[1]这些图像虽然精彩绝伦、种类丰富,但并不具有农业插图的性质,只能算是描绘农业生产、生活的图画作品。直到南宋楼璹《耕织图》的诞生,才真正出现了具有插图性质的,描绘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生活的农业类插图艺术作品。该图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老百姓的农耕、丝织生活作为蓝本,以图文并茂的工笔淡彩手绘形式,生动再现了江南地区老百姓的农耕、植桑、养蚕、丝织生活。该图刻画精微、内容丰富,虽然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在中国农业插图艺术史上,乃至在中国插图艺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历史价值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通过研究该件作品,能够解读一段精彩的农耕、养蚕、丝织的历史,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生产的季节要求和耕作特点、养蚕丝织的技术和方式;也能还原南宋年间江南农村[2]普通百姓那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了解当时老百姓的穿着服饰、家具陈设;也能通过该作品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同时,该作品对后世类似题材的插图艺术作品,如王祯所着《农书》中描绘农业器具的插图艺术作品以及元代程棨的摹本《耕织图》、明代《便民图纂》中的《农务女红之图》、清代康熙年间焦秉贞绘制的摹本《耕织图》等后世“耕织图”作品都深受楼璹《耕织图》的影响。
程玉艳[7](2009)在《《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耕织图源远流长,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反映原始农业的岩画出现,其后在先秦器物、两汉画像砖石、魏晋墓室壁画、唐代石窟壁画中,均有大量的展示农耕和蚕织多种内容的图像。这些宋代之前的耕织图一般被称为早期耕织图,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耕织图。早期耕织图对当时的农业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作为农业资料,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耕织图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个系统,可以说宋代楼璹所绘《耕织图》是第一部系统的《耕织图》画册,达到了传统农业通过图像推广操作技术的高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杭州于潜丝织业的发展,优越的地理条件等多种原因促成了这部《耕织图》的出现。而此《耕织图》出现之后,也对当时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作为于潜县令的楼璹,绘制这本《耕织图》,本来就有劝诫农桑的寓意。时至今日,我们来看这本《耕织图》,仍能从其中看到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景象。宋代楼璹开创了系统的《耕织图》之后,兴起了一种“耕织图文化”,以后各代均有不同种类的《耕织图》出现。从元代程桀的《耕织图》到明代的《便民图纂》再到清代各种不同种类、不同题材的耕织图,伴随着农耕桑织技术的不断进步,《耕织图》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时期《耕织图》的内容和载体也得到了拓展,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题材的棉花图,并且出现了各种以耕织图为题材的年画在民间流传,耕织图由比较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发展为一种通俗的文化现象。《耕织图》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体现着它的历史价值,透过其产生及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中窥到各个朝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看到每个朝代农耕桑织产业发展的状况;还可以了解各个朝代绘画风格的变化;当时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一套耕织图都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画册。《耕织图》不仅在我国发展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流传到国外。最初是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国家传播,后来还远渡重洋,到了欧美地区。在欧美国家发现了以《耕织图》为题材的盘子、瓷器、壁画等,更重要的影响是在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和朝鲜半岛。《耕织图》在十五世纪末就已经在日本流传发展,并且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农书的编纂、美术风格的变化及绘画题材的丰富、民俗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致忠[8](2000)在《影印清刻墨印彩绘本《耕织图诗》跋》文中研究指明 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历代圣王无不以服田力稼,勤劳农桑为先务。故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率民耕绩,几为万世型。南宋初年,高宗虽出入兵间,却勤劳百为,栉风沐雨,关心民瘼。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而先下务农之诏,以绍开中兴大业。时有楼(王寿)者,字寿玉,一字国器。浙江奉化人,绍兴三年(1133)任于潜县令。绍兴五年(1135)任邵州(今湖南邵阳)通判。绍兴二十五年(1155)为扬州知府兼淮东安抚使。后
二、影印清刻墨印彩绘本《耕织图诗》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印清刻墨印彩绘本《耕织图诗》跋(论文提纲范文)
(2)锲而不舍 天道酬勤——访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李致忠先生主要着作目录 (依年代顺序排列) |
一、专着 |
二、论文 |
三、古籍整理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图像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叙事:语词与图像 |
2.1 叙事与图像叙事 |
2.1.1 叙事 |
2.1.2 图像叙事(本文特指图像和影像) |
2.2 图像叙事的方式 |
2.2.1 静态的图像叙事 |
2.2.2 动态的影像叙事 |
2.2.3 语言文字与图像影像的融合与发展 |
2.3 语言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汇通与共文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中的语图共文 |
3.1 语图共文是中国传统叙事的方法 |
3.1.1 诗词与水墨画的语图共文 |
3.1.2 小说插图文的语图共文 |
3.1.3 古典戏剧的语图共文 |
3.2 语图共文的方式 |
3.2.1 诗与画的语图共文 |
3.2.2 文与图的语图共文 |
3.2.3 影视作品的语图共文 |
3.3 语图共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传播的载体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传播方式的优缺点 |
4.1.1 专业传播的优势及局限性 |
4.1.2 刚性传播的优点及弊端 |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静态图像传播的载体 |
4.2.1 通过宣传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2.2 通过海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2.3 通过语图共文的宣传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态影像传播的载体 |
4.3.1 通过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3.2 通过小剧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3.3 通过影视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研究 |
5.1 图像叙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
5.1.1 营造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 |
5.1.2 加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 |
5.1.3 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 |
5.2 图像叙事的实践路向 |
5.2.1 图像叙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实践路向 |
5.2.2 影像叙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实践路向 |
5.3 图像叙事是文化翻译的一种走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清代“官科技”体系中的高层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皇帝与科学技术 |
(一)皇帝为什么关心科学技术 |
(二) 清代皇帝的角色特征及在科学技术活动中表现 |
1. 开国之君 |
2.“旷世圣祖” |
3. 平庸之主 |
4. 救亡之主 |
(三)清代皇帝科技知识的来源 |
二、中央高官、封疆大臣与科学技术 |
(一)工业管理者 |
(二)学士儒官 |
(三)治河理漕者 |
(四)承担临时性特殊科技任务者 |
(五)其他职务相关者 |
(六)个人爱好者 |
(七)清代“官科技”典型人物剖析———阮元 |
三、高层教会人士与“官科技” |
(一)“教会科技”与“官科技”的关系 |
(二)清代宗教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 |
(三)典型“官科技”宗教人物介绍 |
四、结语 |
(5)中国古代耕织图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耕织图 |
第一节 耕织图的起源 |
第二节 耕织图的发展 |
附录 耕织图的文献状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耕织图诗 |
第一节 耕织图诗的界定 |
第二节 耕织图诗与农事诗、题画诗的比较 |
第三节 耕织图诗的发展脉络 |
第四节 耕织图诗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三章 宋代耕织图诗 |
第一节 宋代耕织图诗的产生背景 |
第二节 宋代耕织图诗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楼璹生平及耕织图诗创作 |
第四节 楼璹耕织图诗的思想内容 |
第五节 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特色 |
第四章 元代耕织图诗 |
第一节 元代耕织图诗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赵孟頫生平及耕织图诗创作 |
第三节 赵孟頫耕织图诗的思想内容 |
第四节 赵孟頫耕织图诗的艺术特色 |
第五章 明代耕织图诗 |
第一节 明代耕织图诗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叶盛耕织图诗 |
第六章 清代耕织图诗 |
第一节 御制耕织图诗(一) |
第二节 御制耕织图诗(二) |
第三节 文人耕织图诗 |
第四节 棉花图诗 |
第五节 蚕桑图诗、橡茧图诗 |
结语 |
征引文献 |
致谢 |
(6)图解历史、图示生活、图画艺术 ——南宋楼璹《耕织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源 |
二、研究方法 |
导言 |
第一章 楼璹与《耕织图》 |
一、楼璹其人及其《耕织图》 |
二、楼璹《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 |
三、楼璹《耕织图》的流传及其对后世“耕织图”的影响 |
第二章 楼璹《耕织图》的艺术特色 |
一、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
二、图文并茂、诠释生活 |
三、疏密有致、聚散有法的构图形式 |
四、楼璹《耕织图》与宋代风俗绘画的关系 |
1、楼璹《耕织图》与《清明上河图》 |
2、楼璹《耕织图》与《货郎图》 |
第三章 楼璹《耕织图》的历史作用 |
一、还原当时江南农村的生活风貌与生产方式 |
1、南宋江南农村的生活风貌 |
(1) 百姓服饰 |
(2) 家居器物 |
2、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农耕方式与农耕技术 |
3、南宋江南的桑蚕与丝织 |
二、《耕织图》与后世现实耕织生活的比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书目 |
附件 |
一、楼璹《耕织图》的画目及耕织图诗 |
二、宋、元、明、清的摹本耕织图 |
(7)《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耕织图》的起源和发展 |
第一节 《耕织图》的起源 |
第二节 《耕织图》的发展 |
第二章 《耕织图》的历史价值 |
第一节 《耕织图》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动 |
第二节 《耕织图》的艺术价值 |
第三节 《耕织图》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
第三章 《耕织图》的外传及其影响——以日本为中心的研究 |
第一节 《耕织图》在国外的流传概况 |
第二节 《耕织图》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三节 《耕织图》在日本产生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影印清刻墨印彩绘本《耕织图诗》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人物版画图谱《刘源敬绘凌烟阁》研究[D]. 宋蕊. 青岛大学, 2021
- [2]锲而不舍 天道酬勤——访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先生[J]. 韩淑举.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04)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图像叙事探究[D]. 王祝昕. 西北大学, 2016(05)
- [4]清代“官科技”体系中的高层群体研究[J]. 丁海斌. 创新, 2016(01)
- [5]中国古代耕织图诗研究[D]. 张晓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6]图解历史、图示生活、图画艺术 ——南宋楼璹《耕织图》研究[D]. 冯力.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3)
- [7]《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D]. 程玉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8]影印清刻墨印彩绘本《耕织图诗》跋[J]. 李致忠. 文献, 2000(01)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