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细涤纶仿丝绸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测试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迟阳阳[1](2021)在《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 ——以迭代~(?)涤纶针织面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艺术染整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以现代扎染工艺为核心的染整学科分支,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够顺应现代人对时尚理念的追求。近年来,随着现代扎染在国际时尚服装的流行,艺术染整的研究价值、市场价值和独具中国文化意义的“人文染整”价值和视觉创新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但与工业染整相比,艺术染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染整细分领域,由于艺术染整是从扎染发展而来的,现主要工艺面料选择更多局限于棉、麻、毛、真丝等天然纤维织物,像涤纶、腈纶等现代工业合成面料的应用相对较少。所以,艺术染整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染整细分学科,拓宽面料应用领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目前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维记忆再造工艺,而在二维平面染色工艺以及综合工艺的生产应用尚未展开,迫切需要开展对新型改性涤纶面料的选型与实验研究,进一步拓宽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的应用。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市场调研法、实验研究法、设计实践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和分析了艺术染整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工艺特征、工艺类别、应用现状和“迭代?涤纶”面料的概念、分类、面料特性等。并重点对艺术染整在迭代?涤纶面料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运用二维平面染色类别中的浸染、注染、吊染等工艺使迭代?涤纶面料获得了极具现代美感的平面视觉效果,运用三维记忆再造中的机械压褶成型和三维纸模对合焙烘工艺赋予迭代?涤纶面料以独特的立体肌理,综合工艺的创新运用则使得迭代?涤纶面料同时具备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双重视觉效果,更好的展现了艺术染整的工艺特色和魅力。后将各工艺实验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二维平面染色类别中的多数工艺以及三维记忆再造类别中的机械压褶成型工艺更为适合应用于迭代?涤纶面料中,最后根据艺术染整工艺处理后迭代?涤纶面料特点及优势进行了服装设计,充分发挥艺术染整面料后整理艺术的艺术美感和优势。
曹爱娟[2](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丝绸联盟落户杭州、以及“杭州丝绸”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等影响下,“杭州丝绸”不仅作为一种纺织服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到主观个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诸多影响,人们对“杭州丝绸”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在以“杭州丝绸”作为城市金名片、以城市旅游作为经济主导的杭州社会人文环境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能够为衡量现阶段杭州丝绸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对于提升“杭州丝绸”的整体形象和扩大“杭州丝绸”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界定了“杭州丝绸”的内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划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结构维度,并找到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构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与改进“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对“杭州丝绸”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杭州丝绸”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杭州丝绸”的内涵为:生产加工地、品牌注册地或者关键工艺制造地在杭州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饰品、丝绸家纺(含蚕丝被)、丝绸工艺品和丝绸文创产品等,其原材料以蚕丝纤维为主(蚕丝纤维含量≥50%,不包括缝纫线等辅料)。(2)“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质性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展开“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社会调查,收集访谈资料;采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资料,从中提取、归纳出七项作用于“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知识与关联信息等两项个体层面的因素,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品牌表现、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等五项环境层面的因素;探明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构成维度,包括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两个维度;确定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产出绩效,即民众趋近或规避“杭州丝绸”的行为意愿。根据数据编码,推导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3)“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检验。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回顾了认知理论与声誉理论等基础理论;设计“杭州丝绸”认知评价调查问卷,展开社会调查,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根据调研样本数据,借助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对质性分析获得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与简化:(1)产品知识、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等通过情感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2)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和品牌表现等通过情感倾向和理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3)产品表现、品牌表现和服务表现等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4)“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构成。基于质性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该体系包括2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7个影响因素(产品知识、关联信息、产品表现、品牌表现、服务表现、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22个认知内容(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行业企业推介、媒体舆论导向、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价格、服务专业、服务周到、售后保障、服务态度、店铺形象、品牌定位、形象识别、消费者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文化传承责任、历史属性、文化寓意和文化载体)和对应的28个评价指标。(5)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根据“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作用结果——行为意愿,将被调查者分为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明显的变量与测量指标,并结合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趋近型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的均值高于趋远型群体,具体表现为:(1)产品知识变量中的“性能特点”与“购买使用经验”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趋远型群体对于丝绸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保健功能、抗皱性、勾丝纰裂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属性认知不充分,且购买使用经验明显少于趋近型群体;(2)关联信息变量中的“信息渠道便捷性”与“媒体舆论导向”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电子媒介及口碑传播的影响,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3)产品表现变量中的“高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与“性价比”等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主要在于对丝绸制品蚕丝纤维含量的错误认知,以及趋远型群体对色牢度、时尚感、设计感、创新性和价格公正等属性的认知不充分;(4)服务表现变量中的“周到性”与“保障性”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对个性化定制、产品使用说明提供等需求、以及对售后保障的不确定性;(5)品牌表现变量中的品牌图标“易识别性”比较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民众知晓知名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但不能辨别品牌商标,而且,对于代表产品质量的“杭州丝绸”国家地理标志和高档丝绸标志,民众知晓率很低,其根源在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产品知识匮乏;(6)社会责任变量中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产品标识信息、店员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最小的变量是文化内涵,比较差异较小的测量指标有“品牌多样性”“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悠久性”等。最后,基于“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所揭示的规律,结合访谈资料和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相关建议:(1)以专业知识普及与使用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的产品知识科普策略;(2)以意见领袖带动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的关联信息畅通策略;(3)以自然属性应用开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的产品开发策略;(4)以周到性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性服务制度建立为切入点的服务提升策略;(5)以实施高端品牌发展与重拾国家地理标志牌子为切入点的品牌建设策略;(6)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切入点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7)以文化认同度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引领策略。
胡维德[3](2020)在《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各类民用、装饰用和产业用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快速扩大,由纺织品引发的火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大小火灾都会给社会造成5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而由易燃纤维制品引发的严重火灾就占了火灾总次数的一半,因此,对纤维及及其纺织品进行阻燃处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涤纶(PET)织物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如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高,回弹性适中,热定型效果优异,耐热和耐光性好,在大多数使用条件下都能保持形状稳定,其织物具有洗可穿性。另外,还具有优秀的阻抗性(如,抗有机溶剂、肥皂、洗涤剂、漂白液、氧化剂等)以及较好的耐腐蚀性,因此有广泛的服用和产业用途。但涤纶织物可燃性强,燃烧速度快,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熔滴和有毒烟气,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其进行阻燃整理十分必要,涤纶阻燃一般通过纤维阻燃和后整理阻燃两种方式获得。纺织品涂层法整理是在织物表面均匀涂覆高分子物质,使其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从而对纺织品产生保护作用。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抗迁移性好、无废水、环保效益好。本文通过涂层整理法对涤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微型量热分析仪等手段,研究探讨了涤纶织物的阻燃效果以及阻燃机理。并研究了交联剂对阻燃涂层织物的耐水洗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水性聚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和有机硅等涂层胶,与有机磷系阻燃剂进行复配,制得涤纶用阻燃涂层胶。对阻燃涂层胶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对阻燃涂层胶的机械稳定性、黏度、含固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磷系阻燃剂与水性丙烯酸酯类的涂层胶有较好的的配伍性,可以制得稳定的阻燃涂层胶。(2)利用自制阻燃涂层胶对涤纶织物进行阻燃涂层整理,分析涂层厚度、烘焙时间、烘焙温度等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找出最佳阻燃涂层整理工艺。对阻燃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阻燃涂层胶厚度为120μm,烘焙温度为180℃,烘焙时间为3min时,阻燃效果最佳。(3)选取无醛交联剂与阻燃涂层胶复配,研究交联剂对阻燃涂层整理织物耐水洗牢度的影响,并将涂层法与浸轧法阻燃整理的涤纶织物的物理及服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对阻燃涂层织物进行耐水洗牢度与耐摩擦牢度的测试,并对涂层法和浸轧法整理的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交联剂对阻燃涂层织物的耐水洗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经过涂层法与浸轧法整理的涤纶织物阻燃机理存在一定的差别。
魏琳琳,李熠,崔荣荣[4](2019)在《功能性服用面料设计与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以阻燃腈纶纤维、粘胶纤维、阻燃涤纶为原料,织造A和B系列织物,研究了阻燃腈纶纤维含量、织物组织结构和阻燃涤纶纤维含量对织物阻燃性能和服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和B系列织物的阻燃效果都可达到阻燃C1等级,A系列织物的经向阻燃效果优于纬向,纬纱的交织形式和织物的组织结构都不会降低织物的阻燃效果;A系列织物的平均透气率高于相同纬纱阻燃纤维含量的B系列织物,阻燃剂的添加没有明显减小织物的透气性;A系列织物的抗弯长度和最大瞬态热量损失都小于相同纬纱阻燃纤维含量的B系列织物,阻燃腈纶与粘胶投纬比为4∶1、阻燃腈纶含量为80.0%的A系列织物具有最佳的阻燃性、刚柔性和接触冷暖感,为最佳的舒适性贴身服用面料织物。
彭福建,李煜炜,周昕妍,张岩,潘志娟[5](2019)在《织物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纤维、纱线、织物结构、后整理工艺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设计热湿舒适性优良的服饰应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纺纱形式、织造工艺及后整理工艺,并结合人生理、心理学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此外还整理了目前主流的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并给出了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建议: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能,不能仅局限在某一单独方面,应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将织物放在实际运用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
季成龙,蔡再生[6](2018)在《吸湿凉爽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双面针织大圆机编织特殊结构的多层织物,以ZnO纳米粉体为分散相、去离子水为分散液、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分散助剂对纳米粉体进行分散处理,同时加入一定量的亲水整理剂FS进行复配,对织物进行亲水整理,得到吸湿凉爽功能性织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FS质量分数的增加,织物的吸湿效果提高;随着ZnO纳米粉体含量的增加,织物的凉爽化效果有所提升;当n(SDS)∶n(FS)=1∶1时,织物的综合整理效果显着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较佳。
王婷婷[7](2017)在《针织男式西裤面料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裤的发展源远流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传统西裤面料多以梭织为主,但随着针织工艺的日益成熟,针织西裤面料逐渐成为国内外面料生产商研制开发的新型服装面料。我国对针织西裤面料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摸索和凭经验加工阶段,尤其对服用性能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开发设计针织西裤面料并研究其服用性能特点,对促进针织西裤面料融入服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与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开发服用性能优异的针织西裤面料为目标。通过市场调查,观察市面上流通的针织西裤采用何种原料,使用何种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织西裤面料的开发。首先,本课题共设计开发四种不同纹理效果的针织西裤面料13块,分别为平纹效应、点纹效应、隐横条纹效应和斜纹效应。具体如下:(1)选用差别化涤纶、氨纶、涤粘混纺纱为原料开发平纹效应的针织西裤面料,分别通过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以形成平纹效应,一种是衬垫组织,一种是具有两面派效应的双罗纹变化组织;(2)选用涤粘混纺纱、氨纶、涤纶长丝开发设计两种组织结构略有不同的点纹效应的针织西裤面料;(3)鉴于双罗纹空气层组织在针织休闲服装中使用广泛,采用三种多组分原料编织双罗纹空气层组织,以产生隐横条纹效应;(4)运用涤纶短纤纱、涤粘混纺纱、涤纶长丝以及氨纶,开发两种粗细不同的斜纹组织,分别为结构紧密的单针细斜纹和风格粗犷的双针粗斜纹。其次,对开发的针织西裤面料进行服用性能测试,重点分析13块试样的力学性能、外观保持性能和舒适性能。可以发现: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会影响针织西裤面料的服用性能,紧密、厚实、面密度好的针织物,其顶破性、抗皱性、硬挺性、抗勾丝性、保暖性等性能指标较好,服用性能较好。使用氨纶、涤纶弹力纱等弹性纤维的针织物,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弹性回复性,其服用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开发的针织西裤面料进行综合服用性能分析,确定13块试样中综合服用性能最好的针织西裤面料。可以发现:厚实、紧密并且使用了氨纶的Y3、P4、P1试样综合服用性能好。未使用氨纶的织物,其弹性回复性和抗皱性差,进而影响整体的综合服用性能,如X1、P3试样的综合服用性能在本次开发的面料中排名靠后。衬垫组织尽管其厚度和面密度较低,但轻起绒后,织物表面蓬松丰满,手感细腻,厚度增加,具有良好的综合服用性能。选择合理的原料品种、规格和上机参数,用于休闲针织服装的双罗纹空气层组织也能用于正装(西裤)成衣。斜纹效应试样的综合服用性能均不佳,织物表面凹凸花纹和较长的浮线导致试样的抗勾丝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最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对13块面料进行视觉、触感和原料的主观评价,并将主观与客观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纹理效应上平纹效应更受欢迎,点纹效应主观评价最差;在色彩上以黑色和黑藏青色更受评价者喜欢;在花型上以黑麻灰外观更受消费者青睐。紧密、厚实、挺括、抗皱、富有弹性的试样,主观评价好。此外,Y3、P4、P1试样的主客观评价均排在前列,并被西裤生产企业选中,因此一块开发成功的针织西裤面料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服用性能,还需要有好的视觉外观和手感。
黄琪轩[8](2017)在《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变形加工及织物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涤纶是目前在服用、装饰用以及工业用纺织品具有广泛应用的纤维。由于涤纶纤维模量高、无极性基团,所以其面料手感较硬、透气性、吸湿性差、上色率低等。面对涤纶纤维的这些缺点,前人在不断改进涤纶纤维应用性能的过程中,混纤丝的想法应运而生。最初的混纤丝是先生产长丝再将不同原料进行混合,而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丝则大大减少了生产工序,将纺丝和组分间的网络同时进行,从而不仅节省了物料、节约能源,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在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长丝的基础上,对涤纶异收缩丝进行空气变形、假捻变形加工,制备了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形纱,研究了不同变形纱线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并探讨了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丝变形纱织物性能,对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变形纱及面料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的变形加工:以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空气变形加工和假捻变形加工,制得相应的混纤丝变形纱。(2)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变形纱结构、性能分析:研究分析混纤丝超喂率、皮芯组分比例、加弹D/Y比等加工参数对纱线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分析不同热处理条件对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混纤变形纱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一步法POY/FDY异收缩混纤丝变形纱在面料中的应用提供基础。(3)一步法POY/FDY异收缩混纤变形纱织物性能研究:小样机上分别织出一步法POY/FDY异收缩混纤变形纱织物和未经变形加工的混纤丝织物,测试分析织物的服用性能。
赵霞,李雷,张静,祝丽娟,闫枚,杨雨,李晓菲[9](2009)在《2010春夏棉纺产品开发方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2010春夏棉纺产品流行趋势1.1 2010春夏棉纺产品色彩趋势(1)色彩分布(2)色彩方向温暖的浆果色组,灵感来自于旅行的生活方式雅致的淡紫灰色系,层次丰富,整体色调偏蓝可用于强调品质感的轻薄织物凉爽的亮蓝色,明度较高,充满年轻的活力回归本源的生活理念,绿色系色彩纯度偏低一组偏浅的中东风格色彩,张扬着愉悦的本质,点亮本季棉类织物整体偏灰的色彩
王宏[10](2007)在《闪亮透视织物开发与染整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涤纶差别化纤维是与常规涤纶纤维在服用性能上有较大创新或具有某种特性的一种新型纤维。目前用差别化纤维的异型三角丝做闪亮透视织物,主要用于舞台服饰,时装面料,家居装饰等服装面料,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该面料具有闪亮透视功能,悬垂性好,闪光性强,特别是在织物结构上采用纬编针织物组织,更赋予织物良好的延伸性、悬垂性、透气性等,是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它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纺织行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本课题旨在研究异型三角长丝在针织上的应用和面料的染色工艺研究以及利用三角形超有光丝在现代大圆机上开发闪亮透视针织原料,为大规模的生产提供织造、前处理,染色后整理等工序的工艺参数,开发出具有特殊风格的闪亮透视针织面料并将其推向市场,进行批量生产。产品方案的设计是体现织物风格的关键,本课题最终选择全有光丝纬平针产品、全有光丝集圈产品、半有光丝交织产品品种进行开发研制,并对织选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合理选择,确定了织造工程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各工序工艺参数。在闪亮透视涤纶针织物的染整加工过程中,前处理方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较大,为此我们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前处理方式,然后将不同的前处理方式的试样用SE型分散染料的三原色进行染色,通过测定所染试样的K/S, L*, C*值,得出预定型为最佳前处理方式。分散染料的筛选对染色结果有很大影响,经过实验分析,我们确定了SE型多组合混合染料,它对涤纶的上染具有加和性,可使上染的染料增加,得到较深的色泽和高的牢度,并通过染色条件(染料浓度、pH值、时间、浴比)对染色性能的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和极值的计算,确定了影响染色的因素和最佳染色工艺。匀染问题是闪亮透视涤纶染色的一个关键问题,用市场上常见的几种高温分散匀染剂作实验,并通过测定他们的表面特性和在闪亮透视织物上的染色性能,得出本地生产的高温分散匀染剂Y对染料有较好的增溶性、分散性和移染性,能获得良好的匀染效果和较高的上染率及满意的染色牢度。最后,我们对闪亮透视涤纶针织面料进行了多项服用性能的测试,从光泽测试,起毛起球,毛细效应、色牢度等项指标均达列部颁标准。
二、超细涤纶仿丝绸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测试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细涤纶仿丝绸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测试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 ——以迭代~(?)涤纶针织面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艺术染整的研究现状 |
1.2.2 迭代~(?)涤纶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艺术染整概述 |
2.1 艺术染整的概念 |
2.2 艺术染整的起源与发展 |
2.2.1 起源 |
2.2.2 历史发展阶段 |
2.2.3 近现代发展阶段 |
2.2.4 艺术染整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阶段 |
2.3 艺术染整的特征 |
2.3.1 印染技法丰富 |
2.3.2 立体肌理美感 |
2.3.3 激发设计灵感 |
2.3.4 适应市场需求 |
2.4 艺术染整的工艺类别 |
2.4.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 |
2.4.2 三维记忆再造工艺 |
2.5 艺术染整在服装中的应用现状 |
2.5.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在服装中的应用 |
2.5.2 三维记忆再造工艺在服装中的应用 |
第三章 迭代~(?)涤纶概述 |
3.1 迭代~(?)涤纶简述 |
3.1.1 迭代~(?)涤纶的概念 |
3.1.2 迭代~(?)涤纶的研发经过 |
3.2 迭代~(?)涤纶的特性 |
3.2.1 迭代~(?)涤纶的物理性质 |
3.2.2 迭代~(?)涤纶的服用性能 |
3.2.3 迭代~(?)涤纶的加工性能 |
3.2.4 环保性 |
3.3 迭代~(?)涤纶的设计及应用现状分析 |
3.3.1 色彩及图案设计 |
3.3.2 面料质感及肌理 |
3.3.3 设计应用 |
第四章 迭代~(?)涤纶在艺术染整工艺中的创新性实践 |
4.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实验内容 |
4.1.1 绞缬浸染工艺 |
4.1.2 聚集浸染工艺 |
4.1.3 注染工艺 |
4.1.4 吊染工艺 |
4.1.5 喷染工艺 |
4.1.6 彩绘染工艺 |
4.2 三维记忆再造工艺实验内容 |
4.2.1 热敏辅料记忆成型工艺 |
4.2.2 机械压褶成型工艺 |
4.2.3 三维纸模对合焙烘工艺 |
4.3 综合工艺实验内容 |
4.3.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与机械压褶成型工艺组合 |
4.3.2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与三维纸模对合焙烘工艺组合 |
4.4 迭代~(?)涤纶运用艺术染整工艺后所产生的变化分析 |
4.4.1 面料视觉 |
4.4.2 面料肌理 |
第五章 迭代~(?)涤纶的设计及运用 |
5.1 设计方案一 |
5.1.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1.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1.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5.2 设计方案二 |
5.2.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2.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2.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5.3 设计方案三 |
5.3.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3.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3.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5.4 设计方案四 |
5.4.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4.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4.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片目录 |
附录二 工艺试样 |
致谢 |
(2)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5 相关术语说明 |
本章小结 |
2 “杭州丝绸”内涵的界定 |
2.1 “杭州丝绸”的指代性 |
2.2 产品范畴的“杭州丝绸” |
2.3 产地范畴的“杭州丝绸” |
本章小结 |
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质性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杭州丝绸”质性资料采集 |
3.3 “杭州丝绸”数据编码 |
3.4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
本章小结 |
4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4.1 理论基础 |
4.2 实证研究 |
4.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说明 |
本章小结 |
5 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 |
5.1 产品知识 |
5.2 关联信息 |
5.3 产品表现 |
5.4 服务表现 |
5.5 品牌表现 |
5.6 社会责任 |
5.7 文化内涵 |
本章小结 |
6 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 |
6.1 产品知识普及策略 |
6.2 关联信息畅通策略 |
6.3 产品开发改进策略 |
6.4 服务提升策略 |
6.5 品牌建设策略 |
6.6 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 |
6.7 文化内涵引领策略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目录 |
附录2 表目录 |
附录3 访谈素材原始语句列举 |
附录4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阻燃涤纶织物的发展状况 |
1.1.1 涤纶织物阻燃整理的意义 |
1.1.2 阻燃涤纶织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涤纶织物的燃烧与阻燃机理 |
1.2.1 涤纶织物的燃烧 |
1.2.2 纺织品阻燃机理介绍 |
1.3 涤纶用阻燃涂层整理工艺的概况 |
1.3.1 涤纶织物的一般阻燃整理工艺 |
1.3.2 涤纶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工艺 |
1.3.3 涤纶阻燃涂层整理常用的阻燃剂 |
1.3.4 涤纶阻燃涂层整理常用的涂层胶 |
1.3.5 涤纶阻燃涂层胶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
1.4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涤纶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设备 |
2.2.2 实验仪器 |
2.2.3 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
2.2.4 涤纶织物的阻燃涂层工艺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涂层胶与阻燃剂的配伍性 |
2.3.2 聚丙烯酸酯类涂层胶与阻燃剂的稳定性 |
2.3.3 增稠剂对阻燃涂层胶的增稠性能影响 |
2.3.4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 |
2.3.5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结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涤纶阻燃涂层工艺与阻燃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设备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
3.2.4 涤纶织物的阻燃涂层工艺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阻燃涂层工艺对涤纶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3.3.2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物理及服用性能 |
3.3.3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耐久性 |
3.3.4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热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涤纶阻燃涂层胶的性能改善及不同阻燃整理工艺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和设备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
4.2.4 涤纶织物的阻燃后整理工艺 |
4.2.5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交联剂用量对阻燃涂层织物耐水洗性能的影响 |
4.3.2 整理工艺对涤纶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
4.3.3 整理工艺对涤纶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4.3.4 不同整理工艺对阻燃织物的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功能性服用面料设计与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原料 |
1.2 织物规格及设计 |
1.3 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原料 |
2.2 阻燃性和服用性能 |
3 结 论 |
(5)织物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织物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 |
1.1 纤维性能 |
1.2 纱线性能 |
1.3 织物结构 |
1.4 后整理工艺 |
2 织物热湿舒适性能评价方法 |
2.1 客观评价法 |
2.1.1 基础物理学实验法 |
2.1.2 暖体假人法 |
2.2 主观评价法 |
3 结语 |
(6)吸湿凉爽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原理 |
1.2.1 纤维原料及编织结构 |
1.2.2 后整理 |
1.3 试验方法 |
1.3.1 织物编织 |
1.3.2 后整理 |
1.4 织物性能测试 |
1.4.1 吸湿性 |
1.4.2 快干性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湿性 |
2.2 快干性 |
2.3 织物内外表面温差 |
3 结论 |
(7)针织男式西裤面料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西裤面料的应用状况 |
1.2.1 西裤面料的分类 |
1.2.2 针织西裤面料的优缺点 |
1.3 西裤面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理论研究成果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针织西裤面料产品开发 |
2.1 针织西裤面料开发要求 |
2.2 针织西裤面料开发 |
2.2.1 原料的选用 |
2.2.2 针织西裤面料的编织工艺 |
2.2.3 针织西裤面料上机编织注意事项 |
2.2.4 针织西裤面料的后整理工艺流程 |
2.3 针织西裤面料的基本结构参数 |
第3章 针织西裤面料服用性能测试与评价 |
3.1 针织西裤面料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 |
3.1.1 顶破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2 刚柔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3 悬垂性测试与分析 |
3.2 针织西裤面料的外观保持性测试与评价 |
3.2.1 抗皱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2 拉伸回弹性测试与分析 |
3.2.3 抗勾丝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4 抗起毛起球测试与分析 |
3.2.5 尺寸稳定性测试 |
3.3 针织西裤面料舒适性测试与评价 |
3.3.1 透气性测试与分析 |
3.3.2 保暖性测试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针织西裤面料综合服用性能分析 |
4.1 模糊数学原理和模型建立 |
4.2 针织西裤面料综合服用性能的模糊数学计算 |
4.3 针织西裤面料模糊数学综合服用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针织西裤面料服用性能的主观评价分析 |
5.1 针织西裤面料服用性能的主观评价 |
5.1.1 问卷设计 |
5.1.2 实验条件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1 主观视觉评价分析 |
5.2.2 主观触感评价分析 |
5.2.3 原料主观评价分析 |
5.2.4 主观综合评价分析 |
5.3 主客观评价值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本课题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变形加工及织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空气变形纱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2.1 POY/FDY涤纶混纤异收缩丝空气变形纱的制备 |
2.2 POY/FDY涤纶混纤异收缩丝空气变形纱的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假捻变形纱的制备与纱线性能研究 |
3.1 POY/FDY 涤纶混纤异收缩丝假捻变形纱的制备 |
3.2 POY/FDY涤纶混纤异收缩丝假捻变形纱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变形纱织物的服用性能 |
4.1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变形纱织物的制备 |
4.2 织物结构性能测试 |
4.3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闪亮透视织物开发与染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涤纶差别化纤维的发展趋势 |
1.1.1 涤纶差别化纤维的发展概况 |
1.1.2 差别化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1.3 差别化纤维的产品开发现状 |
1.1.4 我国涤纶差别化纤维与国外的差距 |
1.2 研制闪亮透视涤纶针织面料的意义 |
1.2.1 涤纶在面料开发中的地位 |
1.2.2 涤纶的基本特点 |
1.3 研究方法及达到的目的 |
第二章 产品结构的设计及上机编织 |
2.1 原料的性能研究 |
2.1.1 三角形超有光涤纶纤维的性能研究 |
2.1.2 原料的优化选择 |
2.2 产品的组织结构设计 |
2.2.1 全有光丝纬平针产品的设计 |
2.2.2 全有光丝集圈产品的设计 |
2.2.3 半有光丝交织产品的设计 |
2.3 产品的上机工艺研究 |
2.3.1 上机重点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2 上机注意事项及难点问题研究 |
第三章 闪亮透视涤纶针织物的前处理工艺研究 |
3.1 闪亮透视织物的前处理工艺 |
3.1.1 预定型工艺 |
3.1.2 碱减量工艺 |
3.2 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染色的影响 |
3.2.1 织物颜色的测试 |
3.2.2 前处理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闪亮透视涤纶针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 |
4.1 闪亮透视涤纶针织面料的特殊性分析 |
4.1.1 表观深度 |
4.1.2 上染速率 |
4.1.3 匀染性 |
4.1.4 染色牢度 |
4.1.5 分散染料的筛选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测试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染色工艺优化 |
4.3.2 Dianix 系列染料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4.3.3 影响染色织物匀染性的因素分析 |
4.3.4 闪亮透视织物染整工艺流程 |
4.3.5 染整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五章 闪亮透视涤纶针织面料性能测试 |
5.1 实验 |
5.1.1 测试试样 |
5.1.2 光泽测试 |
5.1.3 毛细效应测试 |
5.1.4 起毛起球性测试 |
5.1.5 染色织物色牢度测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织物光泽测试结果分析 |
5.2.2 织物毛效测试结果分析 |
5.2.3 织物起毛起球测试结果分析 |
5.2.4 染色织物牢度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超细涤纶仿丝绸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测试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 ——以迭代~(?)涤纶针织面料为例[D]. 迟阳阳. 青岛大学, 2021
- [2]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D]. 曹爱娟. 东华大学, 2020(03)
- [3]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维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功能性服用面料设计与阻燃性能研究[J]. 魏琳琳,李熠,崔荣荣. 毛纺科技, 2019(09)
- [5]织物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J]. 彭福建,李煜炜,周昕妍,张岩,潘志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9(03)
- [6]吸湿凉爽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J]. 季成龙,蔡再生. 产业用纺织品, 2018(09)
- [7]针织男式西裤面料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D]. 王婷婷. 东华大学, 2017(06)
- [8]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变形加工及织物性能研究[D]. 黄琪轩. 东华大学, 2017(01)
- [9]2010春夏棉纺产品开发方向分析[A]. 赵霞,李雷,张静,祝丽娟,闫枚,杨雨,李晓菲. 2009S/S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 2009
- [10]闪亮透视织物开发与染整工艺研究[D]. 王宏. 苏州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