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石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与集成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军,孟庆祥,姜永成,朱世伟,华秀萍,王岩,王海祥[1](2018)在《网络型混配料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化工制剂混配料生产线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台达BC Net-DVP网络模块、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触摸屏、变频器、调速电机、无线传感网络等,提出基于台达DIA View云平台网络型混配料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思路,实现产线远程监控,物料配方远程下载,故障信息远程报警,工作量数据统计等功能。为提高其动作响应速度及系统稳定性,搭建测试平台进行试验验证,提出基于多通道传输网络数据交换机制,以保障数据实时高效传输及系统稳定运行,以期为化工业混配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网络化、智能化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王艳艳[2](2018)在《工业化建筑供应链的合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建造方式相对于传统建造方式具有能够更好地进行质量控制、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建设工期、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减少现场湿作业、改善健康和安全性能、产生规模效益等优势,是目前国家在建筑业中重点推广的建造方式之一,但工业化建筑的建造流程中还面临着外界环境的高复杂性、不确定性、项目建造的长期性、项目参与方的多样性等的影响,需要参与组织间的高度合作来协调各方关系,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知识交流。通过调研切实地发现推广初期的工业化建筑建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设计、生产、施工的流程界面割裂,工业化生产、施工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技术研发成本较高,各方的信息流通不畅、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故此,本文的主要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机制、预制部品供应商的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推进合作的实施路径等。工业化建筑供应链中各方的利益趋同是其合作的核心动力要素,产业拉动、市场推动、资源驱动、制度助动等形成了驱使供应链企业组成合作伙伴的具体动力要素。总承包商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众多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本文选择总承包商与预制部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创新从溢出效应、合作创新收益与成本分配、风险成本、创新补贴等方面来研究二者演化博弈机理,结果表明,在合作初期,总承包商的创新补贴会带来更大的溢出收益份额,存在最优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以及最优的风险损失减少值的最优分配系数,使得供应链向合作方向演化的概率最大。根据核仁、夏普利值等合作收益的分配不同解的结果可以得出不同的分配方法和分配观念会带来不同的分配结果,受谈判力大小的差异,合作方并不会在联合剩余中得到完全的平均分配。根据协同学理论,可以分析出工业化建筑供应链本身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在序参量的影响下,供应链合作能够进行自组织的演化。与一般钢筋、混凝土等主要建筑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时考虑的内容不同,预制部品部件的生产及供应需要充分理解设计方对构件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需要与施工方的施工计划、构件需求计划紧密结合并能做出快速反应,其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关系协调能力等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预制部品供应商的指标选择同时考虑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从利益、机会、成本、风险等四个方面综合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应用了BOCR五种评价值综合技术方法和TOPSIS方法及M-TOPSIS方法对供应商进行优选排序,多种方法的比较应用排除了单一评价方法的缺陷,敏感性分析能够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针对供应链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合作的财务绩效、业务绩效、供应链流程合作能力、合作方的信息处理能力、合作关系的整合能力、合作发展能力等六个方面选择了24个具体影响因素。为了确定各因素对合作绩效的影响和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建立了基于云模型-DEMATEL方法的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通过专家打分和模型分析,可以确定信息获得的及时性、真实性、信息技术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共享的程度等因素是对合作绩效产生影响的原因因素,而供应链的流程整合程度、合作关系的持续性、合作激励的合理性、合作中的信任关系、合作中的关系承诺等因素是最重要的中心度因素。该结果表明供应链合作的推进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各方的信息共享、合作流程整合以及合作关系等。针对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实施路径,从“硬”的技术层面和“软”的关系层面等两个方面对合作的信息化路径和关系治理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构建了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集成信息共享平台,并探讨了供应链合作各方的信息共享的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建立了基于关系合作规范、组织间信任、关系承诺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关系治理模型框架。两条路径为供应链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谢月彬[3](2018)在《基于CGB集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入住人口的逐年增长,轨道交通已成为了城市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在全生命周期中涉及专业多、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同时不断与周边环境互动,过去的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在部分关键问题的处理上已不再适用。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则是指除城市轨道交通外,对其涵盖的物业等因素也同步进行整体考虑和全面统筹所形成的新型建设主体。城市轨道交通物业这一系统性概念的提出,加快了行业对各类新技术研究与尝试的步伐。近年来,CAD、GIS、BIM技术在工程行业不断发展,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学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通过将传统建筑的CAD数据、城市地理信息的GIS数据和涵盖详细建筑信息的BIM数据三者相结合,形成CGB集成模式,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技术难点。本次研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CGB集成的应用探索。试图探寻可行的CGB集成模式,并以此为方法针对性解决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经营现状和已采用的信息化技术使用情况。通过对国内外CGB集成相关研究的大量文献阅读,明确了该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情况,为后期的技术延伸探索指明方向。第二章,CGB集成理论。从概念和发展历程上,分别对CAD、GIS、BIM技术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并按照工程应用进程,逐步介绍了三项技术的融合情况。分析了IFC标准和City GML标准的同异,理清了两项技术标准之间可行的转换路线,巩固了CGB集成这一概念的现实可行性。最后根据CGB集成的理念,在现阶段众多操作路径中比选出了一条适合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路线,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确定了方法手段。第三章,关键技术点总结。对轨道交通建设全生命周期主要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研究,大致确定了可能存在的技术重、难点,并将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在各阶段专业人群中走访调查,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最后,将调查问卷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再一次细致剖析,结合深圳地铁项目的工程案例加以佐证。第四章,关键技术的CGB集成解决方案。将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分为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四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罗列三到五个技术关键点,通过对传统办法的分析,找出CGB集成的应用亮点,从理论角度提出了CGB集成的应用方案。第五章,案例应用。将CGB集成方案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模拟应用,按建设周期顺序,在四个大类、十五个小项中进行了模拟分析,全面探索了CGB集成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CGB集成在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理性分析了研究的价值、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展望了CGB集成的发展前景。本次基于CGB集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CGB集成的方案构建,整理了CGB集成在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点,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柳林燕[4](2016)在《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信息化是推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技术保证。设计制造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过程中,人员、过程、知识以及产品相互交融,设计主体需要使用大量知识,通过设计主体的创新活动又产生大量新的知识并将应用到下次产品开发过程中。因此,如何将四者有效的集成是提升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在数控机床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设计效率低,设计过程依赖人工控制,数字化设计分析手段薄弱,设计资源、设计知识分散难以应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方法,并应用于数控机床的开发过程中,该方法围绕支持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过程"和"知识"展开研究,从理论和方法层面系统性地研究数控机床数字化过程知识集成应用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知识表示方法、数字化设计知识与过程集成技术、设计知识检索以及设计知识推送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数字化设计过程中产品、过程、知识以及人员之间的有效集成,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方法"及"数控机床数字化过程知识集成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研究。详细分析了当前数控机床设计过程并剖析了数控机床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集"过程"和"知识"的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新方法,以实现"知识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工具数字化"以及"知识集成"、"过程集成"、"应用集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控机床数字化过程知识集成应用系统"体系结构,阐述了该体系结构各层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分析了实现该系统的关键技术。该研究内容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总体框架。(2)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模型研究。在详细阐述知识定义、分类以及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知识,对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进行了知识分析,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模型,为知识的重用奠定了基础。(3)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与设计过程集成方法研究。为了有效地将过程、知识、产品、人员等业务过程中的所有因素相集成,在详细分析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与设计过程集成建模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知识与业务过程集成方法,构建了集成模型——PPKO(Product,Process,Knowledge,Organization)。该集成模型包括产品模型、过程模型、知识模型、以及组织模型,它体现了执行业务过程的人员利用知识对业务对象(产品)进行操作,完成业务活动同时又创造出新的知识。在该集成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业务过程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知识、业务过程"的知识重用方式,包括"拉式"的知识资源检索和多维度知识资源浏览以及"推式"的知识推送。(4)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资源检索技术研究。针对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知识难获取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本体的语义个性化检索和多维度动态浏览两种检索模式。提出的基于本体的语义个性化检索技术区别于一般的信息检索,它充分考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检索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知识资源具有多个维度等特点,围绕产品、设计过程展开,是一种面向工程领域的知识检索方法。该方法通过用户知识需求处理、运用查询语义扩展策略与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利用用户轮廓和业务轮廓,准确地向用户反馈相关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知识检索的准确率和查全率。多维度动态浏览从多个角度向用户展示了知识,并以主题图方式直观的进行知识导航,帮助用户理解知识。(5)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推送方法研究。为了在业务过程的驱动下有效地组织和重用已有的知识,避免知识迷航的问题,提出了基于"PPKO"的知识推送方法。首先,在已建立的产品、过程、知识以及组织的集成模型(PPKO)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业务过程和基于组织的两种推送方式,并建立了知识推送框架。基于业务过程的知识推送是一种面向业务过程执行的、感知业务情境的知识推送技术,利用过程管理实例化模型对设计人员当前执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相关信息的感知与识别,利用语义相似和历史情境相似两种匹配方法,给予用户恰当的知识推荐。基于组织的知识推送则是根据智力主体,以人员自身的知识偏好来获取知识以及通过相似人员的知识来发现知识。实践表明,两种推送方式很好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推送需求。(6)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为上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实践,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集成应用系统(MTDDKIS)。简要介绍了 MTDDKIS、MTDDKIS的功能模块以及开发和运行环境。以大连机床(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立式加工中心VDL600E的数字化设计过程对MTDDKIS进行实例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所用理论的正确性与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践表明,自主设计开发的MTDDKIS可以有效地对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以及知识进行管控,并以个性化的方式向设计人员提供了知识检索、知识多维度浏览以及知识推送等知识服务功能,支持设计主体快速、便捷的获取知识资源,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显着地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
黄奕宇[5](2011)在《企业基础信息的组织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生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应用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上来,其成果是显着的。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现阶段最大的顾虑还是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与资金投入的不足,他们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的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共享及信息如何与企业的决策相联系;其次就是企业基础信息收集与应用。本文将企业信息分为企业基础信息和企业应用信息,企业的基础信息反应企业可用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支撑,应该首先完全掌握,然而现实中不少企业没有对企业信息进行正确划分,盲目建立数据中心的后果只能是被海量数据淹没,而感叹知识的匮乏。本文正是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大量阅读有关资料,针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基础信息的概念;对企业基础信息的规范管理上做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提出使用AHP方法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的描述模型,并给予了相应的实例分析,从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充分分析企业基础信息概念和描述模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的应用模式,实现了企业各个部门对信息的统一调用,建立了企业共享数据中心,实现对企业基础信息的充分利用,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来建良[6](2008)在《基于知识的产品建模技术及在热流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04Z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5201)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107428)的资助下,从理论到应用对基于知识的机械产品建模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面综述国内外现有机械系统设计研究方法和注塑模热流道系统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表示、知识推理、知识驱动和知识融合等技术,针对产品设计信息建模、产品概念设计、热流道结构设计、温度场模拟与结构优化,提出了若干新思想、原理和新方法,对于解决目前基于知识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多腔注塑模热流道系统设计问题,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基于知识的产品设计研究和热流道系统的应用情况,从对基于知识的信息建模表达和推理,和不同的知识表达的特点分析,到基于知识的概念设计、集成设计,系统介绍了各种基于知识的产品设计研究方法:同时,分析了国内外注塑模热流道系统各种设计方法,以及注塑模具与热流道相关CAD/CAM/CAE技术;从而,导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研究了产品设计信息的知识建模方法,提出了知识单元作为描述某一对象或事物的知识子集,反映在一定阶段内系统的相关领域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特征、问题描述和推理规则、方法等;分析了知识单元的功能和性质,提出产品设计知识单元的层次内涵。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分别建立信息模型,并提出各层次信息模型之间的知识关联表达。第三章通过对设计规则的表达,提出基于知识推理与设计任务规划思路。针对热流道系统的特点,设计热流道概念设计流程;通过热流道系统的功能分解和概念设计方案分解,进而建立概念设计空间模型,确定热流道系统概念设计方案。第四章从逻辑与图形相结合的角度,引入流道知识单元的概念。根据对多种流道产品实例布局的单元化分解和归一化处理,得到包含最基本流道布局信息的单元化结构,并将其作为布局设计的基本单位:提出流道单元概念及其拓扑与矢量描述方法,建立了基于流道单元的流道布局网络模型和矢量模型,并研究了模型的变动与重构技术。分析了多腔热流道结构主要由浇口模型、流道板模型和喷嘴模型等三大功能模型组成,根据知识单元中一定推理方法定义,利用知识库的规则对数据信息进行匹配和操作并获得结果;根据知识单元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单元的派生组合,在设计知识引导下,实现产品结构设计。第五章使用知识融合技术,实现有限元前置分析参数的自动读入以及温度场分析结果的继承性,结合温度场模拟分析结果,通过SDBDF型混杂法对热流道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了注塑模热流道系统的集成设计。第六章根据设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各功能模块的分解,分析产品实例,建立了基于知识的多腔热流道设计系统,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
张留建[7](2007)在《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市场竞争主体。满足市场需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进而使企业获得盈利性持续发展,是企业千百年来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实质就是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改善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在现代条件下以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提升的目的,就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本文第一章尝试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NFPM)这一论题。论文运用实证方法对历史上的各种生产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研究,归纳了传统柔性理论所说的柔性的本质,即柔性是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剖析了柔性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后,本文认为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预测并及时适应市场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最大限度地抓住市场机遇,并且能够要有效地克服低产期的风险,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和客户价值的共同提升,是现代管理对生产方式提出的尖锐课题。鉴于时代特征和企业特性,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在企业生产制造的全过程,以价值工程为杠杆,视整个社会资源为自身开放的资源背景,配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整个生产方式与生产流程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运行体系。第二章介绍了NFPM的理论基础,主要的有系统论、投入产出理论、生产组织理论和外包理论等。第三章运用演绎法提出了NFPM模型,阐述了NFPM模型的作用机理,提出了NFPM的理念、原则、柔性测评指标。并将NFPM与大批量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研究了NFPM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在市场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三个第一时间,三个同步”理论,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在市场价格管理方面,结合本人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了市场定价、成本校核、压力回传、系统协调、加强基础、动态调整以及取舍有序,确保目标的组合产品定价原则。第五章较详细地论述了NFPM与生产过程的适配和作用机理,是本文的重点。在投资管理研究方面,分析了投资管理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影响因素,在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投资纲领以及投资建设周期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装备管理研究方面,提出了要制定完善科学的运行保障制度,并组织实施到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科学的制度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底蕴之上的高素质的干部和员工队伍;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于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企业的科学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以骨干力量为主体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有效的员工进退通道,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必要的因需培训,以及适时高效的组织调配,是实施现代柔性生产方式的根本保障。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战略性研发和跟随性研发的概念,设计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要切实做好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要以用户需求作为质检的重要标准之一,要加强员工、尤其质检员的一专多能培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在物质资源管理方面,要构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做好供应商的选择,选择合理库存,开创与供应商双方价值共同提升、合作双赢的途径。在制造管理方面,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按基于需求市场的计划组织生产,通过外委协作、外包和贴牌许可生产等与外部的交流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的柔性和效能,建立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不断改善的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环保与安全文明生产,不断加强和完善班组建设,改善企业“微循环”;关于企业在“饥饿”状态下的管理,要关注源头、防患于未然,细分“饥饿”状态产生的原因,积极、沉着应对“饥饿”危机。第六章NFPM的保障体系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在信息保障研究方面,提出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柔性制造的全方位信息系统构想。在资金保障研究方面,阐述了资金的筹措、使用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运作。其间界定了现金流的概念,分析了现金流的管理价值,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现金流管理模式;为了控制经营现金流出,提出了资金支付模式的创新设计;为了建立高效、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要进行财务经营理念的创新,着眼于资金良性循环与周转,追求柔性的资金流向,建立以电子化为特征的财务管理系统,要在传统的业务经营之上建立以财务经营为中心的财务经营层。在文化保障研究方面,基于企业文化的三层次理论,论证了文化对柔性生产方式的保障作用。第七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剖析了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举证了NFPM的初步实践案例。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向。
孙毅[8](2007)在《基于知识重用的质量控制信息建模与数据挖掘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产品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随着客户敏捷化与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产品质量过程控制需要充分地利用产品形成各阶段的过程性质量数据,并加以智能化地应用,各种具有智能性、集成化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其相关技术正成为当前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热点课题。本文针对产品过程质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处理与利用,系统地研究了以产品过程质量控制特征要素为对象,关联产品结构特征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理论与方法。将质量数据与产品零部件结构有机结合,提出了类质量树(GBOM-QT,Generic Bill-Of-Materials for Quality Tree)的产品质量控制信息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类质量树的构建、演化与过程质量信息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及相关知识重用等理论问题,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设计知识演化原理、方法及应用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DM的质量控制与分析系统”、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案例与知识发现的MC产品信息挖掘与管理技术”等项目研究,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实际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了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产品质量控制与信息管理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回顾了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重点说明了基于知识重用的质量控制组织模型、信息流以及质量控制建模技术的体系结构、QFD建模方法及其改进技术、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模型等研究内容,还介绍了服务于质量控制的知识组织、知识发现与重用技术,讨论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质量控制的各因素关联关系与知识重用等问题的思路,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第二章从研究产品功能质量目标的实现方法出发,对质量过程控制知识的多态性、过程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就质量规划、形成过程、检测、缺陷分析与反馈等方面归纳质量分类特征,给出了产品质量的结构特征、技术特征、检测特征、缺陷分析与反馈特征等知识特征的具体内涵。在设计质量、制造与装配质量等方面研究了质量控制知识的获取技术与方法。第三章通过产品功能质量与产品结构关联分析,构建具有结构关联映射的产品质量树(BOM-QT)数据模型,以及具有通用类特性的产品类质量树(GBOM-QT)数据模型,深入研究了建模原则、建模方法及形式化描述方法等内容。给出了质量树数据模型中描述层次结构的节点对象所内蕴的属性、约束与规则等内置信息的有效描述与维护方法,建立了基于多特征质量特性的数据结构及其组件对象演化方法,表达蕴含节点对象的显式结构知识与内置属性规则与约束的隐式知识。最后给出了具有扩展数据结构功能的通用型类质量数据模型与质量树模型的XML模式数据描述方法。第四章从类质量树表示的产品质量控制模型出发,讨论了节点对象BOM-QT的内置约束属性的数据挖掘方法。着重从BOM-QT的拓朴结构出发讨论了BOM-QT树的节点编辑操作方法和无序树进行有序化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OM-QT树簇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结合BOM-QT的聚类处理,研究了BOM-QT对象间的最小异构度和加权异构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了GBOM-QT的具体归并算法,及其GBOM-QT转换成XML模式文件的相关约束条件等内容。最后讨论了基于类质量树数据模型进行产品综合参数设计的成本-利润优化计算实例。第五章以类质量树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产品质量控制中的知识与案例重用等问题。主体研究了质量控制中的质控参数与质量计划等文档内容的自动生成与审核管理,将质量控制中的图档信息与数据信息有效地结合,针对过程控制中的控制图,缺陷判断等内容引用了基于类质量树数据模型进行CBR与RBR混合推理的知识发现与重用方法。第六章有别于长期质量控制中数据信息独立于产品的结构模型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方式,分析了基于类质量树数据模型的质量控制系统的技术优势,改善了质量过程数据对产品缺陷形成的诱因分析,以及零部件局部状态对成品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数据支持。结合科研项目研究与应用,实现了系统软件的研发。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并给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杨海波[9](2006)在《齿轮厂车间作业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质量体系的实施,加之汽车变速箱新产品的推陈出新,协作生产的不断扩大,对零件生产及其整个加工过程都提出了新的技术、质量和管理的要求。而目前齿轮厂的管理模式、方法及其管理手段都很难满足新的要求。特别是对零件制造车间,零件数量数以万计,工具、工装等不计其数,面对如此众多繁杂的项目,给基础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主要是对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齿轮厂零件制造车间目前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进而从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变速箱零件生产的特点,讨论和研究了基于CIMS环境下零件制造车间制造信息的集成化和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及生产过程的控制,同时进行了具体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总体设计的方案和建模方法。本文还着重讨论了车间生产实际流程,提出了“月、周、日三级计划控制”的新方法,以期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马辉[10](2006)在《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产品设计知识的创新性与重用性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了产品设计知识演化的发展规律,系统地提出了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的理论和方法,对产品设计知识获取、产品设计知识挖掘、产品设计知识派生以及产品设计知识进化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具体应用将上述理论应用于实际产品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章综述了产品设计知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设计知识的内涵并提出了设计知识的分类方法,阐述了针对产品设计知识的各种技术研究,在分析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理论的主要思想和研究背景。 第二章提出了基于物元封装的产品设计实例知识获取建模的基本原理。将物元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事元、事物元引入到产品设计实例的知识封装中来,实现了通过统一的形式化方式对产品设计实例的描述,并对产品设计实例进行了有效的封装。 第三章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产品设计知识挖掘方法。分析了数据挖掘与产品知识信息之间的关系,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产品设计规则知识挖掘中来,通过挖掘产品实例中重要因素对产品性能方面的影响,得到可供设计人员参考的产品设计规则。 第四章提出了基于可拓推理的产品设计知识派生方法。针对产品设计模型知识与产品设计过程知识,通过可拓推理的方法,在建立产品基本构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产品设计模型的知识拓展;在建立产品设计过程蕴含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设计过程知识的变换。 第五章提出了基于优度评价的产品设计知识进化方法。通过优度评价方法的运用,阐述了产品设计知识菱形进化的概念,建立对产品设计知识评价与再利用的体系,实现了对产品设计知识的有效进化。 第六章介绍了以本文内容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企业具体应用,开发了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系统,将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产品设计任务信息管理、产品设计模块信息管理、产品设计流程管理以及产品基础数据管理等过程中,给出了系统的应用背景、实施策略、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并给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现代石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与集成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石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与集成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型混配料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型混配料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 网络数据传输关键技术 |
2.1 多通道混合网络数据传输机制 |
2.2 网络通道协调器设计 |
2.2.1 信息采集模块 |
2.2.2 用户行为及数据类型分析模块 |
2.2.3 通信模块 |
2.2.4 网络选择模块 |
2.2.5 网络切换模块 |
2.3 调试与分析 |
3 结论 |
(2)工业化建筑供应链的合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调研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评述 |
1.3.1 建筑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供应链合作的研究现状 |
1.3.3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篇章结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2.1.1 工业化建筑的内涵 |
2.1.2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内涵 |
2.2 工业化建筑推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工业化建筑推行的障碍因素分析 |
2.2.2 工业化建筑推行的驱动因素分析 |
2.2.3 工业化建筑推行的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
2.3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理论基础 |
2.3.1 交易成本理论 |
2.3.2 演化博弈理论 |
2.3.3 多属性决策理论 |
2.3.4 关系治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机制 |
3.1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系统构成 |
3.1.1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要素构成 |
3.1.2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要素模型 |
3.2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演化过程 |
3.2.1 合作创新演化的模型构建 |
3.2.2 模型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博弈分析模型 |
3.3.1 供应链合作的利益分配 |
3.3.2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博弈模型 |
3.4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协同机理 |
3.4.1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动力协同分析 |
3.4.2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工业化建筑供应商合作伙伴选择 |
4.1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的理论概述 |
4.2 基于BOCR-FAHP-MTOPSIS供应商合作伙伴评价方法 |
4.2.1 FAHP方法 |
4.2.2 BOCR方法 |
4.2.3 TOPSIS及M-TOPSIS方法 |
4.2.4 基于BOCR的合作伙伴优选的组合方法 |
4.2.5 基于BOCR-FAHP-MTOPSIS供应商合作伙伴的组合优选方法 |
4.3 预制部品供应商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基于BOCR-FAHP-MTOPSIS供应商合作伙伴评价步骤 |
4.5 预制部品供应商合作伙伴选择案例分析 |
4.5.1 案例概况 |
4.5.2 模型的应用 |
4.5.3 敏感性分析 |
4.5.4 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合作绩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5.1.1 合作绩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类 |
5.1.2 合作绩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5.2 基于云模型-DEMATEL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
5.2.1 云模型评价方法概述 |
5.2.2 DEMATEL评价方法概述 |
5.2.3 基于云模型-DEMATEL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绩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3 数据调研及结果分析 |
5.3.1 数据收集 |
5.3.2 综合评价过程 |
5.3.3 影响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实施路径 |
6.1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信息化路径 |
6.1.1 BIM在工业化建筑建造各阶段的应用 |
6.1.2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集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 |
6.1.3 建立基于BIM平台的供应链合作各方的信息共享机制 |
6.2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关系治理路径 |
6.2.1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的关系治理框架 |
6.2.2 基于关系规范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关系治理 |
6.2.3 基于信任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关系治理 |
6.2.4 基于承诺的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关系治理 |
6.2.5 工业化建筑供应链合作关系治理的演化路径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
表2 |
表3 |
表4 |
表5 |
表6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获奖、教材等 |
(3)基于CGB集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发展情况 |
1.1.2 信息技术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应用 |
1.2 概念界定 |
1.2.1 CGB集成概念 |
1.2.2 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应用 |
1.3.1 国外的研究与应用 |
1.3.2 国内的研究与应用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GB技术集成策略 |
2.1 CGB技术集成概述 |
2.1.1 CGB技术集成概念 |
2.1.2 CGB技术集成发展历程 |
2.2 基于IFC标准与CityGML标准的CGB集成结构 |
2.2.1 IFC标准与CityGML标准 |
2.2.2 IFC标准与CityGML标准差异 |
2.2.3 IFC标准与CityGML标准的转换 |
2.3 CGB技术集成特点 |
2.3.1 内涵 |
2.3.2 核心理念及主要特征 |
2.4 CGB技术集成使用现状 |
2.5 CGB技术集成软件实现路线 |
2.5.1 传统软件路线 |
2.5.2 Autodesk系列软件路线 |
2.5.3 不同软件路线优劣势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物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现状 |
3.1.1 规划、设计阶段现状 |
3.1.2 施工阶段现状 |
3.1.3 运营维护阶段现状 |
3.2 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现状问题调查 |
3.2.1 调研内容及过程 |
3.2.2 勘察设计 |
3.2.3 施工管理 |
3.2.4 业主管理 |
3.2.5 乘客意见 |
3.3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实例调研 |
3.3.1 前期工作难点 |
3.3.2 勘察设计工作难点 |
3.3.3 施工作业难点 |
3.3.4 运营管理难点 |
3.4 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关键技术分析 |
3.4.1 勘察、设计阶段关键技术分析 |
3.4.2 施工阶段关键技术分析 |
3.4.3 运营维护阶段关键技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GB集成全生命周期应用技术路线 |
4.1 勘察设计阶段CGB集成的应用 |
4.1.1 现有技术路线 |
4.1.2 CGB集成的优势分析 |
4.1.3 CGB集成的技术路线 |
4.2 施工阶段CGB集成的应用 |
4.2.1 现有技术路线 |
4.2.2 CGB集成的优势分析 |
4.2.3 CGB集成的技术路线 |
4.3 运营管理阶段CGB集成的应用 |
4.3.1 现有技术路线 |
4.3.2 CGB集成的优势分析 |
4.3.3 CGB集成的技术路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GB集成全生命周期应用模拟——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 |
5.1 项目基本情况 |
5.2 项目规划阶段的模拟应用 |
5.3 项目勘察设计阶段的模拟应用 |
5.3.1 三维可视化地质分析 |
5.3.2 地质、市政协同设计 |
5.3.3 可视化设计 |
5.3.4 指标分析 |
5.3.5 招投标管理 |
5.4 项目施工阶段的模拟应用 |
5.4.1 3D施工算量 |
5.4.2 4D施工模拟 |
5.4.3 5D动态成本管控 |
5.4.4 现场施工管理 |
5.5 项目运营管理阶段的模拟应用 |
5.5.1 三维可视化监视 |
5.5.2 全面信息查看 |
5.5.3 应急预案模拟 |
5.5.4 物业综合管理 |
5.6 CGB集成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应用 |
5.6.1 实时车次查询 |
5.6.2 乘车避拥堵建议 |
5.6.3 通过式门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过程相关概念 |
1.2.2 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知识相关概念辨析 |
1.2.4 产品开发过程知识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5 存在问题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2 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方法与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方法 |
2.2.1 数控机床的一般设计过程 |
2.2.2 数控机床设计存在问题 |
2.2.3 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方法 |
2.2.4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集成特点及场景 |
2.3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集成应用系统体系结构 |
2.4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集成应用模式 |
2.5 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分析与表示 |
3.1 引言 |
3.2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分析 |
3.2.1 知识定义 |
3.2.2 知识特点 |
3.2.3 知识分类 |
3.2.4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实例 |
3.3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模型构建 |
3.3.1 构建需求 |
3.3.2 本体概述 |
3.3.3 数控机床领域本体建模 |
3.3.4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模型构建 |
3.4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知识分析与表示实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与知识集成技术 |
4.1 引言 |
4.2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与知识集成建模要求 |
4.3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与知识集成方法 |
4.4 基于"知识、业务过程"的知识重用 |
4.4.1 知识与业务过程 |
4.4.2 基于"知识、业务过程"的知识重用方式 |
4.5 "PPKO"实例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资源语义检索 |
5.1 引言 |
5.2 知识检索模式 |
5.2.1 基于本体语义检索方式 |
5.2.2 多维度动态浏览 |
5.3 基于本体的知识资源语义检索 |
5.3.1 面向工程领域的语义相似度计算 |
5.3.2 用户知识需求表示 |
5.3.3 查询语义扩展 |
5.4 多维度动态浏览 |
5.4.1 多维度动态浏览方式 |
5.4.2 主题图形成 |
5.5 实例验证 |
5.5.1 实例验证概述 |
5.5.2 语义相似度实例分析 |
5.5.3 基于本体的知识资源语义检索 |
5.5.4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PPKO"的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推送 |
6.1 引言 |
6.2 基于"PPKO"的知识推送框架 |
6.3 基于业务过程的知识推送 |
6.3.1 基于业务过程推送需求模型的表示和建立 |
6.3.2 推送匹配策略 |
6.3.3 推送步骤 |
6.4 基于组织的知识推送 |
6.4.1 基于组织的推送需求模型表示和建立 |
6.4.2 基于组织的推送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7 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知识集成应用系统实现 |
7.1 引言 |
7.2 MTDDKIS系统开发 |
7.2.1 MTDDKIS系统概述 |
7.2.2 MTDDKIS系统功能模型 |
7.3 MTDDKIS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
7.4 MTDDKIS系统应用实例 |
7.4.1 实例背景 |
7.4.2 功能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工作及创新点总结 |
8.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企业基础信息的组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2章 企业基础信息概念与企业信息应用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
2.1.2 信息组织的概念 |
2.1.3 基础信息的定义与特点 |
2.2 企业基础信息的概念 |
2.2.1 企业信息的定义与范畴界定 |
2.2.2 企业基础信息的概念及特点 |
2.2.3 企业基础信息与应用信息的区别 |
2.3 企业信息的应用研究 |
2.3.1 企业对企业信息的认识现状 |
2.3.2 企业信息的组织现状 |
2.3.3 企业信息的应用现状 |
2.3.4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 |
第3章 企业基础信息的组织研究 |
3.1 企业基础信息的分类 |
3.2 企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管理 |
3.2.1 企业基础信息名称的规范化管理 |
3.2.2 描述特征名称的规范化 |
3.2.3 企业基础信息编码 |
3.3 企业基础信息描述模型探讨 |
3.3.1 描述模型方法的选择 |
3.3.2 企业基础信息描述项的实例分析 |
3.3.3 企业基础信息描述模型的建立 |
第4章 企业基础信息应用研究 |
4.1 企业基础信息应用模式探讨 |
4.2 企业基础信息的共享性平台建设 |
4.2.1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性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
4.2.2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性平台的需求分析 |
4.2.3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性平台构思 |
4.3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数据中心 |
4.3.1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数据中心需求分析 |
4.3.2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数据中心 |
4.3.3 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数据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知识的产品建模技术及在热流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知识的产品设计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基于知识的信息表达 |
1.2.2 基于知识的推理 |
1.2.3 基于知识的概念设计 |
1.2.4 基于知识的集成设计 |
1.3 注射模热流道系统设计研究应用现状 |
1.3.1 注塑模具与热流道设计技术 |
1.3.2 注射模热流道温度场模拟CAE技术 |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背景 |
1.4.2 主要内容 |
1.4.3 组织思路 |
1.5 小结 |
第2章 基于知识单元的机械产品设计信息建模 |
2.1 引言 |
2.2 知识单元及性质 |
2.2.1 知识单元 |
2.2.2 知识单元的功能与性质 |
2.2.3 知识单元的分类和管理 |
2.3 机械产品设计信息的知识单元建模 |
2.3.1 产品功能设计信息建模 |
2.3.2 产品概念设计信息建模 |
2.3.3 产品结构设计信息建模 |
2.3.4 设计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知识推理的热流道系统概念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知识推理的热流道概念设计流程 |
3.2.1 设计规则表达 |
3.2.2 基于知识的推理 |
3.2.3 热流道概念设计流程 |
3.3 热流道概念设计空间的建立 |
3.3.1 热流道系统功能分解 |
3.3.2 热流道概念设计方案分解 |
3.3.3 概念设计空间模型的建立 |
3.4 概念设计方案的确定、修正及更新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知识驱动的多腔热流道结构映射 |
4.1 多腔热流道结构知识单元 |
4.1.1 流道单元的构成 |
4.1.2 流道单元间的关联约束 |
4.2 流道单元的驱动机制 |
4.2.1 流道布局模型 |
4.2.2 流道单元驱动与布局建模 |
4.3.3 流道布局模型的变型与重构 |
4.3 多腔模热流道系统结构设计 |
4.3.1 热流道结构设计规则 |
4.3.2 热流道板变结构设计 |
4.3.3 喷嘴结构设计 |
4.4.4 浇口尺寸设计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知识融合的多腔热流道温度场模拟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基于知识融合的热流道温度场分析流程 |
5.2.1 传统的热流道温度场分析流程 |
5.2.2 基于知识融合的热流道温度场分析流程 |
5.3 基于知识融合的多腔热流道温度场模拟分析 |
5.3.1 基于知识单元的加热器功率的确定 |
5.3.2 基于结构知识单元与继承的流道板温度约束位置确定 |
5.3.4 基于知识融合的多腔热流道温度场模拟 |
5.4 基于SDBDF型混杂法的热流道结构优化 |
5.4.1 SDBDF型混杂法 |
5.4.2 基于SDBDF型混杂法的热流道结构模型的优化 |
5.5 热流道产品设计的多视图表达 |
5.6 小结 |
第6章 基于知识的多腔热流道设计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系统体系结构 |
6.3 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 |
6.3.1 系统登陆模块 |
6.3.2 热流道产品概念设计模块 |
6.3.3 热流道产品结构设计模块 |
6.3.4 热流道产品温度场模拟与分析模块 |
6.3.5 热流道产品的多视图输出表达模块 |
6.4 系统应用与产品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与软件着作权登记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7)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经济时代的概念与主要标志 |
1.1.2 企业及其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生产方式的研究综述 |
1.3.1 生产方式的概念 |
1.3.2 作坊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3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4 精益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5 敏捷制造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6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7 柔性生产方式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NFPM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基本理论 |
2.1.1 关于系统的概念 |
2.1.2 系统自组织性的界定 |
2.1.3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2.1.4 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
2.2 投入产出理论 |
2.3 生产组织理论 |
2.3.1 生产的概念 |
2.3.2 生产组织的概念、内容和目标 |
2.3.3 生产运作的分类 |
2.4 外包理论 |
2.4.1 外包的相关概念 |
2.4.2 外包的形成原因 |
2.4.3 外包的特点 |
2.4.4 外包的分类及外包收益 |
2.4.5 外包风险的衡量与评价 |
第3章 NFPM的构建、作用机理与测评 |
3.1 柔性及柔性生产方式 |
3.1.1 柔性的概念与本质 |
3.1.2 柔性生产方式 |
3.2 NFPM的模型及构成要素 |
3.2.1 NFPM的模型 |
3.2.2 NFPM模型的构成要素 |
3.2.3 各要素的主要功能及作用机理 |
3.3 NFPM的本质 |
3.4 NFPM的主要理念和方法 |
3.5 NFPM的测评 |
3.5.1 测评的意义和基本理论 |
3.5.2 测评指标及定义 |
3.6 NFPM与大批量生产方式和大规模定制之特性比较 |
第4章 NFPM与市场运作 |
4.1 关于市场和当前市场营销中的缺陷 |
4.2 市场信息管理 |
4.3 构建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 |
4.4 市场价格管理 |
4.5 创新符合时代特点的营销模式和方法 |
4.6 加强和改善销售物流配送 |
第5章 基于NFPM的生产运行流程 |
5.1 NFPM的投资管理与装备管理 |
5.1.1 投资管理 |
5.1.2 装备管理 |
5.2 NFPM的人力资源管理 |
5.2.1 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
5.2.2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5.2.3 核心竞争力的获得 |
5.2.4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具体内涵 |
5.3 NFPM的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 |
5.3.1 传统技术研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5.3.2 NFPM对技术研发的要求 |
5.3.3 NFPM的质量管理 |
5.4 NFPM的物资资源管理 |
5.4.1 构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
5.4.2 做好供应商的选择 |
5.4.3 选择合理库存 |
5.4.4 开创与供应商双方价值共同提升合作双赢的途径 |
5.4.5 创新采购方式方法 |
5.5 NFPM的制造管理 |
5.5.1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
5.5.2 按照基于市场需求的计划组织生产 |
5.5.3 战术外包,充分发挥好内、外部资源的协同效应 |
5.5.4 建立质量(Q)成本(C)交货期(D)不断改善的机制 |
5.5.5 高度重视安全、环保、文明生产 |
5.5.6 不断加强和完善班组建设,改善企业微循环 |
5.5.7 完善企业在“饥饿”状态下的管理 |
第6章 NFPM的保障体系 |
6.1 NFPM的信息保障 |
6.1.1 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 |
6.1.2 积极构建适应柔性制造的信息系统 |
6.2 NFPM的资金保障 |
6.2.1 资金的筹措 |
6.2.2 资金支付方式的创新设计 |
6.2.3 建立高效、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 |
6.2.4 资金保障体系的风险及其防范 |
6.3 NFPM的文化保障 |
6.3.1 文化对柔性生产方式的保障意义 |
6.3.2 文化对柔性生产方式的保障作用 |
第7章 NFPM的案例研究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知识重用的质量控制信息建模与数据挖掘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与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1 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内涵 |
1.2.2 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信息系统 |
1.3 基于知识重用的质量控制信息建模技术 |
1.3.1 质量控制的组织模型与质量控制的信息流模型 |
1.3.2 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信息建模技术 |
1.3.3 质量控制中的知识发现与重用技术 |
1.4 现有质量控制信息处理技术的不足及主要解决思想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6 小结 |
第二章 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知识分类特征及获取技术 |
2.1 引言 |
2.2 质量控制中的功能质量目标 |
2.3 产品质量控制知识 |
2.3.1 质量控制知识表示 |
2.3.2 质量控制知识的分类特征 |
2.3.3 质量控制知识的数据类型 |
2.4 质量控制知识的分类获取技术 |
2.4.1 设计过程质量的获取 |
2.4.2 制造过程质量的获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特征结构映射的产品质量树信息模型 |
3.1 引言 |
3.2 产品质量树模型的基本概念 |
3.2.1 蕴含结构特征的BOM表功能质量关联分析 |
3.2.2 蕴含产品结构特征的质量树信息模型 |
3.3 通用类质量树建模方法 |
3.3.1 类质量树建模原则 |
3.3.2 类质量树数据模型 |
3.3.3 质量树数据模型的形式化表示方法 |
3.4 质量树数据模型的XML描述 |
3.4.1 基于XML的质量数据描述方法 |
3.4.2 类质量树及其约束的cXML表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产品结构和质量特性相似度的质量树聚类算法 |
4.1 引言 |
4.2 产品质量树聚类方法的基本原理 |
4.2.1 数据挖掘的常规聚类算法 |
4.2.2 质量树聚类操作的基本概念 |
4.2.3 内置约束的质控数据挖掘聚类处理 |
4.3 质量树模型的规范化操作 |
4.3.1 质量树的组件节点规范化 |
4.3.2 质量树的树结构规范化 |
4.4 质量树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4.4.1 聚类分析中常规相似度计算方法 |
4.4.2 质量树的异构度计算方法 |
4.5 类质量树的聚类抽取 |
4.5.1 类质量树的归并操作特点 |
4.5.2 构建类质量树的归并操作方法 |
4.5.3 类质量树节点关系及其约束的XML表示 |
4.6 基于类质量树的成本-利润优化计算实例 |
4.6.1 产品利润保障因子 |
4.6.2 产品利润构成函数 |
4.6.3 约束条件下产品成本-利润优化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类质量树CBR和RBR混合推理技术的产品质量控制知识重用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类质量树的产品质控知识重用内容与技术 |
5.2.1 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的重用内容与层次 |
5.2.2 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知识的重用技术 |
5.3 基于质量树模型的CBR与RBR混合推理方法 |
5.3.1 基于质量树的CBR推理方法 |
5.3.2 基于质量树的RBR推理方法 |
5.3.3 基于质量树的混合推理方法 |
5.4 基于BOM-QT的知识可重用性分析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知识重用的类质量树数据挖掘技术及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质量树数据挖掘技术在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6.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6.2.2 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学术论文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齿轮厂车间作业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CIMS 国内外应用概况 |
1.1.2 现行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CIMS 环境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及其开发方法 |
2.1 CIMS/MIS 的结构及组成 |
2.1.1 CIMS 的组成 |
2.1.2 管理信息系统MIS |
2.2 CIMS 环境下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
2.2.1 CIMS 层次结构 |
2.2.2 长春齿轮厂车间生产管理 |
2.3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
2.3.1 常用的开发方法 |
2.3.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3 系统的信息结构 |
2.3.4 开发方法的选择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长春齿轮厂主要业务流程 |
3.1.1 主要业务流程 |
3.2 工艺设计与生产计划调度的集成 |
3.2.1 集成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型 |
3.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3.3.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
3.3.2 生产作业计划管理模块 |
3.4 软件模块的设计 |
第四章 系统建模 |
4.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4.2 系统数据流程图 |
4.3 系统IDEF1X 图 |
第五章 实施与运行 |
5.1 局域网组建 |
5.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5.3 数据对象定义 |
5.3.1 机型数据表 |
5.3.2 工艺信息数据库 |
5.3.3 工艺装备数据表 |
5.3.4 工时定额数据库 |
5.3.5 作业计划数据库 |
5.4 编程工具选用 |
5.4.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
5.4.2 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子系统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成果 |
6.2 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设计知识 |
1.2.1 设计知识的内涵 |
1.2.2 设计知识的表达 |
1.2.3 设计知识的运用 |
1.3 产品设计与设计知识 |
1.3.1 产品概念设计与设计知识 |
1.3.2 设计知识在产品设计中的实现方法 |
1.3.3 产品设计与设计知识管理系统 |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1.4.1 现有产品设计知识研究的不足 |
1.4.2 本文研究的研究背景 |
1.4.3 本文的主要思想 |
1.4.4 本文的组织思路 |
第二章 基于实例的产品设计知识获取建模 |
2.1 引言 |
2.2 产品设计实例的分解 |
2.3 产品设计实例的形式化描述 |
2.3.1 产品设计实例的一般描述方法 |
2.3.2 物元理论及其形式化方法 |
2.3.3 产品设计实例物元模型的建立 |
2.4 产品设计实例的封装 |
2.4.1 产品设计事物元 |
2.4.2 关联信息的建立 |
2.5 实例分析 |
2.5.1 电除尘器产品实例 |
2.5.2 电除尘器产品设计实例物元模型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产品设计知识挖掘 |
3.1 引言 |
3.2 数据挖掘与产品知识信息 |
3.2.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技术 |
3.2.2 可挖掘的产品知识信息 |
3.3 基于粗糙集的产品设计规则知识挖掘 |
3.3.1 粗糙集理论与数据挖掘 |
3.3.2 产品设计规则知识的挖掘过程 |
3.4 实例分析 |
3.4.1 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4.2 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决策表 |
3.4.3 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设计规则知识生成 |
3.4.4 电除尘器设计规则知识综合 |
第四章 基于可拓推理的产品设计知识派生 |
4.1 引言 |
4.2 产品构造模型知识的可拓集合 |
4.2.1 产品构造模型的共轭特性 |
4.2.2 基于共轭视图的产品基本构造模型描述 |
4.2.3 产品构造模型的知识拓展 |
4.3 产品设计过程知识的可拓变换 |
4.3.1 产品设计过程知识蕴含系统的建立 |
4.3.2 基于蕴含系统的变换派生 |
4.3.3 产品设计过程知识的递归 |
4.4 实例分析 |
4.4.1 电除尘器阴极系统构造模型建立与拓展 |
4.4.2 电除尘器设计过程蕴含系统及知识派生 |
第五章 基于优度评价的产品设计知识进化 |
5.1 引言 |
5.2 产品设计过程的设计知识评价 |
5.2.1 设计知识评价的主要对象 |
5.2.2 设计知识评价的信息流 |
5.3 产品设计知识的优度评价 |
5.3.1 优度的概念 |
4.3.2 设计知识优度评价的具体步骤 |
5.3.3 设计知识优度评价的优点 |
5.4 产品设计知识菱形进化方法 |
5.4.1 一级菱形进化模型 |
5.4.2 多级菱形进化模型 |
5.5 实例分析 |
第六章 产品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系统的应用背景与实施策略 |
6.2.1 系统的应用背景 |
6.2.2 总体实施方案 |
6.3 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模块 |
6.3.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6.3.2 产品设计任务管理模块 |
6.3.3 产品模型管理模块 |
6.3.4 产品设计流程管理模块 |
6.3.5 产品设计资源管理模块 |
6.3.6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现代石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与集成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型混配料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李建军,孟庆祥,姜永成,朱世伟,华秀萍,王岩,王海祥. 化工时刊, 2018(10)
- [2]工业化建筑供应链的合作机理研究[D]. 王艳艳. 重庆大学, 2018(04)
- [3]基于CGB集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究[D]. 谢月彬.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4]面向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过程的知识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 柳林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5]企业基础信息的组织与应用研究[D]. 黄奕宇. 西南石油大学, 2011(05)
- [6]基于知识的产品建模技术及在热流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来建良. 浙江大学, 2008(04)
- [7]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D]. 张留建.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8]基于知识重用的质量控制信息建模与数据挖掘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孙毅. 浙江大学, 2007(06)
- [9]齿轮厂车间作业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杨海波. 吉林大学, 2006(05)
- [10]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关键技术研究[D]. 马辉. 浙江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