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重点目标的烟幕伪装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波,黄成亮,赵桥,孙芳兵,段力峰,丁笑晖[1](2021)在《伪装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伪装网是军用伪装技术的一种,覆盖在装备表面能改变原有目标的特征信号,可有效对抗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侦察技术手段,缩小和地面或者其他背景特征信号间的差距,降低被敌方发现和摧毁的概率。本文主要介绍了伪装网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伪装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多频谱、轻便化和低成本是伪装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辉[2](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迷彩涂层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目标表面喷涂迷彩图案是国内外军事应用中最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伪装隐身手段。迷彩涂料配方以及迷彩涂装工艺是影响装备迷彩涂层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迷彩涂料配方较差,施工工艺不当,将导致喷涂的迷彩涂层图案出现两种典型质量问题,并带来严重影响。一是迷彩涂层干燥后,容易产生龟裂、流挂、露底和橘皮等常见涂层表面缺陷;二是喷涂施工完成后的迷彩图案与初始设计的迷彩图案之间在图案样式、迷彩斑块的尺寸和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质量问题将使得迷彩伪装的军事目标与外部环境背景融合效果变差、迷彩涂装使用寿命缩短。可见,迷彩涂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军事装备伪装隐身性能的优劣,并关乎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目前与迷彩涂层质量检测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迷彩涂层的厚度、色差及其表面光泽度等。针对迷彩涂层表面缺陷检测相关的研究较少,并且现有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精度低、效率慢、无法区分多类型涂层缺陷等问题;而针对初始设计的迷彩图案与施工后的迷彩图案之间的一致性检测尚无理论依据和工程化方法。因此,亟需对迷彩涂层表面缺陷和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等质量问题开展检测技术研究。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具有“不知疲倦”、非接触性、检测精准度高、移植与扩展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本文将其扩展应用于迷彩涂层质量检测:利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解决目前迷彩涂层质量检测存在的上述问题。首先,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迷彩涂层质量检测系统,用以完成对迷彩涂层表面缺陷检测和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检测的任务;并使用机器视觉系统的图像采集设备,对迷彩涂层缺陷进行图像采集,从而构建本文研究所需的迷彩涂层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龟裂、流挂、露底、橘皮四类常见表面缺陷和正常涂层,共8201张图像。其次,本文提出一种改进Mobilenet V2网络的涂层缺陷检测方法,并选取五类经典卷积神经网络VGG19、Resnet50、Xception、Mobile Net V2和Dense Net121作为对照实验模型;采用交叉验证和迁移学习的训练方式,并使用构建的迷彩涂层数据集对六类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Mobilenet V2网络在六类卷积神经网络中具有最佳的检测和分类性能,其检测精准度、召回率、准确度和马修斯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966、0.986和0.958;可见,改进Mobilenet V2网络可满足实际的迷彩涂层缺陷检测对精准度和准确性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使用灰度变换、平滑与锐化、色彩空间转换等图像预处理算法对采集的迷彩涂层图案的图像质量进行改善;利用基于k均值聚类的迷彩斑块提取算法分别对设计的迷彩斑块和施工后的迷彩斑块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的迷彩斑块进行差异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检测方法不仅可对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可对设计的迷彩图案和施工后的迷彩图案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量化分析。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施工后的迷彩图案与初始设计的迷彩图案之间一致性检测存在的理论与工程化检测实际应用等难题,且对于提升迷彩涂层的伪装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刘浩然,陈宏亮,戴辉,陈锁[3](2020)在《水际岸滩沉船顽固障碍破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水际岸滩沉船顽固障碍难以破除的现实课题,通过列举沉船顽固障碍的危害性,分析了其碍障作用机理,探索和总结了一套平战时敌沉船顽固障碍定位标识的数据库,并对几种常用的破除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增强对沉船顽固障碍碍航的直接认识,本文从实战角度分析近年来因碰触沉船而发生的现实事故,提出了优先回避原则,据此可避开沉船等障碍物规划编队航行路线。此外,紧急作战情况时若发现沉船顽固障碍,出于航道有限或战法需要,必须对沉船顽固障碍物进行破坏清除。目前沉船顽固障碍清除的方法主要有快速打捞或者移位法、水下爆破辅以水下切割的解体法、依托陆军现有爆破装备破除法以及联合引导空海火力清除法四种方法。
谢佳欣,荀烨[4](2018)在《浅谈中印边境作战的后勤保障》文中指出中印边境地形多为高寒山地,恶劣的环境给作战以及后勤保障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设想我军对印在高寒山地进行作战,通过深入分析后勤保障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这对我军实施中印边境高寒山地作战后勤保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牛一博[5](2018)在《战时发射阵地防护与毁伤评估及抢修抢建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分析国内外战时国防工程的抢修抢建理论与方法,对战时我国发射阵地抢修抢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了现有的发射阵地类型、威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了系统性的抢修方案评定模型,基于贝叶斯网络提出了战时发射阵地毁伤评估模型,通过对阵地自身因素评价、抢修资源储备、抢修抢建施工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发射阵地的抢修抢建方案评定准则。
范志静[6](2016)在《战地伪装机器人的模拟射击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军事机器人及其隐蔽伪装技术的研究,它不但代表着国家的国防实力,更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状况。在战场环境下,随机变化性很大,对侦查兵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危险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假目标以假示真来辅助侦察兵完成任务并安全撤退已成为一项急迫的工作。基于此背景,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型机器人—战地机器人。首先,对战地机器人进行了行进步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战地机器人的行进机理,针对其模仿侦察兵低姿匍匐行进的特点,对战地机器人的行进过程进行了规划,设计了其特有的低姿匍匐的步态,提出了战地机器人的控制方案,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战地机器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模拟射击机构的构型方案。设计了模拟射击机构,包含自动进弹机构、驱动机构和击发机构,并对射击机构进行了模拟仿真,最终加工了样机;结合课题对模拟射击子弹提出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模拟真实子弹效果的射击子弹,提高了机器人的伪装可靠性。再次,设计了战地机器人的无线遥控单元与车载控制单元,主要包括机器人的无线控制模块、行进驱动模块、射击机构驱动模块和系统控制模块的搭建和系统软件的设计;在实现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调试,验证了系统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对战地机器人的行进与模拟射击单元进行了真实场地的试验,通过测试数据得到了战地机器人的理想伪装运行方案。
卢延新[7](2016)在《工程伪装效果仿真建模及适应性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伪装是现代军事战争中重要的保障手段。伪装设计是工程伪装中的重要环节,设计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伪装质量的高低。本文针对当前工程伪装设计存在的以经验为主导、定量方法缺乏、设计优化单一、设计效果无法预测等问题,利用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实现工程伪装效果仿真建模,并以逼真度为评价指标,对仿真场景进行适应性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规则格网DEM内插改进算法。针对地形建模数据源精度较低的问题,结合DEM的数据结构特点与坡面地形因子特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规则格网DEM双线性内插算法,提高了DEM数据精度,为地形建模奠定了数据基础。2)构建了地形模型与地物模型。利用Terra Vista建立了伪装仿真场景的地形模型,根据工程伪装的原则和方法,在Preagis Creator中建立了伪装仿真的地物模型。3)实现了伪装效果仿真系统。利用实时渲染引擎Vega Prime API,在MFC的框架下,对地形模型和地物模型进行渲染,并实现了伪装效果仿真系统。4)提出了伪装效果仿真场景的评价指标。以逼真度为指标,针对实现的伪装效果仿真系统,提出了系统评价指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伪装仿真场景进行了适应性分析与评价。伪装效果仿真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伪装效果仿真系统能够达到视景仿真的要求,验证了仿真场景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实现了工程伪装效果的可视化,为当前工程伪装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袁成毅[8](2014)在《简论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防空准备》文中研究说明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开始积极防空建设的同时也开展了消极防空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制定了首都南京防空的各项计划,并在南京开始了中国首次都市防空演习,此后将防空演习逐渐由东南部地区扩及到中部部分地区;在防空的组织机构方面,在中央层面上成立了专司防空的防空处(后称防空委员会),在各省相继成立了防空学会,并组建起了防护团、防空监视哨等防空组织,初步构建起了防空情报网。这一时期还成立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所防空学校,培养专门的防空人才,举办各类防空展览,开始对民众进行防空教育,此外也开始了防空避难设施的建设。这些防空准备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也为整个抗战时期的对日防空奠定了初步基础。
严斌林[9](2013)在《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抗战前国民政府举行的全国防空巡回展览会为考察目标,以武汉防空展览会为具体考察对象,在充分掌握相关原始资料汇编与报刊杂志评论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防空展览会举办的时代背景、重构了武汉防空展览会办展的整个过程,分析了防空展览会的深刻影响,探究了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防空展览会所具有的特殊时代使命和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对抗战前国内外情势的分析研究我们得知,三十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激荡,各国展开军备扩充与国防建设,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让国人切身体会到了空袭的惨痛,开始认识“无空防即无国防”的深刻含义。孙中山早年提出的“航空救国”思想,此时亦应时而起,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航空救国”运动,成为国人加强空防的一种引力与向标。全国防空巡回展览会即是应此种时代形势的要求而出现。通过对武汉防空展览会的具体个案的重构研究,我们知道武汉防空展览会是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湖北省防空协会联合主办,其受到了湖北各界的热烈支持,参观人数甚是巨大,主办方还派专人负责相关疏通讲解事宜,并制定各机关团体参观时间表。此外,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扩大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严肃性与娱乐性结合,适合于不同群体的民众接受,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武汉防空展览会的顺利举办,是各级政府机构认真指导、地方民众团体积极配合的结果,体现了在民族危机关头,政府与民众共御外侮的强大凝聚力。武汉各界对于防空展览会的举办,反响热烈积极,对防展会的意义与作用充满期待,积极号召民众参观防空展览会,为防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精神鼓动与舆论支撑。通过对防空展览会的深刻影响的探究分析,可以看出防展的影响有思想性与实效性两个方面。思想性影响主要是从报刊杂志的分析评论中,洞悉时人对加强国防、振兴民族的希望和憧憬,由此窥测出防空展览会对时人民族危机强化、防空认知提升的效用。实效性影响,主要考察防空展览会后,武汉各级政府机关与各民众团体,对加强防空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求全面强化各级团体与民众的防空意识,训练民众的防空动作。此外,结合时代背景,从“党化”与“抗日”两个层面对三十年代中国防空展览会进行简单评析,从中透视国民政府在防空展览会中加强党化教育与服从领袖权威的思想内涵,发掘三十年代防空展览会背后施行对日作战准备的深层动因及其成效。最后,小结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作者认为武汉防空展览会不同于其他展览会,较少文娱观赏性,亦没有商业利益牵扯其中,而是中国在面对空前民族危亡时采取的一种警示性启迪式自救行为,它既是要给民众灌输防空知识,使其明白战时防空的基本常识,也是通过对比中外防空实力的差距,来唤醒国人,强化民族意识,提升其对建设防空的热情与责任感,从而实现国民政府防空建设国民化的构想,是战前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准备的措施之一。武汉防空展览会作为启迪武汉民众防空认知的开端,自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为抗战前武汉防空建设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此后政府在组织发动民众参与防空演习方面提供了认知性常识支撑。
廉鑫[10](2013)在《变幻战场的“魔术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大隐无形,隐真示假,瞒天过海,保存自己,隐藏战略战术企图。一门门火炮严阵以待,一枚枚导弹直剌长空,一辆辆坦克有序列队,一架架飞机蓄势待发……昨天还十分空旷的原野一夜间换新颜,这是笔者日前在皖北某演习场上看到的场景这些"无中生有"杰作的主要创作者,就是被誉为"战场魔术师"的南京军区某工兵团上士张博雅。"若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
二、交通重点目标的烟幕伪装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重点目标的烟幕伪装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伪装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发展现状 |
2 国外发展现状 |
3 伪装网发展趋势 |
3.1 多频谱化 |
3.2 轻便化 |
3.3 低成本 |
4 结语 |
(2)基于机器视觉的迷彩涂层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传统无损检测技术 |
1.3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主要章节 |
第2章 迷彩涂层质量分析与检测系统设计 |
2.1 涂层表面缺陷成因分析 |
2.1.1 龟裂缺陷成因分析 |
2.1.2 流挂缺陷成因分析 |
2.1.3 露底缺陷成因分析 |
2.1.4 橘皮缺陷成因分析 |
2.2 涂层数据集构建 |
2.3 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分析 |
2.4 迷彩涂层质量检测系统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涂层缺陷检测 |
3.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
3.1.1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 |
3.1.2 改进Mobilenet V2网络 |
3.2 涂层缺陷检测模型构建 |
3.2.1 迁移学习 |
3.2.2 检测模型的优化算法 |
3.2.3 交叉验证 |
3.2.4 检测模型的建立 |
3.2.5 评价标准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小规模数据集实验结果分析 |
3.3.2 涂层数据集实验结果分析 |
3.3.3 改进Mobilenet V2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迷彩涂层图案一致性检测 |
4.1 图案一致性检测方法流程 |
4.2 相机标定 |
4.3 相机位姿估计 |
4.4 迷彩图像预处理 |
4.4.1 灰度变换 |
4.4.2 彩色图像平滑 |
4.4.3 彩色图像锐化 |
4.4.4 色彩空间转换 |
4.4.5 图像预处理结果分析 |
4.5 基于K均值聚类的迷彩斑块提取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水际岸滩沉船顽固障碍破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沉船顽固障碍的作用机理 |
2.1 沉船顽固障碍的源头和产生 |
2.2 沉船顽固障碍在水际岸滩中的位置和分布 |
3 沉船顽固障碍的探测定位 |
3.1 建立假想敌主要作战方向上的沉船数据库 |
3.1.1 加强对假想敌己有沉船的定位和标识 |
3.1.2 对已有沉船的结构质量和沉船姿态进行分析 |
3.1.3 对新增沉船顽固障碍实施动态管理 |
3.2 综合判定沉船位置和性质 |
3.2.1 多波束测探技术 |
3.2.2 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 |
3.2.3 侧扫声纳探测技术 |
3.2.4 海洋磁法探测技术 |
4 沉船顽固障碍的破坏清除 |
4.1 快速打捞或者移位方法 |
4.2 水下爆破辅以水下切割的解体法 |
4.2.1 水下爆破 |
4.2.2 水下切割 |
4.3 依托陆军现有的爆破装备破除障碍方法 |
4.4 联合引导空海火力清除沉船顽固障碍 |
5 结语 |
(4)浅谈中印边境作战的后勤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印边境高寒山地作战后勤保障面临的困难 |
2.1 战场环境恶劣, 后勤保障效率低 |
2.1.1 道路状况不佳, 物资运输阻力大。 |
2.1.2 自然灾害频发, 运输阻碍再加强。 |
2.1.3 气象条件复杂, 后勤保障效能低。 |
2.2 敌情险境并存, 后勤保障任务重 |
2.2.1 后勤地位显着, 运输易遭敌打击。 |
2.2.2 战略后方较远, 运输配送战线长。 |
2.3 电磁环境复杂, 后勤保障风险大 |
2.3.1 电子干扰不断, 指挥通讯不稳定。 |
2.3.2 敌军全面侦查, 物资车辆难隐蔽。 |
3 中印边境高寒山地作战后勤保障的解决方案 |
3.1 战前细致勘察, 后勤保障更可靠 |
3.1.1 查明路况信息, 线路规划要提前。 |
3.1.2 查明气候规律, 时间安排要适当。 |
3.1.3 查明当地运力, 应急保障要及时。 |
3.2 增加运输演练, 遇到危情有准备 |
3.2.1 训练驾驶技能, 复杂路况要适应。 |
3.2.2 训练装备维修, 处理故障要熟练。 |
3.2.3 训练协同战术, 战场配合要默契。 |
3.3 多种方式运输, 提高保障时效性 |
3.3.1 车辆运输为主, 行进方式要机动。 |
3.3.2 其它运输为辅, 轻重缓急要分清。 |
3.4 交通线路设防, 保证运输连续性 |
3.4.1 建立整体防卫, 作战后勤要结合。 |
3.4.2 重要节点设防, 后勤阵地要坚守。 |
3.4.3 运用伪装手段, 运输力量要隐蔽。 |
4 结语 |
(5)战时发射阵地防护与毁伤评估及抢修抢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战时发射阵地面临的威胁分析 |
2.1 阵地类型 |
2.2 威胁分析 |
2.3 应对威胁的对策措施 |
2.3.1 光学伪装 |
2.3.2 红外伪装 |
2.3.3 反雷达侦察伪装 |
3 毁伤评估 |
3.1 发射阵地的毁伤类型与标准 |
3.2 毁伤等级确认的方法 |
4 战时发射阵地抢修抢建的方案设计 |
4.1 阵地自身因素评价 |
4.2 抢修资源储备 |
4.3 抢修抢建施工方法 |
4.4 抢修方案评定 |
5 结语 |
(6)战地伪装机器人的模拟射击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序言 |
1.2 军用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军用机器人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军用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军事伪装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伪装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伪装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意义 |
2 战地机器人行进机理与步态规划 |
2.1 战地机器人 |
2.2 行进机理 |
2.2.1 单爬行Schatz移动机构行进机理 |
2.2.2 战地机器人行进机理 |
2.3 步态规划 |
2.4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4.1 控制策略 |
2.4.2 控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模拟射击单元设计 |
3.1 引言 |
3.2 模拟射击单元与射击机理研究 |
3.2.1 构型方案 |
3.2.2 射击机理研究 |
3.2.3 驱动与击发动能计算 |
3.2.4 模拟射击子弹的设计 |
3.3 模拟射击单元仿真分析与机构实现 |
3.3.1 仿真分析 |
3.3.2 机构实现 |
3.4 模拟射击单元控制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整体控制方案 |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驱动模块 |
4.2.2 测速模块 |
4.2.3 模拟射击模块 |
4.2.4 控制板模块 |
4.2.5 无线遥控模块 |
4.2.6 电源管理模块 |
4.2.7 硬件系统的搭建 |
4.3 系统软件开发 |
4.3.1 电机调速技术 |
4.3.2 双电机控制方案研究 |
4.3.3 PID控制器 |
4.3.4 电机同步运行仿真 |
4.3.5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战地机器人试验与探索 |
5.1 战地机器人模拟射击试验与分析 |
5.2 战地机器人行进试验与探索 |
5.2.1 电机转速试验测试 |
5.2.2 行进试验与移动规律研究 |
5.2.3 移动实例 |
5.3 战地机器人伪装效果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工程伪装效果仿真建模及适应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伪装效果仿真技术 |
1.2.2 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 |
1.2.3 仿真效果评估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工程伪装效果仿真相关理论 |
2.1 工程伪装技术 |
2.1.1 迷彩伪装 |
2.1.2 植物伪装 |
2.2 三维可视化建模及其优化技术 |
2.2.1 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 |
2.2.2 三维可视化建模优化技术 |
2.3 视景仿真场景建模技术及渲染引擎 |
2.3.1 地形建模技术概述 |
2.3.2 渲染引擎 |
2.4 视景仿真场景逼真度评估 |
2.5 小结 |
3 规则格网DEM内插算法研究与改进 |
3.1 数字高程模型 |
3.1.1 数字高程模型的表示 |
3.1.2 数字高程模型的获取 |
3.2 SRTM DEM数据源及内插算法分析 |
3.2.1 SRTM DEM |
3.2.2 传统规则格网DEM内插算法误差分析 |
3.3 改进的规则格网DEM内插算法设计 |
3.3.1 坡形与坡度 |
3.3.2 改进算法的设计 |
3.3.3 实验验证与精度分析 |
3.4 小结 |
4 伪装效果仿真场景的建模及其渲染实现 |
4.1 伪装效果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总架构 |
4.1.2 系统流程 |
4.2 伪装仿真场景地形模型的建立 |
4.2.1 地形模型的需求 |
4.2.2 Terra Vista |
4.3 伪装仿真场景地物模型的建立 |
4.3.1 Presagis Creator |
4.3.2 地物模型的伪装 |
4.4 伪装效果仿真系统的主要实现 |
4.4.1 启动主线程 |
4.4.2 建立内核实例 |
4.4.3 建立管道对象 |
4.4.4 动态加载物体 |
4.4.5 控制碰撞检测 |
4.5 伪装效果仿真系统的运行 |
4.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4.5.2 系统的主界面 |
4.6 小结 |
5 伪装效果仿真场景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 |
5.1 评价指标 |
5.1.1 评价指标 |
5.1.2 评价方法 |
5.2 伪装仿真场景的评价指标 |
5.2.1 三维模型逼真度指标 |
5.2.2 场景环境逼真度指标 |
5.2.3 伪装效果逼真度指标 |
5.2.4 渲染画面品质 |
5.3 评价模型 |
5.3.1 评价模型的确定 |
5.3.2 权重集的确定 |
5.4 评价结果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1 权重比较 |
附录2 四级指标评判结果 |
(8)简论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防空准备(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民政府对日防空的启动 |
二、防空学校的成立与防空教育、宣传的开展 |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空组织 |
四、防空通讯与避难设施建设 |
(9)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前史 |
(一) 防空史研究概述 |
(二) 展览会史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武汉防空展览会举行之时代背景 |
第一节 “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全国防空巡回展览会 |
第二章 武汉防空展览会之筹办 |
第一节 发轫筹备 |
1、武汉战略地位之重要 |
2、武汉防空展览会筹备处之建立 |
3、武汉防空展览会之筹备事项 |
第二节 成功开办 |
1、开幕盛况 |
2、会场布置概况 |
3、参观规程及时间安排 |
4、展品陈列概况 |
5、展会宣传活动 |
6、防展闭幕 |
第三节 官民合作办展 |
第四节 社会反响 |
第三章 武汉防空展览会之影响 |
第一节 武汉民众防空救国观念的提升 |
第二节 武汉防空事业的发展 |
1、防空组织与防空指挥机构的成立 |
2、组织防空宣传与防空演习 |
3、划分防空区域,建立防空情报网络 |
4、构筑防空避难工事 |
5、实行防空管制措施 |
6、防空经费的筹措与防空装备的购置 |
余论:1930年代中国下的防空展览会 |
1、“党化”下的防空展览会 |
2、“应急与防御”的防空展览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交通重点目标的烟幕伪装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伪装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李永波,黄成亮,赵桥,孙芳兵,段力峰,丁笑晖. 材料导报, 2021(S1)
- [2]基于机器视觉的迷彩涂层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 赵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水际岸滩沉船顽固障碍破除方法研究[J]. 刘浩然,陈宏亮,戴辉,陈锁. 国防科技, 2020(05)
- [4]浅谈中印边境作战的后勤保障[J]. 谢佳欣,荀烨. 物流技术, 2018(09)
- [5]战时发射阵地防护与毁伤评估及抢修抢建方案研究[J]. 牛一博. 施工技术, 2018(S1)
- [6]战地伪装机器人的模拟射击与控制系统研究[D]. 范志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7]工程伪装效果仿真建模及适应性分析与评价[D]. 卢延新.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2)
- [8]简论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防空准备[J]. 袁成毅. 抗战史料研究, 2014(02)
- [9]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研究[D]. 严斌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变幻战场的“魔术师”[J]. 廉鑫. 解放军生活, 2013(02)
标签:机器人论文;